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六年级学生掌握人教版科学下册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主要涵盖以下内容:1. 第一单元:物质构成及变化2. 第二单元:力的作用及浮力3. 第三单元:光的传播及介质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的研究,学生将能够:1. 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物质的三种状态。

2. 了解力的作用,学会测量物体的重量和浮力。

3. 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和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式。

教学策略为了有效实施本教学设计,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

2. 实验教学:通过进行简单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小组合作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促进彼此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我们将按以下安排进行教学活动:1. 第一单元:物质构成及变化- 第一课时:物质的性质及分类- 第二课时:物质的三种状态- 第三课时:物质的变化与反应2. 第二单元:力的作用及浮力- 第四课时:力的作用及测量- 第五课时:浮力与物体的浮沉- 第六课时:测量物体的重量3. 第三单元:光的传播及介质- 第七课时:光的传播规律- 第八课时:光在介质中的传播教学评价与反馈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并提供及时反馈,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表现。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活动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其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价其互动和合作能力。

教学资源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课本:《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2. 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3.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内容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和材料。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一、教材分析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2课。

1、《工具和机械》单元介绍了常用工具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的原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尤其是结合常用工具和实验器材设置了许多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各类机械和工具的特点和作用。

2、《形状和结构》单元介绍了各种建筑物中使用的形状和结构及其特点,从实验材料的选取到各种不同的设计都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潜力。

4、《生物的多样性》单元让学生明白生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明白同种生物不同的个体各不相同。

初步理解生物体不同的形态结构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明白生物的多样性是类生存的重要资源。

能自己确定标准对生物进行分类,明白分类是研究生物的根本方法。

会用制作生物分布图的方法描述某一区域的生物种类。

二、学生状况分析本教学班有40,其中女19。

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潜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缺乏之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珍贵的课堂时间。

有的学生发言不够用心,应个性注意培养,构成良好的气氛,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到科学知识提高探究潜力。

三、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掌握常用的机械和工具的特征,并能设计和制作机械和工具。

2、观察和研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并设计和制造自己的“桥梁”,体验科学与技术结合的乐趣。

3、研究热和燃烧的关系及其原因,并能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分析和阐述。

4、了解能量以及能量的变化,并能在实验操作中亲自去感受(: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开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学期全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学期全册教案
1-4课是“对垃圾的研究”学生认识发展的过程为线索,从研究我家“一天的垃圾”开始,了解垃圾处理方法,减少垃圾,体现在行动上。
5-7课是“对生活用水的研究”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探索水污染的成因。
8课“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约束行为,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改善环境。
二、教学目标
1、垃圾危害环境。
2、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
3、重视过程与方法,突出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
4、热爱科学,科学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进一步丰富他们已有经验和发展探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评价
1、科学概念——通过检测。
2、实验操作——收集、整理、图表等。
3、学习态度——探究的兴趣
4、自我评价——学生评价
四、课题研究方案
五、进修计划
1、积极参加市进修组织的培训、学习活动,提高理解、处理教材的能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研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反思
导入阶段
5分钟
探究阶段
30分钟
揭示课题
创设情景
一、奇特的身
体构造
复眼
触角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板书课题。
认识到宇宙是一个系统,由大小不同的星系构成,组成的宇宙的星系或星体都在运动变化,分布在不同的宇宙空间并有不同的特征,宇宙是庞大的,但是可以被人类探索、发现和认识的。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第一单元:人和动物目标:了解人和动物的特征和区别,认识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课时一:人和动物的异同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识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之处。

:学生能够认识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之处。

教学内容::1. 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具有生命和呼吸等基本特征。

2. 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人类具有智慧、语言和文化等独特特征。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动物,并引导他们发现人和动物之间的共同和不同之处。

2. 导入知识: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展示,介绍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3. 操作实践: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讨论,并用自己的话总结人和动物的异同。

4. 完成作业:布置一份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人和动物的特征和区别。

课时二:人类作为哺乳动物教学目标:学生了解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学生了解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内容::1. 什么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2. 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特征和共同点。

教学步骤::1. 复课前知识:让学生回顾人和动物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处。

2. 导入新知识: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介绍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及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特征。

3. 讨论研究: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加深对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理解。

4. 练巩固:设计一些练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检验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5. 总结归纳:学生小组内合作总结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的特征,通过展示形式呈现给全班。

课时三:生活中的哺乳动物教学目标: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及其特征。

: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及其特征。

教学内容::1. 生活中的哺乳动物:猫、狗、牛、猪等。

2. 哺乳动物的特征:体温恒定、哺乳、毛发等。

教学步骤::1. 导入课题: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哺乳动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研究对话: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让学生描述所展示动物的特征和性。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一、引言1.1 课程背景与意义1.1.1 介绍科学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1.1.2 阐述六年级下册科学课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作用。

1.1.3 分析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2 学生情况分析1.2.1 评估六年级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

1.2.2 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认知特点。

1.2.3 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1.3 教学资源与环境准备1.3.1 列出所需的教学材料与工具。

1.3.2 描述教室环境的布置。

1.3.3 准备教学辅助设备。

二、知识点讲解2.1 物质的变化2.1.1 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1.2 讲解物质变化的实例。

2.1.3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物质变化的现象。

2.2 生态系统的概念2.2.1 定义生态系统及其组成部分。

2.2.2 介绍生态系统的类型。

2.2.3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3 地球的运动2.3.1 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3.2 讲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3.3 探讨地球运动对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3.1 实验探究3.1.1 安排物质变化的小实验。

3.1.2 设计生态系统观察活动。

3.1.3 组织地球运动模型制作。

3.2 知识讲解与讨论3.2.1 通过案例分析讲解知识点。

3.2.2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3.3 作业与练习3.3.1 布置相关知识点作业。

3.3.2 提供练习题进行巩固。

3.3.3 分析作业和练习中的常见错误。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

4.1.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1.3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

4.2 过程与方法4.2.1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技能。

4.2.3 教授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人教版教案标题:探索光的传播与反射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概念。

2. 能够描述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过程。

3. 学会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概念。

2. 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过程。

教学难点:1. 运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投影仪、实验器材(凸透镜、镜子、小灯泡等)、实验记录表。

2. 学生:课本、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播放一段关于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光的兴趣,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概念。

2.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讲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过程。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配备一套实验器材。

2. 实验一:利用凸透镜将阳光聚焦在一点上,观察光的传播过程。

3. 实验二:利用镜子观察光的反射现象,探究入射角和反射角之间的关系。

4. 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记录表,分析实验结果,并归纳总结光的传播和反射的规律。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观察感受。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个人完成课本上与光的传播和反射相关的练习题。

2. 教师进行答疑和讲解。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学拓展: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并记录下来。

2. 提供更多的实验案例,让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瞧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就是透明与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与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就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就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瞧,这就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就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就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课前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授课时间:年月曰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

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教学反思教科版小学科学第六年级下册教案上面的圆圈里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月相和大致的推测时间,在黑板上的相应位置贴上月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科学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学习目标(一)科学探究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学生情况分析:1、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四、教材内容简析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1课。

第一单元《放大镜》科技发展促进观测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观测工具的改进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从放大镜到显微镜,人类观察到微小世界越来越多的秘密。

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不断认识,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二单元《环境和我们》人类面临多种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的解决要靠人类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作力所能及的事。

解决环境问题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避免产生新的环境问题。

每一个环境问题的解决都是一个系统工程第三单元《宇宙》宇宙是物质的,是可以被观察和认识的,人类已对宇宙有了越来越多地认识,但还有许多没有被认识的问题。

宇宙是庞大和有序的。

宇宙中的天体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月相、日食、月食等现象是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

大多数天体都有自己的运动模式,都处于规则的可以预测的运动中。

第四单元《信息》科学探究中的搜集事实和证据、推理和寻找解释的活动是获取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和学生在科学课上经历的所有学习活动,其实都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共享信息的活动过程。

五、主要活动类型: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景模拟科学设计和小制作讨论辩论科学欣赏科学游戏参观访问家庭科技活动科学幻想六、教学进度第一周第一单元第1、2、3、4课第二周第一单元第5、6、7、8课第三周第二单元第1、2、3、4课第四周第二单元第5、6、7、8课第五周第三单元第1、2、3、4课第六周第三单元第5、6、7、8课第七周第四单元第1、2、3、4课第八周第四单元第5、6、7课第九周至期末结束期末及毕业总复习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1 放大镜【教学目标】1. 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3. 能根据放大镜的特征,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幻灯片(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与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的对比)学生分组:放大镜、树叶、新闻纸;书写纸、铅画纸、过滤纸;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水槽(带水)。

【教学过程】一、引入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1. 放大镜下的发现(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科学文件夹学生分组:方格纸、放大镜(5倍)、放大镜(10倍)、布、无色玻璃球、粉笔、铅笔头、石块、八角茴香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怎样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呢?二、探究过程1.放大了多少倍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让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放大镜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2.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1)教师出示放大倍数不同、直径相同的两个放大镜,问: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形状上有什么不同?想一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2)学生观察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并用这两个放大镜放大书写纸上的字。

讨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3)教师出示一块布,问: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块布,看到的布有什么不同?观察并用表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文件夹【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昆虫或昆虫标本、放大镜、学生活动手册。

2.有关昆虫世界的图片、视频资料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引入1.对话:我们曾经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他们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征?2.讲解: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都属于昆虫。

3.你知道蝗虫头上的触角是什么样的吗?谁能来画一画?像昆虫的触角、眼睛、耳朵这些细小的器官我们平时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借助放大镜来观察它们的特殊构造,也许会发现昆虫世界的许多秘密。

二、观察昆虫的部分器官1.教师提供昆虫或昆虫标本,学生分组观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器等。

要求先用眼睛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里。

2.交流自己的发现。

蝴蝶的翅交流自己对蝴蝶翅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蝴蝶的翅,并呈现文字“每个美丽的鳞片都有一个小柄,像鱼鳞似的镶嵌在翅上的鳞片窝里。

鳞片上有几十条到上千条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

脊纹上还有很多并列的薄片,像书页一样叠合在一起。

这些脊纹在光照下闪射出美丽的光芒”。

昆虫的复眼交流自己对昆虫复眼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的复眼,并呈现文字“蝴蝶有 1.2 ~ 1.7 万个小眼,蜻蜓则有 1 ~28 万个小眼,家蝇有 4 千个小眼。

昆虫的复眼虽然由许多小眼组成,但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蜓可以看到 1 ~ 2 米远,苍蝇只能看到40 ~70 毫米。

可是,昆虫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十分敏感,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时,蜜蜂只要0.01 秒就能做出反应”。

昆虫的耳朵交流自己对昆虫耳朵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蟋蟀的耳朵,并呈现文字“耳朵长在前足胫节上,是一个膜状构造,称为鼓膜听器。

螽斯、蟋蟀的听器外形为卵圆形或缝隙状,鼓膜里有100 ~300 个感觉细胞,可以很快接受到同种发出的召唤、求爱、交尾、攻击、报警等声音信号,从而做出回答。

据测定,螽斯科一些属听器的最适频率为 1 万~ 1.7 万周秒,蟋蟀的足听器为700 ~5000 周秒,但它们能够感受到的音波范围要比最适范围广得多。

蝗虫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一节的两旁;蚊子的耳朵,长在触角上;螽斯、蟋蟀的耳朵,长在前足的小腿上;飞蛾的耳朵,长在胸腹之间;蝉的耳朵,长在腹部下面”。

昆虫的触角交流自己对昆虫触角的观察与发现。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昆虫的触角,并呈现文字“触角是主要的感觉器官,有嗅觉、触觉和听觉的功能。

触角能够帮助昆虫寻找食物和配偶,并探明身体前方有无障碍物。

有些昆虫的触角还有其他用处,例如雄性芫菁在交配时用来握住雌虫,魔蚊幼虫用来捕捉食物,仰泳蝽的触角在水中能平衡身体,水龟虫则用来帮助呼吸”。

3.教师小结: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和看了昆虫复眼、耳朵、触角的介绍,我们对昆虫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课外,我们还可以继续去观察昆虫,努力发现昆虫更多的秘密。

三、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的秘密1.谈话:我们前面观察的都是昆虫的标本,如果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观察它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在蝉的歌唱声中去观察,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还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2.阅读教材上的观察范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3.制定观察计划,包括观察的内容、地点、方法。

4.交流观察计划。

5.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包括环境保护和安全注意事项。

四、小结教学反思:1.4 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1.引领学生认识周围常见物质的晶体,知道物质内部是有一定结构的,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2.激发学生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的兴趣。

3.用放大镜观察常见物质的晶体,并用图进行记录,培养学生准确画图的能力。

4.了解晶体用途。

5.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渗透自然美的教育。

【教学准备】1.分组材料:放大镜、糖、食盐、碱面、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学生活动手册。

2.演示材料:矿物质晶体的实物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引入1.观察:教师出示一些矿物的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和雪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赏。

2.描述:学生描述这些晶体的不同和共同特征。

3.小结:这些物质,虽然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它们叫做晶体。

晶体是自然界中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过去我们在“岩石和矿物”一课也曾经接触过一些晶体。

在自然界中很多固体的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今天我们就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真面目。

二、观察晶体1.谈话:白糖、食盐或碱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

今天我们来仔细观察它们。

2.观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或碱面,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再用放大镜观察看看它们又是什么样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