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前概念

解前概念
解前概念

了解前概念转化前概念构建新概念

——浅谈小学科学前概念的转化策略

莫城中心小学朱丽佳

【摘要】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的历程。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应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了解,如果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概念像吻合,将有利于其科学概念的形成;如果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相冲突,那么教师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措施,有效的促进学生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

【关键字】小学科学前概念科学概念概念转化

【正文】

小学生在进入科学课堂前,他们的头脑并不是空的“容器”,他们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有自己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想法。我们把儿童这种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而形成的对外部世界的直觉式理解称为前概念或初始想法。将科学界经过反复研究后得出的对外部世界的系统性的解释称为科学概念。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其实就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的历程。

学生的前概念,有的是和科学概念相吻合的,有的却是和科学概念背道而驰的。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了解、转化是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下面结合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的实例,谈谈在科学探究中,有效把握与转化学生科学前概念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一、获得学生前概念的方法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应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调查和了解,并进行分析,从而能深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前概念,这是教学的准备工作。获得学生科学前概念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访谈法

一些研究者认为,一个学生对于某一概念的真正掌握程度,可以通过他能否完善地向另一个人解释这个概念来考察。概念访谈法就是基于这个观点提出来的,访谈者例举出某一概念,要求被测学生对此进行开放式访谈,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弹性回应。教师在访谈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还要在访谈的时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如何设计访谈也值得教师思考。

以下是笔者在执教《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时设计的前概念访谈问题,在课前访问了约20名学生,记录了其中一名学生的回答。

师:你见过把盐放到水里吗?

生:见过,盐放进去之后就不见了!

师:那它去哪了呢?

生:我猜他融化在水中了,因为水变成咸的了。

师:你觉得还有哪些东西也能融化在水里?

生:糖,面粉,奶粉,洗衣粉……

在与学生的谈话中,我发现学生几乎很少说出“溶解”这个词语,而是用融化这个词代替,说明在生活中,学生对于“溶解”的意思并不了解,在他们的前概念中,溶解现象就等同于融化,而且对溶解的概念十分模糊。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有针对性,对错误的前概念转化为正确的科学概念。

2.问卷法

传统选择题可以分为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两种,选项一般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开放式问题的回答中较为典型的答案构成。由选择题组成的问卷,相比于弹性回应访问,更加利于管理,在对大量样本的测试中具有更高的效率。这一类问卷在现行的搜集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

《磁铁》单元问卷设计:

A.你听说过磁铁吗?

B.你在哪里见过磁铁?

C.你知道磁铁能吸什么?

D.磁铁什么部位磁力最强?

E.磁力的大小会变化吗?

……

3.画图法

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表达出他们对某一概念或者某一实验过程的理解。这种使思维可视策略相比于传统的访谈、问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当儿童的心理发展还不十分完善时,他们自己的意思还不能完全通过语言清晰的表达,而画图可以更简易的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更加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在执教《蚂蚁》一课时,学生们纷纷表示

见过蚂蚁,有的观察过蚂蚁搬食物等现象,当

我让学生介绍蚂蚁的样子的,学生的描述五花

八门。我充分挖掘学生对于蚂蚁的前概念,利

用画图的形式,让学生把蚂蚁画出来,探查学

生深层次的知识。

二、“有效转化科学前概念”的教学策略

既然科学前概念是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固有的,是必然存在的,并且会对科学概念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教师应在教学中采取合理的教学措施,来转化科学前概念,变为科学概念。前概念转化的教学策略一般有三种类型。

1.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解决冲突

学生脑海中一些错误的前概念是通过生活中的经验获得的,并非无稽之谈。这类前概念只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片面积累,并不全面,只要给予足够的直观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分析,就能将这些片面的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

【教学实例】:《比较水的多少》

《比较水的多少》是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四课,三年级学生对水的多少只是停留日常生活中用装水的容器来判断水量,并不知道水量的实质:体积。在课前,我三年级2个班,共89名学生进行了“比较水的多少”问卷调查:

你认为怎样可以知道水的多少?

杯子大水就多()

杯子小水就少()

杯子高水就多()

杯子矮水就少()

水的多少与杯子没有关系()

在调查数据中发现,认为水的多少跟杯子的大小有关的学生占约80%,而认为水的多少与杯子没有关系的仅占20%,这说明,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判断水的多少一般是通过装水的容器来辨别,而没有真正的关注到水也是有自己的体积的,他们的思维方式依然以直观的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这样的情境引发冲突: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3个好朋友,它们们是1号瓶,2号瓶,3号瓶,它们分别装有水,3个瓶子究竟哪个水多呢?

生:我觉得1号瓶水最多,因为它装的满

我觉得2号瓶水最多,因为它比较高

我觉得3号瓶水最多,因为它瓶子最大

……

师:同学们都有不同的比较方法,你们觉得这样比较有说服力吗?

学生提出质疑,引发认知冲突:3号瓶虽然最大,但是水位最低;1号瓶和2号瓶虽然高度不同,但是粗细差不多,不容易比较……

(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就对原有的判断水的多少的方法产生了质疑,通过创设情境,引发了学生们之间的认知冲突,顺利的引导学生开始思考,应该用一种公平的方式来比较水的多少。)

师:想一种办法,让它们这三个好朋友用公平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水究竟谁多谁少。

生:把它们倒入三个相同的杯子里来比较

把水倒在相同的杯子里称重量

先把1号杯的水倒在一个杯子里,作记号;再把2号杯的水倒在这个杯子里标上记号,再把3号杯的水倒在这个杯子里作标上记号,哪个记号高,说明哪个瓶子的水多……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学生拥有的前概念是模糊的,为了转化前概念为科学概念,教师必须使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动摇其前概念,从而建立起新的科学概念。

2.以实验验证、概念重释、比较、分析等方式纠正前概念中的错误成分

学生的前概念具有直觉性,大都是建立在他们直接的直觉信息基础上的,所以学生的脑中会产生一些他们觉得“理所应当”的错误信息,而科学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证意识的一门学科,纯粹的语言描述或观赏是无法让学生信服的,只能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比较、分析等方式推翻学生错误的前概念,从而构建正确的科学概念。

【教学实例】:《摆的研究》

《摆的研究》一课,当研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很多学生都认为与摆锤重量、摆绳长度有关。学生猜测摆锤重摆的快,摆锤轻摆的慢;摆绳短,摆的快,摆绳长摆的慢。这是学生对于摆的前概念。其实,摆的快慢确实与摆锤长度有关,摆绳短,则摆的快,摆绳长,则摆的慢,这是学生前概念中的正确前概念。而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是没有关系的,因此与摆锤重量有关是错误前概念。教师应正确处理正确前概念和错误前概念,帮助学生扭转错误前概念,巩固正确前概念。然而,对于这种较为抽象,难以用语言来描述出的概念,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引导学生在科学实验中自主探究,亲身经历实验观察,进行数据分析。

表一: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

表二: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

帮助学生转变科学前概念,不能忽视证据的作用,有了实验得出的大量的数字为证据,就能帮助学生顺利有效地建构新概念。

3.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适时提供“脚手架”

对于一些学生自认为是完全正确、毫无悬念,并且有很大群众基础的错误前概念,学生往往会排除自己错误的可能,因此转化为科学概念的难度就更大了。在转化中,只有设置“脚手架”,提供更多的认知冲突,使他们的思维逐步深入,才能最终形成科学概念。

【教学实例】:《光和影》

《光和影》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光”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物质世界”中的内容,因为光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并且奇妙而富有变化,受到各年级学生的喜欢。五年级的学生有较为丰富的光的前概念,对影子也很熟悉,光被遮挡物遮挡是形成影子的关键,在课前进行的调查中显示,有约50 %的学生不能准确表达什么是影子。有个别学生能说出需要物体遮挡,光是直线传播的道理。形成影子还需要“屏”,这个条件几乎没有学生能说出。

针对调查结果,我将活动环节进行如下安排:

师:你能利用老师提供的手电筒、橡皮等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来验证影子产生的条件有

哪些吗?

生:用手电筒作光源,橡皮作遮挡物……

师:请同学们小组内合作,试一试能否产生影子。

生:只有光源和遮挡物不能产生影子,需要照在桌面、墙壁或者地面上才能看到影子。)师:像桌面、墙壁或者地面这样,能够显示影子,称为屏。

师:光源、遮挡物、屏这三个条件是否缺一不可?怎样控制实验条件的变化进行研究?出示实验记录单:

表三:影子产生的条件实验记录单

通过实验,分析整理实验现象,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遮挡物、屏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很多学生开始运用活动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推理,经历由多种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过程,推动了学生的思维向高一层次概念发展,这时探究实验就是扭转学生前概念的“脚手架”。

如何在小学课堂中通过高效地教学引导学生转变、修正自己的科学前概念,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是目前科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法揭示学生的前概念,设置合理有效的探究活动,引发认知冲突,寻找证据,与自己的初始想法进行比较,从而推翻原有错误的前概念,促成学生的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

【参考文献】

[1]《儿童的科学前概念》[英]罗莎琳德·德赖弗等主编刘小玲/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12

[2]傅俊红:《让学生消除错误的“科学前概念”》《教书育人》2010年第28期

[3]陈景生:《关注科学前概念促进科学概念的构建》《小学教学研究》2010年第4期

[4]戈增涛:《儿童前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研究》《科学课》2013年第5期

反馈的概念及判断方法、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四种基本组态

放大电路输出量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回到输入回路,影 响输入,称为反馈。 基本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 ' i o X X A ;反馈系数 o f X X F 反馈放大电路的放大倍数 i o f X X A 基本放大电路主要功能为 放大信号,反馈网络的主 要功能为传输反馈信号。 o X 输出量 ' i X 静输入量 i X 输入量 f X 反馈量 f i ' i X X X 2、反馈的形式 (1)正反馈和负反馈 从反馈的结果来判断,凡反馈的结果使输出量的变化减小的为负反 馈,否则为正反馈;凡反馈的结果使净输入量减小的为负反馈,否则为正 反馈 利用PPT演示图2.4.2b, 重温 e R引入的负反馈作 用 (2)直流反馈和交流反馈 仅在直流通路中存在的反馈称为直流反馈,仅在交流通路中存在的反馈 称为交流反馈。 直流反馈的作用主要用于 稳定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 点 f R上既有直流反馈也有 交流反馈, 引入直流负反馈的目的: 稳定静态工作点; 引入交流负反馈的目的: 改善放大电路的性能

(3)局部反馈和级间反馈 (重点研究级间反馈或称总体反馈) PPT 上演示此图 只对多级放大电路中某一级起反馈作用的称为局部反馈3R 支路,将多级放大电路的输出量引回到其输入级的输入回路 的称为级间反馈4R 支路。 二、交流负反馈的组态 1.电压反馈与电流反馈 描述放大电路和反馈网络在输出端的连接方式 按取样方式划分——从输出端看 (PPT 上演示下图) 电压反馈:对交流信号而言,若基本放大电路、反馈回路、负载在取样端是并联连接,则称为并联取样。由于在这种取样方式下,f X 正比与输出电压, f X 反映的是输出电压的变化,所以又称为电压反馈。 稳定输出电压 电流反馈:对交流信号而言,若基本放大电路、反馈回路、负载在取样端是串联连接,则称为串联取样。由于在这种取样方式下,f X 正比与输出电流,f X 反映的是输出电流的变化,所以又称为电流反馈。 稳定输出电流 2. 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 描述放大电路和反馈网络在输入端的连接方式 按比较方式划分——从输入端看 (PPT 上演示下图)

反馈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第十六讲反馈的概念及判断方法;负反馈 的四种基本组 第六章放大电路的反馈 [教学目的] 1、掌握反馈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判断放大电路中是否存在反馈,反馈的类型以及它们在电路中的作用 2、理解多种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会根据实际要求在电路中引入适当的反馈 3、掌握负反馈的一般表达式,会计算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的电压放大倍数 4、了解负反馈放大电路产生自激振荡的条件,会在放大电路中接入校正环节以消除振荡。[教学重点和难点] 1、负反馈组态的判断 2、深度负反馈条件下电压放大倍数的计算 3、负反馈放大电路自激振荡的判断及消除 [教学内容] 第一节反馈的基本概念及判断方法 一、反馈的基本概念 二、反馈的判断 第二节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四种基本组态 一、负反馈放大电路分析要点 二、四种负反馈组态 三、反馈组态的判断 第三节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方框图及一般表达式 一、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方框图表示法 二、四种组态的方框图 三、负反馈放大电路的一般表达式 第四节深度负反馈放大电路倍数的分析 第五节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一、稳定放大倍数 二、改变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三、展宽频带 四、减小非线性失真 五、放大电路引入负反馈的一般原则 第六节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 一、负反馈放大电路自激振荡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二、负反馈放大电路稳定性的分析 三、负反馈放大电路的稳定性的判断 四、负反馈放大电路自激振荡的消除方法 本章讨论的问题: 1.什么是反馈?什么是直流反馈和交流反馈?什么是正 反馈和负反馈?为什么要引入反馈? 2.如何判断电路中有无引入反馈?引入的是直流反馈还 是交流反馈?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 3.交流负反馈有哪四种组态?如何判断? 4.交流负反馈放大电路的一般表达式是什么? 5.放大电路中引入不同组态的负反馈后,将对性能分别 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6.什么是深度负反馈?在深度负反馈下,如何估算反馈 系数和放大倍数? 7.为什么放大电路以三级为最常见? 8.负反馈愈深愈好吗?什么是自激振荡?什么样的负 反馈容易产生自激振荡?如何消除自激振荡? 6.1 反馈的基本概念及判断方法 6.1.1 反馈的基本概念 在放大电路中,信号的传输是从输入端到输出端,这个方向称为正向传输。反馈就是将输出信号取出一部分或全部送回到放大电路的输入回路,与原输入信号相加或相减后再作用到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反馈信号的传输是反向传输。所以,放大电路无反馈也称开环,放大电路有反馈也称闭环。反馈的示意图见图。 图中i X 是输入信号,f X 是反馈信号,i X 称为净输 入信号。所以有 f i i X X X 6.1.2反馈的判断 一、有无反馈的判断

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和定义

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和定 义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和定义的综述 李高峰刘恩山*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本文对“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和定义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及其分类、“前科学概念”的概念的不同界定,讨论了其分歧,并对未来研究作了展望。 关键词:前科学概念;术语;定义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对前科学概念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影响,因为“词的错误和不恰当的选择会极大的阻碍理解”(Francis Bacon,1620);“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和定义是前科学概念的研究人员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早期研究对“前科学概念”的指代 皮亚杰(Piaget Jean)在1929年出版的着作《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he world)就是关于前科学概念的研究。严格地讲,“儿童概念”(child’s conception)不是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因为它并不是前科学概念研究中的专门用语,而只是对“前科学概念”的描述或指代。属于此类情况的还有很多,诸如“儿童关于人体结构和内脏的概念”(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the human body)、“儿童关于性和生育的概念”(Children’s concepts of sexuality and birth)、“儿童关于繁殖的概念”(Children’s concepts of reproduction)、“语言对儿童速度概念的影响”(The effect of language on a child’s conception of speed)、“儿童对生物分类的理解”(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classification of living organisms)、“外行理解的亚里斯多德学说、牛顿学说和物理学”(Aristotelianism, Newtonianism, and the physics of the layman)等。 二、“前科学概念”的术语 作者简介:李高峰(1970-),男,汉族,河南沁阳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刘恩山(1956-),男,汉族,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

市场营销重点名词解释

第一章营销:创造和获取顾客价值 1.市场营销marketing:定义为企业为从顾客处获得利益回报而为顾客创造价值并与之建立稳固关系的过程。 2.需要needs:人类的需要是一种感到缺乏的状态,包括对食品、服装、温暖和安全的基本生理需要,对归属和情感的社会需要,以及对知识和自我表达的个人需要。这些需要并不是由市场营销者创造出来的,它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固有部分。 欲望wants:欲望是人类需要的表现形式,受到文化和个性的影响。欲望由一个人的社会背景所决定,是明确表达的满足需要的指向物。 需求demands:在得到购买能力的支持时,欲望就转化为需求。在既定的欲望和资源条件下,人们会选择能够产生最大价值和满意的产品。 3.市场营销近视症marketing myopia:销售人员常犯的错误是关注自己提供的特定产品甚于关注这些产品产生的利益和体验。他们过于关注自己为现有欲望开发出来的产品,而忽略顾客需要的变化。 4.市场提供物market offering:即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要、欲望和需求的产品、服务或体验的集合。 5.交换exchange:是一种为从他人那里得到想要的物品而提供某些东西作为对价的行为。6.市场market:是某种产品的实际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的集合。 7.营销管理marketing manage:定义为选择目标市场并与之建立有价值的关系的艺术和科学。 8.生产观念production concept:认为消费者会青睐买得到的、价格低廉的产品。所以,管理应该集中于提高生产和分销效率。 产品观念product concept:认为消费者会偏好那些具有最高质量、性能水平和富有创新特点的产品。在奉行这种观念的企业中,市场营销战略往往集中于持续的产品改善。 推销观念selling concept:认为如果不采用大规模的促销努力,消费者不会购买足够多的产品。它关注的是达成销售交易,而非建立长期的、有价值的客户关系。 市场营销观念marketing concept:认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在于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了解目标顾客的需要和欲望,并使顾客感到满意。 社会营销观念societal concept:对单纯的市场营销观念忽略消费者短期欲望与其长期福利之间可能存在冲突提出质疑。它认为市场营销战略应该以维持或改善消费者和社会福利的方式向顾客递送价值。 9.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可以广义地理解为通过递送卓越的顾客价值和满意,来建立和维持有价值的客户关系的整个过程。它涉及获得、维持和发展顾客的所有方面。 10.顾客感知价值customer-perceived value:指与其他竞争产品相比,顾客拥有或使用某一种市场提供物的总利益与总成本之间的差异。 11.顾客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取决于顾客对产品的感知效能与顾客预期的比较。如果产品的效能低于预期,顾客不满意。如果效能符合预期,顾客满意。如果效能超过预期,顾客非常满意或者惊喜。 12.消费者创造的市场营销customer-generated marketing:随着控制力的增强,消费者自己开始创造并发布品牌的信息和讨论。公司也越来越多地邀请消费者在形成品牌信息和广告时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13.伙伴关系管理partn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在创造顾客价值和建立牢固的客户关系时,企业自己无法孤军奋战,而必须与市场营销伙伴密切合作。除了善于客户关系管理外,市场营销者还必须擅长伙伴关系管理。市场营销者应与公司内部和外部的其他人竭诚伙

前概念的教学理论

小学生科学前概念的成因分析及解决策略 【摘要】学生在新知识学习前,对所学知识已有的认识和了解,这就是学生的前概念。小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科学前概念大多是不完整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这种种前概念常根深蒂固地留在小学生脑中,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由于教师对学生科学前概念的认识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最后学生还是不清楚”的负效率现象。由此可见,对小学生科学前概念的研究,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的提高。那么小学生这些偏颇的前概念从何而来?教师该如何正确引导?本文从这两个问题出发,以笔者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的经验为例,阐述个人的一些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前概念认知教学小学科学 科学前概念是小学生在科学课前,对所学知识已有的认识和了解。小学生的前概念有的与科学概念相似,有的与科学概念相悖。在教学中我发现:如果学生的前概念和科学概念比较一致时,学生就容易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教师也教得轻松;反之,学生就会觉得很难接受,同一知识点往往反复出错,教师虽竭尽全力但收效甚微,让人颇感无奈。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就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国内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前概念的研究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但这些研究内容更多是为了服务中学教学。随着中小学知识联系日益紧密,前概念的研究也正被越来越多的小学教师认识并得以重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科学教学应首先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发展水平[1]。可见,前概念在小学生的科学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以下就是这几年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科学前概念的一些思考和研究。 一、了解小学生科学前概念的途径 (一)直接提问法。常见于课前导入阶段,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第一时间了解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程度,可以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调整教学内容结构。但是这种方法的受众面有局限,只涉及提问到的学生,教师不能了解所有学生的认知情况,容易把发现的问题过分扩大或缩小。 (二)问卷调查法。教师把需要了解的内容让小学生以书面形式表达。教

市场营销名词解释大全

市场营销学名词解释大全 1.市场营销学:是一门以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计划、组织、执行、控制的应用科学。 2.市场营销:是指从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出发合理配置自己的资源,通过满足对方需要实现自己目标的活动过程。 3.市场:是指具有特定需要和欲望,而且愿意并能够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求或欲望的全部潜在顾客。 4.市场营销管理: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交换和关系,而对设计方案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 5.负需求:是指绝大多数人对某种产品感到厌恶,甚至愿意出钱回避它的一种需求状况。 6.无需求:是指目标市场对产品毫无兴趣或漠不关心的一种需求状况。 7.潜伏需求:是指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有强烈的需求,而现有产品或服务又无法使之满足的一种需求状况。 8.下降需求:是指市场对一个或几个产品的需求呈下降趋势的一种需求状况。 9.不规则需求:是指某些物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在一年不同季节,或一周不同日子,甚至一天不同时间上下波动很大的一种需求状况。 10.充分需求:是指某种物品或服务目前的需求水平和时间等于预期的需求水平和时间的一种需求状况。 11.过量需求:是指某种物品或服务的市场需求超过了企业所能供给或所愿供给的水平的一种需求状况。 12.有害需求:是指市场对某些有害物品或服务的需求。 13.市场营销管理哲学:也就是企业在开展市场营销管理的过程中,处理企业、顾客、社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所持的态度、思想和观念。 14.生产观念:是指导企业营销行为的最古老的观念之一。生产观念认为,消费者喜欢哪些可以随处买得到而且价格低廉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分销效率,扩大生产,降低成本以扩展市场。生产观念是一种重生产、轻营销的商业哲学。 15.产品观念:认为,消费者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种特色的产品,企业应致力于生产高价值产品,并不断加以改进。 16.推销观念:或称销售观念,是为许多企业所采用的另一种观念。它认为,消费者通常表现出一种购买惰性或抗衡心理,如果听其自然的话,消费者一般不会足量购买某一企业

市场营销名词解释简答.doc

名词解释 顾客满意:顾客满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是顾客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的效果或结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形成的感觉状态。 顾客价值:是顾客购买某一产品时期望获得的一组利益,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等。 顾客让渡价值:顾客让渡价值是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 市场细分:就是指根据消费者对产品的不同的欲望和需求,不同的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把整体市场分割成不同的或相同的小市场群,即“异质市场”和“同质市场”。 目标市场:是指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企业决定要进入的市场。 市场定位:从静态上看:定位(Positioning)就是与竞争产品相比,某种产品、品牌或某系列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从动态上看,所谓市场定位,就是指设计一定的营销组合,以影响潜在顾客对一个品牌、产品线或一个组织的全面认识和感知(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 无差异营销战略:指企业把整体市场看做一个大的目标市场,用一种产品、统一的市场营销策略来吸引尽可能多的购买者。 差异性营销战略:是把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需求不同的市场群,并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制定差异性营销组合策略。 集中性营销战略:是指在将整体市场分割为若干细分市场后。只选择其中某一个或少数几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实行专门化生产和销售 分销渠道:指某种货物和劳务从生产者向消费者移动时取得这种货物和劳务的所有权或帮助转移其所有权的所有企业和个人 批发商:是指供转售、进一步加工或变化商业用途而销售商品的各种商人或组织 零售商:是指将商品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的中间商,处于商品流通的最终阶段 简答 1.市场营销的涵义应如何正确理解?它与推销有和区别? (1)从空间上看:商品交换的场所 (2)对卖方来说:市场就是顾客 (3)市场营销角度:卖方组成行业,买方组成市场,两者构成营销系统 (4)现代市场经济宏观角度:市场是社会经济关系的综合体现,由许多种类的市场和多种

判断反馈类型的好方法

摘要:反馈类型的判别是电子电路基础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针对近年来技校学生文化理论和专业基础普遍较差的特点,笔者总结出一种简单的直观判 别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关键词:反馈类型、判别方法、直观判别法 电子电路是电子、电工专业和电气维修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好电子电路能很好地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而反馈部分是电子电路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反馈类型的判别是技校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的难点之一!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一套克服有关反馈类型的判别知识难点的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学生已学过的晶体三极管的各电极间的相对相位关系和电工基础的串并联电路及电容器导电性能等知识应用进来,并尽可能地使判别方法简单直观化,最后归纳总结,巧记关键知识要点。现将反馈类型的 直观判别方法逐一分析如下: 一、辨认电路中的反馈元件 一个电路是否存在反馈,要看该电路有没有反馈元件。要判别反馈类型,也首先要找到反馈元件的位置。因此,准确辨认电路中的反馈元件是十分重要的。 任何同时连接着输出回路和输入回路,并且影响着输入回路的元件,都是反馈元件。所以可以通过直接观察电路的方法,很快地辨认出电路的反馈元件。例如课件图1所示,图a)中电阻Rf是反馈元件;而图b)中电阻Rf就不是反馈元件,因为它只连接到输入端的接地点,并没有对输入端起到任何影响。 二、正反馈与负反馈的判别 首先,明确正反馈与负反馈的概念。 根据反馈极性的不同,可将反馈分为正反馈与负反馈。使放大器净输入量增大的反馈,称为正反馈; 反之称为负反馈。 考虑到技校学生的文化理论和专业基础都较差,为了方便学生的理解和判别,笔者把这一概念简单直观化,即通过课件图2,向学生形象地介绍:当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加在放大器输入端的同一个电极时,

解前概念

了解前概念转化前概念构建新概念 ——浅谈小学科学前概念的转化策略 莫城中心小学朱丽佳 【摘要】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的历程。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应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了解,如果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概念像吻合,将有利于其科学概念的形成;如果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相冲突,那么教师应采取合适的教学措施,有效的促进学生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化。 【关键字】小学科学前概念科学概念概念转化 【正文】 小学生在进入科学课堂前,他们的头脑并不是空的“容器”,他们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有自己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想法。我们把儿童这种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而形成的对外部世界的直觉式理解称为前概念或初始想法。将科学界经过反复研究后得出的对外部世界的系统性的解释称为科学概念。小学科学探究活动,其实就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将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的历程。 学生的前概念,有的是和科学概念相吻合的,有的却是和科学概念背道而驰的。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了解、转化是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下面结合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的实例,谈谈在科学探究中,有效把握与转化学生科学前概念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一、获得学生前概念的方法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应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调查和了解,并进行分析,从而能深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前概念,这是教学的准备工作。获得学生科学前概念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访谈法 一些研究者认为,一个学生对于某一概念的真正掌握程度,可以通过他能否完善地向另一个人解释这个概念来考察。概念访谈法就是基于这个观点提出来的,访谈者例举出某一概念,要求被测学生对此进行开放式访谈,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弹性回应。教师在访谈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还要在访谈的时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如何设计访谈也值得教师思考。 以下是笔者在执教《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时设计的前概念访谈问题,在课前访问了约20名学生,记录了其中一名学生的回答。 师:你见过把盐放到水里吗?

儿童的前科学概念与转变

儿童得前科学概念与转变 范学军 一、什么就是前科学概念 (一)关于儿童前科学概念界定 在日常得科学教学中,您就是不就是也有这样得困惑:有些科学知识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有些科学知识不管怎么讲,学生都出现错误得认识,比如烧水时冒出得“白气”学生认为就是水蒸气,浮在水面得物体受到得浮力大等等。出现错误得认识到底就是什么原因呢? 踏进科学教室得儿童,并不就是一张白纸,她带着进入课堂之前积累得所有生活经验,包括她在过去学习与生活中瞧到得各种现象、形成得各种观念,以及她们个体得想法,其中有一部分与当今普遍认可得科学理论就是一致得,有一些则就是不一致得。它们就是儿童在接受正式得科学概念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得现象,通过长期得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得对事物得非本质得认识。比如:一些儿童认为鸡不就是鸟,鳄鱼属于两栖动物等等、儿童得这些概念来自她们对自然现象得感觉体验、日常语言、大众传媒、科学课程、家庭情境中得对话等、建构主义认为儿童得这些概念并不就是一些简单、零碎得错误信息,儿童有自己得“朴素物理理论”、“朴素生物理论”等,她们有自己解释、分析有关现象与事物得方法,尽管她们得解释可能与科学得观点有很大不同、因此相对于科学概念而言,我们称之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 “前概念”得提法最早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她将概念分成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两类:日常概念又称为前科学概念、错误概念。也有人把前概念也叫科学前概念、日常概念、迷思概念、另有概念、直觉概念、天真理论等。 关于“前科学概念”得界定,国内外教育界对此都有所研究。我们对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高峰、刘恩山所撰写得“‘前科学概念’得术语与定义得综述"一文中对“前科学概念”得界定表示认同。她们得观点就是:在理论上,前科学概念指得就是学习者将科学概念得内涵增加、减少或替换,导致外延扩大、缩小或移位得概念。 韦钰博士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中也指出“心理学通常以人们掌握概念得途径不同将概念分成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

小学科学前概念_刘忠学

小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教学 刘忠学 摘要:前概念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些学生不理解新的学习内容,不是因为他们智力的低下,而是由于他们的已有认识和新内容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因素,造成了认知上的困难。本文列出了国内外一些专家和教师对于小学生前概念的一些研究成果,从中分析出它们的一些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我们的科学教学和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前概念;教学;小学科学 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他们对这些概念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种已有的认识和了解即为科学学习中的前概念。前概念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它的前概念基础之上。当科学概念和前概念比较一致时,学生就容易理解;反之,他们就会觉得很难。所以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把握住学生的前概念,就会使得教学有的放矢,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研究和调查学生的科学前概念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目前国外对于学生的前概念研究已有一定的历史和经验,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而现在我国的一些科学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学生的前概念研究。下面是本人及国内外一些专家和教师对于小学生科学前概念一些研究结果。希望这些研究能给

教师的教学以及教材的编写带来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一、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调查以下这些科学前概念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和提问法,另外在访谈中有的还用到了绘图和实验操作等手段。研究的对象主要是8-12岁的小学生。 1.对地球的认识 访谈的对象是8-11岁的小学生,他们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引力问题的认识,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五种。 (1)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平的,不是像球体一样圆的。 当访谈者问这些学生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时候,他们几乎都说地球是球形的,而当访谈者进一步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进行解释时,却发现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一事实,在他们思维的深处还是认为地球是平的。以下学生绘制的关于地球形状的解释图正说明了这一点。 图片(a)是一位8岁小学生画的。她认为地球是圆的,就像地面上的路一样弯曲。 图片(b)是一位8岁小学生的解释画。他认为地球是圆,就山顶的形状一样。 图片(c)也是一位8岁小学生的解释画。他认为存在两个地球,一个地球在天上(图上的小圆代表的是天上的地球),它是圆球形的。另一个是我们脚踩的地球,它是扁平的。 图片(d)是一位11岁学生的解释图。他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但是地面是平的,地面的周围是海洋。他还画了一个哥伦布环球航行的路线图。

反馈的概念

7-1.1 反馈的概念 7-1.1.1 反馈的定义 在放大电路中,信号的传输是从输入端到输出端,这个方向称为正向传输。反馈就是将输出信号取出一部分或全部送回到放大电路的输入回路,与原输入信号相加或相减后再作用到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反馈信号的传输是反向传输。所以,放大电路无反馈也称开环,放大电路有反馈也称闭环。反馈的示意图见图7-1。 图中i X 是输入信号,f X 是反馈信号,i X ' 称为净输 入信号。所以有 f i i X X X -=' 7-1.1.2 负反馈和正反馈 负反馈,加入反馈后,净输入信号i X ' i X ,输出幅度增加。 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判断法之一:瞬时极性法 在放大电路的输入端,假设一个输入信号的电压极性,可用“+”、“-”或“↑”、“↓”表示。按信号传输方向依次判断相关点的瞬时极性,直至判断出反馈信号的瞬时电压极性。如果反馈信号的瞬时极性使净输入减小,则为负反馈;反之为正反馈。 7-1.1.3 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 电压反馈,反馈信号的大小与输出电压成比例的反馈称为电压反馈; 电流反馈,反馈信号的大小与输出电流成比例的反馈称为电流反馈。 电压反馈与电流反馈的判断: 将输出电压‘短路’,若反馈回来的反馈信号为零,则为电压反馈;若反馈信号仍然存在,则为电流反馈。 7-1.1.4 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 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加在放大电路输入回路的同一个电极,则为并联反馈,此时反 馈信号与输入信号是电流相加减的关系;反之,加在放大电路输入回路的两个电极,则 图7-1 反馈概念方框图

为串联反馈,此时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是电压相加减的关系。 对于三极管来说,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同时加在输入三极管的基极或发射极,则为并联反馈;一个加在基极,另一个加在发射极则为串联反馈。 对于运算放大器来说,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同时加在同相输入端或反相输入端,则为并联反馈;一个加在同相输入端,另一个加在反相输入端则为串联反馈。 7-1.1.5 交流反馈和直流反馈 反馈信号只有交流成分时为交流反馈,反馈信号只有直流成分时为直流反馈,既有交流成分又有直流成分时为交直流反馈。 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判断法之二: 正反馈可使输出幅度增加,负反馈则使输出幅度减小。在明确串联反馈和并联反馈后,正反馈和负反馈可用下列规则来判断:反馈信号和输入信号加于输入回路一点时,瞬时极性相同的为正反馈,瞬时极性相反的是负反馈;反馈信号和输入信号加于输入回路两点时,瞬时极性相同的为负反馈,瞬时极性相反的是正反馈。对三极管来说这两点是基极和发射极,对运算放大器来说是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 (动画9-1)(动画9-2) 例题09.1:试判断图7-2所示电路的反馈组态。 解: 根据瞬时极性法,见图中的红色“+”、“-” 号,可知经电阻R1加在基极B1上的是直流并联负反馈。因反馈信号与输出电流成比例,故为电流反馈。结论是直流电流并联负反馈。 经R f 加在E1上的是交流负反馈。反馈信号和输入信号加在三极管两个输入电极,故为串联反馈。结论:交流电压串联负反馈。 图7-2 例题09.1图 例题09.2:试判断图7-3所示电路的反馈组态。 解: 根据瞬时极性法,见图中的红色“+”、“-”号,可知是负反馈。因反馈信号和输入信号加在运放两个输入端,故为串联反馈。因反馈信号与输出电压成比例,故为电压反馈。

前概念及其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1)

前概念及其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儿童的概念是如何获得的?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概念的获得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儿童是自己知识的设计师,儿童新的经验是在和现存的心理图式的联系中被解释和理解的,知识、概念的获得是儿童积极建构的过程。 一、什么是前概念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成人会发现儿童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已形成大量的有关周围世界的心理图式,拥有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概念。相对于科学概念,我们常把这些概念称为前概念、直觉概念、日常概念、天真理论等。前概念是前科学概念的简称,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又形象地称之为日常概念,它是指个体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比如:一些儿童认为石头是活的,认为飞机会动、能飞,也是活的;认为人是住在地球里面的,等等。儿童的这些概念来自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感觉体验、日常语言、大众传媒、科学课程、家庭情境中的对话等。建构主义认为儿童的这些概念并不是一些简单、零碎的错误信息,儿童有自己的“朴素物理理论”“朴素生物理论”等,他们有自己解释、分析有关现象和事物的方法,尽管他们的解释可能与科学的观点有很大不同。不同国家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对日常生活中现象的理解及解释具有一致性。随着儿童自身的发展、交往范围的扩大、文化教育的影响,儿童的已有概念也在不断变化、重组,其天真理论也在不断修订、校正,并逐步获得科学概念。因而,从本质上讲,儿童概念获得的历程折射出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 二、前概念的特点 1 广泛性 学生在接受正式的科学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的大量问题都有了自己特定的理解,这一理解包罗万象,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等自然科学的各分支中都存在着前概念,而且还广泛存在于各个层次的学生中。 2 顽固性 前概念是学生长期经验的积累结果,在学生头脑中印象深刻,可谓根深蒂固,通过科学教学给予更正的难度很大。 3 负迁移性

前科学概念转化之初探

前科学概念转化之初探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前科学概念(日常概念)提升为科学概念,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本文认为:首先,要尽量挖掘日常概念,引发学生内心冲突。通过深入问题访谈,发掘错误概念;引发内心冲突,打破错误概念;尊重学生感受,切忌武断否定。 概念从实践中产生,学生对任何一个概念的认识,都不是一次完成的,他们每次所形成的一定水平的结论,还会随着学习的深化和发展,逐步提高,逐步完善,逐步加深。在不同的阶段,教师要引导着学生一步一步拓展他们的观念,建立科学概念。 概念是人们对世界认知的重要思想工具,正式学习某些科学概念之前,小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来到课堂的,他们已经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而形成了一些个人化的概念,这些概念被称之为“前科学概念”。这些来自于学生个体生活经验而建立的对世界的看法,却往往是片面、模糊甚至是对立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前科学概念(日常概念)提升为科学概念,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温?哈伦指出:学生必须建构概念,因为概念有助于他们把经验整合起来;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 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转化前科学概念呢? 转化学生的错误前科学概念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有的前科学概念非常顽固,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得到转变。改变学生错误前概念一定要讲究策略。 一、深入问题访谈,发掘错误概念 了解或诊断学生的前概念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访谈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或课前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回答来了解学生的思想,以此获得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比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课前想了解‘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学生已有什么样的观念。下课的时候在四年级随机找到五位学生开展调查。 老师问:“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落下?” 一位学生回答:“苹果熟透了,会从树上掉下。” 另一位学生补充:“如果没有熟透,不会掉下来,要爬梯子摘。” 老师发现这样问,学生转移了概念。于是强调:“老师想问的是苹果熟了以后,为什么往下落?” 学生回答:“因为苹果比较重,所以往下落。” 另一位学生说:“是的,如果轻的话,就会升上天空,气球就是这样。”

前概念及其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最新资料推荐 前概念及其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前概念及其向科学概念的转变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其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教师可以在上面任意的涂画。 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并养成了他们独有的思维方式,用以来理解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此时,他们对物理学的内容已形成了初步的印象轮廓。 通常,人们便把这种学生在接受教师讲授系统知识之前,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对于该知识领域中的客观事物的概念、规律、思维方法、逻辑素质等的总和称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又可称作先有观念或先验观念,而把围绕前概念建立起来的特有的一种结构称为相异构想或不同的概念框架。 [10] 通常,中学生的前概念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来源于实践。 如: 冬天摸户外的铁块和木块,感到铁块冷些,就认为铁块的温度比木块低。 (2)来来源于其它学科的干扰。 如: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v=s/t ,它具有数学的比例形式,就认为速度v 与位移s 成正比,与所用的时间t 成反比。 3)来来源于直觉认识。 1 / 9

如: 由有力拉车,车就动;不拉车,车就不动。这一简单的实验现象,就认为物体的运动必须有力的作用。 前概念在形成的过程中,一般没有经过认真的思维加工,也没有分析自然现象在发生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只是根据个体观察的结果对自然现象从表面上所做的概括和总结。 所以说,前概念一般比较含糊,没有明确的表述形式,只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观念。 教师在了解了前概念的形成、来源、特征、分类以及它对物理学习的影响之后,帮助学生把他们头脑中的前概念转化为科学的物理概念便成了教学的重点和关键。 帮助学生把前概念转化为科学的物理概念,关键是要设法给学生一个巨大的震颤,以动摇顽固信念的基础。 综观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历次重大观念变革到来之前,都要经历一系列的灾难或危机的剧烈冲击。 而在这些危机之前,人们也并非未遇到不和谐的迹象,但这些小小的不和谐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只有当这些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成灾难、危机,再也无法回避时,人们才不得不走出他们建造的象牙之塔,以批判的态度重新审定他们曾坚信是完美无缺的塔的根基,只有这时,才有可能发现问题,从而导致观念的革命性变革。 学生学习物理也有类似的情况,要使学生放弃他们曾深信不疑的观念,将是一个困难的过程,有时甚至会出现反复。

科学前概念的分析及应用

科学前概念的分析及应用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研究显示,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是一片空白,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无形中养成了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所形成的概念一般称之为科学前概念(The concept of Science),简称前概念。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前概念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顽固。本文就着重从前概念的转变条件入手,分析并介绍前概念在教学中的应用。 前概念的转变条件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波斯纳等人借鉴了库恩、拉卡托斯等当代科学哲学家的思想,针对概念转变发生的条件,提出了著名的概念转变模型(Conceptual Change Model,简称CCM)。他们认为一个人原有的前概念要发生改变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对现有概念的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新概念的有效性。 根据这个模型,前概念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具有正向迁移作用的前概念,当新的科学概念和前概念

比较一致时,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往往会表现得比较活跃和积极,就容易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一种是具有负向迁移作用的前概念,当新的科学概念和前概念产生冲突时,前概念则会严重干扰科学概念的构建,相应的教学任务也不易完成。在日常科学教学研究与实施策略中,不能人为地将前概念的这两种作用相互割裂,而应平等地加以重视。

前概念在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前概念的正向迁移作用完成知识迁移前概念实际上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要让个体看到它对自己的价值,看到它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当然前概念的运用也是学习的目的,也是检验前概念掌握情况的重要标志,还是加深对原有概念理解的重要环节。因为只有通过运用,学生对概念理解上的缺陷才能暴露出来,才能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完善和深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谁选择了它们》一课时,通过对田野里生活着的绿青蛙,和沙漠中生活着的黄青蛙生活环境的分析,学生总结出“当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这一科学概念(前概念)。在接下来的课程学习中,面对“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会这么长?”的问题,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因为周围环境的变化,长颈鹿的祖先改变了原有吃草的习性,而改吃驼刺合欢树的叶子,驼刺合欢树长的很高,为适应这种变化,长颈鹿的脖子也就因此发生了改变。在课的结尾,再次利用这一科学概念(前概念),提出了一个反问

放大电路中反馈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判断方法

页脚内容壹 放大电路中反馈的基本概念与类型判断方法(教案) 反馈在电路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在精度、稳定性等方面要求较高的场合,往往通过引入含有负反馈的放大电路,以达到提高输出信号稳定度、改善电路工作性能(例如,提高放大倍数的稳定性、改善波形失真、增加频带宽度、改变放大电路的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等)的目的。 反馈是指将电路输出信号(电压或电流)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一定形式的反馈网络送回到输入回路,使得净输入信号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输出信号的过程。 引入反馈的放大电路称为反馈放大电路,它由基本放大电路A 和反馈网络F 构成,如图所示。 图1 反馈放大电路的组成框图 反馈放大电路中,i x 是反馈放大电路的原输入信号,o x 为输出信号,f x 是反馈信号,id x 是基本放大电路的净输入信号。基本放大电路A 实现信号的正向传输,反馈网络F 则将部分或全部输出信号反向传输到输入端。 判断一个放大电路中是否存在反馈的方法是:观察放大电路中有无反馈通路,即观察放大电路输出回路与输入回路之间是否有电路元件起桥梁作用。若有,则存在反馈通路,即电路为反馈放大电路;反之,则无反馈通路,即电路为开环放大电路。

根据反馈信号与原输入信号的合成类型(相加或相减,反馈极性),可将反馈电路分为正反馈与反馈;根据反馈信号中所含成分的不同,可将反馈电路分为直流反馈与交流反馈;根据反馈信号与原输入信号在放大电路输入端合成方式的不同,可将反馈电路分为串联反馈与并联反馈;根据输出信号反馈端采样方式的不同,可将反馈电路分为电压反馈与电流反馈。为了正确分析反馈对电路性能的影响,首先必须知道如何来区别和判断反馈的类型。 1.直流反馈与交流反馈的判断 仅在放大电路直流通路中存在的反馈称为直流反馈。直流反馈影响放大电路的直流性能,如直流负反馈能稳定静态工作点。 仅在放大电路交流通路中存在的反馈称为交流反馈。交流反馈影响放大电路的交流性能,如增益、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带宽等。 在放大电路交直流通路中均存在的反馈,称为交直流反馈。 例: 图2 直流反馈放大电路 页脚内容贰

什么是前概念

浅析前概念在课程设计中的作用 2008-03-31 19:36:48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杨洁硕士来源: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网浏览次数:557 文字大小:【大】【中】【小】 简介:获得学生前概念的途径与方法一、绘制概念图概念图(concept map,缩写为CM)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Joseph. D. Novak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是一种用来组织与表征知识的工具。通常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 获得学生前概念的途径与方法 一、绘制概念图 概念图(concept map,缩写为CM)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的Joseph. D. Novak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是一种用来组织与表征知识的工具。通常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这种把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叫概念图。 概念图包括节点、连线、层级和命题4个基本要素。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陈述;命题是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的意义关系;层级可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同一层面中的层级结构,即同一知识领域中的概念依据其概括性水平不同而分层排布,概括性最强的主级概念位于最上层,从属的逐级放在其下,而最下层为例证;第二,是不同层面的层级结构,即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图可以就某一概念实现超链接。 可以通过让被试学生使用概念图的表示出一组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搜集其对该问题的前概念。有时候为了降低难度,也可以先由教师给出一张含有缺失项目的概念图,再由学生将其补充完整。 二、实例访谈 实例访谈是指访谈者设计情境或举出某一实例对被试学生进行开放式访谈,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弹性回应。 笔者曾就溶解现象,请初二学生作出解释。以下是2005年12月的一份访谈记录。师:把一勺糖放到一杯透明的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 生:糖消失了,变成糖水了。 师:糖还在杯子里吗? 生:在。 师:那为什么我们看不见它了? 生:它变成糖水了,所以就没有了。但其实它是在杯子里的!

反馈电路概念

反馈的概念和作用 1.什么是反馈? 答:所谓反馈,就是指将放大电路的输出量(电压或电流信号)的部分或全部,通过一定方式(元件或网络)返送到输入回路的过程,完成输出量向输入端回送的电路称为反馈元件或反馈网络,具有反馈元件的放大电路称为反馈放大电路。 2.反馈有哪些类型?它们各有何用途? 答:反馈按极性分有正反馈和负反馈;按其与放大器输出端的连接方式分有电压反馈和电流反馈;按反馈信号与放大器输入信号的连接方式分有并联反馈和串联反馈。在放大电路中,引入反馈使放大器的放大倍数减小为负反馈。反之,使放大器的放大倍数增大为正反馈。正反馈虽然能提高放大倍数,但会使放大器的性能变坏,在放大电路中应用很少,一般只在振荡脉冲电路中采用。而负反馈虽然使放大倍数有所下降,但它却能改善放大器的性能,因此应用比较广泛。在放大电路中,引入电压负反馈,将使输出电压保持稳定,其效果是减小了电路的输出电阻;而电流负反馈将使输出电流保持稳定,因而增大了输出电阻。在放大电路中,引入并联负反馈可使放大电路中输入电阻减小,并联负反馈是把反馈电流与输入电流并联起来,其作用是削弱输入电流;而串联负反馈可使放大电路中输入电阻增大及把反馈电压与输入电压串联起来,其作用是对输入信号电压起削弱作用。 3.为什么在放大电路中常采用负反馈而不采用正反馈? 答:在放大电路中采用负反馈可以改善放大电路的性能,稳定工作点,提高放大倍数,能扩展频带,减小非线性失真和抑制干扰,改变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而正反馈虽然能提高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但会使放大电路性能下降。所以,在放大电路中常采用负反馈而不采用正反馈。什么是直流负反馈?什么是交流负反馈?它们在反馈电路中各起什么作用? 答:根据反馈信号本身的交直流性质,可将其分为交流反馈与直流反馈。如果反馈信号只包含直流成分,称为直流反馈;如果反馈信号只包含交流成分,则称为交流反馈。直流负反馈在电路中的主要作用是稳定静态工作点,而交流负反馈的主要作用是改善放大器的性能。 4.如何判断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 答:通常采用瞬时极性法来判别正、负反馈。其步骤为: (1)假设在原输入信号作用下,晶体管的基极电位在某一瞬时的极性。瞬时极性为“+”,指电位升高;瞬时极性为“-”,则指电位在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