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全析

合集下载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1. 引言地球表面的地形对气候有着显著的影响。

地形包括山脉、高原、平原、海岸线等地貌特征,它们通过影响太阳辐射的分布、大气的运动和能量的传输,进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

2. 地形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的主要能量来源,地形对太阳辐射的分布有着显著的影响。

山脉、高原等地形地势较高,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会发生折射和散射,使得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强度减弱。

此外,地形还会导致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使得某些地区受到更多的太阳辐射,而其他地区则受到较少的太阳辐射。

这种不均匀的太阳辐射分布会使得气候在不同地区产生差异。

3. 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地形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脉阻挡和引导大气运动方面。

山脉会对大气运动产生阻挡作用,使得大气被迫上升或下沉。

在山脉的背风侧,大气下沉,形成高压区,气候干燥;而在山脉的前缘,大气上升,形成低压区,气候湿润。

此外,地形还会引导大气运动,如海岸线的曲折程度会影响海洋和陆地的热力差异,进而影响大气运动和气候分布。

4. 地形对能量传输的影响地形对能量传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形的起伏和坡度对热量和水汽传输的影响。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热量和水汽的传输会受到阻碍,使得气候产生垂直和水平的变化。

例如,高原地区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候较为寒冷;而在山谷地区,热量和水汽容易聚集,气候较为温暖湿润。

5. 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脉对水汽的抬升作用。

当湿润空气遇到山脉时,会被迫上升,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

因此,山脉地区的降水量通常较大,而山脉的背风侧由于下沉气流的作用,降水量较少。

此外,地形还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和形式,如沿海地区由于海洋的影响,降水以雨水为主;而内陆地区则可能以雪水为主。

6. 地形对气候类型的影响地形对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上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等。

2020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2-2 地形的影响【带解析】

2020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2-2 地形的影响【带解析】

2-2 等高线地形图(专辑所有的思维导图均有导出emmx格式一起打包上传,下载mindmaster即可对思维导图进行再编辑)一、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一)地形宏观影响气候知识系统考点精讲1.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2.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3.雨影效应,如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

4.影响大气环流,如北美南北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而东西向的阿尔比斯山脉利于西风深入;北美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

(二)地形局部影响气候1.影响局部气温。

海拔高度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山体的阴坡和阳坡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体阳坡气温高于阴坡。

山体迎风坡和背风坡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焚风效应)。

河谷地形要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河谷地形水汽较多且不利于散热,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气温。

2.影响局部降水(地形雨)。

就同一山体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先增加后递减,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山体的迎风迎风坡降水远远大于背风坡,如图所示。

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地形雨),如我国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

地形雨的形成对山体高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相对高度高于500米。

就同一地区不同山体而言,海拔高的山体降水量较多。

3.影响风速。

山脉与风向大致垂直,可降低风速;山脉与风向平行,对风速削弱作用较弱;山脉隘口可增加风速(狭管效应)。

吕梁山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分析

吕梁山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分析

吕梁山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分析吕梁山地位于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和陕西关中之间,是山西省重要的山脉之一。

由于其高度和地形起伏,对于当地的气候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首先,吕梁山地海拔高度较高,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该地区的气温呈现出“高山寒冷型气候”。

山顶的气温较低,常年低于0℃,而山地下部的气温较高,夏季气温常在30℃以上。

而且,吕梁山地区的日夜温差较大,白天的温度高,夜晚的温度低,这也是该地区的典型气候特征之一。

其次,吕梁山地地形起伏较大,不同海拔高度的气温差异较大。

山脉南北纵向延伸,山势起伏,在山脉一带形成了典型的“地多山高”的地貌特征。

该地区的气候因地形高差所引起的降水分布不均匀,以及当地盆地和山坡的影响,而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气候。

山区常常出现雨雪、大雾和暴雨等极端天气条件,而山下地区的降雨量较少,因此该地区的水资源分布也不均衡。

再次,吕梁山地区地形复杂,风向和气流的分布不均匀。

在山脉和山谷之间形成了一种微气候,比如沟壑地形,将冷空气留在山谷,形成了小范围的寒冷区。

同时,山区风速较大,气体的扩散速率也较高。

对于当地的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最后,由于吕梁山地区的气候和地形起伏的差异,这里的植被形式也因此大不相同。

相较于山顶上冰川雪山的冰川植物和高原草甸,山下地区则是热带亚热带常见的植被类型:如沙地、针阔叶混交林和草原。

因此,在植被对大气、水、土有很大的影响的情况下,吕梁山地的植被分布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地区的气候。

总之,吕梁山地形的复杂性及地区自然水文地理特征,影响了当地的气象灾害、水资源、农业生产、集约利用等各个方面,进一步促进了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重要性。

论述地貌类型和气候的关系

论述地貌类型和气候的关系

论述地貌类型和气候的关系x一、地貌类型与气候的关系地貌类型与气候的关系很大,地貌形态和气候的关系可以从地貌的影响因素,地貌的热量调节作用,地形的影响力,地形的形状,地形表面的反射等方面进行分析。

1、地貌的影响因素地貌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地貌形状、面积、热贮存量、热辐射等。

不同的地貌有不同的面积和形状,例如,山地比较窄而细长,有利于气温变化;盆地比较宽而浅,有利于短时间集中的大量热量,因此盆地的气温变化越小;湖泊面积较大,有利于大量热量的贮存,热辐射的变化越小;海洋面积较大,有利于湿热气流的形成,有利于气温的变化。

2、地貌的热量调节作用由于地貌有不同的面积和形状,因此,地貌具有热量调节作用,例如,山地可以阻隔寒冷空气的入侵,可以维持一定的热量能量,从而有利于气温的变化;盆地可以聚集大量的热量,从而有利于热量的积累;湖泊具有调节大气温度的功能,能有效地减缓周围气温的变化;海洋有助于热量的有效分布。

3、地形的影响力地形可以促进气流及其所带来的气温及气压变化,例如,山地可以影响气流的变化,从而影响气温的变化;海洋可以影响海气温度及湿热气流的形成,从而影响气温的变化;河流可以影响水的传播,从而影响气温及气压的变化。

4、地形的形状地形的形状可以影响气压的变化,例如,山地的形状能够延缓气温的变化;盆地的形状能够促进气温的变化;岛屿上的地形也有可能改变气温的变化。

5、地形表面的反射地形表面的反射能力可以影响气温的变化,例如,山地的地形表面反射率比较低,有利于热量的聚集;盆地的地形表面反射率比较高,有利于热量的散失;湖泊表面反射率比较低,有利于热量的贮存;海洋表面反射率最低,有利于湿热气流的形成。

综上所述,地貌的形态和气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是自然界最精妙的交流方式之一。

只要我们分析掌握了这些联系,就能够更好地把握气候变化的实质,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新高考地理地形对气候整体的影响

新高考地理地形对气候整体的影响

考点地形对气候整体的影响③影响大气环流。

④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

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⑤形成雨影效应⑥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

【拓展提升】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西兰北岛和南岛属于年轻的褶皱带,多山地、丘陵,自然环境区域差异显着。

图为新西兰地形分布图,M区是新西兰的主要小麦种植区。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说明新西兰山地、丘陵的形成过程。

(2)与北岛相比较,说明新西兰南岛多雪峰和冰川的原因。

(3)分析新西兰南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4)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M区成为新西兰主要小麦种植区的比较优势。

【答案】(1)地处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地壳隆起抬升形成山地、丘陵。

(2)南岛纬度高,山地比重大,平均海拔高,气温低;终年受西风控制,且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3)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阻挡盛行西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4)M区地处背风坡,降水较少,光照充足,适合小麦种植,地形平坦开阔,利于规模化生产。

【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西兰地处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地壳隆起抬升形成山地、丘陵。

(2)读图可知,新西兰南岛比北岛所处纬度高,气温低;读图及图例可知,南岛山地面积广,平均海拔高,气温低。

由图中纬度分布可以看出,南岛位于40°S—50°S之间,终年受来自于太平洋的湿润的盛行西风的影响,加之山地地形的抬升,降水丰富。

因而南岛比北岛多雪峰和冰川。

(3)读图可知,新西兰南岛上的山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该地位于盛行西风带,山地可阻挡盛行西风,西坡为迎风坡降水丰富,东坡为背风坡降水少;从图中看,该山地海拔3000米以上,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中国盆地对气候的影响

中国盆地对气候的影响

中国盆地对气候的影响1、四川盆地地形地势对气温的影响四川盆地位于大巴山、龙门山以南,邛崃山、大凉山以东,大娄山以北,巫山以西,周围为海拔1000至3000米的高原山地所环绕,盆地底部海拔多在500米左右。

由于盆地北部有较高的秦巴山地,使冬季南下的冷空气和寒潮受到阻挡和消弱,所以盆地内部冬季温暖。

盆地属凹地形,盆地内部热量不易散失,使这里热量条件较好。

南部大娄山高度不大,其北坡的长江沿岸谷地,地处夏季风的背风坡,下沉气流助长了夏季风炎热的程度。

2、盆地地形对气候的影响13、丘陵和盆地气候的区别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由于各地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和地形、季风、人类活动”等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因而气候差异很大。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每一种气候类型都是由各个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影响的主导因素是有差异的,在影响气候的因素中,地形是一个重要因素。

地形中由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山脉分布、山脉走向和迎风坡背风坡”等的不同,都会对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产生影响,甚至会破坏气候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因此地形是一个非地带性因素,不同的地形对气候有不同的影响,由于地形知识综合性强、要求有很强的空间概念,因此也就必然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因此对地形知识的拓展分析,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化解。

一、地势高低对气候的影响根据对流层气温的变化规律,在同一纬度地带,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降水在一定高度的范围内,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在达到最大降水高度后,随高度的升高降水减少。

1.地形起伏对山地气候的影响。

山地上随着高度的增加,日照增强,气温降低,气压减低,降水在达到最大降水带以前不断增加,但超过这一高度即行减少,在高山顶上还有冰雪覆盖,从而形成山地的垂直气候分布。

例1.喜马拉雅山山脚与山顶的降水量有明显的差别,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降水增加,到了海拔1000~1500米左右,降水达到最大,而后降水量就随高度增高而减少(原因:山地上海拔较高,气温低,水汽容易达到饱和,凝结为雨;空气与山地寒冷地面相遇,容易冷却致雨;暖湿气流遇到山地,被迫沿山坡上升,水汽容易凝结致雨)。

吕梁山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分析

吕梁山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摘要】吕梁山地形起伏变化,山地高峻,沟壑纵深,气候变化多样。

其山势对气候有重要影响,既阻挡了气流的扩散,又催生了山脉气候。

吕梁山地形特点决定了其气候特点多变,四季明显。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水、气温和风向等方面,使得各地气候差异显著。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吕梁山气候也出现了变化。

未来气候趋势可能会继续受地形影响而发生变化。

吕梁山地形对气候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需要加强气候变化研究,以更好地应对未来气候挑战。

【关键词】吕梁山、地形特点、气候特点、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变化趋势、重要性。

1. 引言1.1 吕梁山概况吕梁山位于山西省西部,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山脉之一。

它东西长约250公里,南北宽约200公里,总面积约为4.5万平方公里。

吕梁山地形复杂多样,主要由连绵起伏的山峦和深谷峡谷组成。

山脉高差较大,最高峰为马牙山,海拔2303米,是山西省之最。

山脉之间有许多悬崖峭壁和陡峭山体,形成诸多险峰怪谷,风景壮丽。

吕梁山地形起伏不平,地势多层,使得气候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山地气候严重依赖于地形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垂直气候分布特征。

南坡气候温暖潮湿,适宜农作物生长,而北坡气候干燥寒冷,冬季寒冷漫长。

山地地形还导致吕梁山局部气候多发生逆温现象,使得降水分布不均匀,局地暴雨出现频繁。

吕梁山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吕梁山地形特点吕梁山位于山西省西部,为中国东部山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地形特点主要表现为山地起伏较大,山势陡峭,山川纵横。

吕梁山地势起伏大,山峰林立,山脉纵横交错,形成了许多深谷峡谷和险峻的山峦。

吕梁山脉最高峰为莲花山,海拔高达2856米,是周边地区的主要水源地之一。

吕梁山地形的特点直接影响着当地的气候。

由于其地势高低不平,气候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山脉屏障效应导致吕梁山区降水较为充沛,常年云雾缭绕,气候湿润。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1.纬度位置:地球上的不同纬度位置受到的太阳辐射强度不同,从而影响气候。

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气候温暖,纬度较高的地区气候寒冷。

2.海陆位置:海洋和陆地的热容量不同,导致它们对太阳辐射的响应不同。

海洋调节气候的能力较强,使得沿海地区气候较为稳定;而陆地吸热快、散热快,使得内陆地区气候变化较大。

3.地形地势:山脉、高原、平原等地形地势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山脉可以阻挡气流,导致气候差异;高原海拔较高,气候较为寒冷;平原地势低平,气候较为温暖。

4.洋流:洋流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它们可以携带热量和湿度,影响全球气候分布。

例如,北大西洋洋流使得欧洲西部气候较为温和。

5.大气环流: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包括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

这些大气环流带来了热量和水汽的传输,影响气候分布。

6.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一定影响,包括工业排放、燃烧化石燃料、土地利用变化等。

这些活动改变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

7.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影响气候的基本能量来源,它的强度和变化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太阳辐射的强度受到地球运动、太阳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8.地球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气候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地球的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公转导致季节变化。

9.太阳活动:太阳黑子、耀斑等太阳活动对气候产生一定影响,它们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变化,进而影响气候。

10.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因素对气候产生短期影响,释放大量的气体和颗粒物,影响大气成分和气候状况。

以上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地球上的气候多样性。

习题及方法:1.习题: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是什么?解题思路:回顾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即纬度较低的地区气候温暖,纬度较高的地区气候寒冷。

答案: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是决定气候的基本格局,纬度较低的地区气候温暖,纬度较高的地区气候寒冷。

论述青藏高原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论述青藏高原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一、对气温的影响1.机械阻挡作用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矗立在29°-40°N间,南北约跨10个纬度,东西约跨35个经度,有相当大的面积,海拔在5000m以上,有一系列的山峰超过7000-8000m,占据对流层中低部,犹如大气海洋中的一个巨大岛屿,对于冬季层结稳定而厚度又不大的冷空气是一个较难越过的障碍。

从西伯利亚西部侵入我国的寒潮一般都是通过准噶尔盆地,经河西走廊、黄土高原而直下东部平原,这就导致我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地区的冬季气温远比受西藏高原屏障的印度半岛北部为低。

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障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

从冬季北半球700hPa 与500hPa月平均气温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高原北部冬季各月都是西北侧暖于东北侧,高原南半部,则东南侧暖于西南侧,这显然是受到上述分支冷暖平流的影响所致。

因西风在高原西侧发生分支,于是高原西北侧为暖平流,西南侧为冷平流,绕过高原之后,气流辐合,东北侧为冷平流,东南侧为暖平流。

夏季青藏高原对南来暖湿气流的北上,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不过暖湿气流一般具有不稳定层结,比冷空气易于爬越山地。

从夏季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可以看出,由巴基斯坦北部和东北部阿萨姆两个地区总是有两个伸向西藏方向的暖舌,其中有一部分暖湿气流越过高原南部的山口或河谷凹地,流入高原南部,这是形成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东向西伸展的暖区的重要原因。

青藏高原阻滞作用对气温的影响,不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并且波及到对流层中层。

根据我国衢县与同纬度德里各高度上月平均气温的比较,可以看出在500hPa及其以下各层的气温皆是衢县低于德里,尤其是冬半年的差异更大。

2.热力作用将青藏高原地面的气温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高原气温偏低,夏季则偏高。

根据观测资料分析计算表明,高原地-气系统逐月向四周大气输送的热量。

从11月至翌年2月是四周大气向高原地-气系统提供热量,这时青藏高原是个冷源,其强度以12月、1月份为最大,向四周自由大气吸收热量600多J/cm2d。

“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解析”

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解析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而气候则是这些要素之一。

气候和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地理环境可以塑造气候,而气候也决定着地理环境的特点。

本文将针对这一关系进行详细的解析。

1. 地理环境塑造气候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水文地貌、人文地貌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气候的形成和演变。

H2 国家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特征对其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处于高海拔地区的国家气候通常较为寒冷,因为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较强,温度下降也较快。

相反,处于低海拔地区的国家气候通常较为温暖,因为低海拔地区气温较高,空气稠密,温度变化较缓和。

H2 水体对气候的影响水体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气候的形成和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大面积的水体如海洋、湖泊能储存热量,并通过蒸发和降水来调节周围地区的温度。

海洋的温和气候是其对周围地区的影响之一。

当海洋表面温度较高时,会导致周围地区气温升高,而反之亦然。

H2 气候与地形地貌的关系地势高低和地形地貌也会影响气候的分布。

如大陆、山地和海洋的影响。

•大陆性气候: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由于缺乏海洋的调节作用,气温的季节变化幅度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沿海气候:接近海洋的地区,受到海洋的调节,气温相对稳定,四季温差较小。

•山地气候: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山区气温较低,且常年多雨,气候湿润。

2. 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是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它对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H2 气候对植被的影响气候对植被的分布和生长有重要影响。

光照、温度和降水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而这些因素又受气候的控制。

例如,热带地区气温高、日照充足、降雨量丰富,适宜各种植物的生长,所以热带雨林植被丰富多样。

而温带地区气温适中,四季分明,适宜各种落叶乔木的生长。

H2 气候对土壤的影响气候对土壤的形成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高考全析
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 陈国 雷卫伟
Eail:sychenguo@ 邮编:442000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是地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突出的自然现象,在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时,每个区域都要进行研究分析。

但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联系的思想。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要想将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回答清楚,需要明白两个重要特征,一个是一个地区的地形特征,另外就是气候特征包括哪些要素。

现将其总结如下,望对学生们的学习和教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气候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分析
对气候特征的回答,我们往往只关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但面对许多的高考题时,我们却无法回答,这是因为我们对要从哪些方面回答气候的特征不是很了解造成的。

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分析气候特征呢?
气候特征包括:光(日照、太阳辐射);热(热量、温度、年较差、日较差);水(湿度、降水、云、雾);大气运动(风和垂直运动);气压;雷等。

二、地形概念应从哪些方面分析
三、地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
1、高原与气候
(1)、与光照:高原大气相对稀薄,多晴朗天气,太阳辐射丰富。

如青藏高原等。

但高原上的谷地地区太阳辐射相对贫乏。

(2)、与气温: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低纬度地区的高原,因为纬度低,夏季气温不高,冬季气温不低。

昼夜温差大,夜间容易发生低温冻害(如3800米题目)。

但气温年较差小。

气温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高原边缘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3)、与降水: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影响,高原边缘受地形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而高原内部则降水少。

(4)、高原谷地与气温和降水:高原上的河谷地带,由于相对地势较低,平坦开阔,气温较高,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多云雾天气,这里是高原上重要的农耕区。

2、盆地与气候
地形 盆地(谷地、洼地):内流盆地、外流盆地 山地(丘陵):高度、走向、坡向
平原:
高原:
(1)、与光照:外流盆地,由于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丰富,多云雾天气,太阳辐射弱(四川盆地)。

内陆盆地,由于深居大陆内部,四周远离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降水少,多晴朗天气,太阳辐射丰富。

(塔里木盆地)
(2)、与气温:外流盆地,冬季风受周围高山阻挡,不易侵入,气温相对较高;夏季热量不易扩散,气温较高,热量充足(四川盆地)。

内陆盆地,寒冷冬季风下沉堆积,不易扩散,导致气温更低(吐鲁番盆地、奥伊米亚康);夏季,热空气堆积,不易扩散,使得气温更高(吐鲁番盆地,还有大陆性增温作用)
(3)、与降水:外流盆地,由于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在盆地内堆积,受地形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降水丰富,加之地形闭塞,空气不易流动,多云雾天气(四川盆地,雅安题目)。

内陆盆地,由于深居大陆内部,四周远离海洋,暖湿气流难以到达,降水少(塔里木盆地)
(4)、与风:外流盆地地形,四周都是高山,对风力具有明显的阻挡削弱作用。

风力资源贫乏。

内陆盆地,由于盆地内部面积广阔,盆地内部风力较大。

风速较大。

3、山地(丘陵)与气候
(1)、与光照:阴坡光照弱,阳坡光照强。

坡面正午太阳高度与地平面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2)、与气温:山地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

具有垂直地带性变化规律。

同海拔高度,阳坡气温高于阴坡气温。

(温暖与否看阴阳坡)
(3)、与气温:山脉走向与风垂直时,阻挡寒冷气流,会在迎风坡一侧造成气温下降,而背风坡一侧则气温较高;阻挡暖湿气流时,会使迎风坡一侧气温升高,背风坡一侧气温较低。

如秦岭、大兴安岭、高加索山脉等。

(4)、与气温:山脉走向与风平行时,会使风加速前进,寒冷空气会造成大范围降温,如美国中央大平原;暖湿气流会造成大范围升温和雨天。

如美国中央大平原、欧洲西部等。

(5)、与气温:小范围内,平原气温日较差大于山地。

(6)、与降水:当风与山脉垂直时,暖湿气流迎风坡,受地形阻挡抬升,地形雨丰富;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雨影效应,甚至形成焚风效应。

一般来说有一定高度的山脉其迎风坡半山腰位臵降水最丰富,随海拔升高,降水逐渐减少;越来山顶后在背风坡一侧在随着海拔的降低,降水逐渐减少,甚至到山麓地带已无降水发生(如横断山区的西南风季风背风坡一侧山麓地带是干旱的河谷地带)。

受降水影响,迎风坡一侧雪线低,背风坡一侧雪线高,据此可以判断湿润与否。

(7)、与降水:当风与山脉平行时,会使暖湿气流长驱直入,造成大范围的降水天气。

如欧洲西部和美国中央大平原。

城市化的过程中,高大建筑物的出现会削弱风速,从而使暖湿气流滞留,在城市形成丰富的降雨。

(8)、与风:风与山脉垂直,有利于削弱风速,改变风向。

风与山脉平行,有利于加大风速,形成狭管效应;狭管效应不仅加大了风速,如果具备降雨条件,降水也丰富。

(9)、与风:山谷风。

4、平原与气候
(1)、与气温:平原相对周围地势较低,水网密布,热量不易散失,夏季气温较高,形成高温闷热的“桑拿”天气。

(2)、与气温:平原相对周围地势较低,冷空气容易长驱直入,带走热量,冬季气
温较低。

如长江中下游平原上的武汉市冬季气温较低。

(3)、与降水:相对而言,平原由于缺乏地形的有效阻挡抬升,降水比周围山地降水少。

(4)、与雾:平原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气温低时容易形成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