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和兼类词的联系
什么是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

“公赐之食,食舍肉。” ——前“食”为名词, 食物。后“食”为动词,吃。这句意思是,吃东西时 把肉放在一边。此选自《郑伯》,公即郑伯郑庄公, 之代指颍考叔。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食”为动 词,使动用法,给……吃,活用。现代表示这个意思的 词已经写做“饲养”的“饲”了。
“食”兼有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因此属于词兼 类。 现代汉语也具有这两种词类:“废寝忘食”; “多食蔬菜少食肉”。
使动用法是“使动词”具有“使宾语 怎么样”的意思,它表示一种客观结果, 实际上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改变了宾语 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或使宾语 发出某种动作行为,总之,使宾语变得跟 以前不一样。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尽心上》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
则王怒。
《孟子· 梁惠王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 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具有“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状”的意思。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战国策· 齐策》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 齐策》 3、……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 居,乐其俗。 《老子》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区别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在结构上相同,并 无特殊的语法标志。同一个词既可用于意动, 也可用于使动,二者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含 义上。
而意动用法是“意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 的意思,它表示一种主观看法,强调主语所代表的人 的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看法、主观认识同宾语所 代表的人或事物的客观状况也许相符,也许不相符; 但不论相符与否,都没有改变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的性质状态。这是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因此, 在确定一个词究竟是用作使动还是意动时,一定要认 真分析、体会上下文的意思,不可含糊。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BACK)
2.及物动词用如使动:
及物动词本可带宾语,分辨其是否使动用法,主要 根据上下文文意确定。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使动,为与 一般用法相区别,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一般要破读。
晋侯饮(yìn)赵盾酒。(晋侯使赵盾喝酒。)
《左传·宣公二年》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ì)之,见(xiàn)其二子
焉。食之:使子路食。 见其二子:使其二子见子路。 《论语·子路从而后》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太史郑嗣对鲁僖公:“既然你把她[小妾]看作夫人,难道我可
以不把她看作夫人写进史书吗”) 《谷梁传·僖公八年》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君君:把国君当作国君。 柳宗元
《封建论》 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2.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 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具有主观性。
试比较
1.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荀子·劝 学》)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1)齐使田忌将而往(齐君派田忌作为将
领前往作战)。
(4)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汉书·食货志上》) (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 章》)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 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现代汉语俗语:重男轻女,幸灾乐祸,急人所难,不远
千里,均属此类用法。
3、名词的意动用法:
词类的活用
一、古汉语词的分类
古代汉语的词类可分 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 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 容词、代词、数词,虚词 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 语气词。
古汉语中词的兼类与活用的联系和区别

内容摘要:内容提要: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复杂,目前基本上大都看作“活用”。
这既不符合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又不利于教学。
“兼类”和“活用”并存,既有必要,又有可能。
内容提要: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复杂,目前基本上大都看作“活用”。
这既不符合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又不利于教学。
“兼类”和“活用”并存,既有必要,又有可能。
关键词:古代汉语词类转换兼类活用并存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复杂,而现在语法界对词的转换的处理方法不统一。
例如:在“(诸葛)亮身率军攻祁山”句中,“军”充当宾语,是“军队”的意思,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属名词类;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句中,“军”带补语“细柳”,是“驻扎”的意思,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又属动词类,对此有人认为“‘军’兼属名词、动词两类”,应把它作“兼类”讲,不应作“活用词”讲;有人认为“‘军细柳’的‘军’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不属兼类”。
这个问题争论的焦点在于对“兼类”和“活用”两个概念的理解。
前者认为一个词只要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就属“兼类”,不要有“活用”的说法;后者认为一个词只要改变了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起别类词的作用,就是“活用”,不需要有“兼类”的说法。
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都比较片面,都没有对“兼类”和“活用”作出科学的解释。
我主张古汉语中词的“兼类”和“活用”应二者兼而有之。
为什么要“兼类”和“活用”二者兼而有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词的“活用”,什么是词的“兼类”的问题。
什么样是词的活用呢?从语法角度讲,汉语中的每个词,都属于一定的类别。
按本类的语法属性去用词叫本用,反之,叫活用。
张世禄教授给“活用”这样定义:“有些词往往在实际的语法结构中临时充当别的成分,和它们经常的用法不合的,这叫‘词的活用’。
”(《古代汉语》)廖序东教授给“活用”是这样定义的:“如果一个词偶尔改变本身的意义,作别类词用,起别类词所起的作用,这就叫词的活用。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得词类活用现象摘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就是一种普遍得现象。
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就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得意义。
本文就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上古经典著作中广泛撷取相关例句,并将其细致分类,充分地证明了这种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使用得普遍性并简要地探索了其中得规律性.与此同时,本文也对近些年来人们对于词类活用现象得研究做以总结。
关键词:词类活用特殊意念动宾关系词得兼类〃词类活用〃就是古代汉语中一个很突出得现象不了解词类活用得道理、不能正确理解与解释被活用词得词义,阅读古文就会遇到困难。
自从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从词有定类得观念出发提出了〃假借〃之名,实际上从理论上解决了古汉语词类活用得问题以后,陈承泽首唱词类活用说至今,凡就是古代汉语教材、专著,都辟有专门章节论述词类活用问题。
人们利用这个理论,对一些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产生新词义得词语做出正确解释,解决了文言文阅读与注释中得一个大问题。
这些对于词类活用现象得研究所取得得成绩就是十分显著得。
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所以近些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词类活用中得一些问题提出了异议。
例如,很多人认为目前许多关于古汉语词类活用得研究与文言文得注释中都存在着词类活用范围过宽得现象。
因此,我们必须对词类活用现象加以准确细致得学习与分析,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使用与学习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一、绪论在古代汉语里,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就是比较固定得.各类词在句子中得职务也有一定得分工。
譬如名词经常在句中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而形容词则经常用作定语、状语与谓语。
例如: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战国策•赵策四》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孟子•滕文公上》初,郑武公娶于申,日武姜。
生驻公及共叔段。
《左传•隐公元年》其中〃疾〃为形容词,作〃走〃得状语。
〃粟〃为名词,作句子得宾语;而第三句中得〃生〃作句子得谓语,为动词词类。
以上这种情况,古今都就是相同得。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表示处所或方位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 居而谷汲者, 以水。 以水。
《韩非子·五蠹》
表示 处所或 方位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 受上赏。 道苦之。 苦之。
《战国策·齐策》
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 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
《吕氏春秋·疑似》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3、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现代汉语普遍的原因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关系: 4、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的关系:区别与联系
• 二、活用的类型
•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 1、普通名词活用为动词 : − A、普通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 B、普通名词的使动用法 − C、普通名词的意动用法 • 2、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 : − A、方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 B、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主语 把宾语看 成是名词 所表示的 人 或 事 物。
返回本章目录
友风而子雨。 风而子 孟尝君客 孟尝君客我。
《荀子·赋篇》 《 · 》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其父
《 》
•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楚左尹项伯者, 留侯张良。 例: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史记》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 其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 其器。 《论语·卫灵公》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战国策·齐策》
《三国志·先主传》
表示方式状 态(比喻) 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 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
表示 方式 状态 (比 喻)
兼词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区分-作文

兼词、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区分古代汉语中,兼词、兼类词和词类活用是一组容易混淆的概念,下面分别予以说明。
一、兼词兼词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杨伯峻先生提出的。
他在《文言文法》一书中说:这类词的特点是,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
有些是合音词,有些却不是合音词;譬如常用的‘诸’字,有时是‘之于’两字的合音,‘之’是代词,‘于’是介词,那么,这一‘诸’字便同时既起代词的作用,又起介词的作用,‘一身而二任了’。
因此,我管它叫兼词,因为它表面上只是一个字,却兼任两种词。
这样看来,兼词具有下面两个重要特征:其一:兼词是一个单音节词,它由两个词性不同的词构成。
其二:兼词可能是构成它的两个词的合音词,也可能不是。
例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列子·愚公移山》)诸是之于的兼词,之是代词,于是介词;诸同时又是之于的合音词,之的声母和于的韵母合成诸的音节。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庄暴见孟子》)诸是之乎的兼词,之是代词,乎是句末语气词,表疑问语气;同时诸又是之乎的合音词,之的声母和乎的韵母合成诸的音节。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焉是于此的兼词,于是介词,此是代词;非合音词。
、子曰: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盍是何不的兼词,何是疑问代词,不是否定副词;非合音词。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尚书·汤誓》)曷通盍,是何不的兼词,何是疑问代词,不是否定副词;非合音词。
、且其居心叵测,反复靡常。
(林则徐《林文忠公政书·使粤奏稿》)叵是不可的兼词,不是否定副词,可是动词;非合音词。
二、兼类词兼类词是指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词性,这些不同的词性都是这个词本身具有的词性,并非临时性用法。
兼类词不同的词性相关联的意义之间有很密切的联系。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均出自《史记·陈涉世家》)书为兼类词,上面的两个书,词性分别为动词和名词,意义分别为书写和文字,意义之间联系密切。
浅谈古汉语中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

一.关于词有无定类的问题 (1)二.词类划分的标准 (1)三.古汉语词类的活用 (2)(一)使动用法 (3)(二)意动用法 (3)(三)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 (4)(四)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4)(五)词类活用的条件 (5)(六)词类活用现象产生的原因 (6)四.词的兼类现象 (7)(一)词的兼类的概念 (8)(二)古代汉语中有没有词的兼类? (9)(三)词的兼类或是兼类词产生的原因探析 (10)五.古汉语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的关系 (12)(一)古汉语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的联系 (12)(二)古汉语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的区别 (13)六.结语 (15)参考文献: (16)浅谈古汉语中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摘要: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问题,一直都是语言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
文章在对古汉语的词类活用和兼类现象进行了一个大致的梳理后,结合语言发展的的规律、通过举例分析探究出了这两种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
在较强的理论性的指引下,在诸多例子的论证上,我们发现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如此,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二者不同的定义、词的语音形式上、辞书义项收录情况这三个方面以及词频统计法来辨别二者的区别。
关键词:古汉语;词类活用;词的兼类;关系分类号:H03浅谈古汉语中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之间的关系一.关于词有无定类的问题我国清代著名的语法学家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说道:“字无定义,词无定类;而欲知其类,常先知其上下文意如何耳。
”1可见,马建忠先生认为古汉语中词无定类。
另外,现当代很多语法学家也认为古汉语中无词类划分,只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语法学家高名凯也认为,自古及今,汉语就没有真正的词类分别。
正因为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语用或语法现象,所以才繁衍出了如今人们对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二.词类划分的标准以下主要从现代语法理论的角度,来反观古汉语词的分类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兼类词的产生与词类活用的联系
• 一般认为,兼类词产生的情况大致有两种,一是由于词义引申而产生 的兼类。如“荫”本为“树荫”,名词,《荀子·劝学》:“树成荫而 众鸟息焉”。因为树荫有遮蔽、保护作用,所以引申为一般的庇护,从 名词变成了动词。将:由“携带”(亦非本义)引申为“率领”,再引申为 “将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欲将孙膑”的“将”是引申义“率 领”等等。 • 二是由临时性活用变成经常性使用 , 从而形成兼类词。如“目” 本是 名词,《左传》中“目”出现16次,只有一次可以解为动词义“看”, 《宣公十二年》:“目于眢井而拯之。” “目”的动词用法在先 秦视为名词活用比较妥当。到了汉代,比如《史记》中“目”的动词 用例多起来,并固定为“注视”和“使眼色”的义项,这时我们应把 它处理为兼类。
兼类和活用处在不断的变化中。 可见 ,“由于语言的历史演变 ,兼类和活用处在不断的变化中。那 些临时的活用正是创造兼类的基础 ,没有活用 ,兼类就难以发展到 非常丰富的地步” 而语言的发展和创新, 非常丰富的地步”;而语言的发展和创新,必然会有一些兼类词使 用的频率降低和范围变窄,从而转化为词类活用。反之, 用的频率降低和范围变窄,从而转化为词类活用。反之,词类活用 也会因频率增加和范围变广而转化为兼类词。 也会因频率增加和范围变广而转化为兼类词。
从词的发展中看词类活用和兼类词的联系
•量变到质变的关系 从发展的角度看,活用处于量变阶段,兼类处于质变阶段。 (吕叔湘先生) •活用是一种手段,兼类就是一种结果。
从它们的形成来看联系
• 我们知道,词在产生之时,必然只有一个固定的词义和词 性。引申出来的意义只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了表达的需 要而临时引用的,在应用的过程中为人们所广泛认同而固 定下来形成兼类。就如“荫”从本意“树荫”最开始引申 为“庇护”之时,它也只能是临时的借用,我们不能说 “庇护”这一意义是从引申之时起就固定下来成为兼类词。 可以这样说 ,某一个词在开始时是活用的 ,但活用后的使用 频率逐渐增高 ,并被人们接受和认可,而且相对固定了,具备 了常用性的特点,便构成了兼类词。
随着语言的发展,词汇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随着语言的发展,词汇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一些在早期必须用一个词 来表达的几个意义都有了固定的字词表达, 来表达的几个意义都有了固定的字词表达,这样一些原属于兼类的词在 语言的应用中出现的频率也就降低甚至消失。 语言的应用中出现的频率也就降低甚至消失。对于出现频率降低了的现 就应该把它当作是词类的活用而不能再当作是兼类, 象,就应该把它当作是词类的活用而不能再当作是兼类,也就是由兼类 词转化成了词类活用。这里我们用现代汉语来论证: 词转化成了词类活用。这里我们用现代汉语来论证:“王”、“衣”、 等词在古代汉语中都属于兼类词,( ,(具体划分 “雨”、“馆”、“友”等词在古代汉语中都属于兼类词,(具体划分 到后面讨论两者的区别中还有论述,这里就不多做叙述)。 )。由于现代汉 到后面讨论两者的区别中还有论述,这里就不多做叙述)。由于现代汉 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这些词往往都只保存名词的意义, 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这些词往往都只保存名词的意义, 动词的意义消失了,只是在一些固定的词语、 动词的意义消失了,只是在一些固定的词语、成语和俗语或者引用古汉 语中才会被临时的附加上去。因此,在现代汉语中, 语中才会被临时的附加上去。因此,在现代汉语中,这些词的动词意义 在今天就应该看成是词类的活用。 在今天就应该看成是词类的活用。Biblioteka 谢谢观赏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与兼词的联系
汉语言文学(1)班 肖锡海 20100710020118
定义
• “词类活用”是原属某类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 变了原有功能而表现为他类词的功能” • “兼类词”是指某些在一般语言环境中经常分属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词类而意义密切相关的词
词类活用和兼类词的相互转化
• 词类活用与兼类词是古汉语中非常紧密联系的语言现象, 它们之间可以相互的转化 • 转化的可能性:词的“ 兼类”与“ 活用”有着本质上的 不同,然而词类功能的错综复杂、区分标准的局限性、 “兼类”与“活用”本身不可克服的模糊性等都使得“活 用”词向“兼类”词转化成为可能。例如:港,原是 “ 香港”的简称,名词;现在还指“形容具有香港地方 的特色”,成为名形兼类词。帅,原指“军队中的最高指 挥员”,名词;现在还指“英俊、潇洒、漂亮”,成为名 形兼类词。(《应用汉语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