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必考选择题对点专练12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
浙江选考高考生物考前特训总复习第一部分必考点专练考点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

考点11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1.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以下哪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 A.基因、染色体、细胞B.细胞、物种、生物圈C.基因、物种、生态系统D.物种、种群、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不包括( )A.阳光B.细菌C.食物链D.绿色植物3.生态系统主要功能是( )A.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B.能量循环、物质流动与信息传递C.能量积累、物质合成与信息流动D.能量释放、物质分解与信息流动4.以下陆地生物群落中,生物种类最贫乏是( )A.热带雨林B.荒漠C.北方针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5.以下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强是( )A.果园生态系统B.农田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草原生态系统6.引起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主要污染物分别是( )A.二氧化碳、氟利昂、二氧化硫B.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氟利昂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利昂D.氟利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7.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物质〞是指( )A.组成生物体所有物质B.组成生物体各种有机物C.组成生物体各种无机物D.组成生物体C、H、O、N、P、S等元素8.在生态系统中,当鹰捕食兔子时,鹰属于( )A.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C.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D.初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9.我国谚语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表达了食物链原理。
假设鹰迁入了蝉、螳螂与黄雀所在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以下表达正确是( )A.鹰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环节D.鹰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方向10.以下有关生态系统成分表达,正确是(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肉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B.细菌与真菌都属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主要成分D.有些生态系统只具有生产者与分解者两种成分11.以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关系。
2023浙江省高考生物6月二次选考卷(含答案)

A.糖化主要是利用霉菌将淀粉水解为葡萄糖
B.发酵液样品的蒸馏产物有无酒精,可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
C.若酿造过程中酒变酸,则发酵坛密封不严
D.蒸熟并摊晾的原料加入糟醅,立即密封可高效进行酒精发酵
13.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常添加蔗糖,植物细胞利用蔗糖的方式如图所示。
7.为探究酶的催化效率,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分组、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甲中溶液(0.2mL)
乙中溶液(2mL)
不同时间测定的相对压强(kPa)
0s
50s
100s
150s
200s
250s
I
肝脏提取液
H2O2溶液
0
9.0
9.6
9.8
10.0
10.0
II
FeCl3
H2O2溶液
0
0
0.1
A.毛竹林中的竹笋明显长高
B.在浮叶根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挺水植物
C.荷塘中荷花盛开、荷叶逐渐覆盖了整片水面
D.在常绿阔叶林中马尾松的部分个体因感染松材线虫死亡
9.浙江浦江县上山村发现了距今1万年的稻作遗址,证明我国先民在1万年前就开始了野生稻驯化。经过长期驯化和改良,现代稻产量不断提高。尤其是袁隆平院士团队培育成的超级杂交稻品种,创造水稻高产新记录,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杰出贡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4.叠氮脱氧胸苷(AZT)可与逆转录酶结合并抑制其功能。下列过程可直接被AZT阻断的是( )
A.复制B.转录C.翻译D.逆转录
5.东亚飞蝗是我国历史上发生大蝗灾的主要元凶,在土壤含水率<15%的情况下,85%以上的受精卵可以孵化,一旦食物(植物幼嫩的茎、叶)等条件得到满足,很容易发生大爆发。下列因素中,对东亚飞蝗的繁衍、扩散起阻碍作用的是( )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专题二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专题整合

(创新设计)(浙江专用)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五单元专题二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专题整合(时间:30分钟满分:7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小题,共36分)1.动物生态学家对某林区周边区域进行了四种经济动物(M、N、O、P)的调查,所得结果如下:这四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中M的种群密度最小,且各物种之间存在着食物关系,N、P处于同一营养级,M处于最高营养级。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动物的营养级一定与种群密度呈反比例关系B.只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C.四种动物的种间关系不只一种D.M动物一定处于第五营养级解析动物的营养级不一定与种群密度呈反比例关系;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用标志重捕法,但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由于N、P处于同一营养级,M动物有可能处于第四营养级。
答案 C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狼的体内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D.食物链中初级消费者数量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一定就越少解析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物质可以被植物利用,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但能量散失到大气中,A错误;能量传递效率10%~20%是相邻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不适用于两只动物之间,B错误;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C 正确;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多少与初级消费者数量无关,D错误。
答案 C3.如图是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B.其中的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鸟C.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D.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上只体现了2种成分解析分析图形可知,该图由5条食物链组成;植食性鸟和食草昆虫都是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鹰、食虫鸟、蜘蛛和青蛙4种生物;该图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专题测评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专题测评专题测评(十二)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1.专题预测:从命题趋势看,纵观近年的高考题,对知识的考查比较重基础,但对能力方面的考查比例有所上升,因此本专题既是高考的热点也是全人类普遍关注的世界性话题。
2.试题时间45分钟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假若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m4。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C.若m1<5m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小2、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不能确定3、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4、江苏无锡鼋头渚生态湿地建设已见成效,经过10多年的培育,水生、湿地植物面积达5 000多平方米,其中菖蒲、蒲苇等植物达300多种,每年有大量的珍稀鸟类在此栖息,营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
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湿地具有重要的功能,但湿地中动、植物资源比较贫乏B.湿地是天然的蓄水库,能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进而改善水质C.沼泽地、红树林、沿海滩涂等属于湿地生态系统,但不包括河流、湖泊D.人们可以通过围湖造田来利用、开发湿地5、关于生物圈稳态自我维持的原因中,不正确的是( )A.太阳能源源不断,是维持生物圈正常运转的动力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必需的物质C.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D.CO2的增加必定破坏生物圈的稳态6、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是由鱼、大熊猫、奥林匹克圣火、藏羚羊以及燕子组成的五个“福娃”(如图)。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稳定性(10题)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选择题):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稳定性(10题)一.选择题(共10小题)1.蚂蚁非常喜欢吃蚜虫分泌的“蜜露”。
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释放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信息也会赶来驱除瓢虫。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报警信息素能传递化学信息B.释放报警信息素有利于蚜虫躲避危险C.报警信息素只会对蚜虫有利D.报警信息素可作为信息调节种间关系2.凡纳滨对虾是华南地区养殖规模最大的对虾种类。
放苗1周内虾苗取食藻类和浮游动物,1周后开始投喂人工饵料,1个月后对虾完全取食人工饵料。
1个月后虾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见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1周后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会加重B.1个月后藻类在虾池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仍处于主要地位C.浮游动物摄食藻类、细菌和有机碎屑,属于消费者D.异养细菌依赖虾池中的沉积物和有机碎屑提供营养3.初级生产量是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或所固定的能量。
初级生产量扣除生产者本身的呼吸消耗量的剩余部分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来自于太阳,关于此类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初级生产过程是在生产者的叶绿体中进行的B.某时期净初级生产的有机物量就是生产者的生物量C.净初级生产的能量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活动D.当净初级生产量为零时,输入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基本不变4.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下列有关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湿地生态恢复工程中建立缓冲带,可完全消除人类的干扰B.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可实现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C.退耕还林,通过自然的次生演替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给稻—蟹共生农田投入的物质、能量越多,生态的稳定性就越强5.碳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
2024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生态环境》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训练及解析

专题09 生态环境目录一、题型解读二、热点题型归纳【题型1】措施思路类【题型2】原因分析类【题型3】说明依据类三、最新模考题组练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保护的压力也随着而来,生态安全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空间、生命的延续等,因此高中阶段培养生态意识,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是成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农业”真实科研、生产生活情境为载体,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工程项目研究”等核心知识,成为高考生物试题的必考的热点。
非选择题常见的考查形式有措施思路类、原因分析类和说明依据类。
【题型1】措施思路类【典例分析1】(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迁徙鸟类与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当地生物多样性和人类文化的时空关联,诠释了“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辽东半岛滨海湿地资源丰富,是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通道中鸟类的重要停歇、觅食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
回答下列问题:(5)为稳定发挥辽宁滨海湿地在鸟类迁徙过程中重要节点的作用,应采取(答出两点即可)等措施,对该区域湿地进行全面的保护。
【提分秘籍】措施思路类方法突破:为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而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常见的设问方式有“措施是……”、“方案(方法)是……”、“思路是……”、“设想是……”。
其中措施方案类答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但要求简洁明了。
思路设想类答案开放性比较大,创新性比较强,不用写出具体操作,只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想法就行。
【变式演练1-1】(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我国是世界上雪豹数量最多的国家,并且拥有全球面积最大的雪豹栖息地,岩羊和牦牛是雪豹的主要捕食对象。
雪豹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国家和地区,是山地地区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
随着社会发展,雪豹生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因素,如栖息地丧失、食物减少、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捕猎等。
高三生物(浙江专版)二轮考纲对接演练:专题6第2讲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知识点1生态系统的结构(Ⅱ)1.(2013·海南卷,25)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
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解析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逐渐增加,甲、丙降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蝌蚪间的竞争受捕食者影响,A、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存活率极低,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正确;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增加,获得的资源增加,D错误.答案D知识点2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Ⅰ)2.(2013·宁波二模)如图表示夏季的宁波东钱湖净初级生产量和次级生产量与水深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中随水深增加,净初级生产量下降,可能原因是光强度下降B.若该生态系统长期处于C点所示的状态,则可处于稳定状态C.净初级生产量用于植物的生长繁殖,A处的植物长势最好D.在自然状态下,一般净初级生产量高则次级生产量也高解析若该生态系统长期处于C点所示状态,即净初级生产量为0,则无法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答案B知识点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Ⅱ)3.如图1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2是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经分析可知,图1中D表示________。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________形式进行的。
(2)图1中D→C过程、C→D过程及A→D过程依次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
学年浙江省高考选考生物生态复习练习

学年浙江省高考选考生物生态复习练习第 2 页第 3 页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4.(2019.11)下列生态系统中最稳定的是A.沙漠 B.苔原 C.草原 D.热带雨林5.(2019.11)下列不属于水体污染防治措施的是 A.对河道开展清淤保洁工作B.建立污水处理厂C.禁止工业废水超标排放D.给汽车安装排气净化装置6.(2019.11)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网中的植食动物属于不同的营养级B.陆地生态系统中通常以捕食食物链为主C.捕食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D.难降解的有害物质会沿着食物链转移和富集7.(2019.11)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包括其粪便中的能量B.生产者能将约10%的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C.相同条件下恒温动物的体重净增长低于变温动物消费者D.消费者营养级具有的能量与该级消费者的平均体重成正相关8.(2019.4)冬候鸟秋天飞到南方越冬,使群落的组成发生了变化。
这体现了群落的A.时间结构B.水平结构C.向光弯曲生长D.分层现象9.(2019.4)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酸雨会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B.大气中的CO2浓度的增加会使全球气候变暖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D.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变化与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无关第 4 页10.(2019.4)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最大数量B.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C.环境容纳量由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D.种群的指数增长会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11.(2019.10)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是A.泥石流频发B.臭氧减少C.酸雨普降D.大气中CO2浓度增加12.(2019.4)下列人类活动不会..加剧温室效应的是A.多开汽车B.火力发电C.植树造林D.燃煤取暖13.(2019.10)酸雨产生的多种危害中,不包括...A.伤害陆地植物B.破坏水体生态平衡C.产生温室效应D.破坏土壤肥力14.(2019.10)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一片草地B.生物圈C.一个池塘D.一片森林15.(2019.4)地球上具有最丰富生物基因库的是A.水稻田B.草原C.荒漠D.热带雨林16.(2019.10)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中a,b;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练12 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名校模拟题组]1.(2018·台州期末)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深海地壳的热裂口属于副生物圈带B.大气平流层中臭氧含量的减少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C.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D.人类保护藏羚羊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答案 D解析生物圈分布高度最高可达到离地面处10 000 m处或更高,是副生物圈带;最低可达到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的热裂口,A错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B错误;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C错误;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中全部的藏羚羊属于一个种群,人类保护藏羚羊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D正确。
2.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代表生产者,①可以代表光合作用B.甲、乙、丙形成食物链C.甲、乙、丙中含有的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D.丁包含了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答案 D3.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的重要影响中,不包括( )A.永冻土将会融化B.沿海盐场和养殖场将基本被淹没或破坏C.农业生产能力下降D.北方干燥地区将会变得湿润答案 D4.(2018·绍兴模拟)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气中CO2含量能够保持动态平衡,不会有明显季节变化B.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C.生态系统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调整碳的含量D.分解者在碳循环中不可缺少答案 A解析大气中CO2的含量有着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A错误;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在食物链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B正确;生态系统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调整碳的含量,C正确;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D正确。
5.(2018·台州模拟)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A.食物链是通过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建立起来单方向的营养关系B.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C.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D.食物网中营养级越高的动物体型越大答案 D解析食物链是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建立起来的营养关系,且不可逆转,A正确;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B正确;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C正确;食物网中营养级越高的动物体型不一定越大,D错误。
6.(2018·温州二模)下列关于人口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应控制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B.地球升温的主要原因是臭氧层使地球的俘获热增加C.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可增大人类的宜居区域D.酸雨是指由碳和硫的氧化物引起pH低于7的降水答案 A解析控制人口的方法是降低出生率,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最终使全球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A正确;地球升温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释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B错误;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减小了人类的宜居区域,C错误;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形成的酸性产物,其pH低于5.6,D错误。
7.(2018·浙江模拟)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简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B.生物体内DDT浓度可沿食物链不断增加C.图示箭头也可表示能量在几种生物间的流动方向D.当麻雀数量减少时,蛇捕食青蛙的量增加,这属于正反馈调节答案 D解析食物链的书写由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图中表示的食物链一共有3条,A正确;有毒物质沿着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B正确;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C正确;当麻雀数量减少时,蛇捕食青蛙的量增加,这不属于反馈调节,D错误。
8.(2017·台州期末)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植食动物都归属于第二营养级C.该图未表示出的生态系统成分仅有分解者D.该生态系统处于稳态时,鹰的数量可能达到K值答案 C解析食物网形成的原因是同一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据不同营养级,A正确;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植食动物都以生产者为食,所以都归属于第二营养级,B正确;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环境,C错误;该生态系统处于稳态时,鹰的数量可能达到K值,并保持动态平衡,D正确。
9.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鼠属于第二营养级B.大量捕蛇可能会引发鼠灾C.此食物链中鹰获得的能量最少D.图示生物构成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答案 D解析草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所以鼠属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蛇是鼠的天敌,大量捕蛇可能会引发鼠灾,B正确;鹰的营养级最高,所以获得的能量最少,C正确;生物群落是指所有生物的总和,而图示生物只是部分生物,没有分解者等,D错误。
10.(2018·仿真模拟)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食物网中的肉食动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B.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中可以有分解者C.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难分解的有害物质含量会越高D.一条完整的捕食食物链中可以没有生产者答案 D11.(2018·浙江仿真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B.生态系统中的二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C.负反馈是生态系统保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方式D.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由于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形成食物链答案 A解析生态系统由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七大成分组成,A 错误。
12.(2018·浙江模拟)下列关于生物圈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包括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及适合其生存的环境B.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C.最低可达深海地壳的热裂口,即副生物圈带D.清澈的珊瑚海是地球上生物最适宜的栖息地答案 C解析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及适合其生存的环境,A正确;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B正确;生物圈最高可达离地面10 000 m处或更高,是副生物圈带,最低可达地下植物最深的根际处和深海地壳的热裂口,C错误;热带雨林和清澈的珊瑚海是地球上生物最适宜的栖息地,D正确。
13.(2018·绍兴模拟)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种群的生物只属于一个营养级B.同一个营养级的生物都是同种生物C.植食动物都归属于第二营养级D.肉食性动物都归属于第三营养级答案 C解析同一种群的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A错误;一种生物可以同时被多种生物捕食,所以同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可以是多种生物,B错误;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通常指绿色植物,即生产者,所以植食动物都归属于第二营养级,C正确;肉食性动物以植食动物或小型肉食性动物为食,所以归属于第三、四、五等营养级,D错误。
14.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箭头所示的能量均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二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C.图中包含了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D.生产者同化的能量除了部分流向一级消费者,其余均流向分解者答案 A解析图示箭头所示的能量在生物群落中流动,均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二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图中只包含了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3种成分,没有非生物环境;生产者同化的能量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部分未被利用,部分流向一级消费者,其余流向分解者。
15.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
图甲表示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
图乙表示生殖数量或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图甲可知,D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受到破坏B.由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C.由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D.由图乙可知,F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答案 D解析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低于不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A正确;由图甲可知,适度放牧有利于提高并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B正确;从图乙可知,F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持续增加,F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即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值(K值),C正确;从图乙可知,F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不变,年龄结构为稳定型,D错误。
16.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生物圈中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反复利用B.碳在各组成成分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C.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图中d有关D.植树造林可减少D中CO2的含量答案 B解析生物圈中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反复利用;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CO2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E表示化石燃料,d 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植树造林可以减少CO2的量,进而降低温室效应。
17.人类活动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以下措施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A.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种植多种农作物,增加经济收入B.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C.禁止游客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D.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经济作物的健康生长答案 C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措施。
把沼泽地改造成农田、使用化学农药都会破坏当地生物的多样性;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很可能引起生态危机,而破坏生物多样性;禁止游客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减少游客对生物的影响,有利于生物繁衍,增加生物多样性。
18.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答案 C解析生物的多样性是生物生存环境多样性选择的结果;群落演替的方向一般是向物种丰富程度增大、生物多样性增强的顶极群落发展,其生物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遗传多样性高的种群对各种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强。
1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保证绿水青山就必须彻底杜绝一切砍伐和捕捞B.绿水青山体现出来的直接价值远大于间接价值C.退耕还林和退田还湖措施有利于形成绿水青山D.绿水青山有利于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答案 C解析保证绿水青山,必须避免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做到合理的利用,A错误;绿水青山体现出来的间接价值(生态功能)远大于直接价值,B错误;退耕还林和退田还湖措施,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进而形成绿水青山,C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