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静电能1 真空中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能

合集下载

电荷间相互作用能

电荷间相互作用能

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能
1.2 三个点电荷
依次把q 依次把 1 、q2、 q3从无限远移至所在的位置。 、 从无限远移至所在的位置。 移至A点 把q1 移至 点,外力做功 再把q 移至B点 再把 2 移至 点,外力做功 最后把q 移至C点 最后把 3 移至 点,外力做功
A1 = 0
A2 = q2
C q3 r23 r13 A B r12 q1 q2
V1是q2和q3在q1 所在处产生的电势,余类推。 所在处产生的电势,余类推。
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能
1.3 多个点电荷
推广至由n个点电荷组成的系统, 推广至由 个点电荷组成的系统,其相互作用能 个点电荷组成的系统 电势能) (电势能)为
1 n W = ∑ qiVi 2 i =1
Vi是除 i外的其它所有电荷在 i 所在处产生的电势。 是除q 外的其它所有电荷在q 所在处产生的电势。
静电场的能量
( 3) 铜板未抽出时 , 电容器被充电到 ) 铜板未抽出时, 电容器被充电到U=300V, 此 , 时所带电荷量Q=C’ U,电容器中所储静电能为 时所带电荷量 ,
1 Q W′= ′ 2 C1
2
当电容器与电源切断后再抽出铜板, 当电容器与电源切断后再抽出铜板,电容器所储的静 电能增为 1 Q2 W = 2 C 能量的增量W-W’ 应等于外力所需作的功,即 应等于外力所需作的功, 能量的增量
0 . 34 e 2 = ε 0d
结果与解一相同. 结果与解一相同
静电场的能量
求半径为R 带电量为Q 的均匀带电球的静电能。 例9-9 求半径为 带电量为 的均匀带电球的静电能。 解一: 解一:计算定域在电场中的能量
Q r E= , (r<R ) 3 4εR π0

1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1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第二节 探究静电力 【例题3】甲、乙、丙为三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 其中只 例题3 丙为三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 有一个带电, 如果让甲球分别依次与乙球、丙球接触后,再 有一个带电 如果让甲球分别依次与乙球、丙球接触后 再 把甲、丙球放在相距 处 它们的库仑力为F; 把甲、丙球放在相距R处, 它们的库仑力为 ;若让丙球分 别依次跟乙球、甲球接触后 再把甲、丙球放在相距R处 别依次跟乙球、甲球接触后, 再把甲、丙球放在相距 处, 它 们间的库仑力为4F, 则可知原来带电的球是: 则可知原来带电的球是: 们间的库仑力为 A.甲球 甲球 【答案】A 答案】 B.乙球 乙球 C.丙球 丙球 D.无法判断 无法判断
真空中的库仑定律
• 1.内容 真空中的两个点电荷间的作 内容:真空中的两个点电荷间的作 内容 用力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 用力跟它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 跟 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 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作用 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F=KQ1Q2/r2 • 2.公式 公式: . 公式 • 3.理解 只适合用于真空中点电荷 理解:只适合用于真空中点电荷 理解 只适合用于真空中点电荷. 求出的静电力是相互作用力. 求出的静电力是相互作用力 计算时先代入电量的绝对值, 计算时先代入电量的绝对值 然后再根据电性来判断是引力还是 斥力. 斥力
3 答案】 AB同性 斥力。 同性, 【答案】①若AB同性,斥力。 F 8 AB异性 引力。 异性, ②若AB异性,引力。 1 F
8
例:氢原子由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组成。根据经典 模型,电子绕核做圆周运动,轨道半径让是 5.3×10-11m。已知质子的质量mp为1.7 ×10-27kg,电 子的质量me为9.1 ×10-31kg,万有引力常量G为 6.7 ×10-11N.m2/kg2。求:

静电能

静电能

产品介绍
产品介绍
对于一个带电体系的静电能,应包括每个带电体的自能和带电体间相互作用能。所谓“自能”就是将一个带 电体看成无穷个带电微元,将这些无穷多个带电体微元从无限分散状态聚集成该带电体,外力所做功的大小。所 谓“互能”则是将带电体系统中,各带电体从位置彼此分开至无穷远时,它们之间的静电力所做的功。
静电能包括自能和互能.点电荷的自能是无穷大,一般在静电学问题中都不考虑点电荷的自能。
点电荷系点ຫໍສະໝຸດ 荷系由一电场和一个被搬运电荷构成的体系的静电能 电场力搬运电荷做功提升或消耗了体系的势能。在电场中搬运一个正电荷的过程中,无论电场力做 正功还是负功,都表明了电场具有能的属性。电场力做正功则降低了体系的势能,做负功则提升了体系 的势能,若用W表示电场力做功,则电场力对电荷的做功可由下式计量 若 A点取在无限远处,即,若,则,负号表示“电场力做负功,也就是外力克服电场力做正功”。这一份功 对于电荷与电场这个体系的能量是建设性的,具有提升其势能的作用,就如同我们将一个重物提升高度而提升了 重力势能一样。 由上所述不难理解,电场力做功与体系的电势能完全遵守“功能原理”而互相转化,若用外W表示外力做功, 其转换关系就是即外力做功积累或提升了体系的电势能。上述讨论的目的是要搞清楚“外力做功”、“电场力做 功”及“电势能”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白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自然就能理解“外力对搬运电荷做功提升或消耗了带 电体系的静电能”这个道理。 两个相距为r的点电荷q1、q2构成的系统的静电能 一个真空中的电荷系统可以看作是由若干彼此相距无限远的点电荷汇聚到一起形成的。
带电体系
带电体系
设空间某一区域,有一电荷任意分布的带电体系(由有限个带电体组成),其稳定的最终状态的电荷体密度 为ρ(x,y,z),电荷面密度为σ(x,y,z),电势为U(x,y,z)。因为静电场是保守力场,所以系统的总能量取 决于系统的最终状态,而与系统形成的过程无关。故设想:每一个带电体的电量都同时从零开始,按同一比例k缓 慢地增加到最终值,设初值为0,终值为1,根据场的叠加原理,空间各点的电势亦按同一比值k增加,即 kU(x,y,z)

电场 磁场 知识点归纳

电场 磁场 知识点归纳

静电和静电场(一)电荷、电荷守恒定律1、电荷(1)两种电荷: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量:电荷量指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

(3)元电荷:电子所带电荷量e=1.60×10-19c,所以带电体的电荷量等于e或是e的整数倍,因此e称元电荷。

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总量不变。

(二)库仑定律(1)内容: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两点电荷的连线上。

(2)公式:,式中K=9×109N·m2/c2叫静电常数。

(3)适用条件:①真空;②点电荷。

(三)电场、电场强度1、电场(1)电场:带电体周围存在一种物质,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媒体。

(2)电场的最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2、电场强度(1)定义:放于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电场力与此电荷的电荷量的比值,叫电场强度,用E表示。

(2)定义式:。

单位:N/c或V/m 方向:矢量,其方向为正电荷在电场中的受力方向(3)电场强度只与电场有关,与电场中是否有试探电荷无关,与试探电荷的电量无关。

(4)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四)电场线及其性质1、电场线:在电场中画出一系列从正电荷或无穷远处出发到负电荷或无穷远处终止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场强方向一致,此曲线叫电场线。

2、电场线的特点:(1)电场线是起源于正电荷或无穷远处,终止于负电荷或无穷远处的有源线。

(2)电场线不闭合,不相交相切,不间断的曲线。

(3)电场线的疏密反映电场的强弱,电场线密的地方场强大,电场线稀的地方场强小。

(4)电场线不表示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也不是客观存在的曲线,而是人们为了形象直观的描述电场而假想的曲线。

(5)在满足下列三个条件的情况下,电荷才可以沿电场线运动。

1.6 静电能

1.6 静电能
§6 静电能
互能,自能(固有能量)? 互能,自能(固有能量)? We=W自( W固)+W互 W
在这个竟争激烈的社会中,若想永不落伍,就必须懂得终身学习的道理。
物理系:杨友昌

一.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能
1. 电荷的固有能 电荷Q 的固有能等于建立电荷Q 过程外力所作的功。 电荷 的固有能等于建立电荷 过程外力所作的功。 如图2.12,导体球电荷由 开始建立直至 的过程中,外力做功 如图 ,导体球电荷由0 开始建立直至Q 的过程中,
A ' = qi ∑U ji i
j =1
i−1
, (i = 1,2,..., n)
P i ∞
4πε0rij 代表第 j 个电荷在第 i 个电荷所在位置 Pi 处产生的电势
在这个竟争激烈的社会中,若想永不落伍,就必须懂得终身学习的道理。
物理系:杨友昌 编
其中:U ji = U j (P ) = −∫ i
q2
1 q1q2 写成q1与q2的对称形式:W互 = (q1U21 + q2U12)= 2 4πε0 R
在这个竟争激烈的社会中,若想永不落伍,就必须懂得终身学习的道理。
物理系:杨友昌 编
3. 电荷的总能量
W = W 1 +W 2 +W互 总 固 固
如图2.14所示情况,两电荷q1和q2 的总能量 所示情况,两电荷 如图 所示情况
物理系:杨友昌
例题: 在一边长为b的立方体项点上放一个点电荷例题: 在一边长为b的立方体项点上放一个点电荷-e,中 心放一个点电荷+2e 求此带电体系的相互作用能。 +2e, 心放一个点电荷+2e,求此带电体系的相互作用能。
-e -e -e -e

叶邦角-3-1

叶邦角-3-1
第三章 静电能
§3.1 真空中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能
把q1和q2分别从无限远处移至 r1和r2处。
先把q1从无限远处移至r1处, 在此过程没有电场力作用,无需做 功。
再把q2从无限远处移至r2处, 在此过程中,需要克服q1的电场力 做功。
r1处q1在r’2处产生的电场:
E12
=
q1r '12 4πε 0r'132
We
=
1 2
∫∫∫
v
ρe
(r
)U
(r)dV
这就是体电荷分布的静电能公式。
面电荷分布
面电荷密度为σe(r), σe(r)dS在自身处产生的 电势不会大于 σea/2ε0, 该电势将随dS趋于零而趋 于零。即U(r)和U1(r)的的差别也可以忽略。
∫∫ We
=
1 2
S
σ e (r)U (r)dS
3
线电荷分布
q2 a
B.J.Ye
[例]两块无限大接地导体平面相距4x, 其间有2个点 电荷(+Q,-Q), 距离其中一个板分别为x,3x. 求 把这两个电荷移到很远处(它们之间相距亦很 远), 需要做多大的功?
所做的功等于系统的能量增加:
A = W0 −W1
末态:
W0 = 0
初态:
W1
=
1 2
QU +

1 2
QU −
q2从无限远处移至r2处, 克服q1的电场力做功:
∫ ∫ r2
W '12 = − q2E12 ⋅ dl

=
r12


q2q1r '12
4πε
0
r
'3

电磁学与电动力学的相互关联

电磁学与电动力学的相互关联

第六章 磁场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6-1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现代的电动力学与180年前安培提 出的电动力学已大不相同,这是科学技 术发展的结果。当今电磁学与电动力学 的划分虽有其人为性,但有其合理性。 然而,这两门学科的内在关联显而易见 是极其紧密的、不可分割的。
三、连贯教学的必要与可能
面对的学生——物理系的本科生,学制为四年 基础课内容:政治系列课、外语、数学系列课、 计算机系列课、普通物理(五门)、 四大力学、实验物理、电工、人文选修 三年内完成,学时有限是突出的问题! 另外,电磁学与电动力学分开安排的利弊得失 也是值得探讨的!
静电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静电场中的导体 电容和电容器 电介质 极化强度P 电介质中静电场的基本定理 唯一性定理与电像法
§2-1 物质的电性质
第三章 静电能
§3-1 真空中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能 §3-2 §3-3 §3-4 *§3-5 连续电荷分布的静电能 电荷系统在外场中的静电能 电场的能量和能量密度 利用静电能求静电力


内容上,偏重、紧、深; 教法上,偏贯输、解题; 思维方法上,偏体会、服从; 学习目标上,偏应试。 分析过后,俞先生从自身做起,将他 的教科书定位为“简明教程”,全书22 万字,学时为54。他解释“简”是取材 问题,“明”则是教学技巧问题。
我们很赞同这种思路,“简明”是科 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不断膨胀形势下对 教学提出的要求,也许是我们教学中不断 追求的重要标准之一。具体落实到电磁学 和电动力学上,我们认为,将这两门课统 一考虑、连贯教学、力求简明是有益的尝 试。因为:
第四章 稳恒电流
§4-1 稳恒条件 §4-2 §4-3 §4-4 *§4-5 欧姆定律 电源及电动势 基尔霍夫定律 稳恒电流和静电场的综合求解

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在物理学中,电荷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

当两个电荷之间存在时,它们会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力被称为电荷之间的库仑力,它是由电荷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引起的。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电荷的基本性质。

电荷有两种类型,正电荷和负电荷。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遵循库仑定律,即同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排斥的,而异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吸引的。

现在我们来考虑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假设有两个电荷,一个带有正电荷,另一个带有负电荷。

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吸引的,因为它们具有相反的电荷。

这种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电荷的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

根据库仑定律,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正比于它们的乘积,反比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

换句话说,两个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随着它们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减小。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概念。

假设有两个点电荷,一个带有正电荷q1,另一个带有负电荷q2。

它们之间的距离为r。

根据库仑定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F可以表示为:F = k * |q1 * q2| / r^2其中,k是一个常量,表示库仑常数。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两个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电荷之间的距离增加,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减小。

相反,如果电荷的量增加,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会增加。

这是因为电荷的量越大,它们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也就越强。

除了距离和电荷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影响着两个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那就是介质的性质。

在真空中,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只受到电荷量和距离的影响。

但在介质中,介质的性质会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产生影响。

介质的性质可以通过介电常数来描述,介电常数越大,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弱。

总结起来,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由库仑定律决定的。

它取决于电荷的量、电荷之间的距离以及介质的性质。

相互作用力的大小与电荷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We = ∫∫ σ e (r )u ( r ) dS 2 S
3.线电荷分布 1 在 λe dl 处,电场 ∝ r ,所以其在自身所在处产生的 电势不仅不会趋于零,而且会按 ln r (r为离线元 dl 的距 离)趋于无穷,即: u 元 ∝ ln r
1 这时静电能既不能写成: W = e ∫L ηe (l )u1 (l )dl 2 也不能写成:
ui表示除qi以外其余所有点电荷在 ri 处产生的电势。 在《结晶化学》,《固体物理学》等课程中,经常要 遇到这种运算,比如计算氯化钠晶体等的静电相互作用能 等。
P(267) 分布的静电能
一. 一个带电体(自能) 空间只有自由电荷(即在导体中或介电系数恒等于1的 物体及真空中)。 1.体电荷分布 设电荷密度为 ρ e (r ) ,将该体电荷无限分割并把每一 小部分当作点电荷处理, 则:
0 0
π

4πR 3 ρ e 和 Q= 3
讨论
4πρ R 3 ⎛ Q2 ⎞ = ⎜ We = ⎟ 15ε 0 5 ⎝ 4πε 0 R ⎠
2 e 5
(1)当 ρ e 固定时,We 将随R→0而趋于零。这一点很 自然,R越小,带电量越少,则We越小。 (2)用 表示时,若固定Q,则R→0( 这是点电荷的处理方法),则We→∝,说明点电荷的自能 是发散的,与前面的结论相符。
4πR 3 ρ e Q= 3
例二.一孤立带电导体球电量为q,半径为R,求其 1 N 静电能(自能)。 W互 = ∑ q i u i 2 i =1 解: q C = 4πε 0 R 对于孤立导体球,有: u = , C 3 ⎛ Q2 ⎞ 这时电荷只分布在球面上。 We = ⎜ ⎟ 5 ⎝ 4πε 0 R ⎠ 2 所以 1 1 1⎛ q ⎞
4πε 0 rij
(2)
W互 =
1 8πε 0
∑∑
i =1 j =1 i≠ j
N
N
qi q j rij
相当于先选出某个特点的点电荷qi,求它与所有其 余各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之和,然后对i求和。这样 一来,每对电荷之间的能量被重复地考虑了两次。故对结 果应该除以2。 (3) N
1 W互 = ∑ q i u i 2 i =1

qj 4πε 0 rij
代表第j个电荷在第i个电荷Pi处产生的电势,因此建 立这带电体系的总功为:
W = W1 + W2 + ...... + W N = ∑ Wi
i =1
N
= ∑ qi ∑ u ji =
i =1 j =1
N
i −1
1 4πε 0
∑∑
i =1 j =1
N
i −1
qi q j rij
§1. 真空中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能
一. 两个点电荷的情形 将两个相距无限远的点电荷 q1和q 2 分别移到指定位 置 r1和r2,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行。
O
r1
q1
r2
q2
P 1
r12
P2
1. 先将 q1移到r1 。在搬运q1时因无其它电荷和电 场,因而不作功。然后将 q 2 移到r2 。搬运q2时,它已经 处在q1的电场 E1中,因而需抵抗电场力作功 F12 = q2 E1 :
W12 = − ∫ F12 ⋅ dl = −q 2 ∫

P2
P2

q1 q 2 E1 ⋅ dl = q 2 u12 = 4πε 0 r12
P2 ∞
其中
u12 = u1 ( P2 ) = − ∫ E1 ⋅ dl =
4πε 0 r12
q1
代表点电荷q1在P2点产生的电势,以∝为电势零点。
2.先将 q 2 移到r2 将 q1移到r1 ,外界作功:

讨论
ρe ⎛ 3 2 1 2 ⎞ u' = ⎜ a − r ⎟ 3ε 0 ⎝ 2 2 ⎠
(1) a不变时,在球边界, 即r → 0时,得最大值: 其中a为dV之半径,r为其余电荷到dV之距离。 ' (2)a → 0时,有u m → 0, 即 u ' → 0 ,这就意味着 电荷元取得很小很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ρ e (r )dV在r 处产生的电势将随dV → 0而趋于零。即 u1 (r ) 和总电势 u (r ) 的差别可以忽略。 1 所以体电荷分布的静电能为: W互 = 2 ∫∫∫V ρ e (r )u1 (r )dV
1 N W互 = ∑ q i u i 2 i =1
1 变成了: W互 = ∫∫∫ ρ e ( r )u1 ( r ) dV 2 V
式中体积分遍及全部带电体的空间V,u1 (r ) 表示除 ρ e (r )dV 外其余所有电荷在 r 处产生的电势。
下面来讨论 u1 (r ) 和总电势 u (r ) 的关系,我们可以 得到: u1 (r ) ≈ u ( r ) 证明: 设dV为一球体元,半径为a,则可求得电荷密度为 ρ e 的均匀带电球体在球内产生的电势为:
4πρ e2 R 5 3 ⎛ Q 2 ⎞ = = ⎜ ⎟ ⎜ 4πε R ⎟ 15ε 0 5⎝ 0 ⎠
1 We = ∫∫∫ ρ e (r )u (r )dV 2 V
得:
ρe ⎛ 3 2 1 2 ⎞ u' = ⎜ a − r ⎟ 3ε 0 ⎝ 2 2 ⎠
积分时请注意积分上下限, 即

R
0
dr ∫ dθ ∫ dφ
σe u( z) = 2ε 0
(R
2
+z − z
2
)
面元半径。当a → 0时,则dS → 0,所以u → 0。因此我 们可以忽略 u1 (r ) (从总电势中扣除面电荷元的贡献)和总 电势 u (r ) 的差别,相应求得面电荷分布的静电能为:
式中积分区域S代表所有带电面。这时不考虑扣除面 电荷元 σ e ( r )dS 的贡献
可以证明,建立多个点电荷组成的体系时,总功W 也是与搬运电荷的顺序无关的,为此只需证明W的表达式 可以写成对电荷标号i、j完全对称的形式。 由于: q j qi
q i u ji = q j u ij =
4πε 0 rij
而且其中距离rij显然等于rji,所以
1 W中的q i u ji 可以用 ( qi u ji + q j u ij ) 代替。 2 N 1 N 1 N N qi q j W = ∑ qi ∑ u ji = ∑∑ r = W互 2 i =1 j =1 8πε 0 i =1 j =1 ij
第三章 静电能
能量是物质运动的一种普遍量度,适用于各种运动 形态。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同一形式的能量可 以在不同物体之间相互传递,在上述转换和传递过程中, 能量总是守恒的。 能量的基本特性: 1.运动状态的单值函数。能量所反映的是物质在一 定运动状态下所具有的特性,因此它必定是状态的单值函 数。 2.能量是相对的,但能量差却是绝对的。 3.通过作功来表示能量。作功是能量转换和传递的 一种形式。 在物理学中,常通过作功来引入能量的定义(在第一 章中我们已经这样做过)。
这时同样不需作功。然后
q1q2 W21 = q1u21 = 4πε 0 r12
u21代表点电荷q2在P1点产生的电势。 W 由以上可以看出: 12 = W21,这说明外界作功与q1、q2 移入的次序无关。因此我们把W12 或W21 定义为点电荷q1 和q2的相互作用能。为方便起见,我们将它们写成另外一 种对称形式:
i≠ j i≠ j
这个公式显然已对标号i、j对称了,表明外界作功 与电荷移入次序无关。
小结:W互可以表示成几种不同的形式: (1)
W互 =
1 4πε 0
∑∑
i =1 j =1
N
i −1
qi q j rij
物理意义为: 除qi以外的其余各点电荷在qi的位置Pi上产生的电势 。若从N个点电荷中不重复地选出各种可能的配对qiqj 来 1 qi q j ,则总静电能是所有这些配对能量 之和。
We =
2
qu =
2C
q2 =
⎟ ⎜ 2 ⎜ 4πε 0 R ⎟ ⎠ ⎝
1⎛ q ⎞ ⎜ ⎟ 3 ⎛ Q2 ⎞ ,但 2 ⎜ 4πε 0 R ⎟(例二,这儿集中分布于球面)< 5 ⎜ 4πε R ⎟ ⎜ ⎟ ⎝ ⎠ 0 ⎝ ⎠
与例一比较,对电量相同及半径相等的带电球体, q2 其静电自能与电荷分布有关,虽然都是 的量级 4πε 0 R 2
ρe ⎛ 3 2 1 2 ⎞ u' = ⎜ a − r ⎟ 3ε 0 ⎝ 2 2 ⎠
{或见胡友秋书P(50) ,在球壳上,
ρ e ⎛ 3 2 R13 r 2 ⎞ ⎜ R2 − − ⎟ u2 = ⎜2 r 3ε 0 ⎝ 2⎟ ⎠
3ε 0 ⎝ 2 2
R1 ≤ r ≤ R2时
代入R1 = 0 和 R2 = a, 得: ρe ⎛ 3 2 1 2 ⎞ } u2 = ⎜ a − r ⎟
解: 以球心为坐标原点,取球坐标系 ( r ,θ , φ ) (电荷在球中 均匀分布)。利用前面的结果:
ρe u (r ) = (3R 2 − r 2 ) 6ε 0
代入
和 dV
= r sin θ drdθ dφ
2
ρe 1 We = ∫∫∫ ρ e (3R 2 − r 2 )r 2 sin θ drdθ dφ 2 r ≤ R 6ε 0
ρea u = 2ε 0
' m
2
1 We = ∫∫∫ ρ e (r )u (r )dV 2 V 这时不再考虑扣除 ρ e ( r ) dV 的贡献。
2.面电荷分布 设面电荷密度为 σ e (r ) ,将该面电荷无限分割为面电 荷元 σ e (r )dS ,由胡友秋书P(48)的
σ ea 可以看出,它在自身产生的电势不会大于 2ε 0 ,其中a为
静电能----对一个带电体系而言,其带电过程总伴随 着电荷相对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外力必须克服电荷间的 相互作用而作功,外界作功所消耗的能量转换为带电系统 的能量,就称作该带电体系的静电能,其由系统的电荷分 布所决定。 本章我们将对带电系统的静电能作进一步分析 1.讨论点电荷组和连续带电体的静电能、有电介质 存在时的损耗、电荷体系在外电场中的静电能、电场的能 量和能量密度等; 2.介绍由静电能求静电力的方法(虚功原理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