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日常生活美学

谈谈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日常生活美学
谈谈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日常生活美学

谈谈李渔《闲情偶寄》中的日常生活美学作者简介:涂靖章,女,1988,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

涂红艳,女,1969,垫江县城北小学,小学高级教师

摘要:李渔的《闲情偶寄》包含着丰富的生活美学思想,与现代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及生活美学等有相通之处。全书八部,其《词曲部》和《演习部》历来是大家研究重点,但其中丰富的日常生活美学思想往往让人忽略,本文主要是对《闲情偶寄》中与日常生活审美思想想通的生活美学思想做一些阐述,以便丰富其文本的全面研究价值,为现代社会所用。

关键词:《闲情偶寄》日常生活审美化生活美学

一:西方现代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中国文本《闲情偶寄》日常生活审美,顾名思义就是立足于现实生活当中作审美的观照,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一是审美化的日常生活。它导致的结果就是,正如费舍斯通在《消费社会和后现代主义》中所说的“如果我们来检讨后现代主义的定义,我们就会发现,它强调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界限的消解、高雅文化与大众通俗文化之间明确分界的消失、总体性的风格混杂及戏谑式的符码混合”

①那样,在后现代社会,艺术与生活已经界限模糊。现代社会在消费时代的背景下,日常生活越来越符号化、形式化和艺术化。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作为美学研究的领域,橱窗或者衣着的研

李渔《闲情偶寄》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那部分那一点不供家常日用。

李渔《闲情偶寄》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每题3分,共9分) 柳 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凡属鸣禽,皆当呼予为知己。 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然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不长则无袅娜之致.致:获得 B.得时闻鼓吹 ..者鼓吹:此指蝉唱和鸟鸣 C.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弋:用系有绳子的箭射鸟 D.隔婵娟 ..而不使见者婵娟:指月亮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C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文章从垂柳之可爱写到蝉附鸟集,因而能让人“时闻鼓吹”,“耳则无时不悦”,于袅娜重柳的蝉唱鸟鸣中产生一片悦情,寻觅到一种生活的乐趣。 B.文章写鸟在白天有“虚患之念”,故“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清晨则无“防患之心”,故“自能毕其能事”“一鸣惊人”,两相对比,突出“鸟音宜晓听”的观点。C.文章由“悦耳”引出一段关于“鸟声”的探幽发微的议论,句句写鸟,又似句句非止于写鸟:晓时鸟鸣,一无所虑,其声清月越明澈,自由透脱,此间岂无寄欤? D.文末由“种树之乐”写到种树之“不便”在于“枝叶繁冗,不漏月光”,这是“树木无心”与“人无心”造成的。看似闲笔,实则体现了事物都有两面性的辩证思考。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3分) 译文: (2)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4分) 译文: (3)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3分) 译文:

李渔《闲情偶寄》

李渔《闲情偶寄》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浅谈《闲情偶寄》中李渔的美学思想

浅谈《闲情偶寄》中李渔的美学思想 摘要:《闲情偶寄》是清代戏曲家、小说家李渔所撰写的著作。全书从戏曲器玩到衣食住行,涉及到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是中国古代文化生活闲适悠乐精美细腻的浮世绘。这部著作集中论述了华夏民族对居住环境唯美适用的追求,反映出了作者的文学艺术修养和生活情趣。本文以《闲情偶寄·居室部》为线索,对李渔的美学思想加以整理分析,以 期对现代文艺理论创新有所启迪。 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美学观 李渔,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明末秀才,入清后绝意仕途,工诗能文,风流倜傥。一生从事文学创作和包括戏曲、造园在内的文化理论活动。光绪兰谿县志记载:“李渔性极巧,凡窗栏、床榻、服饰、器具、饮食诸制度,悉出新意,人见之莫不喜悦,故倾动一时。所交多名流才望,即妇孺亦介知者李笠翁。”李渔还在清初年间在北京建造了伊园。居所叠有假 山,在当时被誉为京城之冠。 在李渔创作的《闲情偶寄·居室部》中广泛地论及了我国古代居所美学的情趣和感受,它侧重体现了作者的精神、思辨才能和襟怀。这种特征的文学意识的凝聚和升华,孕育和形成了以讲“风骨”讲“意境”等为主体的我国传统的美学理论,明为闲情,而实为寄情。笔者拟从以下从四个方面对李渔的美学观加以分析探讨。 一、李渔的美学观体现了“顺其自然”的和谐之美 李渔在书中谈到,康熙八年夏,他的芥子园中两株树被水淹死,他利用枝干和盘曲的枝条制成了一扇天然的梅花窗。李渔的“梅窗”制作是“取老干之径直者,顺其本来,不加斧凿,为窗之上下两旁……俨然活梅之初着花者”。此外,李渔生性最大的怪癖,就是不喜欢盆中之花、笼中之鸟、缸中之鱼以及桌上有底座的石头,因为它们局促而不舒展,有种被囚禁的感觉。李渔认为不能违背天地万物天然的生长生活趋势,应该顺其天性。 李渔作为文人,其文化品味是由他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所决定的。李渔深受晚明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这体现在他居室装饰中的渐进自然上。他所设计的“山水图窗”、“便面窗花卉式”、“便面窗虫鸟式”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 二、李渔的美学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空间之美 春秋时期,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凿户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形象地论述了“有”与“无”、围护与空间的辩证关系。“房舍第一”开篇就说:“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吾愿显者之居,勿太高广。勿房舍与人,欲其相称。” 在古代,很多达官贵人往往通过将自己的房屋装饰得高大空旷来显示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李渔认为房屋的空间尺度不应以人的富贵贫贱来划分,应该遵循“以人为本”来规划空间的尺度,例如身高的高矮、身材的胖瘦等。还应考虑人在空间内的利用率,人在室内空间的感受,过大过小的空间即便装饰得再富丽堂皇也是没有意义的。 李渔谈及窗的取景时说:“开窗莫妙于借景,而借景之法,予能得其三昧。”在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窗的主要作用并非让空气保持流通,而是在于取景,从而形成内外两个空间的交流,产生隔而不隔的空间效果。李渔通过设计窗栏取景,可以从小空间进入大空间,将平常的生活画面转换成审美物象,使这种富有空间层次的观感在窗户中得以实现。这就是中国

闲情偶寄李渔造物思想

中外设计论著导读结课论文 《闲情偶寄》造物思想新奇性 ——读《闲情偶寄》之设计思想后有感 班级:2015级艺术设计学班 姓名:黄秋菊 学号:20155000741

摘要:《闲情偶寄》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文人代表李渔的著作,内容范围广泛,这部著作是李渔对其一生生活经验的总结,体现了一个热爱生活的文人一生的艺术思想。通过对《闲情偶寄》的阅读,笔者发现,李渔的造物活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新奇性和造物活动的自然观,其次是造物的实用功能的叙述。 李渔对生活的热爱和精于生活和享受生活的生活态度,对生活的热爱是他设计思想的来源。所以本文通过对《闲情偶寄》居室部与《园冶》的造园理论的对比,对李渔一生所设计的造物活动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当代设计艺术和生活态度的启发。 关键词:闲情偶寄造园思想新奇性当代设计 一、《闲情偶寄》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字笠翁,号天湖上笠翁、笠道人、随庵主人等,是明末清初的特殊的文人,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集学者、戏曲家、造园家、美食家、出版家于一体。李渔多才多艺,富有创业精神,他的造物活动体现的设计思想是那个时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生动写照。 研究一个人的造物思想,不能孤立地研究 这个人本身,而应该把他置入他所处的整个时 代背景中,把他的思想和与当时的时代的背景 相联系,所以对于李渔的造物活动的研究和分 析也应该如此。阅读了一些关于李渔的著作, 大部分都会提到李渔的生平,从一些书中的目 录中都可以大致了解到李渔的一生。从生于末 世、科场失利、战乱岁月、隐于伊园到卖赋杭 州等等。 李渔的一生突出的体现了那个时代非同寻常的社会文化的变化,他的思想和造物活动也代表了晚明时期的浪漫主义的社会思潮。李渔早年也曾试图科举及第,二十五岁应童子试于金华,之后也到杭州应过一次乡试,落第而归,李渔参

李渔《闲情偶寄》节选阅读及答案

李渔《闲情偶寄》节选阅读及答案 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耳。目有时而不娱,以在卧榻之上也;耳则无时不悦。 鸟声之最可爱者,不在人之坐时,而偏在睡时。鸟音宜晓听,人皆知之;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卯辰以后,是人皆起,人起而鸟不自安矣。虑患之念一生,虽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此其不宜于昼也。晓则是人未起,即有起者,数亦寥寥,鸟无防患之心,自能毕其能事。且扪舌一夜,技痒于心,至此皆思调弄,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此其独宜于晓也。庄子非鱼,能知鱼之乐;笠翁非鸟,能识鸟之情。凡属鸣禽,皆当呼予为知己。 种树之乐多端,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枝叶繁冗,不漏月光。隔婵娟而不使见者,此其无心之过,不足责也。然匪树木无心,人无心耳。使于种植之初,预防及此,留一线之余天,以待月轮出没,则昼夜均受其利矣。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长则无袅娜之致致:获得 B.得时闻鼓吹者鼓吹:此指蝉唱和鸟鸣 C.鸟之防弋,无时不然弋:用系有绳子的箭射鸟

D.隔婵娟而不使见者婵娟:指月亮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以在卧榻之上也申之以孝悌之义 B. 此其不宜于昼夜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C. 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者是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 而其不便于雅人者亦有一节故忧愁思而作《离骚》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垂柳之可爱写到蝉附鸟集,因而能让人“时闻鼓吹”,“耳则无时不悦”,于袅娜重柳的蝉唱鸟鸣中产生一片悦情,寻觅到一种生活的乐趣。 B.文章写鸟在白天有“虚患之念”,故“欲鸣而不得,鸣亦必无好音”,清晨则无“防患之心”,故“自能毕其能事”“一鸣惊人”,两相对比,突出“鸟音宜晓听”的观点。 C.文章由“悦耳”引出一段关于“鸟声”的探幽发微的议论,句句写鸟,又似句句非止于写鸟:晓时鸟鸣,一无所虑,其声清越明澈,自由透脱,此间岂无寄欤? D.文末由“种树之乐”写到种树之“不便”在于“枝叶繁冗,不漏月光”,这是“树木无心”与“人无心”造成的。看似闲笔,实则体现了事物都有两面性的辩证思考。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其独宜于晓之故,人则未之察也。(4分)

牡丹《闲情偶寄》李渔阅读答案翻译

牡丹《闲情偶寄》李渔阅读答案翻译 牡丹《闲情偶寄》李渔阅读答案翻译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 牡丹《闲情偶寄》李渔阅读答案翻译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 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 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日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不加九 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州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使昼呜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 独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肇于此日,惜其所见不逮, 而且倒行逆施。诚哉!其为武后也。 予自秦之巩昌,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同人嘲予以诗,有“群芳应怪人情热,千里趋迎富贵花”之句。予曰:“彼以守拙得贬,予载之归,是趋冷非趋热也。”兹得 此论,更发明矣。艺植之法,载于名人谱帙者,纤发无遗,予倘及之,又是拾人牙后矣。但有吃紧一着,花谱 偶载而未之悉者,请畅言之。 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宜向阳,此 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 南面即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

不能屈之,谁能屈之?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予曰:“匪止士民之家,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同人诘予曰:“有所本乎?”予曰:“有本。吾家太白诗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倚栏杆者向北,则花非南面而何?”同人笑而是之。斯言得无定论?。 (取材于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①肮脏:高亢刚直的样子。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允宜肇于此日肇:开始 B.惜其所见不逮其:代词,指武后 C.花谱偶载而未之悉者悉:详尽 D.匪止士民之家匪:少,微薄 7.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选择绝对胜利的一方和群花来决一雌雄,还不知鹿死谁手呢 B.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 如果不给它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被贬到八千里外的耻辱呢 C.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

牡丹《闲情偶寄》李渔阅读答案翻译

牡丹《闲情偶寄》李渔阅读答案翻译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日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州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使昼呜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肇于此日,惜其所见不逮,而且倒行逆施。诚哉!其为武后也。 予自秦之巩昌,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同人嘲予以诗,有“群芳应怪人情热,千里趋迎富贵花”之句。予曰:“彼以守拙得贬,予载之归,是趋冷非趋热也。”兹得此论,更发明矣。艺植之法,载于名人谱帙者,纤发无遗,予倘及之,又是拾人牙后矣。但有吃紧一着,花谱偶载而未之悉者,请畅言之。 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即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予曰:“匪止士民之家,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同人诘予曰:“有所本乎?”予曰:“有本。吾家太白诗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倚栏杆者向北,则花非南面而何?”同人笑而是之。斯言得无定论?。 (取材于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①肮脏:高亢刚直的样子。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允宜肇于此日肇:开始 B.惜其所见不逮其:代词,指武后 C.花谱偶载而未之悉者悉:详尽 D.匪止士民之家匪:少,微薄 7.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 选择绝对胜利的一方和群花来决一雌雄,还不知鹿死谁手呢 B.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 如果不给它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被贬到八千里外的耻辱呢 C.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 其他的花还能受点委屈,只有牡丹绝不肯通融 D.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 我曾经把这话对朋友说,有朋友认为这说法太迂腐 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强项若此,(牡丹)得贬固宜 B.(武后)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 C.(予)兹得此论,更发明矣 D.同人诘予曰:“(牡丹)有所本乎?”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周敦颐《爱莲说》李渔《闲情偶寄》对比阅读答案

周敦颐《爱莲说》李渔《闲情偶寄》对比阅读答案 (一)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鄂州市2007年初中升学考试样卷2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2分) ⑴不蔓不枝() ⑵陶后鲜有闻() 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21.下列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23.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 24.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3分) 【答案】 20.⑴长枝节,生出枝节⑵少⑶停止⑷合宜,适合(2分) 21.C(2分)22.⑴(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⑵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4分) 23.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3分)

李渔的《闲情偶寄》

李渔的《闲情偶寄》 [按:写下这段文字,我自己心里也有一种“拉人头充数”的感觉,原因是大家习惯上把李渔称作是清代的戏剧家。李渔是生活在明末清初,但他的生活的黄金岁月应该在明代,而且在他的思想深处和感情深处,他没有把自己当作清朝人。这在明末清初的文人中间是非常普遍的,那些梁园遗老式的情结是根深蒂固的。《闲情偶寄》一书成书在清康熙初,而实际上记述的东西大部分是明朝末年的事,时至康熙初,中原的大部分文人在思想、情感上,对清政府还没有一种认同感,在社会生活中,也是采取一种相对消极的“不合作”态度,这也算是我把李渔当作明人一起评说的一种理由。] 我们所熟知的李渔,大部分是因为他是一位著名的戏剧家,其实,李渔是一位多姿多彩、在各方面都有很多建树的学者,特别是其对“风流韵事”的雅兴,也达到了让一般文人难以企及的地步。当然,这不是我在这里专门要关心的事。作为一个文人,李渔对宜兴的紫砂壶当然也是算留心过。 为什么我说仅是留心呢,主要是他对宜兴紫砂茶具的认识非常理性、对紫砂茶具价值的评价非常实用而中肯。在他的《闲情偶寄》里,书中在论“茶具”时说道:“茗注莫妙于砂壶,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是人而知之矣。然宝之过情,使与金银比值,无乃仲尼不为之已甚乎~置物但取其适用,何必幽渺其说,必至理穷义尽而后止哉!” 诚哉斯言~~~在当今我们的紫砂界,无处不是玄而又玄的道理、古而又怪的言语、极而又过的艳辞。我想,作为本质上是一种日用品的紫砂茶具,我们有没有更恰当、更通俗的语言去评说,,看到这些空穴来风、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评说,我往往会问:是我们的文人在贬值,还是我们的紫砂艺术在贬值,,我想,当一味地、无原则地推崇某人某作品时,我们该不该学学前人,想想前人,,李渔所谓:“置物但取其

李渔与闲情偶寄

李渔与《闲情偶寄》 一、李渔小传 1、生平简介 李渔(1610~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中年改名李渔,号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李渔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他一生辛勤笔耕,创作了许多作品。主要著作有《风筝误》、《意中缘》、《蜃中楼》、《凰求凤》、《巧团圆》等,其中《风筝误》是其代表作。 李渔才名震世。尽管在他生前死后有的人对他也曾有过不同评价,但历史的真面目却是明明白白的:李渔不仅是一个戏剧家、戏曲理论家、诗词作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也是一个诗人、画家、书法家、历史学家,他还是一位音乐家、出版家、教育家。同时,李渔也是一位园林建筑大师。曾在老家夏李开沟筑坝,引水环绕里址,现遗迹尚存,村人受益至今,后人称其为“李渔坝”。不仅如此,李渔还是位杰出的园林艺术家,具有独特的园林美学风格。他先后在南京、北京、杭州等地营造过芥子园、惠园、半亩园、层园等等,表现了因地制宜、经济实用、崇尚自然、注重变化的园林美学风格。 2、锋芒微露夏李村 李渔祖籍浙江兰溪夏李村,出生于一个药商世家。他自幼就十分聪明,通读四书五经,全家把光宗耀祖,考取功名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但由于封建科举制的种种弊端,李渔后来几次乡试均未能中,便入金华府同知许宸章署为幕客。南明亡,他绝意仕途,归夏李村建伊山别业(又称伊园)隐居,过着“识字农”生活。伊园是李渔展示其园林技艺的最初杰作,园内经他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安排,构筑有廊、轩、桥、亭等诸景,自誉可与杭州 西湖相比,“只少楼台载歌舞,风光原不甚相殊。” 并写下《伊园十便》、《伊园十二宜》等诗篇咏之。 李渔非常关心村上的公益事业,以他为首在村口的大 道旁倡建了一座凉亭,取名为“且停亭”,并题联曰: “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 停”。此亭此联一直为后人传颂,被列为中国十大过 路凉亭之一。 3、杭州成名 由于机缘巧合,顺治八年(1651),李渔卖去自己悉 心营造、终日游乐其间的伊园,举家移往杭州,开始了自己的戏曲小说创造生涯。他以旺盛的创作力,数年间连续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等六部传奇及《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他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联系观众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而且为了加强舞台演出效果,李渔十分重视宾白创作和运用,他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重视宾白的剧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