《地球的表面》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教案标题: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表面是由陆地和水域组成的。

2. 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3. 培养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成原因的探究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

2. 地球表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1. 苏教版《地球的表面》教材。

2. 地球模型或图片。

3. 地图和图表。

4. 视频或幻灯片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模型或图片,激发学生对地球表面的兴趣。

2. 提问:地球的表面由什么组成?请学生回答。

二、呈现与讲解(10分钟)1. 利用地图和图表,向学生展示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和湖泊等。

2. 讲解地球表面形成的原因,如地壳运动、风化和侵蚀等。

三、实践与探究(25分钟)1.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球表面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2.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特征,使用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进行调查和研究。

3. 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介绍他们选择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四、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

2.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复习。

五、拓展活动(5分钟)1. 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现并描述地球表面的特征。

2.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成过程。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地球表面特征的小短文,并包括他们对地球表面形成原因的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讲解、实践和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通过小组活动和报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同时,拓展活动和作业的设置,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并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阅读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2.1《地球的表面》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2.1《地球的表面》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2.1《地球的表面》教案2.1《地球的表面》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能够画出地貌特征并分析交流地貌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探究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描述山地、高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课前准备:PPT课件、地形模型组件、各色彩泥、透明塑料板、网格纸、白纸、水彩笔等。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出示各种各样的地貌风景图,让学生猜猜图片中的风景都位于哪里。

老师做简单介绍:这些美丽的景色就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

2.谈话: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的。

结合学生回答,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地貌的概括。

3.多媒体出示从太空中观察地球的图片。

地球呈现出风度的色彩和高低不平的表面,这些都代表着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学生初步感知地球表面的样子。

二、授新1.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大气构成了地球上的气体。

岩石构成了地球的固体,水构成了地球上的液体。

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大约经过了45.4 亿年,在地球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地球表面不断在发生变化,使地球表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形。

2.分组讨论同学们都了解哪些地形地貌,请分小组讨论,并记录在纸上。

展示小组讨论成果,并指导学生进行地形地貌的归纳总结:平原、高原、山地、盆地、湖泊等。

三、地形模型1.模型概念依地形资料制成的实地模仿造型或按立体效应制成的有立体视觉和形象的实地感观模型,统称为地形模型。

2.展示地形模型组件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个地形模型,可以用什么材料做,不同的地貌应该用哪些颜色区分。

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

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

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教案标题:科学《地球的表面》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表面由陆地和水域组成,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2. 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如山脉、河流和海洋等,并能够描述它们的形状和位置。

3. 掌握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等工具,以及阅读地图上的符号和标记,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

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地球仪、地图、图片、幻灯片等。

2. 学生实验材料:地球模型、彩色纸、剪刀、胶水等。

3. 教学辅助工具:计算机、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通过展示一张地球的照片或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地球的概念,并引导他们思考地球的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

探究活动:2. 分发地球模型给学生,并让他们观察地球模型的表面。

引导学生描述地球模型的形状和特征。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不同特征,如陆地和水域。

通过展示图片和地图,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各个部分。

4. 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地球表面特征进行研究,如山脉、河流或海洋。

要求他们收集相关信息,并准备一份小组报告。

展示和讨论:5.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向全班分享他们所了解的地球表面特征。

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并进行讨论。

6.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的重要性,如山脉和河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海洋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巩固练习:7. 分发彩色纸、剪刀和胶水给学生,让他们制作一个地球表面的海报。

要求学生使用图片、文字和图表等方式展示他们对地球表面的理解。

8. 让学生交换海报,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总结:9.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地球表面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10.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探索地球表面的特征,并与家人和朋友分享他们的发现。

拓展活动:11. 鼓励学生使用地图和地球仪等工具,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各个部分,并探索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

12. 组织一次户外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表面的特征,如参观山脉、河流或海洋等。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地球的表面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案【篇一:《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课题是《地球的表面》,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堂科学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2课时。

《地球的表面》一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构成了“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

本课在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总体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其实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学生已经有不少的认识,他们对于高山,河流,海洋,湖泊,平原等并不陌生,那么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

再通过亲手制作地表模型,更深刻的知道整个地球的地形地貌。

二、学习者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学生结束了三年多的科学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能进行一定的合作探究;大部分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观察,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比较好;对于六年级小学生来说玩沙子并不陌生,但是对用沙子来做有形的物体,他们都很感兴趣,每个学生都能出力,如果在动手合作中出现问题分歧,教师需要及时做好巡视指导。

三、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貌。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特征。

过程与方法;1. 能够收集各种不同地貌特点的图片和资料。

2.通过欣赏、分析地球表面地貌特征,能够制作地球表面的地形模型。

3.结合个人理解,通过小组交流、协作,能够绘制地形图。

情感与态度:1.渗透地图制作的科学方法;体验到动手做科学的乐趣。

2、愿意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重点:了解地球表面多种多样的地貌。

教学难点:了解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制作地球表面的地形模型。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学生准备:泥、沙、石块、各种枝叶、水、胶片等材料。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1.请同学们听一道脑筋急转弯题,话说一只蚂蚁从北京爬到上海一共用了2分钟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2.是的,我们确定蚂蚁爬在地图上,那地图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

小学科学9地球的表面(教案)

小学科学9地球的表面(教案)

小学科学9地球的表面(教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9地球的表面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认识陆地和海洋的差异,了解地球表面的构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事物的能力,初步使用地球模型进行科学探究。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习地球表面的特征,认识陆地和海洋的差异。

2.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地球模型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科学教材9册,课本P60-61页。

2. 实验器材:地球模型、海洋模型、相关图片资料。

3.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通过回答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球的思考。

教师问题:“地球是什么形状?它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地球是个圆球状的,有陆地和海洋。

”步骤二:呈现(10分钟)1. 观察探究:使用地球模型和海洋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

2. 引导提问:教师以图片为辅助,问学生:“你认为海洋和陆地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海洋是蓝色的,陆地是黄褐色的。

”教师进一步解释:“这是因为海洋有大量的水,而陆地主要是由土地组成。

”3. 概念解释:教师向学生解释陆地是指地球表面上没有被水覆盖的部分,而海洋是指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部分。

步骤三:探索实验(25分钟)1. 实验介绍:教师向学生介绍使用地球模型进行探索实验。

2. 实验操作:a.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个地球模型和相关资料。

b. 学生观察地球模型,根据观察到的特征,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

c. 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粘土或彩泥模拟陆地和海洋,将它们贴在地球模型上。

d. 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地球模型,并描述模型上的陆地和海洋。

3. 展示讨论:学生观察他人的地球模型,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比较不同同学的模型。

步骤四: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表面的特征。

2. 教师给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a. 地球表面由什么构成?b. 陆地和海洋有什么不同?c. 地球为什么有陆地和海洋?3. 学生思考,个别回答。

地球的表面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案

地球的表面教案教案:地球的表面目标:1. 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能够描述地球的各种地貌和地形特征。

3. 能够解释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引入地球的表面这个主题,让学生思考地球的外部是什么样子的。

2. 提问:你们了解地球的表面有哪些特征?步骤二:地球的外部结构1. 介绍地球的外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2. 解释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厚度约为5到70公里,被陆地和海洋覆盖。

3. 解释地幔是地壳以下的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由固态岩石组成。

步骤三: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1. 讲解地球上的各种地貌和地形特征,如山脉、高原、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2. 用图片和示意图展示各种地貌和地形特征,让学生对其有直观的认识。

步骤四:地理现象解释1. 解释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飓风等。

2. 讲解这些地理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危害性,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和关注。

步骤五:地球保护1. 强调地球表面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地球表面的重要性。

2. 提出保护地球表面的建议,如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尊重自然等。

步骤六:总结1. 进行小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地球表面的内容。

2. 提问:你们对地球表面有什么新的理解?步骤七:拓展1. 提出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地球表面之外的其他天体的特征。

2. 示范解答或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

评估方式:1. 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绘图或写作的方式描述自己对地球表面的理解。

2. 课堂上通过问答方式进行学生对地球表面特征的回答和解释。

资源准备:1. 图片、示意图或影片,展示地球的地貌和地形特征。

2. 白板或投影仪,用于展示讲解内容或写下学生的回答。

备注:教案中的步骤和内容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最新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地球的表面》教案-最新
重难点
重点:描述地表的特征,识别常见的陆地地形。
难点:设计、制作立体地形模型。
教具
学具
地形图、地形地球仪、纸板、废纸、塑形布、海绵、泡沫板、丙烯材料
板书
设计
作业
设计
同学们可以先商定你们想要制作的地形、选用的材料和选定的方法,完成设计稿后,经小组成员一致同意后再进行制作。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整体认识地球表面的特点
要求:包含两个地形,可以是模拟南京等真实的地形,也可以自己想象的地形。
材料:纸板、废纸、塑形布、海绵、泡沫板、丙烯材料等
(出示两个地形立体模型视频)这是两种常见的制作立体地形模型的方法——堆叠法与覆盖法,同学们可以参考使用。
学生交流
教学
反思
学生在课堂上认识地球表面形态特征,知道模型能够表示地表特征,在课后还需要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制作地表模型。这需要学生调用所学的地表相关知识,综合数学、美术等方法,合作完成地表模型的设计、制作活动,提升了科学探究的实效。
三、制作立体地形模型
1.交流: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陆地地形,如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用地形图可以表示出地表的这种高低起伏的特征,所以地形图是一种重要的模型。
2.提问:猜猜看,这是什么?表现出了哪种地形呢?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你们也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地表模型吗?
学生交流
学生观察
导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你能再次清楚地判断南京属于什么地形吗?因为丘陵占比最大,我们说南京地区属于丘陵地形。
5.猜测: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陆地上的地形,地形图中表示海域的颜色也有差异,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除了陆地有高低起伏的各种地形,海底也有。在海底,我们也能看到高耸的山脉,平坦的高原和平原。所以,在地形图中,这些特征也有所反应。

《地球的表面》精品教案

《地球的表面》精品教案

《地球的表面》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认识常见的地形地貌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及其特征。

2.难点:描述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地球的图片或视频,引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问题。

2.新课讲授
1.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等。

2.展示各种地形地貌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3.讨论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风化作用、流水侵蚀等。

3.拓展应用
1.讨论地形地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总结
1.回顾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及其特征。

2.强调观察和分析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5.布置作业
1.绘制一幅简单的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地球的表面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2、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地貌,感受自然的神奇。

3、能够引导学生使用沙、石或者橡皮泥制作地貌模型,并交流地貌的特点。

4、能够用平面图描绘地表特征,进一步了解地球的表面特征。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形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制作地表模型。

教学准备:沙、石、橡皮泥、平面图绘制纸张
预习要求:阅读课本第17-19 页,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些不同地表形态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说一说这些是哪里?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不同的地表形态,就在我们生活
的地球上,其实除了这些美丽的不同的地表形态,我们的地球还有许多许
多不同的地表形态。

2、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吗?
学生自由说一说,教师小结: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高山峡谷、悬崖峭壁、
深浅不一的沟壑,地球上还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和海洋,可以这样说,我们
的地球表面千姿百态,有着各种各样的地形和地貌。

今天这一课,我们就
来学习第二课《地球的表面》。

3、板书课题:2、地球的表面
二、制作地表模型
1、刚刚大家欣赏了许多形态不一的地表形态,大家想不想把我们看到的这
些地表形态做出来呢?
2、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引导学生看一看,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欲望,并且引导学生讨论:我们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这样一个模型?
3、指导学生分组做地表模型
出示课本第18 页的地表模型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地表模型是
什么样子的?
教师引导:一、想好做什么地表形态,这种地表形态有什么特点,然后再
动手制作;二、用什么材料,可以用细沙、小石子,还有橡皮泥等等;三、
这次活动以小组为单元合作进行。

4、学生分小组进行地表模型的制作,教师巡视,并作适当的指导。

5、全班分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好的地表模型图并做适当的介绍,教师相机
加以肯定,表扬制作的比较好的地表模型和合作的比较默契的小组。

三、指导画地形图
1、出示课本第18 页的地形图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地形图的
特点以及地形图的制作方法。

2、教师强调地形图制作的要领:先用水彩笔在上面描出地形的轮廓,然后
根据不同的地形涂上不同的颜色,注意在描的时候要利用地形图上的网格,
把图画得准确一些,最后在画好的图后面放张白纸,这样地形图就成功了。

3、学生分小组合作制作画地形图,教师巡视,及时的提供一些帮助。

4、分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地形图并作简单的介绍,教师相机评价并加以
肯定和表扬。

四、认识地球表面地形
1、出示课本第18 页地球平面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哪里是海洋,哪里是陆地,哪里是高山,哪里是平原。

2、引导学生用手指着地球平面图并相应的介绍相应的平面图。

3、教师小结:在地图或地球仪上不同的颜色,表示的含义是不同的,蓝色
表示水,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而黄色则表示山地、沙漠,白色的
表示冰川。

五、学会根据图片绘制地表平面图
1、出示课本第19 页上的上面一张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这张图片上面的
地貌特征并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这些不同的地形用什么颜色去表示。

海洋用蓝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用绿色表示,山地、沙漠用黄色表示,
冰川用白色表示。

3、学生根据这幅图片绘制地表平面图,教师相机指导。

展示学生绘制好的地表平面图,并且把学生绘制的地表平面图和书上的图
片进行对比,看一看有没有把这幅图上的不同地形都绘制出来,绘制的大
小是否与原图相符合。

4、教师小结:在20 世纪70 年代以前,为了精确的全景式的描绘地球面貌,摄影师往往在飞机上进行航空拍摄。

不过,70 年代以后,人们就开始利用
更为先进的卫星在天空中拍摄地面,获得的图片更清晰,更准确。

六、课后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观察中国地图,进一步了解我国有哪些不同的地表形态,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