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杠杆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下册(新)第五章第一节《杠杆》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阶段,教师将设计一系列有关杠杆的练习题,旨在巩固学生对杠杆知识的掌握。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难度由浅入深,覆盖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
(2)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3)阶段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等,全面评估学生对杠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对杠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首先,通过一个简单的互动游戏,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和杠杆原理。教师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硬棒和支撑点,邀请几名学生上台尝试撬动物体,观察并记录哪种组合更容易成功。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将系统地介绍杠杆的相关概念和原理。首先,从定义入手,解释杠杆是一种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并强调杠杆的作用是传递力和改变力的方向。
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实物模型,讲解杠杆的分类及基本性质,特别是力臂的概念。通过图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动力臂、阻力臂以及它们与力的关系。
此外,教师还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学生,同时对课堂练习中的优秀解答进行展示和表扬。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杠杆知识点的掌握,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后练习题,特别是涉及到杠杆平衡条件的计算题和应用题,以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新教版2013年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

撬棒在撬石头的过程 中时怎么样运动的?
什么是动力,什么是阻力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 的硬棒 支 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 阻
力(F1):促使杠杆转动的力 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力的作用线: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的直线)
什么是杠杆
动 力
(
力 的 作 用 线
)
( 力 的 作 用 线
)
支点
o
阻力臂
阻 力
动力臂
杠杆“五要素”
画力臂的方法是:
(1)辨认杠杆; (2)先找支点O; (3)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 向画出力的作用线.
F1
o
L1
L2
F2
o
F1 L1
L2
F2
o L2
L1 F1
F2
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L1 L2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注意:(力的作用线: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的直线)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用公式表示:F1X L1=Hale Waihona Puke F2X L2人下蹲时的杠杆现象
生活中的杠杆
天平的动力臂和阻力臂相 等,是一种等臂杠杆
这类杠杆的动力 臂比阻力臂长, 这类杠杆属于省 力杠杆。虽然省 力,但却费了距 离。
第十二章 第四节
杠杆
制作:谭相成
本节研究
1、什么是杠杆 2、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这些能给我们提供方便的工具都称为机械
复 杂 机 械 都 是 由 简 单 机 械 组 成 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44张ppt

(3)甲同学测出了一组数据后就得出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
论,乙同学认为他的做法不合理,理由是一___组__实___验__数__据___太__少___,__具__有___偶__然 ____性___,__不___便__找__出___普__遍___规__律___。
(4)丙同学通过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 =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与小组同学交流后,乙同学为了证明丙
【解析】横梁对轨道 A 的压力 F 和轨道 A 对横梁的支持力是 一对相互作用力,把 MN 看成一根杠杆,B 为支点,A 对横梁的 支持力为动力,零件的重力为阻力(其他重力和摩擦力不计);由 v =st可得,t 时间内 AD 段的长度 LAD=vt,则零件重力的力臂 LG =L-LAD=L-vt,轨道 A 对横梁支持力的力臂为 L,由杠杆的平 衡条件可得 F·L=G·(L-vt),则 F=G(LL-vt)=G-GLvt=mg- mLgvt。
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他做了如图丙的实验,此实验 _能___(选填“能”或“不
能”)说明该结论是错误的,图丙实验中,已知杠杆上每个小格长度为5 cm, 每个钩码重0.5 N,当弹簧测力计在A点斜向上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杠杆,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动力×动力臂 __等__于_(选填“等于”或“不等于”)
L1
L2
F1
F2
L2 O L1
F2 F1
例题解析
例题解析
1、如图所示的杠杆中,动力的力臂用L表示,图
中所画力臂正确的是( D )
L
o
o
L o
L o
G
FG
L
F
G
FG
F
A
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十一章 第一节 杠杆教案 苏科版 教案

第一节杠杆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人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2、会分析杠杆的五要素,找出支点、动力和阻力;3、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出杠杆的力臂;【教学重点】分析杠杆的五要素【教学难点】画出各种杠杆的力臂【教学用具】木板、图钉、羊角锤、夹子、钳子、起子、螺丝刀、小木块等【教学程序】〖新课引入〗我们从初二物理的学习了解了物理学所研究的内容;从初三开始将从另外的体系进行探究学习,因而初二的基础对初三的学习没有影响;本学期开始对任何同学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本课我们首先来研究简单机械。
生活中有很多机械,有的复杂有的简单。
我们先来研究最简单的机械—杠杆。
〖新课进行〗一、什么是杠杆?※做一做:钉在木板上的图钉,如果要把图钉取出来,你准备怎么办?如何做?(生活应用)(分别由学生上台尝试并简述具体的操作方法)1、例题分析:撬棒羊角锤起钉子滚球针对以上三种物体(机械)通过幻灯展示它们的具体工作过程,并由学生比较归纳它们工作中的共同特点———都在转动———(它们上都有一点不动)都绕一固定点转动2、定义:杠杆:在力的作用下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作杠杆※讨论学生举例:找出生活或生产中你认为与上述工作相类似的工具:钳子、剪刀、夹子、起子、手臂、船浆等……说明硬棒的含义:由羊角锤及滚球那些物体形状不象硬棒,那概念中硬棒是作如何理解?让学生根据羊角锤和滚球的工作及配合幻灯再展示发挥想象,把它们变薄、变细、更苗条想象出硬棒入下:说明:杠杆并不是一根直棒,而是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任何坚硬物体,但它们都可以等效地看作是一根棒,且可以是直的,还可以是弯的。
方法指导:在找杠杆时,关键是根据其特点绕某一固定点转动,但一般在试卷上的图都是静止的,而实际找时应把它们看成是活动的,想象其实际工作过程中找出其特点。
二、杠杆五要素:1、支点O;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支点(分别在上三图中找出并由学生标上)2、动力F1:作用在杠杆上,驱使杠杆转动的力3、阻力F2:作用在杠杆上,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分析比较F1与F2共同作用在杠杆上,即其受力物体都是杠杆,但所起的作用有区别,一个使杠杆转动,而另一个阻碍杠杆转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优秀教学案例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
4.教育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树立实践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杠杆的分类和特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2.开展小组实验,让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如设计杠杆装置、分析实际问题等,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撬棍、剪刀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设计有趣的实验,如平衡棒实验、钩码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平衡条件。
3.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形象地展示杠杆的原理,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杠杆知识。
4.创设问题情境,如杠杆的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生思考。
4.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能够独立完成杠杆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引入杠杆概念,引导学生感受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实验、动画演示等手段,展示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杠杆原理。
第一节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

右边钩码的重力为动力F1。
2
F1
4、为了寻找实验的普遍规律我们应该怎样去做?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实验 次数
1
2 3
动力 F1/N
动力臂 L1/cm
阻力 F2/N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F2L2
阻力臂
L2/cm
例题
如图所示,已知力F的大小为20N, OA=20cm,OB=40cm,求物体的重 力G为多少?
这是费力杠杆
联系生活
动动脑
3、等臂杠杆
•等臂杠杆的特点 A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 B 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由 F1L1=F2L2
∵L1 = L2 ∴F1 = F2
这是等臂杠杆
F动1 力臂L1
F2
总结一下
我的知识我来谈
1、什么是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3、力臂的画法 4、杠杆的平衡条件 5、杠杆的应用 6、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7、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科学抽象法
B
O
A
G F
五、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
•省力杠杆的特点 A 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B 省力但是费距离
由 F1L1=F2L2 ∵L1>L2 ∴F1< F2
这是省力杠杆
联系生活
动动脑
2、费力杠杆
•费力杠杆的特点 A 动力臂小于阻力臂 B 费力但是省距离
由 F1L1=F2L2 ∵L1 < L2 ∴F1 > F2
动动脑? 悬涯峭壁遇难题 杠杆原理显神通
小卓、小越是一对双胞胎。今天刚一放暑假, 兄弟俩就准备 到对面山上的外婆家去度假,可是走在半路上,他们发现,在到 外婆家的路上有一个悬崖 ,悬崖上原来的木桥因天长日久,已经 腐化,不复存在了。这可怎么办?兄弟俩只得四处寻找东西,希 望找到一个合适的材料,能搭桥过去。真巧!他俩在一个破旧的 房子里找到了两块木板,兄弟高高兴兴的扛到悬崖边,一试,不 行!两块木板都不够长,就差那么一丁点!兄弟俩又急忙找绳子, 这回可不那么幸运了,什么也找不到。这可怎么办?你能帮他们 想个办法吗?
第一节杠杆(第2课时)

铁佛中学活页教案授课教师李中权授课日期课型新授课班级三(4)、(5)、(6)课题第一节杠杆(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通过探究实验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了解杠杆的应用,会对杠杆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2、能找到事物的相同点,对杠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杠杆原理的探究和学习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学习科学伟人的探究精神,树立为人类服务的远大目标,保持坚定不变的信念。
教学重点1.自主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并知道是哪类杠杆。
教学难点1、自主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2、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对杠杆进行分类,了解杠杆的应用。
集体备课个人修改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什么叫杠杆?什么叫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2.教师演示用羊角铁锤拔钉子并画出这个杠杆的示意图,在图上标出支点、动力和阻力。
要求学生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并结合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杠杆示意图如图2所示。
3.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上题中如果动力臂与阻力臂之比是6∶1,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分之一?三、小组合作、师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介绍:探究杠杆平衡条件试验中所用的杠杆讲解:1、什么是杠杆的平衡状态?静止或者匀速转动2、调节杠杆水平平衡的方法:哪边高就往哪边调3、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引导学生回答:A便于直接读出力臂的大小。
B、使杠杆的重心落在支点4、如何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测量次数F1/N L1/cm F2/n L2/cm 1235、分三种情况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情况,并将记录的结果记入表格中:(1)、(2)、(3)、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结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补充实验:让动力和阻力位居同侧,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动杠杆和斜向上拉动杠杆比较拉力大小是否相同,想想为什么介绍: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杠杆的应用和分类过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杠杆可以产生巨大的力?学生思考教师总结:1、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小于阻力2、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大于阻力3、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平衡时,动力等于阻力请对上述不同类型的杠杆进行分别举例练习:对课本图11-6中的常见器具进行杠杆分类,并说出分类原则。
12.1人教版新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

L1
O
L2
F1 F2
观察支点、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任意一因素的改变都可
通过哪一个因素反映出来。
观察支点、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任意一因素的改变
都可通过哪一个因素反映出来
观察支点、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任意一因素的改变 都可通过哪一个因素反映出来
力臂的画法 1.根据杠杆的使用特点找支点。 2.过力的作用点画力的作用线。 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就是力臂。
阅读教材第一框“杠杆”思考: 1,什么叫杠杆? 一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 杠杆。 2,有关杠杆的名词: 支点:杠杆可绕其转动的点O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动力臂:从支点O到动力F1的作用线的距离l1 阻力臂:从支点O到阻力F2的作用线的距离l2 3,什么叫杠杆平衡? 杠杆在动力和阻力的作用下静止时,就说标杆平衡我了 4,什么是力的作用线?
杠杆优点
省力 省距离
杠杆缺点
费距离
应 用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都是硬棒,工作过程中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以, 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力使之转动,另一个阻 碍它转动。 1,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叫杠杆。 硬棒的含义是在力的作用下,不发生或基本不发 生形变。 一根硬棒能成为杠杆,应具备两个条件:要有力 作用,能绕着固定点转动,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可以是方的, 也可以是圆的,即杠杆的形状是任意的,但必须
(3)再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引垂线,画出垂 足,则从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力臂用大 括号勾出,在旁边标上字母l1或l2,分别表示 动力臂或阻力臂。 画出下图的杠杆示意图,(杠杆示意图包括五要 素)
一找点,二划线,三作垂线段,四标长和短。 其中“找点”就是找出杠杆的支点,具体的方 法是“转一转”:不管杠杆是在静止时,还是在 匀速转动时,设想杠杆在动力的作用下转动一个 较小的角度,杠杆上瞬时不动的那个点就是支点。 “划线”就是画力的作用线,在表示动力或阻力 的线段上,根据实际需要,把线段正向或反向延 长。“作垂线段”就是过支点作动力作用线或阻 力作用线的垂线,支点和垂足的线段就是动力臂 或阻力臂,并把它们用实线表示。“标长短”就 是用大括号把动力臂或阻力臂括上,在大括号的 旁边标上动力臂的符号l1或阻力臂的符号l2。 画出了动力臂和阻力臂,一幅完整的杠杆示意 图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一节杠杆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
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中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应用。
过程能力目标: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的作用,学生形成的观察力、抽象概括力。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的使用,体验科学源自生活,提高对生活的关注和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示意图、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1、力臂的确定及做法
2、杠杆的平衡条件应用
教学过程:
1、趣味游戏激发悬念
(1)主持游戏:老师这里有一个罐头要打开,哪位同学愿意来帮老师把它打开?
学生参与游戏:直接用手打开罐头
(2)老师这里可以提供一些工具,这位同学再试着去打开这个罐头瓶,然后告诉同学你的感受。
这是为什么呢?
用铁棒打开罐头;用起子打开罐头,其他学生观看后重复
认识杠杆及其五要素:教师作图说明
2、认识杠杆
教师:大家看图回答问题①撬棒、抽水机摇柄发生了怎样的运动?
②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这样运动?
③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图片,通过小组讨论,回答教师问题系。
3、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大家都看见卖水果要用杆秤来称,哪一位同学上来演示一下。
你为什么要这样称?
教师:其实至运用了杠杆品哼哼的条件,那干干平衡的条件是什么呢?有什么因素影响着它的?
学生:阻力、动力、力臂。
教师:要探究这种杠杆平衡条件除了铁架台、杠杆外,还需要什么器材?
学生设计实验并操作
老师巡视提问: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如何做?各组分别把自己的方案讲出来,大家评议是
否可行?
交流并得出结论:请有代表性做法的小组上台演示,说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及得出的结论。
教师引导:如果我们把表格左边的数据或者右边的数据任意地加减或乘除,看两边的结果会怎样?
4、应用杠杆
教师: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杠杆。
请欣赏一段录相。
(教师放一段“应用杠杆”的影片。
)
教师:通过观看影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一:我知道了生活中的杠杆可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学生二:通过影片我知道省力杠杆的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费力杠杆的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等臂杠杆的力臂相等。
学生三:省力杠杆省力但费距离,费力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学生四:生活中的羊角锤、铁皮剪、起子、钳子属于省力杠杆,船浆、镊子等属于费力杠杆,自行车上的车把、车闸、后货架上的货物夹等属于省力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