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的美学特征

合集下载

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

名词解释1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美学与音乐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哲学性质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既可说是用美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音乐美和审美的部门美学,又可以说是音乐美学中侧重于研究音乐艺术基础规律与特征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

音乐美学的特点在与美学与音乐的结合。

2巴洛克美学:是继文艺复兴之后西方音乐美学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这个时期的艺术具有一种共同的美学特征,即:着重表现激情的状态并为加强这种表现的力度而有意识突破固有的平衡与协调。

3浪漫主义情感论美学:是西方哲学、美学领域中的一种将感情表现视为音乐艺术本质所在的美学思想。

4自律论音乐美学: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基本观点,用汉斯立克的话来是说,就是认为“音乐美是一中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

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

填空:1四种音乐的基本要素:音高、音强、音色、音长。

2,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墨家创始人墨子。

其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反映于:《非乐》,也散见于《三辩》、《公孟》等篇可慨称为“非乐“思想。

其要点有三:承认音乐能使人快乐给人美感,但认为作乐、赏乐应以“事成功立,无大后患”为前提(〈三辩〉);认为当时“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天下不得治,而音乐“”非所以治天下“(〈三辩〉),于政治、生产无用,于解决上述问题无补,故不具备“事成功立,无大后患”的条件,不能作乐、听乐;认为音乐无益,而且有害,享受音乐就会劳民、伤财、误政以至亡国,故应“乐之为物不可不禁而止”(〈非乐〉)。

有不合理的一面即是否定休息、娱乐的积极意义,无视音乐的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视音乐为无益有害之物,提出音乐亡国论,主张禁止音乐。

这是一种狭隘功利主义的音乐美学思想。

1、音乐美的三个基本条件组成:足感性、有序性、丰富性。

2、音乐学一半从领域划分来讲一般侧重:音乐学和历史音乐领域3、萌芽时期春秋末年人先奏〈国语〉〈左传〉史书涉及:A关于音乐美的构成,B关于音乐与自然的关系C关于音乐与社会的关系D关于音乐的审美准则。

音乐的美学价值及其欣赏方法

音乐的美学价值及其欣赏方法

音乐的美学价值及其欣赏方法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拥有独特的美学价值,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传递,使人们沉浸其中,获得身心灵的愉悦。

本文将探讨音乐的美学价值以及欣赏音乐的方法。

一、音乐的美学价值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同于绘画和雕塑等静态艺术,它以声音为媒介,通过旋律、和声、节奏等元素,表达情感和思想。

音乐的美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表达:音乐能够直接触动人的情感,通过旋律的起伏、和声的变化以及节奏的跳动,表达出各种情感,如欢乐、悲伤、愤怒等。

音乐可以让人们共鸣,引发共情,帮助人们释放情感,获得情感的宣泄和治愈。

2. 美感享受:音乐的美感来自于其和谐的旋律和和声,以及节奏的有序变化。

音乐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让人感受到一种和谐、平衡和完美的感觉。

通过欣赏音乐,人们可以沉浸在美的世界中,获得心灵的满足和愉悦。

3. 精神启迪: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享受,它还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有些音乐作品通过其深刻的主题和隐含的思想,能够启迪人们的思维,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思考人生、探索宇宙,为人们提供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体验。

二、欣赏音乐的方法欣赏音乐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欣赏音乐的方法:1. 专注倾听:欣赏音乐时,需要保持专注和集中注意力。

关闭外界的干扰,用心去感受音乐的旋律、和声和节奏。

通过专注倾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表达和情感传递。

2. 多样化的音乐体验:不同类型的音乐有不同的美学特点和表达方式。

为了拓宽音乐的欣赏范围,可以尝试听听不同风格的音乐,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

通过多样化的音乐体验,可以发现不同音乐之间的美学差异和共通之处。

3. 了解音乐背景: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通过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理念,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美学价值。

4. 与他人分享:音乐是一种社交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与他人分享音乐的欣赏体验,拓宽自己的视野,获得更多的音乐灵感。

音乐风格知识:古典音乐的音乐文化和美学表现

音乐风格知识:古典音乐的音乐文化和美学表现

音乐风格知识:古典音乐的音乐文化和美学表现古典音乐是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它在文化和美学方面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古典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欧洲,它是一种传统而优雅的音乐形式,展现出了当时欧洲文化的迷人之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典音乐的音乐文化和美学表现。

古典音乐的音乐文化表现古典音乐是一种具有强烈文化色彩的音乐形式,它展现了许多不同文化的音乐风格。

当听到巴赫的音乐时,我们会感到一种清晰的德国气息;而听到莫扎特或维瓦尔第的音乐时,我们会感到一种浓厚的意大利气息。

此外,许多古典作曲家也受到了韵律和乐器的影响——布鲁斯音乐、爵士乐和各种民乐都对古典音乐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古典音乐也是一种广泛流传的音乐形式,不仅在欧洲,而且在全世界都能发现。

因此,古典音乐也被认为是音乐的一种国际语言。

在音乐会和音乐节上,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音乐,还可以体验一种全球性艺术的美好。

古典音乐的美学表现古典音乐的美学表现非常多样化,它涵盖了音乐的许多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美学特征是旋律、节奏和和声的结合。

这些元素是古典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形式的重要因素。

古典音乐的旋律非常优雅,美妙不已。

当人们听到莫扎特或海顿的音乐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优美和完美的旋律。

古典音乐的旋律通常是由许多短句构成,这些句子结构清晰且易于记忆,使人们很容易地从头到尾跟随整个演出。

古典音乐中规则的和声也是其美学的重要特征。

和声通常由各种不同的声部组成,这些声部播放着多个旋律线,相互交织,共同建立起一种丰满的音乐纹理。

每个声部的旋律都是为了与其他声部的旋律配合而创作的,因此,它们能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节奏和节拍也是古典音乐的另一种美学特征。

古典音乐的节奏通常是由各种不同的节拍和拍子组成的,这些节拍和拍子的变化是古典音乐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节奏的多样性、变化和快速变换充分展示了古典音乐的艺术价值。

结论总而言之,古典音乐是音乐文化和美学的完美诠释。

它承载着丰富的音乐文化,展示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互影响;同时,它的美学吸引了整个世界的音乐爱好者。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美学鉴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旋律和节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与智慧,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从音乐的审美特点、文化融合以及艺术表达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一、音乐的审美特点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表达情感。

它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如忧愁、喜悦、思乡等。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注重音色的变化。

它运用不同的乐器和演奏技巧,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色,使音乐更具层次感和表现力。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旋律的变化。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构建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旋律风格,如南音、北音等。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节奏的变化。

它通过不同的节奏变化,展现了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二、文化融合的美学鉴赏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民族音乐的特点。

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得以融合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唐卡等。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古代文学的精华。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和散文被融入到音乐中,形成了音乐作品的文学性,使音乐更具诗意和意境。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哲学思想的智慧。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等,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使音乐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民间艺术的元素。

民间艺术中的歌曲、舞蹈等元素被融入到音乐中,使音乐更加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三、艺术表达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音乐通过艺术表达,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体现在音乐中,如山水画的意境被融入到音乐中,使音乐具有了自然的韵律和美感。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挖掘民族音乐美的元素,培养小学生音乐审美情趣

挖掘民族音乐美的元素,培养小学生音乐审美情趣

挖掘民族音乐美的元素,培养小学生音乐审美情趣民族音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有的音乐形式,它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个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欣赏和学习民族音乐,可以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情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本文旨在挖掘民族音乐美的元素,并探讨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孩子们的音乐审美情趣。

一、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及其美学特征民族音乐的多样性是其美的重要元素之一。

不同民族的音乐在音调、节奏、曲式结构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

比如中国的古琴音乐以其深沉、庄重的特色而著名,而非洲的部落音乐则以鼓点明快、热情奔放而闻名。

这些不同的音乐特点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也为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此外,民族音乐还融入了丰富的美学元素。

比如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体系及其所体现的美学观念,强调以温暖、亲和的方式展现情感和意境。

又如印度古典音乐中的“拉格”(Raga)概念,通过调性、音域、音色的变化塑造不同的情绪效果。

这些美学元素使民族音乐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深入,通过欣赏和学习,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敏感性和审美情趣。

二、培养小学生对民族音乐美的认知与感受1.提供多样化的民族音乐欣赏与体验机会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进行多样的民族音乐欣赏与体验。

可以通过播放录音、观看音乐会或民族舞蹈表演等形式,让孩子们听到和看到不同民族音乐的美妙之处。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去博物馆、展览馆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自感受和参与民族音乐的表演,通过亲身体验来增进对音乐美的认知与理解。

2.引导小学生通过创作和表演发现音乐美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不仅要让他们欣赏他人的作品,还要鼓励他们创作自己的音乐。

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参与课堂合唱、小组创作等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创作和表演来发现音乐美。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学校或社区的艺术团体,通过参与合唱、乐团等集体活动,提升他们的音乐欣赏和表演能力。

3.开展音乐教育赛事和比赛音乐教育赛事和比赛是培养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

音乐美学欣赏及审美感受

音乐美学欣赏及审美感受

音乐美学欣赏及审美感受音乐美学欣赏及审美感受音乐是以时间和节奏为基础的艺术。

它既可以唤起人们心中的热情,也可以引发人们无穷的遐想。

人类在音乐的长河中前进、发展,从而创造了无数丰富多彩的音乐,如民间歌谣、各国传统民歌、音乐会、电影配曲等,还有一种叫做乐曲的东西,像交响乐、管弦乐、钢琴曲等,这些都是我们音乐学习中常见的内容。

民间歌谣的流传性最广泛,内容也比较简单,是由大家都懂的词组成的。

那些已经不再用“民间”两个字来形容,而只是一种歌唱形式的民间歌谣就叫做民谣或者民歌。

从整体上说,民谣分为山歌、小调和田歌三种。

其中山歌产生最早,起源于人民群众对自然界的原始崇拜,在人们的劳动休息时间即兴编唱的一种民歌。

小调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即兴创作演唱的歌谣,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田歌主要分布在江南水乡,因为这里的水面很多,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它与民谣又不同,相对比较精炼,有着完整的旋律线条,表达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也比较复杂。

民谣一般都是五声音阶,而且伴奏比较单一,与现代社会的节奏不协调,所以在流传的过程中加入了其他的音阶。

从生理上看,人耳能听到频率在20-20000HZ(赫兹)范围内的声波,这些声波振动时,由于它的频率不同,而有不同的音调和响度,能引起听觉的音域叫做音区。

一般将人的听力范围划分为12个音区,即高音区、中音区、低音区,这是人的生理特点决定的。

音调和响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高音、中音、低音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声音高亢的音,称之为“高音”;声音柔和的音,称之为“中音”;介于二者之间的称之为“低音”。

音域的宽窄,取决于声音的频率高低。

一般来讲,频率越低,音域越宽;频率越高,音域越窄。

如果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解释,有一句话讲:“古筝曲——曲曲断肠声声慢”。

《阳关三叠》《关山月》等著名古筝曲,曲子旋律悠扬委婉,荡气回肠,把古代离别时的万千思绪描绘得淋漓尽致,把悲壮的历史故事,或缠绵悱恻,或慷慨激昂的历史画卷,用优美抒情的旋律一一呈现给我们,让人们沉浸在离别的氛围当中。

音乐风格知识: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美学

音乐风格知识: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美学

音乐风格知识: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美学民谣音乐是一种特殊的音乐风格,它不仅在曲风、歌词、节奏等音乐元素方面有其独特之处,而且其文化内涵和音乐美学也是广受关注的。

本文将就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和音乐美学展开探讨。

一、文化内涵:民谣音乐的诞生和发展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政治、文化、社会氛围都极为复杂,人们开始怀疑和反对那些权威和官方认可的事物。

在这种背景下,民谣音乐得以兴起并成为一种反文化的象征。

民谣歌曲的主题包含了反战、反体制、爱与和平等人性关怀的主题,以及对生活、爱情、自然等感性主题的表达。

通过这些歌曲,年轻人们诉说自己的内心情感和不满,同时为社会的正义和平等而呼唤。

此外,民谣音乐还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美国的民谣音乐向来注重传统和口口相传的方式,这也为其注入了传统文化的气息和崇尚自然、尊重历史的思想。

在其他国家,例如英国,民谣音乐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血脉。

文化的历史和传承,涵盖了文化的智慧、哲学和精神内核,这在民谣音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也成为了许多民谣歌曲中的主题。

二、音乐美学:民谣音乐在音乐美学上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由、灵活的曲式:民谣音乐的曲式较为简单和朴素,没有那些重复和呆板的旋律。

因为它是适合吉他弹唱的,因此音乐的节奏比较和谐,没有过于复杂的演奏技巧。

对于演唱者来说,可以根据内心情感的变化,进行自由的演绎,因此又称作自由民谣2.自然派的歌词:民谣音乐的歌词往往表达了内心感受,尊重自然和人性的主题经常被刻画,表现了自然和人类的共同之处。

民谣音乐的歌词通常都是词意很深的,其语言表达非常简洁,富有感性和意蕴,对于歌曲的氛围、意境和表达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3.反体制的政治立场:民谣音乐在文化上与反文化思潮联系紧密,表现了对当时社会复杂现状和文化群体的看法和反对。

与反文化思潮相联系,使得民谣音乐成为一种对现状的现实想象,它强调内心的正义感和对平等自由的美好向往在总体上,民谣音乐通常将实用主义的文学思想和抒情主义紧密结合,将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相互糅合,成为一种特殊的媒介,以此来打破官方或者权威对音乐审美的束缚,或者说代表人们对于现实社会和生活的一种不同诉求,民谣音乐在它的音乐美学方面展现出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艺术内在性格。

音乐美学研究报告

音乐美学研究报告

音乐美学研究报告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原理和规律的学科。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拥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音乐美学的研究旨在深入探索音乐的审美价值和美感产生的机制。

一、音乐的审美特征1. 音乐的表达性:音乐通过音符和乐器的组合来表达情感、思想和意境。

音乐的表达性使得人们在聆听时能够感受到情感上的共鸣和思维的启迪。

2. 音乐的艺术形式: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的有机组合。

不同的音乐形式通过这些元素的运用来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氛围。

3. 音乐的美学结构:音乐的美学结构包括曲式结构、构图结构和动态结构等。

这些结构的运用使得音乐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和完整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音乐的美感产生机制1. 同理心理论: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声音的变化和节奏的变化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根据同理心理论,人们会在聆听音乐时模拟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体验和反应。

2. 心理感知理论:音乐作为一种声音形式,能够刺激人们的听觉感知。

心理感知理论认为人们对于音乐的美感产生是通过感知音乐中的声音元素和节奏的规律性来实现的。

3. 美感刺激理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美感刺激理论认为美感的产生是因为音乐能够激发人们的感官和情感,使人们产生愉悦和满足的感觉。

三、音乐美学的发展与应用1. 音乐教育:音乐美学的研究对音乐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音乐的美学原理和规律,可以帮助音乐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音乐技能的培养。

2. 音乐创作:音乐美学对音乐创作具有指导作用。

通过研究音乐的审美特征和美感产生机制,可以帮助音乐创作者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表达方式和创新音乐的风格。

3. 音乐欣赏: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提供音乐欣赏的理论依据。

通过对音乐的美学结构和美感产生机制的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提升音乐欣赏的水平。

总之,音乐美学研究通过对音乐的审美特征和美感产生机制的探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艺术的本质和魅力,从而提升音乐的创作、教育和欣赏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欣赏的美学特征
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审美对象(音乐作品)与审美主体(人)之间关系的学问。

音乐的美与不美应该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的,但人对音乐作品进行审美关照(欣赏)时,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注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并充满了想象与联想。

所以,对音乐的欣赏应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辩证统一。

一、音乐创作是基础
一首音乐作品的创作应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按照一定的审美规律来进行创作。

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1](p97)任何成功的、美的艺术作品,都是美的创造,而创造美就要遵循美的规律、艺术的规律,必须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因此,欣赏歌曲不能不首先考虑音乐作品内容与形式的构成,应是对立统一、互相包容、互相转化的关系。

不可想象没有内容的形式和没有形式的内容。

旋律是音乐作品的灵魂。

任何一种形式的音乐作品,无论是在器乐曲中、交响乐中、舞剧中还是歌曲中,旋律无疑是音乐作品的关键和灵魂。

(一)音乐有不确定性
众所周知,文学属于语言艺术,具有很强的抒情性;音乐是音响艺术,音乐的抒情性不同于文学;音乐的抒情是直接的,而文学的抒情则是都是间接的。

同样是抒情,音乐却有着超越语言局限性的优点。

所以,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只有靠音乐来表现。

就此海涅十分确切地说:语言停止的地方,音乐才开始。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此也有十分精辟的论述:&&言之不足则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音乐含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内涵,不能达意。

音响并不能表示明确的概括思想和逻辑推理,无法直接表现任何事物,而需要文词的帮助,依赖于文词。

这正是音乐美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之所在,即音乐的特殊性问题,其实质是说音乐有不确定的一面。

(二)音乐的确定性
音乐又有确定性的一面。

在某些情况下,音乐亦有确定的个性和独立性。

例如《摇篮曲》的音乐旋律不能同《解放军进行曲》张冠李戴。

因为二者的音乐情绪与情感现象根本不同,描写战马奔驰的音乐、进行曲不会用3/4拍的节奏型,歌唱英雄人物的歌曲不会用软绵绵的情歌曲调,节奏节拍都是一曲专用,各有突出的个性。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描写火车飞奔的音调是万万不能套用在沙漠上跋涉的驼队上的,因为它违背了生活的情理。

音乐不是歌词的翻译,也不是音符随意的排列组合。

在歌谱中有若干表情、速度及强弱记号等。

这就是一种对歌曲所表现的情感内容的揭示和要求、界定和限制,不能漫无边际和随意而为。

(三)音乐的表情性
音乐是表现性时间艺术,即表情艺术。

是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为主要特点的艺术样式。

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情感、生命、运动和情绪,组成了音乐的意义。

[2](p36)长期的音乐实践一再证明了语言的音调和音乐的音调都有表情性的特点。

首先,语言音调的大小强弱、快慢高低及语气的不同,都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音乐的表情音调正是在语言音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两者均有共同的表情性特点。

表现情感类型不同,在音乐的表现形态中(诸如旋律、曲式、节拍、速度、音量、音色、调式、调性、和声、织体等)也各不相同。

人们都承认音乐是最擅长抒情的艺术,往往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感情,音乐却能把它表现出来,给人以强烈而深厚的艺术感染。

因此,在歌曲欣赏中,要真正了解这首歌曲,就要求词曲结合,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涵,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生活经验,反复聆听,反复琢磨,不断加入新的想象,获得新的体会。

使歌词乘着音乐的翅膀直接飞进人们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二、音乐表演是桥梁
一切艺术最终的目的在于欣赏,音乐也不例外。

所不同的是绘画、文学等不需要表演者
这一中间环节。

一幅画、一部文学作品被画家、文学家创作出来,直接就可以进入欣赏。

音乐如果停留在歌谱的阶段,那只是纸上谈兵,只有通过表演把无声的乐谱化为美妙的歌声,音乐的审美价值才得到真正的实现。

因此,表演是沟通作品到欣赏之间的一座桥梁,是音乐作品成败的关键。

(一)表演的创造性与真实性的协调统一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不同的歌唱家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生活经历、文化艺术修养、性格气质、生理、心理和习惯爱好等等主客观方面条件,因此,必然形成不同的个人美学思想,从而也形成不同的个人风格特点。

我们把表演称之为二度创作,就是提倡表演者有解释作品和进行再创造的权力。

拾人牙慧、刻意模仿是创造性表演的大敌,是艺术枯竭的表现,是艺术家之大忌。

创造性的表演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为作品锦上添花。

每次表演都是一次艺术的再创造,为听众不断地提供新的审美享受,使人百听不厌,百唱不烦,生命永驻,经久不衰。

艺术家在对音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尽量尊重音乐作品的真实性,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有自己本身所属的历史时代与风格范畴,切实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与形式是音乐表演进行二度创作的基础。

但仅有真实性是不够的,表演者实现真实性与创造性的完美统一,才能圆满实现音乐表演的艺术使命。

(二)表演的形式美与形式感的统一
音乐作为音响的运动,有一次效应之特点。

因此,要求表演必须严谨细腻,一气呵成。

眼神及手势等形体动作要与歌唱内容协调一致,都为表演服务。

中国戏曲演员在这方面总结出了一系列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所谓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一眼之戏在于心把脸、眼、心联结起来,每个眼神、每个手势动作,都是匠心独运、精心设计,不是孤立的、无目的的。

表演者正是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的不同处理来揭示人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的。

手、眼、身、法、步默契配合,要做到恰如其分。

在台风上要求做到三好(上台好、唱得好、下台好)。

潇洒自如的台风与精湛的表演珠联璧合,完美无缺,把歌曲的艺术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纯熟的表现方式和技巧审美之美得以在艺术中自由地、完美地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认为艺术是客观化了的审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