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合集下载

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节日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民族记忆。

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发展,传统节日所面临的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也相应受到关注。

首先,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对于维系民族身份认同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通过庆祝活动和习俗,将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同的情感和认同。

比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无论身处何地,中国人都会热切地准备和庆祝,共同感受节日的喜悦和团圆。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人们不仅对自己的民族和文化保持认同,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其次,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凝聚力的增强。

传统节日通常会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和习俗,这些活动和习俗不仅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还可以增进家庭、朋友和社区之间的联系。

比如中秋节时,家人团聚,共同赏月、品尝月饼,增进了亲情和家庭和谐。

而一些地方性的传统节日更是成为社区居民团结的纽带,通过共同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人们共同分享和传承着文化记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快节奏的社会节奏使得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和参与有所减弱。

很多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去商场购物或者旅游度假,而非回家过传统的节日。

另一方面,一些传统节日习俗的淡化和遗失也导致了传统文化的流失。

比如端午节的艾草包、赛龙舟等习俗逐渐被遗忘,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丧失。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节日的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教育部门应将传统节日的教育列入学校教育内容中,并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节日活动,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增进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热爱。

其次,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支持,设立传统节日的展览、演出等活动,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这些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传承的价值与意义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代表了民族的传统习俗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意义。

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寄托情感、传递情谊的方式,更是激发和维系民族认同感的重要纽带。

传统节日的传承,有助于促进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和道德水准。

二、传承面临的问题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许多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逐渐式微,传统习俗和活动变得单调而生硬。

其次,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的增加,许多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意义缺乏认知。

再次,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的兴趣不高,他们更倾向于追求新兴的节日和消费形式。

三、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节日的瑰宝,我们需要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

一方面,要积极保护和恢复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例如,举办传统节日的文化展览、庙会和民俗表演,让人们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另一方面,要注重创新,将传统节日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传统节日更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和兴趣。

例如,通过互联网和新技术,推动传统节日的数字化和虚拟体验,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四、教育与传播的重要性传承中国传统节日需要注重教育与传播的重要性。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传统节日的教育,培养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教育部门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传统节日的内容,组织学生参观庙会、传统工艺品展览等活动。

同时,媒体和社会组织也要积极参与,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渠道,宣传和推广传统节日的知识和文化内涵。

五、国际交流与对外传播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与当代社会的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与当代社会的发展

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与当代社会的发展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也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节日在文化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一、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传统节日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对祖先智慧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敬仰和纪念。

例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源远流长,经过千百年来代代传承。

民众在春节期间举行庆祝活动,如贴对联、贴窗花、包饺子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传承了许多古老的习俗和传统艺术形式。

此外,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中国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以纪念屈原、赛龙舟的方式庆祝,中秋节则是以赏月、吃月饼等方式表达对丰收的庆贺。

这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以及其中的传统民俗活动,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通过这些庆祝活动,人们将古老的文化元素传承下去,并将之融入到当代社会中。

二、文化传承与当代社会的发展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也与当代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首先,传统节日的举办和庆祝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社交机会,也促进了社会和谐与团结。

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增进感情,同时也与亲朋好友相聚,分享快乐。

其次,传统节日的举办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会。

庆祝活动将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例如,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推动了电视等相关媒体的传媒和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一些传统节日也成为了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平台。

例如,每年的元宵节在全国各地都会举办灯笼展览和猜灯谜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关注,也为各地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四、持续发展传统节日的重要性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节日面临着以趋同化和商业化为特色的挑战。

然而,持续发展传统节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传统节日作为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象征和精神支柱。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
一、传承现状
1、政府在推进传统节日传承中发挥积极作用。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社
会文化发展高度战略》中提出,要深入开展以抢救传统节日文化为主
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在构建新型国家文化体系、文化自信、完善社会治理体制中的重要作用。

2、社会上群众喜爱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情不减,传承传统节日的势头强劲。

传统节日文化,不仅在文化生活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深深
影响着人们的信仰生活。

3、新兴技术手段为传承传统文化节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像网络、Android等技术手段能够让传承传统文化节日的热情传播更广、更深入
地来到民间。

二、发展对策
1、政府做好传统节日的行政监管,及时发布关于传统节日的法律法规。

有利于推进传统文化节日在社会的传承发展,鼓励民众参与传统节日
的活动。

2、创新传统节日的活动形式,引入新的社会实践,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丰富传统节日活动,使传统文化大众化。

3、充分利用新兴科技手段普及文化节日传承。

利用网络和App平台,把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相关信息传播出去,明确传统节日活动的具体内容,增加公众的参与度。

4、大力开展传统文化节日宣传活动,发展“时尚传统文化”。

大力宣传传统文化节日背后的文化价值,以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进行宣传,如设计相关logo、周边产品等,让传统文化更进一步地融入到时尚,让更多的人理解、领略。

节日的文化传承我如何在传统节日中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

节日的文化传承我如何在传统节日中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

节日的文化传承我如何在传统节日中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节日的文化传承:我如何在传统节日中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在一些时候会面临被遗忘的危险。

然而,作为我们民族的瑰宝,传统文化需要我们来传承和发展。

尤其是在节日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们有机会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中国文化传承下去。

本文将探讨我如何在传统节日中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

第一,了解节日的历史和意义。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通过研究和了解节日的来龙去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例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其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

了解春节的起源和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在节日中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

第二,传统节日的习俗传承。

许多传统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和仪式。

这些习俗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在传承这些习俗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适当地加以发展和创新。

例如,在清明节这个传统的祭祀节日中,除了扫墓、上坟等传统习俗,我们可以引入一些现代的形式,比如通过互联网纪念逝去的亲人,通过公益活动维护祭祀地等。

这样既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元素,又能够与现代社会融合,使中国文化在传承中得到发展。

第三,弘扬传统节日的艺术表演。

传统节日常常伴随着各种形式的艺术表演,如舞蹈、音乐、戏曲等。

这些艺术表演不仅可以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参与这些艺术表演来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

比如,学习舞龙舞狮、踩高跷等传统技艺,不仅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

第四,弘扬传统节日的美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

无论是元宵节的汤圆,还是中秋节的月饼,都是中国美食文化的代表。

通过学习制作传统美食,不仅可以传承中国饮食文化,还可以通过增加创新元素来发展和推广。

比如,制作不同口味的汤圆和月饼,以满足现代人的多样化口味需求。

第五,传统节日的文学传承。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在传统节日中创作各种吟诗作对。

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文化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内涵。

这些节日通过特定的庆祝活动、习俗和表演形式,将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思想传递给后代,并在不断发展中保持其文化的活力。

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需要坚守传统的基础,又要适应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并重点分析其中的几个重要因素。

一、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源于历史长河,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积淀。

比如中国的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几千年前的龙年祭祀。

春节期间,人们通过贴春联、赏花灯、舞狮子等庆祝活动,表达团圆和吉祥的愿望。

这些庆祝活动既是传承历史的方式,也呈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习俗与传统价值观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统价值观是传承的重要方式。

这些习俗与价值观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深入人心,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中秋节为例,人们在这一节日里赏月、吃月饼、赠送礼物等,传承着家庭团聚、感恩和美好祝愿的传统价值观。

这些习俗和价值观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但都是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代发展与创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节日也在不断发展与创新。

这种发展与创新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传统,而是在保持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升级。

比如端午节,传统的龙舟比赛与粽子食用习俗仍然保留,但同时也出现了现代化的电竞龙舟比赛和创新口味的粽子,使节日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

四、跨文化交流与融合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不仅仅局限于本土,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跨文化交流与融合。

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使得节日更具世界性,各国人民可以通过参与庆祝活动来加深对彼此文化的了解。

比如圣诞节在中国逐渐受到青睐,人们会在这一节日里装饰圣诞树、交换礼物,感受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坚守传统,保持传统节日的独特性,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节日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特定的时期,经过历史的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庆典活动。

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节日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它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和习俗,同时也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变化。

本文将探讨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分析其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

一、节日文化的传承1.1历史传统的继承节日文化的传承始于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一直延续至今。

这些节日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通过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民俗活动。

传统节日的传承不仅加深了人民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1.2文化价值的传递节日文化是一种富有价值观念的文化形式。

通过节日的庆祝活动,人们可以体验到文化传统中蕴藏的精神内涵,进一步传播和弘扬其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

比如中国的清明节,强调的就是对祖先的尊敬和敬意,让后代子孙铭记历史、感恩祖先。

这种价值观念在节日的传递中得以体现和传承,对社会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影响。

1.3文化瑰宝的保存节日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特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传承节日文化,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形成文化自信。

同时,节日文化的传承也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中国的端午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通过传承和发展,有效地保护了这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节日文化的发展2.1时代变迁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节日文化也不断发展变化。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节日的需求和期待不再局限于庆祝活动,更注重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发展。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节日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如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渠道,人们可以更广泛地分享节日信息和庆祝活动,促进文化传播和交流。

2.2多元文化的融合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文化的融合和交流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

文化与传统节日中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与传统节日中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与传统节日中的传承与发展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的文化传统一直都是人们心中的重要一部分。

这些传统包括了我们的语言、服饰、饮食、艺术等等方方面面。

而传统节日便是这个丰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如何在传统节日中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文化呢?首先,传承传统节日的核心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核心意义是扫除尘封、换新气象,让人们带着希望、团圆和祝福进入新的一年。

在现代社会,春节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农历的一个时间节点,而是展现中国人传统文化的舞台。

为了传承这一核心意义,人们一方面保持年夜饭的传统,让家人团聚共度佳节,一方面也在改革创新,创造新的方式来庆祝春节。

比如通过文化展览、灯会、庙会等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

此外,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一个例子是中秋节。

中秋节是以赏月为主题的传统节日,在古代人们赏月的方式是在户外与亲朋好友一起吃月饼、赏团圆、赏月。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人们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像古人那样在户外欣赏到明亮的月亮。

因此,现代人们创造了一种方式来弥补这一缺憾,那就是通过灯光展示、灯谜游戏等活动来庆祝中秋节。

这种方式既继承了传统,又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仍然有着丰富多样的庆祝方式。

除了传承传统,我们也需要在传统节日中注入新的元素,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这并不是为了迎合时尚潮流,而是为了让传统节日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引起年轻一代的兴趣。

比如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起源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以吃粽子、赛龙舟为核心活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一代对这些活动的兴趣逐渐减少。

为了吸引他们的参与,一些地方开始创新,加入新的元素,比如举办独木桨比赛、展示屈原文化的专题演讲等等,让年轻人在传统节日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最后,文化传承和发展不能只停留在传统节日这个层面,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选课《二十四节气与生活》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学号:20110802310080学院:食品学院年级专业:2011级食品质量与安全2班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以端午节为例【内容摘要】中国传统节日,都有几千年的历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实际上,在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河当中,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延续下来,但有些节日因为现在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已逐渐式微,有些仅存于某一小块地区的风俗之中,有些更只能在民俗书中看到。

中国传统节日历经千年能延续至今,可以说,这些节日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已经进入民众的血液之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我们应承担起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的责任,共同地把这笔财富带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关键词】传统节日,传承与发展,端午节,节日内涵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

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于中国特有的节气和历法密切相关。

就如每一个词语、每一篇文章、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内涵,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代表着生生不息的传承,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以端午节为例进行分析:一、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但是端午节的来源大多数人却不是很清楚,只是有一个大概的概念端午节那就是纪念楚国大夫屈原的节日。

其实端午节的来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大致分为六种,不同地区的人沿用的也不一样。

(一)纪念屈原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屈原,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汉族。

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二)与伍子胥有关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投奔吴国,带吴伐楚,五战五胜,攻破楚都郢城。

后来吴国太守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为此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

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三)纪念孝女曹娥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四)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

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1、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2、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

3、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五)恶日禁忌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

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

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并且人们还避“端五”忌讳,称之为“端午”。

(六)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1、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

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入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

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

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二、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前文提到端午节的来源有很多种,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广泛,人们也都乐于接受。

当今社会要想继承好和发展好端午节就不能忘记了其他的六种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但是为了赋予端午节更深的文化内涵我们把端午节的来源合六为一。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端午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于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首先是关爱生命,讲求卫生,端午习俗大多有防疾除疫、卫生保健之效,故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

其次是强民爱国,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有益身体强健和民众团结;加上纪念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节日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

第三,和其他中国民俗节日一样,端午节具有增进亲情友情、密切人际关系的功能。

”三、传统节日的保护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中,传统民俗节日往往被蜕变成了单纯的假日,其文化意蕴也在人们的心中日趋淡漠。

作为云和人民传承祖先智慧结晶的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其传承和发展也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

只有将民俗节日活动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由百姓办,使百姓乐,让百姓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使百姓在自觉和不自觉中传承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才能越办越活,越办越有生命力。

(一)传统节日的主要保护措施一是要建立民间自行组织为主,政府倡导推动为辅的举办节日机制;二是要确立以城镇举办节日为主,农村举办节日为辅的思想;三是要做到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文化更是生活的升华;四是要将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有效地加以整合,文化与经济联姻,文化为经济提供渠道,经济为文化提供财力、物力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已经成为历史的潮流;五是要进一步加强地方特色节日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形式;六是要将传承发展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和培育现代节日文化相结合,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是传统优秀文化精神得以普及、延续和发展的保证,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坚持。

(二)端午节该如何保护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保护端午节应注重保护其原汁原味的文化形态。

年轻人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军,但也是文化的继承人,更是未来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态度与行为将直接影响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前景。

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开展针对年轻人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年轻人更多地了解历史、传统文化和习俗,使我们的传统习俗在年轻人的身上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每个传统节日都是有骨有肉有血的,特别是这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沉淀下来的端午。

所以我们继承端午节不单单只是喊喊口号,一定要注重它丰厚的文化底蕴,还要充分的展现出传统节日特有的氛围。

四、端午节的传承与发展传统节日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面临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它的命运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对之进行当代重构与创新就成了当代中国人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端午节的传承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活动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

现代人仍然保留赛龙舟的风俗,凝聚了国人对龙的钟情和敬重。

把“龙文化”融于节日当中,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而吃粽子则不在于“吃”,而在于纪念爱国忧民的屈原,铭记那段历史。

可见,端午节过的是传统,学的是文化。

当然,传统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传承和发展。

以端午节文化为例,需要由五彩缤纷的民俗活动承载,丢掉了这些活动就等于淡化甚至遗忘端午传统文化,正是为了让生命之花开得更加健康、灿烂,我们才需要传承端午节的风俗,这或许是传承端午文化的最根本使命。

在传承端午节文化上,应该继承先人留下的包粽子、赛龙舟等文化符号,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加深对历史的认识,继承和发扬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并以此形成全民和谐发展的新的推动力,这是纪念的真正意义所在。

但是对传统文化切忌强求划一,应该尊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创造,保持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在丰富文化遗产中,创造未来文化。

(二)端午节的发展字面上讲,发展具有开发和展示的意思,对传统文化怎么发展是个问题。

近年来,国人热衷于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为只要将它们申报成地区、国家或联合国文化遗产就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护。

在我看来,这种保护应该有,但却是浅层次的。

传统文化只有贴近百姓生活,让人们参与其中有所了解,使其内涵和形式越发与时俱进,或许是更好的保护,这种保护是与发展之中的保护,有利于传承。

端午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都有所留存,尤其在比较传统的农村地区,仍然是一个大家必须过的大节。

端午习俗完全可以借助现代物质条件、城市空间得到恢复,并且获得新的发展。

它的丰富多样的活动和内涵使它在当前显得比其他节日习俗更有复兴、发展的潜力。

关键是要注入新的资源,给予新的舞台。

对于各地的端午习俗,当然要鼓励多元发展。

在乡土社会,有可能恢复当地的本来面目,保持它的原汁原味。

在城市社会,有必要以新的物质条件来表现端午习俗的传统。

实惠的粽子进城了,吉祥的香包也可以进城。

情人节的玫瑰是很大的生意,端午的香包也可以是很大的生意。

最重要的是,赛龙舟也要进城。

端午节虽然已经申遗成功,但这不表示我们的传统文化保护之路已经结束,而这恰恰是传统节是走向世界的一个开始,我们应该思考着如何将传统的民俗节日跟国际接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