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剂学》课程简介
“药剂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药剂学”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22010081课程名称:药剂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学分:64学时/4学分开课学期:第六学期(春学期)适用对象:药学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等。
内容简介: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用药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药剂学是药学专业主要的专业课之一。
药剂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药剂学的基本理论;药物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药物新辅料的研究与开发;研究和开发制剂的新技术和新机械设备;中药和生物技术药物的新制剂与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等。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知识,药物制剂处方前设计;各种剂型的制备原理,制剂生产中的基本单元操作及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等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为从事药物制剂学理论研究、剂型设计、开发研制新药、药物制剂的生产和管理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具备制剂设计和制备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制剂质量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篇药物剂型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药剂学的概念与任务1、掌握药剂学的概念。
2、掌握药剂学的相关术语(制剂、剂型)。
3、熟悉药剂学的任务。
第二节药剂学的分支学科1、熟悉药剂学的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和生物药剂学)。
2、熟悉生物药剂学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及与药剂学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药物剂型与DDS1、掌握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2、掌握药剂剂型的分类。
3、熟悉药物的传递系统(DDS)的概念。
4、熟悉DDS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了解药物辅料的应用及制剂中的作用。
第五节药典与药品标准1、掌握中国药典的概况、特点及沿革。
2、熟悉药品标准;了解国外药典的概况及发展。
3、熟悉处方的概念及分类。
4、了解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第六节 GMP、GLP与GCP1、掌握GMP、GLP与GCP的概念。
《药剂学》Pharmaceutics

❖ 药剂学的宗旨 制备安全、有效、稳定、使用方便的药物制剂
❖ 药剂学涉及的相关学科 数学、化学、物理、生物 药物分析、药理学、药物化学、中药学 化工原理、机械设备
❖ 剂型的重要性 无型不成药(原料药无法给药) 疾病——剂型(急症缓症) 药物——剂型(作用疾病类型、作用速度、
作用部位、毒副作用、疗效等)
药剂学的基本任务 将药物制成适于临床应用的剂型,并能批量
生产安全、有效、稳定的制剂,以满足医疗卫 生的需要。
药剂学的具体任务
药剂学基本理论的研究 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新辅料的研究与开发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 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制剂新机械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三大支柱:制剂技术、药用辅料、制剂设备
本课程内容提要 第二篇 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
第9章 药物溶液的形成理论(1学时) 第10章 表面活性剂(2学时) 第11章 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1学时) 第12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4学时) 第13章 粉体学基础(2学时) 第14章 流变学基础(1学时) 第15章 药物制剂的设计(4学时)
制剂:制剂的研制过程。
制剂学:研究制剂的理论和制备工艺的科学。
药物的传递系统:新剂型、新制剂、新技术的 总称。包含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 排泄特征;药物的作用机制。
方剂:按医师临时处方,专为某一病人调制的 具有明确的用法和用量的药剂。
调剂学:研究方剂的配制、服用等有关技术和 理论的科学。
(四)中药现代剂型的 整理、研究与开发
传统剂型(膏、丹、丸、散等)
现代剂型
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继承、整理、 发展中药传统剂型研究、开发中药现代剂型,是 中药走向世界的重要体现。
如复方丹参滴丸、清开灵注射液
大学药剂学教案

课程名称:药剂学授课对象:药学专业学生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常用药物的制备方法和质量检测技术。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4. 提高学生对药物制剂的认识,为今后从事药学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一、药剂学基本概念1. 药剂的定义和分类2. 药剂的制备方法3. 药剂的质量控制二、常用药物制备实验1. 药物溶解度实验2. 药物崩解度实验3. 药物稳定性实验三、药物制剂的质量检测1. 药物含量测定2. 药物杂质检查3. 药物微生物限度检查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介绍药剂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 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药剂学基本概念1. 讲解药剂的定义和分类,举例说明。
2. 介绍药剂制备的基本方法,如溶解、混合、成型等。
三、常用药物制备实验1. 演示药物溶解度实验的操作步骤,讲解实验原理。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一、药物稳定性实验1. 讲解药物稳定性实验的操作步骤,讲解实验原理。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二、药物制剂的质量检测1. 讲解药物含量测定、杂质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方法和原理。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总结与讨论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药剂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1. 教材:《药剂学》2. 实验设备:药物溶解度测定仪、崩解度测定仪、稳定性试验箱、含量测定仪等3. 实验材料:常用药物、溶剂、指示剂等。
药剂学课程介绍

药剂学课程介绍
药剂学课程主要包括:
•主干学科课程:药学、化学、生物学。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药事管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
药剂学是将原料药制备成药物剂型的一门学科,在药物研究和成果转化中起着关键作用,联结着药物基础研究和工业化生产。
药剂学课程为制药工程专业、药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对培养在药品研发、生产、经营、使用领域工作的应用型制药工程学、药学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1。
【专业文档】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3029课程名称:药剂学课程英文名称:Pharmaceutics总学时:60讲课学时授课对象:医药商务本科课程性质:必修课先修课程:数学,物理学,化学,化工原理,生物学,药理学,微生物学,以及医学基础学科,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学科。
开课参考学期:7教材:崔福德主编《药剂学》20008年5月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一、教学目的、基本要求及其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教学目的】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础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培养学生具有剂型及工艺设计、制剂生产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药物制剂的研究和生产以及确保药物制剂的安全、有效、稳定、方便,以顺应性良好的优质制剂满足医疗卫生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本要求】掌握药剂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与常用术语;常用剂型的定义、特点、质量要求及质量评价;典型剂型的制备;制剂的处方设计、常用辅料;药物新技术与新剂型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影响制剂稳定性的因素及常用稳定化措施。
熟悉制剂的基本理论;一般剂型的制备;制剂的包装和储存。
了解药剂学的任务和发展;制剂中的常用设备。
【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药剂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二、教学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药剂学的概念与任务1.药剂学的概念2.药剂学的任务第二节药剂学的分支学科1.工业药剂学2.物理药剂学3.药用高分子材料学4.生物药剂学5.药物动力学6.临床药剂学第三节药物剂型与DDS1.药物剂型的重要性2.药物剂型的分类3.药物的传递系统(DDS)第四节辅料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第五节药典与药品标准简介1.药典2.药品标准3.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第六节GMP、GLP与GCP1.GMP2.GLP、GCP第七节药剂学的沿革和发展1.国外药剂学的发展2.国内药剂学的发展第二章液体药剂第一节概述1.液体制剂的特点和质量要求2.液体制剂的分类第二节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1.概述2.液体制剂的常用溶剂3.液体制剂常用附加剂第三节药物溶液形成的理论1.药用溶剂的种类及性质2.药物的溶解度与溶出速度3.药物溶液的性质与测定方法第四节表面活性剂1.概述2.表面活性剂的种类3.表面活性剂的基本性质和应用4.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第五节流变学基础1.概述2.流变性质3.蠕变性质的测定方法第六节低分子溶液剂1.溶液剂2.芳香水剂3.糖浆剂4.醑剂5.甘油剂6.涂剂7.酊剂第七节高分子溶液剂1.概述2.高分子溶液的性质3.高分子溶液的制备第八节混悬剂1.概述2.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3.混悬剂的稳定剂4.混悬剂的制备5.评定混悬剂质量的方法第九节乳剂1.概述2.乳化剂3.乳剂的形成理论4.乳剂的稳定性5.乳剂的制备6.乳剂的质量评定第十节不同给药途径用液体制剂1.搽剂2.涂膜剂第十一节液体药剂的包装与贮存第三章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第一节概述1.灭菌制剂与无菌制剂的定义与分类2.灭菌与无菌技术3.空气净化技术第二节注射剂1.概述2.注射剂处方组分第三节注射剂的制备1.注射剂的制备工艺流程2.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及其制备3.热原4.注射剂的制备5.注射剂的质量检查6.典型注射剂处方与制备工艺分析第四节输液1.概述2.输液的分类与质量要求3.输液的制备4.输液的质量检查5.主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6.输液的包装、运输与贮存7.典型输液处方及制备工艺分析第五节注射用无菌粉末1.概述2.注射用无菌分装产品3.冷冻干燥技术及注射用冻干制品4.典型冻干无菌粉末处方及制备工艺分析第六节眼用液体制剂1.概述2.眼用药物的吸收途径及影响吸收的因素3.滴眼剂与洗眼剂4.眼用液体型制剂的制备5.滴眼剂处方及制备工艺分析第七节其它灭菌与无菌制剂1.体内植入制剂2.创面用制剂3.手术用制剂第四章固体制剂(散剂、颗粒剂、片剂、片剂的包衣)第一节概述1.固体剂型的制备工艺2.固体剂型的体内吸收路径3.Noyes-Whitney方程第二节散剂1.概述2.散剂的制备3.散剂的质量检查4.散剂举例第三节颗粒剂1.概述2.颗粒剂的制备3.颗粒剂的质量检查4.颗粒剂举例第四节片剂1.概述2.片剂常用的辅料3.片剂的制备方法与分类4.湿法制粒技术5.固体的干燥6.整粒与混合7.压片8.片剂的质量检查9.片剂的包装10.片剂举例第五节片剂的包衣1.糖包衣工艺与材料2.薄膜包衣工艺与材料3.包衣的方法与设备第五章固体制剂-2(胶囊剂、滴丸和膜剂)第一节胶囊剂1.概述2.胶囊剂的制备3.胶囊剂的质量检查与包装贮存第二节滴丸剂和膜剂1.滴丸剂第六章半固体制剂第一节软膏剂1.概述2.软膏剂的基质3.软膏剂的附加剂4.软膏剂的制备及举例5.软膏剂的质量检查第二节眼膏剂1.概述2.眼膏剂的制备3.眼膏剂的质量检查第三节凝胶剂1.概述2.水性凝胶基质3.水凝胶剂的制备及处方举例第四节栓剂1.概述2.栓剂的处方组成3.栓剂的制备及处方举例4.栓剂的治疗作用及临床应用5.栓剂的质量评价第七章气雾剂、喷雾剂与粉雾剂第一节概述1.气雾剂的特点2.气雾剂的分类3.气雾剂的吸收第二节气雾剂的组成1.抛射剂2.药物与附加剂3.耐压容器4.阀门系统第三节气雾剂的制备1.气雾剂的处方类型及举例2.气雾剂的制备工艺3.气雾剂的质量评定第四节喷雾剂1.概述2.喷雾装置3.喷雾剂的质量评价第五节吸入粉雾剂1.概述2.粉末雾化器第八章浸出技术与中药制剂1.浸出技术及中药制剂的概念2.中药制剂的进展3.浸出制剂的种类及特点4.中药剂型的改革第二节浸出操作与设备1.药材的预处理2.浸出过程3.影响浸出的因素4.浸出方法及设备5.浸出液的蒸发与干燥第三节常用的浸出制剂1.汤剂2.酒剂3.酊剂4.流浸膏剂与浸膏剂5.煎膏剂6.颗粒剂(冲剂)第四节浸出制剂的质量1.控制药材的质量2.严格控制提取过程3.控制浸出制剂的理化指标第五节中药成方制剂的制备工艺与质量控制1.中药注射剂2.中药眼用制剂3.中药软膏剂4.中药片剂5.中药胶囊剂6.中药栓剂7.中药膜剂与中药涂膜剂8.中药橡胶硬膏剂9.中药巴布剂10.中药气雾剂第九章制剂新技术第一节固体分散技术1.概述2.载体材料3.固体分散体的类型4.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5.固体分散体的速释与缓释原理6.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第二节包合技术1.概述2.包合材料3.包合作用的影响因素4.包合物的制备方法5.包合物的验证第三节纳米乳与亚纳米乳的制备技术1.概述2.常用乳化剂与助乳化剂3.纳米乳的制备4.亚纳米乳的制备5.质量评价第四节微囊与微球的制备技术1.概述2.囊心物与囊材3.微囊的制备4.微球的制备5.影响粒径的因素6.微囊与微球中药物的释放及体内转运7.微囊、微球的质量评价第五节纳米囊与纳米球的制备技术1.概述2.纳米囊与纳米球的制备方法3.固体脂质纳米球的制备4.磁性纳米球的制备5.纳米球的修饰6.影响纳米囊和纳米球的包封率、收率及载药量的因素7.纳米囊与纳米球的稳定性8.纳米囊与纳米球的质量评定第六节脂质体的制备技术1.概述2.制备脂质体的材料3.脂质体的制备方法4.脂质体的修饰5.脂质体的质量评价6.类脂质体第十章药物微粒分散系的基础理论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微粒分散系的主要性质与特点1.微粒大小与测定方法2.微粒大小与体内分布3.微粒的动力学性质4.微粒的光学性质5.微粒的电学性质第三节微粒分散体系的物理稳定性1.热力学稳定性2.动力学稳定性3.絮凝与反絮凝4.DLVO理论5.空间稳定理论6.空缺稳定理论7.微粒聚结动力学第十一章缓释、控释制剂第一节概述1.缓控释制剂释药原理和方法2.缓控释制剂的设计3.缓控释制剂体内、体外评价第二节口服定时和定位释药系统1.口服定时释药系统2.口服定位释药系统第三节靶向制剂1.概述2.被动靶向制剂3.主动靶向制剂4.物理化学靶向制剂第十二章经皮吸收制剂第一节概述1.TDDS的发展与特点2.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与吸收途径3.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第二节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1.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2.TDDS中常用的经皮吸收促进剂3.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技术4.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内容第三节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1.膜材的加工和改性2.制备工艺流程3.经皮给药系统的高分子材料4.经皮吸收制剂的质量控制第十三章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第一节概述1.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2.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任务第二节药物稳定性的化学动力学基础1.反应级数2.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与药物稳定性预测第三节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1.水解2.氧化3.其他反应第四节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1.处方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法2.外界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法3.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其他方法第五节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特点及降解动力学1.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特点2.固体剂型的化学降解动力学第六节药物稳定性试验方法1.影响因素试验2.加速试验3.长期试验4.稳定性重点考查项目5.有效期统计分析6.经典恒温法7.固体制剂稳定性实验的特殊要求和特殊方法第七节新药开发过程中药物系统稳定性研究三、教学时间安排表编写人:李津明情感语录1.爱情合适就好,不要委屈将就,只要随意,彼此之间不要太大压力2.时间会把最正确的人带到你身边,在此之前,你要做的,是好好的照顾自己3.女人的眼泪是最无用的液体,但你让女人流泪说明你很无用4.总有一天,你会遇上那个人,陪你看日出,直到你的人生落幕5.最美的感动是我以为人去楼空的时候你依然在6.我莫名其妙的地笑了,原来只因为想到了你7.会离开的都是废品,能抢走的都是垃圾8.其实你不知道,如果可以,我愿意把整颗心都刻满你的名字9.女人谁不愿意青春永驻,但我愿意用来换一个疼我的你10.我们和好吧,我想和你拌嘴吵架,想闹小脾气,想为了你哭鼻子,我想你了11.如此情深,却难以启齿。
药剂学教学大纲(药剂专业)

药剂学教学大纲药物制剂专业课程代码《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药剂学是药剂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是研究药物剂型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及合理用药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药物剂型及制剂的设计、制备和生产、质量控制及合理用药的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为从事药物制剂的设计研究、开发、生产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本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种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和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药物制剂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各种药物剂型的特点和质量要求;药物制剂的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
熟悉各种剂型所需的辅料,各种剂型的基本制备方法、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
了解各个剂型制备的单元操作。
为从事药物制剂的剂型设计开发、生产及管理等打下基础。
药剂学教学总时数为14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76学时,实验学时为68学时),教学课程共分19章。
本课程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一章到八章,主要内容为药物剂型概论;第二部分从九章到十五章,主要内容为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第三部分从十六章到十九章,主要内容为药物制剂的新技术与新剂型。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超纲的内容占5% 。
本大纲的配套使用教材是普通高等学校“十五”规划教材《药剂学》第五版(崔福德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学时分配第一篇药物剂型概论(34学时)第一章绪论(3学时)一、课程内容掌握:1、药剂学的定义及宗旨2、药剂学的相关术语(制剂、剂型、制剂学和调剂学)3、药物剂型的重要性4、药剂剂型的分类5、中国药典的概况、特点、沿革及其他药品标准6、GMP、GLP与GCP的概念熟悉:1、药剂学的任务2、药剂学的分支学科(工业药剂学、物理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和生物药剂学)3、熟悉生物药剂学剂学、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剂学的概念、研究范围及与药剂学之间的关系。
药剂学(完整版)

• (四)防腐剂 • 液体制剂,特别是以水为溶剂的液体制剂,
易被微生物污染而发霉变质,严重影响制 剂质量。药典对此有相关规定。 • 1、防腐措施:(1)防止污染;(2)液体 制剂中添加防腐剂。 • 2、常用的防腐剂 (pH值为碱性不宜于细菌 和真菌生存) • 尼泊金类:对羟基苯甲酸酯 • 甲酯 乙酯 丙酯 丁酯 • 溶解度减小,抑菌作用增强。
精品课件
3 按给药途径分类: • 经胃肠道给药剂型:溶液剂,乳剂,混悬剂,散
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 • 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注射给药: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皮内 注射,穴位注射等。 呼吸道给药:喷雾剂,气雾剂,粉雾剂 皮肤给药:洗剂,搽剂,软膏剂,贴剂等。 粘膜给药:滴眼剂,滴鼻剂,含漱剂,眼用软膏, 舌下片剂等。 腔道给药:如软膏剂,栓剂,气雾剂等,用于直 肠,尿道,耳道,鼻腔等。
2.1 常规药物剂型及制剂 2.2 药物传递系统 • 药物传递系统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晶,在临 床治疗中正在发挥重要作用。缓释及控释系统、 靶向给药系统是发展的主流。 2.2.1 缓释和控制系统
精品课件
2.2.2 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 靶向给药系统(TDDS)是本世纪后期医药
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如脂质体,纳米囊,纳米粒,磁导向制剂,热 敏感制剂,PH敏感制剂。 3﹑中药制剂的研究 4﹑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研究和开发 5﹑药用新辅料的研究开发 6﹑研究开发制剂的新机械和新设备 7﹑医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GCP在生产与研究中的意义。 3 了解药剂学的目的、意义、沿革与发展;药剂学
的分支学科。
精品课件
第二章 液体制剂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液体制剂系指药物分散在适宜
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液体形态的制剂。其 中:
《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剂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70307 课程性质:必修总学时:48 学时总学分: 3 开课学期: 5 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先修课程:分析化学后续课程:制药工程学大纲执笔人:gdggg 参加人:dfgdg 审核人:fdg 编写时间:2009年09月编写依据: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09 )年版一、课程介绍《药剂学》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
它是研究将药物制成剂型的制备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它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确保药物制剂的安全、有效、稳定、方便,以顺应性良好的优质制剂满足医疗卫生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培养学生具有剂型与制剂制备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将来从事制药工作奠定基础。
根据制药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药剂学》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
共3学分,本课程除重点讲授外,还包括自学、答疑、辅导、习题作业、实验(独立授课)和考核考试等主要教学环节组成。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药剂专业领域内的理论知识,为以后在药剂生产、科研、管理理等方面做好准备。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通过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常见药物剂型的概念、原理、制备过程和质量控制标准,熟悉常见新剂型的特点及制备方法及原理。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药剂学是一门应用型科学,要求学生掌握常用药物剂型最基本的研究能力,以及收集和整理本学科资料、口头和书面交流本学科知识的技能。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课程是制药工程中阐述药物制剂的课程,与多门科学,如制药工艺学、药理学等课程都有紧密的联系。
她是在药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本课程主要介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药物剂型。
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第一章】绪论(共2学时)1、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药剂学及相关课程的定义与研究范围(2)掌握药物剂型、制剂的重要意义及要求(3)熟悉药典、处方及GMP、GLP等重要名词术语的定义及意义(4)了解药剂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及新药报批内容2、教学内容:(1)药剂学的概念和任务、药剂学的分支学科(1学时)(2)药物剂型与DDS、药典与药品标准、GMP、GCP、GLP(1学时)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药剂学、药剂、剂型的概念、药物剂型的分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剂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药剂学》
英文名称:《Pharmaceutics》
开课单位:药学系药剂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152学时,其中理论:80学时,实验:72学时
学分:8.4学分
适用专业:药物制剂专业、药品检验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药剂学的基本概念、具体药物剂型的特点、制备工艺等药剂学的基本知识。
内容简介:本课程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采取理论教
学、实验教学等教学方法。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药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崔福德,5版,2004年。
参考书目:
1.《药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毕殿洲,4版,1999年。
2.《药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屠锡德,3版,2002年
主讲教师:陈灵主任药师张文志副主任药师杨艳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