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两首》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能够把握《诗两首》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能够分析《诗两首》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两首》的作者简介和背景。

2. 《诗两首》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 《诗两首》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1. 《诗两首》的深层含义和内涵。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两首》的作者简介和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两首》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交流自己的感悟。

4. 分析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深入剖析《诗两首》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5. 实践环节:让学生朗读、背诵《诗两首》,增强语感和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两首》的特点和价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两首》的感悟和启示。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两首》的背景及内容,掌握基本的读诗技能。

2.培养学生爱好文学、品味优美诗歌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诗两首》的背景和内容。

2.掌握基本的读诗技能:韵律、节奏、意象等。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发掘诗歌的内涵,挖掘诗人的意图。

四、教学内容及步骤1. 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先简单介绍一下《诗两首》的背景,有哪些大致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步骤(60分钟)步骤1:教师讲解《静夜思》讲解《静夜思》的背景和作者,诗歌的内容和特点,重点讲解一些比较难懂的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认真地品读、思考。

示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步骤2:学生配合朗读让学生模仿教师朗读这首诗,帮助他们提高口语和语感。

示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步骤3:学生研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歌的意境、内涵、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问题。

示范:•这首诗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用“举头云山”和“低头是故乡”来表达思乡之情呢?•“明月照床前,疑是地上霜”是什么意思?步骤4:教师讲解《登高》同理,讲解《登高》的背景和作者,诗歌的内容和特点,重点讲解一些比较难懂的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认真地品读、思考。

示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步骤5:学生配合朗读让学生模仿教师朗读这首诗,帮助他们提高口语和语感。

示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步骤6:学生研讨问题同理,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歌的意境、内涵、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等问题。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难点:分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江南逢李龟年》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杜甫及其生平,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江南吗?江南有哪些美丽的风景?2.诗歌解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逐句解读诗歌,解释生僻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提问: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哪些江南美景?这些美景与诗人有何关联?3.分析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意象表达情感。

提问:诗人是如何通过描绘江南美景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4.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江南美景,感受江南文化的魅力。

提问:如果你身处江南,你会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第二课时:《泊船瓜洲》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王勃及其生平,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瓜洲吗?瓜洲有哪些特色?2.诗歌解读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逐句解读诗歌,解释生僻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提问: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哪些瓜洲美景?这些美景与诗人有何关联?3.分析艺术特色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人如何运用意象表达情感。

提问:诗人是如何通过描绘瓜洲美景来表达自己的孤独与无奈之情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美,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4.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瓜洲美景,感受瓜洲文化的魅力。

提问:如果你身处瓜洲,你会如何表达自己的孤独与无奈之情?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1.背诵两首诗。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解读两首诗,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九年级下教案全集《诗两首》

九年级下教案全集《诗两首》

九年级下教案全集《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的诗歌,学生能够对古典诗歌有一个基本了解,掌握古诗的基本特征及格律结构。

2.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本课的两首古诗的意象以及表达方式,掌握古代文人墨客的文学特点和审美情趣。

2.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培养其良好的审美情趣。

2.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述能力,培养自己的语言修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对传统文化有基本的了解。

2.通过学习古代诗歌,让学生培养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感受,增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和传承。

2.分析本课中两首古诗的文学特点和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2.帮助学生了解并理解古诗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1.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两首古诗歌的课件。

2.学生备好笔记,准备听讲。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前利用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为后面的课堂探讨铺垫。

3. 导入老师为学生介绍本课的课题和学习目标。

4. 活动活动一:朗读和理解让学生分组,朗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了解古人在不同年代对大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表达所具有的文化特色。

活动二:分析和讨论老师根据古诗的要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风景,并且完成相应的笔记。

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进行诗歌分析和探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诗歌的鉴赏。

5. 总结与检测让全班同学一起回答一些问题,测试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6. 课后拓展老师为学生推荐相关书籍和电影,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观看,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美学修养。

1. 课堂表现评估1.学生的朗诵和感受表达2.分组讨论的质量和活跃程度2. 个人笔记评估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对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两首》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

分析两首诗歌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特点。

对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探讨。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诗两首》的背景和作者。

让学生自读两首诗歌,注意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特点。

教师讲解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两首诗歌进行深入剖析。

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教材中的《诗两首》。

与诗歌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和电脑。

网络资源,如诗歌朗诵视频和相关文章。

3.2 教学材料学生用书《诗两首》的复印件或电子文件。

相关参考书籍和资料的复印件或电子文件。

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诗歌朗诵视频和相关文章的或打印稿。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回答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表达。

学生对诗歌形式的分析和语言特点的掌握。

4.2 反馈与改进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和优化。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确定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合理安排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时间。

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和思考。

5.2 时间安排引入新课和介绍作者:10分钟。

学生自读诗歌:15分钟。

分组讨论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20分钟。

教师讲解和解答疑问: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0分钟。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从诗歌意象入手,领会其象征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从中传达的情感和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从意象和语言中情浓意深的形象美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情感,深入理解和把握诗歌主题。

第一课时:《我爱这土地》【设计意图】:我认为解读诗歌的钥匙是诗歌意象,所以这堂课就紧抓住诗歌的意象入手,通过朗读和赏析来深入体味诗人所深蕴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指导学生更好地走近诗歌、解读诗歌。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近现代史是咱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屈辱史、一部苦难史、一部血泪史。

艾青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重要的诗人,他就用他的诗歌记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悲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

二、资料助读1、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艾青和老师很有些渊源,不仅是老师的老乡,而且老师所读的中学就是艾青中学,又叫大堰河中学。

艾青1932年从事革命文艺活动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正是风雨飘摇的1938年。

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日寇的铁蹄正肆意践踏着祖国的大地。

面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诗人是无法抑制他那拳拳的爱国情的。

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可以感受和体味这种炽热的深情。

三、朗读品味1、指导:朗读诗歌要注意语气和语调,注意停顿和重音。

这首诗是自由诗体。

艾青提倡诗歌的“散文美”,提倡单纯的口语,无固定的节律,不受韵脚之限。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理解《诗两首》的背景和作者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象提高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1.2 教学内容介绍《诗两首》的作者及其背景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第二章:作者与背景2.1 介绍作者诗人简介:年龄、时代、生平、创作风格等与《诗两首》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2.2 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对比作者的其他作品,分析其创作特点《诗两首》中的独特表达和艺术手法第三章:诗歌结构与语言特点3.1 分析诗歌结构诗歌的体裁和形式:《诗两首》的格律、韵律、节奏等诗歌的结构布局: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3.2 探讨诗歌语言特点诗歌的语言风格:《诗两首》的语言美、意象丰富等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等第四章:主题与情感表达4.1 分析诗歌主题从诗歌内容中提炼主题思想对比不同评论家对主题的解释和解读4.2 探讨诗歌情感表达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变化探讨诗人表达情感的手法和效果第五章:阅读与欣赏5.1 诗歌阅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阅读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强调阅读诗歌时的感受和体验5.2 诗歌欣赏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表演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片段和感悟第六章:课堂活动与互动6.1 设计课堂讨论活动针对《诗两首》中的某个问题或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思维碰撞6.2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引导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是仿写《诗两首》的风格,也可以是自由创作组织学生互相评改和分享,提高写作能力和审美水平第七章:拓展阅读与研究7.1 推荐相关诗歌作品向学生推荐与《诗两首》相关的其他诗歌作品,扩大阅读范围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7.2 诗歌研究项目组织学生进行诗歌研究项目,可以选择一个诗人或一首诗歌进行深入研究要求学生提交研究报告或论文,并进行分享和讨论第八章:评价与反馈8.1 学生表现评价设计评价标准,对学生在课堂讨论、诗歌创作和拓展阅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积极性和改进不足之处8.2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指导学生制定改进计划,提高自我学习和反思能力第九章:教学资源与材料9.1 收集相关教学资源整理和收集与《诗两首》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材料等利用网络资源,寻找相关的诗歌音频、视频等材料,丰富教学手段9.2 准备教学材料准备教学PPT、讲义、阅读材料等教学材料10.2 教学反思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反思,考虑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思考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两首》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

诗歌的字词解析和句子结构分析。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探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诗歌的意象描绘和情感表达。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审美价值的探讨。

2.2 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诗歌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诗歌创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思想。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表演。

3.2 教学手段教材:提供诗歌文本和相关注释。

多媒体: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辅助教学。

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关键词。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第二步: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第三步: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解读主题思想。

第四步: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4.2 教学活动活动一: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学生的朗读能力。

活动三:小组合作,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

活动四:课堂问答,检验学生对诗歌知识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思考深度。

诗歌创作展示: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创造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同行评价:接受同行的评价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反思: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内容和策略。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诗歌文本:提供原诗和相关译文。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诗歌评论和分析文章。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诗歌资源和背景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 1 课《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朗读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

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同时指导学生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教学步骤〗
一、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1、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可参考如下设计:假如/
我是一只鸟,(深沉地)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地)这永远汹涌着/我
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憧憬地)
——然后/我死了,(平静地、执着地)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
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痛苦地、深情地)因为/我对这
土地/爱得深沉……
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
读得流畅起伏,如下面这四句: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C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C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读,诗出情感的层次。

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1、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教师讲析: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践踏着我们中国的土地,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诗人艾青用笔发出了战斗的呼声。

“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河流”就是那长期郁积在人民心中的悲愤,“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2、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⑴ 要求学生用“这是一只_________ 的鸟”句式说话。

⑵ 学生发言,教师适时点拨,形成以下答案:这是一只歌唱着
的鸟。

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急时刻奋力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精神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为祖
国的美好未来而歌唱的鸟。

这是一只因为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灾难而痛彻肺腑的鸟。

这是一只用生命为祖国歌唱、挚爱着多灾多难的祖国的鸟。

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⑶ 教师小结:“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 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那对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爱的表白。

三、听读,聆听名家朗诵
1、播放瞿弦和的配乐朗诵《我爱这土地》,静静聆听,听三遍,体会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及情感把握。

2、师生交流听后感受。

四、演读,歌唱爱的赤诚
1、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练习朗读。

2、指名优秀学生示范读。

3、师生合作,演读全诗:第一层,诗的一、二句,师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师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五、过渡,倾听余光中的乡愁
1、我读---- 学生自己试读,自主划分朗读节奏、确定
朗读重音。

2、我赏 --- 品析诗歌的意象、结构。

3、我创一一印发《乡愁四韵》的前两节,并播放《乡愁四韵》
前两节录音,要求学生续写后两节。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把全诗当作电视诗歌的解说词,为电视诗歌散文编写分镜头剧本。

让学生在想像中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理解诗意,用文字描述画面,练习写作,情感熏陶和语言训练融为一体,语文味浓浓郁郁。

〖教学步骤〗
一、《乡愁》剧本编写
1、分组写作:
第一节,剧本可拟为:昏黄灯光下,一位十五岁的少年正在雪白折信笺上奋笔疾书,向远方的妈妈倾吐自己的思念和学业上的进步。

写好后,他仔细地贴上邮票。

因为他知道,这一枚小小的邮票上,载着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浓浓的思念。

第二节,剧本可拟为:天刚刚露出鱼肚白,一位中年男子来到了码头上。

他的手里,攥着一张早己被汗水浸湿了无数次的船票。

他眺望着远方,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马上就可以见到自己的新娘了!无数个思念终于化作了归家的船票!船呢,船怎么还不快来?我真想一
步就跨进家门!
第三节,剧本可拟为:天阴沉沉的,像人的心情一样阴
郁。

一方矮矮的坟墓座落在这无垠的荒野上,坟旁有棵枯树,在风的吹动下不时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

墓前,一位中年男人跪在那
里,笔挺挺的。

风吹乱了他的头发,但他浑然不觉。

他的心在哭泣:“母亲!你的儿子来晚了!” 第四节,剧本可拟为:夕阳的余晖照在静静的海面上,海上霞光万丈。

一位年过五旬的老者站在岸边,贪婪地看着海上那远航的船只。

老人的心也随着这船只悠悠地远去远去……他的思绪己越过了这浅浅的海峡,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那片热土……
2、欣赏央视电视诗歌散文《乡愁》视频资料。

3、评点各组剧本。

二、学习《我爱这土地》
1、播放《我爱这土地》视频资料,但不播放声音及音
乐。

2、自己设计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及动作,并配上合适
的音乐。

3、播放画面,学生个性演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