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城市记忆展示馆——任务书(最终)

合集下载

历史文化老街保护出路探寻之昙华林

历史文化老街保护出路探寻之昙华林

一、研究综述(一)对于“历史文化老街”概念的界定自2008年启动“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以来,已有全国各地共计40条街道入围。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评选时为了更好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那么到底何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是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广大民众日常生活的场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中规定: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街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并报国务院备案。

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做出的定义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在学术上,一般称其为“历史地段”。

而我们这里所指的“历史文化老街”就是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核心内容。

(二)历史文化老街保护价值及现实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中传统历史街区的外在物质形态与现代文明、发展形式的矛盾日益凸显。

历史文化老街组成了一个城市的历史环境,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联系,保留着城市的历史特色,见证了城市的变迁,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

当今的中国正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的变换更是日新月异,很多的城市都在进行旧城改造,很多的旧城街区被拆除改建为高楼大厦,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老街很少,并且在现实的保护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使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面临着严峻的问题。

因此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就必须受到重视了。

历史文化老街的保护研究的价值及现实意义重点体现在:1.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有助于了解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变迁。

因为历史文化老街的存在本身就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对其的研究当然可以了解城市的历史,观察城市的变迁。

2.历史文化老街保护研究有助于寻求历史文化老街的合理保护模式。

对不同历史文化老街保护模式的比较研究,可以寻找各自优缺点,找到更好的老街保护模式,解决一些历史文化老街保护中遇到的问题,为老街保护提供政策的参考。

昙华林艺术村发展规划

昙华林艺术村发展规划

昙华林艺术村发展规划导言武昌昙华林是我市乃至全省、全国少有的历史建筑集中、文化内涵丰富的街区。

“昙华林艺术村”是由武昌区人民政府和武汉博华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园区范围东至中山路、南至粮道街、西至得胜桥和凤凰山、北至中山路的围合区域,总面积约为104.1公顷(约1平方公里)。

园区文化底蕴丰厚,分布着优秀历史建筑和遗迹52处。

园区周边文化氛围浓厚,湖北省美术学院、湖北美术院等艺术院校和大量的画室、展览厅,共处其间。

拥有良好的城市区位、地理环境,处于正在形成的武昌旅游圈内,南望黄鹤楼,东临沙湖,西临武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作为武汉历史文化积淀之地,该街区将成为武昌区乃至武汉旅游圈的一个重要参观旅游地点。

政府已投资完成了园区一期、二期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维修、沿街房屋里面整修,优秀历史文化建筑的整修维护等,为“昙华林艺术村”的开局奠定了基础。

根据武昌区委、区政府关于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部署,经过实地调研及系统分析,并以《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武汉市文化产业发展计划》、《武汉市文化发展规划》、《武汉市红色旅游建设专项规划》和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现状为依据,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承担了制订“昙华林艺术村发展规划”方案的课题,提出以下建议方案。

一.发展方向紧紧围绕将昙华林建设成“保存文化精髓、聚集文化精英、创作文化精品、展示文明精神、繁荣文化经济”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总体目标,实现将园区发展为全国知名的艺术村,湖北省知名艺术家集聚区,青年艺术家培训、孵化中心,艺术品的创作、生产、流通基地制定产业规划。

大力发展两大产业,建设六大功能区。

两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历史名街风貌体验型旅游业。

六大功能区:艺术村文化品牌区、文化名流馆、昙华林历史文化区、街巷生活体验区、宗教文化展示区、青年艺术家原创基地。

总体发展目标,按照“推进艺术村发展、促进居民生活宽裕、重建古街区人文风貌”的要求,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努力完成“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创意园区”、“形成舒适怡人的高雅历史街区环境”、“建设功能齐全、市民文化生活气息浓郁的民俗风貌体验中心”三大任务。

昙华林城市记忆展示馆——任务书(最终)

昙华林城市记忆展示馆——任务书(最终)

建筑设计2任务书——“城市记忆”展示馆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调查研究或个人体验撷取城市、历史社区的公众记忆或文化遗存2、熟悉展示馆建筑空间与功能的组织关系;3、设计创造适宜的光环境及相关的结构、构造,探讨建筑展示空间中的光环境二、任务概述:在武汉昙华林历史街区范围内拟建一座面积约为1500~2000平方米的展示馆,主要用来展示与储藏和昙华林历史城市记忆有关的物品或资料,兼具部分宣传教育或会议功能。

设计需要探讨展示类公共建筑的设计方法与原理,充分考虑光环境在建筑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思考当代建筑设计如何应对城市历史街区的建设与发展需求。

三、设计要求:(一)总建筑面积1500~2000平方米(二)具体建筑面积分配如下:1、展览用房900~1300 m2展室800~1200 m2;藏品仓库100 m22、多功能厅 100~200 m2兼具展示、会议等功能3、行政办公用房100m2包括研究工作室与办公室4、服务用房200 m2包括休息茶座、商店等5、其它约200 m2(三)说明:1、以上建筑功能与具体面积分配作为参考,可根据调查与设计构思进行适度调整2、停车场(考虑小汽车以及自行车停放)四、成果要求:(一)图纸内容:1、现场调研报告:场地的特点和问题;建筑设计策略2、设计用地分析:SWOT分析(包括场地功能、形态、活动、社会、文化等);图式语言表达3、经济技术指标:详细经济技术指标(总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各主要功能用房面积、附属部分面积等)4、设计生成过程分析:主要包括空间与功能两类系统的生成(包括空间活动、尺度以及光环境生成与分析,原型空间整理,空间系统模式选择;功能类型分析,功能系统结构选择;空间系统与功能系统的整合模式);用图示语言和过程模型资料具体分析5、详细设计:包括建筑外部空间与环境设计、建筑内部功能与空间设计、建筑光环境设计、建筑细部设计等(二)图纸要求:图纸规格:A0;总平面 1:500或自定(反映展示馆与周边建筑以及各建筑之间的空间设计与环境设计);平面、立面、剖面1:200(反映室内外空间设施、建筑基本构造设计等);关于捕捉光或光环境处理的相关结构、构造(材料)、节点等的详细图纸1:50;具体表达方式:模型照片、效果图(两点透视、轴测、剖透视等,可试画轴测爆炸线图)(三)过程模型与成果模型(包括关于光环境设计的推敲模型)五、设计进度安排:设计时间:6周六、参考资料及书目:1、《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相关内容2、《建筑设计资料集》第四册3、部分书籍、期刊:《建筑学报》、《世界建筑》、《贝聿铭的艺术世界》、《德国博物馆》、《博物馆》——建筑巨匠一百、《法国当代百名建筑师作品集》、《外。

清幽之趣药浓丽——昙华林公园概念设计

清幽之趣药浓丽——昙华林公园概念设计

清幽之趣药浓丽——昙华林公园概念设计
周盼;杜雁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该文从地形、空间特征和历史价值三方面分析公园基址,提出“清幽之趣药浓丽”的规划策略:巧于因借基址内外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充分尊重场地历史文脉和地形特征,延续空间肌理和自然特性.一方面通过恢复自然山体、汇集雨水引导水系、营建台地花园等方法强化基址自然地形特征;另一方面彰显建筑与山林环境的依存关系,强化建筑空间向山林空间的流动和转折,巧妙将历史空间与现代公园功能结合,以发展求保护,探索基址自然和文化的可持续,实现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总页数】5页(P60-64)
【作者】周盼;杜雁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营造美丽画境共享绿色发展——高安市华林山镇(垦殖场)打造全国美丽宜居小镇纪略 [J], 高雄鹰
2.刘美兰浓处清幽淡处香 [J], 丹丹;孙超
3.一片清幽冷时浓 [J], 王茜
4.此地江南秋日趣浓——"秋趣套壶"创作谈 [J], 朱永强
5.花香满溢泗水流溪涧情浓爱意浓——看贵阳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J], 郑洪生(摄影报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参观昙华林思想汇报:城市抹不去的记忆

参观昙华林思想汇报:城市抹不去的记忆

参观昙华林思想汇报:城市抹不去的记忆参观昙华林思想汇报:城市抹不去的记忆
敬爱的党组织:
昙华林——城市抹不去的记忆,长长的青石板,承载着道不尽的历史矮矮的老房子,珍藏着说不完的故事。

记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今天的昙华林似乎还是那幺恋旧,在这里,人们似乎也更喜欢怀念。

昙华林,南倚花园,北靠螃蟹岬。

参差的青瓦小院,幽静的梧桐、弄堂,洗尽铅华。

历经岁月的蹉跎,众多融汇着中西文化的建筑,就像那寻求一地清静的耄耋老人。

“他们”相互依靠着,似乎在一同咀嚼着一个多世纪经历的沧桑,在狭长的老弄堂里,为我们展示着它丰富的内涵。

巷子深处的武汉市十四中学,至今还保留着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旧址,第三厅在建党初期由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第三厅的部长是我们熟知的郭沫若先生。

在大革命时期即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这里作为***人的活动基地,留下了我党许多的文献和旧会议室。

这里还走出过三个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

其中,董必武和陈潭秋同志在昙华林成立了武昌第一个**革命组织。

这里还有着许多着名的革命圣地:吴禄贞“花园聚会”、刘静庵“日知会”、熊十力的“黄冈军学会”、梁耀汉的“群学社”……
老人们坐在门口的小板凳上看着三三两两的行人、玩耍的孩子,时不时会有游客上前问路。

我们一路走一路看,听着老房子讲着一路的故事,惊叹路。

昙华林

昙华林

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

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

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

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在武昌昙华林看到近50米的小巷围墙上,昙华林老建筑、辛亥革命史喷绘画卷栩栩如生。

据了解,昙华林素有“活的武汉近代史书”的美誉,武昌区提出建设昙华林艺术村。

目前,许多知名艺术家和文化企业已入驻昙华林艺术村。

昙华林历史建筑,保存最多最完好的是近代建筑。

近代中国传统建筑、西式建筑、中西合璧哥特式建筑、江夏民居等,形成了昙华林的整体建筑风貌,呈现出中西交融的特征,使中西文化交流在建筑上得到充分体现这里号称是武汉最美的咖啡馆。

由原来的教士公寓改造而成,背后是花园山,绿色伞布,棕色藤椅,红色灯笼,欧洲风情与中式复古完美结合花园山顶天文台遗迹花园山顶的嘉诺撒小教堂是一座孤单的修在花园山顶的建筑。

古罗马建筑风格,大门拱形尖顶,忍冬草的云纹细腻入丝,屋檐是一道漂亮的弧形,窗户则是铁花扭成的太阳窗。

它静静地呆在山顶,只有一条小石板路通向那里,除了它和现在已经损毁的天文台,并无别的建筑。

花园山不高,甚至只比对面仁济医院的老虎窗高一点点。

夏天,山上满是高大的樟树和梧桐,树枝高过屋顶,树叶宽大如幕,你从山脚下走过,不仔细分辨,几乎看不到它的身影。

小教堂是孤单和寂寞的。

这一点,只有深夜坐在它身边才能体会到。

但我宁愿相信,那些在1888年修建它的人们,也许同样知道它的孤单和寂寞,那些从教堂的钟声和哥特式尖顶下走过的修女,恐怕多少也知道一点吧。

两座百年以上的江夏民居,粉壁、黛瓦、灌土墙、小天井以及木构屋顶充分展示了其独特的建筑特色,而在一座名人故居的小院里,居然还完整地存留着红砂石筑的武昌老城墙的墙基,可谓难能可贵。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以昙华林为例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以昙华林为例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以昙华林为例摘要:城市是人类在文明历史发展中的聚居地,而现在的历史街区则是城市在经历了沧海桑田、改朝换代后幸存下来的文化积淀,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城市的记忆。

这些幸存下来的历史街区具有独特性、不可复制、不可再生性,往往成为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标志或代名词。

因此,历史街区不仅是城市文化的结晶,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以武昌昙华林街区为例,探讨历史街区的现状、存在问题、保护规划和存在意义。

关键词:历史街区昙华林建筑文化遗产1 概况昙华林,是湖北武汉武昌区的一个老街区,位于武昌区西部,与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昌校区相邻,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以北,凤凰山以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作为古城街区,昙华林具有宗教文化、建筑文化、街巷文化、教育文化、古城文化等5种文化要素,是武汉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见证。

[1]然而,由于之前对城市的过度开发以及对文化街区保护力度的薄弱,昙华林的生存状态变得岌岌可危。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保护城市的文脉,挖掘昙华林街区的文化内涵,制定一套具有可实行性的保护利用规划,对武汉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以及文化传统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现状分析这里到处都是老资格的街巷、商铺、民宅以及百年梧桐。

所到之处,家家户户依旧保持着种花的风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而且昙华林不准许车辆通行,所以这里十分宁静,难怪有人称这里是“大都市里的世外桃源”。

现在,这里的酒吧、咖啡馆和西餐厅无处不在,它们有的是老民宅的内部改造,或者是洋楼的再利用,虽然其门脸儿一律不大,但是这里有意思的西式装修,欧式格调显得异常的典雅、高贵。

总的来说,通过对昙华林历史街区的调查分析,这里主要由宗教文化、建筑文化、街巷文化、教育文化和古城文化等5种文化要素构成。

2.1 宗教文化抗战时期,郭沫若曾经在“保卫大武汉”运动中,每天奔波于昙华林,他在自传中说,昙华取自印度梵文音译,因此昙华林显然是和佛教有关的吧。

昙华林

昙华林

第三部分:昙华林的文化脉络
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带医院、学校、公寓、花园、教堂,比邻而居 艺术文化: 邻近湖北美术学院,大批艺术家工作室云集于此,咖啡馆,街边手工艺品丰富。 自然文化: 螃蟹岬、花园山、凤凰山三山平行,昙华林即坐落于三山之间的山谷之中,绿 树成荫,现存的历史建筑大多依山而建或散布于三座山体之间,营造了自然宜 人的氛围。 古城文化: 武昌老城墙沿螃蟹岬山脊而建,昙华林依城墙而展,构成了独特的古城文化, 至今螃蟹岬还有当年炮台遗迹、城墙遗迹和正卫衙门遗址。特别是帝国主义文 化 入侵武昌城的宗教建筑群,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大革命历 史亊件纪念地, 政要名人敀居、公馆、寓所等建筑,赋予了古城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其有深刻革 命意义的纪念价值。
Hale Waihona Puke 事部分:昙华林的主要历史建筑文华大学礼拜堂 该建筑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内,建于1871年,是文华大学的最早 建筑,兵廊柱造型为仿古希腊廊柱风格。2002年维修,木板地面改为大理石,三 拱卷门改方门。 该建筑为省内独有,且是鄂校园中关建最早和使用时间最长的礼拜堂。辛亥 革命期间,日知会成员刘静庵、胡兰亭、余日章等在此宣传反清革命思想。1906 年,由张统一作词、余日章作曲的《学生军军歌》在此诞生。
昙华林32号: 1901年建成,是一栋独门独院欧式洋楼,保存较完好,在这里曾经拍过电视剧。仍门 里看天井,彩色玻璃、雕花栏杆,无不显示出异国情调。 共迚会领导人刘公,在这幢老房子里,领导赵师梅等湖北工业中学堂的三位青年学生, 设计制作出了辛亥革命军旗——“九角十八星旗”。
崇真堂: 位于戈甲营44号,是由基督教英国伦敦会的杨格非牧师于1865年关建的,它是外国 列强在武昌建立的第一座基督教堂。1924年,该教堂经过维修保存至今。该教堂主 体是一座平面拉丁十字形的单层哥特式建筑,可以同时容纳200人做礼拜。崇真堂的 关建,象征着基督教(新教)传入武昌的历史开端。如今,杨格非牧师在武汉关建 的教堂除了崇真堂外,兵他的都消失了,崇真堂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加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设计2任务书——“城市记忆”展示馆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或个人体验撷取城市、历史社区的公众记忆或文化遗存
2、熟悉展示馆建筑空间与功能的组织关系;
3、设计创造适宜的光环境及相关的结构、构造,探讨建筑展示空间中的光
环境
二、任务概述:
在武汉昙华林历史街区范围内拟建一座面积约为1500~2000平方米的展示馆,主要用来展示与储藏和昙华林历史城市记忆有关的物品或资料,兼具部分宣传教育或会议功能。

设计需要探讨展示类公共建筑的设计方法与原理,充分考虑光环境在建筑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思考当代建筑设计如何应对城市历史街区的建设与发展需求。

三、设计要求:
(一)总建筑面积1500~2000平方米
(二)具体建筑面积分配如下:
1、展览用房900~1300 m2
展室800~1200 m2;
藏品仓库100 m2
2、多功能厅 100~200 m2
兼具展示、会议等功能
3、行政办公用房100m2
包括研究工作室与办公室
4、服务用房200 m2
包括休息茶座、商店等
5、其它约200 m2
(三)说明:
1、以上建筑功能与具体面积分配作为参考,可根据调查与设计构思进
行适度调整
2、停车场(考虑小汽车以及自行车停放)
四、成果要求:
(一)图纸内容:
1、现场调研报告:
场地的特点和问题;建筑设计策略
2、设计用地分析:
SWOT分析(包括场地功能、形态、活动、社会、文化等);图式语言
表达
3、经济技术指标:
详细经济技术指标(总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
绿化率;各主要功能用房面积、附属部分面积等)
4、设计生成过程分析:
主要包括空间与功能两类系统的生成(包括空间活动、尺度以及光
环境生成与分析,原型空间整理,空间系统模式选择;功能类型分
析,功能系统结构选择;空间系统与功能系统的整合模式);用图
示语言和过程模型资料具体分析
5、详细设计:
包括建筑外部空间与环境设计、建筑内部功能与空间设计、建筑光
环境设计、建筑细部设计等
(二)图纸要求:
图纸规格:A0;
总平面 1:500或自定(反映展示馆与周边建筑以及各建筑之间的
空间设计与环境设计);
平面、立面、剖面1:200(反映室内外空间设施、建筑基本构造设
计等);
关于捕捉光或光环境处理的相关结构、构造(材料)、节点等的详
细图纸1:50;
具体表达方式:模型照片、效果图(两点透视、轴测、剖透视等,
可试画轴测爆炸线图)
(三)过程模型与成果模型(包括关于光环境设计的推敲模型)
五、设计进度安排:设计时间:6周
六、参考资料及书目:
1、《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相关内容
2、《建筑设计资料集》第四册
3、部分书籍、期刊:《建筑学报》、《世界建筑》、《贝聿铭的艺术世界》、《德国博物馆》、《博物馆》——建筑巨匠一百、《法国当代百名建筑师作品集》、《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