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及前景(四千字)

合集下载

可燃冰 研究报告

可燃冰 研究报告

可燃冰研究报告可燃冰是一种在海洋和极地地区广泛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由水和天然气共同组成的结晶体,外观类似于冰。

目前,全球范围内对可燃冰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对其开发利用的前景也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对可燃冰的特点、开发利用情况以及未来展望进行综述。

可燃冰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燃冰蕴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具有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

其储量超过传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总和,极具开发潜力。

其次,可燃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海洋和极地地区。

这些地区相对资源匮乏,可燃冰为这些地区提供了独特的能源资源。

此外,可燃冰还具有清洁环保的特点,相比传统化石燃料,其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硫化物排放极低,对环境影响较小。

目前,全球范围内对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我国在可燃冰领域的研究始于1990年代,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2017年,我国在南海海域成功开采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可燃冰试采样品,标志着我国可燃冰研究和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此外,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投入可燃冰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等。

未来,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首先,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缓解全球能源供应压力。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可燃冰作为一种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可以为全球能源市场提供更多选择。

其次,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可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海洋和极地地区相对资源匮乏,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可以为这些地区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柱,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此外,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还可以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实现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可燃冰作为一种潜在的能源资源,具有丰富的天然气储量、广泛的分布和清洁环保的特点。

目前,全球范围内对可燃冰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

未来,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将为全球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2024年可燃冰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可燃冰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可燃冰市场需求分析引言可燃冰是一种新兴的天然气资源,具有丰富的储量和潜在的经济价值。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传统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可燃冰市场需求正逐渐崭露头角。

本文将对可燃冰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包括市场潜力、需求趋势和影响因素等。

市场潜力可燃冰具有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开采成本低等优势,被认为是未来能源的重要替代品。

根据研究机构的预测,全球可燃冰资源储量巨大,足以支撑长期的能源供应。

由于可燃冰的开采技术正在不断成熟,其商业化开采已经成为可能。

这些因素都表明可燃冰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

需求趋势目前,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而传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供应逐渐减少。

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资源,其需求趋势在逐渐上升。

可燃冰广泛应用于发电、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领域,其应用前景广阔。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可燃冰市场规模正在快速扩大,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影响因素可燃冰市场需求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环境政策和能源需求结构等。

首先,经济发展是推动可燃冰市场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增长,能源需求也在快速增长,这促使对可燃冰的需求增加。

其次,环境政策也对可燃冰市场需求产生影响。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可燃冰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受到更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这将进一步促进其需求增长。

最后,能源需求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可燃冰市场需求。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可燃冰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结论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资源,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市场需求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未来几年将保持高速增长。

然而,可燃冰市场的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环境政策和能源需求结构等。

因此,在开发可燃冰市场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推动可燃冰市场的健康发展。

以上为2024年可燃冰市场需求分析的内容,总字数约为1500字。

在分析中,我们对可燃冰市场的潜力、需求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可燃冰研究现状及开发前景

可燃冰研究现状及开发前景

可燃冰研究现状及开发前景摘要:人们在寻找新型能源的道路上发现了可燃冰,因为它热值极高,又属清洁型能源,便投入了大量精力去研究它。

在未来,若是可燃冰能够被开采,这无疑将会是一种继煤炭、石油、天然气之后又一种大型矿产资源,将会改变现如今的能源结构。

纵观可燃冰的发展史,从被发现到成功开采,走过了十分艰辛的路。

到现如今国内外各企业单位都在致力于对可燃冰开采的研究。

本文主要介绍了可燃冰的性质等基础信息,对可燃冰目前研究进程的讨论和对其开发前景的探索。

关键词:可燃冰;现状;前景。

1引言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多。

拿石油举例,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石油领域发展的越来越快,年产量一直在上升。

但是,我国却从石油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甚至到现在对外依存度达到了65.5%。

由此可见,中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在逐年攀升。

现在,中国的能源消费占比最高的是煤炭,占63%;其次是石油,占18%;天然气占8%。

因为近来国内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而且煤炭储量总是有限的,一直以煤炭承担这么大占比的能源输出并不是长远之计,所以,用其他类型资源分担或是代替煤炭进行能源输出,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就在人们急需寻找新的能源时,可燃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可燃冰内含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热值极高,由此成为现如今人们准备开发的新型能源中的首选。

2可燃冰的性质可燃冰,学名为甲烷水合物,化学式为CH4?8H2O。

可燃冰是一种清洁的新能源,可燃冰在 18 °C 的温度下仍能保持持稳定而不会发生变化。

一般的可燃冰组成为 1摩尔的甲烷及每 5.75 摩尔的水,然而这个比例并不是绝对的,这主要取决于有多少CH4分子在这个“笼子”结构中。

据观测,密度大约在 0.9 克每立方厘米一升的可燃冰固体,在标准状况下,平均包含 168 升甲烷气体。

虽说海底有丰富的可燃冰资源,但是陆地上也有可燃冰资源。

由于存在条件苛刻,所以一般都存在于冻土区,例如青藏高原冻土区。

中国可燃冰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

中国可燃冰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

中国可燃冰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可燃冰,一种新型的能源资源,因具有高能量密度、清洁环保等特点而备受。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可燃冰储量国之一,拥有丰富的可燃冰资源,其开发利用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可燃冰的开发现状及其在能源、工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

中国可燃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海、东海、青藏高原等地。

作为全球最大的可燃冰储量国之一,中国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占全球的1/3以上。

目前,中国已具备成熟的可燃冰开采技术,主要采用水力压裂和解码技术。

通过在目标区域建立钻井,将高压、低温的水注入井中,使可燃冰分解为天然气和水,再通过管道将天然气输送到地面。

(1)现状:中国可燃冰开采处于试验阶段向商业化过渡的阶段,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团队在进行可燃冰开采及利用的研究。

同时,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可燃冰产业化发展,已有多家能源企业开始进行可燃冰的试采工作。

(2)挑战:可燃冰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引发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同时,可燃冰的开采、储存和运输等技术还需进一步完善,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以加强对可燃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可燃冰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能源领域,可燃冰可用于替代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可燃冰还可作为船舶、航空器的燃料,满足远距离运输的需求。

在工业领域,可燃冰可用于生产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等。

例如,通过可燃冰制备的氢气可以用于生产合成氨、甲醛等化工品;可燃冰还可以作为原料合成聚合物材料,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和环保性。

可燃冰具有较高的燃烧值,可以替代煤炭等传统能源用于城市供暖、区域供冷等领域,减少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可燃冰的燃烧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是一种理想的能源替代品。

未来,中国应加强可燃冰开采、储存、运输等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高开采效率和经济性。

中国可燃冰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共3页】

中国可燃冰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共3页】

中国可燃冰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中国可燃冰开发现状及应用前景可燃冰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是水和天然气在0摄氏度和30个大气压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遇火即可燃烧,故称可燃冰,主要成分为甲烷,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主要分布于海底和陆上的永久冻土层内,是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新型能源。

中国海域可燃冰勘探获重大突破2004年6月2日,26名中德科学家开始了对南海为期42天的综合地质考察,通过海底电视观测和海底监测取样,首次发现了430平方公里的巨型碳酸盐岩。

中方首席科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黄永祥称,探测证据表明,仅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约为我国陆上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

此外,在西沙海槽已初步圈出可燃冰分布面积5242平方公里,其资源估算达4、1万亿立方米。

xx年5月,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委托辉固国际集团公司Bavenit号钻探船承担我国首个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历时52天,完成先导孔钻探8个、取芯孔钻探5个。

其中,3个孔发现并获得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

科研人员综合分析后,在140平方公里的钻探目标区内,圈定出11个可燃冰矿体,含矿区总面积约22平方公里,预测储量约194亿立方米。

东海底下有个东海盆地,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经20年勘测,该盆地已获得1484亿立方米天然气探明加控制储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专家金翔龙带领的课题组,根据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和存在的必备条件,在东海找出了可燃冰存在温度和压力范围,并根据地温梯度,结合东海地质条件,勾画出可燃冰的分布区域,计算出它的稳定带的厚度,对资源做了初步评估,得出“蕴藏量很可观”的结论。

中国冻土带可燃冰勘探成果丰硕2004年11月,中国煤炭总局青海煤炭地质105队在青海省天峻县木里镇海拔4026米处进行煤炭勘查时,钻孔内涌出不明气体,点火即可燃烧,由于气量很大,影响钻探施工,迫使这个钻孔未见到可采煤层而报废。

可燃冰未来的新能源

可燃冰未来的新能源

可燃冰未来的新能源引言可燃冰是一种以甲烷为主要组成的冰样淤泥,它存在于寒冷的海底和高山等环境中。

可燃冰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能源价值,被誉为未来的新能源。

本文将探讨可燃冰在新能源领域的前景和应用,并分析其影响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可燃冰的背景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它在冷冻的水合物中以结晶形式存在。

由于其丰富的资源量,可燃冰成为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潜在选择。

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数据,全球可燃冰资源储量相当于约3000亿吨标准煤,约为全球天然气储量的两倍。

在中国,可燃冰资源储量位居世界前列。

可燃冰的优势丰富的资源可燃冰资源丰富,通过开发和利用可燃冰能够减轻全球能源供应紧张的问题。

其资源庞大,不仅为满足国内需求提供了可能,也为中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世界领先地位提供了机遇。

较低的碳排放相对于传统的化石能源,可燃冰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较低。

这使得可燃冰成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选择。

通过大规模开采和利用可燃冰,可以有效减缓温室气体的释放,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环境负担。

多功能的应用可燃冰除了作为能源外,还具有多种应用方式。

例如,可燃冰可以用作石化行业的原料,用于生产化工产品。

此外,可燃冰还可以用于制冷、制氢和水处理等领域。

这种多功能性使得可燃冰在多个行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可燃冰的应用能源领域可燃冰最主要的应用领域是能源领域。

通过开采和利用可燃冰,可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

当前,全球各国正在进行可燃冰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以实现能源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替代性能源,可燃冰可以为能源供应体系带来多样性,并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化工行业可燃冰在化工行业中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可燃冰中的甲烷可以被提取并用于生产化学品,如合成气体和合成氨。

这些化学品广泛用于农业、制药、冶金等多个领域。

因此,开发和利用可燃冰可以为化工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除了能源和化工行业,可燃冰还可以在其他领域发挥作用。

关于可燃冰的研究报告

关于可燃冰的研究报告

关于可燃冰的研究报告可燃冰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能源资源,它的开发利用被誉为能源革命的一大突破。

本文将对可燃冰的起源、性质、开发利用以及存在的挑战进行研究和探讨。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由水分子和甲烷分子形成的固态结构物质。

可燃冰主要形成于海底砂土和冻土层中,同时也存在于陆地冰山、天山和高山冰川中。

其在寒冷的高压环境下形成,能源含量丰富,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清洁能源。

可燃冰的发现和开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直到21世纪才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可燃冰的开采技术主要有水平钻井、压裂等。

研究显示,全球可燃冰资源量十分丰富,估计储量相当于目前已知化石能源的两倍以上,其中主要集中在亚洲沿海地区和北极。

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可以满足全球能源需求,为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

然而,可燃冰的利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可燃冰的开采技术还不够成熟,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进行试采和开发。

其次,可燃冰的开采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如开采操作可能导致海底地质灾害等风险。

此外,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和技术标准。

在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方面,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

首先,需要提高可燃冰的开采技术,包括降低开采成本、提高开采效率等。

其次,需要加强对可燃冰储量和分布的调查研究,以确定可燃冰的开采潜力和可持续性。

最后,需要加大对可燃冰利用技术的研发力度,包括将可燃冰转化为液体燃气、制造氢能源等。

综上所述,可燃冰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能源资源,其开发利用对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可燃冰的开发利用还面临一些技术和环境挑战。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可燃冰的研究和开发,以实现可燃冰的可持续利用,为人类提供更加清洁和可持续的能源。

开采可燃冰的积极意义

开采可燃冰的积极意义

开采可燃冰的积极意义
开采可燃冰的积极意义
可燃冰是指由甲烷、乙烷和丙烷等组成的一种天然气体,近年来,国家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视可燃冰的开采和应用。

可燃冰的开采和应用,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首先,可以极大地满足人们的能源需求,比传统的煤炭和石油更环保。

从化学性质上看,可燃冰是一种很稳定的化合物,没有释放大量的废气,在开采和使用过程中,能减少空气污染,减轻环境负担。

其次,可燃冰能节省矿产,可以把传统能源的开采压力减轻,从而更好地保护我国的能源安全。

此外,可燃冰的低危险性也是一个重要的优势,几乎不需要运输,可以直接使用,不像传统的煤炭和石油,需要在长途输送过程中安全性要求很高,运输成本也很高。

最后,可燃冰对现代社会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可以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便利和条件,通过可燃冰开发和使用可以促进社会发展。

总之,可燃冰的开发和使用,无疑会给现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积极影响。

因此,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应该得到我们的广泛重视。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及前景引言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成分是甲烷, 又称气冰或固体瓦斯,是一种白色或浅灰色结晶。

可燃冰由海洋板块活动而成。

当海洋板块下沉时,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内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

当接触到冰冷的海水和在深海压力下,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就会形成水合物。

作为燃料能源,可燃冰清洁无污染,燃烧放热量大, 1立方米可燃冰可释放出160—180立方米的天然气,其能量密度是煤的10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

可燃冰分布广储量大,可作为石油及天然气等的替代能源。

可燃冰分子中,甲烷分子与水分子间通过范德瓦耳斯力形成稳定结构在点燃条件下甲烷分子被释放。

它是甲烷和水在海底高压低温下形成的白色固体燃料,可以被直接点燃。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石油、煤炭等目前大量使用的传统化石能源枯竭,同时新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又未能建立而在交通运输、金融业、工商业等方面造成的一系列问题统称能源危机。

根据经济学家和科学家的普遍估计,到本世纪中叶,也即2050年左右,石油资源将会开采殆尽,其价格升到很高,不适于大众化普及应用的时候,如果新的能源体系尚未建立,能源危机将席卷全球,尤以欧美极大依赖于石油资源的发达国家受害为重。

最严重的状态,莫过于工业大幅度萎缩,或甚至因为抢占剩余的石油资源而引发战争。

比如经常爆发战争的中东国家,大多是为了争夺石油资源战争不断。

而可燃冰是二十一世纪公认的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由于石油和天然气逐渐枯竭,全世界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将提高30%。

按今天的估测看,世界煤炭能源将在155年内全部枯竭。

我国煤炭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中国煤的探明储量在2008年已接近16000亿吨。

但如果以人均占有量来计算,却只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于煤炭资源中等的国家。

沙特阿拉伯阿美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阿卜杜拉·朱马表明,全球可开采原油储量约为5.7万亿桶,目前只开采了1万亿桶,不到总储量的18%,以目前开采速度,全球的原油储量还可以开采100多年。

目前世界已探明能源储量和可开采的年限,分别是石油储量10195亿桶,可供开采40余年,高成本油田也只能开采240年;煤炭埋藏量10316亿吨,可开采230年。

200多年后,煤、油将被开采殆尽!故而,我认为,从资料显示原油煤炭可维持使用的年限为200年左右,石油可维持使用的年限则更短。

所以尽早找到能够替代的能源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重点关注和发展的对象。

为了避免上述窘境,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等都在积极开发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包括潮汐能和波浪能)等可再生新能源,或者将注意力转向海底可燃冰等新的化石能源。

同时,氢气、甲醇等燃料作为汽油、柴油的替代品,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目前国内外热情研究的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是此类能源中介应用的典型代表。

可燃冰全球远景总资源量约10万亿t油当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储量的2倍,可供人类使用6.4万年。

可燃冰海底分布相当于4000万平方公里,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

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东、西太平洋和大西洋西部边缘(水深300~4000m)海底处及其下约650m沉积层内,以及大洋水深100~250m以下的极地海陆架和高纬度陆地永久冻土区。

20世纪后期,发达国家加快了勘探和研究开发。

目前全世界确认了200多处可燃冰成矿区。

1995年美国在东部布莱克海台发现储量180亿t油当量,可供使用105年。

2009年,在墨西哥湾中部的WalkerRidge、GreenCanyon地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砂岩储集层。

2008年,英国挪威斯瓦尔巴群岛西部海床、俄罗斯西伯利亚沿海大陆架底部都有水合物融气化现象。

日本已圈定12块矿区,钻了7口探井。

其中静冈县御前崎岖近海约7.4亿m3 ,可供全国使用140年,在南海海槽的深海沟又发现可燃冰矿藏,2009年4月成立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

韩国于2007年6月在其东海海底发现近6亿t油当量可燃冰,并进行了取样。

印度投入5600万美元于2005年在印度洋成功取样,在克里希纳戈达瓦里海底盆地勘测到储量巨大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

节约和替代燃料油是解决我国石油资源短缺,缓解石油供需矛盾,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

“九五”期间,我国石油开发和生产严重滞后与消费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进口量大幅度上升。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我国未来石油需求将呈强劲增长态势,供需缺口较大。

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我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存度将越来越高。

目前,我国每年消费燃料油4000万吨左右,相当于原油产量的1/4。

因此,节约和替代燃料油,是缓解石油供需矛盾的重大战略措施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

能源生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l/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又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发展经济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比较突出。

近年来能源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国家生活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日益成为中国战略安全的隐患和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上升。

自1993年起,中国由能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能源总消费已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大。

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在中国都存在缺口,其中,石油需求量的大增以及由其引起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中国着手天然气水合物勘察研究较发达国家晚了近20年, 目前仍有5~ 7年的技术差距。

1999年开始, 根据可燃冰形成的温压条件、甲烷气源条件、构造和沉积条件, 中国对可燃冰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2008年中国专家预测, 可燃冰远景资源量2000亿t油当量以上。

其中南海海域储量约700亿t油当量, 青藏高原和黑龙江省冻土区储量约为1400多亿t油当量。

1999年南海首次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标志。

2002年勘测南海储量相当于700 亿t油当量, 在西沙海槽圈出天然气水合物矿区。

2004年成立中科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 中德联合在南海北部发现430万平方公里的“九龙甲烷礁”。

2005年成功研制可燃冰开采模拟系统。

2006年可燃冰保真取样器成功研制并试验; 勘测南海北部东沙西南部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

2007年开发了新型可燃冰组合抑制剂,加速了开采研究进度;可燃冰钻探取心项目启动;可燃冰开采与运输关键技术取得初步成绩;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钻获可燃冰样品。

2008年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可燃冰样品;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自主研制“海洋六号”调查船, 并在南海北部成功取样。

2009年勘测青藏高原五道沟永久冻土区、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远景资源量有350 亿t油当量以上。

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储量也尤为可观,如果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地球在未来的百年里能够很好的缓解能源短缺给世界各国带来的危机,并未更加优质的新型能源的开发提供足够的研究时间目前中国从事可燃冰研发单位主要有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石油大学、中科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青岛能源所和北京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等。

主要勘探方法有地震勘探法、地球化学法及地质勘探法, 勘探方法日趋成熟。

主要开采方法有3种: 一是热激化法, 即利用可燃冰加热时分解出甲烷气体的原理。

二是降压法, 专家提出将核废料埋入地底, 利用核辐射效应使其分解出甲烷气体。

三是注入剂法, 向可燃冰层注入盐水、甲醇、乙醇等, 破坏原平衡促使其分解。

新型方法有二氧化碳置换开采法和固体开采法。

二氧化碳置换法能把大量CO2 送入深海, 有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国外学者们专门采用数值方法研究CO2 地质封存技术, 辅助分析可燃冰的动力学特性、稳定性等, 并对该方法的使用地域性进行了分析。

目前开采方法技术复杂, 速度慢, 费用高, 而且海洋中水合物的压力较高, 实现管道合理布设、天然气的高效收集较困难。

开采过程中保证海底稳定、使甲烷气体不泄露是关键, 日本对此提出了“分子控制”方案, 美国在2005年成功模拟生产海底可燃冰, 目前各国尚无成熟的大规模商业开采方法。

中国从1993 年开始变为原油进口国, 预计2020年原油进口将达2亿,t 因此开发可燃冰迫在眉睫。

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勘测和试开采, 预计2015年以后部分地区可能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开采。

中国可燃冰储量巨大, 尽早实现其储量勘察及商业开采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巨大经济社会效益和严重的资源短缺激发人们对可燃冰的强烈征服渴望, 但开采输送设备投入资金是巨大的, 目前中国南海开采费用达200美元/m3, 折合成天然气达1美元/m3, 而天然气本身开采只有1元/m3, 因此计划由政府、企业及科研单位联合开发。

专家建议先到青藏高原冻土区试验开采, 青海省木里地区可燃冰冻土层80-120m,埋藏冰段130-300m, 资源储量大, 开采技术难度及成本会较低。

专家提醒,青藏高原开采需要考虑其对周围环境影响。

可燃冰是一种逸散气体,因此,开采时最易泄露,如果控制不住,极易造成“井喷”。

大量可燃冰排除后会造成强烈的温室效应,可燃冰中的甲烷温室效应为二氧化碳的13倍,全球海底可燃冰中的甲烷总量为地球大气中甲烷总量的3000倍。

若不慎让海底甲烷气逃逸到大气中,将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一方面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另一方面对海洋本身也有极大地危害,可能造成大陆架边缘的动荡,甚至导致灾难性海啸,同时也会危及海底油气管线、水下电缆等设施。

在5500万年前,有过一次海底可燃冰大量释放过程,结果全球急剧变热,海底生物大灭绝;百慕大三角之所以成为“死亡三角区”,有一种解释就是那里有大量可燃冰的释放。

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20倍。

如果在开采中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

而“可燃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

而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增加温室效应,进而使地球升温更快。

可见,“可燃冰”带给人类的不仅是新的希望,同样也有新的困难,短时期内,可燃冰成为新能源只是人类的一个希望。

但从长期来看,由于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对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势在必行。

如果能尽早解决上述种种问题,将可燃冰投入商用,必将促进能源产业的新一轮发展,并带动相关行业技术进步。

对于我国来讲,加快对可燃冰的研发,也是摆脱过高的能源对外依存度,建立正能源安全战略的可行之举。

可燃冰作为一种清洁高效、潜力巨大的新能源,将成为继石油、煤炭、天然气之后的一种主要能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