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有机化学总结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大学有机化学教案

大学有机化学教案

大学有机化学教案第一章:有机化学导论1.1 有机化学的概念与发展历史1.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与分类1.3 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与实验技能1.4 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与术语第二章:烷烃与卤代烃2.1 烷烃的结构与性质2.2 卤代烃的结构与性质2.3 烷烃与卤代烃的反应2.4 烷烃与卤代烃的制备方法第三章:烯烃与炔烃3.1 烯烃的结构与性质3.2 炔烃的结构与性质3.3 烯烃与炔烃的反应3.4 烯烃与炔烃的制备方法第四章:立体化学4.1 立体化学的基本概念4.2 手性碳原子与对映异构体4.3 立体化学的构型与构象4.4 立体化学的反应与合成第五章:醇、酚与醚5.1 醇的结构与性质5.2 酚的结构与性质5.3 醚的结构与性质5.4 醇、酚与醚的反应与合成第六章:羧酸与酮6.1 羧酸的结构与性质6.2 酮的结构与性质6.3 羧酸与酮的反应6.4 羧酸与酮的制备方法第七章:糖类与脂肪7.1 糖类的结构与分类7.2 糖的代谢与合成7.3 脂肪的结构与性质7.4 脂肪的代谢与合成第八章:氨基酸与蛋白质8.1 氨基酸的结构与分类8.2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8.3 氨基酸的合成与代谢8.4 蛋白质的制备与性质研究第九章:杂环化合物9.1 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9.2 杂环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9.3 杂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9.4 杂环化合物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第十章:有机合成反应10.1 有机合成的策略与方法10.2 碳碳键的形成与断裂反应10.3 官能团转换与修饰反应10.4 有机合成反应的调控与应用第十一章:天然有机化合物11.1 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分布11.2 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11.3 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11.4 天然有机化合物在药物与食品中的应用第十二章:有机金属化学12.1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12.2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与合成12.3 有机金属化合物在催化与材料科学中的应用12.4 有机金属化学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第十三章:有机光电材料13.1 有机光电材料的结构与性质13.2 有机光电材料的制备与表征13.3 有机光电材料在器件中的应用13.4 有机光电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第十四章:环境有机化学14.1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来源与迁移14.2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分析与检测14.3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处理与降解14.4 环境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未来挑战第十五章:有机化学实验15.1 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与安全15.2 有机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实验15.3 有机化学实验的设计与评价15.4 有机化学实验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与术语2. 烷烃、卤代烃、烯烃、炔烃的结构与性质3. 立体化学、醇、酚、醚的反应与合成4. 羧酸、酮、糖类、脂肪的结构与代谢5. 氨基酸、蛋白质的合成与功能6.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与反应7. 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与提取8.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反应与应用9. 有机光电材料的结构、制备与器件应用10.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分析与处理11. 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设计与评价难点:1. 立体化学中的手性碳原子与对映异构体2. 有机金属化学的结构与反应机理3. 有机光电材料的制备与器件制作4.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分析与处理技术5. 有机化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与问题解决。

有机化学实验电子教案

有机化学实验电子教案
与生物学交叉
将有机化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研究生物大分子的 合成、结构和功能。
与材料科学交叉
探索新型有机材料的合成方法、性能和应用前景 ,为材料科学领域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未来有机化学实验发展方向预测
绿色化
智能化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有机合成将成 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将 为有机化学实验提供更强大的智能化支持 。
实验室值日制度
安排值日表,值日人员负责当日实验室卫生、安全检查等工作。
实验室使用登记制度
实验前需预约登记,实验后需如实填写实验记录。
仪器设备使用与保养方法
仪器使用前需了解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确保正确、安全使用。
仪器使用后需及时清理、保养,如清洗试管、烧杯等玻璃仪器,对精密仪器进行防 尘、防潮处理。
有机化学实验电子教 案
目录
• 有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 常见有机化合物合成实验 • 有机化合物性质验证实验 • 有机化学实验技能提升 • 有机化学实验室管理与维护 • 有机化学实验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
01
有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有机化学实验室安全规范
实验室安全制度
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的 各项安全制度,如禁止
苯及其同系物的合成
通过芳香烃的亲电取代反应,如硝化 、磺化、卤化等,合成苯及其同系物 。
稠环芳香烃的合成
芳香族杂环化合物的合成
通过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如吡啶 、喹啉等的合成。
通过Diels-Alder反应、芳香烃的缩合 反应等方法合成稠环芳香烃。
醇、酚、醚类化合物合成实验
01
02
03
醇的合成
通过烯烃的水合、醛酮的 还原、格氏试剂与醛酮的 反应等方法合成醇。

高等有机化学教案(精选7篇)

高等有机化学教案(精选7篇)

高等有机化学教案高等有机化学教案(精选7篇)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反应规律的一门学科,是药学专业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

以下是高等有机化学教案,欢迎阅读。

高等有机化学教案篇1知识目标1、常识性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初步概念及性质上的一些共同特点,能够判断生活中的有机物;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物理性质及其可燃性。

2、了解酒精学名、化学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重要应用;分辨甲醇及乙醇性质的异同,认识甲醇的毒性;常识性介绍醋酸。

3、常识性介绍煤和石油既是重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能力目标1、学生探究甲烷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过程中,了解科学发明的过程和方法: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实施方案—结果分析—得出成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提高学生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技能。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古代对天然气、沼气的利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联系甲烷燃烧放热,说明甲烷可作重要能源以及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2、通过介绍我国在酿酒造醋工艺方面的重大发明和悠久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树立环保意识、能源意识。

教学建议关于甲烷的教学材料分析: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但某些化学现象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甲烷是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等含碳化合物以后又一种含碳化合物,所不同的是,甲烷属于有机物。

有机物知识的增加,是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特点。

甲烷作为一种简单的有机物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但学生却未必注意到它的存在、它在生活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更难与化学联系在一起。

因此经过提示,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甲烷的广泛存在,使学生容易收集到相关资料,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本节教学材料分成“有机化合物”、“甲烷”两部分,甲烷是重点,有机物的应用是选学材料。

高等有机化学电子教案

高等有机化学电子教案

高等有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有机化学概述1.1 有机化学的定义与发展历史1.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1.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1.4 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第二章:烷烃与卤代烃2.1 烷烃的结构与性质2.2 烷烃的合成反应2.3 卤代烃的结构与性质2.4 卤代烃的合成反应第三章:烯烃与炔烃3.1 烯烃的结构与性质3.2 烯烃的合成反应3.3 炔烃的结构与性质3.4 炔烃的合成反应第四章:立体化学4.1 立体化学的基本概念4.2 手性碳原子与立体异构体4.3 立体化学的构型与构象4.4 立体化学的反应机制第五章:芳香族化合物5.1 芳香族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5.2 芳香族化合物的合成反应5.3 苯环的亲电取代反应5.4 苯环的亲核取代反应第六章:醇、酚和醚6.1 醇的结构与性质6.2 醇的合成反应6.3 酚的结构与性质6.4 酚的合成反应6.5 醚的结构与性质6.6 醚的合成反应第七章:碳环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7.1 碳环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7.2 碳环化合物的合成反应7.3 杂环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7.4 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反应7.5 杂环化合物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第八章:碳氮化合物8.1 碳氮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8.2 碳氮化合物的合成反应8.3 碳氮化合物的重要类别8.4 碳氮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第九章:有机金属化学9.1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9.2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反应9.3 有机金属化学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9.4 有机金属化学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第十章:有机反应机理10.1 有机反应机理的基本概念10.2 电子效应与立体效应10.3 有机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10.4 常见有机反应机理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有机化学的定义与发展历史难点解析:理解有机化学与其他化学分支的区别,以及有机化学的历史演变对现代科学的影响。

二、有机化合物的分类与命名难点解析:掌握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尤其是含有多个取代基的化合物的系统命名。

大学有机化学的教案

大学有机化学的教案

1. 知识目标:(1)了解醇和酚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命名方法;(2)掌握醇和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熟悉醇和酚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增强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严谨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醇和酚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命名方法;2. 醇和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 醇和酚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

三、教学重点1. 醇和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醇和酚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

四、教学难点1. 醇和酚的化学性质的差异;2. 醇和酚的实验操作技巧。

1. 讲授法:讲解醇和酚的基本概念、分类、命名方法以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掌握醇和酚的性质;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醇和酚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知识(1)醇和酚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命名方法;(2)醇和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实验操作(1)醇和酚的溶解度实验;(2)醇和酚与金属钠的反应;(3)醇和酚与酚酞指示剂反应;(4)醇和酚的氧化反应。

4. 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5. 讨论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实验现象,总结醇和酚的性质。

6.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参与度等;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4.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学有机化学_教案

大学有机化学_教案

授课对象:化学专业本科生学时安排:4学时教材:《有机化学》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 掌握醇、酚、醚的分类、结构特点及命名规则。

2. 理解醇、酚、醚的化学性质,包括反应机理和反应条件。

3. 熟悉醇、酚、醚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醇1. 醇的分类:脂肪醇、芳香醇、环醇等。

2. 醇的结构特点:羟基的邻位、对位效应,立体效应等。

3. 醇的命名规则:IUPAC命名法、习惯命名法。

4. 醇的化学性质:(1)与金属反应:醇钠、醇钾的制备及性质。

(2)与无机含氧酸反应:成酯反应、氧化反应。

(3)脱水反应:醇的分子内脱水、分子间脱水。

(4)取代反应:醇的亲电取代反应。

二、酚1. 酚的分类:芳香酚、醇酚、酚醛等。

2. 酚的结构特点:酚羟基的邻位、对位效应,立体效应等。

3. 酚的命名规则:IUPAC命名法、习惯命名法。

4. 酚的化学性质:(1)酸性:酚的酸性及酸碱滴定。

(2)氧化反应:酚的氧化反应及产物。

(3)亲电取代反应:酚的亲电取代反应。

三、醚1. 醚的分类:脂肪醚、芳香醚、环醚等。

2. 醚的结构特点:醚键的稳定性,立体效应等。

3. 醚的命名规则:IUPAC命名法、习惯命名法。

4. 醚的化学性质:(1)醚键的断裂:醚的水解、酸催化、碱催化。

(2)醚的氧化:醚的氧化反应及产物。

(3)取代反应:醚的亲电取代反应。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醇、酚、醚的分类、结构特点、命名规则及化学性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醇、酚、醚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机理。

3. 实验教学法:指导学生进行醇、酚、醚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1. 醇、酚、醚的分类、结构特点及命名规则。

2.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包括反应机理和反应条件。

教学难点:1. 醇、酚、醚的化学性质,特别是亲电取代反应的机理。

2. 醚键的断裂及取代反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简要介绍醇、酚、醚在有机合成中的重要性。

有机化学实验电子教案

有机化学实验电子教案

有机化学实验电子教案篇一:有机化学实验12级时间4月13日第1-3节实验一有机化学实验一般知识一.实验目的:有机化学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根底的学科,随着新的实验技术不断出现,这门实验课程正在向用量少、效率高、绿色化的方向开展。

通过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以掌握有机实验的根本原理,有机物的合成、别离、鉴定的一般方法;加深对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包括查阅文献)-预备-实验-记录-”的实验习惯,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计算机的使用才能。

二.有机化学实验的根本规那么:为使有机实验有条不紊、平安地进展,必须遵照以下规那么:1、熟悉实验室的平安规那么,学会正确使用水、电、煤、通风厨、灭火器等,理解实验事故的一般处理方法。

作好实验的预习工作,理解所用药品的危害性及平安操作方法,按操作规程,小心使用有关实验仪器和设备,假设有征询题应立即停顿使用。

2、实验前,认真清点、检查玻璃仪器;实验中,平安合理的使用玻璃仪器;实验后,洗净并妥善保管玻璃仪器,尤其应学会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

3、实验时,要保持实验室和桌面的清洁,认真操作,遵守实验纪律,严格按照实验中所规定的实验步骤、试剂规格及与用量来进展。

假设要改变,需经教师同意方可进展。

4、实验药品使用前,应细心阅读药品标签,按需取用,防止浪费;取完药品后要迅速盖上瓶塞,防止搞错瓶塞,污染药品。

不要任意更换实验室常用仪器(如天平、单调器、折光仪等)和常用药品的摆放位置。

5、整个实验操作过程中要集中思想,防止大声喧哗,不要在实验室吃东西。

6、实验中和实验后,各类固体废物和液体废物应分别放入指定的废物搜集器中。

7、离开实验室前,应检查水电煤是否平安关闭。

三.有机化学实验的一般平安知识:有机化学实验特别大程度上由玻璃仪器、实验试剂和电器设备等组成,假设操作不当,会对人体、环境造成损害,实验试剂往往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易腐蚀、毒性高等特点,玻璃仪器与电器设备使用不当亦可发生意外事故。

大学有机化学电子教案

大学有机化学电子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有机化学授课班级:化学专业全体本科生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一、绪论1. 有机化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规则。

3. 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安全知识。

二、烷烃1. 烷烃的结构、性质和分类。

2. 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烷烃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三、烯烃和炔烃1. 烯烃和炔烃的结构、性质和分类。

2. 烯烃和炔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烯烃和炔烃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四、芳香烃1. 芳香烃的结构、性质和分类。

2. 芳香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芳香烃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五、醇、酚和醚1. 醇、酚和醚的结构、性质和分类。

2. 醇、酚和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醇、酚和醚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六、羧酸、酯和酰胺1. 羧酸、酯和酰胺的结构、性质和分类。

2. 羧酸、酯和酰胺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羧酸、酯和酰胺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七、杂环化合物1. 杂环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分类。

2. 杂环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杂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八、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鉴定1.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

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方法。

九、有机化学实验1. 常用有机化学实验仪器和操作。

2. 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分离和鉴定实验。

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教学法:通过有机化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

教学资源:1. 教材:《有机化学》([作者姓名] 编著)2. 课件:有机化学电子教案3. 实验教材:《有机化学实验》([作者姓名] 编著)4. 网络资源:有机化学相关网站、数据库等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复习总结一、试剂的分类与试剂的酸碱性1、自由(游离)基引发剂在自由基反应中能够产生自由基的试剂叫自由基引发剂(free radical initiator),产生自由基的过程叫链引发。

如:Cl2、Br2是自由基引发剂,此外,过氧化氢、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氰、过硫酸铵等也是常用的自由基引发剂。

少量的自由基引发剂就可引发反应,使反应进行下去。

2、亲电试剂简单地说,对电子具有亲合力的试剂就叫亲电试剂(electrophilic reagent)。

亲电试剂一般都是带正电荷的试剂或具有空的p轨道或d轨道,能够接受电子对的中性分子,如:H+、Cl+、Br+、RCH2+、CH3CO+、NO2+、+SO3H、SO3、BF3、AlCl3等,都是亲电试剂。

在反应过程中,能够接受电子对试剂,就是路易斯酸(Lewis acid),因此,路易斯酸就是亲电试剂或亲电试剂的催化剂。

3、亲核试剂对电子没有亲合力,但对带正电荷或部分正电荷的碳原子具有亲合力的试剂叫亲核试剂(nucleophilic reagent)。

亲核试剂一般是带负电荷的试剂或是带有未共用电子对的中性分子,如:OH-、HS-、CN-、NH2-、RCH2-、RO-、RS-、PhO-、RCOO-、X-、H2O、ROH、ROR、NH3、RNH2等,都是亲核试剂。

在反应过程中,能够给出电子对试剂,就是路易斯碱(Lewis base),因此,路易斯碱也是亲核试剂。

4、试剂的分类标准在离子型反应中,亲电试剂和亲核试剂是一对对立的矛盾。

如:CH3ONa +CH3Br→CH3OCH3 + NaBr的反应中,Na+和+CH3是亲电试剂,而CH3O-和Br-是亲核试剂。

这个反应究竟是亲反应还是亲核反应呢?一般规定,是以在反应是最先与碳原子形成共价键的试剂为判断标准。

在上述反应中,是CH3O-最先与碳原子形成共价键,CH3O-是亲核试剂,因此该反应属于亲核反应,更具体地说是亲核取代反应。

二、反应类型三、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如果一个反应不是一步完成的,而是经过几步完成。

则在反应过程中会生成反应活性中间体(active intermediate)。

活性中间体能量高、性质活泼,是反应过程中经历的一种“短寿命”(远小于一秒)的中间产物,一般很难分离出来,只有比较稳定的才能在较低温下被分离出来或被仪器检测出来(如三苯甲烷自由基),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是真实存在的物种。

1、碳自由基(carbon free radical)具有较高能量,带有单电子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自由基。

自由基碳原子是电中性的,通常是SP2杂化,呈平面构型。

能使其稳定的因素是P-π共轭和σ-P共轭。

自由基稳定性的次序为:在自由基取代、自由基加成和加成聚合反应中都经历自由基活性中间体。

2、正碳离子(carbocation)具有较高能量,碳上带有一个正电荷的基团,叫正碳离子,又称碳正离子。

正碳离子通常是SP2杂化,呈平面构型,P轨道是空的。

能使其稳定的因素有(1)诱导效应的供电子作用;(2)P-π共轭和σ-P共轭效应使正电荷得以分散。

它是一个缺电子体系,是亲电试剂和路易斯酸。

各种正碳离子的稳定性顺序为:在亲电加成、芳环上亲电取代、S N1、E1、烯丙位重排反应中都经历正碳离子活性中间体。

3、碳负离子具有较高能量,碳上带一个负电荷的基团,叫碳负离子。

烷基碳负离子一般是SP3杂化,呈角锥形,孤对电子处于一个未成键的杂化轨道上;如果带负电荷的碳与双键相连,则这个烯丙位的碳负离子是SP2杂化,呈平面构型,一对未成键的电子处于P轨道上,可以和π键发生P-π共轭。

碳负电子是一个富电子体系,是强亲核试剂,也是一个路易斯碱。

各种负碳离子的稳定性顺序为:4、卡宾(碳烯)(carbene)碳烯(:CH2)是个双自由基,外层只有六个电子,不满八隅体,能量高,反应活性大。

四、过渡状态(transition state,简称T.S)由反应物到产物(或到某个活性中间体)之间所经历的反应能量最高点的状态,在该状态时,旧的化学键将断裂而未断,新的化学键将形成而未形成,就像把一根橡皮筋拉到马上就要断裂的那一瞬间,整个体系处于能量的最高状态,这个状态就称为过渡态。

过渡态不能分离出来,用一般的仪器也检测不到他们的存在。

如卤代烃的S N2反应:。

过渡态的结构:(1)中心碳原子连接有五个基团,拥挤程度大,能量高。

(2)中心碳原子由原来的SP3杂化变为SP2杂化,亲核试剂和离去基团连在P轨道的两端,处于同一直线上;其它三个基团与碳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3)亲核试剂和离去基团都带部分负电荷,其电荷量的大小视情况而定。

(4)产物的构型有瓦尔登转化。

过渡态与活性中间体的区别:(1)能量曲线上:T.S处于能量曲线的峰顶上,能量高;中间体处于能量曲线的波谷上,能量相对较低。

(2)寿命:T.S是一种活化络合物,寿命极短,只有几到几十飞秒(10-15秒),中间体是真实存在的,寿命比T.S要长些,在超强酸中能稳定存在。

(3)表示方法:T.S不能用经典的价键理论去表示,中间体能用价键理论表示其结构。

五、活性中间体与反应类型1、自由基:烷烃的卤代,烯烃、炔烃的过氧化效应,烯烃、芳烃的α-H卤代,加成聚合。

2、正碳离子:烯烃、炔烃的亲电加成,芳烃的亲电取代,脂环烃小环的加成开环,卤代烃和醇的S N1,E1反应。

3、负碳离子:炔化物的反应,格氏试剂反应,其它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反应。

4、卡宾:卡宾的生成(α-消除反应)与卡宾的加成反应与插入反应。

5、氮烯:霍夫曼降级反应中间经历氮烯活性中间体。

6、苯炔:卤苯与氨基钠发生消除-加成反应所经历的活性中间体。

六、反应历程及特点:3、空间效应:体积较大的基团总是取代到空间位阻较小的位置。

4、定位规律:芳烃亲电取代反应的规律,有邻、对位定位基,和间位定位基。

5、查依切夫规律:卤代烃和醇消除反应的规律,主要产物是双键碳上取代基较多的烯烃。

6、休克尔规则:判断芳香性的规则。

存在一个环状的大π键,成环原子必须共平面或接近共平面,π电子数符合4n+2规则。

7、霍夫曼规则:季铵盐消除反应的规律,只有烃基时,主要产物是双键碳上取代基较少的烯烃(动力学控制产物)。

当β-碳上连有吸电子基或不饱和键时,则消除的是酸性较强的氢,生成较稳定的产物(热力学控制产物)。

九、重排反应(rearrangement)重排反应规律:由不稳定的活性中间体重排后生成较稳定的中间体;或由不稳定的反应物重排成较稳定的产物。

1、碳正离子重排(1)负氢1,2-迁移:(2)烷基1,2-迁移:(3)苯基1,2-迁移:十、立体结构的表示方法1、伞状透视式:2、锯架式:2、纽曼投影式:4、菲舍尔投影式:5、构象(conformation)(1) 乙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重叠式。

(2) 正丁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对位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全重叠式。

(3) 环己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椅式构象。

一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取代的椅式构象。

多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取代最多或大基团处于e键上的椅式构象。

7、三种张力(1) 扭转张力:在重叠式构象中存在着一种要变为交叉式的张力,叫扭转张力。

(2) 角张力:由于成键的键角偏离了正常的键角而存在的一种张力,叫角张力。

(3) 范氏张力:由于两个原子或基团相距太近,小于两者的范德华半径之和而存在的一种张力,叫范德华张力,简称范氏张力,又叫非键张力。

十一、立体结构的标记方法1、 D/L标记法:人为确定右旋甘油醛为D构型,左旋甘油醛为L构型,其它化合物通过化学反应的方法与二者相联系来确定构型。

注:“D,L”表示的是构型,“d,l”表示的是旋光方向,两者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2、 Z/E标记法:在表示烯烃的构型时,如果在次序规则中两个优先的基团在同一侧,为Z 构型,在相反侧,为E构型。

3、顺/反标记法:在标记烯烃和脂环烃的构型时,如果两个相同的基团在同一侧,则为顺式;在相反侧,则为反式。

4、 R/S标记法:在标记手性分子时,先把与手性碳相连的四个基团按次序规则排序。

然后将最不优先的基团放在远离观察者,再以次观察其它三个基团,如果优先顺序是顺时针,则为R构型,如果是逆时针,则为S构型。

注:将伞状透视式与菲舍尔投影式互换的方法是:先按要求书写其透视式或投影式,然后分别标出其R/S构型,如果两者构型相同,则为同一化合物,否则为其对映体。

十二、有机化学中常用的优先顺序1、次序规则:先按原子序数大小排序,原子序数大的优先,同位素中原子量重的优先;如果第一次比较原子序数相同,按外推法比较,原子序数总和大的优先。

次序规则用在烯烃和手性碳原子的构型标记中,还用在命名时处理取代基(将次序规则中优先的放后面)。

2、官能团优先顺序:只用在命名时,以谁做母体,从谁开始编号。

-COOH>-SO3H>-COOR>-COX>-CN>-CHO>>C=O>-OH(醇)>-OH(酚)>-SH>-NH2>-OR>C=C>-C≡C->(-R>-X>-NO2)官能团的优先顺序大体上是以基团的氧化态高低排列的。

3、定位基及其定位能力的强弱顺序:用在芳烃亲电取代反应中确定新引入基团进入的位置。

邻、对位定位基:-O->-N(CH3)2>-NH2>-OH>-OCH3>-NHCOCH3>-R>-OCOCH3>-C6H5>-F>-Cl>-Br>-I间位定位基:-+NH3>-NO2>-CN>-SO3H>-COOH>-CHO>-COCH3>-COOCH3>-CONH2要求只少记几个常见的定位基,如红色的定位基。

十三、异构现象1、构造:分子中原子的连接顺序或结合方式。

2、构型:分子中原子在空间的不同排布方式。

3、构象:仅仅由于分子中碳碳单键的旋转,而引起分子中各原子在空间的不同排布方式。

4、构型与构象的区别:虽然两者都属立体异构的范畴,但两者有本质的差异。

(1)构型的个数是有限的,而构象是有无数个,通常研究的只是其典型的构象。

(2)通常条件下,两个构型之间不能互变,是较为固定的空间排布,可以分离开来;而构象之间却能在室温下快速相互转化,无法分离。

5、手性分子:一个分子与其镜像不能重合,就像人的左右手一样,叫手性分子。

判断一个分子或物体是否是手性的,可考查它是否具有对称面、对称中心和交替对称轴,如果都没有,该分子或物体就是手性的;如果有其一,就是非手性的。

手性是分子存在对映异构的充分必要条件。

是手性分子才有对映体,才有旋光性。

6、对映异构体的数目:如果一个分子有n个手性碳原子,则其对映异构体的数目为2n个。

若有相同的手性碳原子,则对映异构体的数目会少于2n个。

考查一个物质所有立体异构体的方法是:先考查其顺-反异构,然后找出手性分子,再找出手性分子的对映异构体。

7、酒石酸的物理性质对照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