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级下第一课《诗两首》原文及作业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1、请指出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撕哑喉咙汹涌B.温柔腐烂深冗C.邮票坟墓海陕D. 激怒悲愤黎明2、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①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②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3、《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4.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洁,所以第三节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5.阅读《中国的土地》回答问题中国的土地刘湛秋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比较这首诗与《我爱这土地》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参考答案:1、 D.2、①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②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3、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我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
4.不可以删去,因为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
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大陆的依恋就如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而母亲的逝去是无法挽回的,就如海峡的隔阂他个人难以改变。
5.内容上:相同点都是写的中国的土地。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主要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现状;而《中国的土地》主要是写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代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课《 诗两首》同步练习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课《诗两首》同步练习一、基础运用(共7题;共20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横线字注音。
①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sī________哑的喉咙歌唱。
②这永远xiōnɡ________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③这无止息地吹ɡuā________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________明……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________烂在土地里面。
2.文学常识填空。
《我爱这土地》的作者________ ,原名________ ,浙江金华人,我国现代著名________ ,代表作有________等。
3.文学常识填空。
《乡愁》的作者是________ ,________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这是一首________诗。
4.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代表着漂泊、隔离)B.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指坟墓有一平方米的大小)C.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显示了空间的隔离)D. 一湾浅浅的海峡(海峡虽然“浅浅”,但是爱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5.下列诗句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 假如我是一只鸟。
B.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C. 我重新变得年轻。
D. 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
6.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蛙眼对于运动的物体简直是“明察秋毫”,而对静止的物体却“视而不见”。
B. 在长时间的流亡岁月中,使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关于宇宙的理论。
C. 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D. 注射剂十分灵效,立竿见影,立刻止住了疼痛,恢复了神智。
7.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C.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D.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二、诗歌鉴赏(共2题;共40分)8.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土地大地亿万年的静止,此刻在眼里连绵起伏,波涛汹涌祖辈们和树木花草一起扎根草木春茂冬枯人在一代接一代繁衍父母,是一段枯老的树干我就是那横出的新枝站在父母的肩上以向上的姿势飞翔风,从远古吹来我用嫩叶为帆远航漂得再远,根都在父母身上土地的深处(1)第一节中“静止”与“连绵起伏,波涛汹涌”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2)从第一、二节中,可以看出“大地”是什么样子的?(3)诗歌第三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从全诗的内容分析,诗人赋予了大地怎样的象征意义?“父母”还可以象征什么?9.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人教版九年级下第1课《诗两首》一课两练(含解析)

《诗两首》一课两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嘶.哑(sī)汹涌.(yǒnɡ)刮.风(ɡuā)矮.矮(āi)B.大陆.(lù)乡愁.(chóu)浅.浅(qiǎn)坟墓.(mù)C.黎.明(lí)窄.窄(zhǎi)深沉.(chén)温柔.(yóu)D.腐.烂(fū)邮.票(yóu)喉.咙(hóu)一枚.(méi)【解析】选B。
A项,“矮”应读ǎi;C项,“柔”应读róu;D项,“腐”应读fǔ。
2.选词填空。
(1)这永远(澎湃奔流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2)我也应该用(沙哑嘶哑喑哑)的喉咙歌唱。
(3)长大后,乡愁是一张(小小的窄窄的方方的)船票。
答案:(1)汹涌(2)嘶哑(3)窄窄的3.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B.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C.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D.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解析】选A。
A项正确的划分节奏是“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4.按原文填空。
(1)然后我死了,。
(2)后来啊/乡愁是。
(3)《乡愁》中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家国之思的诗句是:// / 。
答案:(1)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2)一方矮矮的坟墓(3)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5.课内阅读。
阅读《我爱这土地》全文,回答(1)~(4)题。
(1)诗中“鸟”的形象与诗人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答:【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意象之间的联系。
注意“鸟”“土地”的象征意义,再从本诗主旨方面考虑。
答案:“土地”是祖国的象征,诗人在借一只饱经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以及他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
(2)对诗中“鸟”的形象分析把握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只是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但这鸟正是诗人自己,假设是为了更好地抒情。
B.我是一只鸟,我要歌唱,一直到死。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学案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两首》学案及答案《诗两首》教师寄语: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艾青“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学习目标:.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填空艾青,原名,浙江金华人。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作品有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等。
2余光中当代诗人和。
湖南衡阳人。
现居。
主要作品有《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理解探究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我爱这土地》抒发了;《乡愁》咏叹了。
2《我爱这土地》升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3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洁,所以第三节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三、合作释疑《我爱这土地》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我爱这土地》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我爱这土地》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四、内精读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2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3下列对诗歌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强烈要求两岸统一。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 新人教版

于右任与余光中的思乡之路
来自《点拨》
于右任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而当时他的妻 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咸阳。到了晚年,于右任特别想念 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但 是,他想回却回不去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 远的遗憾。与于右任先生相比,余光中是幸运的。在多方 努力下,1992年余光中终于跨过这湾海峡,重返阔别43年 的大陆。在此后的十多年中,余光中返回大陆20多次,参 加各种文化活动。2003年当他与到机场迎接的侄儿紧紧地 握手的时候,一向健谈的余光中哽咽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感。(重点)
来自《点拨》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 江金华人。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32年 初回国后, 在上海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 。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开始创作诗 歌 , 其 中 的 《 大 堰 河 —— 我 的 保 姆 》 发 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 ,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 气息浓郁, 诗风沉雄, 情调忧郁而感伤 。 主要诗集有《北方》《向太阳》《黎 明的通知》 等。“土地” 和 “太阳”是 其诗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意象。
重难点小结
部分来自《点拨》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意 象内涵丰富,抒情方式巧妙。诗人以一只鸟儿生死 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和对祖国 的挚爱之情。
部分来自《点拨》
品析《乡愁》 1. “乡愁”原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诗人是如何将
它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 【答案】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 化, 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个阶段 里,诗人将“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 海峡这些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 依附,从而将抽象的情感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
九年级下第一课《诗两首》作业的答案

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D2、①艾青蒋海澄忧郁、悲愤(或类似的答案)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②余光中台湾家国之思3、①我也应该\用嘶哑..。
②乡...的喉咙\歌唱愁.\是一张\窄窄...\我的眼里\常含..\爱.得深沉……④而..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的\船票..③为什么现在/乡愁../大陆\在那头..../我\在这头..\是一湾\浅浅..的\海峡4、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我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
5、形象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邮票”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
“船票”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
“坟墓”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生死之情。
“海峡”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的故国之情。
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他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
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二、阅读1,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都是“我”的“乡愁”的物化,是离别的见证。
3,A4、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5、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等。
前面三节,抒写的是诗人在大陆的经历,层层铺垫,及至最后,感情推向高潮,诗人集中抒发了他身在宝岛思念大陆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6、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从而避免了抽象、枯燥,起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
7、这些意象,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层层推进。
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情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三、课外链接1、C(诗人以煤的形成历史作比,主要隐喻自己长久积蓄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初三下册语文第一课诗两首

初三下册语文第一课诗两首阅读一些优美的诗歌对学生来说是有好处的。
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初三下册语文第一课《诗两首》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
初三下册语文第一课《诗两首》之《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受得深沉……初三下册语文第一课《诗两首》之《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初三下册语文第一课《诗两首》赏析一: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
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
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
”(《献给乡村的诗·序》)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农民、民族、祖国的挚爱。
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这种特有的土地情结的代表作。
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艾青向祖国捧出一颗赤子之心,爱国深情的抒发,波澜起伏,层层推进。
一、点出土地情结。
先欣赏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
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
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1、《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作于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践踏的1938年,诗人艾青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坚定地汇入人民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一名时代的鼓手、吹号者。
全诗共六节。
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诗人借助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献身之意。
第二节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捧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2、《乡愁》是一首抒情诗,表现了大陆和台湾分割的不幸历史,抒了了中华儿女思乡怀土、盼望祖国统一的炽烈而深沉的情感。
全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对应着人生的四个阶段。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这首诗还曾被音乐家谱曲,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
(二)学法引导1、《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把握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并在朗读中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学习时要着重理解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及“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2、《乡愁》这首诗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概括出诗中提到的人生的四个阶段及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
课外阅读余光中其他的诗,如《乡愁四韵》等,体会这些诗歌中的思乡情绪。
(三)审美鉴赏1、情浓意深的形象美《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写于抗日救亡最艰难的岁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顶兴学校九年级语文学习资料班级:学号:姓名:教师:谭娟九年级(下)第一课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海澄,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
中国现代诗人。
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
的保姆》《艾青诗选》。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
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
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2018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乡愁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5.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7.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0.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1.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4.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5.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6.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7.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18.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19.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0.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21.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2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李煜《相见欢》
23.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4.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我爱这土地》、《乡愁》同步作业
一、基础知识
1、请指出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撕哑喉咙汹涌
B.温柔腐烂深冗
C.邮票坟墓海陕
D. 激怒悲愤黎明
2、文学常识填空。
①《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
这首诗的感
情基调是。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②《乡愁》的作者是(姓名),他是我国(省名)诗人。
这
首诗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
3、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①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②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4、《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
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
5、《乡愁》这首诗写了哪几种形象?这些形象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
情感是怎样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
二、课内阅读训练
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
1,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3,下列对诗歌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强烈要求两岸统一。
B.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超越了意识形态,表达的是人类固有的美好情感。
C.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有意象,不是几种纯然的客观事物。
D.全诗只有四节,却跨越了无数的岁月,笼罩了现实世界的氛围。
4、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
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
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5、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抒发爱国之情的?
6、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
7、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三、课外迁移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
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囱莽?/要我这黑
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
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0年1、2月选自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
.
A.作者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一句“啊,我年青的女
郎!”喊出了蓄积已久的眷恋祖国的热烈感情。
B.这首诗,诗人把自己比作在炉中燃烧的煤,旨在比喻自己思念祖国的炽烈的感情。
C.“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是指诗人长期被黑暗社会压抑,到现在(写此诗时)才获得自由。
D.全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
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了诗人的深情和
热望,极富美感,令人感动。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四川省乐山客家人,
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
著述颇丰,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
中国新诗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公认的文化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