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宽带接入技术的介绍和比较_崔红梅
8种宽带网络接入技术解析

8种宽带网络接入技术解析宽带网络接入技术是指能够提供高带宽、高速率、高质量的网络接入服务的技术。
我们将介绍以下8种常见的宽带网络接入技术。
1. 数字用户线路(DSL):DSL利用电话线传输数据信号,分为A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和VDSL(Very high bit-rate DSL)。
ADSL适用于家庭用户,具有较高的下行速率和较低的上行速率;而VDSL适用于企业用户,具有更高的上下行速率。
2. 电缆网络:电缆网络利用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数据信号,广泛应用于家庭和企业用户。
其特点是速度较快,使用方便,但由于带宽是共享的,可能会受到网络拥堵的影响。
3. 光纤到户(FTTH):光纤到户是将光纤网络直接连接到用户家庭或企业的终端设备上。
它具有高带宽、低延迟、稳定性好的特点,适用于需要大量数据传输和高速互联网接入的用户。
4. 卫星网络:卫星网络通过卫星传输数据信号,适用于地理条件复杂或无法铺设光纤的区域。
它能够提供全球范围内的覆盖,但由于信号传输存在一定的延迟,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有一定影响。
5. 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局域网是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数据的网络,适用于办公室、家庭和公共场所。
它具有灵活性高、便于移动的特点,但受到信号覆盖范围和干扰的限制。
6. 移动网络:移动网络是通过移动通信基站进行数据传输的网络,适用于移动设备和移动用户。
它能够提供移动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但速率可能受到网络拥塞和信号强弱的影响。
8. 光纤到线(FTTC):光纤到线是将光纤网络延伸至距离用户较近的地方,然后通过铜线将信号传输到用户终端。
它兼顾了光纤的高速率和铜线的成本效益,适用于一些需要高速率但离光纤接入点较远的用户。
8种宽带网络接入技术解析

8种宽带网络接入技术解析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和企业需要高速的宽带网络接入。
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目前有多种不同的宽带网络接入技术。
本文将对其中的8种常见宽带网络接入技术进行解析。
1. 拨号接入:拨号接入是最早被广泛使用的宽带网络接入技术之一。
通过电话线路连接到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的服务器,用户可以通过调制解调器将数据发送到ISP,实现互联网接入。
这种技术简单易用,但速度较慢,仅适用于个人用户。
2. 数字用户线(DSL):DSL是一种通过电话线路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的技术。
DSL技术使用高频信号的方式将电话线路分为两个频段,一个用于传输电话信号,另一个用于传输数据信号。
这种技术可以提供较高的下载速度,适用于个人用户和小型企业。
3. 电缆调制解调器: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是通过电缆电视网络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的技术。
用户通过电视有线网络连接到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使用电缆调制解调器将数据传输到ISP,实现互联网接入。
电缆调制解调器可以提供较高的下载速度,适用于家庭和中小型企业。
4. 光纤接入:光纤接入是通过光纤网络提供高速互联网接入的技术。
光纤接入采用光信号传输数据,具有较高的传输速度和较低的延迟。
由于光纤的传输带宽较大,可以满足大型企业和机构的需求。
5. Wi-Fi接入:Wi-Fi是一种无线网络技术,通过无线路由器将互联网连接传输到用户的设备上。
Wi-Fi接入适用于个人用户和小型企业,具有便捷和灵活的特点。
6. WiMax接入:WiMax是一种广域无线接入技术,可以提供更大范围的无线互联网接入。
WiMax技术可以支持大规模用户同时访问互联网,适用于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宽带网络接入。
7. 3G/4G接入:3G和4G是移动通信技术,可以通过移动网络提供高速的互联网接入。
3G和4G技术适用于移动设备和无线互联网接入,可以在城市和农村地区提供宽带网络服务。
8. 卫星接入:卫星接入是通过卫星通信提供互联网接入的一种技术。
8种宽带网络接入技术解析

8种宽带网络接入技术解析宽带网络是指广域网(WAN),一般是指广域网(通常称为Internet),通过宽带技术来支持这种高速网络连接。
目前市面上的宽带技术有以下8种:1.有线数字电视(Digital TV):以有线传输数字电视信号为基础的宽带接入技术,可在家中实现全高清数字电视收看,同时也具备宽带接入功能,可支持数据传输和多媒体应用服务,是一种对多媒体应用有较好的支持的宽带接入技术。
2.ADSL:即模拟数字用户环路,以太网协议的宽带接入技术,可以可靠的实现宽带网络的链接。
是最常用的宽带接入方式,因为技术成熟,可满足一般的宽带接入用户要求,最高速到上百兆的,是最常用的宽带接入技术。
3.VDSL:指双绞线同极性电缆,即一种有线传输技术,比ADSL要高出数倍,最高支持25Mb/s下载,适合宽带网络接入用户快速下载视频等内容。
4.FTTH:即光纤到户,基于光纤宽带技术,可以实现以太网协议的高速宽带网络接入,最高支持1Gb/s的速度。
5.HFC:即同轴电缆宽带网络,主要利用同轴电缆来传输数据和多媒体,可以满足家庭用户的多媒体应用服务和宽带网络的高速接入。
6.Wi-Fi:一种无线宽带网络接入技术,在家庭用户实施过程中,利用无线接入器,布置到指定的区域,实现客户的宽带接入服务。
7.无线广域网:是基于CDMA技术来实现宽带网络接入的技术,客户只需要安装CDMA技术的无线接入装置,即可实现宽带接入服务,适合拥有一定信号覆盖范围的客户使用。
8.3G/4G:是利用移动网络技术来实现宽带网络接入的技术,具有宽带的覆盖范围广、距离远的优势,是移动网络技术中提供宽带接入服务的技术。
以上就是目前市面上常见的8种宽带网络接入技术,因宽带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今后会有更多种新技术投入市场,以满足用户需要。
8种宽带网络接入技术解析

8种宽带网络接入技术解析宽带网络接入技术是指能够提供宽带连接的网络接入技术,具体包括了DSL、光纤、有线电视、Wi-Fi、4G/5G 移动网络、卫星互联网、WiMax和LTE网络。
接下来,我们将对这八种宽带网络接入技术进行解析。
1. DSL(数字用户线路):DSL是通过普通的电话线路传输数字数据的一种技术。
它通过将电话线分成不同的频谱区间,其中一部分用于传输电话信号,另一部分用于传输宽带数据信号。
DSL技术具有成本低廉、用户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等优点。
3. 有线电视:有线电视一般用于提供电视信号,但在一些地区也可以提供宽带互联网服务。
有线电视使用同轴电缆作为传输媒介,具有信号传输距离远、传输质量高等优点。
4. Wi-Fi:Wi-Fi是一种无线局域网技术,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数据。
它通常使用2.4GHz或5GHz的频段进行无线传输,具有便捷、灵活等特点。
Wi-Fi通常通过路由器来分发无线信号,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设备接入Wi-Fi网络。
5. 4G/5G 移动网络:4G/5G移动网络是指第四代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数据。
4G/5G移动网络具有高速传输、低延迟、大容量等特点,适用于移动设备的宽带接入。
6. 卫星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是通过卫星信号进行宽带连接的一种技术。
它适用于无法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覆盖的地区,具有无地域限制、覆盖范围广等特点。
卫星互联网在传输速度和延迟方面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7. WiMax:WiMax是一种基于IEEE 802.16标准的无线传输技术,可以提供宽带接入服务。
WiMax具有较大的覆盖范围和较高的传输速度,适用于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宽带接入需求。
8. LTE网络:LTE(Long Term Evolution)网络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高速传输、低延迟等特点。
LTE网络可以提供宽带接入服务,适用于移动设备的高速互联网接入。
总结起来,这八种宽带网络接入技术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使用场景和需求。
8种宽带网络接入技术解析

8种宽带网络接入技术解析宽带网络接入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宽带信号传输到用户的终端设备上,实现高速、稳定的网络接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宽带网络接入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8种常见的宽带网络接入技术,并对其特点和应用进行解析。
1. 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
ADSL是一种使用普通电话线通过电话交换机传输数据的数字通信技术。
它的特点是上行和下行传输速率不对称,下行速率通常比上行速率要快。
ADSL适合家庭用户,通过电话线实现宽带网络接入。
2.VDSL(Very-high-bit-rate Digital Subscriber Line):超高速数字用户线路。
VDSL是ADSL的升级版本,其传输速率更高,能够提供更好的网络体验。
VDSL适用于企事业单位和宽带需求较高的家庭用户。
3. 光纤接入:光纤接入是将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实现高速宽带网络接入的技术。
光纤具有传输速率高、带宽大、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适用于高速宽带接入的需求,如企事业单位和高端家庭用户。
4. 以太网接入:以太网是一种基于IEEE 802.3标准的局域网技术,通过电缆传输数据。
以太网接入技术通常用于家庭和小型企业网络接入,具有成本低、稳定性强等特点。
5. 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
LTE是一种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宽带网络接入技术,是4G移动通信技术的一种升级版本。
LTE具有较高的传输速率和较低的延迟,适合移动终端设备的宽带接入需求。
6. 5G(Fifth Generation):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5G是基于LTE技术的一种升级版本,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更低的时延和更广的连接容量。
5G适合大规模机器通信和物联网应用。
7. Wi-Fi:无线局域网技术。
Wi-Fi通过无线方式将互联网信号传输到终端设备上,通常通过路由器提供网络接入。
8种宽带网络接入技术解析

8种宽带网络接入技术解析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用户的不断增加,宽带网络接入技术已经成为了许多用户使用网络的首选方式。
目前常见的宽带网络接入技术有光纤接入、ADSL接入、VDSL接入、FTTC接入、FTTH接入、HFC接入、无线宽带接入和卫星宽带接入。
下面将对这八种宽带网络接入技术进行详细解析。
1.光纤接入光纤接入是一种高速的宽带网络接入技术,它利用光纤传输数据,并通过光纤设备将数据传输到终端用户。
光纤接入的速度较快,可以满足用户对高速网络的需求,同时光纤接入的网络稳定性也相对较高。
但是,光纤接入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知识。
2.ADSL接入ADSL接入是一种常见的宽带网络接入技术,它利用现有的电话线路传输数据。
ADSL接入速度相对较快,可以满足大多数用户对网络的需求。
ADSL接入安装和维护较为便捷,用户只需要安装一个ADSL调制解调器即可。
但是,ADSL接入的网络速度和稳定性可能会受到电话线路质量以及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VDSL接入是一种基于电缆电信线路的宽带网络接入技术,与ADSL接入类似,但速度更快。
VDSL接入通过升级标准电话线路来提高数据传输速度,并且可以通过信号放大器增加传输距离。
不过,VDSL接入的安装较为复杂,需要对电缆线路进行调整和改造。
4.FTTC接入FTTC接入是一种基于光纤和电缆线路的混合型宽带网络接入技术。
它通过将光纤信号转换为电缆信号,将数据传输到用户家中。
FTTC接入的速度比ADSL接入更快,但与光纤接入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FTTC接入的安装和维护成本相对较低,用户可直接连接到电缆线路,无需进行频繁的调整。
HFC接入是一种现代化的宽带网络接入技术,基于有线电视网络和光纤传输网络。
它可以提供高速的数据网络连接,同时也可以向用户提供数字电视和语音服务。
HFC接入的安装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7.无线宽带接入无线宽带接入是一种基于无线网络技术的宽带网络接入技术,通过无线信号传输数据。
宽带接入技术

宽带接入技术1. 简介宽带接入技术是指通过一系列网络设备和协议,将高速的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给用户的一种技术。
与传统的拨号上网方式相比,宽带接入技术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和稳定性,能够满足现代人对于互联网的高带宽需求。
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宽带接入技术进行介绍。
2. ADSL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是一种采用普通电话线进行宽带接入的技术。
ADSL利用了电话线在高频段的传输能力,将数据和语音分成不同的频段进行传输,以保证语音通信的质量。
ADSL的特点是上行传输速率较低,通常为几百kbps,下行传输速率较高,可以达到几Mbps。
ADSL在家庭和小型企业用户中应用广泛,它的成本相对较低,安装和维护也比较方便。
3. 光纤接入光纤接入是一种将光纤作为传输介质的宽带接入技术。
相比传统的金属电缆,光纤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远的传输距离。
光纤接入可以分为FTTH(Fiber To The Home)和FTTB (Fiber To The Building)两种方式。
FTTH是将光纤直接延伸到用户家中,提供高速、稳定的宽带接入服务,可以满足用户对高清视频、在线游戏等大带宽应用的需求。
FTTB则是将光纤延伸到楼宇或小区,在楼内通过局域网等方式将宽带信号分发给每个用户。
光纤接入具有传输速率高、抗干扰性强等优点,但安装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
4. 电力线通信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是一种利用电力线路提供宽带接入的技术。
它通过在电力线上叠加高频信号,并利用电力线路的传输能力,将宽带信号传输到用户家中。
电力线通信的优点是无需额外布设网络线路,可以利用现有的电力线路实现宽带接入,节省了布线成本。
然而,电力线通信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着干扰、传输速率较低等问题,目前主要应用于一些特定场景,如远程抄表和智能电网等领域。
5. 无线接入无线接入是一种利用无线技术提供宽带接入的方式。
8种宽带网络接入技术解析

8种宽带网络接入技术解析随着科技的发展,宽带网络接入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为用户提供更快速、稳定的网络接入服务。
下面将对目前常见的8种宽带网络接入技术进行详细解析。
1. 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ADSL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宽带接入技术。
它利用电话线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有两个主要特点:非对称性和模拟/数字混合信号传输。
非对称性指的是ADSL提供的上行和下行速度不同,一般下行速度比上行速度快。
这是因为ADSL主要用来接收互联网上的数据,而上行速度较慢。
ADSL通过将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进行分割,实现高速数据传输。
2. VDSL(Very-high-bit-rate Digital Subscriber Line,超高速数字用户线路)VDSL是高速版的DSL技术,它通过电话线传输数据,但比ADSL提供更快的速度。
VDSL 具有高传输带宽,是一种高容量、高速率的接入技术,适用于多媒体数据的传输,如音频和视频。
VDSL与光纤网络相比,虽然速度较慢,但成本更低,适合家庭用户或小型企业使用。
3. 光纤接入光纤接入是一种高速的宽带接入技术,它利用光纤传输数据,具有高带宽、高速率的优点。
光纤接入可以提供更稳定、可靠的网络连接,适用于大型企业和高带宽需求用户。
光纤接入可以分为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纤到家)和FTTB(Fiber to the Building,光纤到楼宇)两种方式,分别适用于家庭和大楼等集体用户。
4. 电缆调制解调器(Cable Modem)电缆调制解调器是一种通过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宽带接入技术。
电缆调制解调器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提供高速的上行和下行带宽,并且不受电话线路长度限制。
电缆调制解调器适用于家庭用户和小型企业,提供稳定、高速的网络接入。
5. 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Wi-Fi是一种无线网络技术,通过无线信号提供宽带接入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 # # # # # #
第一作者简介: 崔红梅, 女, 山西省河津市人,MYYM 年毕 MYLZ 年生, 业于山西大学电子与信息系统专业, 工程师, 中铝山西分公司, 山西省河 津市, "QEE""<
Q
RD$S 技术
RD$S 技术为用户终端提供游牧式无线接入服务,目前所使用的
#
宽带 OPS 技术
采用 OPS OPS J 无源光网络 K 是指采用无源光分支器的光纤接入网,
技术可以节省 PD> 光接口,节省光纤资源,易于升级扩容,便于维护管 理,从长远来看,宽带 OPS 技术在未来实现 I>>H 方面具有较好的发展 前景。 总之, 随着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发展, 网络的宽带化、 光纤化越来越 明显, 宽带接入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也就成为目前通信领域的一个热点。 从目前的发展看来, E 种不同体系的宽带接入技术:VBCD,F:;%- G&1-4 与 HIF 会在近几年内三分天下,而作为光接入技术的 $OPS 和 CBH 也 会在相应的领域内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张瀚峄 < VBCD 与宽带接入技术 W G X <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 (责任编辑: 版社, 刘翠玲 ) !""!< WMX
!
以太网接入技术
以太网接入利用了以太网具有的简单、低成本、可扩展性强、与 HQ
网络和业务融合性好等特点。但由于以太网本质上是一种局域网技术,
!!!!!!!!!!!!!!!!!!!!!!!!!!!!!!!!!!!!!!!!!!!
# # # # # # # # # # # # # # #
第一作者简介: 张 路 #"U 号, "X""TX= 艮, 男, 山西省洪洞县人, TYWU 年 T" 月生, TYYX 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 工程师, 铁通太原分公司, 山西省太原市建设北
!"#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Q ) 文章编号: M""# [ L"EE "# [ "!"# [ "!
CF6 N >UFH 6SIP^G$>6PS BU=UDPOGUS> _ UFPSPG‘
!""Q 年
第 MQ 卷
第#期
收稿日期: !""Q [ "E [ "M
非屏蔽双绞线的应用基础
张向军
摘 “高级非屏蔽双绞线并不比低级产品好 ” 要: 针对用户在选择网络线缆时存在的 的观 点, 从衰减、 串扰、 阻抗及回波损耗等方面分析了非屏蔽双绞线的物理特性, 从而证明了上 述观点是不正确的, 是由于对双绞线物理特性参数的看法过于表面化而造成的。 关键词: 非屏蔽双绞线; 衰减A 串扰 A 阻抗 A 回波损耗 中图分类号: >SYM# 文献标识码: $
日前的主要宽带接入技术主要包括有线接入技术和无线接入技 术。其中有线接入有: 以电话铜缆为接入手段的 @ABC 技术; 以五类双绞 线为接入手段的以太网接入技术;以同轴电缆为接入手段的 D?E 技术; 以无线为物理媒质的 ZCOK、 以光纤为接入手段的 CNAB 和 NNAB 技术; 宽带 QLK 技术。
在 MM G; N 0、 #< # G; N 0、 ! G;30、 M G; N 0 之间进行动态调整。在公众热点
对于安全问题, 各设备商都采取了一些新的解决方案, 如将原有的 LQ 位 RUO 加密增加到 M!T 位 RUO 加密等; 6UUU 也推出了 6UUU T"!< MM- 标 准。 此外, 推出一个使 RD$S 用户能在不同运营商间、 在全国甚至世界范 围内漫游的标准, 将是促使 RD$S 广泛使用的关键。
近年来, 使用非屏蔽双绞线解决网络的问题变得十分模糊。现存的 (3%/0) 类,使用户越来越难选择电缆 有效非屏蔽双绞线从 E 类到 L \ 了。 对于这个问题, 许多文章都提出鲜明的观点: 高级非屏蔽双绞线并不 比低级的产品好多少。 而且许多人认为技术过度更新并不会带来更好的 未来。因此, 有必要澄清这些似是而非的观点。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 ) 文章编号: T""U V W"XX "U V "!"# V "!
BEH I $JED HK?LMNO$HLK AJPJCLQNJK$ R JELKLNS
!""4;# V "! V "Y
几种宽带接入技术的介绍和比较
崔红梅, 张 林
E
F:;%- G&1-4 与 HIF
F:;%- G&1-4 J 线缆调制解调器 K 与 HIF 是利用有线电视网实现用户
宽带数据接入的一种方法, 该方案是利用光缆作空间分割上下行信号独立 传输,光接点后同轴电缆采用频分制光缆传输,系统终端 FG 完成数据信 号的上下行信号处理。 HIF 是宽带接入技术中最早成熟和进入市场的一 种, 具有宽带和相对经济性的特点。HIF 在一个 #"" 户左右的光节点覆盖 区可以提供 L" 路模拟广播电视、 每户至少 ! 路电话、 速率高达 M" G; N 0 的 数据业务, 具有以单个网络提供各种类型的模拟和数字业务的功能。其优 点是电缆调制器不依赖 $>G 技术, 而是直接采用 6O 技术。同时, 它的缺点 也是很明显的, 其网络结构呈树形, 所以当用户增多时, 在低频端的回传噪 声积累也相应变大,而树形结构的本质是总线共享型的,所以当使用 FG 的用户数增多时,在单位时间内分配给用户的带宽变窄,导致用户上网尤 其是在进行 =PB、 视频会议等需要长时间占用高带宽的业务时网络整体性 能下降。与以太网方式相比 F:;%- G&1-4 与 HIF 方式还是具有更多的优 势, 首先它不用重新布线, 只对原有线路进行改造即可。同时在设备管理、 计费、 安全性、 带宽管理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 只是在目前产品的可选择性 和成熟度上还无法和以太网技术比较。
(中国铝业山西分公司, 山西河津, "#XX"" ) 摘 要:随着因特网的不断发展,接入网技术成为了目前通信技术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
一, 并出现了多种接入技术和多种发展策略。 对目前几种主要的接入技术的特点及应用进 行了介绍和比较。 关键词: 接入技术; 甚高速数字用户环路; 宽带接入技术 中图分类号: $QXYX= "X 文献标识码: O
M
]>O 线缆的界定
近几十年来,]>O 线缆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作为一个网络基础介质
的性质也将改变。 网络线缆的主要作用是携带数据从一个设备到另一个设备,这些设
用于公用电信网的接入领域时,在认证计费和用户管理、用户和网络安
!!!!!!!!!!!!!!!!!!!!!!!!!!!!!!!!!!!!!!!!!!!
T
@ABC 接入技术
@ABC 技术主要包括 OABC; PABC 和 BDABC 等 X 种技术。 OABC 和
在不影响窄带话音业务 [ 包括普通电 PABC 技术都能利用普通电话铜缆, 话业务和 HBAK 业务 \ 的情况下, 为用户提供高速数据业务, 由于中国有 丰富的铜缆资源, 而 BDABC OABC 和 PABC 是目前主要的宽带接入技术。 是一种利用电话铜缆提供上、下行高速对称数据速率的技术,主要为一 些企业提供性价比较高的专线业务。 T= T !B:C 采用 AN$ 调制技术, 基于 O$N 传送模式, 为用户提供上、 下行非对 称的宽带数据业务, 由于 OABC 技术、 设备都很成熟, 设备价格仍在不断 降低, 且覆盖范围广, 理论上其最大传输距离可达 U 2<, 实际使用证明, X 一般能够保证较好的传输性能。它的特点: 一是利 2< 距离范围内使用, 用一对双绞线同时传输数据和语音。二是上下行速率为 T= U N: I - I W# 四是系统组网 2: I - ] W N: I - I W#" 2: I -G 三是充分利用现有的铜线资源。 灵活, 可根据用户分布以星形、 树形方式组网。五是由于每根 OABC 用户 独有, 因而 OABC 宽带也由每个用户所独有, 而不是共享。六是相对其他 接入技术, 安装相对简单。 OABC 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说明我们的接入网技术的发展还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 还得在立足既有设 备的基础上进行接入技术和接入方式的不断探索, 还需要众多科技工作者 “个人通信” 的不断探索与尝试, 才有可能真正迎来 时代的到来。 (责任编辑: 白尚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