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民,韩东,》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民,韩东,》

篇一:山民教案

《山民》教学简案

清远市第一中学梁劲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朗读,让学生反复诵读;并体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意象分析法,通过

分析意象的深层含义来鉴赏诗歌,并让学生展开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及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鉴赏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一篇寓言故事,取自《列子汤问》,故事里的主人公叫愚公,

谁能跟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明确愚公的执着精神),他的精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

否存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讲述现代山民的诗歌——《山民》。

二、初步感知

1.解题:“山民”指什么人?

明确:生在山里,活在山里,死在山里,埋在山里的劳动人民。

2.全班齐读

三、分析意象,把握情感

1. 示范朗读。请同学们在听示范朗读的时候思考地找出最核心的意象,分析其象征义。

山:高大、封闭困难与险阻

象征

海:流动、广阔希望与理想

2.分角色朗诵,分析诗中山民的人物形象。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他”的形象:一个向往山外边的生活,但又仅仅是想,从未付诸行动,只愿意把希望

寄托在下一代的山民。

3.合作探究。

比较我们学过的古代寓言《愚公移山》,找出两个故事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对愚公和

山民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并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有哪

些感悟。

《愚公移山》《山民》

相同点:山阻塞山阻塞

路艰险路途远

人移山人出山

不同点:代代努力,其诚感天。代代疲倦,其惰恨天。

愚公:知而为之山民:知而不为

联系你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有哪些感悟

4.联系作者生平把握诗歌情感。

韩东,男,汉族,1961年5月生于南京。8岁随父母下放苏北农村。1978参加高考,

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创办了诗歌刊物《他们》。

四总结全诗

1.主旨归纳: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

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五.知识拓展与迁移

1.诗歌赏析方法小结。

2.随堂训练。

运用以上方法鉴赏杜甫《月夜》。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全诗

2.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山民

韩东

山困难

象征

海希望

山民知而不为

教学反思(略)强烈的愿望

篇二:山民

山民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及其相关作品;

2、感知诗歌的内容;

3、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感知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主题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关于韩东:

1961 年生于南京市。8 岁时随父母下放到苏北农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1982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哲学系。曾在南京审计院任哲学教师。现辞职,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白色的石头》。被认为是“第三代诗歌”最主要的代表。

1984 年冬,与诗人丁当、于坚、吕德安、小君等创办《他们》文学社团,出版民间刊物《他们》。除在国内外发表大量诗歌外,还写有诗学论文及小说。其诗歌《有关大雁塔》被作为日常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洪子诚认为,韩东“80年代的创作保持了一种冷静的、个人化同时又富于诗意的抒情性,并且更直接地掺人对日常生活的感觉。他的诗学主张在一部分青年诗人中很有影响。他的著名的‘诗到语言为止’的命题,旨在反对朦胧诗人所扮演的‘历史真理代盲人’的角色以及他们强烈的社会意识。他主张当代诗人应更直接、更具体地反映人的生活情状,诗人的责任在于对日常事物保持审美的敏感,并用‘口语化,来改写当代诗歌语言’” (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314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山民》可以说是体现了“一种冷静的、个人化同时又富于诗意的抒情性,并且更直接地掺人对日常生活的感觉”的代表作。

二、诗歌鉴赏:

(一)指名学生朗读诗歌;

(二)指名学生把诗歌中的“他”全部换成“我”进行朗诵,讨论:用第三人称“他”好还是第一人称“我”好?为什么?

(三)指名学生将诗歌内容改编成情景剧并进行即兴表演,讨论:

1、诗中写了什么人,有什么样的特征?

——父辈:不知而不为【安于命运、固守乡土、不知向外发展,这是封闭性的社会中保守、惰性力量的表现,是封闭性社会成员劣根性的体现,它使人“疲倦”、沮丧】

“他”:知而不为【知道群山外面有广阔的世界,有走出群山去看大海的想法,甚至有即使自己走不群山,也要让子辈继续走下去的筹划;但路途的漫长、遥远、艰辛,使他“疲倦”而怯于前行】小结:都缺乏冲破传统的开拓意识和披荆斩棘的精神。

2、诗人的态度如何?从哪里看得出来?

——针砭。

结尾“他”的“遗憾”,更具有讽刺意味。父辈不知而不为,“他”却知面不为,耽于幻想而却于行动,不愿种树,只想乘凉。“他”和父辈实质上并无两样,都缺乏冲破传统的开拓意识和披荆斩棘的精神,“他”也是被针砭的对象。揭示精神弊端,是本诗的题旨所在。

3、这首诗歌给了你什么样的生活启示?

三、总结:

这是一首具有浓厚讽刺意味的现代寓言诗歌。

《山民》的写作,以生活化的直接切人来呈现普通人的精神面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