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偏误分析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相关解决办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偏误分析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及相关解决办法作者:金艾琳来源:《教育界·下旬》2018年第06期【摘要】偏误分析,它常常可以预测、分析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产生多发的、有规律的偏误的原因。
但是,目前偏误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使用出现了一些“通用”的问题。
因此,文章旨在对偏误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使用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提出相关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问题;解决方法目前,偏误分析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表达偏误分析和理解偏误分析。
表达偏误分析又可以细分为语音、词汇、语法等具体类型的偏误分析,更倾向于单个语法点的偏误分析,如侯晓虹、李彦春在《初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的发音规律研究》中针对15名(其中男生5名)来中国留学的无任何汉语基础的韩国学生在包含阴阳上去四声的双音节词的声调进行偏误分析;理解偏误分析则可以划分为听力理解、阅读理解的偏误分析,更偏向于语篇、语用上的偏误分析,如李珠、王建勤在《关于学生阅读理解失误的调查报告》中的测试结果和学生的自我感觉反馈基本一致,学生的阅读难点主要分布在语言结构的三个不同层级上。
(一)表达偏误分析明显多于理解偏误分析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论文中有94%的文章是关于表达偏误的,即分析语音、语法、词汇等具体的问题,而理解偏误则居于一种尴尬的地位。
正如陈珺所说:“以往的研究提到偏误一般只指学生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输出性的错误,而实际上语言交际是双向的,偏误所涉及的范围自然也应该是双向的,包括输出性和输入性双方面的偏误。
”但是随着现代心理学、认知学的发展,论文写作中应该出现更多的研究理解性偏误的分析文章。
(二)分析偏误的原因混乱,且以外部原因居多偏误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原因,又有内部原因。
但是,在目前的偏误分析论文中,留学生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则变成了“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负迁移、教材编写不当、教学失误”等外部原因,对于深层次的认知因素和心理因素则避而不谈。
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作者:唐群来源:《人间》2016年第14期摘要:由于受到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和其它各方面的影响,不同国别的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越南学生在写作中高频率出现的语法错误,归纳出越南学生的常见语法偏误,对其进行分类,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初步教学策略。
关键词:越南学生;语法偏误;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71-02近年来,持续的“汉语热”促进对外汉语事业蓬勃发展,但在当今的世界局势下,更多学者的注意力聚焦在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身上,绝大部分教材编写也是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然而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要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研究不同国别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面临的不同问题,对于找出学习者形成偏误的原因,并据此制定教学策略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通过查询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浏览前人研究成果和咨询本校的越南留学生这三个途径,对越南学生在汉语写作方面的常见语法偏误进行分析归纳,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初步教学策略。
一、越南学生语法偏误的类型汉语的语法偏误包括两个方面,分别为词法偏误和句法偏误。
词法方面指的是词语的使用,包括各种词类的使用。
句法方面包括各种短语、句子成分和句型的使用。
偏误产生的原因有很多,鲁健骥先生按照偏误的性质,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为四种类型:遗漏、误加、误代、错序。
下文笔者将从一部分越南留学生写的错误句子入手,分析说明越南学生易犯的高频率语法偏误。
(一)遗漏。
遗漏,也称“缺失”或“缺省”,是指在词语或句子中缺少了某些该用的成分而形成的偏误。
1.主语的遗漏。
(1)对菜不太习惯,因为菜里有很多油。
除无主句、独词句和省略句外,一般的句子都要有主语。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一才“才”作为时间副词,表示在说话者看来,某行为动作或情况发生、进行或完成的晚。
1.别着急,你在家考虑考虑才决定吧。
2.我有很多话要对你说,真是一言难尽,等我回到家时才对当面对你说。
上面几例改成“再”,表示“空缺的重复”。
3.昨天晚上我感冒了,九点才睡觉。
4.这篇课文不太长,我一个小时才看完了。
上面几例改成“就”,表示说话人对“九点”的主观评价,认为比平时睡得早;看得快。
5.1989年她得了癌症,当时她才三十九岁了。
6.这个姑娘今天才十七岁了。
改正:把“了”去掉,“才”不能与“了2”共现。
二就1. 因为你的身子不方便,就他应该照顾你。
(“就”移到主语前)2. 在美国,只要有钱,做什么都就很容易。
(“就”移到“都”前)3. 贾岛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儿,被拉下了马。
(“被”前加“就”)4. 直到晚上十点多,他就回到了学校。
(改成“才”)三再1.一年以后,我再看了一遍《黄土地》。
2.母亲听了小倩的话以后,再考虑了半天才下了决心。
3.这时,他想了一下,再问:“这是为什么?”以上句子里动作都是已然的,已经发生了或者已经成为事实,要用“又”。
4.这个音乐,我再想听一遍。
(“再”用在能愿动词后)5.昨天晚上,他在外面哭了半天才再回宿舍。
(才)6.他那种看不起别人的神气劲儿,使人们再忍耐不了。
(再也)7.宁采臣常对人们说:“除了妻子以外,我再谁也不爱了”(我谁也不再爱,再也不爱谁,谁我也不再爱)8.不管今天怎么再忙,我也要把这个材料看完。
(一是把再去掉,二是改成“今天再忙”)四也1.罗马大学也上汉语课的时间不多。
(放到”不”前)2.我跟哥哥一样,特别也喜欢音乐。
(特别前)3.在联欢会上小朋友们唱完,我们高兴地也唱了一个。
(放到高兴前)4.狼敲门了,她没回答。
过了一会儿,狼也敲门了,她还没回答。
(又,同一主体的重复)5.屋子里有米有水有盐有辣子,也有干柴。
(还,又)6.汽车突然碰到一个人,也碰得很厉害。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2(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191页,194页.参考文献:[1]袁博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1995(4).[2]王德春.对外汉语教学漫议之十二两篇.汉语学习,1998(1).[3]李静.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绥化学院学报,2008(4).[4]张雅冰.对外汉语教学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1).[5]周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用观.语文学刊,2008(9).[6]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上接第249页)“无用而累赘的东西”、“a skeleton in cupboard ”可译为“家丑不可外扬”、“沾花惹草”可译为“look for trouble ”。
又如把“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可意译为“act according tothe old ways ”,这样让人一目了然,若是硬把这句话直译成“the nephew carrying a lantern ——showing the way for his uncle (do-ing things in the old fashion )”就让人不知所云了。
因而在使用“加油”时,要看是在什么地方使用,如果在悲愤的语言环境中使用“fighting ”,无疑是给人以战斗的勇气,而“come on ”就没有那么强的意义。
(三)替代替代即转译、替换,主要包括词语创新和阐述性转译。
词语创新是综合利用音译、意译等手段创造新的词汇,例如,“Champaign (香槟酒)”、“beer (啤酒)”和“swallowtail (燕尾服)”。
浅析对外汉语“比”字句语法教学

浅析对外汉语“比”字句语法教学“比”字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点。
现代汉语中关于“比”字句的研究起步早,成果多,但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出发研究“比”字句习得和教学的还很少。
且大都只是对汉语学习者偏误的分析,特别是研究结果与教学的联系还不够紧密。
一、“比”字句本体研究概述“比”字句,其特征是含有形式化的标记“比”,最早可见于朱德熙先生的《关于“比”字句》。
八十年代,明确为“比”字句下定义的是殷志平,他在《“比”字句浅论》一文的开头说:“‘比’字句是由‘比’字短语充当状语的一种比较句,用于比较不同事物的性质、状态、数量或者比较不同的行为、动作的程度。
”吕叔湘(1942)曾指出,两件事情必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才能有比较关系。
“比”字句就是对两件东西进行同中有异的比较,表示前者胜过后者。
丁声树(1979)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说:“‘比’字句的说法是程度差别,‘比’字的用法可以分成两小组,一是同类事物的比较,二是程度的差别随时间而变”。
1.句法层面殷志平(1987)指出,“比”字句由比较项、比较点和比较值构成。
被比较的事物是比较项,比较的内容是比较点,比较点的程度量值是比较值。
刘月华(2001)将“比”字句分为两类,(一)A(主语)+比B(状语)+谓语,在这一类中她详细分析了可以充当谓语的词或短语的词性,指出作为比较方面的谓语可以是:(1)形容词充任;(2)“有”+抽象名词;(3)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4)一般动词,前面带“早”、“晚”、“先”、“后”、“难”、“好(易)”、“多”、“少”等状语;(5)一般动词,后面有形容词充任的情态补语时,形容词之后还可以有“一点儿’,、“一些”、“多”、“得多”等;(6)能愿动词+动词;(7)表示增加或减少,提高或降低之类意义的动词。
(二)主语+A比B(状语)+谓语,这一类“比”字句往往用来表示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处所情况有所不同或者表示程度差别的累进。
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偏误分析本文以偏误分析为理论依据,着重分析了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的一种偏误。
文章将收集到的“把”字句偏误形式进行总结,并按照偏误的性质把它们归纳为成分遗漏,并以这种类型为依据,对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偏误现象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外国人在“把”字句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偏误根源,即主要是由于对“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没有真正理解而造成的。
标签:“把”字句;偏误分析;成分遗漏“把”字句是指谓语部分带有介词“把”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的动词谓语句①。
一般有主语、“把”字构成的介词短语做状语及动词性短语作谓语中心组成。
“把”字句是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最为困难问题之一,同时也是语法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这个问题之所以胡出现,一方面是因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把”字句问题上还没有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足够的成果;另一方面是因为“把”字句太特殊,为世界上许多语言多没有,这就给留学生学习“把”字句带来许多困惑,而使用“把”字句时常出现各种偏误。
盛炎先生说:“错误分析被认为是第二代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前沿阵地和尖端科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
”所谓偏误分析,是以外语学习者发生的偏误为研究对象,它所关注的是学生所使用的目的语形式(实际是中介语)与目的语的规范形式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③。
本文对“把”字句的研究,正是以偏误分析理论为指导,对外国人学习“把”字句的偏误形式进行总结,并按照偏误的性质将其归纳为成分遗漏类型。
一,偏误分析本文把直接或间接搜集到的“把”字句偏误形式,进行归纳,并按照偏误性质把它总结为成分遗漏类型。
1.成分遗漏成分遗漏指的是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一个或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
“把”字句的遗漏偏误常常表现在遗漏“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以及动词以及动词后的成分。
1.1.遗漏动词后边的相应成分(1)我要马上把这封信寄。
(2)我把新买的杯子打。
(3)你应该先把这篇文章看,然后再做练习。
【学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详细笔记

【关键字】学习偏误,error,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语言偏离了目的语规律的一种现象,它显示的是一种“差距”,大多带有规律性,且可追究原因,因而不应当视为一种错误。
它被作为观察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认知心理过程的一个窗口。
有一种说法,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为三驾马车,奔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对比分析的目的主要在于找出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干扰,预测并解释学习者的习得难点和可能出现的错误。
偏误的产生并非单纯源于母语的干扰。
偏误分析理论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总结出一些非母语干扰而造成的原因(如使用目的语的泛化现象)。
偏误分析的研究目的,一是通过偏误分析建立中介语系统;一是通过偏误分析找到第二语言学习中产生问题的症结。
这一切仍离不开对比分析。
本书基于中介语语料库,从汉外语言对比出发,分析学习者的偏误,从而显现中介语的性质和特点,展示学习者目的语的发展过程,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习得过程,解释偏误,预测偏误,为第二语言教学提供教学对策和学习策略。
三驾马车,三位一体,共同深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共同促进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偏误的成因: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教学误导、交际策略应用失误等解释偏误:语言普遍性、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标记性和偏误的产生、自然度的高低与偏误的生成等总论第一章语法偏误研究的意义和现状第一节语法偏误研究的意义第二节偏误研究与对比分析、中介语理论第三节语法偏误的研究现状第二章语法偏误的研究方法第一节偏误类别第二节研究程序汉外对比与母语负迁移第三章对比分析与语际偏误第一节对比分析的兴起与发展第二节对比分析的程序与困难层次模式第三节语际偏误的类型第四章英语母语者的偏误第一节助动词语际偏误及认知解释第二节语篇语法偏误的语际因素第五章日语母语者的偏误第一节常见偏误第二节被动句第三节比较句第六章韩语母语者的偏误第一节常见偏误第二节韩汉量范畴表达差异引发的偏误第三节“比”字句第七章越南语母语者的偏误第一节词语第二节修饰语的位置第三节句式第八章泰语母语者的偏误第一节词语第二节语序第三节句式第四节综合分析第九章西班牙语母语者的偏误第一节西班牙语母语者的偏误第二节法语母语者的偏误目的语规则泛化第十章搭配偏误第一节主谓搭配偏误第二节动宾搭配偏误第三节定中搭配偏误第四节状中搭配偏误第五节中补搭配偏误第六节主宾搭配偏误第七节关联词语搭配偏误第十一章宾语偏误第一节体词性宾语偏误第二节谓词性宾语偏误第三节双宾语偏误第四节小句宾语偏误第十二章语法单位的杂糅第一节偏误类别第二节偏误成因第十三章语篇偏误第一节错误推理第二节规则应用不完全第三节系统规则简化第十四章结构诱发性偏误第一节过去时间词语诱发“了”的误加第二节方所词语诱发“在”的误加第三节句首话题诱发副词状语的错位教学误导第十五章教材误导因素分析第一节外语注释第二节词语解释和语法讲解第三节课文第四节练习设计i第十六章“得”字情态补语句的教学误导分析第一节“得”字句的概念第二节注释说明第三节语法规则的解释第四节“得”字句的排序第十七章概数表示法的教学误导分析第一节概数表示法和教材分析第二节留学生对概数表示法的习得和偏误分析第三节对教材编写的建议基于交际策略的偏误第十八章常见交际策略引发偏误的类别第一节转述第二节有意识的迁移第三节回避第四节检索中的重复语法偏误的认知解释第十九章语言普遍性、标记性、自然度与偏误解释第一节语言普遍性与偏误第二节标记性与偏误第三节自然度与偏误第二十章疑问句偏误的认知解释第一节添加类标记第二节重叠标记第三节疑问词标记第一章语法偏误研究的意义和现状第一节语法偏误研究的意义偏误是一种中介语现象,“指的是中介语与目的语规律之间的差距”。
留学生学习汉语兼语句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句子 的 主语 ,N 2 是 兼语 ,它既 充 当 V 1的宾 语 又 充 当 V 2的 主语 。 用造 成错 误 。 动词 v 1 是描述 N 1 的 ,它 是 全句 的谓语 中心 ,可称 “ 兼语 动词 ” 。 2 .3 成分 误代 偏误 成分误 代 偏 误 在 语 料 库 中共 出现 1 5 7 句 , 占 总 偏 误 的 2 偏 误分 析
我 知道 你们 为 了让 我不 要着 急故意 沉默 。 留学生 在学 习兼语 句 的过程 中 ,“ 使”与 “ 让 ” 的混用 是 占 比 例 很 高的一 个 问题 。 “ 使 ”与 “ 让”都表示 “ 致使”这一含义; 在一般 情况 下 ,兼 语句 中 “ 使 ” 都可 都可 以用 “ 让 ” 来代 替 ,两
2 . 1 成分 遗 漏偏 误 。兼 语 句 的 遗漏 偏 误 在 语 料 库 中共 出现 者混用 的主 要原 因是没 有 搞 清楚 这两 个 词 存 在 的 区别 。在 语 义 层 1 9 8 句 ,占总偏误 的 4 5 .0 %。下 面 将 成分 遗 漏 的偏 误 情 况分 为 遗 面上 ,“ 使” 只有 “ 派 遣 ”和 “ 促使 、迫 使 、致使 ” 义 ,而 “ 让” 除 了有 以上 两种 含义 外 ,还有 “ 要 、要 求 ” ,“ 表 容 许对 方 做某 种 漏 N l ,遗漏 V 1 ,遗漏 N 2 ,遗漏 v 2 ,遗漏 V 1 + N 2进行 分析 。
偏误 分析 的语 料来 源于 H S K动态 作文 语料 库 ,在 这 些篇 章 中 , 兼语 句 的 使 用 频 次 为 1 5 8 8句 ,错 句 4 4 0 句 ,错 误 的 频 率 为
2 7. 7 8% 。
3 5. 6 8% 。
“ 使”与 “ 让 ” 混用 我知 道你们 使我 不要 着急故 意沉 默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 衣
(3)“把”字的错序
• “把”是介词,却常常被学生当做副词使用。 • 老师把打开了教室的窗户。 • 请你们把拿出你们的本子。
青 衣
(1)词组内部成分的错序
这类偏误通常出现在数量词组、时间词组和表示称谓的同 位词组上,例如把“十楼”说成“楼十”,把“去年九月” 说成“九月去年”等。
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北京 人,蒙古族。1962年毕业于北京外 国语学院英语系,1960年至今从事 对外汉语教学。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编有《初级汉语课本》。
青 衣
本文以偏误分析理论为依据,探究 初学汉语的外国人的语法偏误在各 种语法形式上的表现,以及学习策 略──母语干扰、过度泛化等── 与教学失误对语法偏误产生的影响。
字)
青 衣
2、语法形式的误代
• 例如:英语的状语在汉语中有时是状语,有时是状态补语; 学生说汉语时,该用状态补语的地方就用状语代替。
• (太晚)来 • (迅速一点)发展 • (很多地)应用
青 衣
3、句式的误代
• 以“把”字句为例: • 我把那么重的箱子搬不动。 • 我把中文学的很努力。 • 大家把那些话听见了。 • 我看见他把教室进去了。 • 这几句话选错了句式,完全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把”字
• “从、往、在”的宾语必须是处所的名词、代词或方位词, 一般名词和代词(即不表示处所或方位的)必须加上表示 处所的名词、代词或方位词,才能作“从、往、在”的宾 语,英语中没有此类限制,只有表示人所在地方的时候, 才用青“his、Tom's”之类的形式。
衣
二、误加偏误
在一些语法形式中,通常情况下可 以/必须使用某个成分,但当这些 形式发生变化时,又一定不能使用 这个成分。
青 衣
例如:“了”是一个带有语法性质的词尾,但并不是完全意 义上的标志,使用起来有很大的灵活性。但也有一定要用 或一定不能用的情况。
• 从前我每个星期都看(了)一个电影。
• 五十年代每到国庆节天安门广场都举行(了)游行。
• 我是一个星期以前来(了)的北京。
• 我们是在国贸大厦看见(了)谢莉的。
• 我们是跟老师一起去(了)的颐和园的。
青 衣
三、误代偏误
由于从两个或几个形式中选取了不
适合于特定语言环境的一个造成的。
这两个或几个形式,或者是意义相
同或相近,但用法不同;或者只是
形式上有共同之处(如字同),而
意义和用法不同;或者是用法相同,
青
意义相反。
衣
1、词语的误代 2、语法形式的误代 3、句式的误代
青 衣
1、词语的误代
• 或者/还是(意义相同,用法不同) • 二/两(意义相同,用法不同) • 分/分钟(意义相近,用法不同) • 来/去(意义相反,用法相同) • 对于/关于(意义不同,词性相同,有相同的字) • 什么/怎么(意义不同,用法不同,发音相近,有相同的
青 衣
剧终
青 衣
青 衣
(2)并列成分的错序
• 汉语中多重定语和多重状语并列时,顺序是比较固定的, 而当两项或多项定语或状语并列时容易出现错序偏误。
• 一个中国有意义的地方 • 很多他借来的书 • 新一本关于中国的书 • 在北京昨天··· • 对朋友又··· • 给他青及时···
衣
五、思考
从以上的举例和分析,我们可以看
• 如“天、星期、年”被认为具有量词性,直接跟数词“一 天、一(个)星期、一年”,“月”是这个系列的特殊者, 在与数次连用时,中间一定要像普通名词一样用量词,说 “一个月、两个月”,量词“个”不能省略。
青 衣
3、需要重复的成分容易被遗漏。
• 打球(打)了三个钟头 • 看书(看)累了 • 他有照相机,也(有)录音机。 • 李老师叫文学,也(教)历史。
青 衣
4、附加成分,如词尾、助词结构等,容易被遗漏。
• 他们打(得)很好。 • 他们看(的)木偶戏非常有意思。 • 上星期日下午玛丽看(了)三个钟头的小说。
青 衣
5、汉语中是复合成分,英语中是单纯成分时,常常 受母语影响出现遗漏。
• 从他(哪儿/家/左边/身上···)
• 往嘴(里/边···)
• 在河(里/上/边/对岸···)
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青 衣
我们的做法是,把直接或间接搜集 到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初学汉语的学 生的偏误做形式上的归纳,共得 192项,并按偏误的性质把它们分 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四大类。
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
青 衣
一、遗漏偏误
顾名思义,遗漏偏误是指词语或者 句子中遗漏了某个/几个成分导致 的偏误。
• 汉语中,状语一般在主语和谓语中间,只有时间状语和地 点状语可以放在句首。外国学生的问题是常常把一般状语 也放在句首(主语前),把时间和地点状语放在句尾。
• 你们去颐和园?(也)我。 • (常常)我们去旅行。 • 我们每天开始上课(八点)。 • 我不吃饭(在学校食堂)了。
青 衣
(2)定语的错序
• 定语的错序表现在定语的后置(即把定语放在中心语之 后),而且多发生在结构比较复杂的定语,比如介词短语 作定语、动词短语作定语等。
• 复句结构中,()中的成分为被遗漏者:
• 不管···,(都)···
宁可···,(也)···
• 除了···以外,(都)··· 除了···以外,(也)···
• 一点儿(也)不···
谁(都/也)···
• 动补结构中,补语被遗漏:
• 记(住) 听(到) 听(见) 看(见) 跑(到) 寄(给)
青 衣
2、同类词语中用法特殊着容易被遗漏。
青 衣
1、某些意义上比较“虚”的成分,比较 容易被遗漏。 2、同类词语中用法特殊者容易被遗漏。
3、一些需要重复的成分,容易被遗漏。
4、一些附加成分,如词尾、结构助词等 容易被遗漏。 5、汉语中是复合成分,英语中是单纯成 分时,受母语影响出现遗漏偏误。
青 衣
1、某些意义上比较“虚”的成分比较容易被遗漏。
句的使用条件,对他们所知道的不完全的“把”字句的使 用规青则进行过度泛化造成的。
衣
四、错序偏误 指的是由于句子的某个或某几个成 分放错位置造成的偏误。
青 衣
1、单个成分的错序
⑴状语的错序 ⑵定语的错序
⑶“把”字的错序
2、成分组合的错序
⑴词组内部成分的错序 ⑵并列成分的错序
青 衣
(1)状语的错序
到,从学生的学习策略方面看,语
法偏误主要有两大来源,这就是母
语干扰和已经掌握的不完全的汉语
知识对学习新的语法现象的干扰;
从教学方面看,讲解和训练的偏误
是造成语法偏误的主要原因。在此,
重点讨论教学失误对学习的干扰问
青 衣
题。
以下几点,是造成学生各种语法偏误的教 学失误的重要方面,也是到目前为止还没 有得到完满解决的一些教学问题,应该引 起我们的注意,细心研究解决方法,避免 失误,使教学符合教与学的规律。 1、胸中无数(教学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 2、教学中的疏漏(避免教学不周、粗疏) 3、判断难易的失误(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4、难点集中(教学应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