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物理内能学案
13.2 内能 学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13.2 内能学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一、学习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内能与温度、物质量和物质的热容量之间的关系。
3.理解内能变化的原因和表现形式。
二、学习重点1.内能的概念和性质。
2.内能与温度、物质量和物质的热容量之间的关系。
三、学习难点1.内能变化的原因和表现形式。
四、学习内容1. 内能的概念和性质内能是物质的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等)在热运动中所具有的能量。
在物质内部,原子和分子以不规则的方式运动,它们的热运动以微观的方式表现为物质的内能。
内能的性质有以下几点:•内能是宏观热现象与微观分子活动之间的联系。
•内能是宏观热现象的能量基础。
•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内能与物质的性质有关,不同物质的内能不同。
2. 内能与温度、物质量和物质的热容量之间的关系内能与温度、物质量和物质的热容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内能与温度成正比,即同样物体的内能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内能与物质量成正比,即同样物体的内能随物质量的增加而增加。
•内能与物质的热容量成正比,即同样物体的内能随热容量的增加而增加。
这些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ΔQ = mcΔT其中,ΔQ表示内能的变化,m表示物体的质量,c表示物质的热容量,ΔT表示温度的变化。
五、学习方法与建议1.理论学习: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了解内能的概念和性质,以及与温度、物质量和物质的热容量之间的关系。
2.实例分析:通过实际的物体、物质进行内能的计算和分析,加深对内能的理解和应用。
3.综合运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或其他学科中,探索内能的变化原因和影响。
六、学习反思本次学习主要围绕内能展开,明白了内能的概念和性质,以及与温度、物质量和物质的热容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例分析和综合运用,进一步加深了对内能的理解和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练习。
后续学习中,将继续加强对内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3.2内能(教案)

内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改变。
2.了解热量的概念。
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或减少。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对内能的概念以及内能与温度的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内能改变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内能的方法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到,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可以给出生活中常见的内能改变,对内能改变方法进行分类,从而总结出内能改变的两种方法。
重点难点1.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2.热量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提问多媒体课件展示运动的足球图片。
师:图中的足球具有动能和势能吗?那么我首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动能?什么是重力势能?什么是弹性势能?用课件以表格形式显示。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高处的物体由于重力作用而具有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师:接着问决定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分别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用课件以表格形式显示。
决定动能的因素:速度、质量;决定重力势能的因素:高度、质量;决定弹性势能的因素:材料、弹性形变。
2【讲授】新课讲解1、内能课件展示运动的物体图片。
师:如图,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课件展示运动的分子图片。
师:那么,运动着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返回页面4列出分子动能的概念。
课件展示弹簧图片。
师:弹簧由于形变时的相互作用力而具有势能。
课件展示运动的分子图片。
师:那么,互相排斥、吸引的分子之间也具有势能。
返回页面4列出分子动能的概念。
从而引出内能的概念: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单位:焦耳(J)。
师:冰山有内能吗?请_____同学回答。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2《内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3章第2节《内能》。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 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的影响因素。
2. 让学生掌握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内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引导学生从内能的角度去分析这个问题。
2. 知识讲解:(1)介绍内能的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讲解内能的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3)讲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内能的影响因素,如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影响因素:物体的温度和质量。
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能量,而机械能是物体整体运动的能量。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解释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而夏天则感觉很热?2. 两个质量相同的水球,一个放在热水里,一个放在冷水中,为什么放在热水里的水球内能较大?答案:1. 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感觉很冷,是因为外界温度低,人体内能减少,感觉冷;夏天则感觉很热,是因为外界温度高,人体内能增加,感觉热。
内能九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13.2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能的概念,理解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2.通过实验和实例,掌握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如温度、质量、状态等。
3.能够运用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生活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如比较不同温度水的内能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小组代表汇报成果,让学生锻炼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3.通过多媒体展示,如动画、视频等,形象地展示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二)问题导向
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冬天手摸暖气片感觉热?”“内能与温度有什么关系?”等。
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如“为什么热水冷却后内能减少?”等。
3.通过问题串,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内能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如“内能与质量、温度、状态等因素的关系是什么?”
5.作业小结:本节课布置具有思考性的作业,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学习收获,总结自己的不足。这种作业布置方式,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及时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2.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人教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精品讲义专题13.2内能学案(学生版+解析)

第十三章内能(原卷版)课时13.2内能2022年课程标准物理素养3.3.2 了解内能和热量的概念。
3.1.2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
3.1.3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或减少的一些事例。
物理观念:知道热量的概念及单位。
科学思维: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科学探究:知道生活中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
科学态度与责任:会用类比法建立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识点一、内能1.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1)分子动能: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着无规则的热运动。
物体内小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称为分子动能。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它们的动能越小。
(2)由于分子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因而分子具有势能,称为分子势能。
分子间距发生变化时,物体的体积也会变,所以分子势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2.内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内能的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3.对内能的理解:内能是物质分子的热运动能量,是由物质内部状况决定的能量。
物质由小量分子、原子组成,储存在系统内部的能量是全部微观粒子各种能量的总和,即微观粒子的动能、势能、等的总和。
物体内部小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跟温度直接相关,物体内部小量做热运动的粒子之间也具有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内能。
理解物体内能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内能是指物体的内能,不是分子的,更不能说内能是个别分子和少数分子所具有的。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共同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所以,单纯考虑一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是有现实意义的。
(2)任何物体存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
(3)内能具有不可测性。
只能比较物体内能的小小,不能确定这个物体具有的内能究竟是多少,因为内能是物体的所有分子具有的总能量,宏观量度比较困难。
4.影响物体内能小小的因素(1)温度是影响物体内能最主要的因素,同一个物体,温度越高,它具有的内能就越小,物体的内能还受质量、材料、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3.2内能》导学案

《13.2内能》详细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2)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3)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4)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2)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课件、铁丝、钳子、布、火柴、压缩空气引火仪、铅笔、图钉、砂纸导学过程:课前预习:1、北方冬天天气寒冷,人们为了不让菜窖里的菜冻坏,常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水凝固时会热,使菜窖里的气温不致太。
2、墙内开花墙外香,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
3、校门口新搬来了一个烤豆腐的小摊,同学们远远地就能闻到臭豆腐的味道,这属于现象,臭豆腐经烧烤后,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温馨提示:请注意食品卫生!)4、南极洲的冰川内能(选填“具有”或“不具有”),古人钻木取火是通过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
5、许多同学喜欢吃烤肉串,用炭火烤肉串的过程是利用的方式增加肉的内能的,但科学表明,经常吃烧烤食品有害健康。
新课导入:思考:装着开水的热水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我们怎么称呼这种能量?导学一、内能(阅读课本P7前两段内容,并回答下面所提出的问题)比较1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而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运动的分子也具有能。
比较2:弹簧受到拉伸或压缩时发生形变,从而使弹簧具有弹性势能;而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也存在引力或斥力,因此分子间还存在能。
第十三章 内能(导学案)-2022-2023学年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十三章内能(导学案)一、导入1.请回顾一下上一章的内容,我们学习了什么?二、目标1.理解内能的概念和本质;2.了解内能和温度、物质微观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概念解析1.内能的定义是什么?内能是物体分子微观运动所具有的能量总和,包括分子的平动、转动和振动能量。
2.内能与温度之间有何关系?内能与温度成正相关,即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四、案例分析1.有两杯水,温度分别为30°C和50°C。
请问,两杯水的内能大小是否相同?这两杯水的内能是不相同的,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2.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放在同一个房间里,经过一段时间后,两杯水的温度是否会相等?是的,两杯水最终会达到相同的温度,这是因为热量会从高温物体自发地流向低温物体,直到达到热平衡。
五、实验探究1.实验装置:用两个等量的金属杯子分别装上相同温度的水,将一个杯子放在温水中,另一个杯子放在冰水中。
2.观察现象:等待一段时间后,分别观察两杯水的温度变化。
3.实验结论:经过一段时间后,放在温水中的杯子中的水温升高,放在冰水中的杯子中的水温降低。
这是因为,温度高的物体会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热量。
六、思考题1.住在北方寒冷地区的人喜欢穿着黑色衣服,这是为什么?黑色能够更好地吸收光线并转化为热能,所以在寒冷的北方地区,穿着黑色衣服能够更好地保暖。
2.为什么夏天我们喜欢吃冷饮、穿着浅色衣服?夏天温度高,我们喜欢吃冷饮和穿着浅色衣服是为了减少体感温度,因为冷饮能够降低我们的体温,浅色衣服能够减少阳光的吸收。
七、总结与拓展1.回顾本章内容,总结内能的概念和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内能是物体分子微观运动所具有的能量总和,与温度成正相关,温度升高内能增加,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2.请思考一下,内能是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为什么?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无关,内能主要与温度和物质的微观性质有关。
八、课后作业1.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复习本章内容;2.思考内能与热量之间的关系,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
人教版九年级 13.2 《内能》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 13.2 《内能》导学案
一、基础知识回顾
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学过的内容,能量是什么?举例说明能量的转化。
二、新知探究
1. 内能的概念
•定义内能。
•内能的单位是什么?
2. 内能与物质状态
•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内能的大小是否相同?
•解释为什么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内能的大小不同?
3. 温度的概念
•温度的定义是什么?
•温度的单位是什么?
•什么是绝对零度?
4. 内能变化的计算
•系统从A状态变为B状态,内能的变化就是什么?
•内能变化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内能变化的计算公式中,质量的单位是什么?
三、学以致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相关概念和计算。
请你从我们学到的知识中回答以下问题。
1.当你进入一个装有热水的房间时,房间内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
2.冰块在接触到空气之后会慢慢融化,这是因为什么?
3.如果一个物体的质量是100g,温度升高100°C,求内能变化量。
四、拓展思考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量的转化是无处不在的。
请你思考以下问题。
1.提出一个现实生活中能量转化的例子,并解释其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2.为什么在冬季我们会觉得穿多一点衣服就会更暖和?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内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温度的定义和单位。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思考拓展问题,我们进一步理解了能量转化的过程和原理。
请同学们在课后复习时,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内能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都镇初级中学初三物理学案
第2节内能
学习目标:
1.理解什么是内能。
2. 知道内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3. 掌握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重点: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学习难点:内能概念的建立
学习过程:
一、走进课堂
思考:装着开水的热水瓶有时会把瓶盖弹起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我们怎么称呼这种能量?。
二、探究发现
(一)内能
阅读课本P127前三段内容,并回答下面所提出的问题。
比较1 :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而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运动的分子也具有能。
比较2:弹簧受到拉伸或压缩时发生形变,从而使弹簧具有弹性势能;而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也存在引力或斥力,因此分子间还存在能。
小结:
⑴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能与分子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⑵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用字母表示。
练习1.0℃的冰块有没有内能?
答: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固态的冰块是由分子按一定的稳定结构有规律地排列形成的晶体结构,由现象可知,一切物质的分子不停地做着的运动,运动着的分子具有,0℃的冰块也不例外。
由于水分子的晶体排列形成稳定结构,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因而水分子之间还具有势能。
而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和势能的。
所以0℃的冰也具有内能。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阅读课本P127最后一段,回答问题。
1.内能和物体质量的关系:
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内部分子的个数就越多,所以物体内能也就越。
例如:温度相同的一大桶水比一小杯水内能。
2.内能和温度的关系:
物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体内分子运动速度越大,分子动能就越,物体内能也就越。
例如: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
3.内能和物体状态的关系:
物体的状态不同时,分子间的距离不同,分子间的作用力大小也就不同,从而会改变分子的势能大小,所以内能也不同。
例如:冰熔化过程中,温度虽然不变(即分子的动能不变),内能却在增加。
练习2.在下图中,(a)杯中水量较少、(b)(c)(d)的水量相同.比较各杯中水的内能的大小:
①_______杯中水的内能最大,因为;
②_______两杯中水的内能不好比较,因为。
练习3.有关内能大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0℃的冰全部熔化成0℃的水,内能增大
B. 0℃的冰内能为0
C. 20ml的水的内能比200ml水的内能小
D. 高温物体一定比低温物体内能大
(三)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宏观状况有关,如物体质量、高度、速度等,而内能与物体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如物体温度、状态等,与物体微观结构有关。
练习4.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分子总是在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分子具有动能
B. 当物体被举高时,其分子势能随之增加
C. 当物体运动速度增大时,其分子动能随之增加
D. 0℃以下时,物体分子既不具有动能也不具有势能
练习5.下面小芳同学对内能和机械能的一些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具有内能时,就一定具有机械能
B. 物体具有机械能时,同时也具有内能
C. 物体不具有机械能时,但它具有内能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四)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阅读课本P128—P129页全部内容,并回答下面所提出的问题。
思考1:
将一根粗铁丝放到火炉上烤,铁丝吸收__ ___,温度_______,内能________.将一杯热水放入凉水中,热水温度,内能;凉水温度,内能。
分析得出: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
思考2:
观察课本P129两个演示实验,回答问题:如图甲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里放一小团蘸了乙醚的棉花,把活塞迅速压下去,观察到的现象是,这是。
如图乙所示,瓶内装有少量的水,水的上方有水蒸气,塞紧瓶塞,用打气筒向瓶内打气,当塞子从瓶口跳起时:观察到瓶口附近有出现,这是因为瓶内空气推动活塞做功时能转化为能,温度,水蒸气成小水滴。
分析得出:能够改变物体的内能。
小结:
⑴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和,且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
..的。
⑵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间存在差。
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热
量,温度,内能;低温物体热量,温度,内能。
⑶对物体做功,内能,温度,能转化为能;物体对外
做功,内能,温度,能转化为能。
练习6。
在下面的四幅图画中通过做功
..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B C D
A.阳光照射企鹅变暖 B.用炉子烧水水温升高
C.钻木取火 D.铁锅热得烫手
(五)内能与热量的区别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是一个状态量
...,常说
“物体具有内能”;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是一个过程量
...,常说“物体吸收热量”或“物体放出热量”,不能说“物体具有或含有热量”。
练习8.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B.0℃的冰没有内能
C.一个物体吸收热量时,温度不一定升高
D.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温度一定升高
三、课堂小结
1.考点归纳,完成网络:
定义:所有分子和分子的总和。
内能影响大小的因素:物体的和。
改变方式:和。
2. 本课我的疑惑还有:
四、当堂达标检测
1.关于物体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物体温度降低,它的内能一定减少
B.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唯一的方法
C.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
D.温度相等的1kg水和1g水具有的内能相同
2.如下图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 B C D
A.向下压活塞,浸透乙醚的棉花燃烧
B.哈气使手暖和
C.搓手使手暖和
D.铁丝反复弯,弯折处会发热
3.下列过程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是()
A. 流星在大气层中穿行的过程
B.水蒸气顶起水壶盖的过程
C.小孩沿滑梯下滑的过程
D. 汽车紧急刹车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在发生物态变化时都要吸热
B.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
C.吸热和放热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D.0℃的水结成0℃的冰时,其内能要增加
5.下列属于通过做功途径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在火炉上烧水,水温升高
B.感冒发烧,用冷毛巾敷额头
C.用气筒给轮胎打气,气筒壁发热
D.炎热的夏天,柏油路面温度升高
6.“热”字有着多种含义,有时表示温度,有时表示热量,有时还表示内能。
请说明以下例
子中“热.”所表示的物理量。
(1)沸腾的水很热.;(2)燃料燃烧,产生热.;(3)今天天气很热.;(4)物体吸热.,温度会升高;(5)摩擦生热.;(6)金属铁是热.的良导体。
五、课下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