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伍精要大全
(完整word)中药药对配伍

第一章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1.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力强。
主治风寒表实无汗。
2.麻黄配杏仁: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主治喘咳气逆,证属风寒束肺者尤宜。
3.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透表热。
主治肺热咳喘。
4.桂枝配白芍:收散并举,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
主治风寒表虚有汗。
5.细辛配干姜,五味子:温燥中有敛润,既善温肺化饮,又不耗气伤阴。
主治寒饮咳喘日久。
二.辛凉解表药1.蝉蜕配胖大海:清宣肺气,开咽利音力强.善治风热或肺热之咽痛音哑。
2.菊花配枸杞子:补肝肾明目力强。
善治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
3.生葛根配黄芩,黄连:既清热燥湿解毒,又透热升阳止泻。
主治湿热泻痢初起。
4.柴胡配黄芩: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
主治少阳寒热往来。
第二章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1.石膏配知母: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强。
既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
2.知母配黄柏:清热降火坚阴。
治阴虚火旺效佳。
3.知母配川贝母: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
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4.栀子配淡豆豉:清散郁热除烦力强。
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5.栀子配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力强。
治湿热黄疸效佳。
二.清热燥湿药1。
黄连配木香:清热燥湿解毒又理气止痛。
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2.黄连配吴茱萸: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和胃制酸。
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3。
黄连配半夏,栝楼:既泻火化痰又消散痞结。
治痰火互结之结胸证效佳。
4。
黄柏配苍术:既清热且燥湿,走下焦。
治湿热诸证,尤其是下焦湿热证。
三.清虚热药1青蒿配白薇:既善退虚热,凉血热,又兼透散.既治阴虚发热,小儿疳积(兼表邪尤宜),又治营血分有热及阴分伏热等证。
2。
青蒿配鳖甲:既善清退虚热,又能滋阴凉血,治阴虚发热每用。
3.地骨皮配桑白皮:既清肺火,又利尿导热邪从小便出,且润肺脏而不苦泄伤阴.故治肺热咳嗽每用。
4.白薇配玉竹:既滋阴又透表。
治阴虚外感.第三章泻下药一.攻下药1。
大黄配芒硝:既善泻下攻积,又善润软燥屎,还善清热泻火。
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对药配方大全集

中医临床常用中药对药配方大全集《本经》云:“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又云:“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而视之。
”此皆古人遣药配方之大法,几千年来为医家之所重视。
盖药各有其特殊性能,如何发挥其性能,使其有利于病情,除选择适当之单味药物外,还必须配偶相关作用之药物,使其相互制约,相辅相成,适应病情,提高疗效,此乃医师之良者。
余在数十年临床摸索中,结合前人固有经验,提出以下药物配偶运用心得,分别论述于下。
1人参配苏木人参补气,众所周知。
凡一切气虚、阳气虚脱为必不可少之要药。
然临床常见气虚而兼有血瘀证者不少,盖气为血帅,气虚则血液循环不畅,形成血液瘀滞之候,此乃虚中挟实之证。
当此之时,徒补其气而不顾其瘀,非其治也。
如产后气虚,喘息而面青黑者,为气虚血瘀之危候,前人用参苏饮(即人参与苏木二味)为急救之剂。
余承此法,用于冠心病之气虚血瘀者往往可生良效,久久已成必用配偶之剂。
盖冠心病患者,多为年老气虚之体,而出现胸闷、胸痛、舌质瘀紫等症。
用人参配偶苏木益气行瘀,双管齐下,乃为对证之治。
如无人参,用太子参加大剂量亦可生效。
2苏木配降香苏木出自古苏方国,故亦名苏方木;降香主产于印度,均为晋唐以后南方进口药材。
二者均为木类,色赤微有香气,能入血分,行气活血,祛瘀定痛。
今人研究得知降香含有黄檀素等成分,有抗血凝作用,能使冠脉血流量、心跳振幅显著增加。
因此,二者配偶合用,对冠心病、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疗效。
对肝郁血滞、胃痛挟瘀,以及妇科血瘀气滞诸疾、亦有良效,不可忽之。
3香附配郁金香附性味辛香,能通十二经,行血中之气,为调气解郁之要药。
然香附行气有余,而活血之力不足,必得郁金之性味辛香能活血祛瘀,行气开郁以为助,则作用更为显著。
盖香附行气以活血,郁金则活血以行气,二者合用,相辅相成,大能舒肝解郁,活血理气。
余常用于肝病、胃病、胁痛、心下痞痛、少腹疼痛,以及妇科血气诸病,均有良效。
中药学要药及配伍总结

中药学要药及配伍总结中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在中医药疗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中药学则是中药研究的核心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中药的药材、药效、药理等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正确地进行组方和配伍。
因为不同的中药配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有的药物甚至会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本文将对中药学要药及配伍进行总结。
一、中药学要药1、枸杞子枸杞子是一种传统药材,具有滋阴益肾、明目等功效,并且被认为是一种极佳的配伍药物。
它有助于消除肝脏中的毒素,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并具有抗氧化作用。
因此,枸杞子通常被用于调理肝肾不足、视力不佳、疲劳以及生育问题等方面的中药配方中。
2、黄芪黄芪又被称为黄耆,属于豆科植物。
它具有补气健脾、提高免疫力等功效,是一种重要的调养药材。
黄芪可以与其他补益药物如党参、熟地黄等配伍使用,用于治疗气虚、脾虚、久病虚弱等症状。
3、当归当归是一种补血药材,可以活血化瘀、调理月经不调等问题。
当归也可以与其他药材如桂枝、白芍等配伍使用,用于调节失血过多、产后血虚等情况。
4、白术白术又称为粳米,是一种黍科植物的根茎,具有健脾胃、消食止泻等功效。
它通常可以与其他药材如茯苓、山药、甘草等配伍使用,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以及腹泻等症状。
二、中药配伍1、配伍原则中药配伍是一个十分严谨的过程,需要将每种药物的功效、病情、患者体质等方面都纳入考虑,确保药方选取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常见的中药配伍原则有南北两派学派所主张的“方剂套路”和“个性化配伍法”。
具体来说,方剂套路更注重药方的描述和配伍的规范化,而个性化配伍法则更注重患者实际情况的个体化思考,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修正。
2、配伍禁忌虽然中药配伍可以发挥不同药物的功效,但同时也存在中药配伍禁忌的问题。
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避免中药配伍:(1)同类功效强且反应相似的药物不能同时使用;(2)不同药类但具有相似副作用或毒性的药物不能同时使用;(3)药物中含有相似类的活性成分,不能同时使用;(4)不同药材之间具有相克或同用之害的情况,请谨慎选用。
中药配伍方法52种技巧

中药配伍方法52种技巧中药的配伍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合理的配伍可以提高药效,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以下是52种中药配伍方法的技巧:1. 同功增效:将功效相同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提高疗效。
2. 互补调和:将功效相似但不同性质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互相调和,达到更好的疗效。
3. 相似搭配:将相似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提高疗效。
4. 对决配伍:将相互制约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避免过度刺激,避免不良反应。
5. 配伍加减:根据病情和体质调整药物的配伍比例,可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6. 隔日配伍:将药物分别隔日使用,可以避免过度使用,达到更好的疗效。
7. 交替使用:将不同性质的药物交替使用,可以避免过度刺激,达到更好的疗效。
8. 逐渐加减:将药物逐渐加减使用,可以避免过度刺激,达到更好的疗效。
9. 毒药配伍:将有毒的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增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0. 疏散配伍:将疏散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快药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1. 收敛配伍:将收敛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减少不良反应,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2. 温热配伍:将温热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快药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3. 冷凉配伍:将冷凉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减少不良反应,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4. 透疹配伍:将透疹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快药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5. 止血配伍:将止血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6. 活血配伍:将活血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快药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7. 补虚配伍:将补虚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8. 降脂配伍:将降脂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19. 降压配伍:将降压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20. 调节免疫配伍:将调节免疫药物配伍使用,可以加强功效,但需要注意用量和使用时间。
中药药对配伍

中药药对配伍第一章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麻黄配桂枝:具有发汗解表的强力作用,适用于风寒表实无汗的病症。
麻黄配杏仁:能宣肺降气平喘止咳,特别适用于风寒束肺所致的喘咳气逆。
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透表热,适用于肺热咳喘的病症。
桂枝配白芍:具有收敛和散发并用的作用,能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适用于风寒表虚有汗的病症。
细辛配干姜、五味子:既能温燥中有敛润,又能善温肺化饮,而不耗气伤阴,适用于寒饮咳喘日久的病症。
二.辛凉解表药蝉蜕配胖大海:具有清宣肺气,开咽利音的强力作用,适用于风热或肺热所致的咽痛音哑。
菊花配枸杞子:能补肝肾明目,具有强力作用,适用于肝肾亏虚所致的视物昏花。
生葛根配黄芩、___:既能清热燥湿解毒,又能透热升阳止泻,适用于湿热泻痢初起的病症。
柴胡配黄芩: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果强,适用于少阳寒热往来的病症。
第二章清热药一.清热泻火药石膏配知母:具有清热泻火、滋阴生津的强力作用,既适用于热病气分高热的病症,又适用于肺胃火热伤津的病症。
知母配黄柏:清热降火坚阴,适用于阴虚火旺的病症。
知母配川贝母:既能滋阴润肺,又能清热化痰,适用于阴虚劳嗽、肺燥咳嗽的病症。
栀子配淡豆豉:清散郁热除烦的作用强,适用于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的病症。
栀子配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的作用强,适用于湿热黄疸的病症。
二.清热燥湿药___配木香:能清热燥湿解毒,又能理气止痛,适用于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的病症。
___配吴茱萸:既能清热泻火燥湿,又能疏肝和胃制酸,适用于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的病症。
___配半夏、栝楼:既能泻火化痰,又能消散痞结,适用于痰火互结之结胸的病症。
黄柏配苍术:既能清热且燥湿,又能走下焦,适用于湿热诸证,尤其是下焦湿热的病症。
三.清虚热药青蒿配___:既能退虚热,凉血热,又能透散,适用于阴虚发热、小儿疳积(兼表邪尤宜)、营血分有热及阴分伏热等病症。
青蒿配鳖甲:既能清退虚热,又能滋阴凉血,适用于阴虚发热的病症。
9药材配方大全

9药材配方大全在传统中医中,药材配方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材配方,它们在中医中被广泛使用,用于不同的健康问题。
1. 清热解毒配方:适用于热毒内盛,表现为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 金银花10克- 连翘10克- 板蓝根15克- 甘草5克2. 补气养血配方:适用于气血两虚,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
- 黄芪15克- 当归10克- 红枣10克- 龙眼肉10克3. 健脾养胃配方:适用于脾胃虚弱,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5克- 陈皮5克4. 滋阴润燥配方:适用于阴虚内热,表现为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等症状。
- 玉竹10克- 麦冬10克- 石斛10克5. 温阳散寒配方:适用于阳气不足,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 肉桂5克- 干姜5克- 附子3克- 川芎10克6. 疏肝解郁配方:适用于肝气郁结,表现为情绪抑郁、胸闷胁痛等症状。
- 柴胡10克- 白芍10克- 郁金10克- 香附10克7. 利水渗湿配方:适用于水湿停滞,表现为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 泽泻10克- 茯苓15克- 猪苓10克- 车前子10克8. 安神助眠配方:适用于失眠多梦,表现为难以入睡、易醒等症状。
- 酸枣仁10克- 龙骨15克- 牡蛎15克- 远志10克9. 活血化瘀配方:适用于血瘀疼痛,表现为局部疼痛、瘀斑等症状。
- 红花10克- 丹参15克- 川芎10克10. 补肾强身配方:适用于肾虚体弱,表现为腰膝酸软、耳鸣耳聋等症状。
- 杜仲10克- 桑寄生15克- 枸杞子10克- 肉苁蓉10克请注意,这些配方仅供参考,具体使用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药材的用量和配比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中药绝配,处方常用173组药对,最全

中药绝配,处方常用173组药对,最全药对是介于中药学和方剂学之间的一门学科。
可分为要对配伍、药对成方和药对组拆三方面的内容。
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药味的配伍组合,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
一、常用药对01、【威灵仙葛根】各10g 通络祛风、解痉止痛,适用于颈椎病之颈项强痛并证。
02、【海桐皮豨签草】10~15g 祛风湿,适用于风湿痹病。
03、【附子肉桂】 5~10g(先煎);1.5~3g(煎服)、1~1.5g(吞服) 温阳祛寒,适用于命门火衰证。
主治命门火衰。
04、【附子干姜】3~10g(先煎);2~8g 温阳祛寒、温补脾肾,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里虚寒证。
脾肾阳虚适用。
05、【桂枝附子】 5~10g;10g(先煎) 温阳固表、温阳化气,适用于风湿表虚证、肾阳不足之腰痛。
06、【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适用于血虚失眠证。
07、【龙骨牡蛎】 20~30g 镇惊、收敛,适用于肝阳上亢之惊、痫病,滑泄不止诸证。
重镇心肝生用;固摄收涩锻用。
08、【磁石珍珠母】各30g,先煎。
定惊安神,适用于心悸、少寐病。
09、【旋覆花代赭石】 10g(包煎);20~30g(先煎) 降逆涤饮,适用于痰饮呕吐、咳嗽气喘病证。
10、【全蝎蜈蚣】 6只;3只熄风止痉,适用于各种痉病。
研磨吞服,1.5g/bid,病重者加倍。
11、【地龙僵蚕】各10g 抗癫痫、止痛,适用于肝阳挟痰之癫痫、头痛。
小儿按年龄适当减少。
12、【川芎露蜂房】10~15g;10g 散风止痛,适用于剧烈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仅可治标,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13、【全蝎露蜂房】1.5~3g(煎服)、0.5~1g(吞服);3~10g 适用于邪躆脉络、久治不愈之病证。
有毒,只宜暂用,不能久服。
14、【僵蚕蝉衣】3~8g;3~6g 祛风除疹,适用于风热瘾疹之病证。
15、【代赭石牛膝】30g(先煎);10~15g 滋补肝肾、降逆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耳鸣。
中药配伍精要大全

藿香:陈皮辛开苦降,其性温和,燥而不烈,为脾肺气分药。其既能行气健脾,调中快膈,又能健脾燥湿,导滞化痰,还能健脾和胃,降逆止呕。藿香气味芳香,为解暑之上品,善治暑湿为患,湿化气行则脾胃调和而呕逆自止,又能醒脾和胃,开胃进食。二药伍用,陈皮行气燥湿,藿香芳香化浊,和中止呕,气行有助湿散,湿化便于气行,二者相辅相成,共调中焦,芳香快脾(332)
木香:陈皮苦辛芳香,乃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常用之品。木香辛苦温,香气浓郁,行气止痛功效优良,多用于气机不畅所致之腕腹胀满或腹痛泻痢等,二药参用,协同为用,皆芳香理气,共奏行气宽中,开胃止痛之功(332)
大腹皮:陈皮理气健脾,并能燥湿化痰,因其“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与利水药同用,具行气利水之功。大腹皮行气宽中,利水消肿,二者伍用,行气通滞,气行则水行,故能消气滞湿阻之水肿(331)
白术: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固表,为培补脾胃必用之品。因脾以运化为司,喜燥而恶湿,得阳始运。能升则健,即补脾阳,又善燥湿,故建殊功。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二者伍用,补脾而不滞气,共奏健脾化湿,行气祛痰之功(209)
桑白皮:陈皮辛温,功能理气健脾,和胃化痰,桑白皮辛散苦降,泻肺平喘,利水消肿。陈皮入脾肺经而重点作用于中焦脾胃,桑白皮专入肺经,重点作用在肺。二药伍用,脾,肺并治,脾气健运,生化有权,痰无以生,肺气宣肃有节,痰热自化,咳喘自止(314)
柴胡:枳实苦泄沉降,下气消痞,理气除满;柴胡辛散升阳,疏肝解郁。二者伍用,一升一降,一肝一脾,具升降气机、调理肝脾之功。柴胡得枳实,最善疏肝理气,通阳达郁。主治:肝脾不调,气机不利证。(32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234字样为大全页数,
行气降气药
香附
功能:性平无寒热之偏,疏肝解郁,理气活血,调经止痛。
元胡:二药同用,一走气分,一走血分,气行则血行,血畅则气顺,既可肝理气解郁,又可活血化瘀,气血并治,行气止痛作用倍增;主治肝郁气滞,血行不畅。
(318)
川楝子:二药相伍,舒肝解郁与行气止痛并举,为治疗肝郁气滞疼痛诸症所常用。
(318)
乌药:香附以行血分为主;乌药长于顺气散寒,二药合用,气血兼治,相须为用,直奔下焦,理气散郁,和血止痛之效显著。
(338)木香:香附既能行气,又能活血,为气中血药及妇科圣药;木香功擅行气止痛,且温中,偏于气分。
二者伍用,相须配对,俾行气止痛之功加强,为临床理气止痛之常用药对。
(323)
檀香:香附疏肝而理气,使肝平而勿克脾土;檀香醒脾和胃而畅中焦之气。
二者合用,既可加强理气之效,又有调和肝脾之功。
(320)
苏梗:二药合用,气血并调,胸膈中焦并治,其解郁止痛,消胀除满力量增强。
主治:肝郁气滞及妊娠呕吐。
施今墨经验:香附入血分而散瘀,苏梗走气分而散滞,合用则行气活血,理气消胀甚效。
(322)
沉香:二药香附质轻多入肝经,偏于升散;沉香质重,温脾肾,降逆气,纳肾气,多入肾经,偏于沉降。
合用之,升降协同,功专于下,具有升降诸气,调畅气机之功用。
(347)
川芎:香附和川芎合用,气血并调,共奏理气解郁,活血止痛之功。
主治:气郁血滞及肝气郁滞。
(357)
当归:香附为理气解郁之要药,当归为治疗血分诸疾所常用;二药合用,一主气分,一主血分,气血并治,共奏理气活血之功。
(358)
白芍:二者合用,一理肝气,一养肝血,气血兼施,动静相宜,共奏疏肝理气,养血调经之功。
主治:妇女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气血不和。
(319)
丹参: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并治,具有较好的行气化瘀,通络止痛之功。
主治:气滞血瘀之心腹痛及跌打损伤。
(372)藿香:二药合用,理气与化湿兼备。
气行则湿散,湿去则气疏,二者相辅相助,共奏芳化畅中,理气和胃之功。
且具有理气而不伤血,化湿而少劫阴之特点。
主治:湿郁或气郁致湿及妊娠恶阻。
(196)
艾叶:二者伍用,艾叶温散血中之寒凝,香附理气中之郁滞,一气一血,气血双调,温经散寒,调经止痛之功显著。
主治:肝郁挟寒之月经不调,宫冷不孕,胎动不安,带下绵绵。
(320)
高良姜:二药伍用,高良姜以温胃散寒止痛降逆为其长,得香附则可除寒祛郁;香附以理气活血、调经止痛为其长,得高良姜则气行寒散,最终寒散气通,气行痛止,通则不痛。
主治:肝郁气滞、胃中寒凝之胃脘疼痛。
(321)
黄连:香附长于疏肝理气并有止痛之功,且芳香性平,无寒热偏
胜;黄连泻心火解热毒;两药配对,行气泻火,一疏一清,使心
火去,郁滞解则疼痛除。
主治:火郁胸胁满闷疼痛诸证。
(112)
神曲:香附功能疏肝和胃、调经止痛,神曲为消食导滞常用之品,
二者伍用,使理气解郁、消食和中之力增强。
主治:气郁、食郁
证,即肝郁气结、横逆脾土。
(323)
柴胡青皮:柴胡香气馥郁,轻清上升,宣透疏达,调达肝气,善疏理上焦之郁;青皮味辛而温,其气峻烈,沉降下行,破肝经气结,
善疏达下焦之郁。
二者伍用,升降相宜,下上窜通,气郁可疏,
气滞可行,气结可散,药力较一般的疏肝理气剂峻猛。
故一般气
郁轻证或兼阴血不足者应慎用。
主治:肝经气郁羁久,交结不散,
甚则气滞血瘀。
(326)
枳实:柴胡辛散升阳,疏肝解郁;枳实苦泄沉降,下气消痞,理
气除满。
二者伍用,一升一降,一肝一脾,具升降气机、调理肝
脾之功。
柴胡得枳实,最善疏肝理气,通阳达郁。
主治:肝脾不
调,气机不利证。
(327)
生麦芽:柴胡之疏肝在于升提,生麦芽之调肝在于宣通。
升提与
宣通,相济以成调肝气之功,二者伍用后,疏肝气助肾气通达,
升发清气助肾气之蒸腾,疏肝运脾消滞助后天之本,先后天调畅
而可助孕。
主治:肝郁不孕。
(328)
升麻:升麻以引阳明清气上行为主,柴胡以升少阳清气为要;二
药相须为用,共引清气行于阳道,具升阳举限之功。
但须与益气
补中之品合用,其力方显。
主治:1、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证。
2、
清阳下陷所引起的泄泻。
(333)
前胡:二药相伍,柴胡疏泄开郁主升,前胡下气平逆主降,二者一升一降,一疏一宣,最善宣通气机,以复肺之宣发肃降之功,而奏祛痰止咳之效。
用于止咳时,柴胡量须小于前胡。
主治:风热郁肺证。
(295)
大豆卷:柴胡清轻升散,能透表泄热,为运枢达腠这要药;大豆卷清解表邪,分利湿热,故外可透发祛湿,内可清利行水。
二药配对,互为相用,能疏解腠理,宣展气机,通利上、下焦,以取透邪祛湿,解表退热之功。
主治:1、感受温湿,腠理郁闭证。
2、湿热蕴滞证。
(68)
常山:二药相合,使截疟力倍增。
同时,常山泄化痰湿积滞而治其本,柴胡疏解少阳枢机而治其标,标本兼治,则凝痰积湿自消,往来寒热得解。
主治:疟疾。
(526)
黄芩:柴胡善疏散少阳半表之邪,黄芩善清肝胆气分之热,二药相伍,升阳达表,退热和解,一散一清,用治外感寒邪少阳症,寒热往来,使枢机得以和畅,具较理想的和解少阳,疏泄肝胆郁热的作用。
主治:1、肝胆经郁热内盛证。
2、疟疾。
3、少阳证。
(324)
白芍:二药相伍,一散一收,一气一血,疏肝之中兼敛肝,升阳之中兼敛阴,补肝体而和肝用,使肝气行疏,肝血得补,疏柔相济,动静结合,以发挥肝藏血、主疏泄之功能。
正符合肝体阴而用阳之旨、刚柔相济之性。
为治疗肝郁血虚之常用药对。
(325)
桂枝:桂枝为太阳中风之主药,柴胡为透泄少阳之要药;二药相
伍,既能发汗解表,通阳散寒,又能引热达表,透发少阳,共奏
解表退热之功。
主治:1、太阳少阳并病之病。
2、胆囊炎,胰腺
炎。
(43)
葛根:为临床解肌退热之用。
二药相伍,可起协同作用。
主治:
1、外感表证,逐渐入里化热证。
2、风疹,麻疹。
(76)
枳壳(实)柴胡:枳实苦泄沉降,下气消痞,理气除满;柴胡辛散升阳,疏肝解郁。
二者伍用,一升一降,一肝一脾,具升降气机、调理肝
脾之功。
柴胡得枳实,最善疏肝理气,通阳达郁。
主治:肝脾不
调,气机不利证。
(327)
桔梗:桔梗与枳壳相伍,一升一降,一宣一散,桔梗开肺气之郁,
并可引苦泄降下之枳壳上行于肺;枳壳降肺气之逆,又能助桔梗
利膈宽胸,具有升降肺气、宣郁下痰、宽胸利膈作用。
(335)
厚朴:枳实性苦而微寒,功能“除胀满,消宿食,消坚积,化稠
痰,破滞气,平喘咳”。
以破气消痞为主,厚朴苦温,以下气为
专,以行气降逆消胀除满为其要。
枳实有泻痰之力,厚朴具消痰
之功。
二者相伍,一寒一热,相得不偏,枳实消痞,厚朴除满,
相得益彰。
(327)
枳实:枳实力峻,枳壳力缓。
枳实性沉而主下,枳壳性浮而主上,
枳实主入脾胃,破气作用较强,能消积除痞,导滞通便;枳壳主
入脾肺,以行气宽中除胀为主。
二者相伍,相须配对,使行气破
结之力增强,并直通上下,气机得畅,气下则痰喘止,气行则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