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苑之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第十四届年会纪要

合集下载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人教版单元综合检测: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人教版单元综合检测: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河南部分重点高中高三3月联考)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为以后的变法思潮的勃兴提供了重要的事实依据和思想材料,但它并没有要中国学习西方制度的意思。

此观点表明《海国图志》( )A.缺少近代化色彩B.未突破传统政治局限C.不够系统和完善D.继承了封建科技思想2.(2017四川成都二模)1868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舍中法而从西人”,恭亲王奕以“西学中源”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西人推陈出新而已。

奕的这一认识( )A.固化了中学的正统地位B.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C.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D.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3.(2017山东济南一模)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

……驭夷之道,贵识夷情。

……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

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由此可知曾国藩(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4.(2017湖北宜昌一模)谭嗣同《仁学》:“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下列与材料思想相似的是( )A.社会契约B.民主共和C.理性判断D.三权分立5.(2017山东威海二模)严复在1913年发表的《思古篇》中写道:“……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八九皆其物质文明已耳。

不知畴国种之阶级,要必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而形而下者非所重也。

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材料表明严复( )A.重拾“中体西用”思想B.质疑中国之“国性民质”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文明D.批评晚清以来的西潮澎湃6.(2017河南开封一模)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指出,中国欲图生存,必须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

纪要|【北大文研论坛44】“e考据”与文史学门的新机遇

纪要|【北大文研论坛44】“e考据”与文史学门的新机遇

纪要|【北大文研论坛44】“e考据”与文史学门的新机遇 2017年6月16日下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文研论坛”第44期活动在静园二院二楼会议室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e考据’与文史学门的新机遇”。文研院特邀访问教授、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黄一农担任引言人,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薛龙春主持,文研院访问教授、荷兰莱顿大学教授魏希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张瑞龙、北京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朱本军参与本次论坛。

首先,主持人对黄一农教授作了介绍。黄一农教授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7年毕业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物理系,1985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旋即至麻州大学天文系从事研究,1987年任职于新竹清华大学历史所,研究涉及天文学史、天主教史、明末清初史、海洋探险史、术数史、红学史等领域。黄一农教授曾在2012年、2014年分别于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举办研习营,阐释了“e考据”的概念,为年轻学者指出了一条全新的学术研究途径。主持人介绍结束之后,文研院院长邓小南为黄一农教授颁发了文研院特邀访问教授聘书。 邓小南院长(左)与黄一农教授(右) 黄一农教授说,他在十多年前研究中西交流史的过程中,资料库就已出现,于是开始研究数位环境与工具对传统文科研究方式的新效益。当时黄一农教授的《两头蛇:明末清初的新一代天主教徒》出版,何炳棣先生就对他引用的文集数目之巨大感到极为震惊。黄一农教授说,以往文史研究者不可能有机会阅读100亿字以上的古典文献,而现在的“e考据”使之成为可能。“e考据”有无负作用,能够运用到什么程度?包括黄一农教授在内,现在学界对其仍在尝试、摸索的过程中。 黄一农教授 黄一农教授首先举了《红楼梦》中的一处例子。他说,百余年来红学研究者颇多,但近来,我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深入到以往并未深入到的范畴。《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黛玉生病,宝玉宣称配一剂药,即能药到病除,这种药名为“暖香丸”。据1972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排的《红楼梦》(以程乙本为底本)原文:“……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三百六十两不足,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而此种语词、语境似乎不甚相合——黄一农教授认为此处标点有问题。对于这段话的标点问题,历来也存在各式各样的分法,无法达成共识,也没有人能够拿出全面而确凿的证据证明某种观点的正确性,这也是许多领域目前都面临的困局。 黄一农教授说,利用对大数据的耙梳,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从一部古医书中找到这一配方。现在能够大概知道紫河车、带叶参、何首乌是什么,但各种资料库均不能查得“茯苓胆”除《红楼梦》之外的其他用例,这说明“茯苓胆”可能存在形误。黄一农教授梳理大数据后,发现存在一种形似“茯苓胆”的药材“茯苓脂”,而“茯苓脂”出现于许多诗词中,并且常与“松根”相关联——这说明,“茯苓胆”很可能就是“茯苓脂”之形误。事实上,《红楼梦》舒序本中的“茯苓胆”就作“茯苓脂”(也是唯一写作“茯苓脂”的版本),这使此结论的说服力大大增强。原文“千年松根茯苓脂”,指的就是千年松树根周围长出的茯苓脂。另外,“龟大何首乌”也不应断开。通过检索不难发现,古书记载,最好的何首乌为人形或动物形;因此,“龟大何首乌”指的正是大如龟、且像龟的何首乌。 黄一农教授指出,掌握知识库是必要的,但必须“问对问题”、“问好问题”。对大数据进行耙梳还可以使我们发现,“暖香丸”的配方与一部古医书中“秘传大补元圆”的配方基本相同,而其所记载的对症也跟黛玉的症状相符,这进一步支持了此前的结论。此时又产生了一个疑问: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并没有大数据资料库的支持,那么这些关于药材的知识由何而来?黄一农教授此时强调了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我们能够利用到流传至今的曹雪芹祖父曹寅的藏书目,而其中包含几十部医书,此本恰好在列。这提供了一项间接证据。 还有一种假说认为,“三百六十两不足”原为侧批内容,在传抄过程中误抄入正文部分。这句话前后的“头胎紫河车”、“人形带叶参”、“龟大何首乌”、“千年松根茯苓胆(脂)”具有统一性,都是将药材品质提升到极致的结果,体现出真实药方与文学性描述的结合。而要增强这一假说的说服力,最可行的方法是在小说的其他部分找到类似用例。事实上,黄一农教授找到了许多类似的案例,例如程甲本中有一处“男芸跪书一笑”,此处“一笑”很明显为批语。 以上的问题都是文本阅读程度深入的反映,以往没有达成共识的问题,现在都可以用类似的方式进行处理。另一个问题是,对于“e考据”带来的超大规模数据,我们必须对信息的真伪有一定的考量。黄一农教授以研究曹家流传下来的诰命为例说明这一问题,这些诰命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诰命基本使用套语,表面上看,如果仅凭文字内容本身,真伪难辨。 黄一农教授介绍说,当我们利用“e考据”检索某一关键词时,要善于发现检索到的信息中是否还存有其他价值,并得到能够进行进一步检索的关键词。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学不到新的知识才结束。黄一农教授在研究方志库中的诰命时发现,诰命的时间点必须是颁布恩赐的时间,并且诰命中名词、形容词的使用也有很多规矩——这些都是检索过程中被重新还原而得到重建的知识。 随后,黄一农教授又谈到避讳用字的现象。龙光甸《字学举隅》中介绍了遇到不同皇帝名字的相关字时如何处理的例子。如道光帝“旻宁”的“宁(寜)”字,在旻宁即位后、咸丰四年后都有不同形式的写法改易。黄一农教授认为,在现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虽不能全然相信,却有机会超越以往的认知。从一个侧面观察,中国不同时代对政府讳例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如何保证一个时代所有文字材料中的某个字都遵循政府的规定? 以在方志库中检索到的“宁”字为例,从笔形位置上看,康熙二十四年出现缺末笔的用例,可能被解释为后来“挖”的,但嘉庆十八年的“寜”字最后一笔深入到“我”字中,无法“挖”。那么,这个缺末笔的字是不是俗体字?黄一农教授强调,“e考据”时代下传统知识依然能够发挥作用。如果传统知识过关,我们就知道可以从书法作品中找,如乾隆时期收录了历代精彩的法帖作品的《三希堂法帖》。从《三希堂法帖》中的字形可以发现,“宁”字即使在不存在避讳问题的时期也有着各式各样的写法。并且,通过《说文解字》我们能够发现,缺末笔的字形才是正体字,而我们现在写的“寜”才是俗体字。 最后,黄一农教授对“e考据”的概念进行了概括总结。首先,“e考据”是在大数据时代融通数位与传统的一种新研究方法;其次,“e考据”的核心不仅在于以寻找资料为目的浏览检索(当然包含搜寻技巧),更在于研究思维与学习态度。黄一农教授说,文史研究在大数据时代缺乏的往往不是资料,而是对资料的敏感度、解析力与整合力。在“e考据”中,最难的是经营模式(business model)的提出——也就是构思可行性较高的解决问题的逻辑论辩过程,接着才是搜寻工具与方法的选择问题。 黄一农教授发言之后,薛龙春教授以“e考据与尺牍研究”为主题展开演讲。薛龙春教授指出,在今天的学术环境下,“e时代”提供了一种解决过去难以解决或不可能解决的问题的机会。随后,薛龙春教授通过殷廷枢《与念老年亲翁》、王宠《与长兄札》等五种个例讨论这一问题,并详细介绍了通过检索资料库逐步考证这些材料中某处人物代称具体所指代人物信息的过程。薛龙春教授强调,在此过程中,对关键词的把握十分重要——善于把控姓氏、职务等关键词信息能够大幅减小搜索范围;另一方面,研究一个人物时必须细读与他相关的所有文献,因为某些重要的关键词信息可能并不存在于当前文献,但存在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其他文献。 最后,薛龙春教授指出,“e考据”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所有的信息都在一个层位上,如果没有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很可能犯错。在错误率上,方志库稍低(20%左右),基本古籍库更高,但如此高的错误率对于学术研究是绝不能容忍的。薛龙春教授还指出,日记、信札等稿本材料,许多都藏于图书馆中而未被整理。对这些材料进行数据化处理,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漫长的。另外,从图像分析的角度来看,“e考据”将带来艺术史研究的转机。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五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五

四、 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以上的简要综述虽然还很不全面,但从中已经可能看出,新时期中国经济史园地是万紫千红、欣欣向荣的。

这种局面之所以形成得力于思想理论的更新,现实需要的推动,新资料的发掘、整理和利用,以及各学科的交流、协同和融汇等。

这些因素提供了学科发展的推动力,形成了学科发展的生长点。

回顾这一历程,给人以启迪。

中国经济史的继续发展仍然需要动力,需要形成新的生长点。

关于学科的发展,许多学者都发表过很好的意见,尤其是中国经济史学会的两任会长严中平和吴承明更有精辟的论述。

在这里,我们综合各家之言,参以己意,对若干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一) 关于学科的任务经济史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结合上,从经济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关联中阐述历史上经济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

但我们不是为研究而研究,中国经济史学科应负担起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为现实服务,另方面为理论建设服务。

形象地说,中国经济史学科一根扁担要挑两头。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与现实不可分割。

人们总是从他们 所处时代出现的问题、提出的需要出发,并从他们所处时代所达到的认识水准去重新审视历史,从历史中发现新的意蕴,并从中获得行动的启示。

正是“文革”中封建主义泛滥,促使“文革”后人们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反思。

而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种种要求,则是经济史许多新领域、新课题得以开拓的原因。

因此,经济史研究要面向现实,为现实服务。

这不但是现实的要求,而且是经济史学科社会价值之体现、生命力之源泉。

所谓为现实服务,并非要扮演现实政策铨释者角色,并非要拿历史与现实作不恰当的比附,而是要通过诚实的、实事求是的独立研究,为现实提供可靠的借鉴。

滑这种独立性,也就没有科学性可言。

经济史研究不可能也不需要事事人人直接为现实服务,但研究者胸中总应装着现实,为学为文要有时代感。

当前经济史研究和现实经济研究很大程度上还是两张皮,应该加强两方面的对话和沟通。

经济史研究需要理论的指导,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这是毫无疑问的。

13_-14_世纪欧洲游历者笔下的“中国形象”——以柏朗嘉宾、马可·波罗、鄂多立克等为中心

13_-14_世纪欧洲游历者笔下的“中国形象”——以柏朗嘉宾、马可·波罗、鄂多立克等为中心

收稿日期:2023-04-11作者简介:赵凤玲(1966-),女,河南济源人,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化比较研究;郑涵语(1991-),男,河南郑州人,知识产权出版社编辑,主要从事文化传播和信息交流研究。

第56卷 第5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9月 Vol.56 No.5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Sep.2023 13-14世纪欧洲游历者笔下的“中国形象”———以柏朗嘉宾、马可·波罗、鄂多立克等为中心赵凤玲 郑涵语(河南农业大学外 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46;知识产权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81)摘 要:13世纪的蒙古西征打通了东西交流的通道。

紧接着欧洲的一些使者、商人和旅行者带着各自不同的目的进入东方,蒙古汗国和元朝中国的形象开始呈现在欧洲人面前。

这些使者和游历者从“异者”的视角讲述了13-14世纪蒙古汗国和元朝中国的社会风貌、城市生活和各地的风土人情,他们所传播的“中国形象”对欧洲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前后进入中国的欧洲游历者身份不同,目的不同,所涉足的时段和地域不同,所观察的视角不同,其所传递的中国形象也各有差异。

通过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可以解析当时欧洲人对蒙古以及元朝中国形象的认知。

关键词:13-14世纪;使者;商人;游历者;中国形象中图分类号:K20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23)05-0077-07 在中西交流史上,13-14世纪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不论对于东方的中国人还是西方的欧洲人,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和了解。

这种接触的直接背景是蒙古帝国的大规模西征。

1234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15万蒙古铁骑西征,一直打到欧洲东部,不仅占领了俄罗斯中部的各个公国,而且进入波兰和匈牙利,最后到达亚得里亚海。

至此,蒙古人以四大汗国控制了从亚得里亚海到日本海的广大地域。

唯物史观与中国经济史学的形成(一)

唯物史观与中国经济史学的形成(一)

唯物史观与中国经济史学的形成(一)中国经济史学的形成和发展与唯物史观的传播密不可分。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史论战的中心是如何运用唯物史观认识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经济形态,这次论战启动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而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史学正是在这次高潮中形成的。

活跃在这次高潮中的各派学者程度不同、先后不同地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

由于唯物史观的指导和影响,中国经济史学一开始就形成了社会经济史的传统。

现代中国经济史学基本上是与二十世纪同行的,它的形成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紧密相连;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就没有现代中国经济史学。

中国经济史研究在二十世纪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第二次是解放后十七年,第三次是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

每次高潮的出现,都与唯物史观的传播和发展分不开。

本文打算就中国经济史学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唯物史观与中国经济史学的关系,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研究的时段主要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即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时期,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有些论述延伸到抗战时期。

一、从传统经济史学到现代经济史学中国很早就有系统的经济史记述,并形成延绵不断的传统。

它主要有两大首尾相续的系列:一是历代正史《食货志》系列,二是《十通》中的尤其是“四《通典》”中的“食货门”系列。

它们不但是我们今天研究经济史的基干性资料,同时,从这些记述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看,其本身已经构成了“经济史”。

但传统史学毕竟是以帝王将相为主角,以记述政治军事活动为中心的;经济史的记述只是它的附属部分。

而且它所记述的主要是国家管理经济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的经济政策、经济主张,对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经济生活,它所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此种反映的自觉性,都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这不是现代意义的经济史学,可称为传统经济史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经济史的产生,中国和和西方走着不同的道路。

在西方,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经济学发展为系统的理论,19世纪以后,人们用经济学和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来解释原来历史学中的经济内容,经济史遂从历史学中分立出来的。

备战202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7 《哲学与文化》(选择题)(解析版)

备战202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政治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07  《哲学与文化》(选择题)(解析版)

专题07 《哲学与文化》选择题1.(2023北京·第一次学业水平考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①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②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详解】③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③④符合题意。

①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①②错误故本题选D。

2.(2023北京·第一次学业水平考试)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A.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B.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问题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问题【答案】A【详解】A: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故A符合题意。

B:题干表述的是我们能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没有涉及改造世界,更没有论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故B 说法错误。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而没有涉及我们能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故C不符合题意。

D:题干表述的是我们能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没有涉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问题,故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3.(2023北京·第一次学业水平考试)鲁迅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2024中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四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考命题38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2024中考历史总复习第十四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考命题38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国内生
产总值 1 030.7 1 071.4 1 312.3 1 447.5 1 470.1 1 232.3 1 162.2 1 248.3 1 469.9 1 734
(亿元)
A. 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
B.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C.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D.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答案:A 据题干“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 1956~1965 年国内生产总值”可知,
部’。”“他”是( ) A.焦裕禄 B.雷锋
C.王进喜
D.邓稼先
答案:A 焦裕禄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 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 坚持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焦裕禄精神”,被称为“党的好干部”,故选 A 项。雷锋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王进喜因用自己身体制服井喷而家喻户晓,人称 “铁人”。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排除 B、C、D 三项。 故选 A 项。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曾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成为我
国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被群众誉为“铁人”,体现了艰苦创业、求实奉献的
“铁人精神”,A 项正确。
第6页
中考·历史
2.(2023 湖南株洲)“1962 年,他是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他得知自己患了癌 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的,所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的探索过程中,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A 项正确。
第3页
中考·历史
2.(2023 山东滨州)下表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 1956~1965 年国内生产总值,从 表中可以看出( )

2025届合肥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合肥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合肥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质量检测试卷2024.11时长: 150分钟分值: 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哲学仿佛是各种科学的宗邦,各种科学是逐渐由哲学分出来的独立国。

哲学的领地,虽然一天一天地狭小,而宗邦的权威仍在哲学。

科学之所穷,即哲学之所始。

两者的性质上区别虽经确立,不容相混了,然而两者的界限,却并未如长江大河为之截然分界。

二者之间有一中区,譬如历史与哲学虽各有领域,而历史哲学便处于二者之间,不能说完全属诸史学,也不能完全属诸哲学。

立在史学上以考察其与哲学的关系,约有四端:1.哲学亦为史学所研究的一种对象。

史学的对象,是人生与为人生的产物的文化。

文化是多方面的,哲学也是其一部分,所以哲学也是史学家所认为当研究的一种对象。

2.历史观。

史学家的历史观每渊源于哲学。

但有人说史学家不应有历史观,应当虚怀若谷地去研究,不可有偏见或成见,以历史附会已说,才可算是好史学家。

也有人说史学家应有历史观,然后才有准绳去处置史料,不然便如迷离飘荡于洋海之中,茫无把握,很难寻出头绪来。

3.就历史事实而欲阐明一般的原理,便不得不借重于哲学。

4.史学研究法与一般理论学或智识哲学有密切关系。

现在再从哲学方面来考察他与史学的关系:1.历史是宇宙的一部分,哲学是研究宇宙一切现象的,所以历史事实亦属于哲学所当考量的对象之中。

2.人生哲学或历史学,尤须以史学所研究的结果为基础。

3.哲学可在旁的学问中,得到观察和考量的方法,所以哲学也可以由历史的研究,得到他的观察法和考量法,以之应用到哲学上去。

4.要知哲学与一般社会及人文的状态的关系,于未研究哲学之先,必先研究时代的背景及一般时代的人文的状况。

所以虽研究哲学,也必以一般史识为要。

5.哲学史亦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故亦需用历史的研究法以研究哲学史。

历史哲学是研究历史的根本问题的。

如人类生活究竟是什么? 人类的行动是有预定轨道的,还是人生是做梦一般的? 我们所认为的历史事实是真的呢,还是空虚的? 人类进化果然是于不知不识中向一定的方向进行呢,还是茫无定向呢? 种种事实,纷纭错杂,究竟有没有根本原理在那里支配? 这都是历史哲学的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