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秘书工作制度探析

合集下载

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

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

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前言秘书制度是指负责机关、团体或个人的行政事务、秘书、翻译、公关及文秘等工作的职务机构及其职员。

秘书是现代企事业组织中担任行政事务助理工作的人员,对于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一制度在我国历史上也曾经存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

唐代中官制唐朝中官制是我国历史上最完善的秘书制度之一。

中官是负责皇家机关设施、宫城和官衙的秘书,深度参与皇帝决策,对唐朝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此外,中官还有规范监督宪法制度的作用。

唐朝中官制被誉为“官场博弈”的最高境界。

宋代管乐制度宋朝时期的管乐制度是我国历史上特殊的秘书制度。

管乐是指在宋代宫廷和宗庙里演奏的音乐,管乐伎乐俗称为“乐千郎”。

管乐制度是宋朝皇帝的随从官,主要负责为皇室成员演奏乐曲、礼仪上的音乐伴奏以及音乐会等,管乐官属于贵族集团,其势力相当于宰相。

明代东厂明朝时期的东厂是我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秘书制度之一。

东厂成立于明朝永乐十二年,是明朝最大的官方情报机构。

它负责监视政治人物、收集间谍情报、防范叛乱的情况。

东厂官员名义上是皇帝的行政秘书,但实际上是大清洗的主导力量之一。

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因与东厂产生冲突而被捕受审。

清代东西书房清朝时期的东西书房是我国历史上特殊的秘书制度之一。

它是康熙帝所创立,旨在提高文官的能力和提高管理水平。

东西书房的设立,为我国政治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东西书房成立后,大量受过教育的文人开始转向官场,不久后成为表现优异的官僚。

结语以上介绍了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它们在各自的时代和背景下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的长河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既需要有文人墨客思想的熏陶,同时也需要现代企事业组织这样的助力。

秘书制度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古代秘书工作制度(3篇)

古代秘书工作制度(3篇)

第1篇一、引言秘书工作,自古以来就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家族等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秘书,作为领导的助手,承担着上传下达、协助决策、综合协调、服务保障等重要职责。

古代秘书工作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社会管理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古代秘书工作的起源、职能、组织体系、选拔与任用、考核与奖惩等方面,对古代秘书工作制度进行探讨。

二、古代秘书工作的起源1. 秘书工作的起源古代秘书工作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剧,出现了专门从事文书、档案、记录等工作的官员。

夏商时期,我国开始设立官职,秘书工作逐渐成为国家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秘书工作的发展周朝时期,秘书工作制度逐步完善,设立了专门负责文书、档案、记录的官员,如史官、内史等。

秦汉时期,秘书工作进一步发展,设立了尚书省、中书省等机构,秘书官员的职能逐渐扩大。

三、古代秘书工作的职能1. 上传下达秘书官员负责将皇帝、领导的决定、命令传达给下级官员和民众,同时将下级官员和民众的意见、建议上报给皇帝或领导。

2. 协助决策秘书官员根据实际情况,为皇帝或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协助决策的实施。

3. 综合协调秘书官员负责协调各部门、各层级之间的关系,确保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组织的正常运行。

4. 服务保障秘书官员为领导提供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服务保障,如安排日程、接待客人等。

四、古代秘书工作的组织体系1. 中央秘书机构古代中央秘书机构主要包括:(1)尚书省:负责国家机密、文书、档案等事务。

(2)中书省:负责起草、审核皇帝的诏令、敕令等。

(3)门下省:负责审核、颁布皇帝的诏令、敕令等。

2. 地方秘书机构地方秘书机构主要包括:(1)郡守:负责本郡的文书、档案、机密等事务。

(2)县令:负责本县的文书、档案、机密等事务。

五、古代秘书工作的选拔与任用1. 选拔标准古代秘书官员的选拔标准主要包括:(1)品德:廉洁奉公、忠诚可靠。

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

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

我国历史上的部分秘书制度佚名一、春秋战国秦代以前(1)用印制度:约始于西周,西周已有印章(当时称“印”为“玺”),多用于私人检验财物时的凭证。

到春秋后期用于检验文书,但未普及,到战国时往来文书必须用印封。

文书加印,说明了文书的权威性。

(2)正副本制度:始于西周的一种文书制度。

从王命文书到各类文书都有正副本,有的文书要有几份副本。

王命文书宣读后,交正本予承办者,内史另抄副本藏于王室备查。

(3)签名制度:始于殷商时代。

殷商甲骨文书是由史官或巫卜来占卜刻制的,他们在起草文书或记录活动时,常在甲骨文上签字,或刻上某记号,以示对所写文书负责。

唐宋时期主管文书工作的官吏要在审定的文书上签字,一般字迹潦草,称为“花押”、“花书”,有的以符号代替。

这种签字难以模仿,使文书处理工作更严肃。

(4)驿传制度:文书传递的一种制度,始于西周,唐代更加完备,是每隔三十里设一驿站,用于传递公文。

二、汉代(1)公文用纸制度:用纸张作载体的公文,始于汉朝,魏晋以后增多。

撰拟公文所使用的纸张都有各自的规定,如颜色、尺寸等,黄纸为皇室专用,一般官吏、百姓用白纸。

在纸张尺寸上,规定书写皇帝的诏敕文告,使用高一尺三寸、长二尺的黄纸。

三、魏晋南北朝时代(1)文书处理程序制度:魏晋时,相府为最高政务机构,掌收受天下文书和颁发诏令。

在文书处理过程中,依一定程序,如上行文,经丞相送商书,再进呈皇帝阅示,以后交商书保管。

皇帝下行文,分两条渠道颁下,一部分交相府分发各政务部门执行;一部分交商书转御史大夫,再转丞相分发。

四、唐代(1)一文一事制度:即一篇公文只能叙述一件事情,不能在一篇公文里写几件事情。

这种制度始于唐代,宋朝普遍施行。

其好处是,能够把要说的事情说得明白详尽,有利于提高行文效率和公文处理工作。

(2)封驳制度:唐代为加强公文制作的监督,驳正过失而建立的一种制度。

唐代是由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审议,如果觉得不妥,则可以驳回修改。

这种封驳制度,可以加强监督,提高公文撰写的质量。

中国古代的秘书制度

中国古代的秘书制度

中国古代的秘书制度汉语言文学1班 18101220 周姝含学习《秘书实务》已有大半学期,对于之前相对陌生,只算得上了解片面的秘书的含义以及秘书机构的基本职能也逐渐开始有了相对的了解。

秘书目前在我国仍然是一种职务的名称,对于“秘书”的范围有两种不同层次的理解。

“狭义的秘书“指有秘书头衔的职业秘书。

包括在党政机关或国有单位中列入正规编制、由组织人事部门正式下文件任命的秘书,以及名营企业或个人通过聘用合同录用的秘书。

”广义的秘书“就是通常所说的”秘书工作人员“,除了职务秘书外,还包括那些虽无秘书头衔但实际上从事秘书工作的人。

从秘书职位的角度来看,秘书职位经历了从官职向社会职业转变的过程。

当今社会的秘书,在本质上是领导人工作的助手,既不能缺位无所作为,也不能越权胡作非为。

今天我主要谈论的是有关于中国的古代秘书制度。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封建思想文化的古国,在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封建制度下,皇帝的地位是不可动摇不可威胁的,任何职位官员都是为皇帝一人服务的,秘书也不列外。

秘书这一职位起源于炎黄,殷商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的特殊性,社会组织、领导者需要辅助人员,与此同时文字信息的使用量扩大,秘书这一职务就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到了原始社会后期,黄帝设立“六相”,以仓颉为史官,尧舜时期设百揆、秩宗、纳言等官职兼秘书工作,当时的秘书工作范围不广,一人负责多事,分工不明,但已脱离萌芽状态,有一定雏形。

之后夏朝建立,各项制度开始逐渐完善,秘书产生,被称为太史令、左右史、秩宗。

殷商时期,巫史合一,称为“史巫”,负责占卜、传达王命、保管文书,但到了西周时代,巫史分离,史官担任秘书工作。

春秋时期发生了大变革,社会动荡,秘书对内参与国王决策、起草文书、宣布命令;对外接访、信件,此时的秘书分工明确、职责重大、地位上升、可以参政。

秦代的秘书已经是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了。

到了汉代,秘书的地位空前上升,身兼多职,尚书台掌管奏章、参与决策;主薄、书佐为中下层秘书,保管文书、写公文。

唐代秘书制度发展状况

唐代秘书制度发展状况

唐代秘书制度发展状况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这个时期,秘书制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封建统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组织机构、秘书选拔、秘书职责、秘书地位和秘书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等方面,探讨唐代秘书制度的发展状况。

一、组织机构在唐代,秘书工作的主要机构是“秘书省”,它是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部门,负责管理皇帝的文秘工作,以及收藏和保管政府文件和图书等。

此外,还有“翰林院”和“弘文馆”等机构,也承担着一定的秘书工作。

这些机构在组织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为皇帝和政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秘书选拔在唐代,秘书的选拔非常严格。

一般而言,秘书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一是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文字能力;二是要有忠诚可靠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三是要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背景。

皇帝在选拔秘书时,通常会通过考试、推荐等方式进行选拔,以确保所选人员的能力和品质。

三、秘书职责唐代秘书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负责为皇帝起草、批阅、传递公文和文件;二是负责管理皇帝的图书和档案;三是负责为皇帝提供咨询和建议;四是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和其他事务。

此外,秘书还需要承担一些其他的职责,如维护宫廷秩序、管理宫廷内部事务等。

四、秘书地位在唐代,秘书的地位相对较高。

他们是皇帝的重要助手和心腹,通常能够得到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同时,他们也是政府中的重要官员,具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

然而,由于秘书工作的特殊性质,他们的地位通常不会超过其他高级官员,但仍然是一种受到尊重的职业。

五、秘书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唐代,秘书制度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一方面,秘书的选拔和任用越来越规范化和制度化;另一方面,秘书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也不断扩展和增加。

此外,随着唐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秘书制度也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和阶层,成为社会运行的重要支撑之一。

总之,唐代秘书制度的发展状况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势。

秘书学论文:浅析明代中央秘书制度及其时代意义(DOC)

秘书学论文:浅析明代中央秘书制度及其时代意义(DOC)

浅析明代中央秘书制度及其时代意义摘要:明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成熟时期,明代的中央秘书制度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在中央秘书的选拔、机构设置、工作机制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对现代秘书工作的影响也较为深远。

关键词:明代中央秘书秘书制度我国秘书工作和秘书机构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秘书工作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最初的秘书工作只是承担领导部门的辅助性工作,随着国家的产生,统治者为了发号施令,处理国事,而设立了专门的中央秘书机构。

到了明代,中央秘书工作发展日益成熟,中央秘书机构不但种类多,分工细,并且相互制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秘书工作机制。

明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成熟时期,明代的中央秘书制度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对现代秘书工作的影响也较为深远。

一、明代中央秘书的选拔制度明代,科举制度臻于完善。

普遍从科举出身者中选拔秘书人员,地方政府中的秘书由贡士、进士充任;中央秘书机构及各部门的秘书则由进士通过馆选,进入翰林院学习后才能担任。

这从整体上提高了秘书的素质,有助于提高秘书工作的质量。

同时选拔秘书人员还注重其实际业务能力,实行了进士观政、监生历事的实习制度和从地方现任职官中挑选秘书的“观政进士”,使所选的秘书人员到任即能熟练从事本职工作。

以考试选拔官员为特征的科举制度,“大抵萌于南北朝,始于隋而成于唐”○1,完备于宋、元而鼎盛于明代。

明代科举继续循着进一步体现客观公正精神方向发展,制定了一套相对完备的考试制度来力求实现最大限度的公正。

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合理、最进步的选拔人才、官员的制度。

客观标准的考试可以实现秘书人员的择优录用。

所谓“观政进士”,是指进士在中试之后,并不立即实授官职,而是将其分配到中央一些行政、军事机关去观察政治、军事事务,熟悉情况,一段时间之后,方实授官职。

“观政进士”的创设是朱元璋对前代以来的科举制度的改革措施。

中国古代秘书工作制度初探

中国古代秘书工作制度初探
3.保 密制度 。官文 书不但被深藏 ,还有很严格 的保密制度 。 一 般情况下 ,除非主官 和秘书史 官可 以看其 内容外 ,旁人 均无 权知晓 。《吕氏春秋 ·先识 篇》记载 云“殷纣迷惑 ,内史 向挚载其 图法 出于之周”,史官携带文书出走说 明了官文书保密程度 。
到 了春秋 战国时期 ,秘书工作制度得到进一 步发展 。这些 发展体现在记录制度和封泥制度 上。记 录制度要求秘书人员不 但要记 录君王言行 ,还要记 录 国家重 大政务 、祭祀 、典礼 、国家 的朝聘 、盟会事宜 。记录制度使得 国家 的重大活 动得 以用文字 的方式重现 ,对 于我们 了解当时的社会有着极其重大 的意义。
二 、秦汉 时期 的秘 书 工作制 度
1.统一文 书文字 。秦统一全 国后 ,为利于政令畅通 ,改变“言 语异声 ,文字异形 ”的局面 ,以便更好 地管理 国家 ,加 强了文字 统一的力度。先是丞相李斯 、太史令胡母敬等人制定 出“小篆 ”, 作为全 国通 用的语言文 字 ;再有程邈 整理 出的“隶 书”,用于行 文。“小篆 ”和“隶书”的流行对 于强化 国家统 治、增强 国家认 同 感 、加强不 同地方和 民族文化 交流方 面具有极其重大作用 。
关键词 :古代 ;秘书 ;制度 中圈分类号 :K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8772(2015)31—0262—02
我 国 自奴 隶社会后 期 ,统治者 为了维持秩序 ,加强 了秘 书 工作制度 建设 。秦 汉制定 了许多秘 书工作管理 规章和行政 法 规。到了魏晋南北朝 时期 ,又陆续制定一些行政管理制度 。自唐 开始 ,把 一般 的工作制 度 、行 政法规 与刑 法互 相结合 ,相互 渗 透 ,并 以刑法为后盾 ,普遍制定 了秘书刑律条法。经过随后朝代 的进一步发展 ,时至 明清 ,我国秘书工作制度 已相当完备。这些 制度在“律 ”“令 ”“格 ”“式”中具有反映 。“律以整形定罪 ,令以设 范立制 ,格 以禁违止邪 ,式 以轨 物程 事(《唐六 典》)。”由于以法 制 委后 盾建立之各项制度 ,使工作人员职责分 明,有章可循 ,有 法 可依 ,从 而促使秘书工作人员失职尽责 ,认 真负责 ,提高行 政 办事效率 ,保证 了国家机关工作正 常进行 。

浅析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

浅析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

浅析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浅析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摘要:对古代秘书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简单的阐述,分析奴隶制度时期、封建社会时期等秘书工作的发展进步,并总结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古代秘书秘书制度演变中华民族经历了忐忑不平、跌宕起伏的几千年,秘书工作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已然也存在了几千年,其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进步着。

迄今为止,我国秘书制度经历了从产生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近代社会再到新中国这样几个发展时期。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秘书制度一方面体现出渐进变革的“路径依赖”性,对部分制度做了继承;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激进变革的“革命性”,对部分制度做了发展。

①就这样,我国秘书制度在继承与发展之间逐步完善。

现在有关现代社会的秘书的定义尚存众多争议,我较倾向于陈合宜教授的观点,即“秘书是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或个人提供辅助管理、综合服务的人员。

”②然而,古代的秘书又与现代的秘书工作又有所不同。

经过综合分析,古代的秘书工作制度包括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历代公文文体、信访制度、社会调查制度等。

因此,秘书制度的演变对于现代了解秘书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一、古代秘书制度的起源与秘书制度的奴隶社会时期人类秘书工作产生有两个必要的社会条件:一是有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即我们所说的社会权力机构;二是有了文字和公务文书。

③而这些条件在国家形成以前就已经具备了,也就是说,人类秘书工作在国家形成以前就产生了。

不过,秘书工作起源于何时,经分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认为起源于远古的黄帝时代,一种认为起源于夏代的奴隶社会。

对于第一种说法,《汉书古今人表》记载了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帮助黄帝记载国家大事,④证明仓颉做的工作正是秘书的工作;对于第二种说法,正是因为文字起源于夏代时期,而随着阶级压迫的产生,阶级统治应运而生,社会权力机构就此出现,秘书工作从一产生器就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⑤因此秘书工作产生的两个必要的社会条件同时拥有,使得夏朝成为我国秘书工作的滥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恨之声。

显然赵仁恕使用的这种木驴是用来刑讯犯人的,而赵仁恕所刑讯的犯人是男是女,没有明说。

综上所述,不管木驴是作为攻城用具、水车、还是用做刑具,使用者多是男性。

作为刑具的用法是把男犯抬上木驴,用铁钉将其四肢钉在木驴的四条腿上,然后送至刑场凌迟处死。

看来木驴的用处不过是把犯人的四肢固定住而防其脱逃或有人劫法场,而且也只是对于凌迟处死的犯人才使用。

这种作为刑具的木驴是什么形状,高度宽度如何已不可考,但可以确知的是,它一定没有攻城用的木驴那么高大宽大。

至于把木驴当作专用于女性犯人的刑具的说法,史书里并没有记载,只有在小说里(如《水浒传》里处决王婆一节)有描写。

究竟历史上有无这种让女性“骑木驴”的刑法,而木驴又是如何骑的,只能存疑。

本人认为,古代的刑法虽然残酷,但对于女性还是有照顾的:“手杻亦以干木为之,死罪重囚用,轻罪及妇人不用。

”[11]“杻长一尺六寸厚一寸,以干木为之,男子犯死罪者用杻,犯流罪以下及妇人犯死罪者不用。

”[12]“犯妇有孕亦不得用拶指,违者降一级调用。

该管上司不查实具报者罚俸一年。

”[3]25卷由此可见木驴这种用极其残酷的器械致死女性的刑具,不大有存在的可能。

参考文献:[1]戴侗.六书故(卷十四).[2]贺复徵.文章辩体汇选(卷一百十四).[3]张廷玉,等.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光绪十二年撰.[4]允禄.钦定大清会典(卷六十八).[5]汉孔氏撰,唐陆德明,孔颖达疏.尚书注疏.[6]《毛诗注疏》卷二十五,召旻篇.[7]周祈.名義考,明万历十二年(1584).[8]褚人耯.坚瓠续集(卷四).柏香书屋校印,P8.[9]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乙)[M].大化书局,1979.[10]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五十九).[11]三泰,徐本,等.大清律例(卷二“杻”条),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12]李东阳,等.明会典(卷一百四十五)“,明正德四年(1509)重修.★作者简介:刘振峰,吉林大学副教授.英子,吉林大学副教授.秘书工作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早在商就产生了专职秘书史官,商末建立起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

此后,秘书机构不断演进成熟,秘书官吏名目纷繁,各项秘书工作制度与法规逐渐完备,秘书官吏秉笔直书等优良传统世代相传,对当今秘书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古代秘书官员的培养、选拔制度我国历代都十分重视对秘书官员的培养和选拔。

从君王左右到全国各郡县,经过层层培植推选,形成了一支多层的庞大的秘书队伍。

对这支队伍的培养、选拔,历朝历代,制度不同,方法各异。

1.从专门学校培养秘书。

秦代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选用秘书的主要特点是世代相袭。

当时以承办文书为主要业务的秘书人员称“史”。

这是一种专门职业,世代相袭,其后代自幼就被送入专门的学校学习,这是最早的培养秘书人员的专门学校。

学校培养这些人员拟制、处理公文,练写书法的技能,而绝不允许将非史官子弟和犯过罪的人及其子弟作为培养对象。

这些从专门学校培养出来的秘书人员,是统治者认为可信、可靠并逐渐录用为秘书官员的后备力量。

2.通过察举、征召、辟除等方法选用秘书。

察举、征召、辟除是汉代选用秘书的制度。

这一制度对中央秘书机构官员的年龄、文化程度、书法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当时,中央政府机构尚书台和御史府任用秘书,需经过严格的考试。

这些部门的秘书,年龄须在17岁以上,要能背诵籀书九千字以上,并考其大篆、小篆、刻符、摹印、隶书等八种字体。

每年年底,先在郡一级考试,合格者由郡守移送至京城,再经太史面试,取其中优秀者派至尚书台和御史府任尚书令史,掌写文书。

尚书台中为朝廷起草公文的尚书侍郎,要求更高,除注重文采外,还很重视实际工作的锻炼。

初入台时只能任尚书郎中,为见习秘书官员,满一年后升为尚书郎,协助侍郎办理文书事务,三年后才能任尚书侍郎。

3.从有实践经验的官员中挑选秘书。

古代选拔秘书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从有实践经验的官员中挑选。

元代在注重入选者文化素质的同时,明确规定必须品行端正,有可靠的人作担保,担任公职三至五年,并经有关官衙审查合格后方可担任秘书。

还规定国家政务中枢中书省的秘书须从枢密院、御史台的秘书中选用,而枢密院、御史台的秘书从六部的秘书中选用,六部的秘书则从诸路岁贡(各地每年按规定向中央贡献人才)中任用,岁贡须通吏事、知经史。

清代设立了协助皇帝处理军政事务的军机处,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处。

军机处人员精干,除若干名军机大臣外,具体处理文书等事务的秘书官称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名额仅为36人,由军机大臣从内阁、六部、理藩院等部门的中书、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帐式等职官中初选,予以考试。

合格者被引见皇帝,由皇帝亲自决定是否任用,其任用的条件有四:“人品端方”、“年富力强”、“字画端指”、“庶官之傲慎者”,即品德良好、相貌端正、年富力强、字迹端正。

4.从幕僚中招聘秘书。

我国的幕僚制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

这种制度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历代君王在他们建立王朝过程中,手下都招揽了一批幕僚。

这些幕僚在君王夺取王位斗争中,出谋划策,深得君王信任,因而很自然地成了新王朝的智囊团和秘书班子。

从这些幕僚招聘而来的秘书,大都“文理明通”、“熟于律例”、“工于写算”。

汉代“建安七子”中的阮禹就是由曹操招聘担任记事参军一职的,“军国书檄,多出其手”,曹操大军出发讨伐韩遂时,受命作檄文,阮禹在马背上一挥而就,撰成《为曹公作书与韩遂》,曹操审阅时,竟无法增减一字。

5.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秘书。

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至清末各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制度,同时也是选拔秘书官员的主要途径之一。

如唐代的秘书官员就主要通过科举考试选用。

凡经过初试、省试的人,还要经□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任雪浩李伟华刘新钰我国古代秘书工作制度探析兰台世界2009.8上半月71过选试,考其书法、文理、处事能力、口才和形象,要求入选者具有高层次的文化水平,工于书法,擅长写作,娴于辞令,仪表大方。

宋代,朝廷开设宏词科专门选拔朝廷所需文字秘书,报考者首先要具有进士资格,再根据当时流行的12种公文文体,各写习作两篇,经审阅合格后才可应试。

考试内容为拟写六种公文,答卷要求字迹美观得体,内容准确无误,语言平直流畅。

明代,科举制度臻于完善。

统治者通过层层考试,将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任用为朝廷各部门重要的兼职或专职秘书,并由进士、举人担任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提高了各级秘书工作的质量。

清代科举考试分数级,最后通过殿试(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的被称为进士。

进士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之职,负责记录皇帝的起居注、进讲经史及草拟朝廷册诰等公文,为带有秘书性质的官职。

他们如升任翰林学士,则往往入内阁成为拟制公文的高级秘书。

6.从民间“幕馆”中擢用秘书。

与官方选拔秘书途径相呼应,明清以来民间开办了“幕馆”,招纳士人,传授秘书技能,讲授官场礼节。

也有的是父授于子、兄授于弟。

这些民间培养的幕僚博学多才、工于辞章、精于吏务、办事干练、长于谋略,地方各级衙门主官普遍乐于聘用他们为秘书。

二、古代秘书工作的主要制度1.行文制度。

魏晋时期,在文书处理过程中依一定程序,上行文一律先送丞相府,由丞相府送尚书,再进呈皇帝阅示。

皇帝批示后,由尚书拟办,再交丞相府分发各政务部门执行保管。

人事察举性诏书由尚书先交御史大夫阅办,再交丞相府颁布下达。

秦汉时,对公文的名称、用途、规格、体裁都有严格的规定。

唐代开始,对公文的用纸、折叠、誊写、收发、登记、移交又有明确的细则。

元代又规定了公文的署押、照刷(检查有无稽迟、失错、遗漏等)、磨勘(查卷宗是否改正、齐全等)、注销制度。

清代则进一步实行全国统一的奏本格式,限定题奏本章及贴黄的字数,还制定了严格的书写规则。

2.文书用印制度。

印章的使用始于西周,当时多用于私人检验财物时的凭证,春秋后期用于检验文书,但未普及,到战国时往来文书必须用印封。

秦以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玺印的等级制,即从称谓、质地、纽式、组绶等方面加以区分。

规定“玺”为皇帝一人独用,玺用玉制成。

一般人的印章只能称“印”,印的材料用除玉之外的金、银、铜等,一般为铜质。

汉代以后,诸侯王、王太后用印可称“玺”,将军、太守及私人用印一律改称“章”、“印章”或“印信”。

3.一文一事制度。

即一篇公文只能叙述一件事情,不能在一篇公文里写几件事情。

这种制度始于唐代,强调“非一宗事者不得同为一状”,宋朝普遍施行。

其好处是,能够把要说的事情说得明白详尽,有利于提高行文效率和公文处理工作。

一文一事作为文书撰制的一项制度规定下来,加快了文书的处理速度,既利于保密,又提高了办事效率,因而这一行之有效的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4.正副本制度。

始于西周的一种文书制度。

著作、书籍或文件正本以外的复制本称副本。

从王命文书到各类文书都有正副本,有的文书要有几份副本。

王命文书宣读后,交正本予承办者,内史另抄副本藏于王室备查。

正副本制度的建立,对于保存真实可靠的历史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5.文书驿传制度。

文书传递的一种制度,始于西周,当时有邮驿通信,邮驿即古代传递文书所设的馆舍。

唐代文书驿传制度发展很完备,每隔三十里设一驿站,用于传递公文。

到了清代驿传发展更加完备,每十五里设急递铺一所,公文到铺,立即登记,随到随递,不能延误。

6.保密制度。

西周、春秋时代已经确立了保密制度,并为后代所重视。

如唐代法律对中书舍人有四禁:一曰禁泄,二曰稽缓,三曰违失,四曰误忘。

凡泄密者轻则杖责,重则绞刑。

宋代规定,枢密院专管机要文书的官员不准私出访问,也不准接见客人。

明代的“密旨”、“密疏”都要在御前封出或开拆,清代奏折不许“与人参酌”或互相传看。

7.贴黄、引黄制度。

贴黄、引黄是古代文书撰写与处理所形成的一项制度。

即上行文于黄纸上作补充说明,贴于文尾为贴黄;将内容摘要和日月写于黄纸,贴于文前封皮,为引黄,其目的是便于阅读理解,加速公文办理。

在唐代,敕书是用黄纸写的,如需要改正,就用黄纸贴上,然后改正,称为“贴黄”。

对一些篇幅较长的文书将其内容要点引出,书写于文书封面或文首称为“引黄”。

宋代往往将章奏文书主要内容与时间地点写于文书的封皮或文书之前。

这是后来公文摘要叙事的开端。

8.票拟制。

也叫做票旨、条旨,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以前,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即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并贴于各奏疏上以进呈。

明代自英宗后,凡朝廷重要文书,由内阁拟定批答文字,以墨笔写于票签上,送请皇帝批准,称票拟,亦称票旨、条旨或调旨。

这实际上就是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

9.三省制。

隋朝以前,自西汉至南北朝,基本沿袭秦朝官制,隋文帝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综合前代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代确定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共同负责朝廷的秘书工作。

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