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课程设计二叉树的遍历报告

合集下载

二叉树的遍历实验报告

二叉树的遍历实验报告

二叉树的遍历实验报告二叉树的遍历实验报告引言:二叉树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它由节点和连接节点的边组成。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需要对二叉树进行遍历,以便对其中的节点进行访问和操作。

本次实验旨在探索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正确性和效率。

一、二叉树的定义和基本操作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树结构,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分别称为左子节点和右子节点。

根据节点的访问顺序,二叉树的遍历可以分为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三种方式。

前序遍历是指先访问根节点,然后按照左子树、右子树的顺序递归地进行遍历;中序遍历是指先按照左子树、根节点、右子树的顺序递归地进行遍历;后序遍历是指先按照左子树、右子树、根节点的顺序递归地进行遍历。

二、实验设计和方法为了验证二叉树的遍历算法的正确性和效率,我们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1. 构建二叉树:我们首先构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二叉树,以模拟实际应用中的情况。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选择随机生成一棵二叉树,并确保其结构合理。

2. 实现遍历算法:我们根据前文所述的遍历方式,实现了相应的遍历算法。

在实现过程中,我们考虑到了递归和迭代两种方式,并分别进行了实验比较。

3. 遍历实验:我们使用不同规模的二叉树进行遍历实验,并记录遍历的结果和所花费的时间。

通过对比不同规模下不同遍历方式的结果和时间,我们可以评估遍历算法的效率和准确性。

三、实验结果和分析在实验中,我们构建了一棵具有1000个节点的二叉树,并分别使用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算法进行遍历。

通过实验结果的比较,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遍历结果的正确性:无论是前序、中序还是后序遍历,我们都能够正确地访问到二叉树中的每个节点。

这表明我们所实现的遍历算法是正确的。

2. 遍历算法的效率:在1000个节点的二叉树中,我们发现中序遍历算法的执行时间最短,后序遍历算法的执行时间最长,前序遍历算法的执行时间居中。

这是因为中序遍历算法在访问节点时可以尽可能地减少递归次数,而后序遍历算法需要递归到最深层才能返回。

数据结构二叉树遍历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二叉树遍历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二叉树遍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理解和掌握二叉树的三种遍历方式: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并通过实际编程实现来加深对这些遍历算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编程语言为 Python,开发工具为 PyCharm。

三、实验原理1、二叉树的定义二叉树是一种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的树结构,分别称为左子节点和右子节点。

2、前序遍历前序遍历首先访问根节点,然后递归地前序遍历左子树,最后递归地前序遍历右子树。

3、中序遍历中序遍历首先递归地中序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节点,最后递归地中序遍历右子树。

4、后序遍历后序遍历首先递归地后序遍历左子树,然后递归地后序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节点。

四、实验步骤1、定义二叉树节点类```pythonclass TreeNode:def __init__(self, value):selfvalue = valueselfleft = Noneselfright = None```2、实现前序遍历函数```pythondef pre_order_traversal(root):if root is not None:print(rootvalue, end="")pre_order_traversal(rootleft)pre_order_traversal(rootright)```3、实现中序遍历函数```pythondef in_order_traversal(root):if root is not None:in_order_traversal(rootleft) print(rootvalue, end="")in_order_traversal(rootright)```4、实现后序遍历函数```pythondef post_order_traversal(root):if root is not None:post_order_traversal(rootleft) post_order_traversal(rootright) print(rootvalue, end="")```5、构建二叉树并进行遍历```python构建二叉树root = TreeNode(1) rootleft = TreeNode(2) rootright = TreeNode(3) rootleftleft = TreeNode(4) rootleftright = TreeNode(5)前序遍历print("前序遍历:")pre_order_traversal(root) print()中序遍历print("中序遍历:")in_order_traversal(root) print()后序遍历print("后序遍历:")post_order_traversal(root)print()```五、实验结果1、前序遍历结果:1 2 4 5 32、中序遍历结果:4 2 5 1 33、后序遍历结果:4 5 2 3 1六、结果分析1、前序遍历在前序遍历中,首先访问根节点,然后再访问左子树和右子树。

数据结构二叉树遍历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二叉树遍历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二叉树遍历实验报告数据结构二叉树遍历实验报告一、引言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二叉树遍历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二叉树是一种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常用的数据结构,通过遍历二叉树可以获取树中的所有节点数据。

本实验将分别介绍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这三种常见的遍历方法。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二叉树遍历方法的理解,并验证这些遍历方法的正确性和效率。

三、实验环境本实验使用的环境如下:●操作系统: Windows 10●开发工具: Visual Studio Code●编程语言: C++四、实验步骤1.创建二叉树数据结构1.1 定义二叉树节点的结构,包含数据和左右子节点指针。

1.2 创建一个二叉树类,包含插入节点、删除节点、查找节点等方法。

1.3 使用已有的数据集构建二叉树,确保树的结构合理。

2.前序遍历前序遍历是先访问根节点,然后递归地遍历左子树和右子树。

2.1 以递归方式实现前序遍历。

2.2 以迭代方式实现前序遍历。

3.中序遍历中序遍历是先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节点,最后遍历右子树。

3.1 以递归方式实现中序遍历。

3.2 以迭代方式实现中序遍历。

4.后序遍历后序遍历是先遍历左子树,然后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节点。

4.1 以递归方式实现后序遍历。

4.2 以迭代方式实现后序遍历。

五、实验结果1.前序遍历结果:[节点1数据] [节点2数据] [节点4数据] [节点5数据] [节点3数据]2.中序遍历结果:[节点4数据] [节点2数据] [节点5数据] [节点1数据] [节点3数据]3.后序遍历结果:[节点4数据] [节点5数据] [节点2数据] [节点3数据] [节点1数据]六、实验分析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的遍历顺序得到的节点顺序也不同。

前序遍历先访问根节点,中序遍历先遍历左子树,后序遍历先遍历右子树。

根据需要,可以选择合适的遍历方法来处理二叉树的节点数据。

七、结论本实验验证了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的正确性,并且对比了它们的不同。

二叉树的遍历实验报告_数据结构

二叉树的遍历实验报告_数据结构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二叉树的遍历课程名称算法与数据结构试验||专业班级: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学号:实验日期:姓名:慕鑫鑫一、实验名称:二叉树的遍历二、实验目的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用建立二叉树并对其进行遍历,提高实际编程能力及程序调试能力。

三、实验要求建立一个二叉树并对其进行遍历(先序,中序,后序)四、实验内容1、问题描述:建立一个二叉树,并分别用前序、中序、后序遍历该二叉树。

2、说明:输入数据:1,2,3,0,0,4,5,0,0,6,7,0,0,0,8,9,0,0,10,11,12,0,0,13,0,0,14,0,0其中“0”表示空子树。

输出数据:先序:1,2,3,4,5,6,7,8,9,10,11,12,13,14。

中序:3,2,5,4,7,6,1,9,8,12,11,13,10,14。

后序:3,5,7,6,4,2,9,12,13,11,14,10,8,1。

五、实验仪器与设备计算机,JDK,记事本六、实验原理建立一个二叉树,利用递归的方法实现对该二叉树的前序,中序,后序的遍历,并输出遍历结果。

七、实验程序及结果#include<iostream>#include<>#include<>using namespace std;typedef struct btnode{int data;btnode *Lchild,*Rchild;}*Btnode;void Creat(Btnode & t){int ch;cin>>ch;if(ch==0)t=NULL;else{btnode *p=new btnode;p->data=ch;t=p;Creat(t->Lchild);Creat(t->Rchild);}}void Preorder(Btnode & p) {if(p!=NULL){cout<<p->data<<",";Preorder(p->Lchild);Preorder(p->Rchild);}}void Midorder(Btnode & p) {if(p!=NULL){Midorder(p->Lchild);cout<<p->data<<",";Midorder(p->Rchild);}}void Folorder(Btnode & p) {if(p!=NULL){Folorder(p->Lchild);Folorder(p->Rchild);cout<<p->data<<",";}}void main(){btnode *head=new btnode;cout<<"请输入数据:";Creat(head);cout<<"前序遍历:";Preorder(head);cout<<endl;cout<<"中序遍历:";Midorder(head);cout<<endl;cout<<"后序遍历:";Folorder(head);getch();}八、实验体会通过本次试验,让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二叉树的性质,在上机的操作过场中,发现了自己平时疏忽的细节,以后再学习过程中会注意。

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实验报告

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实验报告

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实验报告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实验报告引言:二叉树是计算机科学中常用的数据结构之一,它是由节点组成的层次结构,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

在实际应用中,对二叉树进行遍历是一项重要的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树的结构和节点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二叉树的三种遍历算法: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并通过实验验证其正确性和效率。

一、前序遍历前序遍历是指先访问根节点,然后按照先左后右的顺序遍历左右子树。

具体的实现可以通过递归或者使用栈来实现。

我们以递归方式实现前序遍历算法,并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1. 创建一个二叉树,并手动构造一些节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实现前序遍历算法的递归函数,函数的输入为根节点。

3. 在递归函数中,首先访问当前节点,然后递归调用函数遍历左子树,最后递归调用函数遍历右子树。

4. 调用前序遍历函数,输出遍历结果。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得到了正确的前序遍历结果。

这证明了前序遍历算法的正确性。

二、中序遍历中序遍历是指按照先左后根再右的顺序遍历二叉树。

同样,我们可以使用递归或者栈来实现中序遍历算法。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使用递归方式来实现。

实验步骤:1. 继续使用前面创建的二叉树。

2. 实现中序遍历算法的递归函数,函数的输入为根节点。

3. 在递归函数中,首先递归调用函数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当前节点,最后递归调用函数遍历右子树。

4. 调用中序遍历函数,输出遍历结果。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正确的中序遍历结果。

这证明了中序遍历算法的正确性。

三、后序遍历后序遍历是指按照先左后右再根的顺序遍历二叉树。

同样,我们可以使用递归或者栈来实现后序遍历算法。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使用递归方式来实现。

实验步骤:1. 继续使用前面创建的二叉树。

2. 实现后序遍历算法的递归函数,函数的输入为根节点。

3. 在递归函数中,首先递归调用函数遍历左子树,然后递归调用函数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当前节点。

4. 调用后序遍历函数,输出遍历结果。

二叉树的遍历报告

二叉树的遍历报告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二叉树的遍历
班级:信息与计算科学
姓名:施苏杰
学号:0911080128
1、实验目的
1)学会建立二叉树以及二叉树的遍历。

2)了解递归在函数的运用。

2、实验内容
建立一棵二叉树,并按照先序中序以及后序遍历并输出二叉树。

3、算法分析
1)数据存储结构
struct BiNode{
char data;
BiNode *lchild;
BiNode *rchild;
};
2)整体框架
(1)在输入函数中,以先序遍历输入字符,如果输入的字符不是$,即不为空,则开辟新空间,存入字符,然后输入左子树,不为空继续输入,直到为空,开始输
右子树,以此递归输入。

(2)在先序遍历输出二叉树时,先输出根结点,左子树不为空,则继续输出,若为空则开始输出右子树,以此递归输出,中序遍历,后续遍历同理。

4、数据测试
例:若一棵二叉树为
则输入abd$$eg$$$c$f$$ 1)输入abd$$eg$$$c$f$$
2)输入ab$$c$$
3)输入abc$$$$
5、总结
我觉得在二叉树遍历这个程序中,主要是运用的是递归这个思想,无论是在输入,还是遍历输出一棵二叉树时,都得通过递归来实现,使得程序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循环下去。

其次是指针的运用,在结点上以及节点与节点之间的操作。

这个程序相对于一元多项式的相加较为简单,功能也较弱,希望通过以后的学习能够继续完善。

二叉树的遍历实验报告

二叉树的遍历实验报告

二叉树的遍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二叉树的遍历(先序遍历、中序遍历、后序遍历)一、引言二叉树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数据结构,在计算机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二叉树进行遍历操作是其中最基本的操作之一、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二叉树的先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的实践,加深对二叉树遍历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二、目的1.掌握二叉树先序遍历的算法原理和实现方法;2.掌握二叉树中序遍历的算法原理和实现方法;3.掌握二叉树后序遍历的算法原理和实现方法;4.使用递归和非递归两种方式实现以上三种遍历算法;5.进行正确性验证和性能评估。

三、方法1.算法原理:1.1先序遍历:先访问根节点,然后递归遍历左子树,再递归遍历右子树;1.2中序遍历:先递归遍历左子树,然后访问根节点,最后递归遍历右子树;1.3后序遍历:先递归遍历左子树,再递归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节点。

2.实现方法:2.1递归实现:采用函数递归调用的方式,实现对二叉树的遍历;2.2非递归实现:采用栈的数据结构,模拟递归的过程,实现对二叉树的遍历。

四、实验步骤1.数据结构设计:1.1定义二叉树的节点结构,包括节点值和两个指针(分别指向左子节点和右子节点);1.2定义一个栈结构,用于非递归实现时的辅助存储。

2.先序遍历:2.1递归实现:按照先序遍历的原理,通过递归调用遍历左子树和右子树,再输出根节点;2.2非递归实现:通过栈结构模拟递归的过程,先将根节点入栈,然后循环将栈顶节点弹出并输出,再将其右子节点入栈,最后将左子节点入栈,直到栈为空。

3.中序遍历:3.1递归实现:按照中序遍历的原理,通过递归调用先遍历左子树,再输出根节点,最后遍历右子树;3.2非递归实现:先将根节点入栈,然后循环将左子节点入栈,直到左子节点为空,然后弹出栈顶节点并输出,再将其右子节点入栈,重复以上过程直到栈为空。

4.后序遍历:4.1递归实现:按照后序遍历的原理,通过递归调用先遍历左子树,再遍历右子树,最后输出根节点;4.2非递归实现:通过栈结构模拟递归的过程,先将根节点入栈,然后重复以下步骤直到栈为空。

二叉树递归遍历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二叉树递归遍历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二叉树递归遍历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一、引言二叉树是一种简单而重要的树形结构,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它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和数据组织能力,递归遍历是二叉树最基本的操作之一、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编程实现二叉树的递归遍历算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实验目的1.掌握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2.熟悉递归算法的实现过程;3.实践二叉树的递归遍历算法。

三、实验原理1.二叉树的概念二叉树是一种树形结构,其中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被分为左子树和右子树。

树中每个节点最多有一个父节点,除了根节点没有父节点。

二叉树的递归定义:(1)空树是一个二叉树;(2)一棵非空二叉树由根节点和左子树、右子树组成。

2.二叉树的递归遍历二叉树的遍历方式分为三种: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

其定义如下:(1)前序遍历:根节点->左子树->右子树;(2)中序遍历:左子树->根节点->右子树;(3)后序遍历:左子树->右子树->根节点。

四、实验过程1.定义二叉树的数据结构和相关操作方法首先,我们需要定义二叉树的节点结构,包含数据域和左右子节点指针域。

然后,可定义插入节点、删除节点等操作方法。

2.实现递归遍历算法(1)前序遍历前序遍历的流程为:先访问根节点,再前序遍历左子树,最后前序遍历右子树。

通过递归调用即可实现。

伪代码如下:```void preOrder(Node* root)if (root != NULL)cout << root->data;preOrder(root->left);preOrder(root->right);}(2)中序遍历和后序遍历与前序遍历类似,中序遍历的流程为:先中序遍历左子树,再访问根节点,最后中序遍历右子树。

后序遍历的流程为:先后序遍历左子树,再后序遍历右子树,最后访问根节点。

也可以通过递归调用实现。

伪代码如下:```void inOrder(Node* root)if (root != NULL)inOrder(root->left);cout << root->data;inOrder(root->right);}void postOrder(Node* root)if (root != NULL)postOrder(root->left);postOrder(root->right);cout << root->data;}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我们通过编写测试数据并调用递归遍历算法进行遍历,得到以下结果:(1)前序遍历结果:ABDECFG(2)中序遍历结果:DBEAFCG(3)后序遍历结果:DEBFGCA实验结果与预期相符,表明递归遍历算法编写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一、课程设计目的
培养学生用学到的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以科学理论和工程上能力的技术,规范地开发大型、复杂、高质量的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具有关键性作用;通过课程设计的实践,学生可以在程序设计方法、上机操作等基本技能和科学作风方面受到比较系统和严格的训练。

二、课程设计要求
1)学生必须仔细阅读《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方案,认真主动完成课程设计的要求。

有问题及时主动通过各种方式与教师联系沟通。

2)学生要发挥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利用时间,安排好课程设计的时间计划,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不断检测自己的计划完成情况,及时向教师汇报。

3)课程设计按照教学计划需要一周时间完成,一周中每天至少要上两小时的上机来调试C或C++语言设计的程序,总共至少要上机调试程序10小时。

属教师安排上机时间学生不得缺席。

三、课程设计内容
二叉树的中序、前序、后序的递归、非递归遍历算法,层次序的非递归遍历算法的实现,应包含建树的实现。

四、课程设计原理
1. 设计思想
以广义表格式输入一个二叉树,将其接收至一维数组中,利用栈结构建立二叉链表树;通过先、中、后访问根结点递归算法遍历二叉树;利用栈结构依次将结点入栈、出栈实现二叉树的非递归遍历算法;利用队列的入队、出队操作实现二叉树的层次遍历。

例如:a(c(,d),f(g,))建立如下图所示二叉树。

2. 数据结构
typedef BTREENODEPTR elemtype;
1)队列数据类型定义
typedef struct{
elemtype *elem;
int front,rear;
int size;
}SqQueue;
2)栈数据类型定义
typedef struct stack_tag{
elemtype *elem;
int top;
int size;
}SQSTACK;
3)二叉树数据类型定义
typedef struct btreenode{
char data;
struct btreenode *lchild,*rchild;
}BTREENODE,*BTREENODEPTR,*BTREE;
3. 主要模块设计
BTREE CreateBtree1(char *str);//创建二叉树
void PreOrder(BTREE root);//先序递归遍历二叉树
void InOrder(BTREE root);//中序递归遍历二叉树
void PostOrder(BTREE root);//后序递归遍历二叉树
void PreOrder_1(BTREE root);//先序非递归遍历二叉树
void InOrder_1(BTREE root);//中序非递归遍历二叉树
void PostOrder_1(BTREE root);//后序非递归遍历二叉树
void LayerOrder(BTREE root);//层次遍历
其他模块包括栈的初始化及其基本操作和队列的初始化及基本操作。

4. 详细设计
1) 二叉树的建立
其中mark的值1、2、3、4分别指str[i]为字母、‘(’、‘,’、‘)’;
tag为左、右孩子的标志;
2) 二叉树的递归遍历(以先序遍历为例)
3) 二叉树的非递归遍历(以先序遍历为例)
4) 二叉树的层次遍历
访问元素所指结点,若该元素所指结点的左右孩子结点非空,则该元素所指结点的左孩子指针和右孩子指针顺序入队。

五、运行结果
1. 建立二叉树
2. 先序遍历
初始化队列,root入队
队列非空
出队p;打印p->data
Y
p->lchild!=null
Y
p->lchild入队
p->lchild!=null
N
Y
N
p->rchild入
结束
N
3. 中序遍历
4. 后序遍历
5. 层次遍历
6. 退出程序
7. 出错信息
六、设计总结
二叉树是数据结构的的基本内容。

虽然程序规模不大,我依然付出了努力,仍免不了各种错误的出现。

编程过程需要很大的毅力和耐心,而且要有良好的思维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所以我需要不断的学习,发现自身不足之处并改正它,逐步提高自己。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