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导学案

合集下载

模式2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

模式2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

导学目标:1.理解物体运动规律对于理解物理学的重要性。

2.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的描述方法。

3.能够区分位移、路程和速度的概念,并能正确计算。

导学步骤:1.导入新课。

(5分钟)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物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物体运动规律。

2.学习物体运动规律。

(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第185页,了解物体运动规律的内容。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运动规律对于理解物理学的重要性,并解释其中的概念。

3.学习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

(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第185页,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运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并作出示范。

4.学习运动的描述方法。

(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第185页,了解运动的描述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并用图形描述。

5.概念区分和计算。

(2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第185页,区分位移、路程和速度的概念。

教师通过实际运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并计算位移、路程和速度。

6.总结与作业。

(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应的作业。

鼓励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加深对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

导学案结束。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物体运动规律。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物体运动规律对于理解物理学的重要性,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的描述方法,并能够区分位移、路程和速度的概念,并能正确计算。

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加深对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

初三物理导学案【三篇】

初三物理导学案【三篇】

初三物理导学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小编小编整理了初三物理导学案模板【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测小灯泡的电功率》2.5 V)实验电路图:实验要求:(1)移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分别为额定电压、低于额定电压、高于额定电压(约 1.2U额)。

(2)记录电压值,电流值,同时观察比较灯的亮度有何区别。

实验步骤:(1)按照电路图连接电路,将滑动变阻器滑片放在阻值处。

(2)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依次为2.5 V、2 V和3 V,依次记下电压表示数U和对应的电流表示数I,分别将U、I记录在表格中;(3)观察并比较三次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将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次数电压U/V电流I/A发光情况电功率P/W实验结论:小灯泡的亮度是由它消耗的实际功率决定的。

【典型例题】小宇同学思考能不能只用一只电表测出小灯泡的电功率,他设计了下列四个电路图。

图中的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U0,且U >U0,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在不改变电路连接的情况下,能测出小灯泡额定功率的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S2闭合S3断开时,电流表把灯泡短路,灯泡不发光;S2断开S3闭合时,电流表把电阻短路;两个都闭合或断开时,电流表均无示数.测不出灯泡的额定电流,该电路图不能测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不符合题意;B、S2闭合S3断开,电压表测电灯两端的电压,其上端为正极、下端为负极;S3闭合S2断开,电压表测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其上端为负极,下端为正极;电压表的两次接线方法相反,在不改变电路连接方式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测量,B图不能测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不符合题意;C、开关处于1的位置,电压表测量的是灯泡和电阻串联后的两端电压U;开关处于2的位置,电压表测量的是灯泡的两端电压U0,则小灯泡的电流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表达式是,该电路能测出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符合题意;D、开关处于1的位置,电流表把灯泡和电阻短路,电流表测量滑动电阻的电流;开关处于2的位置,电流表把小灯泡短路,测量的是通过电阻的电流.测不出灯泡的额定电流,该电路图不能测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功率,不符合题意;所以选C.【针对训练1】图中是小明和小兰在“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实验中连接的电路,所用小灯泡标有“2.5V”字样。

初三物理全册导学案

初三物理全册导学案

初三物理全册导学案目录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1)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教学案 (1)第二节质量及其测量学案 (3)天平的使用学案 (5)第三节密度学案 (7)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学案 (9)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13)第一节运动的描述学案 (13)第二节运动的快慢学案(第1课时) (16)第二节运动的快慢学案(第2课时) (18)第三节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学案 (20)第四节力 (23)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学案(第一课时) (26)第五节惯性学案(第二课时) (29)第六节二力平衡学案(第1课时) (32)第六节二力平衡的应用学案(第2课时) (35)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37)第一节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37)第二节重力 (41)第三节摩擦力学案 (42)第三节摩擦力(第二课时)----摩擦与我们 (44)第四节杠杆 (47)第五节其他简单机械学案 (51)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53)第一节压强学案(第1课时) (53)第二节液体的压强学案 (59)第三节大气压强学案 (62)第四节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学案 (64)第五节浮力学案(第1课时) (66)第五节浮力练习题(第二课时) (69)第六节浮力的应用学案(第1课时) (70)第六节浮力的应用学案(第2课时) (71)漂浮和悬浮条件的应用 (73)浮力的计算方法学案 (74)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76)第一节功学案 (76)第二节机械效率学案 (79)第三节功率学案 (82)基础知识测验(每题10分) (85)第四节动能和势能(第1课时) (87)第三节动能和势能(第2课时) (89)第五节机械能及其转化 (93)功和机械能复习学案 (96)第十六章热和能 (99)第二节内能 (102)第三节比热容学案(第1课时) (105)比热容学案(第2课时) (108)第四节热机 (110)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教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了解原子的结构;3、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电流和电路(导学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系列(人教版)

电流和电路(导学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系列(人教版)

第2节电流和电路(导学案)【学习目标】1. 知道电流的形成及其条件,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2. 通过动手实验,认识断路、通路、短路,知道电路的组成。

3.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

4. 能用电路元件符号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电路。

【学习重点】“会连接电路”“会画简单电路图”“能辨别通路、断路和短路”。

【学习难点】对电流概念的理解和对短路、短接的理解和识别,同时规范地画出电路图也是这节课的难点。

【自主预习】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1. 电荷的形成电流。

形成持电流的条件:①电路中要有;②电路是回路。

2. 物理学中规定:把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电路闭合时,在电源外部,电流方向是从电源极经过用电器流向极。

有一种半导体二极管,电流只能从它的极流向极,不能反向流动。

3. 由、、、组成电流流通的路径叫电路。

电源是(填“提供”或“消耗”)电能的装置。

用电器是(填“提供”或“消耗”)电能的装置。

4. 用规定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形叫电路图。

画电路图应注意如下几点:①电路元件的符号要用统一规定的符号,不能自造符号;②要注意所画电路图的元件符号与实物图具有性;③画电路图的导线要横平竖直,电路元件合理分布在电路图中;④电路元件符号(填“能”或“不能”)画在拐弯处。

5. 电路的三种状态:、和。

正常工作时的电路叫做。

某处被断开、没有电流通过的电路叫做。

短路有两种情况:①导线直接与两极连接,会造成电源短路。

②将导线与并联,电流会只从导线通过,而不走,这样我们就说这个用电器被短路了。

短路是电路不正常状态,会引起电路中的过大,烧坏电路元件或电源,所以我们一定要避免短路。

【合作探究】探究一、电流1.电流的形成(1)实验探究:让小灯泡亮起来【思考】几节干电池、一只小灯泡、一个开关和几根导线,你能不能利用这些器材使小灯泡发光?【设计电路与实验】①如图甲所示,没有电源,无论断开还是闭合开关,灯泡都。

②如图乙所示,断开开关,小灯泡;如图丙所示,闭合开关,小灯泡.(选填“发光”或“不发光”)【实验结论】小灯泡亮起来两个必要条件:①电路是;②电路中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册精品)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册精品)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册)目录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01)第2节内能..................................................................:(04)第3节比热容(第1课时)....................................................:(07)第3节比热容(第2课时)....................................................:(10)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1节热机............................................................... :(13)第2节热机的效率........................................................... :(16)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9)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1).........................................................:(22)第1节两种电荷(2).........................................................:(25)第2节电流与电路(1).......................................................:(27)第2节电流与电路(2).......................................................:(30)第3节串联和并联(1).......................................................:(32)第3节串联和并联(2).......................................................:(35)第3节串联和并联(3).......................................................:(38)第4节电流的测量............................................................:(41)第4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44)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1节电压..................................................................:(47)第2节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1).........................................:(50)第2节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2).........................................:(52)第3节电阻..................................................................:(55)第4节变阻器................................................................:(58)第十七章电压和电阻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61)第2节欧姆定律..............................................................:(64)第3节电阻的测量............................................................:(67)第4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1)...................................:(70)第4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2)...................................:(73)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电功(1)........................................................:(76)第1节电能电功(2)........................................................:(78)第2节电功率(1)...........................................................:(80)第2节电功率(2)...........................................................:(83)第3节测小灯泡的电功率(1).................................................:(86)第3节测小灯泡的电功率(2).................................................:(88)第4节焦耳定律(1).........................................................:(91)第4节焦耳定律(2).........................................................:(94)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1节家庭电路..............................................................:(97)第2节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101)第3节安全用电.............................................................:(104)第二十章电与磁第1节磁现象与磁场(1)....................................................:(107)第1节磁现象与磁场(2)....................................................:(110)第2节电生磁...............................................................:(112)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116)第4节电动机.............................................................. :(119)第5节磁生电...............................................................:(123)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126)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128)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能源.................................................................:(130)第2节核能.................................................................:(132)第3节太阳能...............................................................:(135)【学习内容】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学习目标】1.常见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2.什么是扩散现象?生活当中有哪些常见的扩散现象?3.扩散现象表明了什么?4.分子间有什么样的作用力?课前预习学案一、认真阅读课本第2页《分子热运动》,完成下列问题:1.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常见物质是由的粒子——、构成的。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一册)

九年级物理导学案(全一册)

九年级(全一册)知识树第十三章内能知识树:第1节分子热运动考标要求:1.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热现象。

一、课前学习1.常见的物质是由和构成的。

2.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

此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二、课内探究探究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构成的。

人们通常以为单位来量度分子。

探究2:分子热运动1.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

2.扩散现象既可以在发生,还可以在中发生,也能够在中发生。

气体的扩散液体的扩散固体的扩散3.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

探究3:分子间的作用力1.如图,两个铅柱没有被重物拉开,主要是因为铅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除了引力之外,__________________。

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同时存在)(1)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距离___________,作用力表现为___________;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距离___________,分子间表现为___________。

固体分子间距离___________,不容易被压缩和拉伸,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气体分子间距离,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力,因此,气体具有__________,容易_________。

(3)液体分子间的距离比气体的___________,比固体的___________;液体分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_________,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因此,液体较难___________,没有确定的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

(完整)初中物理导学案全集

(完整)初中物理导学案全集

(完整)初中物理导学案全集学海XXX奋勇拼搏第一章:声现象一、【自主研究】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而产生的,______停此,发声停此。

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不能传声,____、_____、______均能传声。

在15C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_,声音在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中次之,在_____中传播最慢。

声音是一种______,它具有______。

声音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

其中声音的_____叫音调,音调与_____有关,_______,音调高,_______,音调低;声音的_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有关,_______,响度大,_______,响度小,即使某两个人的音调与响度都一样,他们的_______也不同,此时声波的_______也不同。

2、乐音平日是指那些_____、_____的声音,它的波形是_____的,噪声平日是指那些_____、_____的声音,它的波形是____的,但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____、____和____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减少噪声对人们干扰的主要途径:(1)在_____处减弱噪声,如图书馆里要求保持安静(2)在______中减弱噪声,如摩托车上安装消音器(3)在______处减弱噪声,如戴耳罩。

3、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________之间,叫做________,频率高于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超声波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性,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频率低于________的声波叫次声波,监测与________次声波有助于减少它的________并可用来预报________、和监测____________。

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得_______,很容易______障碍物,而且_______。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16.1电流做功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16.1电流做功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导学案:16.1 电流做功我设计的这节物理课,主题是“电流做功”。

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和观察现象,让他们了解电流做功的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能够理解电能和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流做功的原理,了解电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过程,以及能够运用电流做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难点和重点上,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电流做功的原理,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电流做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准备了导学案、实验器材和多媒体教具。

导学案中包含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实验器材有电流表、电压表、灯泡等,多媒体教具有电流做功的动画和实验视频。

在活动重难点上,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电流做功的原理,难点是让学生能够运用电流做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电流做功的原理,理解电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过程,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实验和观察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学生通过导学案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提供了电流做功的原理和相关概念,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对电流做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电流做功的原理,并且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

实验环节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电流做功的现象,并且能够通过实验数据验证电流做功的原理。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变化,以及灯泡的亮度变化,从而让学生理解电流做功的过程。

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思考电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转化过程,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另外,多媒体教具的运用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物理导学案编制:程伟宁审校:祝定高《弹力、弹簧测力计》导学案NO:18班级姓名小组等级学习目标:1、知道弹力及产生的条件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重点难点:弹力概念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能力立意:通过对天平、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使用说明:1、用10分钟时间自学教材52—53页,未学懂的用红笔标记2、用35分钟独立完成本导学案“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部分,并准备课堂交流学法指导:阅读教材并联系生活实际,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一、自主学习1、问题引入:课本1-1的两幅图,甲图可使物体弹得更远,乙图中的运动员借助杆的弹性跳得更高,下面就来学习这样的知识新课标第一网2、知识点一:弹力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不受力时又恢复到的特性,如,。

②物体发生形变后,即使撤去外力,也不能恢复,物体的这种特性叫。

③弹簧弹性的特点:在一定的限度内,能恢复原状,超过了这个限度,形变将无法,因此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的限度,否则会损坏弹簧。

④弹力: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

产生条件:(1)发生(2)相互接触3、知识点二;弹簧测力计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

②使用前(1)观察(2)观察(3)检查指针是否指在,若没有需调节使。

③使用时:必须使作用在挂钩上的拉力的方向沿着弹簧的中轴线,避免摩擦而带来误差。

二、合作探究1、拉弓射箭,弓由于受力而发生,松手后弓产生的将箭射出。

2、跳板运动员练习跳水时,跳板发生了,便对产生向的,从而使运动员向上跳起。

3、某同学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大小时,由于粗心大意,未将指针调零,指针已指在0.5N处,他就来测量,要得到正确的结果,应当把每次读数()A、加上0.5NB、不加也不减C、减小0.5ND、不能用来测量4、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6N的拉力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A、0NB、3NC、6ND、12N5、(多选)a、b两个测力计放在水平桌面上并相互勾在一起,用水平拉力F1和F2分别拉a、b拉环,F1=F2=6N,若两个弹簧测力计静止,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a对b的拉力和b对a的拉力是相互作用力B、a受平衡力,b对a的拉力是6N,a的示数为6NC、b受平衡力,a对b的拉力是6N,b的示数为12ND、a和b受到的合力均为零,示数均为零6、如果将一根弹簧拉长5cm,要用15N的力,弹簧拉力器是由三根相同的弹簧并接组成,若将拉力器的三根弹簧同时拉长10cm,所需的拉力是()A、30NB、90NC、45ND、50N7、如右图某同学在用已接零的弹簧测力计测量一个物体的重力时,误将弹簧测力计上下拿反了,把物体挂在了拉环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0N,则该物体的重量()A、一定等于 4.0NB、一定大于 4.0NC、一定小于 4.0ND、无法判断大小8、撑杆跳高运动员比一般跳高运动员跳得更高,是因为运动员在起跳时用力压杆,杆发生,杆对运动员有向作用力。

9、如图,在弹簧测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4N的拉力,并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A、0NB、2NC、4ND、8N10 关于弹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产生弹力B.弹力仅仅是指弹簧形变时对其他物体的作用C.弹力是指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接触它的物体产生的力D.压力、支持力、拉力都属于弹力初三物理导学案编制:程伟宁审校:祝定高《重力》导学案NO:19班级姓名小组等级学习目标:1、知道重力的概念、大小、方向、重心2、通过探究重力跟质量的关系,体会用图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的方法3、通过假设没有重力的猜想,唤起浓厚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重力方向、重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力立意:充分体验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用说明:1、用15分钟时间自学教材54—58页的全部内容。

未学懂的部分用红笔标记。

2、用25分钟独立完成本导学案“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部分,并准备课堂上交流。

学法指导: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一、自主学习1、问题引入:在17世纪,牛顿坐在苹果树下就在思考:地面上的任何物体松手后为什么都要落回地球,现在我们知道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2、知识点一:重力的由来(1)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

(2)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到的作用,因而落向地球。

(3)假若没有重力会怎样?举几例①②③3、知识点二:重力的大小(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2)用天平测出几个物体的质量,用弹簧秤分别称出其重力,在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坐标轴上,描点连线,得到一条线(填“直”或“曲”)表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比。

(3)g=9.8N/kg,表示质量为的物体,所受重力为.4、知识点三:重力的方向悬挂物体的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也叫竖直方向,因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5、知识点四:重心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点上,这一点叫,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二、合作探究1、玩具“不倒翁”被板倒后会自动立起来,在图乙中画出“不倒翁”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0为不倒翁的重心)2、下列数据比较符合实际的是()A、一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6kg;B、一个鸡蛋的重力约为0.5NC、常用圆珠笔的长度约为 1.8cmD、某运动员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约为25m/s3、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就是它的几何中心B、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C、重心总是在物体上,不可能在物体之外D、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4、水平仪放置于桌面上的情形,则该桌面()A、右边高,左边低B、左边高,右边低C、左右相平,前高后低D、左右相平,前低后高5、物体所受重力的施力物是,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对也有力的作用,方向。

6、物体在月球表面时的重力是它在地球表面时的6分之一,某物体在地球表面的质量为600g,它在月球表面的重力是,它在月球表面时的质量是。

7、质量为500N的学生站在地面上,他受到力和力,施力物体分别是和。

8、如图,是模拟建筑工地上,常常见到的简易吊车,绳的一端绕在手指上,杆的一端顶在掌心,在A处挂一重物时,绳对手指以及杆对掌心均有力的作用,对这两个力的方向完全正确的图是()初三物理导学案编制:程伟宁审校:祝定高《摩擦力》导学案NO:20班级姓名小组等级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及决定它的因素,从而认识到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2、了解摩擦的利弊,使它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3、经历探究决定摩擦大小的因素,巩固控制高量法,分析数据,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重点、难点;摩擦力的产生及决定因素能力立意:增大和减小摩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用说明:1、用10分钟时间自学教材60—61页,疑问之处用红笔标记2、用30分钟独立完成本导学案“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部分,并准备在课堂上交流学法指导:摩擦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价值取向一、自主学习1、实验引入:⑴将两本书一页一页地交插重叠完后,双手分别拿着两本书的装订线,向两边拉开,对比两本书上下叠放后拉开,哪个更容易?⑵自行车轮和鞋底的花纹有何作用?当花纹磨去后又会怎样?2、知识点链接(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产生的力,这个力就叫(2)摩擦力的产生条件:①两物体相互接触②有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④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3)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4)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压力越大,摩擦力越。

它还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

二、合作探究1、关于摩擦力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一定有摩擦力产生B、静止的物体一定受摩擦力作用C、两个相互挤压的物体间一定有摩擦力产生D、两个相互挤压有相对运动的物体间一定有摩擦力产生2、“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体征,下列体征中属于减小摩擦的是()A、泥鳅身上的黏液B、壁虎脚上的刷状肉垫C、斑马身上的条纹D蛇身上的粗糙鳞片3、体重500N的某同学双手握住竖直的竹杆匀速向上攀,他受到的摩擦力(),若匀速向下滑他受到的摩擦力是()。

A、等于500N,方向向下B、等于500N,方向向上C、大于500N,方向向上D、大于500N,方向向下E、小于500N,方向向上F、小于500N,方向向下4、下列关于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运动B、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C、摩擦力总是促使物体运动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5、用弹簧测力计拉着重8N的物体在水平面上以 2.5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当绳子突然断开时,则( )A、物体速度保持不变,受到的摩擦力小于2NB、物体速度逐渐减小,受到的摩擦力等于2NC、物体速度保持不变,受到的摩擦力等于8ND、物体立即停止,受到的摩擦力为零6、假若物体间的摩擦力突然消失,下列哪些现象不可能的是()A、无法用筷子菜B、我们将无法写字,因为笔会从手中下滑C、我们将无法系紧鞋带D、静止在水平公路上的汽车很容易开动7、下列实例中,为了增大摩擦的是()A、拉杆旅行箱底装有轮子B、鞋底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C、向自行车的转轴处加润滑没D、在气垫船底和水之间形成一层空气垫8、举重运动员和体操运动员在比赛前,总是要在手上抹些镁粉,而在单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他这样做的目的()A、前者是为了增大摩擦,后者是为了减小摩擦B、两者都是为了增大摩擦C、两者都是为了减小摩擦D、前者是为了减小摩擦,后者是为了增大摩擦9、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选用的器材有:正方体木块,读数准确的弹簧测力计,粗糙程度均匀的长木板、棉布、毛巾等甲乙(1)采用甲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木板的摩擦力时,实验很难保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也很难保持物体匀速直线运动。

(2)采用图乙解决了上述问题,其原因是①②初三物理导学案编制:程伟宁审校:祝定高《弹力、重力、摩擦力》训练学案NO:21(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36分)1、(多选)下列属于增大摩擦的是()A、雪地里汽车轮上的防滑链与地面间的摩擦B、船在航行时,船体与水的摩擦C、自行车运动时,车轴与滚珠间的摩擦D、体操运动员做双杠项目时在手上擦些镁粉2、被打出去的门球会慢慢停下来的原因是()A、门球没有受到地面摩擦阻力的作用B、门球受到地面摩擦阻力的作用C、门球的惯性逐消失D、门球所受到的摩擦阻力大于它的惯性3、小明匀速爬杆,小刚匀速爬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因为爬杆时手握杆的压力大,所以小明受到的摩擦力也一定大B、因为绳子粗糙,所以小刚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C、小明和小刚受到的摩擦力一定相等D、若小明的体重大,则他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4、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天平直接测量B、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计直接测量C、国际上通用的重力单位是千克D、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的5、如果没有重力作用,下列哪个现象不会发生()A、河里的水不能流动B、玻璃杯摔在地上碎了C、杯中的水倒不进嘴D、重物压在身上,我们感觉不到重量6、假若没有摩擦,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发生的是()A、地面上滚动的球和行驶的车辆很难停下来B、手拧不开瓶盖C、人在地上行走如飞D、用一个不大的力就可将汽车推动7、物体从光滑的斜面滑下的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受到的力有()A、重力和支持力B、重力支持力和下滑力C、重力、下滑力、摩擦力D、重力和下滑力8、用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拉一个置于水平地面上的物体,使它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6N;过了一会儿它的示数为9N,这时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A、6NB、3NC、9ND、15N9、某同学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时,错将物体挂在了拉环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则物体的重力()A、一定等于8NB、一定小于8NC、一定大于8N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6分)10、沿地面踢出去的球,还能在地面上继续运动一段距离,这是因为球具有,球运动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这是因为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