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郊区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建设的策略

合集下载

建设上海新郊区的若干思考

建设上海新郊区的若干思考

建设上海新郊区的若干思考中共上海市委八届八次全会提出了上海将建设现代化新郊区的宏伟目标,为上海郊区的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

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新郊区,是上海“十一五”发展中新的亮点。

认真回顾上海“十五时期”郊区城镇建设的主要经验和特色,将对下一步新郊区的建设会产生有益的思索和建议。

“十五时期”,上海郊区的试点城镇建设和推行“三个集中”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为“十一五”时期建设新郊区奠定了扎实基础,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对照以往上海城镇建设与发展的过程,这些经验和成效概括为:一是规划领先并考虑到总体与专业规划的衔接与健全。

在规划中注重公开招标,凸现城镇建设的现代化特色。

二是注重市政基础设前期开发建设,营造独特城镇风貌。

三是高质量开展住宅建筑与公共设施配套,开发了一些颇有规模的大型居住区,并注入高科技含量。

四是在政府主导下,尝试多种开发管理模式。

如有的将土地一级开发和二级建设,统一交由政府掌控的建设公司进行开发;有的将政府运作实体与股份制企业联营,分别开发不同的城镇区域;又有的将住宅建设开发与物业管理,统一交由建设开发公司一并管理。

总的来说,郊区城镇的基本开发模式是:一级市场由政府调控,二级市场由企业运作。

五是宅基地置换有条不紊,为郊区资源集中腾出发展空间。

归并自然村数量和迁移农村人口,都比去年增长7%左右。

上海郊区城镇建设中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问题。

如有的因住宅建设的品种、结构和价位引起市场销售不畅;有的城镇形态建设快,但大交通建设慢或产业培育缓慢,支撑作用不明显,使得人气难以向新城镇集聚;有的开发投入成本过大,投资回收空间又小,开发压力不断增大;有的总体布局不够严密,再加上先天不足因素较多,建设进度与开发质量有所缓慢和下降;自然村归并和宅基地置换任务还相当艰巨,不能一蹴而就等。

今年是“十一五时期”的开局一年。

当前正在大力建设的“1966”(1个中心城、9个新城、60个左右新市镇、600个左右中心村)村镇体系,是推进郊区各方面工作包括和谐村镇建设的载体,体现了郊区现代化建设的新进展。

沪郊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

沪郊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定位与路径选择

片面 注重 追 求城 市规 模扩 大 、 空 间扩张 , 改变 为 以提
升 城 市 的文 化 、 公共 服 务等 内涵 为 中心 , 真 正使 我们 的城镇 成 为具 有较 高 品质 的适 宜人 居之 所 ,为推动
基础 , 城 镇 建 设 成 效显 现 , 未 来发 展 潜 力 较大 , 但 常 住 人 口总 量增 长较 快 与新 城 功 能相对 滞 后 的矛盾 日 益 突 出, 公 共服 务和 资源 环 境压 力 较大 , 产 业面 临 转 型 升级 , 产 城融 合有 待深 化 , 明确提 出需要 赋予 各 区
发 展 的城镇 化新 路 。 为此 ,必 须将 以人 为本 的科 学发 展理 念 贯 穿到 郊 区 城镇 化发 展 的各 个环 节 中去 。具 体来 说就 是 体 现 在 六爪‘ ‘ 为本” : 即在 产 业发 展上 , 坚 持 以方 便人 民 生活 与就 业 为本 ; 在统 筹城 乡发展 上 , 以社 会 公平 正 义 为本 ; 在土 地 利 用上 , 以节 约 集 约 为 本 ; 在 社 会 建 设上, 以保 障 民生 为本 ; 在 生态 文 明建 设 上 , 以宜 居
更 大 的发展 自主 权 ,引导人 口 向新 城和 重 点 小城 镇
人 的全 面发 展创 造更 多 的条件 和可 能 。 上 海 是我 国最 大 的城 市 ,无 论其产 业 结构 演进 的程 度和 城 市 化 的水 平 都 领 先 于我 国 的其 他 城 市 。
从产 业 结构 演进 看 , 上海 已进入 工业 化 的后 期阶 段 ;
上海 郊 区城镇 发 展 环境 和 制 约 因 素进 行 了分 析 , 明 确 了上海 郊 区城镇 化 发展 思路 和建 设 的总 体 目标及 近 期远 期 目标 ,并在 此基 础上 提 出上海 郊 区城 镇化

建设新郊区与上海新发展——访上海市农委党组书记、主任袁以星

建设新郊区与上海新发展——访上海市农委党组书记、主任袁以星
4 ]海农村经济 20 二 06年第 1 期
维普资讯
第一 , 建设新郊 区, 是上海统筹城 乡发展 的重要抓手 。改革开放以来 , 特别是上世纪九 十年代 以来 ,上海通过浦东 开发开放和中心城 区建设改造 ,上海经济取得 了跨越式 的发 展。 应该看到 , 未来上海发展 的空间在郊区 因此 , 必须统 筹城 乡发展 , 把郊区作 为上海经济 社会发展的主战场、 发动机和火车头 。建设新郊 区。 就是要整体提升郊 区的发展水平 , 从经
第三 , 建设新郊区, 有利于加快推进“ 三个集 中”解决“ , 三农” 问题。 目前 , 上海已进入了城
乡一体化发展 的新阶段 。 “ 但 三农” 问题依然存在 , 突出表现在 :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自然村落分布散、 规模小 、 数量多、 环境状况不协调;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 转移就业难度大 ; 农 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等。 建设新郊 区是破解“ 三农” 难题、 构建和谐社会的组合 拳, 是破解这些难题 的总抓手 , 有利更好地维护农民利益和农村稳定 , 促进郊 区经济社会持续
“ 重整山六
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 加快建设 与上海现代化 国际大都市要求相适应 的社会主义新郊区。因此 , 我们认为 , 上海建设新郊区应该体现在四个“ 字上 : 新”
第一 , 新在经济增长方式和 实力水平上。 转变郊区经济增长方式 , 走集约型、 节约型发展道
质条件。此外 , 上海郊区在文化 、 教育 、 卫生、 环境等方面也有了良好 的发展基础。
本刊记者 : 问袁主任 , 请 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对推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袁以星’建设社会主义新郊 区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向郊 区转移的重大 战略部署 , : 对

参照香港:上海郊区新城建设的目标与对策

参照香港:上海郊区新城建设的目标与对策

参照香港:上海郊区新城建设的目标与对策文/刘映芳刘光卫上海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确立了“中心城区―新城―中心镇―一般集镇”的四级城镇建设体系,目前,中心城区的城市化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城市建设重心即将转向对郊区新城的建设,如何建设新城己成为当前上海各界日益关注的问题。

借鉴香港新城建设的丰富经验,并结合上海城市建设的现状,找准适合上海新城建设的战略思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新城的概念及内涵新城(New Town)的概念源于英国,是在“卧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卧城是20 世纪20 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在大城市周围建立的一种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小城镇,是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的、适应母城职能需求的、以居住为主要职能的卫星城镇。

而新城则是经过科学规划的,至少强调居民居住、就近就业、商业服务3 方面职能活动综合平衡的,注重培育相对独立的综合功能的,现代化大城市系统内部的功能区域,是城市区域开发的节点和城市集聚人口的分流点。

综观世界各国的新城建设过程,大致有3 种新城建设类型:一是把新城作为一种减少中心城区过度密集的人流的手段,在大城市的外围,依托原有郊区城镇对其重新作城市总体规划,将其建成为大城市产业转移和人口疏散的基地。

如英国第一批新城的建设就主要是用以促进从大而拥挤的城区,如伦敦和格拉斯哥疏散人口和就业。

二是在大城市郊区选择新地点,预先作好全新的新城总体规划,调整和平衡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城镇布点、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从而协调并促进大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是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在原有大城市内部,再作合理调整,改进城市规划,建设新的功能相对齐全的社区,相当于一个“新城”,又即城中之城(New Towns in-town )。

上海的新城建设是属于第一种情况,即其新城在功能上是中心城区的外延部分,是中心城区转移产业、疏散人口的副中心,也是郊区人口、产业的集中地和经济增长极。

二、上海新城建设借鉴香港经验的背景分析1 .上海与香港具有相似的城市功能定位。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规划,做选择发表于 2014-07-08 16:15:55 楼主标签:莘庄大宁张江上海市域2030年远期的整体布局。

一个主城区:北侧以富锦路(绕城高速北段)、翔浏公路、蕰藻浜为界,西侧以嘉金高速、吴淞江、绕城高速西段、规划沪湖客运专线、嘉金高速为界,南侧以黄浦江、大治河为界,东侧以申江南路、迎宾大道、三甲港至狮子林段长江口岸线为界,面积约1620平方公里左右;主城区在外环线以内的660平方公里,可以分为浦西苏州河北、浦西苏州河南、浦东三片;浦东外环线以外,主要是川沙老城区和曹路、合庆、唐镇新城区及外高桥港区,以及康桥园区及航新、浦江、周浦新城区;浦西外环线以外,分为虹桥商务区、宝山-江翔地区,闵行及九新车地区。

主城区范围的划定,主要是覆盖了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发展轴线的主体部分,加上江湾五角场、大场、张江科学城、召稼楼、莘庄七宝、真如桃浦地区等六个城市副中心所涵盖的直接影响区。

同时,根据不与省市边界过度接触和与北京对齐的惯例,不把白鹤地区与川沙以南地区、浦东机场周边划入主城区。

三个辅助城区(即内部不能实现自体循环,主要是与主城区采取生态屏障隔离开的、采取组团化城市向乡村形态过渡区域):青浦辅城区,北起吴淞江,东至绕城高速西段,南起沪湖客运专线及练塘、金泽地区上海湖区规划线南侧,西至省市边界,面积约250平方公里;空港辅城区,西起申江南路、东至大海、北至迎宾大道、南至大治河,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涨滩因素);宝山北部辅城区,即翔浏公路以东、长江口以西、省市边界以南、绕城高速北段以北的三个镇和宝钢地区,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三个支撑性的重点新城:南汇、松江、嘉定。

南汇新城除了东海湖工程区域向东不断拓展以外,向西拓展到海港综合开发区西侧的洪庙附近,向北包括大团地区,拓展到大治河一线,远期约450平方公里以上;嘉定新城向西、向北与昆山太仓两地连为一体,面积在280平方公里;松江新城向南拓展到黄浦江,西南的新浜和石湖荡地区与上海湖区联动发展,面积在300平方公里左右。

“ECO上海”与郊区发展新战略

“ECO上海”与郊区发展新战略
中 , 而 形 成 郊 区 发展 的新 战 略 、 理 念 、 从 新 和
新 特点。

与 和 谐 , “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建 立 在 人 口资 源 把
环 境 良性 循 环 的 基 础 上 , 绝 不 能 以牺 牲 环 而
境 和 浪 费 资 源 为 代 价 换 取 经 济 的 一 时 增
区 正 面 临 着 重 大 的 发展 机 遇 ,进 人 了 城 乡 一
家 曾走 过 的“ 污染 、 治理 ” 先 后 的传 统 模 式 , 以 牺 牲 生 态 环 境 的 巨大 代 价来 换 取 经 济 发 展 。 因此 , 十 世 纪 六 十年 代 以 来 , 现 人 口、 二 实 资 源 、 境 可 持 续 发展 , 经成 为 人 类 社 会 进 步 环 已
中得 到 了 良好 的 回报 — — 苏 州 河 两 岸 的房 地 产 已大 大 升 值 。
第 三 , 济 的 生 态 化 与 生 态 的 经 济 化 不 经
仅 对 经 济 与 自然 环 境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且 对 而 社 会 发 展 也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比如 它 可 以 避 免 盲 目追 求 经 济 发 展 导 致 的 生 态 灾 难 和 社
的共 同 话 题 。
体 化 发 展 的 新 阶段 , 求 郊 区在 “ 五 ” 更 要 பைடு நூலகம் 或
长 的 一 段 时 间 内 , 仅 要 体 现 实 力 , 要 体 现 不 还 水 平 ,“ 五 变 化 看 市 区 , 五 变 化 看 郊 区 , 九 十 ”
郊 区 要 把 握 机 遇 , 好 机 遇 , 断 争 创 郊 区发 用 不
长 。 同 时 , 泽 民 同 志 还 从 开 创 人 类 文 明新 ” 江

上海 超大城市郊区建设特点和规律

上海 超大城市郊区建设特点和规律

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人口密集,土地资源有限,城市郊区建设一直备受关注。

在城市化进程中,上海超大城市郊区建设存在着一些特点和规律,下面将对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地理位置优势上海的超大城市郊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其近海的地理位置,使得超大城市郊区能够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例如在城市郊区建设港口、码头等,促进城市与国际市场的通联,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地理位置也将带来交通运输的便利,促进超大城市郊区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多样化超大城市郊区产业结构的多样化是其建设的重要特点。

在上海的超大城市郊区,既有现代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也有传统的制造业基地。

这种多样化的产业结构,给超大城市郊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也增强了超大城市郊区的经济活力。

三、生态环境保护在超大城市郊区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规律。

上海的超大城市郊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了保护这些资源和环境,超大城市郊区建设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四、城市规划和建设超大城市郊区建设的规划和建设是有序进行的。

上海政府在超大城市郊区建设中,注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确保超大城市郊区建设的有序进行。

在建设中,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合理的土地利用将有效地推动城市郊区的建设和发展。

五、社会服务和民生保障超大城市郊区建设也必须注重社会服务和民生保障。

在超大城市郊区建设中,人口数量庞大,居民生活需求复杂,因此超大城市郊区建设必须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服务等社会服务,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上海的超大城市郊区建设具有地理位置优势、产业结构多样化、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和建设有序、社会服务和民生保障等特点和规律。

在超大城市郊区建设中,要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和规律的作用,促进超大城市郊区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超大城市郊区建设,不断提升城市郊区的发展水平,实现城市化进程的良好发展。

上海郊区城乡发展的挑战与规划应对

上海郊区城乡发展的挑战与规划应对

[ 摘
要]当前,上海郊区城 乡进入 了快速发展期,人口增速迅猛,建设用地增 幅惊人,郊区
从 1 9 年开始因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 而 90 不断增长。至 2 0 0 5年,全市半年 以上常
住人口从 1 3 . 万增加到了1 7 . 42 3 8 4万, 7
经 济 结构 、就 业 结 构 乃 至 居 住 方 式均 发生 了巨 大 变 化 , 上 海 郊 区城 乡发 展 向 集 约 高 效 增长 方 式 转 变 成 为必 然, 可 在 现 有 郊 区规 划 编 制层 次 中增 加 控 制 性 编 制 单 元层 次 , 作 为 总 规 与 控 规
住人口转向了负增长;都市近郊连绵地 区
d v lp n, uig i o t l l l s ri lo r f ra ln iga it e eo me td r c c nr a pa ci a rl it ms b np n s j n n wh h o p n y a t e ne c ou a n ao
r I ]上海城 乡规划历史 回顾
早在 14 年的 ( 96 ( 大— l 中
业向工业园区集 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
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三个集中”的规划建 2 2 J ̄F 状况 ) . 产' , L a
设方针。2 0 0 4年 1 月 1 1 7日, E 海市政府 2 世纪 9 0 0年代以来,上海进入了城 上海就 已经提 出 了发展 卫星城 的构想 。 1 5 年,上海决定率先建设阂行卫星城, 96 从而拉开了上海建设郊区卫星城的序幕。
We n na
删畸们 伽 Cu rnl. h n h i u u ’ uc e eo me t c o a idb eic a igp p lt n r t S a g a s b r Sq ik v lp n c mp ne yt r sn o uai e y b d a h ne 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郊区的战略定位和规划建设的策略
一、上海城市规划建设和郊区战略地位
1、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
建国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新中国成立时,上海市行政区域面积636平方公里,全市人口773万,其中市区82平方公里,人口452万。

1953年,引进前苏联城市规划理念和方法,编制了《上海市总图规划示意图》,对城市进行整顿和规划、调整功能、改善棚户简屋地区,将工厂迁往郊区,以发挥上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上世纪70年代。

根据"充分利用、合理发展"工业的方针,编制了《上海市1956-1967年近期规划草图》,调整上海的工业布局和结构,建设了沪东、沪南、沪西3个工业区。

此后,又开辟了薀藻浜、彭浦、北新泾、漕河泾、高桥、周家渡、吴泾等8个工业区。

1958年,国务院批准江苏省的宝山、嘉定、松江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拓展了上海经济和城镇的发展空间。

1959年6月编制了《上海区域规划示意草图》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草图》,上海开始改造旧市区,建设郊区的闵行、吴泾、嘉定、安亭和松江卫星城,引导了城市布局和发展方向的重大调整。

70年代初,国家决定在杭州湾北岸,围滩造地建设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和金山卫卫星城。

1978年,国家决定在上海建设宝钢和宝山卫星城,形成了上海城市向杭州湾北岸和长江口南岸"两翼"发展的格局。

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84-2000)。

上海城市发展的目标是建设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基地和开路先锋的作用。

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是建设和改造中心城,充实和发展卫星城,有步骤地开发"两翼",有计划地建设郊县小城镇,使上海发展成为群体组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1990年4月,中央宣布浦东的开发开放,赋予上海城市新的使命。

《浦东新区总体规划》提出重点发展黄浦江沿江南北轴线,长江口南岸从外高桥港区到浦东国际航空港的滨江地带和从陆家嘴中心经花木至张江的中心城东西发展轴延伸,使浦东成为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区。

上海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建设的发展,使上海的城市综合实力和经济规模大大增强,城市建成区从苏州河两岸、黄浦江沿岸,逐步向长江口南岸和杭州湾"两翼"发展,并越过黄浦江向浦东纵深发展,初步确定了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城市布局结构逐步完善,中心城从单心向多心发展,市域范围从单一城市发展成为组合型的特大城市。

上海城市的发展轨迹与国际上东京、巴黎、伦敦等大都市的发展相似,城市从单个城市向都市区、都市带发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功能从集聚走向分散,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形成多核多心的城市格局,形成更加强大的城市功能。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大都市的郊区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发展空间、持续的增长极。

2、新世纪上海郊区战略地位的发展
2001年5月国家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确定了上海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

为此,按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方针,形成以中心城为主体,多轴、多层、多核的市域空间布局结构,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发展方向突出了滨江沿海的城镇和产业发展带,郊区的新城和中心镇,崇明岛成为21世纪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

中心城突出繁荣繁华,郊区体现综合实力,从中可见上海郊区功能和地位的提升和飞跃。

2003年6月上海市政府批准的《上海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确定了上海要以2010年成功举办世博会为动力,加快上海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推动城市能级的不断提升,构筑"四个中心"的框架。

规划确定了中心城浦江两岸功能开发、旧城改造和浦东开发的重点目标。

同时,在城市发展战略上,提出了从600平方公里向6000平方公里转移,在郊区规划建设三大重点发展区域和六大产业基地,郊区也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战场和重要交通市政设施的重点区域,上海郊区的功能定位更加显著。

2003年10月,上海市城市规划工作会议审议后,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实施〈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的纲要》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中、近期建设行动计划》。

纲要和行动规划落实了,深化了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城市布局要着眼于上海和长江三角
洲的整体发展,中心城贯彻"双增双减"方针,优化结构布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郊区实施"三个集中"方针,依托大交通和大产业支撑,充分发挥郊区城镇在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作用,突出重点,有序推进,集中力量建设新城,规划形成若干个城市功能完善、产业结构合理、2010年人口规模在30万人以上的新城,充分发挥集聚和规模效应。

这个行动计划展示了上海郊区城镇、产业、环境战略发展的广阔前景。

二、上海郊区规划建设的发展策略
1、用区域整体的发展观编制好郊区综合发展规划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和规划工作会议已经确定了上海郊区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地位。

实施上海郊区"三个集中"的战略,首位重要的是编制好规划,以科学的前瞻的规划指导建设。

要以全面发展的理念,站在总体规划的全局,确定各个郊区的发展定位,把总体规划的各项目标和指标落实到各区县,全面协调处理好总体规划与地区发展、远景规划与近期建设、综合目标与专项规划的关系,使各区域的发展成为实施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从郊区工作会议以来,上海已经开始了郊区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

根据关于推进上海郊区城镇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各区、县域规划和新城规划已经有了方案和良好的工作基础。

现在,要根据规划发展的新形势,完善规划指导意见,经市政府批准后,作为指导当前区县域规划编制的依据,按照统一的规划编制要求,完成各区县域规划,进而完成郊区新城、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用以指导郊区的各项建设。

为增强郊区的综合功能和竞争力,郊区规划的重点是要安排好城镇布局、产业发展、环境和交通等现代设施的建设,凸现上海郊区规划建设的新水平。

2、用综合协调的发展观,推进郊区生态环境和市域交通市政设施的建设
上海是人口、建筑和交通高度集聚的特大城市,生态空间的维护和营造尤其重要。

根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在市域范围内形成城市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绿地与林地各占三分之一的大格局,以林网化、水网化的观念,把郊区森林建设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上海城市森林规划,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形成以大型片林为核心,以森林廊道为脉络的城市森林。

实施城市森林的关键是严格按规划控制森林用地,落实林地建设的目标责任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崇明岛占上海市域面积的三分之一,要按照建设生态岛的目标,编制好发展规划,通过大面积植树造林,整治水系、保护湿地,将崇明岛建成森林绿岛。

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化生产,促进产业发展,成为生态环境维护、生态产业转型、生态文化培育的示范基地和上海重要的休闲、旅游、科技场所。

在市域范围内构筑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

重点规划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一、二期工程。

根据举办2010年世博会的需要,完成浦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和亚太地区最重要的信息通信枢纽。

建成高速公路、对外铁路、轨道交通和城市道路网组成的陆上综合交通网络和内河航运网,构筑长江三角洲一体化交通体系,增强上海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使上海更好地服务全国,面向世界。

3、用可持续的发展观,引导近期建设,实现"三个集中"
总体规划,区域规划批准后,实施规划的重要策略是集中建设,重点突破,形成规模效应。

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把长远的目标,分解成阶段性的实施计划,按照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制定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确定重点地区和项目,按排好建设排序,以重点突破战略,取得集聚效益。

根据总体规划的城镇布局,近期要集中建设临港、松江、嘉定-安亭地区,集中配置土地、交通、市政、环境资源。

如市政府已批准临港新城总体规划,依托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国际航空港,建成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滨海新城,形成中心区、主产业区、综合区,重装备产业区和物流园区四大城市功能区,成为上海21世纪重点战略发展区域。

为此,我们正在抓紧编制一期建设区域的控制性详规、市政交通专业规划,启动新城的建设,形成上海新的发展区域和经济增长极。

根据上海"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保持二、三产共同推动经济增长,提升上海的国际竞争力,上海郊区要按规划,加快推进六大产业基地、国际级和市级工业园区的建设。

集中
力量建设微电子产业基地、国际汽车城、上海化工区、精品钢铁产业基地、临港新城产业基地和上海船舶产业基地,推进"1+3+9"工业园区的建设。

同时,加强对已有城镇工业园区的归并和集中建设的力度,提高土地开发的经济效益,注重工业园区的软环境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产业集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使上海郊区的产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新的飞跃。

总之,我们要以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上海郊区的规划建设,实施"三个集中"的战略,逐步形成现代化的郊区,使之成为上海未来战略发展的主要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