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七情配伍

合集下载

最全处方常用药对最强的中药绝配七情配伍寒热温凉一应俱全--高人总结

最全处方常用药对最强的中药绝配七情配伍寒热温凉一应俱全--高人总结

最全处方常用药对最强的中药绝配七情配伍寒热温凉一应俱全药对是介于中药学和方剂学之间的一门学科。

可分为要对配伍、药对成方和药对组拆三方面的内容。

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药味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

常用药对【威灵仙葛根】各10g通络祛风、解痉止痛,适用于颈椎病之颈项强痛并证。

【海桐皮豨签草】10~15g祛风湿,适用于风湿痹病。

【附子肉桂】5~10g(先煎);1.5~3g(煎服)、1~1.5g(吞服)温阳祛寒,适用于命门火衰证。

主治命门火衰。

【附子干姜】3~10g(先煎);2~8g温阳祛寒、温补脾肾,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里虚寒证。

脾肾阳虚适用。

【桂枝附子】5~10g;10g(先煎)温阳固表、温阳化气,适用于风湿表虚证、肾阳不足之腰痛。

【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适用于血虚失眠证。

【龙骨牡蛎】20~30g镇惊、收敛,适用于肝阳上亢之惊、痫病,滑泄不止诸证。

重镇心肝生用;固摄收涩锻用。

【磁石珍珠母】各30g,先煎。

定惊安神,适用于心悸、少寐病。

【旋覆花代赭石】10g(包煎);20~30g(先煎)降逆涤饮,适用于痰饮呕吐、咳嗽气喘病证。

【全蝎蜈蚣】6只;3只熄风止痉,适用于各种痉病。

研磨吞服,1.5g/bid,病重者加倍。

【地龙僵蚕】各10g抗癫痫、止痛,适用于肝阳挟痰之癫痫、头痛。

小儿按年龄适当减少。

【川芎露蜂房】10~15g;10g散风止痛,适用于剧烈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仅可治标,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全蝎露蜂房】1.5~3g(煎服)、0.5~1g(吞服);3~10g适用于邪踱脉络、久治不愈之病证。

有毒,只宜暂用,不能久服。

【僵蚕蝉衣】3~8g;3~6g祛风除疹,适用于风热瘾疹之病证。

【代赭石牛膝】30g(先煎);10~15g滋补肝肾、降逆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耳鸣。

【陈皮青皮】10g;5~10g理气健脾,适用于肝胃气郁之脘痞病证。

效果较小。

【枳实厚朴】除胀消痞,适用于气滞湿阻之痞满证。

中药七情配伍的内容

中药七情配伍的内容

中药七情配伍的内容中药七情配伍的内容中药七情配伍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是指根据人体七情的不同变化,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搭配使用,以达到治疗疾病、调理身体的目的。

下面将从七情分类、对应中药、配伍原则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七情分类1.喜:喜欢、兴奋、开心等情绪,对应五行之火。

2.怒:愤怒、激动、恼怒等情绪,对应五行之木。

3.忧:忧虑、担心、沮丧等情绪,对应五行之土。

4.思:思考、推敲、琢磨等情绪,对应五行之金。

5.悲:悲伤、失落、哀愁等情绪,对应五行之水。

6.恐:害怕、惊恐、紧张等情绪,对应五行之土。

7.惊:惊讶、震惊、意外等情绪,对应五行之木。

二、对应中药1.喜:当归(补血)、桂枝(温阳)、川芎(活血)等温性补益药物。

2.怒:黄连(清热)、栀子(泻火)、龙胆草(解毒)等清热解毒药物。

3.忧:黄芪(益气)、人参(补气)、白术(健脾)等益气健脾药物。

4.思:茯苓(利水)、泽泻(清热)、竹叶(清热)等利水清热药物。

5.悲:鸡血藤(活血化瘀)、赤芍(活血止痛)、丹参(活血化瘀)等活血化瘀药物。

6.恐:甘草(和中止咳)、枸杞子(滋阴降火)、天冬粉(滋阴润肺)等滋阴降火药物。

7.惊:苏合香附丸、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升麻醒脑汤等安神镇静药物。

三、配伍原则1.同类相似原则。

如喜情所对应的当归、桂枝、川芎,都是温性补益药,因此可以配伍使用,以增强功效。

2.异类相药原则。

如忧情所对应的黄芪、人参、白术,都是益气健脾药,与怒情所对应的黄连、栀子、龙胆草等清热解毒药可以配伍使用,以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

3.五行相生原则。

如悲情所对应的鸡血藤、赤芍、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可以与恐情所对应的甘草、枸杞子、天冬粉等滋阴降火药物配伍使用,以达到活血化瘀和滋阴降火的效果。

4.五行相克原则。

如思情所对应的茯苓、泽泻、竹叶等利水清热药物,不能与怒情所对应的黄连、栀子、龙胆草等清热解毒药物配伍使用,以免产生相互抵消或削弱功效的现象。

5.量性配伍原则。

试论中药七情配伍的局限性与不足

试论中药七情配伍的局限性与不足

见 的 情 况 。如 清宣 肺 热 的麻 黄杏 仁 甘 草 石 膏 汤 中
用 麻 黄 宣 肺 平 喘 , 其 热 性 被 石 膏 所 制 , 寒 热 并 而 虽 用 , 整 个 方 剂 仍 属 寒 性 。 如 治 疗 寒 积 实 证 的 大 但 又 黄 附子 汤 , 大 黄荡 除积 结 , 其寒 性却 被附 子 、 用 但 细辛所制 , 成 温散寒凝 、 辛通降 之剂 。 共 苦 4 反 佐 法 : 于 因病 势 拒 药 须 加 以从 治 者 , 用 即在 温 热 剂 中 加 入 少 量 寒 凉 药 , 在 寒 凉 剂 中 加 或 入 少 许 温 热 药 , 消 除 寒 热 相 拒 , 不 能 进 的 现 以 药 象 。 治 疗 阴盛 格 阳 证 的通 脉 四 逆 加 猪 胆 汁汤 。 如 另 外 . 证 处 方 时 在 辛 热 剂 中酌 加 少 量寒 凉 药 , 防 临 以 辛 热 过 度 , 苦 寒 剂 中酌 加 少 量 温 热 药 , 防 苦 寒 在 以 伤 胃, 是这种配 伍方法 。 亦 5 寒 热 并 用 常 用 药 物 : 寒 的如 黄 连 、 芩 、 苦 黄
两 不 相 合 也 ; 杀 者 , 彼 之 毒 也 。说 的 正 是 这个 相 制 ”
意 思 。 于 患 者 病 情 是 药 物 治 疗 的对 象 , 床 进 行 由 临 中药 配 伍 , 当 首 先 考 虑 病 情 的需 要 , 据 不 同 病 应 根
除满 。 如慢 性 支 气 管 炎 等病 常 见 的肺 气 虚寒 , 再 痰 热 壅肺 证 . 疗 时 既 温 补肺 气 , 治 又须 清 热 化 痰 。 3 取 其 用 , 其 性 : 寒 热 并 用 的 又 一 种 常 制 是
良 , 用相 恶 相 反 者 。若 有 毒 宜 制 , 用 相 畏 相 杀 勿 可

中药配伍之七情

中药配伍之七情

以增 强 原 有 的疗 效 。例 如 : “ 四味补气汤” 为 健 脾
补 气的方剂 , 宋 代 名 医 钱 乙发 现 , 应 用 这 个 方 剂
的 功 效 。如 人 参 恶 莱菔 子 , 即 莱菔 子 能破 坏 人 参
补 气 的 药效 。
时, 非 常 容 易产 生 胸 闷 、 胃满 脾 运 化 功 能 不 足 的 副作 用 , 便 在 这 个 药 方 中加 入 了一 味 陈 皮 , 取 名
相 使 :在 性 能 功 效 方 面 有 某 种 共 性 的 药物 配合 。 以一 种 药 为主 , 另外 的 辅 助 药物 能提 高主
认为是指人参 、 沙参 、 丹参 、 苦 参 。 而 有 的人 则认 为是 指人 参 、 沙参 、 丹参 、 元 参 。 在 李 时珍 著 的 《 本 草 纲 目》中却 记 载 着人 参 、 沙参 、 丹参 、 苦参 和 元 参 。直 到现 在 这 些 看 法也 没 能 完全 统 一 , 这
制 或消除毒性 和烈一 t A . ;有 些 能 产 生 有 害 的 副 作
用 。在 总 结 和 分析 它4 J ' 1 -  ̄ 间 的 变化 规 律 后 形 成
了今 天 的 药物 七 情 。 相须 : 即 性 能 功 效 相 类似 的 药 物 配合 应 用 ,
相恶 : 即两种药物合 用, 一 种 药 物 与 另一 种 药物 相 作 用 而 致 原 有 功 效 降低 ,甚 至 丧 失 药物
相 畏 :是 指 一 种 药 物 的 毒 性 反 应 被 另 一种
[ 2 0 1 4 。 0 2 ] l 4 5
之说 。
而 成 为后 世 临床 的 常 用 方 剂 。 再如 用 “ 补 中益 气 汤” 做 动 物 实验 发 现 , 其 中升 麻 和 柴 胡在 药 方 中

简述中药七情配伍关系

简述中药七情配伍关系

简述中药七情配伍关系
中药七情配伍关系源于《神农本草经》中的“七情合八气”。

它是指中药在理论上按照七个情志与八个府脏相应的关系进行配伍,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中药七情包括:喜情、怒情、思情、忧情、悲情、恐情、恼情。

八气包括:心气、肺气、脾气、肾气、肝气、胸中气、五脏之气和九窍之气。

七情合八气的配伍关系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将具有某种情绪属性的药物与相对应的脏气进行配合,以达到平衡和调理的效果。

具体的配伍关系有:喜用柴胡、怒用黄芩、思用酸枣仁、忧用酸枣仁、悲用黄连、恐用黄连、恼用柴胡。

如喜主心,用柴胡调和心气,以平衡情绪;怒主肺,用黄芩清肺热,以平抑肺气;思主脾,用酸枣仁以缓解思虑过度等。

中药七情配伍关系的理论为中医治疗提供了一种辅助方案,可以根据患者的主要情绪状况和体质特点进行调配中药,以达到平衡情绪、调理脏气的目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七情配伍关系并非是所有中药配伍的唯一准则,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中药七情配伍的理论探讨及现代研究(1542

中药七情配伍的理论探讨及现代研究(1542

中药七情配伍的理论探讨与现代研究中药七情系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配伍关系,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中药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是中药配伍理论的核心内容本课程对七情配伍的理论进行探讨,并对现代研究进行评述,希冀为七情配伍科学内涵的诠释和执业药师朋友扩宽知识提供参考。

1.中药七情配伍的理论探讨(1)历史沿革七情配伍理论源远流长。

汉代《神农本草经·序例》云:“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当用相须相使者良。

勿用相恶相反者。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

不尔,勿合用也[2]。

”其中虽未对七情作具体解释,但其所述“当用”、“勿用”、“有毒宜制可用”、“不尔勿合用”等,实际已表明了七情的临床意义。

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序例》中首先解释《神农本草经》“七情”。

以“各有所宜,共相宣发[3]”,论述相须、相使;以“取其所畏,以相制耳[3]”,论述相畏、相杀;以“性理不和,更以成患”,论述相恶、相反。

继而,陶氏又将七情药例抄出,组成七情表列于序例中,后世本草多有引载。

唐代,苏敬等在撰《新修本草》时,全文引述了《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经集注》的七情配伍内容。

药王孙思邈所撰的《备急千金要方》对药物配伍十分重视,保留了《神农本草经》序例中的七情理论,并在卷一序例用药第六列出“相使相畏七情”药例,对重现《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的“七情表”,具有重要价值[3]。

五代后蜀,韩保昇在修订《蜀本草》时,首次统计了七情药数,云:“凡三百六十五种,有单行者七十一种,相须者十二种,相使者九十种,相畏者七十八种,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相杀者三十六种[3]。

”宋代,《证类本草》保存了大量宋以前药学史料。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蜀本草》等关于七情配伍的内容,多借《证类本草》得以流传。

最全处方常用药对最强的中药绝配七情配伍寒热温凉一应俱全--高人总结

最全处方常用药对最强的中药绝配七情配伍寒热温凉一应俱全--高人总结

最全处方常用药对最强的中药绝配七情配伍寒热温凉一应俱全药对是介于中药学和方剂学之间的一门学科。

可分为要对配伍、药对成方和药对组拆三方面的内容。

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药味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

常用药对【威灵仙葛根】各10g 通络祛风、解痉止痛,适用于颈椎病之颈项强痛并证。

【海桐皮豨签草】10~15g 祛风湿,适用于风湿痹病。

【附子肉桂】5~10g(先煎);1.5~3g(煎服)、1~1.5g(吞服) 温阳祛寒,适用于命门火衰证。

主治命门火衰。

【附子干姜】3~10g(先煎);2~8g 温阳祛寒、温补脾肾,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里虚寒证。

脾肾阳虚适用。

【桂枝附子】5~10g;10g(先煎) 温阳固表、温阳化气,适用于风湿表虚证、肾阳不足之腰痛。

【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适用于血虚失眠证。

【龙骨牡蛎】20~30g 镇惊、收敛,适用于肝阳上亢之惊、痫病,滑泄不止诸证。

重镇心肝生用;固摄收涩锻用。

【磁石珍珠母】各30g,先煎。

定惊安神,适用于心悸、少寐病。

【旋覆花代赭石】10g(包煎);20~30g(先煎) 降逆涤饮,适用于痰饮呕吐、咳嗽气喘病证。

【全蝎蜈蚣】6只;3只熄风止痉,适用于各种痉病。

研磨吞服,1.5g/bid,病重者加倍。

【地龙僵蚕】各10g 抗癫痫、止痛,适用于肝阳挟痰之癫痫、头痛。

小儿按年龄适当减少。

【川芎露蜂房】10~15g;10g 散风止痛,适用于剧烈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仅可治标,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全蝎露蜂房】1.5~3g(煎服)、0.5~1g(吞服);3~10g 适用于邪躆脉络、久治不愈之病证。

有毒,只宜暂用,不能久服。

【僵蚕蝉衣】3~8g;3~6g 祛风除疹,适用于风热瘾疹之病证。

【代赭石牛膝】30g(先煎);10~15g 滋补肝肾、降逆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耳鸣。

【陈皮青皮】10g;5~10g 理气健脾,适用于肝胃气郁之脘痞病证。

效果较小。

中药七情配伍

中药七情配伍

中药七情配伍
所谓“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

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概括为七种情况,称为”七情”。

1、单行
指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要其它药辅助.如清金散用一味黄苓治轻度的肺热咳血.
2、相须
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如大黄和芒硝合用,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
3、相使
(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指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合用,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合用,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4、相畏
(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须考虑选用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行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5、相杀
(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须考虑选用):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行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
6、相恶
(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为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恶只是两药的某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功效减弱或丧失,而不是二药的各种功能全部相恶.
7、相反
(表示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即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的七情配伍
来源:鲁网健康频道作者:佚名点击: 248 次时间:2012-03-23 15:10
中药的七情配伍是什么?很多人对于这一中药“常识”并不明白。

其实,七情配伍指的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这七种配伍情况。

1.单行,即无需其他药物辅助就能发挥预期效果。

如只用一味的独参汤就可有效治疗元气大脱证。

2.相须,即配合使用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可增强原药药效。

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的疗效。

3.相使,即以一种药物为主,配合利用性能功效有共性的其它药物辅佐以提高药效。

如补气利水的黄芪配合使用利水健脾的茯苓可增强前者功效。

4.相畏,即利用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该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利用生姜可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

5.相杀,与相畏同出而异名。

以上为例,说生半夏畏生姜即相畏,说生姜杀生半夏之毒即相杀。

这在中药的七情配伍中较为特殊。

6.相恶,即两种药物合用时,会降低其中一种的功效,甚至使其失去药效。

如莱菔子可消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即两种药物混合使用将产生毒副作用。

如乌头反瓜蒌、贝母、白及、半夏、白蔹。

了解了中药的七情配伍之后,对于我国传统的医术也将会有个大致的了解。

尤其是掌握住这一知识后,在将来使用中药时,也能减轻抓错药方以致造成意外发生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