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现代煤化工的发展方向及重点-

合集下载

现代煤化工发展现状及“十四五”发展趋势和发展重点

现代煤化工发展现状及“十四五”发展趋势和发展重点

现代煤化工发展现状及“十四五”发展趋势和发展重点文/ 韩红梅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总工程师煤炭深加工是指以煤为主要原料,生产多种清洁燃料和基础化工原料的煤炭加工转化产业,具体包括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煤制化学品以及多种产品联产等领域。

我国煤炭深加工于2002年开始产业化历程,经过18年的不懈努力,现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门类。

“十三五”期间,我国煤炭深加工抵御了油价低位运行的压力,总体维持了较平稳的发展态势。

面向“十四五”,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和更加严格的发展要求,必须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形势变化,深化产业发展基础,优化调整发展思路,谨慎把控发展节奏,争取长远和更好的发展。

1.取得的成绩1.1行业规模平稳增长截止2019年,我国已建成煤制油(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煤油共炼)产能943万吨/年,煤制天然气产能51.05亿方/年,煤制烯烃产能882万吨/年,甲醇制烯烃产能614万吨/年,煤制乙二醇产能487万吨/年,总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

上述产能形成的原料煤转化能力约8300万吨标煤/年。

1.1.1煤制油产业化项目情况截至2019年,我国煤制油共建成10个项目(装置),包括4 个16~18 万吨级示范项目、5个百万吨级示范项目、1 个煤油共炼项目,产能合计943万吨/年;另有已核准、在建的百万吨级示范项目2个,产能合计300万吨/年。

我国煤制油产业化项目情况总结详见表1。

表1 我国煤制油产业化项目情况总结单位;万吨/年序号项目名称项目规模项目地点项目状态1 神华鄂尔多斯直接液化项目一期一线108 内蒙,鄂尔多斯2008年投产,运行中2 神华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18 内蒙,鄂2009年投产,尔多斯未运行3 伊泰鄂尔多斯间接液化项目 16 内蒙,鄂尔多斯2009年投产,运行中4 潞安长治间接液化项目 16 山西,长治2008年投产,运行中5 兖矿榆林百万吨级间接液化项目 110 陕西,榆林2015年投产,运行中6 兖矿榆林10万吨高温费托合成装置 10 陕西,榆林 2018年投产,运行中7 国家能源宁东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 400 宁夏,宁东 2016年投产,运行中8 伊泰杭锦旗120万吨/年煤制化学品项目 120 内蒙,鄂尔多斯 2017年投产,运行中9 潞安长治高硫煤清洁利用油化电热一体化示范项目 总规模180其中一期100 山西,长治 一期2017年投产,运行中 10 延长榆林45万吨/年煤油共炼装置 45 陕西,榆林 2014年投产,运行中11 伊泰鄂尔多斯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 200 内蒙,鄂尔多斯 已核准,在建 12 伊泰伊犁煤制油煤炭间接液化示范项目 100 新疆,伊犁已核准,在建1.1.2煤制天然气产业化项目情况截至2019年,我国煤制天然气共建成4个项目,产能合计51.05亿方/年;在建项目1个,产能13.3亿方/年,另有已核准项目2个,产能合计80亿方/年。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一、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煤化工产业是指利用煤炭资源进行化学转化和加工,生产煤化工产品的产业。

目前,煤化工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以下是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的详细分析:1. 产业规模:煤化工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国、印度等国家。

以中国为例,煤化工产业已经成为煤炭深加工的重要领域之一,年产值达到数千亿元。

2. 产品种类:煤化工产业的产品种类繁多,包括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化肥、煤制合成氨、煤制乙二醇等。

这些产品在能源、化工、农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3. 技术水平:煤化工产业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采用了一系列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例如,煤制油技术中的煤浆气化、合成油技术的发展,使得煤炭能够更高效地转化为液态燃料。

4. 环境影响:煤化工产业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煤炭的高碳排放和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等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因此,煤化工产业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二、煤化工产业发展方向为了推动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明确发展方向,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以下是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几个方向:1. 技术创新:煤化工产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和应用。

例如,开展煤炭气化、合成气制甲醇、合成油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能。

2. 节能减排:煤化工产业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通过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设备效率、降低碳排放等手段,实现煤化工产业的绿色发展。

3. 产业升级:煤化工产业需要实现从传统的资源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加强与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煤化工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4. 国际合作:煤化工产业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交流和合作。

通过国际合作,可以获取更多的技术和市场资源,推动煤化工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5. 绿色发展:煤化工产业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中国煤化工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中国煤化工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

中国煤化工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分析随着人们对可再生能源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度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和煤化工行业的发展成为了重要议题。

本文将对中国煤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分析,以期对该行业的未来进行有力的展望。

一、煤化工行业概述中国煤化工行业是指通过煤炭资源转化为化工产品的过程,包括煤制气、煤液化、煤制油、煤制烯烃等。

煤化工技术在能源转化和化工产品制造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作为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煤化工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

二、煤化工行业的发展趋势1. 清洁能源转型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清洁能源的发展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共同目标。

煤化工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积极推动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加大对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多元化产品发展煤化工行业不再依赖于单一的化工产品,而是朝着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迈进。

煤炭可以转化为天然气、石油等多种化工原料,可以生产出石油化工产品、合成树脂、染料等多种产品。

这种多元化发展趋势有助于提高行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 绿色技术引领煤化工行业在转型过程中,依靠绿色技术的创新来推动可持续发展。

例如,采用催化剂和新型反应器设计,可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同时,开展新型材料和清洁化工过程的研究,有助于降低环境和健康风险。

三、煤化工行业的前景展望1. 市场需求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和化工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煤化工行业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同时还有较大的出口潜力。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工产品消费国之一,对煤化工产品的需求将继续增长,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政府的支持将进一步推动煤化工行业的发展,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 国际合作机会增多中国煤化工行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备了与国际企业展开合作的条件。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一、引言煤化工产业是指利用煤炭作为原料生产化学品和能源产品的产业,包括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煤炭化学品生产等多个领域。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煤化工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煤化工产业现状1. 产业规模目前,全球煤化工产业规模庞大,年产值超过数千亿美元。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国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成熟的生产技术。

其他重要的煤化工生产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印度等。

2. 主要产品煤化工产业的主要产品包括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化肥等。

煤制气是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可以用于发电、供热和化工生产等领域。

煤制油是将煤炭转化为液体燃料,可以替代传统的石油燃料。

煤制烯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塑料、橡胶和合成纤维等行业。

煤制化肥是利用煤炭生产氨、尿素等化肥产品。

3. 技术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技术发展主要包括煤炭气化技术、煤炭液化技术和煤炭化学品生产技术。

煤炭气化技术是将煤炭转化为合成气的过程,可以产生高品质的煤制气。

煤炭液化技术是将煤炭转化为液体燃料的过程,可以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

煤炭化学品生产技术是利用煤炭生产化学品的过程,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4. 环境问题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煤炭气化和煤炭液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对气候变化造成影响。

此外,煤炭化学品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气,对水体和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煤化工产业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

三、煤化工产业发展方向1. 创新技术研发煤化工产业需要加大对创新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煤炭气化、煤炭液化和煤炭化学品生产技术的水平。

研发高效、低碳的煤化工技术,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业的竞争力。

2. 推动产业升级煤化工产业需要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一、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煤化工产业是指利用煤炭资源进行化学转化和加工的产业,包括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醇、煤制烯烃等。

煤化工产业具有资源丰富、技术成熟、产业链完整等优势,对于促进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煤制气:煤制气是指利用煤炭进行气化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的过程。

目前,我国煤制气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以山西、内蒙古、陕西等地为主的煤制气基地。

煤制气产品主要用于城市燃气、化工原料等领域。

2. 煤制油:煤制油是指利用煤炭进行热解、裂解等反应,生成液体燃料的过程。

我国煤制油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形成了以山西大同、陕西榆林等地为主的煤制油基地。

煤制油产品可以替代石油,减少对进口原油的依赖,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3. 煤制烯烃:煤制烯烃是指利用煤炭进行催化裂化、加氢等反应,生成乙烯、丙烯等烯烃的过程。

我国煤制烯烃技术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以山西阳泉、山东淄博等地为主的煤制烯烃基地。

煤制烯烃产品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合成纤维等领域。

4. 煤制醇:煤制醇是指利用煤炭进行合成反应,生成甲醇、乙醇等醇类化合物的过程。

我国煤制醇技术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形成了以山西临汾、山东泰安等地为主的煤制醇基地。

煤制醇产品可以替代石油醇类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环境意义。

二、煤化工产业发展方向1. 技术创新:煤化工产业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煤炭转化和加工的效率和质量。

应加强煤气化、煤制油、煤制烯烃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

2. 资源优化利用:煤化工产业应注重煤炭资源的优化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可以通过煤炭深加工、煤炭洗选等技术手段,降低煤炭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

3. 环境保护:煤化工产业应注重环境保护,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

可以通过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等技术手段,降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

4. 产业协同发展:煤化工产业应与石化、化工等相关产业进行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的完整闭环。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一、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煤化工产业是指利用煤炭资源进行化学转化和加工,生产化学品、燃料和能源产品的一类产业。

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与煤炭资源的丰富性和能源结构调整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

目前,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化工产业具备了良好的原料基础。

其次,煤化工产品种类丰富,包括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化肥、煤制合成氨、煤制甲醇等。

再次,煤化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完善,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此外,政府对煤化工产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增加,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市场推动。

然而,煤化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煤化工产业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包括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煤化工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需要进一步加强,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再次,煤化工产业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风险,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和监控措施。

二、煤化工产业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推动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加强煤化工技术创新和升级。

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推动煤化工技术的创新和升级,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特别是在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等领域,应该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提高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2. 推动煤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通过加强产业规划和布局,调整煤化工产业的结构,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特别是在煤制化肥、煤制合成氨等领域,应该加大投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占有率。

3. 加强煤化工产业的绿色发展。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煤化工产业的绿色发展。

特别是在二氧化碳的减排和污染物的治理方面,应该加大投入,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 创新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模式。

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煤化工产业的创新发展。

特别是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应该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一、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煤化工产业是指利用煤炭资源进行化学加工,生产煤化工产品的产业。

以煤为原料,通过煤气化、煤炭液化等技术手段,将煤转化为煤化工产品,如合成氨、甲醇、二甲醚、煤油等。

煤化工产业具有煤炭资源丰富、技术门坎高、市场需求广泛等特点。

目前,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煤化工产品的产量稳步增长。

以甲醇为例,2022年我国甲醇产量达到了1.2亿吨,位居全球第一。

其次,煤化工技术不断创新。

我国在煤气化、煤炭液化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提高了煤化工产品的质量和效率。

再次,煤化工产业链不断完善。

从煤炭开采到煤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形成为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促进了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煤化工产业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煤炭资源的有限性。

虽然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其开采和利用也面临一系列环境和安全问题。

其次,煤化工产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煤化工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再次,煤化工产品的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煤化工产品面临着来自替代品的竞争压力。

二、煤化工产业发展方向为了促进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 提高煤化工技术水平。

加大对煤气化、煤炭液化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技术的稳定性和效率。

同时,加强煤化工技术的创新,推动煤化工产业向高效、低污染、低能耗的方向发展。

2. 加强环境保护和管理。

煤化工产业应积极采取措施减少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加强废水和废气的处理,提高煤化工生产的环境友好性。

同时,加大对煤炭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煤化工产业向清洁、低碳的方向转变。

3. 拓宽煤化工产品的应用领域。

煤化工产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化肥、能源、化工等多个领域。

煤化工产业应积极开展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拓宽产品的市场空间,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一、引言煤化工产业作为我国能源化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本文将对煤化工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煤化工产业现状1. 产业规模:目前,我国煤化工产业规模庞大,年产能超过1000万吨。

煤化工产品主要包括煤制油、煤制气、煤制化肥、煤制烯烃等。

2. 技术水平:煤化工产业在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展,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煤气化等技术已经成熟。

同时,煤化工产业也面临一些技术难题,如低效能利用、高能耗等。

3. 环境问题:煤化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煤化工产业也面临着减少碳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等环境问题。

三、煤化工产业发展方向1. 资源优化利用:未来煤化工产业应加强煤炭资源的优化利用,提高煤炭转化率,减少能源浪费。

可以通过煤炭深加工、煤炭气化等技术手段实现。

2. 技术创新:煤化工产业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应用。

同时,应加强环保技术研究,减少环境污染。

3. 发展绿色煤化工:未来煤化工产业应朝着绿色发展方向转变,加大对清洁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同时,应加强煤炭清洁利用、煤炭气化等技术的推广。

4. 发展循环经济:煤化工产业应加强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煤化工产业与钢铁、化肥、石化等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5. 加强国际合作:煤化工产业应加强与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煤化工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四、结论煤化工产业作为我国能源化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未来,煤化工产业应加强资源优化利用、技术创新、发展绿色煤化工、发展循环经济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实现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升级示范持续创新努力开创现代煤化工发展新局面--在2017中国国际煤化工论坛上的讲话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2017年9月27日煤炭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相对不足,是中国资源禀赋的显著特征。

发展现代煤化工,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现代煤化工经历了“十一五”和“十二五”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和产业规模均走在世界前列,已建成了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一批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

据我们统计,2017年1-6月,我国煤制油产能达到693万吨/年,产量155万吨;煤(甲醇)制烯烃产能达到1242万吨/年,产量530万吨;煤制乙二醇产能达到270万吨/年,产量70万吨;煤制天然气产能达到51亿立方米/年,产量11亿立方米。

为实现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因产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存在着水资源和环保瓶颈制约、工艺流程和技术集成尚需优化升级、产业支撑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结合本届论坛主题,我主要就“十三五”以来现代煤化工技术新突破、行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及重点,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十三五”以来现代煤化工技术新突破当前,世界石化行业日臻成熟,创新驱动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主旋律,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技术创新既是石化行业,更是现代煤化工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十三五”以来,现代煤化工相关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国内外涌现出一大批新的研究成果。

一是煤气化技术向大型化、长周期迈进。

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联合完成了日处理煤3000吨级超大型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并已在国内累计推广11家企业,在建和运行气化炉42台。

该技术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实现单炉日处理煤3000吨级能力的水煤浆气化技术,为我国大型煤化工的高效、洁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航天长征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生产的日处理煤2000吨级航天粉煤加压气化炉创造了世界现有工业化气化装置的最长运行记录,单台气化炉连续(A级)运行记录为421天。

神华宁煤集团联合中国五环工程公司等科研院所,自主开发出日耗煤2200吨干煤粉加压气化炉(神宁炉)应用于4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中,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煤炭液化技术向生产高效化和产品高端化发展。

神华集团依据煤直接液化反应的产物分布特点,着力开发超清洁汽、柴油以及军用柴油、高密度航空煤油、火箭煤油等特种油品的生产技术,目前已完成了煤直接液化油品的战机试飞和火箭发动机试验。

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基于对煤炭液化过程的全面分析,提出了包括温和加氢液化、费托合成和油品加工三个核心单元的煤炭分级液化工艺。

该工艺解决了传统煤炭液化技术存在的操作条件苛刻、油品质量较差、过程能效偏低等问题,操作条件温和、油品化学结构丰富、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目前,该技术已通过万吨级中试验证,可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煤炭分级液化成套技术。

三是煤制烯烃、芳烃技术实现了多项新的突破。

在煤制烯烃方面,中科院大化所包信和院士团队基于“纳米限域催化”的新概念,创造性地构建了硅化物晶格限域的单铁中心催化剂,实现了甲烷在无氧条件下一步高效生产乙烯和芳烃等高值化学品。

这是一项“即将改变世界”的新技术,又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突破。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在煤经合成气直接制烯烃浆态床技术研发方面,完成了实验室层面低甲烷高烯烃选择性的FTO催化剂的验证,甲烷选择性低于5%,总烯烃选择性高达80%以上,烯/烷比高达8以上,同时产物碳数呈现显著的窄区间高选择性分布,目前该技术即将开展中试验证。

中科院大化所开发的甲醇制丙烯(DMTP)流化床工艺耦合了甲醇转化、乙烯烷基化和C4+转化三个反应,丙烯选择性显著提高,工艺技术和指标先进,目前已完成百吨级放大试验,该工艺技术具有原创性。

在煤制芳烃方面,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团队和厦门大学团队以“背靠背”方式,几乎同时继合成气直接制烯烃之后,又在合成气直接制芳烃方面取得成功。

他们利用新功能催化剂,实现了合成气一步法高选择性、高稳定性制备芳烃(SMA过程),芳烃选择性高达80%。

在烯烃、芳烃联产方面,中科院大化所开发了甲醇甲苯制对二甲苯联产烯烃流化床工艺(DMTA),陕西煤化工技术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开发了苯和甲醇选择性烷基化制对二甲苯技术和甲苯甲醇制对二甲苯联产低碳烯烃新技术。

由于甲醇、甲苯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产品低碳烯烃、对二甲苯都是大宗化学品,我国对外依存度高,因此以上技术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四是煤制乙醇技术开辟出新能源和精细化工产品的新空间。

中科院大化所正在研发的四种煤制乙醇技术,分别处在工业化、工业示范、工业性中试和测线单管放大模试阶段。

其中,与江苏飞翔化工集团合作开发的醋酸-丙烯酯化加氢制异丙醇和乙醇技术,于2015年在凯凌(张家港)化工有限公司建成30万吨/年工业化装置,并生产出纯度达99.9%以上的乙醇和异丙醇优质产品;与延长石油集团联合开发的合成气制乙醇成套工艺技术,以煤基合成气为原料,经甲醇、二甲醚羰基化、加氢合成乙醇,并在延长石油建成全球首套10万吨/年合成气制乙醇工业示范项目;与江苏索普集团合作开发醋酸加氢制乙醇技术,将高效的醋酸加氢技术与低能耗的分子筛膜脱水技术有机地集成为一体,于2016年4月在江苏索普集团建成3万吨/年醋酸加氢制乙醇工业示范装置并一次开车成功;与山东联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甲醇经多相羰基化制乙酸甲酯技术研发了高分散性、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催化剂,经中试验证,运行稳定性好,完成了甲醇多相羰基化新工艺开发。

五是低阶煤热解技术实现新突破。

上海胜帮化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陕北乾元能源化工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低阶粉煤气固热载体双循环快速热解技术工业试验,实现了低阶粉煤的快速高效热解,为低阶煤热解探索出一条新途径。

上海新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北新启元能源技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劣质重油沸腾床加氢技术(EUU)建成了10万吨/年劣质重油沸腾床加氢装置,可为煤焦油等劣质重油深加工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延长石油针对国内外煤炭技术利用中存在的焦油收率低、半焦转化利用难等问题,借鉴石油化工工程理念,自主研发了粉煤热解-气化一体化技术(CCSI),在一个反应器内完成煤的热解和气化反应,热量相互耦合,实现煤炭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目前已建成万吨级工业化试验装置并实现成功运行。

六是积极探索CO2综合利用的新工艺。

全球气候变暖,不少人都把罪名强加在CO2头上,无论证据是否准确,但我们认为CO2是一种被人误解、误判的资源。

关于这一点,在我们去德国、美国、日本跨国公司创新发展考察中得到验证。

考察时,科思创公司董事长唐纳德告诉我,科思创公司目前正在酝酿两大技术的研发突破:一是CO2利用技术,目前他们已经有一套利用CO2生产多元醇的小规模中试装置;另外他们还利用CO2作为软泡聚氨酯的发泡剂(CO2先同聚醚反应,然后再同异氰酸酯合成);二是利用太阳能制氢技术。

目前科莱恩和德固赛正在联合研究开发一个令人关注的新技术,即CO2+H2→CH4。

由科莱恩负责提供新型触媒,德固赛负责工艺开发,现已有一套正在运行中的中试装置(在法兰克福附近)。

科莱恩还正在利用政府资助(1亿欧元)资金,开发一个CO2+H2生产甲醇技术。

在国内CO2利用方面,国内也有不少单位正在开展相关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荷兰壳牌石油工业公司三方合作开发的甲烷二氧化碳自热重整制合成气关键技术,建成了国际首套1万标方每小时级规模的甲烷二氧化碳自热重整制合成气工业侧线装置并稳定运行,实现了CO2的高效资源化利用。

中科院上海高研院与上海华谊集团的合作开展CO2加氢制甲醇技术研究,已实现了中试工艺全流程贯通和平稳运行。

此外,中科院上海高研院还开展了CO2加氢直接合成液体燃料的研究,合成了一种新型双功能催化剂,并首次实现了CO2直接高选择性地合成汽油烃类组分,其中汽油烃类组分(C5+)的选择性最高可达81%,同时,甲烷选择性小于1%。

相关结果近期被Nature Chemistry(自然化学)杂志接收发表,该工作得到了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CO2转化领域的一大突破,为CO2转化为化学品及燃料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完成了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工业单管实验,并实现了稳定运行,标志着该技术向工业化迈出了坚实一步。

各位来宾,实践告诉我们,谁能预见到未来,谁就能抢占先机;谁能抓住机遇,谁就能开创未来;未来就掌握我们今天的现实行动之中。

二、当前现代煤化工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十三五”时期我国现代煤化工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和新挑战,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相互交织、增长潜力和发展压力同时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

一是产业定位已明确。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2016年12月28日,在神华宁煤煤制油示范项目建成投产当日,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这一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对我国增强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对能源安全高效清洁低碳发展方式的有益探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

今年新年伊始,国家能源局印发了《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十三五”规划》;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

《规划》和“方案”的出台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明确了产业的定位,加强了产业顶层设计,为规范和引导产业科学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市场刚性需求巨大。

我国对清洁油品、天然气及石化基础原料有巨大的刚性需求。

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口依赖度不断上升,已成为全球主要的能源消费国和进口国。

2016年,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达60%以上,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达到36.6%,且有逐年增加趋势。

在绿色低碳发展、环保法规要求趋严形势的推动下,我国油品质量升级步伐加快,发展煤制油能够提供优质清洁油品,丰富成品油的多元化原料供应,减少油品使用对雾霾天气的影响、缓解我国部分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

我国部分基础石化产品(特别是以石油为原料的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

2016 年乙烯(当量)、对二甲苯、聚乙烯、乙二醇、苯乙烯的自给率分别为52.5%、43%、62.9%、34.6% 和60%。

未来供需情况虽有所改善,但在“十三五”期间仍将维持较大缺口。

三是国际油价低迷。

全球石油市场呈现供应宽松局面,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复杂多变。

国际原油价格低位运行将大幅降低国内石油路线化工产品生产成本,从而降低石化产品市场价格。

我国煤炭市场相对独立,煤炭价格受原油价格影响因素较低,而产品价格受到油价低位运行影响较大,企业在原料成本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