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缺陷的分类及形成
浮法玻璃缺陷种类分析及处理办法

7.2.2.3 霞石 (1) 外观 为白色颗粒结石,有时在疖瘤内呈半透 明析晶状。 (2) 显微结构 显微镜单偏光下呈羽毛状或阶梯状, 显微镜正交光下,有鲜艳的干涉色。 (3) 可能产生的原因 a. 铝硅质原料中(钾长石)有大颗粒。 b. 钾长石水份偏大,细粉过多造成结团。 c. 原料加工、运输、贮存的过程中引入了铝硅质、 高铝质夹杂,如:粘土质、莫来石、煤矸石、刚玉 石及耐火砖砖屑等。
(4) 采取措施 a. 配合料混合均匀 b. 检查石灰石秤和计算机料方输入,保证准确无 误。 c. 检查石灰石颗粒,是否有大颗粒和细粉过多问题, 吸水的石灰石要晾干再用。 e. 保证玻璃液均化良好,避免局部富钙。 f. 避免来自冷却部边部及后山墙死角处的凉玻璃液 进入成型流,若有,采取措施处理。 g. 保持玻璃液有合理的冷却降温制度。
7.1.3 按显微结构可以分为两大类 (1)非晶态缺陷 气相缺陷(气泡); 玻璃相夹杂物(条纹和疖瘤); 由不均匀应力产生的缺陷; 硌伤和压裂。
(2)晶态缺陷 熔化残留物; 侵蚀的耐火材料; 玻璃熔体的析晶; 锡槽产生的上表面缺陷。
7.2 原料及熔化过程产生的玻璃缺陷及 处理
(3)玻璃板下表面的缺陷 一种类似于玻璃上表面的如气泡(闭口泡)、结石 这样的缺陷; 由锡或裂纹产生的一种下表面缺陷; 一种产生于流道流槽、唇砖或锡槽的下表面开口泡。 光学性质缺陷 a. 玻璃缺少化学均匀性而产生的光学变形(光学 变形角低); b. 麻点如压裂、硌伤等缺陷; c. 由锡槽滴落物产生的光畸变。
①夹杂物(固体夹杂缺陷); ②气泡(气体夹杂缺陷); ③光学变形(非晶体缺陷)。 本部分根据缺陷的类别针对常见缺陷的外观、 产生原因、解决措施,逐一论述。
微晶玻璃板材的主要缺陷

微晶玻璃板材的主要缺陷有气泡、变形、色脏、坑洞、缺棱、缺角等。
其中以气泡和变形较为常见。
气泡的形成是:该板材在晶化、烧成时表面会生成1—2mm厚的玉脂层。
玉脂层下即隐藏有大量直径为1mm左右的气泡,气泡是装料堆积空隙内的气体,在表面熔融封闭前未能全部选出而滞留在板内的。
如对板材的磨削深度超出该玉脂层时,就会使气泡外露成为开口气孔。
变形的形成是:一、熔块料化学成分不均匀。
熔块料化学成分偏差过大时易导致板材热膨胀系数不一致,产生局部内应力出现翘曲变形,这种现象并不常见。
熔块料化学成分不均匀的因素有:(1)配合料未经过筛选,部分单一原料吸湿或受压结成团块入窑;(2)混料时间过短导致原料混合不均匀;(3)原料在熔窑内熔制时间过短,使得高温混熔不完全;(4)熔窑内隔墙侧塌,熔液表面浮渣随熔液料流出。
二、冷却阶段的过大温差会使板材的收缩不一致而产生翘曲变形。
即便是出窑后鼓风强制冷却也会产生翘曲变形。
在冷却的各个阶段应采用不同的合理的降温速率,缓慢、均匀地冷却方式最为合理另外还有一、耐磨性较差,由于微晶石的表面是玻璃质的东西居多,容易磨花,所以在人流大的场合不适合铺地面(家庭装修由于保养好,容易克服这个缺点。
工程地面应用则比较麻烦),因此微晶石的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不主张用于地面铺贴。
二、第二次抛光难度大。
再加上由于部分厂家在微晶石的烧制过程中偷工减料,致使产品根本无法进行第二次抛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一些用户在选择微晶石做装修时慎之又慎。
三、花色呆板,缺乏变化,少有天然石材自然之美。
和天然石材相比,微晶石人为的控制了色差,使色差变得极小,这是其优点。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微晶石在追求整齐划一的同时却无法营造天然石材那种清秀、灵动、飘逸和装饰氛围,更无法达到那种天人合一、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至高境界,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四、由高温烧制,大规格板容易变形,平整度差于抛光砖,应配备专门的铺贴工,有平整度问题可以通过有效的施工克服。
玻璃缺陷的分类及形成

玻璃缺陷的分类及形成7 浮法玻璃缺陷种类、成因及处理措施7.1 浮法玻璃缺陷的分类浮法玻璃的缺陷按显微结构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晶态缺陷和晶态缺陷。
7.1.1非晶态缺陷可分为:(1) 气相缺陷(气泡)。
(2) 玻璃相夹杂物(条纹和疖瘤)。
(3) 由不均匀应力产生的缺陷。
(4) 硌伤和压裂。
7.1. 2 晶态缺陷(夹杂物)可分为:(1) 未熔化的残留物。
(2) 受侵蚀的耐火材料。
(3) 玻璃熔体的析晶。
(4) 锡槽产生的上表面缺陷。
7.2原料及熔化部位产生的缺陷本节根据其缺陷分类进行叙述。
7.2.1 气泡气泡是玻璃中能看见的气体形态。
与玻璃熔体对比,气泡属于另一种物态,在浮法玻璃中是一种较难判断和解决的缺陷。
它的存在,严重影响玻璃质量的提高。
浮法玻璃中的气泡基本上可分为三类:(1)初熔和澄清之后残存在玻璃中的澄清气泡。
(2)因条件发生变化,又从玻璃中析出来的再生气泡,也叫重沸泡。
(3)外界加入到玻璃中的污染气泡,它的初态可能是气体、液体或固体,但最终以气泡形成玻璃缺陷。
浮法玻璃形成的气泡根据其直径的不同又可分:气泡和微气泡;一般来说,将直径在毫米范围的称为气泡,直径十分之一毫米范围之内的称为微气泡。
7.2.1.1澄清泡澄清过程就是在熔化结束后,使玻璃内的大气泡大量释放,这种气体的释放有很快的上升速度,这样在上升尾流中又带动小气泡上升。
而这种小气泡只有在经过好长一段时间后才能达到表面。
澄清过程就是消除玻璃液中所有的气泡。
而没有被消除的便形成澄清泡残留在玻璃中。
这种气泡的释放可以通过化学途径在澄清剂的作用下实现,或通过物理途径在鼓泡器的作用下完成。
需要指出的是:1个半径为R的气泡,在粘度为δ和密度为d的介质中的上升速度由下式给定:2V=2/9rdg/δ,如果r=0.5mm, δ=100泊和d=2,那么该类气泡的上升速度为: V=36cm/h。
如果r=0.05mm, 那么该类气泡的上升速度为: V=0.36cm/h。
钢化玻璃常见的缺陷产生原因

钢化玻璃常见的缺陷产生原因
钢化玻璃是一种通过加热和急冷处理的处理玻璃产品,具有优异的耐冲击性、强度和安全性。
然而,钢化玻璃也可能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可能由于多种原因产生。
以下是钢化玻璃常见的缺陷及其产生原因的详细介绍:
1.晶点状缺陷:
晶点状缺陷是指在钢化玻璃表面形成的微小凹陷或颗粒状瑕疵。
这可能是由于原料中含有金属颗粒或杂质,或是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硫化反应引起的。
金属颗粒和硫化反应会导致玻璃表面出现小型的不透明斑点。
2.压痕和划痕:
压痕和划痕是指在钢化玻璃表面形成的线状或弧状划痕,通常与生产过程中的机械接触有关。
在钢化过程中,玻璃经过高温加热和突然冷却,容易导致表面硬度下降,从而更容易产生划痕。
3.剥落或爆裂:
钢化玻璃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剥落或爆裂现象。
这可能是由于玻璃内部存在微小的隐性缺陷或应力集中引起的。
当玻璃受到外部冲击或温度变化时,这些隐性缺陷或应力集中可能引起玻璃爆裂或剥离。
4.织纹:
织纹是指在钢化玻璃表面形成的细微纹理,通常与钢化过程中的加热和冷却不均匀有关。
加热和冷却速度不一致会导致表面应力不均匀,从而在玻璃表面形成细微纹理。
5.光变偏差:
光变偏差是指钢化玻璃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光线透射的颜色和变形。
这可能是由于原料中的金属杂质或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物质残留导致的。
玻璃缺陷检测

玻璃片缺陷视觉检测1.玻璃缺陷特征玻璃片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缺陷有:气泡、划痕、结石、夹杂物,翘曲等。
各类缺陷的主要特点分:(1)气泡,该类缺陷是由于玻璃生产材料含有气体、外界环境气泡、金属铁丝等引起,主要特点为整体轮廓近似于圆形、线形、中空、具有光透射性等。
(2)结石,由于其热胀系数和外界环境热胀系数的差异,该类缺陷严重影响玻璃质量。
主要分为:原材料结石、耐火材料结石以及玻璃析晶结石等。
(3)夹锡,夹锡主要分为粘锡和锡结石,其特点是呈暗黑色、具有光吸收性。
(4)划伤,该缺陷主要是玻璃原板与硬质介质间的相互摩擦产生,外表呈线性。
(5)表面裂纹及线道,其特点表面呈线性。
具体的缺陷图如图1-1所示:(a)无缺陷玻璃图像(b)含气泡玻璃图像(c)含结石玻璃图像(d)含裂纹玻璃图像(e)含夹杂物的玻璃图像(f)划痕的玻璃图像图 1-1 玻璃典型缺陷图像2玻璃缺陷视觉监测系统工作原理2.1 玻璃缺陷视觉检测原理玻璃生产过程大体可分为:原料加工、备制配合料、熔化和澄清、冷却和成型及切裁等。
在各生产过程中,由于制造工艺、人为等因素,在玻璃原板的生产任一过程中都有可能产生缺陷,根据玻璃现行标准中的规定,玻璃常见的缺陷主要包括:气泡、粘锡、划伤、夹杂等。
无缺陷的玻璃其特点是质地均匀、表面光洁且透明。
玻璃质量缺陷检测是采用先进的CCD 成像技术和智能光源。
系统照明采用背光式照明,其原理如图2-1所示,即在玻璃的背面放置光源,光线经待检玻璃,透射进入摄像头[1]。
图 2-1 检测原理图示意图光线垂直入射玻璃后,当玻璃中没有杂质时如图2-2(a)所示,出射的方向不会发生改变,CCD 摄像机的靶面探测到的光也是均匀的;当玻璃中含有杂质时,出射的光线会发生变化,CCD 摄像机的靶面探测到的光也要随之改变。
玻璃中含有的缺陷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光吸收型(如沙粒,夹锡等夹杂物)如图2-2(b)所示,光透射玻璃时,该缺陷位置的光会变弱,CCD 摄像机的靶面上探测到的光比周围的光要弱;二是光透射型(如裂纹,气泡等)如图2-2(c)所示,光线在该缺陷位置发生了折射,光的强度比周围的要大,因而CCD 摄像机的靶面上探测到的光也相应增强。
玻璃析晶缺陷的成因探究及预防控制

玻璃析晶缺陷的成因探究及预防控制
玻璃析晶缺陷是影响玻璃物品价值的常见问题,可以给使用者带来无数的忧虑。
因此,探究玻璃析晶缺陷的成因及应对控制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玻璃析晶缺陷的成因主要包含有湿度、温度及熔炼的不足三个方面。
由
于熔炼时所用的温度过低,熔炼的不足会导致玻璃析晶不完整;再者,当温度及湿度较高时,水汽易蒸发,玻璃液易凝固,容易产生析晶缺陷;最后,在熔炼过程中,玻璃液不均匀及不连续也会引起析晶缺陷。
其次,玻璃析晶缺陷也与熔解物质有关,如果熔解物质有杂质,则会在析晶过
程中沉积于玻璃上,严重时甚至会影响视野,从而导致玻璃的不足。
最后,要对此类缺陷做出控制,无论是在熔解前,还是在熔炼中,应确保温度
及湿度变化稳定,并优化熔解物质,防止杂质出现。
在熔炼时,熔融度也要加以控制,使其更为均匀细腻,以求玻璃析晶的完整和足够。
探究玻璃析晶缺陷的成因及对应的预防措施,是使用玻璃时必不可少的一步。
通过加强温度及湿度的控制,优化熔解物质,以及提高熔融度的方式,有效避免析晶缺陷的发生,从而达成玻璃析晶完整的品质。
玻璃中常见缺陷种类及主要来源和控制方法

玻璃中常见缺陷种类及主要来源和控制方法件因此而构成。
构成凝结物大量产生的因素A、N2纯度低,要求≤5PPM,一般控制在2-4PPM 范围内。
B、N2量不足,或产量低,或使用方法不当造成。
要求前中后三区总量(不含边封等处用量)必须满足4.363M3/M2h的使用指数。
C、H2纯度不够,氧、水或残氨超过规定指标。
D、保护气体分配不合理,保护气体不能在玻璃带上形成有效的保护层,使大量有害挥发气冲进锡槽顶盖形成凝结物。
E、锡槽边封密封状态不良,大量保护气体外。
b 加强边封密封,防止大量O2因分压作用从边封渗入锡槽内。
c 生产工艺操作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操作口开放,以防止锡氧化污染锡液。
d 加强锡槽工艺设备及操作管理,严格预防断板事故发生,以防止事故中所造成的大量污染物凝结于锡槽结构中。
e 提高H2的制造纯度,严防H2O、O2、NH3含量超指标供给。
要求H2O含率≤5PPM,O2含率≤5PPM,NH3含率≤2.4PPM。
f 注意SO2在尾段的正确使用。
使用量要小于80L/H,最大不得超过150L/H,常规50-60L/H就可满足需要。
要加强对锡槽的隔离,严防因分压作用返流到锡槽内,使锡液严重硫化,在通过锡液回流返流到高温区构成危害。
h 玻璃原料中正确引进Na2SO4澄清剂的使不会构成质量威胁的。
当锡槽工艺控制满足不了正常条件要求时,槽内Sn02、SnO、SnS、SO3、H2O、及Na2SO4等有害物质大量生成,则罩顶少,使锡槽罩顶凝结物的形成得到抑制。
a 加强保护气体的纯度控制≤5PPM。
保证供给量的稳定,波动<50M3/h,前中后三区平均供给量≥4.363M3/M2h,合。
玻璃制品的缺陷

玻璃制品质量低劣可能是由两种原因造成的:玻璃体的缺陷和制品成型及加工过程中由于工艺制度破坏而造成的缺陷。
玻璃体的缺陷是在熔化过程中玻璃液的物理化学均匀性受到破坏而发生的,实际上,理想均匀的玻璃是不存在的,工业玻璃经常具有某种程度上的非均匀性,容许非均匀性的程度取决于由该玻璃体制成的制品的用途。
玻璃体中缺陷的排除往往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必须控制工艺过程,当玻璃体中出现缺陷后立刻查明产生这些缺陷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制止缺陷的继续发生。
玻璃体的缺陷按其状态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1)结石(结晶夹杂物);(2)条纹和节瘤(玻璃态夹杂物);(3)气泡(气体夹杂物)。
1、结石的种类及产生原因结石是玻璃体最危险的缺陷,它能破坏制品的外观和光学均匀性。
同时因为它具有与玻璃不同的热膨胀系数,所以会造成附加的内应力,大大降低制品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而且常使退火过程发生困难。
在玻璃体中,结石有时是细小的晶体,也有时是粗大的晶体,结石有时是分散的也有时是聚集的,有时大量的微小结晶聚集成整片的雾状物。
所有这些现象说明结石有不同的类型,它的化学组成和矿物组成也各不相同,根据结石产生的原因,结石一般可分为配合料结石、窑碹结石、耐火材料结石和析晶结石四种。
(1)配合料结石配合料结石是配合料中没有熔化的组份或杂质的颗粒,大多数情况下,配合料结石是石英颗粒,与配合料结石有关的工艺因素如下:①料的组成不适宜;②配合料的组分颗粒不均匀;③配合料混合不好;④加料方法不当;⑤熔化条件被破坏。
(2)窑碹结石窑碹和窑的悬壁经常受到碱性气体和碱细粉的侵蚀,窑碹和窑悬壁的耐火材料与碱作用而生成玻璃滴,达到一定的重量和粘度以后便由窑碹落下或沿窑壁流入玻璃体中生成结石,硅砖与碱反应生成易熔的硅酸盐,滴入玻璃熔体中形成窑碹结石,通常含有粗粒的鲮石英和白硅石晶体,这是由于硅酸盐晶体滴在熔窑中长时间受高温作用而生成,通常有较深的颜色,产生窑碹届时的原因是耐火材料质量低,窑碹温度过高配合料颗粒过细和加料方法不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玻璃缺陷的分类及形成7 浮法玻璃缺陷种类、成因及处理措施7.1 浮法玻璃缺陷的分类浮法玻璃的缺陷按显微结构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晶态缺陷和晶态缺陷。
7.1.1非晶态缺陷可分为:(1) 气相缺陷(气泡)。
(2) 玻璃相夹杂物(条纹和疖瘤)。
(3) 由不均匀应力产生的缺陷。
(4) 硌伤和压裂。
7.1. 2 晶态缺陷(夹杂物)可分为:(1) 未熔化的残留物。
(2) 受侵蚀的耐火材料。
(3) 玻璃熔体的析晶。
(4) 锡槽产生的上表面缺陷。
7.2原料及熔化部位产生的缺陷本节根据其缺陷分类进行叙述。
7.2.1 气泡气泡是玻璃中能看见的气体形态。
与玻璃熔体对比,气泡属于另一种物态,在浮法玻璃中是一种较难判断和解决的缺陷。
它的存在,严重影响玻璃质量的提高。
浮法玻璃中的气泡基本上可分为三类:(1)初熔和澄清之后残存在玻璃中的澄清气泡。
(2)因条件发生变化,又从玻璃中析出来的再生气泡,也叫重沸泡。
(3)外界加入到玻璃中的污染气泡,它的初态可能是气体、液体或固体,但最终以气泡形成玻璃缺陷。
浮法玻璃形成的气泡根据其直径的不同又可分:气泡和微气泡;一般来说,将直径在毫米范围的称为气泡,直径十分之一毫米范围之内的称为微气泡。
7.2.1.1澄清泡澄清过程就是在熔化结束后,使玻璃内的大气泡大量释放,这种气体的释放有很快的上升速度,这样在上升尾流中又带动小气泡上升。
而这种小气泡只有在经过好长一段时间后才能达到表面。
澄清过程就是消除玻璃液中所有的气泡。
而没有被消除的便形成澄清泡残留在玻璃中。
这种气泡的释放可以通过化学途径在澄清剂的作用下实现,或通过物理途径在鼓泡器的作用下完成。
需要指出的是:1个半径为R的气泡,在粘度为δ和密度为d的介质中的上升速度由下式给定:2V=2/9rdg/δ,如果r=0.5mm, δ=100泊和d=2,那么该类气泡的上升速度为: V=36cm/h。
如果r=0.05mm, 那么该类气泡的上升速度为: V=0.36cm/h。
因此,来不及排出的澄清泡直径一般较小。
气泡通常产生于澄清不良,它由几个零点几毫米的小气泡组成。
经常这是一些因缺少澄清剂、澄清温度或澄清时间而在澄清过程中未被排除的碳酸钠的分解而产生的CO气泡。
2(1)解决措施增强热障,将最后一对小炉调节成氧化燃烧,改善澄清条件,升温度或调整澄清剂的用量。
(2)气泡中的气体在玻璃气泡内发现的气体中,可以例举出:CO,CO,SO,O,N,氧化氮和水蒸气。
2222特别是由配合料中的碳酸钠产生的CO是最通常和最多的;氮气和氧气产生于投料颗粒中夹杂的2空气; SO产生于硫酸钠;水蒸气来自于原料或某些组成部分中的化合水。
37. 2.1.2重沸泡176该类泡是由于物理的原因(热重沸、机械重沸)和化学的原因(气体溶解度的变化),使溶于玻璃液中的气体重新析出,而形成的气泡。
解决的方式:避免澄清温度后温度和机械作用的波动。
7. 2.1.3芒硝泡一般为长形的,内部带有发亮芒硝沉淀物的气体类杂物。
在薄玻璃中,该缺陷表现为一条亮线道。
该类泡大多呈枣核形状,里面充满白色晶体,在玻璃板的上表面,泡周围有波纹。
有的呈不规则颗粒状,浮在玻璃上表面,呈白色或乳白色,颗粒旁有波纹。
显微照片见照片7-1,7-2。
照片7-1:×40 照片7-2:×40 正交光下(1)来源未熔化好的玻璃液、小炉下面的配合料料毯位置调整不好、燃烧不充分、熔窑进口端过氧化熔化。
(2)解决措施调解熔化、调整油抢和风油比、适当增加配合料中碳粉的比例或调整1#小炉片还原气氛。
7. 2.1.4耐火材料形成的杂质泡(1)来源由于该类泡产生的位置复杂,大小、形状及在玻璃板中的位置没有规律性,一般来说越往后区泡径较大,规律性逐渐变强,显微镜下泡壁有液珠的痕迹。
大部分由耐火材料孔洞排出形成的泡,泡内气体成份接近空气成分。
(2)解决措施进行气泡气体成分分析,判断起跑产生的位置和具体来源。
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7. 2.1.5搅拌泡该类泡泡径较大,一般都在1.0mm以上,位于玻璃板的上表面,有波及,气泡位置较为固定。
泡内气体成分接近空气成份。
一般由于搅拌杆入玻璃液面太浅或不动层太厚,造成搅拌把空气裹入玻璃液而形成的泡。
采取改变脚板转速的方式或调整液流状态进行解决。
典型的气体成分如下:编号泡径(mm) 压力(kpa) COArN2 21 1.46 34 9.2 0.92 892 1.50 34 8.7 0.93 903 1.33 34 10.1 0.91 87 7. 2.2 晶态缺陷(结石)玻璃中各种固体夹杂物无论其来源如何统称为“结石”。
其中,有未熔化的配合料以及随着配合料进入熔体中的难熔物质,耐火材料未熔化的残余物等。
另外,还有从玻璃自身析出的结晶体。
玻璃结石是一种严重的缺陷,是一种各种形状不同的不透明夹杂物。
其形状,只有在显微镜下进行目测分析才能人出不同形状的结石,了解产生的原因。
该类缺陷通常位于玻璃厚度内,但如是因冷却部碹顶或锡槽顶滴液物造成的,就可能轻微暴露在玻璃的表面上。
结石的尺寸可从肉眼面前能看到的极小颗粒到大块夹杂,可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可是不透明的或半透明的。
由于其组成与周围玻璃的组成不同,因此其膨胀一般也根据其组成膨胀,这样在冷却时在其周围就会产生应力,特别是当结石较大时,产生的应力就越大。
在大部分场合,这将导致玻璃带的破裂。
177结石的种类又可分为:耐火材料结石、配合料结石、碹滴结石、析晶结石。
7.2.2.1配合料结石该类缺陷大多在玻璃板的上表面,呈白色小粒状或多个颗粒的聚合体。
结石周围有较宽的扩散层,在窑内停留时间长的结石,表面瓷化,周边与玻璃界限不很清晰。
(1)形成的原因如下:该类结石属于未熔化的残留物。
一般因为:硅砂颗粒过大,形成的未熔石英;配合料调合不均匀,局部硅砂富集形成的;配合料输送及窑头料仓贮存过程中的分层;助熔剂(NaCO、NaSO)23 24过少;熔化时跑料或边部切料;熔化温度过低(主要是玻璃液温度低)等过程造成。
显微照片见照片7-3,7-4。
照片7-3:×50 照片7-4:×40(2)解决措施:严格控制硅砂的上、下限粒度。
加强熔化操作,保证在换火时,不切料,稳定料山及泡界线位置。
7. 2.2.2耐火材料形成的夹杂物耐火材料结石通常都不是暂时出现的缺陷,而是一种严重的生产事故。
缺陷一旦出现,消除它往往十分困难,有时,要完全耐火材料产生的结石,通常要采取一些根本性的改变措施。
7. 2.2.2.1 斜锆石(1)形状和岩相斜锆石可分为一次斜锆石、二次斜锆石及一二次斜锆石,三者外观无大区别。
在玻璃中呈白色及灰白色致密小颗粒状,与玻璃基体界限分明,有坚硬的瓷质感。
在显微镜下,一次斜锆石呈细小颗粒状或纺缍状、卵状分布,二次斜锆石呈松枝状。
显微照片见照片7-5,7-6,7-7,7-8。
照片7-5: 二次斜锆石×50 照片7-6:二次斜锆石×100178照片7-7: 二次斜锆石×40 照片7-8:一次斜锆石×100(2)可能产生的原因来自于池壁的AZS砖,由于温度及对流的波动引起玻璃液对池壁的冲刷造成AZS砖的剥落。
(这种原因常伴随有刚玉的产生)。
锆英石捣打料落入玻璃液,由该原因形成的结石的结构较疏松。
窑底不动层的翻出物。
(这种晶体往往发育良好、完整,多为二次斜锆石)。
(3)解决措施剔除原板中这种结石颗粒,因为这种结石随碎玻璃重新入窑后,大结石较难熔掉,小结石继续析晶或形成条纹或疖瘤。
加强熔化操作,稳定玻璃液流,防止池底凉玻璃液上翻。
加强熔化制度的稳定。
7. 2.2.2.2碹滴(1) 形状和岩相该类结石呈尺寸大小不等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状,颜色为白色、灰色、深色、浅黑色等。
结石中央呈原砖状,边部有溶解蚀变和析晶。
结石旁波及较大,常常还伴随有裂纹。
在显微下, 呈方石英,鳞石英晶体,晶体粗大的鳞石英多呈矛头状双晶,单偏光下,呈浅黄色,突起较低,正交光下,有灰白、浅黄的干涉色。
显微照片见照片7-9,7-10。
照片7-9: 磷石英×40 照片7-10:方石英×100(2) 产生原因和部位熔化部碹顶硅砖的剥落物,产生部位从前区L型吊墙至熔化部后山墙都有。
产生部位不同,其化学组成及物相组成都有所不同。
产生于前区L型吊墙(晶型排列不整齐);产生于前区碹顶的中部(晶体排列整齐,呈玉黍状或团粒状);产生于前区碹顶边部(晶型排列如L型吊墙);产生于热点后部碹顶(晶型排列整齐)这个部位是温度相对较低,碱性组分、芒硝分解产物易在此处凝聚,侵蚀较严重;产生于熔化部后山墙(晶体中含有硫元素),呈钟乳石状的熔融凝聚物,可能有残砖存在。
(3)解决措施减少火焰对碹顶的上扬烧损。
在不影响熔化的前题下,可考虑适当降低熔窑温调整火焰角度,度。
在满足澄清的前题下,尽量减少澄清剂芒硝的用量定期处理后山墙的挂帘子。
f. 提高重油质量,降低水份含量,稳定风量及窑压。
7. 2.2.2.3霞石(1) 形状和岩相为白色颗粒结石,有时在疖瘤内呈半透明析晶状。
显微镜单偏光下呈羽毛状或阶梯状,正交光179下,有鲜艳的干涉色。
显微照片见照片7-11,7-12。
照片7-11: 霞石×50 照片7-12:霞石×50(2)产生的原因和部位铝硅质原料中(钾长石)有大颗粒;钾长石水份偏大、细粉过多造成结团;原料加工、运输、贮存的过程中引入了铝硅质、高铝质夹杂,如:粘土质、莫来石、煤矸石、刚玉石及耐火砖砖屑等;池壁锆刚玉砖的冲刷、熔蚀形成的大粘度玻璃液进入主体玻璃液后的析晶。
α,β刚玉砖的熔蚀所形成。
斜坡碹上保温所用的高铝质粘土泥,一般在刚投产时发生。
(3)解决措施严格控制钾长石上、下限颗粒组成。
保证配合料调合均匀。
保证玻璃液的对流、液面、料堆、温度稳定,严禁液面的大起大落,减轻对池壁的严重冲刷。
若玻璃中有大的夹杂物,应切除后再进入碎玻璃循环系统。
7. 2.2.2.4刚玉(1) 形状和岩相在玻璃板面呈白色致密颗粒状,颗粒较小,结石与玻璃界限较清晰。
显微下观察,结石中心呈致密原砖结构,结石旁边有粒状、柱状、板状刚玉颗粒析出或刚玉周围有二次莫来石、霞石伴生。
(2) 产生原因和部位AZS砖侵蚀剥落的蚀变产物;莫来石砖(如前区L型吊墙)的侵蚀后产生结石的伴生物;粘土砖的侵蚀后所形成结石的伴生物;α,β刚玉砖的剥落物;原料中有锆铝质、铝硅质(粘土砖等)、铝质(刚玉)、高铝质(莫来、石刚玉砖)等夹杂物。
(3)解决措施严禁温度大幅度变化,液面的频繁起落,这两种情况可对池壁造成严重冲刷。
7. 2.2.2.5 莫来石(1) 形状和岩相在玻璃板面呈白色或浅黄色颗粒状,与玻璃液界限较分明。
在显微下观察,中心为莫来石原砖结构,边部有刚玉、针状莫来石及霞石析出,若是锆莫来砖砖还会有斜锆石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