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结题报告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结题报告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结题报告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的研究》

结题报告

佛山市禅城区东方村尾学校

(2015年11月 30 日)

摘要

德育的实效性不高,德育过程缺乏美育的参与,是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德是美的内核,美是德的表象。如何“创新德育工作观念、内容和方法”,构建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生活化、常态化德育体系,使中小学生喜欢德育,是我校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

我校近几年开展“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就是试图通过构建美的课堂、开展美的活动、营造美的环境、塑造美的教师、练就美的领导、培育美的学生六个方面,丰富德育的内容,创新德育的形式,探索德育过程美育化的途径和方法,建构美在其中的生活化、常态化的德育体系,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全校师生“美的意识”初步树立,校园“美的文化”有所积淀,师生的精神风貌阳光向上。

实践证明,即使在一所民办学校中也是可以塑造“美的机体和精神”的,只要举办者和管理团队、教师队伍有着正确的教育理念,务实勤勉的教育精神,和美好的教育理想。

一、为什么进行这项研究?

(一)大批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政治、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至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至2050年,将挺进中等发达的国家。从现在算起未来50年,我国需要大批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教育肩负的历史责任光荣而艰巨。究竟怎样培养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借鉴无数仁人志士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认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方式,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二)进城务工人子女也需要“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接受美好东西的滋润。

我校地处佛山市禅城区的城乡结合部工业开发区,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城区比较落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由于社会、

家庭各方面的原因所致,这些可爱又可怜的孩子们缺少美的事物光顾。我们是抱着一种对务工人子女恻隐之心的爱的情结提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旨在利用一切美的因素来使我们的学生也能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并且在一系列的美育学习和实际活动中培养美的人。

(三)今天研究和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宏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救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文精神缺失的严重问题。

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时期伟大的美学家席勒,从美育的独特视角对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审美批判,在当代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尖锐地批判了所谓现代性所导致的人性分裂和艺术低俗的弊端。他说:“在现时代,欲求占了统治地位,把堕落了的人性置于它的专治之下。利益成了时代的伟大偶像,一切力量都要服侍它,一切天才都要拜倒在它的脚下”。席勒的这种批判是非常深刻和具有普适性的,即便在今天仍不失其价值。

当代中国,以居安思危的眼光来看,是繁荣现象下隐患四伏的社会,物质文明虽然一派繁荣,但精神世界却十分荒废空虚。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浮躁喧嚣的年代,我们时时刻刻能体味到我们的思想精神领域,在人们的道德、伦理方面发生的种种病变,自私、虚伪、冷漠、腐败等等在一点点侵蚀着、败坏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灵魂。

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而佛山市禅城区规划的“强中心”发展战略,要求中小学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德育工作置于区域和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育人质量,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的基础教育的现实要求。

作为一所面向务工子女的草根民办学校,顺应大势,风正扬帆,把自己的学校搞好,把自己的小环境搞好,通过不懈的努力营造一所民办学校“美的机体和精神”,为“美的社会建设”尽一点点绵薄之力,当是我们的不懈追求。

二、关于这项研究的现状、依据、概念的界定和意义、特点

(一)现状趋势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八个字是教育美学精神的一种概括。

目前教育界对教育美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现了一些比较系统的理论方面的专著。如青年学者叶学良在1989年撰写了一部我国先期的教育美学专著——《教育美学》;江西师范大学的何齐宗在其专著《教育美学》中对教学美学的中心问题——“教育美”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还有《教育美学导论》(钟以俊、焦凤君、1991)、《教育美学》(崔光审、林逢祺、2000)等和一些分学科的美学专著,如《课堂美学初探》(周继尧、1989)等等。但是来自鲜活实践的行为研究比较欠缺。本课题试图紧密结合民办中小学的特点,侧重在常态的教育教学行为实践中怎样进行“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研究。

(二)理论依据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美育。春秋时期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美育取代宗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陶行知的美育思想和实践则要求把培养“真、善、美”的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教育事业作为美的事业,把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作为教育者神圣的职责。

现代中国越来越重视美育。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这是党和国家最高层用红头文件的形式界定了美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也从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政策的支撑。

(三)概念界定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简单说就是用美涵养人的道德品格,用美培育全面发展的现代人。

从素质教育的构成来看,完美人格的塑造,优良品德的陶冶,健康个性的发展,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思想的培育,心灵的教化,生活的导引,做人的训导等皆在"以美养德"的内涵之列。“以美育人”,即用美的文化感染人,用美的艺术熏陶人,用美的形象塑造人,用美的活动引导人,用美的教育成就人。

(四)课题意义

本课题研究将从美的意识培育入手,紧密依托学校教育教学的常态生活,以美启智,以美导善,以美化情,构建我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德育机制,实现我校“孝、善、真、美”的育人目标,形成我校以美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特色。

(五)课题特点

本课题旨在培养教师有意识、有目的、主动自觉地运用美育的特殊功能,把美育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中自觉地渗透美育,使欣赏美、喜欢美、创造美成为师生的生活习惯和意志品格,内化在师生的血液中。

三、怎样进行这项研究?

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法,紧密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活动和管理进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渗透美育,培养师生的审美需求、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提升师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内涵,培育师生的内在美德。

课题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2013年2月――2013年6月)。主要工作是学习有关美育与学校教育教学全面育人关系方面的资料,2012年10月份校长提出要开展“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的设想,2013年1月份撰写了“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课题研究方案,并聘请专家担任本课题的顾问,咨询课题研究的方向及重点。

第二,实施阶段(2013月9月――2015年7月)按照方案开展课题具体内容的行动研究,并于2013年12月正式立项为市级课题,接着综合运用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开展构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模式实践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注意积累相关研究素材,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第三,总结提炼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

1、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并汇编成册,写出结题报告,为课题成果鉴定做好充分准备。

2、完成课题结题工作。

在“构建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思想的统领下,我校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过程如下:

(一)构建美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各门学科无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

各科教学,是实施美的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主阵地,因此需要我们构建美的课堂。

我校把课堂教学作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主渠道,把学科组的主要功能放在“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上。研究的方向是: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观点学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时机和做法:

1、备课时要从审美的意识出发,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并且研究确定施教过程中的美育手段;

2、上课时要以美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讲求语言美,声音美,情境美,板书美,把简洁的内容和美观的形式结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此,我们制定了教案编写要求,教案编写要符合“五要素”精神:

(1)挖掘美

教师备课钻研教材时,要以每个内容(每篇课文、每节教材等,下同)为单位,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

(2)揭示美

在教学目的、任务中简要地把美的因素向学生揭示出来(用大屏幕、小黑板等);

(3)渗透美

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美的因素,并且在教学步骤、环节中标示出来;

(4)展示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情感和图片、音乐、视频等向学生展示美;

(5)反思美

自己想写的“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堂教学随记;

(二)开展美的活动

“美的活动”是学校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策略是:

1、从美的视角切入,自我养成,展示美丽的我。

德育能把人的美丽展示出来,创设美的德育活动,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我们从抓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规范入手,通过在班级、年级、学校坚持开展“十好”活动,探索习惯养成系列教育:

(1)从抓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入手,进行“站好队,行好礼,做好操,写好字,读好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

(2)从抓最基本的做人道德规范入手,开展“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交好友,做好人”心灵滋润养育活动。

2、从美的视角切入,自我参与,展示美丽的我。

美在生活之中。创设美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感受美、欣赏美、经受美的熏陶,以此来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1)每周开展各类艺术和学科的兴趣小组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审美兴趣

(2)利用每天早读时间组织学生诵读中华经典古诗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3)精心设计组织全校学生的“歌声满校园”、“彩笔绘生活”、“电脑点世界”等活动。

(4)精心设计组织以美为核心的艺体大课间活动

3、从美的视角切入,开展自主教育。

在全校学生中提倡“我的行为我负责、我的学习我努力、我的身体我锻炼、我的活动我参加、我的成长我做主”,打造我校的德育特色。

(1)建立人性化的,针对性、实效性、操作性强的学生常规管理规范。

(2)建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机制。

建立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机制,目的是实施主体性德育,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不要我做”为“我不要做”。

(三)营造美的环境

环境美是人的本体美的扩展和延伸。环境的面貌会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在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过程中,我们把校园自然环境美与人文环境美和谐统一起来,使人感到赏心悦目、神清气爽,富有美感韵味。

为了营造一个美的育人环境,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布局,在现有的硬件基础上,进一步合理科学规划,艺术性地进行改

造,使之体现自然美;另一方面,我们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科学化管理,加强软件建设,逐步形成“尊师、爱生”的校风,“务实、善导”的教风和“勤学、好问”的学风。

(四)塑造美的教师

教师自身美的素养是加强美育的关键,而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过程,也是教师使自己成为一个美的教师的过程。教师要在课堂上、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美的示范,力求做到具有

1、形象吸引力:教师的形象包括其着装朴素、外貌修饰大方、言谈举止潇洒有风度,使学生易从整体上对教师产生好感或美感。

2、情感吸引力: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怀,要能关心、爱护学生,用情感去激励、愉悦学生。师生之间应关系融洽,对待学生应亲近、宽容,使学生愿意接近你、拥戴你。

3、学识吸引力: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多才多艺的素质。

4、品德吸引力:这是最重要、最持久的一种吸引力。教师的道德、品质、性格、作风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最深,影响时间最长,有的甚至影响一生。

(五)练就美的领导

全体领导首先要牢牢树立以美立校、以美育人的意识

学校的工作主要是由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两方面构成的。教育活动是育人的核心,管理活动是育人的保障体系。学校管理的关键是领导,构建“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德育方式,学校全面工作初步体现出美育的特点。在实施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全体行政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曾说:“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场”。育人是学校的根本职能。因此,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校管理的最根本的指导思想,也是学校工作的战略方针。

2、完善自身的审美修养。

马克思曾说:“人也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实质是按照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来建造客观世界。全体领导完善自身审美修养,第一是确立科学决策的思想,第二是依靠教师,第三是服务师生。

(六)培育美的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特别是培养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

1、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欣赏美。

课堂是教师传授文化知识、迁移审美情感的主场所,教师发掘出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后,按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意识学习接受,这个过程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审美欣赏过程。对学生来说,各种形态,各个领域的美在课堂学习中都能得到体会。

2、引导学生在课余自学中体验美。

学生课余自学中有很强的美感体验,引导学生读了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感受一种崇高;读了《红楼梦》中黛玉烧诗稿感受一种悲痛;读了《山中访友》感受一种欢喜;看了奔腾的江河一泻千里的描写感受到心情舒畅、胸怀宽广;看了月光幽静、杨柳依依的描写感到温情脉脉,心旷神怡……

3、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美。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美。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劳动,因而也是一种美的创造活动。围绕这一要求,学校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四、研究的收获

(一)开始在美的意识牵引下开展教学研究

正是伴随着“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方式的整体推进,我们开展了美的研究课活动。整个活动过程中所透露出来的最令人欣喜的信息,就是立体式的呈现出我们开始在美的意识牵引下开展教学研究。主要体现在:

1、整个活动的组织呈现出一种内在的逻辑美、结构美

(1)活动方案紧紧围绕着我们的科研课题制定:目的意义、组织领导、任务分配、活动安排、活动要求等环节不仅清晰明确,而且环环相扣;

(2)活动组织网络由教师——备课组长——学科组长——深入行政——行政会议——备课组长——教师诸个节点构成,犹如一条封闭的曲线所组成的圆,其中科研课题是圆心,节点到圆心的距离是半径,平等和谐,亲切温馨;

(3)研究课由个人备课——集体磨课——展示课——学习课构

成纺锤状。

2、展示课进程中的意识美

(1)出课教师普遍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探寻、发掘教材中的美,然后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安排美的展现环节,在具体施教时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手段凸显出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始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语言、举止、表情、甚至服装是否符合美的要求。“有意识”非常重要,“有意识”是一种教学自觉。形成了美的意识和美的自觉,老师们自然就会不断地探索美的教学设计和美的教学艺术,其结果就是产生美的课堂,培养美的学生,成就美的教师。所以,我们的科研课题并不深奥,是紧密贴近我们的教学生活的,其实质是要求我们老师在头脑中竖起一根弦,即在教学中始终关注怎样结合学科特点渗透、融入“美”的元素。

(2)我们要求的是“在教学中始终关注怎样结合学科特点渗透、融入美的元素”,而不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结合学科特点”、“渗透、融入”,强调的就是“有意识”基础上的“自然而然”、“不着痕迹”。其实“美”在天地人间,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把自己置于“美”之中,有一个“美”的心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身善于表达“美”的功夫。达到这样的境界,你就是一个大千世界“美”的使者,你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们的必然是一个“美”的世界!

3、报道文题“美味”十足

请看:“数学中的烙饼问题”“英语中的旋律”“美的课堂,美的享受”“甜甜的课堂”“遨游数学海洋,奔向世界之巅”“跳动的音符”“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团结美整体美形态美动作美”“人际交往中需要欣赏”等等。

4、研究课充分利用现代手段:录像、照相、网络,加浓、加密了“美”的教研气氛,提升了出课教师的责任感和出课学生的自豪感,体现一种庄重之美。

(二)让学校处处成文化

根据我校“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理念,全体师生携手进行美的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学校德育的文化内涵和品质。我们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了走廊文化、校园标语文化、班级文化、办公室文化、洗手间文化、功能室文化。

走进东方村尾学校教学楼,映入眼帘的是“建设美的校园;打造

美的课堂;开展美的活动;成就美的教师;培养美的学生;把美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六条引人注目的的彩色宣传标语。这就是东方村尾学校的办学宗旨。几年来,东方村尾学校本着“让学生成人,让教师成功,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和“孝善真美”的校训,锐意进取,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

1、浓郁的走廊文化,让面面墙壁会说话。

让墙壁“说话”,它是利用学校所有墙壁因素去陶冶感染学生,是一幅“主体的画”,是一首“无声的诗”。

2、成系列的标语文化,展现我校的办学理念与发展方向。

3、温馨如家的班级文化建设

教室,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室文化的有无及表现形式,折射着学校的办学特色,是学校的思想理念和文化精华的缩影。走进我们的教室,浓厚的班级人文气氛将深深地感染着你。让班级充满青春活力,充满人情味,充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学生温暖的家。瞧,我们的教室宽敞明亮,桌椅摆放整齐有序,每间教室都有属于班级独有的温度:特色班牌,班级目标,班主任寄语,作品展示,荣誉排行榜,生活点滴,新闻焦点,灵感创作区,班级奖状张贴,班务公开栏,班级特色,奋斗目标,书海遨游,学生才艺展示台用于展示学生的习作、书法和绘画作品。各班还有图书角,都是学生自己捐赠的图书,学生在午间和课外时间可以自由借阅图书,将自己的读书所得记录在小抄写本上。

课室内五颜六色的的卡纸编织着师生们的梦想,五彩斑斓的设计寄托着我们的愿望,有了漂亮的课室我们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我们共同宣誓:用手中的画笔为东方村尾学校画出更美的明天。

4、努力创建办公室文化、洗手间文化、功能室文化。

5、有声有色的学生活动。

升旗仪式形成常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报效祖国”——每次升旗,全体学生都会高声宣誓,以这种精神激励学生的爱国激情。我校“国旗下演讲”活动至今已坚持了六年,题材广泛,内容生动,贴近生活,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保持着良好的教育效果。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我们坚持开展“鼓号队、合唱队、舞蹈队、葫芦丝队、田径队、健美操队、素描班、动漫设计班”等专业队训练活动;在校期间分中小学部开展“艺体大课间”活动,全体师生共同

参与,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开办体育艺术节、家长开放日、“红领巾,心向党”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合唱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法制教育、感恩书信节等活动;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我们的节日”庆祝活动:儿童节开展“庆六一游园”活动,教师节开展“感恩老师”活动,端午节、国庆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母亲节、父亲节开展“感恩父母”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内容形成系列,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寓教于乐,让所有孩子都有鲜活的积极体验,心灵充满阳光。

“东方雏鹰”校园电视台正式成立。为充分发挥学校的宣传育人作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建立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创建优质特色民办学校”与“以美养德以美育人”德育课题研究提供高端有效的服务平台,特成立“东方雏鹰校园电视台”。设有记者部、编辑部、播音部、摄影制作部,为我校的重大活动报道、视频制作、校园宣传服务。

“校园之声”广播站播音活动。(1)播音专栏:全校学生积极投稿,选择优秀的广播稿通过播音员的声音传递同学们的心声。(2)表扬专栏: ①宣布每周的文明班级。②及时表扬学校中的好人好事,形成良好的校风。(3)及时发布学校的各种通知,使广播真正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服务。自创办以来一直发挥着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雅。”美的校园文化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它的感染力唤起师生对美的追求,陶冶师生的情操,使学生大脑更聪慧,思维更敏锐,行为更文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达到了一种潜在的、无声的教育效果,实现了“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教育功能。如今,校园文化已经升华为一种全方位塑造教育的生命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东方村尾学校已经成为充满思想、底气和智慧的校园,村尾人的观念、品味、学养……也都在逐步升华,东方村尾学校文化建设也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一路进取和成长的精神家园。

(三)“美的学生”,成为我校最美的风景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中小学德育方式,其实质就是通过这种教育模式的建构,创办美的学校,建设美的校园,打造美的课堂,开展美的活动,成就美的教师,培养美的学生。概言之,就是让美好

的东西成为我校的立德树人之本。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育的终极功能和根本目的是培养对社会、对人类有用的人。我校的“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就是一锅正在泡制的立德树人中药,中药是治本的。经过我们教师团队几年来的努力,现在这锅中药开始飘出点味道:

在我们东方村尾学校,老师们已经开始主动把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描绘成为“一幅美丽的画”,谱写成为“一首动听的歌”,使教育教学效果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只要你一走进我们学校,你就会看到我们师生阳光灿烂的笑脸,彬彬有礼的举止,你就会感受到一股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升腾着和谐、文明、令人愉悦的吸引人的气场,体验到一种柔韧、温馨、使人奋进的张力。

几年来我校从抓最基本的做人的道德规范入手,开展了“站好队,行好礼、做好操,写好字,读好书”,简称“五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现在看来效果已经显现。走在校园里你会经常看到,无论上学还是放学,无论去洗手间还是回教室,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无论是低年级小学生,还是高年级初中生,都自觉地排队行走。早读、写字、做操,全校已经形成了规矩。课间,同学们唱歌、做手语操,充满朝气。全校2000人午休,教学楼安静的没有一点声音。特别是见到老师,不仅小学生,而且初中生,不仅女生,而且大男生,都能向老师行鞠躬礼问好,表现的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成为我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其实这就是美!学生具备了这些良好的习惯和精神文明底色,我们坚信他们对学习的渴望也会逐步增强,他们的学业也会越来越好,因为学业,不仅仅指文化课分数,而应该是他们作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包含知识、能力、本领、素养在内的整体结果。

(四)“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促进美的教师成长

21世纪的教育是一种现代美育观引领下的教育,是一种立德树人、立美育人的教育。

“美的”教育科研,能有力地促进美的教师成长。“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通过教师参与美的教育教学行动,能够使教师逐步养成美育意识、树立美育精神,成长为美的教师。

我校的“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之一,就是促进美的教师成长。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密切结合了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是促进教师美的成长的有力抓手。

第一,“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促使我校教师形成审美的生活态度。

我校虽然是面向外来务工子女的一所纯民办学校,但是我校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注重和美化自己的仪表,做到仪表端庄得体,服饰符合自己的职业身份和工作场合;同时努力美化自己的内在涵养,做到心胸开阔,自尊自爱,爱岗敬业;还和学生一起美化生活和工作环境,注意和保持其整洁卫生。

我校教师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审美生活态度,以此感染和教化学生,充分发挥美学教育的作用。

第二,“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树立美的教育意识。

在中小学校开展“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课题研究,开展美的活动是最重要的行动研究方式之一,例如:

1、在班级、年级、学校开展的各项主题活动中突出美的教育;

2、开设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各种艺术课外兴趣活动班或小组;

3、学练手语操、健美操、武术操、校园舞等。

这些美育活动,一方面对教师的美育意识、美育精神、美育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活动中提升了教师的美育意识、美育精神、美育能力。

第三,“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科研课题,能提高教师的美的教育能力

1、提高了对教材的审美能力

审美的因素在不同学科广泛存在。教师对所教科目有着深刻理解,能把握教材的知识点及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及过程、弄懂蕴含在知识中的美学意义。唯有具备这些,教师才能敏锐地感知教材里的美的因素,提炼出其所教课程的美的因素,并以一定形式表达给学生,将美学教育融入至教育教学中。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科研课题的行动和实践恰好在这些方面给了教师很好的锻炼提升舞台。

2、提高营造美学教育氛围的能力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要求教师在实施美的教育时,营造出自由、民主、宽松的美育氛围。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培养创新精神,改变形式单一的教学模式,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积极探索教学艺术,创

造出有助于学生主动性、师生互动教学情境,达到师生间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渗透美育的教学氛围就是将情感体验、评价渗入知识及技能的教学过程,如此,方可调动其感知、想象、情感、个性、直觉与创造性等因素,实现其全面发展。

第四,“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科研课题,能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美育精神风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

各科教学,是实施美的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主阵地,因此需要我们构建美的课堂。

“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科研课题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构建美的课堂,这对教师成长为美的教师极具推动力。

(五)研究的成果

最重要的是师生美在其中的意识初步形成。

其次是形成结题报告,并集成四本校内书:《村尾魂》《东方育蕾》《东方花开》和《美的村尾》画册

再次是积累了大量关于“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资料。

(六)研究的感悟

几年来开展“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实践,我们得到的深刻感悟是:

这些扎扎实实的“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工作,在改变学生的精神风貌、提高教师以美育人自觉、提升学校品位气质、构建现代学校文化等方面的的确确发挥了作用。实践启迪我们,处于当今社会弱势群体的外来务工族的子女也是可以美的,只要我们的教育真正关爱他们。而且,只有他们也美了,我们整个社会才是美的。

尽管我校是一所普普通通的草根民办学校,尽管我们的学生都是务工人员的子女,尽管我们的教师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也是务工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作一番“美在校园,美在行动,美在心中”的事业,为这个社会添加一个小小的美点,而这,是多么的需要,多么的神圣!

当然,我们做的还很不够,虽然今天是举行结题程序,但是,我校的“以美养德,以美育人”中小学德育方式研究还在路上,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要继续走下去。

“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研究”结题报告

“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研究”结题报告“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研究” 结题报告 结题负责人: 郭立仁 单位: 朝阳市第十八中学 结题日期 : 2012.12 “网络环境下的学校德育研究”结题报告 一、背景分析及研究思路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前,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涉及到了各行各业,它为个人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并且上网的人数也在成倍数的飞速增长。在网络时代,该如何去应对网络给中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呢,怎样利用网络来帮助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端正思想呢,这正是摆在我们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也是学校德育的延伸,现代化德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确有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而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自信心不足。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激励其自信心的神圣使命。 学校教育方式:传统的德育教育形式单调、时效性不强,以重视道德教育的知识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模式。虽然在日常的道德教育中,学生拥有一定

的道德意识,但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又显的不知所措,知与行难以统一,不良的网上信息使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难以抵御,导致我们辛苦施教的道德约束在诱惑中削弱。 社会网络环境:今天的学校德育与网络共处一个时空,时刻面临着网络传媒的冲击与挑战,学校围墙也无法阻隔网络的渗透,当学生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鼠标,往来于网络空间时,最终决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们自己的道德选择。青少年由于在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难免会受到社会外围环境的影响(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因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2、研究思路 近年来社会环境变化很快,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学校德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不得不思考:在信息化背景下,德育工作该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利用网络的有利因素开展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本课题从我校德育工作现状分析入手,调研学校网络德育工作对策。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 神,我们必须承担起社会义务和教育责任。强化《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青少年文明上网公约》、《青少年上网守则》文明规范条例的学习和实施。以上法规、条例已成为我们实施网络德育的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2、根据“德育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以及相关德育教学内容的课程设置,借鉴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关于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也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非常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目标: 1、研究内容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2006年9月――2009年7月,我校进行了国家级科研课题《小学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的实践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学校各位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学校中,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进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经常的形式,这是由教学的教育性决定的,也是由学校工作的特点决定的。学校的大量时间是多科课堂教学,任何学科的内容,无论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还是其它诸学科教材中都蕴含着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在我们目前的学科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以致被白白地浪费掉,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其次,各科教学虽具有德育功效,但都是各行其事,相互间没有协调配合,没有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再次,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因此, 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所有任课教师要树立全员德育全程育人的思想。德育工作并不仅仅是校领导、班主任或思品教师的事,只要是教师都应有责任、有义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都应做到的,坚持从小事做起,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

省级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省级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一、选题缘由 1、学校学生现状 我们学校是一所发展中的学校。34个教学班,1700余名学生,办学已成规模。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农村学生、留守学生已成为学校受教育者的主体。他们其中一部分习惯差、毛病多。据我初步统计,农村学生、留守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60℅左右。 他们的养成教育是当下必须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有刻不容缓的使命感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感。 2、寻找空白,填补空白 我们在课题立项之前,在网上大量查找了国内学校进行养成教育研究的情况。通过浏览,看到钢花学校做得比较好。但我们发现,钢花学校在德育主题月活动、利用家长学校资源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特别是针对留守学生的养成教育研究,更是一个空白。我们进行此项课题研究,就是想在钢花学校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养成教育内容,赋予养成教育新的时代内涵。 3、创品牌,出特色 提炼办学理念,打造学校品牌,是我们学校当前的战略选择,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品牌一旦形成,就会凝聚成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学校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彰显其办学水平及办学特色,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课题界定

为避免产生混淆,特对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加以界定。 “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或亲身经历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它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 “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训练活动,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生存的一种教育过程。 “体验式养成教育”是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以及个体经历有效创设相关的情景或氛围,让少年儿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通过反思体验和内化体验形成个人的道德认知,并逐步积淀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不教而教”的自律习惯并伴随终生。 三、研究意义 1、是创新德育工作的需要 当前一些教育者的德育教育方式仍然是灌输说服、限制防范、机械训练,忽略了教育对象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教育对象道德观念的自主体验、感悟内化,使得养成教育缺乏实效性。因此,养成教育要有实效,不仅要优化外部环境,更要变革、创新现行的养成教育方式,走进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促使其把学校提出的行为规范和期望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 2、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然要求改进学生的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既是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又是学

德育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小学德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德育工作常常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德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往往跟不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这句话被印在有关国际互联网络书籍上的封面上,固然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意味,但是随着“网络”及其有关概念愈来愈深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谁能无视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呢?当然,现在我们还不能说:“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是我们可以说世界正在走进“网络时代”。今天的教育如果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出发,我们就不能指望获得什么积极的成果。 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被广大家长和学生广泛并熟悉。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传统信息德育教育的一元化的框架。为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与传统德育活动的交互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构成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是以网络为背景,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成人”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传统的一元化德育活动有其本身的优势和局限,其优势表现在,通过德育活动,进行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直接的接触,尤其是周围的人(包括学生、老师、父母)的以身示范起到教育功能,这是任何先进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这种传统的德育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以说教形式呈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难以激活,加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教育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 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教育环境。抛弃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种教育缺乏,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铁定是教育的一大败笔。资料显示,已有的网络德育研究在我国凤毛麟角,且大多数重理论说教,轻实践行为,难以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而本课题融入网络的德育活动研究,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视觉调动了活动者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活动作为新的德育活动载体,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促进了德育跨越式发展。 2、理论依据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活动的观点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1、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特别方式。正是由于活动,个体和社会化与个人才属真正实现,而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人类活动,它属于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塑造主体为目的的活动,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 2、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小学德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2018-03-10 题目: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缘由及研究现状述评(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 在《广东省中小学德育指导委员会工作座谈会》上,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指出:新形势下,我省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思路是围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 号文件,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个中心任务,重点抓好德育主渠道、德育教化和德育督导评估三方面工作,突出抓好德育环境的全面教化。 《课标》也强调: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立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 ”从教育的角度看,班级是学生彰显个性,实现发展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成长的一方沃土。 什么样的班级就塑造什么样的学生,他们参与班级建设的过程经历,体验感悟,将在其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留下鲜明的痕迹。 要培养出赋有创造性的特色学生,必须构建有个性化的班级文化,让学生无条件,无时不刻地进行班级文化熏陶。 在此背景下,有效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一项迫切的重点工程。 (二)课题提出的缘由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本质上就是对课程文化的一种颠覆和重新建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事实上都是课程文化的有机组成部

分,而个性化班级文化就是一种全新的文化。 因此,在新课改情境下,进行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是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一所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就是这所学校全面的发展,它既包括群体的发展,也包括个体的发展。 单个班级的发展势必促成全校的发展;单个学生个体的成长,也最终促成学校的长期发展。 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促成良好的班风建设,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健康、向上的风气中接受持久而稳定的熏陶,最终共同成长。 再者是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个性化班级文化建设能促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能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创新能力。 未来社会要求培养新型人才,其不仅重视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人才的潜能个性的发展,而这些素质单靠一般的灌输”是难以奏效的。 多姿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可以引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开拓视野,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量,同时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在现实中,学生从小接触到的班级文化几乎是千篇一律,千班”一面,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审美疲劳,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创建具有特色的学校班级文化的常规管理和建设,把班级还给学生,让

“小学语文学科新道德教育渗透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学科新道德教育渗透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东疏镇赵茂完小 李克军

2014、12 “小学语文学科新道德教育渗透的研究” 结题报告 2011年4月――2014年12月,研究课题《小学语文学科新道德教育渗透的研究》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教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三年多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我们的课题已基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语文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是有显性的和隐性的,这要靠任课教师的挖掘和融会贯通,并把它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取得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在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尚不能很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德育因素,错过了进行德育的大好时机。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智育代替德育,“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时刻存在。因此,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们觉得本课题的提出显得尤为重要。“传道”于“授业”之中,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

二、课题的界定 (一)语文教学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二)新道德教育渗透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培养要求通过借助载体、建构氛围熏陶、引导教育对象,使之接受有关思想、观点、作风、行为,实现教育意图的教育形式。 三、理论依据 德育工作是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渗透德育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德育教育也正在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中要强调运用以下三种渗透原则。 一是有意渗透原则: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针对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特征,确立本学科德育目标体系,实行德育目标控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科目标,具体明确;课时目标,落实到位。 二是有序渗透原则: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德育内容结构的序列性和完整性,对教学中的德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以求得良好的整体效应。做到德育进程有条不紊,层次清楚;德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研究 ——市级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改革将培养目标调整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因此,实施生命教育符合课程改革总体发展目标,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我国多年来由于对生命教育的意义缺乏认识,在学校进行生命教育一直不重视,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生命教育。近年来交通事故、打架斗殴事件以及经常出现的各种自杀事件不断暴露着现代人对生命的漠视……这些都给我们的生命教育带来许多反思。教育应该如何正视生命、关注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已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显得非常紧迫。学生意识的淡薄与缺乏已成为校园环境、社会环境不安全的主要问题与症结所在。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生命教育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我校是创办14年的新校,地处城区,家长多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较多,这些学生大多缺乏父母的照顾,行为习惯不规范,心理素质较差。因此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十分重要,而对小学生进行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生命与价值和生命与关怀的教育,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校非常重视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学会生存的教育,但在操作中我们感到活动的形式总体上还是比较零星、系统性不强,效果难以深化和持续。那么,如何深化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这一真善美的教育落到实处?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之际,结合新理念,以德育实践活动为主渠道,将生命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中,可能会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德育课题研讨新路。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①、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发现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初稿)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草案) -------------2016年5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同志指出“教育要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要求现代的德育必须与时俱进,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洗涤已经不和谐的教育观点和方法。而主题班队会是中学阶段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因为它有着长期性、系统性的优点。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以活动为平台,以体验为目标,以评价为激励,引领学生走向健康、和谐的德育新境界。 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的思想,结合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体验教育为统领,打算对班会课从容、形式上进行创新,从而增强班会课的实效性和时代性增强班会课的育人功效。 世界各国确立道德教育目标的共同特点是:追随时代,适应信息社会.各国都把爱国主义教育, 合格公民教育,个性品德教育作为最基本的目标。 班队主题活动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或中队辅导员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队会活动。 实效性是指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性,是指工作中能实事,量力而行,所做的事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实施的方法必须具有显著的效果。班队主题活动的实效性,是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通过观察、调查,在班队主题活动的实践中进行探索和研究,并不断归纳,在不同容、不同形式的班队主题活动中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认知和体验,从而逐步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作为德育活动重要的形式----主题班会课,如何与时俱进,与新课改一同成长,不但重要而且迫切。主题班会课是围绕一定主题举行的班级集体成员的全体会议,是班级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加强德育的重要阵地,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学生的精神面貌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主题班会是指在班主任指导下,围绕一个教育主题,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主持,全班同学都积极参与的,容集中,针对性强、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的自己教育自己的一种集体活动;也是班主任通过学生集体教育和影响学生的一种较为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是一种很受师生欢迎的极富教育意义的组织形式。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系列化指主题班会有整体构思,学生接受到的是全面的思想教育,不是零散的教育;有长远规划,学生的思维能延续;具有阶段性,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重点容,导行时间长;有系统设计,主题班会的容和形式应该是多样的。效果显著。 这种系列化,不是简单的串接、机械的流程,而是遵循德育规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有机的联系,是有效的手段。 实践研究:选择适当的班会主题和合适的类型,确定目的,设计和组织一系列主题班会,运用大量生动的课例,让班主任了解和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系列化主题班会的组织和策划,发挥主题班会的积极作用。 班队主题活动是一个传统的课型,发展至今,存在着一些问题,使班队活动这一德育载体的有效性得到了抑制。国外的学校也都曾对这一活动展开的研究,有生命主题的研究,有人与自然的主题研究,也有一些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主题班会容的研究,班队主题队会实效性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课题研究遇到的问题

【报告写作指导】德育结题报告格式大全

德育结题报告格式大全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小学德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德育工作常常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德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往往跟不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这句话被印在有关国际互联网络书籍上的封面上,固然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意味,但是随着“网络”及其有关概念愈来愈深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谁能无视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呢?当然,现在我们还不能说:“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是我们可以说世界正在走进“网络时代”。今天的教育如果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出发,我们就不能指望获得什么积极的成果。 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被广大家长和学生广泛并熟悉。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传统信息德育教育的一元化的框架。为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与传统德育活动的交互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构成教育效益的化。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是以网络为背景,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成人”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传统的一元化德育活动有其本身的优势和局限,其优势表现在,通过德育活动,进行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直接的接触,尤其是周围的人(包括学生、老师、父母)的以身示范起到教育功能,这是任何先进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这

种传统的德育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以说教形式呈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难以激活,加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教育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 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教育环境。抛弃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种教育缺乏,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铁定是教育的一大败笔。资料显示,已有的网络德育研究在我国凤毛麟角,且大多数重理论说教,轻实践行为,难以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而本课题融入网络的德育活动研究,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的享用,全方位、新视觉调动了活动者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活动作为新的德育活动载体,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促进了德育跨越式发展。 2、理论依据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活动的观点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1、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特别方式。正是由于活动,个体和社会化与个人才属真正实现,而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人类活动,它属于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塑造主体为目的的活动,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 2、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的事业有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1、坚持贴

市德育课题结题报告(学习品质).(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养成教育中学习品质的培养》结题报告 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近年来,在德育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已深刻认识到存在德育目标过高、过空,德育内容过于理性、过于抽象,德育途径方式过于单一的现象,于是德育需贴近生活,需加强情感性、加强道德主体实践渐渐成为一种研究趋势。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养成教育中学习品质的培养》的研究的课题。 我们认为,学习品质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单一指良好的坐姿、正确的握笔姿势、放声朗读课文习惯以及回家及时做作业、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等,而是指包括主动学习的学习意愿、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努力的学习意志等范畴。 借鉴杜威、陶行知等学习教育的思想及心理学关于德育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本课题在德育研究领域内提出研究学习品质的养成教育,主要立足于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并对其终生有益的切切实实的德育目标,创造性地运用并形成重情感、重实践、重素养的具有鲜明现代教育特征的德育概念,提高学校德育实效,同时丰富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现课题已进入结题阶段,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意义: 当前,学生的学习目标走入了为学习而学习,为高分而学习的误区。这种教育现状,不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在苏州市教育局提倡的“三会活动”的大背景下,因此,我校提出了《养成教育中学习品质的培养》,此课题重在研究并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并将其纳入德育范畴,正是为更好地育人育德,因为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优秀的学习品质,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利于人的可持续发展。优秀学习品质形成后,通过迁移,可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因此,此项研究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校通过本课题研究与实验,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逐步养成,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开发了学生个体潜能,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从而提高了学生修养,完善了学生人格,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为以后激烈的竞争打下坚定的基础。同时使参加课题实验的相关人员在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方面有明显的提高,课题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研究目标及内容: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正式版

德育课题结题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 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作者:华土木 人类已迈入21世纪的大门,21世纪人类面临的第一挑战是人的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价值观念的嬗变,生活方式的丰富,学校德育面临着种种新的挑战。一方面,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要求跨世纪的青年学生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强烈的自立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急剧变革的社会环境,又影响到青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造成部分青年学生人格精神上的

“低落”、“缺失” 和“扭曲”,突出存在着懒惰、懦弱、自私、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等道德缺陷。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探索其正确有效的途径已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而传统的学校德育重认知,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容易导致学生知行脱节,言行不一,人格错位。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学校德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肩负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神圣使命。 春晖中学是我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经亨颐先生在“五四”新文化时期创办的一所历史名校。经老校长毕生倡导

【大学德育报告】德育结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小学德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德育工作常常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德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往往跟不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这句话被印在有关国际互联网络书籍上的封面上,固然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意味,但是随着“网络”及其有关概念愈来愈深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谁能无视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呢?当然,现在我们还不能说“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是我们可以说世界正在走进“网络时代”。今天的教育如果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出发,我们就不能指望获得什么积极的成果。 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被广大家长和学生广泛并熟悉。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传统信息德育教育的一元化的框架。为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与传统德育活动的交互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构成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是以网络为背景,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成人”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传统的一元化德育活动有其本身的优势和局限,其优势表现在,通过德育活动,进行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直接的接触,尤其是周围的人(包括学生、老师、父母)的以身示范起到教育功能,这是任何先进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这种传统的德育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以说教形式呈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难以激活,加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教育效果大大地打了折扣。 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教育环境。抛弃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种教育缺乏,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铁定是教育的一大败笔。资料显示,已有的网络德育研究在我国凤毛麟角,且大多数重理论说教,轻实践行为,难以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而本课题融入网络的德育活动研究,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的最大享用,全方位、新视觉调动了活动者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活动作为新的德育活动载体,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促进了德育跨越式发展。 2、理论依据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活动的观点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1、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特别方式。正是由于活动,个体和社会化与个人才属真正实现,而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人类活动,它属于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塑造主体为目的的

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德育课题开题报告(一) 一、论文题目: 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专心于未来。教育是若干年后什么都去掉,留下的积淀--真善美。因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地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培养少年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在为未来奠基。 时代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为德育教育最基础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少先队员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三、课题的界定 1、“习惯”,是指人对于某种刺激的“固定性反应”,久而久之形成的类似于条件反射的某种规律性活动。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而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因而习惯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绝对的影响。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课题的界定般物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教育。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健康体魄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单指人的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特别是指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淮北市人民路小学是淮北市首家寄宿制、小班化学校。学校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德育、少先队工作方面积极探索。鉴于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重智轻德较为普遍的情况,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很有必要。 反观现有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现状,我们认为(1)学校生源比较复杂,来自城区、矿区、农村等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有较大差距。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应更具针对性、层次性。(2)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途径较为简单,缺乏评价与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管理工作的高效、优化,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能促进学生发展,适应新时期的挑战和要求。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色,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一套适合寄宿制、小班化办学体制的“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对策,以利推广。 2、通过研究和实践,引导使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

语文德育渗透结题报告

语文德育渗透结题报告 篇一:德育渗透结题报告 襄阳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高峰完全小学课题组XX 年 6 月――XX 年 7 月,我校进行了市级科研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的实践活动。自课题成立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两年来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我们的课题已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特作如下结题报告。一、研究的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探索用于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活动和行为的理论,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和可操作的方法,深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拓宽教师的德育观。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公民道德素养,健全法制意识,在明辨是非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开放式的德育渗透教学模式,丰富课内外德育形式和内涵,使课内外教学充满德育氛围,并构建充满“人格魅力的课堂”。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一种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发展的德育渗透的教学方式,积累成功经验和案例,使之更广泛地普及提供借鉴。二、研究的目标

1、学习国内外德育的先进理论,界定所研究课题的内涵结构,明确在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模式与传统的学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区别,实现教师观念的转变,使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成为唤醒学生良知的有效手段,并充实教师的德育情怀。 2、以人本意识、创新意识、环保意识、法制意识、以学生为主体意识为着手点,丰富学生的道德视野,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实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终目的,为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打下基础。 3、对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类和改良,探索总结出一整套切合实际的德育渗透理论与实践的实施细则和系列课例,并具有一定延续性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三、研究的内容: 1.做好现状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为进一步研究理论和实践的提供依据。 2.制订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实施细则。 3. 立足于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各科形成一系列课例集。 4.开展德育互动实践活动。 5.编好德育论文集和校本教材。四、研究的重点: 1.编制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实施细则。 2.按照新课程标准中的必修内容,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形成各学科的德育渗透课例系例,并形成文集。 3.侧重于一些学科,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并形成文集。 4.整理好成果,并形成校本教材。五、研究的过程 (1)设计申报阶段:(XX.4----XX.5)(2)实验准备阶段:

中职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中职德育课题开题报告 题目:化解中职生消极情绪及行为的方法研究 一、选题缘由 1、课题界定 中职生消极情绪问题是指中职生心理上存在着某些 障碍和疾患及由此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和行为。 中职生消极情绪问题研究就是根据中职生生理、心 理发展特点,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心 理常识课等方法,达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目的。反映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情绪状态、 人际关系、学习评价、自我控制、自我概念、动机等几 个维度,每个维度包括几项内容,比如:情绪状态这个 维度包括焦虑、抑郁、孤独、敌对、恐惧、敏感性、生 理反应等;人际关系包括异性关系、同性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与陌生人的关系和应变能力等。 2、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大多是中考双差生。他们入校后,心理压力大,自卑感较重,消极情绪相当突出,具 体表现在:一是有自卑心理,觉得比其他普通中学出来 的学生低一等,觉得受家长、老师、同学、亲属、社会 上人的歧视。二是由心理负担,他们担心出路,年纪尚

小就要面临人生抉择,他们担心中专毕业后找工作难或 对口上大学继续深造难。三是学习压力重,中职专业课 学习要求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要强,因而学生入职校后由于学习基础较差,感觉学习难度大,认为自己很笨,怎么学也学不会,从而缺乏自信心,相 继表现出诸多的情绪低落状况,如紧张、烦闷、焦躁、 恐惧、失眠、及心理障碍等状态,影响了学习生活质量。四是中职生比较普高生还有一个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的因素,他们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其中许多父母外出打工, 他们感受家庭温暖和教育甚少,与父母交流甚少,在心 灵得不到倾诉的时候,如果缺少教师的教育引导,这些 学生要么就自我封闭,要么就以消极的情绪进行发泄, 进而出现个性偏差、网瘾、早恋、休学、退学现象。 中职生正处于情绪变化最为丰富的时期,同时也处于最容易受情绪困扰的时期。本课题的研究是针对当前中 职生消极情绪及行为的突出表现,探索化解中职生不良 情绪及行为的方法、途径、模式,给予中职生科学有效 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他们学会一些心理调节以减轻 痛苦、不适的体验,防止心理疾患的产生,保持正常的 生活秩序与学习效率,从而建立起长效机制,以形成、 维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班干部培养德育课题结题报告

班干部的培养结题报告 一、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1.选题的意义 一支精练的班干部队伍培养,对于搞好班级工作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在班级管理上既能成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协助做好班级的各项工作,成为老师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又能成为班集体的骨干力量。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班干部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增强班干部的工作效能,充分发挥他们参与管理、模X带头作用,班级工作将更有成效。 现在的学生有个性、有头脑、有主见,因而班级管理我们推崇“无为而治”。所谓“无为而治”并不是我们什么都不做,而是老师的“无为”、学生特别是班干部的“有为”。因此,班级管理中要培养班干部责任意识,让班干部成为班主任的“替身”,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干部就是一个榜样,因此培养出班干部的责任意识,班级的管理难度也会降低很多。 2.研究的理论支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然而受经济大潮的影响,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越来越差。缺乏责任感已经成为当今青少年的一个思想弱点。如何培养学生的社责任感,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关系到人类的共同进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注重青少年责任感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类进步的需要。我们认为,青少年的责任感完全可以从学校开始培养。而学校工作德育为先,加强学校德育工作,重视班干部责任意识的培养。而根据我校实际,我们的做法是开展班级集体活动为主,让班干部理解责任感的重要性,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系列活动。 二、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内容 1、研究的思路

(1)营造责任教育的氛围 通过班会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阐释“责任教育”的内涵,并且利用班级板报、宣传栏等宣传手段,反映责任教育内容,重视班干部责任意识的培养。而根据我校实际,我的做法是开展班级集体活动为主,让班干部理解责任感的重要性,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系列活动。进行班干部责任意识的培养。 (2)建立评价机制 围绕“三负责”,制定评价内容、标准,采用学生自我评定、班级小组评定、老师评定、家长评定相结合的方式。 (3)对其他班主任进行访谈、交流,探讨每个班主任对班干部培养的心得,总结其共性的地方,再结合理论依据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查阅理论,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开展研究,在理论的指导下,班主任通过实践、反思、总结,再结合理论去实践、反思、总结,从而探索出合理、有效的班干部培养机制。 (5)成立班干部培训班,让班干部有相互交流的平台,明白班干部应具备的素质、班干部的基本职责、班干部在班级的地位与作用。 2、研究的基本内容 (1)调查分析班中的情况,从而找出培养班干部的切入点。 (2)了解班干部在开展工作时的真实想法和所遇到的困难(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3)对班干部进行责任意识的理论培训 (4)班干部接手班级常规管理(包括纪律、出勤、仪容仪表、班级卫生等) (5)由班干部开展班级活动(包括设计活动形式、流程;组织实施;总结和提出改进措施),计划一月一次活动。

德育结题报告格式大全

( 报告写作指导)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51045 德育结题报告格式大全 A complete report on Moral Education

德育结题报告格式大全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小学德育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德育工作常常给人一种落伍的感觉,德育的观念、内容、方法往往跟不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德育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这句话被印在有关国际互联网络书籍上的封面上,固然有明显的商业广告意味,但是随着“网络”及其有关概念愈来愈深地进入寻常百姓生活,谁能无视计算机网络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大变革呢?当然,现在我们还不能说:“世界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但是我们可以说世界正在走进“网络时代”。今天的教育如果不从这样一个时代特征出发,我们就不能指望获得什么积极的成果。 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被广大家长和学生广泛并熟悉。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又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传统信息德育教育的一元化的框架。为此,有必要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与传统德育活动的交互关系,形成优势互补,构成教育效益的化。 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活动是以网络为背景,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为载

体,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活动。“在活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成人”是我们课题的观点。 传统的一元化德育活动有其本身的优势和局限,其优势表现在,通过德育活动,进行人与人之间最亲密最直接的接触,尤其是周围的人(包括学生、老师、父母)的以身示范起到教育功能,这是任何先进教育都无法取代的。但这种传统的德育活动,在大多数情况下,以说教形式呈现,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难以激活,加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教育效果XX地打了折扣。 网络的出现,造就了新的教育环境。抛弃了网络环境下的德育研究,是一种教育缺乏,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铁定是教育的一大败笔。资料显示,已有的网络德育研究在我国凤毛麟角,且大多数重理论说教,轻实践行为,难以诱发儿童入情入境的兴趣。而本课题融入网络的德育活动研究,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教育的享用,全方位、新视觉调动了活动者参与的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小学德育活动作为新的德育活动载体,是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同时促进了德育跨越式发展。 2、理论依据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活动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活动的观点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1、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对待方式,是个体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特别方式。正是由于活动,个体和社会化与个人才属真正实现,而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人类活动,它属于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塑造主体为目的的活动,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 2、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他们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