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立式煤矿井开拓方式毕业设计

合集下载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的研究毕业论文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的研究毕业论文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的研究毕业论文绪论一、矿井概况交子里矿井是一座几经挖潜改造和扩建而成的大型矿井,开采历史44年,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现主采水平为交子里水平,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全部垮落法,使用综采和综放工艺,矿井提升采用强力皮带提升,通风方式为分区抽出式。

交子里矿井设计能力200万吨/年,2005年省煤炭工业管理局晋规发[2005]256号文件批准核定交子里矿井生产能力为200万吨/年。

交子里矿井现采用斜井开拓方式,井下为单水平开拓,水平标高为交子里m。

共有2个斜井和2个立井,其中主斜井为胶带机提升,井筒坡度为0~8°~16º、斜长950米,担负矿井煤炭提升任务;副斜井装备为2JK-250型双滚筒绞车,坡度16°,斜长382m,三个斜井共同担负矿井辅助提升任务;回风立井,担负矿井回风任务;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分区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通风。

井下布置两条运输大巷,一条交子里水平轨道运输大巷采用电机车牵引1T矿车运输完成辅助运输,一条交子里胶带运输大巷,担负矿井的煤炭运输任务。

矿井主采盘区为交子里盘区,由于交子里盘区9#煤层大部分被小煤窑开采和破坏,故本次设计针对10#、11#煤层。

二、设计依据:1、设计委托书。

2、交子里矿井地质报告。

二零零五年五月四日省煤炭工业局以晋煤规发[2005]256号文批准交子里矿井生产能力为200万吨。

附:晋煤规发[2005]256号文件。

4、《煤矿安全规程》。

5、《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

6、《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7、《矿井防灭火规》。

8、《矿井通风安全装备标准》。

三、设计的指导思想:1、本设计依据《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交子里矿井改扩建工程》,并结合交子里矿井现状,利用交子里矿现有生产系统进行设计。

2、最大限度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合理布置工作面。

3、本着降低投资,加快投产进度,促进合理衔接的思想。

关于煤矿扩建毕业设计

关于煤矿扩建毕业设计

关于煤矿扩建毕业设计关于煤矿扩建毕业设计内蒙古科技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摘要本次设计是开采山西狮子勾煤矿5号煤层,设计图纸共五张,说明书共十章。

根据采矿工程的需要和特点,重点设计为第四、六、九章,其他如井底车场、井下运输及提升设备仅做一般的选型计算。

狮子勾煤矿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井田东部有铁路、公路通过自新堡向东行程约6km可达宁静公路,距宁静铁路宁武县化北屯集运站16km交通较为方便。

煤层倾角10-20°。

本井田内有多层煤,此次设计只考虑5号煤层,5号煤层平均厚度10.81m,煤层没有爆炸性和自燃性倾向。

矿井瓦斯低属于低瓦斯矿井,5号煤层瓦斯相对涌出量为3.70m3/t。

本井田划分为2个采区,采用斜井开拓方式,回采工艺采用后退式、综采一次性放顶煤机械化采煤法,采用“四六制”作业制度。

工作面的设备有双端可调双滚筒采煤机、滑移支架、可弯曲刮板运输机、破碎机、转载机等。

顶板管理采用滑移支架,采空区采用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

本矿井设计年产量为120万吨,采用一套综采来满足产量的要求。

矿井运输大巷采用皮带运输作为主运输,采用矿车作为辅助运输,矿井通风采用轴流式扇风机中央分列、抽出式通风方式。

关键词走向长壁采煤法;斜井开拓;综合机械化。

目录1矿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3 1.1 矿区概述…………………………………………………… 4 1.1.2矿区的工农业生产建设概况。

.................................4 1.1.3矿区电力供应基本情况。

.................................... 5 1.1.4矿区的水文简况。

............................................. 5 1.1.5矿区的地形与气象................................................5 2.1 井田地质特征...................................................... 6 3 煤层的埋藏特征......................................................10 4、瓦斯、煤尘、煤的自燃.............................................14 5、井田水文地质 (15)6、外部条件………………………………………………………18 1、外运条件分析……………………………………………… 18 2、水源情况...............................................................18 2 井田境界与储量 (19)2.1 井田境界............................................................19 2.2 地质储量的计算...................................................20 2.3 可采储量的计算 (20)3 矿井工作制度及生产能力……………………………………21 3.1 矿井工作制度………………………………………………23 3.2 矿井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234 井田开拓………………………………………………………24 4.1 井田开拓方式的确定…………………………………… 24 4.2 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时工作面的配备………………………295 矿井基本巷道及建井计划……………………………………31 5.1 井筒、石门与大巷……………………………………… 31 5.2 井底车场……………………………………………………34 5.3 建井工作计划………………………………………………356 采煤方法………………………………………………………33 6.1 采煤方法的选择及依据……………………………………37 6.2 确定采(盘)区巷道布置和要素…………………………37 6.3 回采工艺与劳动组织.............................................38 7 井下运输...............................................................45 7.1 运输系统和运输方式的确定 (40)7.2 运输设备的选择和计算..........................................40 8 矿井提升...............................................................51 8.1 主井提升 (55)8.2 副井提升............................................................57 9 矿井通风与安全......................................................59 9.1 风量的计算 (59)9.2 矿井通风系统和风量分配.......................................64 9.3 计算负压及等积孔................................................65 9.4 选取扇风机.........................................................69 9.5 安全生产技术措施................................................72 10 环境保护 (75)10.1矿山污染源概述...................................................79 10.2.大气污染............................................................80 10.3废水排放 (80)10.4.固体废弃物排放................................................80 10.5.噪声污染............................................................80 10.6.矿山污染源的防治 (81)10.7.大气污染防治......................................................81 10.8.矿山水污染的防治................................................81 10.9.矿渣利用 (81)10.10.噪声的控制………………………………………………82 结论………………………………………………………………82 参考文献 (82)致谢………………………………………………………………83 第一章井田概况及地质特征§1 矿区概述 1.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煤矿井田开拓方式设计

煤矿井田开拓方式设计

矿井设计一、井田概况某井田含有两层煤,煤层厚度分别为1M 6m,2M 8m,走向长度8km ,倾斜长度1860m ,煤层间距10m ,煤层倾角34°,煤层露头深度为72m ,设计生产能力为180万t/a 。

瓦斯等级属于低瓦斯矿井。

地表较为平坦,水文地质简单,煤层顶底板均为中等稳定砂岩。

初步设计矿井开拓方式,并初步分析大巷布置方式,同时设计井底车场。

二、井田开拓一、储量计算1、矿井地质资源量计算t 2604025.1)86(18608000万=⨯+⨯⨯=Z Z2、矿井资源/储量计算以勘探地质报告为基础,矿井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矿井工业资源/储量计算按下式计算:k Z Z Z Z Z Z M M b b g 333222112122111++++=g Z ——矿井工业资源/储量;b Z 111——探明的资源量中经济的基础储量;b Z 122——控制的资源量中经济的基础储量;112M Z ——探明的资源量中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222M Z ——控制的资源量中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333Z ——推断的资源量;k ——可信度系数,取0.7~0.9,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稳定的取0.9;地质构造复杂、煤层赋存不稳定的取0.7。

根据钻孔布置,在矿井地质资源储量中,60%是探明的,30%是控制的,10%是推断的。

根据煤层厚度和地质,在探明和控制的资源量中,70%的是经济基础储量,30%的是边际经济的基础储量,则矿井工业/资源储量:t Z b 万8.10936%70%6026040111=⨯⨯=t Z b 万4.5468%70%3026040122=⨯⨯=t Z M 万2.4687%30%6026040112=⨯⨯=t Z M 万6.2343%30%3026040222=⨯⨯=因为地质条件简单,k 取0.9,则t k Z 万6.23439.0%1026040333=⨯⨯= 则g Z =10936.8+5468.4+4687.2+2343.6+2343.6=25778.8万t3、矿井设计资源/储量矿井设计资源/储量可按下式计算)(1P Z Z g S -=式中S Z ——矿井设计资源/储量;1P ——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境界煤柱、地面建筑物煤柱、露头煤柱、水平面煤柱等永久煤柱损失量之和。

胜利煤矿开拓设计本科毕设论文

胜利煤矿开拓设计本科毕设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设计题目:胜利煤矿开拓设计专业函授站:大联公司函授站班级:采矿工程设计人:梁通山东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二○一三年七月二十日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的评语指导教师:年月日答辩(考试)委员会鉴定意见答辩(考试)成绩:鉴定意见:主任:副主任:年月日目录第一章井田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 (1)第一节井田概况 (1)第二节井田地质特征 (19)第二章井田开拓 (44)第一节井田境界及储量 (44)第二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48)第三节井田开拓 (49)第四节井筒 (56)第五节井底车场及硐室 (58)第三章大巷运输 (61)第一节运输方式的选择 (61)第四章采区布置及装备 (70)第一节采煤方法 (70)第二节采区布置 (98)第三节巷道掘进 (100)第五章通风与安全 (104)第一节概况 (104)第二节矿井通风 (108)第六章提升、通风、排水和压缩空气设备 (156)第一节提升设备 (156)第二节通风设备 (175)第三节排水设备 (179)第四节压缩空气设备 (186)第一章井田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第一节井田概况一、交通位置临县胜利煤焦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胜利煤矿)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招贤镇招贤村北东部,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6′36″~110°58′21″,北纬37°39′57″~37°41′36″,行政区划隶属于临县招贤镇管辖。

该矿距临县县城直距近33km,运距不足50km,东南距离石市城区直距约24km,向西北约7km与离临柳石扶贫攻坚路相接,可达碛口镇和临县城。

井田东部外围有209国道主干公路经过,井田至209国道直距20余km,在离石城区附近与汾阳至军渡高速公路接轨,公路可称四通八达。

井田南侧直距23km处有孝柳铁路运煤专用线通过,井田至交口站近30km,交通便利。

二、地形地貌本井田属吕梁山系,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

采矿毕业设计模板(定稿)

采矿毕业设计模板(定稿)

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说明书姓名:(三号楷体加粗) 学号:学院:班级:设计题目:指导教师:职称:二〇一一年六月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2011届毕业设计前言(标题为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段前、段后各一行)(正文小四宋体,1.5倍行距,首行空两个字符)前言是对设计主要内容的提炼和总结。

根据前言可以大致了解矿井设计的主要内容。

本届设计在取消中英摘要、关键词、致谢的基础上,强化对前言的要求。

如下意见供参考:1、设计过程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的关系、设计的起止时间、主要收获等2、主要开采条件主采煤层、煤质、瓦斯、矿井涌水量、煤的自燃、煤尘爆炸性等的简要叙述3、主要设计特点(1)井田开拓方式。

井筒数目、形式、水平划分、大巷位置、大巷数目、井底车场形式等(2)准备方式。

采区数目、首采(盘)区的布置、上(下)山数目、采区车场形式(3)采煤方法。

确定的采煤方法、采场主要支护设备、采掘比等指标(4)矿井通风。

矿井总风量、负压、工作面配风量、主要通风机选型结果等。

4、主要问题与建议目录(三级目录,要求自动生成)(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段前、段后各一行)1 引言(或绪论)(作为正文第1章,小4号宋体,1.5倍行距,下同)12 ××××××(正文第2章) Y 2.1××××××(正文第2章第1条) Y 2.2××××××(正文第2章第2条) Y 2.X ××××××(正文第2章第X条) Y3 ×××××(正文第3章) Y ………………………………………(略)X ×××××(正文第X章) Y 致谢 Y参考文献 Y1 矿区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一级大纲级别,字体小三,段前段后空一行,居中布置,已设置好格式,同学可以用格式刷)1.1 矿区概况(二级大纲级别,字体四号黑体,段前段后空0.5行,左对齐布置,1.5倍行距)(已设置好格式,同学可以用格式刷)正文×××××××××(小4号宋体,1.5倍行距)×××××××××××××××××××××…………1.1.1 ××××(三级大纲级别,字体小四宋体,段前段后空0.5行,左对齐布置,1.5倍行距)(已设置好格式,同学可以用格式刷)正文×××××××××(小4号宋体,1.5倍行距)×××××××××××××××××××××××××××…………注:1.正文中表格与插图的字体一律用5号宋体,单倍行距;2.下面各页的格式请以此页为标准复制。

采矿学毕业设计-井田开拓

采矿学毕业设计-井田开拓

4井田开拓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井田开拓是指在井田范围内,为了采煤从地面向地下开拓一系列巷道进入煤体,建立矿井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和动力供应等生产系统。

这些用于开拓的井下巷道的形式、数量、位置及其相互联系和配合称为开拓方式。

合理的开拓方式需要对技术可行的几种开拓方式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才能确定。

井田开拓具体有下列几个问题需要确定:(1)确定井筒的形式、数目和配合,合理选择井筒及工业广场的位置;(2)合理确定开采水平的数目和位置;(3)布置大巷及井底车场;(4)确定矿井开采程序,做好开采水平的接替;(5)进行矿井开拓延深、深部开拓和技术改造;(6)合理确定矿井通风、运输及供电系统。

开拓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整个矿井生产的长远利益,关系到矿井的基建工程量、初期投资和建设速度,从而影响矿井经济效益。

因此,在确定开拓方式是要遵循以下原则:(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煤炭工业的技术政策,为早出煤、出好煤、高产高效创造条件。

在保证生产可靠和安全的条件下减少开拓工程量;尤其是初期建设工程量,节约基建投资,加快矿井建设。

(2)合理集中开拓部署,简化生产系统,避免生产分散,做到合理集中生产。

(3)合理开发国家资源,减少煤炭损失。

(4)要建立完善的通风、运输、供电系统、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减少巷道维护量,使主要巷道经常保持良好的状态。

(5)要适应当前国家的技术水平和设备供应情况,应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发展采煤机械化、综合机械化、自动化创造条件。

(6)根据用户需要,应照顾到不同媒质、煤种的煤层分别开采,以及其它有益矿物的综合开采。

4.1.1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1)井筒形式的确定井筒形式有三种:平硐、斜井、立井,各井筒形式优缺点比较及适用条件见表4-1-1。

表4-1-1各井筒形式优缺点比较及适用条件本矿井埋深浅,煤层倾角小,平均0.5°,为近水平煤层,主采煤层2-2#和3-1#煤层埋深分别为-100m和-250m,表土层厚大约30m,适合用斜井开凿。

某矿地下开采开拓系统设计毕业设计

某矿地下开采开拓系统设计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题目某矿地下开采开拓系统设计学院核资源工程学院指导教师班级矿物资源工程102班学号学生姓名2014年5月25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学院:核资源工程学院题目:某矿地下开采开拓系统设计起止时间:2013年12月22日至2014年5月25日学生姓名:专业班级:矿物资源工程102班南华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大学生活就快走入尾声,我们的校园生活就要划上句号,心中是无尽的难舍与眷恋。

从这里走出,对我的人生来说,将是踏上一个新的征程,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回首大学生活,取得了些许成绩,生活中有快乐也有艰辛。

感谢老师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对我成长的关心和爱护。

学友情深,情同兄妹。

四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一同走过,充满着关爱,给我留下了值得珍藏的最美好的记忆。

在我的十几年求学历程里,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他们辛勤的劳作,无私的付出,为我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我才能顺利完成学业,感激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抚养与培育。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王富林老师、和曾晟老师。

是他们在我毕业的最后关头给了我巨大的帮助与鼓励,给了我很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此表示衷心的感激。

老师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收益匪浅。

他们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与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得到不少的提高,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种巨大的帮助,解决了不少的难点,感谢他们耐心的辅导。

使得毕业设计能够及时完成,这里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毕业设计是大学教学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对大学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复习、总结与创新使用,重点在于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本次设计主要为地下开采开拓设计,设计任务是某矿地下开采开拓系统设计。

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设计采用平硐、盲斜井联合开拓系统,即在1700以上部分采用平硐开拓,以下采用盲斜井开拓。

由于该矿体为薄矿体且为倾斜矿体,故选用的采矿方法为浅孔留矿法采矿。

矿井开拓与开采研究毕业论文

矿井开拓与开采研究毕业论文

矿井开拓与开采研究毕业论文目录一般部分第一部分矿井基本情况1 矿井与矿体特征 (1)1.1矿井的自然情况 (1)1.1.1地理位置与交通 (1)1.1.2井田地形与河流 (1)1.1.3气象特征 (1)1.2矿井的地质情况 (2)1.2.1井田的地质构造 (2)1.2.2水文地质 (3)1.3煤层情况 (3)1.3.1煤层及其特征 (3)1.3.2煤质 (4)1.4矿区情况 (4)1.4.1矿区的工业简况 (4)1.4.2水电供应 (4)1.4.3建筑材料及劳动力来源情况 (5)2 矿井的开拓与开采 (6)2.1矿井开拓 (6)2.1.1井田界限 (6)2.1.2矿井埋藏量、年产量、服务年限以及矿井工作制度 (6)2.1.3矿井开拓方式 (6)2.1.4井口位置及井田标高 (6)2.1.5煤层分组与煤层开采顺序 (7)2.1.6开采水平的划分、翼数以及层数 (7)2.2矿井开采 (7)2.2.1盘区划分及开采顺序 (7)2.2.2采区巷道布置方式 (7)2.2.3工作面数目及长度 (8)2.2.4投产标准 (8)3 矿井的生产系统 (9)3.1矿井的主要生产系统 (9)3.1.1井下煤、矸石及材料的运输系统 (9)3.1.2主要运输设备的型号及数目 (9)3.1.3矿车的特征及数量 (9)3.2井筒 (10)3.2.1井筒及装备 (10)3.2.2井壁材料、掘进断面积及结构 (10)3.3井底车场 (11)3.3.1井底车场的位置、形式 (11)3.3.2井底车场与井筒及煤层的关系 (11)3.3.3车场主要巷道及硐室的名称、位置结构特点和工程量 (11)3.4矿井的辅助生产系统 (12)3.4.1通风系统 (12)3.4.2压风系统 (12)3.4.3排水系统 (12)3.4.4井下供电、照明、信号系统 (12)3.5防水、防火、防沼气煤尘爆炸的安全措施 (13)3.5.1预防井下水灾的措施 (13)3.5.2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 (13)3.5.3煤尘的综合防治 (14)4 地面工业广场及民用建筑 (15)4.1主斜井生产系统 (15)4.2副斜井生产系统 (15)4.3矸石系统 (15)4.4辅助设施 (16)4.5工业广场总面积及建筑物工程量表 (16)5 矿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8)第二部分矿井施工组织设计1 建井施工准备 (20)1.1建井施工条件 (20)1.1.1建井期间的水电供应、通讯联系、交通运输、排水 (20)1.1.2工人及建筑材料的来源 (20)1.1.3排矸 (20)1.2建井的技术准备工作 (20)1.2.1矿井施工方案 (20)1.2.2贯通点的选择 (21)1.2.3井筒的开工顺序 (21)1.3矿井开工前的工程准备 (22)1.3.1矿井开工前工程准备工作的重点项目 (22)1.3.2施测定位 (22)1.3.3井筒检测孔 (23)1.3.4工业广场的平整 (23)1.3.5场地排水 (23)1.3.6永久筑物、构筑物和设备利用情况和采取的措施 (23)1.3.7临时建筑物名称、结构形式及工程量表 (24)1.3.8准备工作的人数及安排 (24)1.3.9缩短准备期的措施 (24)1.3.10施工准备进度安排及工期的确定 (24)2 井筒施工 (26)2.1井筒概况 (26)2.1.1井筒的特征 (26)2.1.2井筒掘、砌、安、的工程量 (30)2.1.3井筒的地质水文条件 (31)2.2井筒表土施工 (31)2.2.1表土施工方案的选择 (31)2.2.2施工方法的简述 (32)2.3.1回风立井基岩施工方案 (34)2.3.2施工作业方式 (35)2.3.3钻眼爆破工作 (35)2.3.4装岩工作 (40)2.3.5提升工作 (41)2.3.6临时支护 (45)2.3.7井壁砌筑方法 (45)2.3.8施工辅助生产系统 (45)2.4井筒施工进度 (48)2.5井筒安装 (49)2.5.1井筒安装的作业方式 (49)2.5.2井筒安装用的主要设备、设施 (49)2.5.3安装工期 (49)3 井筒过渡期与井底车场的施工组织 (50)3.1井筒过度期施工组织 (50)3.1.1井筒毗连硐室施工 (50)3.1.2主、副、风井贯通方案 (53)3.1.3主、副、风井装备交替改装方案 (54)3.1.4改装所装工期 (55)3.2井底车场巷道及硐室的施工顺序 (56)3.2.1车场硐室及巷道的施工原则 (56)3.2.2井底车场工程连锁项目 (56)3.2.3非连锁项目施工顺序 (56)3.2.4井底车场施工队伍组织 (57)3.3过渡期及车场施工阶段的辅助生产系统 (57)3.3.1提升方式、提升容器及提升能力 (57)3.3.2车场施工各阶段的运输方式 (57)3.3.3压气 (57)3.3.4通风 (58)3.3.5排水 (58)3.4井底车场施工进度计划 (58)4 采区巷道施工 (60)4.1采区巷道施工顺序 (60)4.2采区巷道施工技术 (61)4.3采区施工的保安措施 (62)5 工业广场施工总平面布置 (64)6 建井总进度计划 (66)6.1矿建、土建和机电安装三类工程安排原则 (66)6.2矿建、土建、和机电安装工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67)6.3建井总进度计划 (67)6.4保证建井速度的措施及意见 (67)专题部分岩巷中深孔爆破掘进技术 (69)1 绪论 (69)1.1前言 (69)1.3问题的提出 (71)1.4本文的研究容 (71)2 岩巷中深孔爆破掘进掏槽技术研究 (71)2.1斜眼掏槽 (71)2.1.1斜眼掏槽的形式 (71)2.1.2斜眼掏槽的破岩机理 (72)2.1.3斜眼掏槽的应用 (73)2.2直眼掏槽 (75)2.2.1直眼掏槽的形式 (75)2.2.2直眼掏槽的破岩机理 (76)2.2.3影响掏槽效果的因素 (77)2.2.3直眼掏槽的应用 (77)2.3掏槽参数的确定 (78)2.3.1掏槽方式确定的原则 (79)2.3.2掏槽炮眼的布置 (79)2.3.3掏槽药量的确定 (80)3 岩巷中深孔爆破炮眼深度的分析 (81)3.1根据任务要求确定 (81)3.2根据钻眼机具确定 (81)3.3根据循环方式确定 (83)3.4采用气腿式凿岩机钻眼炮眼深度实例 (84)3.4.1工程条件 (84)3.4.2炮眼深度 (84)3.5采用凿岩台车钻眼炮眼深度实例 (85)3.5.1工程条件 (85)3.4.2炮眼深度 (85)4 结论与展望 (86)参考文献 (88)翻译部分英文原文中文译文 (90)致谢 (93)1 矿井与矿体特征1.1矿井的自然情况1.1.1地理位置与交通井田位于省南部、樊庄普查区的东南部,行政区划隶属沁水县底乡所辖,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6′20″~112°41′00″,北纬35°42′15″~35°45′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拓立式煤矿井开拓方式毕业设计目录第一章概述矿井开采 (3)第二章井下的安全煤柱 (5)第三章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7)第一节工作制度 (7)第二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7)第四章井田开拓 (9)第一节井田地质、老窑及水文对开采的影响 (9)第二节矿井开拓方式的确定 (9)第五章矿井基本巷道 (25)第一节井筒 (25)第二节井底车场 (29)第三节主要开拓巷道 (31)第六章采煤方法和采区巷道布置 (35)第一节煤层地质特性 (35)第二节采煤方法和采区巷道布置 (37)第三节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44)第七章井下运输 (46)第一节概述 (46)第二节采区运输设备的选择 (47)第三节主要运输设备的选择 (49)第八章矿井通风与排水 (49)第一节矿井通风系统的选择 (49)第二节采区及全矿所需风量 (51)第三节矿井排水 (57)第九章动力供应及照明 (58)第一节供电 (58)第二节照明 (63)第三节压气供应 (66)结束语 (68)参考文献 (69)致谢词 (71)摘要:本设计详细介绍开拓立式煤矿井的概况特征,经过一系列的方案论证比较,选择了适合立式矿井的开拓方式、采煤方法和各生产系统。

井田地质构造比较简单,主要为纵贯井田东西的天仓向斜,对第一水平选择了立井开拓方案,首采区的采煤方法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法,综合机械化回采工艺。

辅助运输系统与主运输系统相分离,其中辅助运输系统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辅助运输设备单轨吊,可满足人员、机械设备、材料和矸石的运输,无需中间,可从井底车场直达工作面。

矿井一水平采用两翼对角式通风系统。

立井开拓;条带式;单一倾斜长壁采煤法;综合机械化采煤;两翼对角式通风。

第一章概述矿井开采在地底下开采的矿山。

有时把矿山地下开拓中的斜井、竖井、平硐等也称为矿井。

矿井开拓对金属矿山或采煤矿井的生产建设的全局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关系矿井的基建工程量,初期投资和建井速度,更重要的是将长期决定矿井的生产条件、技术经济指标。

矿井开拓即从地面向地下开掘一系列井巷,通至采区。

矿井开拓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正确划分井田,选择合理的开拓方式,确定矿井的生产能力,按标高划分开采技术分类,选择适当的通风方式,进行采区部署以及决定采区开采的顺序等。

矿井开拓通常以井筒的形式分为平硐开拓、斜井开拓和立井开拓。

采用合理的采矿方法是搞好矿井生产的关键。

煤层在形成时,一般都是水平或者近水平的,在一定围是连续完整的。

但是,在后来的长期的地质历史中,地壳发生了各种运动,是煤层的空间形态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单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等地质构造。

我们采煤就要注意煤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矿井的开拓可以分成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和综合开拓,主井和运输巷等都需要永久的支护,可以采用砌碹支护,架拱支护,架蓬支护,锚杆支护,锚喷支护,锚网喷支护,锚索支护,金属拱形支架支护,料石支护,钢筋混凝土支护,当然还有各类支护之间的联合支护。

采掘工作面就需要临时支护了,主要有打点柱,液压支柱支护,木支柱支护等方式。

采煤一般都采用后退式采煤,边采边加强支护。

采空区一般使用填充或者等它自己垮。

第二章井下的安全煤柱一、安全煤柱的计算规则 1、地面建筑物和主要井巷安全煤柱的界线由岩层移动面和煤层相交的线决定。

沿受护地面建筑物和主要井巷的边线留出围护带,由围护带起按β,γ及δ诸角的值作出岩层移动面。

2、如按γ角所作的岩层移动面与煤层相交的线低于安全深度时,则安全煤柱的下部境界线为在安全深度所作的水平面与煤层相交的线。

3、为保护主要倾斜巷道(斜井,下山等),如开有主要倾斜巷道的煤层,到下部各层间的垂直安全距离N均小于安全深度Hδ 时,其下部各层均留安全煤柱。

4、立井井筒和工业场地上的建筑物,应按下列规定留安全煤柱: 1)、如井筒深度及工业场地下煤层的蕴藏深度均小于安全深度,则不论煤层为缓倾斜,倾斜及急倾斜煤层,立井井筒和工业场地上的建筑物只留一个总的安全煤柱。

2)、如井筒深度及地面建筑物下煤层的蕴藏深度大于采掘安全深度时,此时则不分缓倾斜,倾斜及急倾斜煤层,均应留设井筒安全煤柱。

而对工业场地上井筒附近的建筑物,按其使用意义在安全深度水平以下可不留安全煤柱。

5、在地形比较简单,无滑坡和陡壁的地区,当缓倾斜和倾斜的薄及中厚煤层,单层采深与采厚的比值大于 40;厚煤层分层采深与采厚的比值大于 60 时,对工业企业铁路线路可不留煤柱,采用长壁陷落采煤法进行开采。

当薄及中厚煤层单层采深与采厚的比值大于 60;厚煤层分层采深与采厚的比值大于 80 时,对路网 III 级铁路线路可不留煤柱,采用长壁陷落采煤法进行开采。

6、受护地面建筑物的边界线,系围着该建筑物所作的长方形,长方形的诸边分别与煤层走向相平行和垂直。

7、当受护建筑物或建筑群与煤层走向相斜交(铁路,河流及其他等),则其边界线也与煤层走向相斜交。

二、煤柱损失计算采区煤柱包括大巷,上山和区段巷道的保护煤柱,采区边界煤柱及采区较大断层的煤柱。

采区煤柱尺寸与煤柱上的矿山压力大小和煤体本身的强度有关。

煤体本身强度愈大,采区煤柱的尺寸就愈小,反之,采区煤柱尺寸愈小。

关于煤柱的留设的请参阅下表煤柱宽度表位置名称水平大巷主要回风巷采区上山区段巷道采区边界断层境界两井田之间断层中厚煤层煤柱宽度(m)巷道一侧 20~30 20 20 ——两巷之间—— 20~25 8~25 10 厚煤层煤柱宽度(m)巷道一侧 25~50 20~30 30~40 ——两巷之间——20~25 15~20 10 30m (断层不含承压水) 40m(两边各留 20 m)落差大,含水断层一侧留 30~50m;落差大,断层一侧留 10~15m;采区落差小的断层通常不留煤柱。

第三章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第一节工作制度矿井一般的生产制度按设计规定为:每年工作日数为 330 天,矿井每昼夜分三班工作。

采煤工作面为两班生产,另一班维修设备,通风、排水则须三班工作,每日为 24 小时生产。

每天净提升小时数为 16 小时。

矿井工作制度表年工作日数(天) 330 班/日 3 净提升小时/日 16第二节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矿井生产能力是度量矿井生产建设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矿井生产技术面貌,是井田开拓的一个主要参数,也是选择井田开拓方式的重要依据之一。

矿井生产能力是与井田划分紧密联系并且相互适应的。

是矿区总体设计应解决的重要原则问题。

矿井生产能力主要根据矿井地质条件、煤层赋存情况、储量、开采条件、设备供应及国家煤碳开采等因素确定。

对于具体矿井,应该根据国家需要,结合该矿地质和技术条件,开拓、准备和通风方式,以及机械化水平等因素,在保证生产安技术经济合理的的条件下,综合计算开采,各生产环节,所能保证的能力并根据矿井储量,验算矿井和水平服务年限是否能够达到规定的要求。

矿井的基本井型及分类: 大型矿井:120、150、180、(万吨/年)及以上。

中型矿井:45、60、90(万吨/年)小型矿井:9、15、21、30(万吨/年)小煤矿: 6~8、3~5、(万吨/年)以下。

这些类型中,除小煤矿以外,不应出现介于两种生产能力的中间类型。

对于江南缺煤省份或边远地区交通不便、储量少、地质构造复杂、开采条件困难的零星煤田,应从当地需要出发,有条件的应尽量建设一些小煤矿。

对于北方较大煤田,为了集中生产,应尽量关闭小煤窑,煤矿向大型、特大型矿井发展。

第四章井田开拓第一节井田地质、老窑及水文对开采的影响煤层埋藏较深,除正在生产的立式煤矿外,区无小窑开采。

影响采区布置和煤层开采的主要构造因素是断层,其次是褶曲。

除边界断层外,区主要断层方向呈北东向,采区布置应与主要断层平行,但在采掘时还应综合分析物探资料,注意近东西和北西向断距较小的断层。

断层附近岩层不完整,岩石破碎,易冒顶,片帮,开掘时应加强支护以保安全,另外还应防止断层导水。

在向斜轴部和转折端,因局部应力集中,节理发育,造成煤层顶底板的岩体的破坏,使其稳定性变差,因此采掘时亦应加强支护,主要岩巷亦应避开这些部位布置,以减少支护的困难。

另外在天仓向斜轴一线瓦斯含量集中,采掘时应防止瓦斯突出。

陷落柱周围的煤、岩层,因柱体向下塌陷,周围产生大量节理,煤层产状也发生变化,甚至伴有小断层出现,因此采掘中应注意顶板支护。

在采掘时还应防止导水,以防万一。

第二节矿井开拓方式的确定一、井口形式、数目和位置的选择新建矿井根据井田水文地质、井田边界、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等综合因素,一般开拓主井(专用提升煤)、副井(用于提升矸石通风运输材料和上下人员)以及回风井(与副井一起通风回风)。

(一)井筒形式的选择请参阅表井筒选择表井筒选择表井筒形式优点缺点适应条件平硐开拓立井开拓井下煤炭运输不需即可由平硐直接外运,工适合煤层赋存较高的业设施简单,井巷工程量受地形即埋藏条件山岭、丘陵,或沟谷小,利于排水,掘进速度限制。

地区。

快,不留或少留工业场地煤柱,煤柱损失少。

1.煤层埋藏较深,或 1.施工复杂,设备多冲击层厚;技术要求高; 2.水文条件复杂,围立井的适应性强,一般不 2. 施工困难掘进速岩不稳定需特殊施受煤层倾角、厚度、瓦斯、度慢;工;水文等自然条件的限制 3. 不能躲开煤层顶 3.倾斜长度大,用立底板含水层。

井开采兼顾小开采。

1. 地质条件较好井筒掘进技术简单;2. 斜井开采每个水平井底车场易靠近储量中心; 1.便于布置工业广场3.井口可靠近井田边界,受地形及煤层埋藏和引进铁路,工业广场留煤少; 条件限制。

2.水文地质条件好。

4. 主井做斜井时可做安全出口;5.建井工期短;6.可用皮带运输,实现连续运提。

可充分利用各种开拓方式的优点。

斜井斜井综合开拓根据根据潞安集团五阳煤矿水文地质条件,地面地下情况及地形地貌特征,本矿井只宜采用立井开拓或斜井开拓。

(二)井筒位置选择选择井筒位置就是确定井筒沿走向和倾斜方向上的具体尺寸,并用直角坐标和方位角予以表示。

选择井筒位置的主要条件: 1、地面条件井口附近要有一定的围,用以布置工业场地,其中包括主副井生产系统建筑物与结构物。

根据《煤炭工业设计规》矿井工业场地的占地面积指标,大型矿井占地面积指标为0.8~1.1 公顷/10 万吨。

由于矿井占地多,矸石山和煤泥水对生态和美观有污染,故应选择荒地结合地形布置生产系统,以减少土石方工程,认真贯彻少占不占良田,不拆或少拆村庄,尽量减少环境污染的方针。

2、井下条件井筒沿走向的最有利位置应当设在储量等分线上或其附近。

沿井田倾斜方向主要运输石门的运输功与石门长度成正比,所以井筒位置应该力求减少石门长度。

采用单水平开拓时,应该尽可能靠近运输大巷,并采用卧式车场;采用多水平开拓时,应该按初后期石门长度总和最小位置确定井筒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