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机理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2024年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研究》范文

《2024年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研究》范文

《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针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研究人工湿地技术的处理效果。

通过实地调查、实验数据分析和长期跟踪观察,探讨人工湿地系统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及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湿地技术对农村生活污水具有显著的净化作用,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引言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压力。

如何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农村地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因此,研究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工湿地技术概述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净化污水。

其核心是湿地基质、湿地植物、微生物的协同作用。

该技术具有投资成本低、维护简便、生态效益好等优点,适用于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

三、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实验室分析和长期跟踪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建立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并对其运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记录。

实验设计包括污水的取样、处理前后的水质指标分析、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态学研究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污水处理效果通过对处理前后的水质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人工湿地系统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显著。

其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均达到较高水平。

2. 湿地植物与微生物的作用人工湿地中的植物通过吸收、吸附和稳定作用,有效去除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物。

同时,湿地中的微生物通过生物降解过程,进一步净化污水。

植物和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提高了人工湿地的处理效率。

3. 长期运行效果经过长期跟踪观察,人工湿地系统的处理效果稳定,未出现明显的性能下降。

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适应农村生活污水的水质波动。

五、讨论与结论1. 人工湿地技术的优势人工湿地技术具有投资成本低、维护简便、生态效益好等优点,适用于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

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机制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机制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机制研究进展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氮磷的去除机制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数量的增加,废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其中包含大量的氮和磷。

而氮和磷作为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对水体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有效的废水处理技术备受研究关注。

本文综述了人工湿地对污水中氮和磷的去除机制的研究进展。

1. 引言人工湿地是利用湿地的吸附、沉淀、微生物代谢等自然过程来净化水体的一种现代化废水处理技术。

在人工湿地中,氮和磷的去除机制主要包括物理吸附、沉降、植物吸收和微生物代谢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人工湿地去除氮和磷的机制进行探讨。

2. 氮的去除机制2.1 物理吸附物理吸附是指氮通过与湿地介质中的颗粒接触,以静电作用、作用力等方式将废水中的氮物质吸附到固体表面。

颗粒的大小、比表面积以及载体孔隙结构等因素会影响物理吸附的效果。

通过物理吸附,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氨氮、硝态氮等有机氮物质。

2.2 沉降沉降是指氮以颗粒物质的形式沉降到湿地底部,在此过程中将废水中的氮物质随颗粒物质一同去除。

沉降过程主要受颗粒物质的沉降速度、废水流速以及水体中悬浮颗粒的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适当的湿地设计和流速控制可以提高沉降效果,进而实现氮的有效去除。

2.3 植物吸收植物吸收是指湿地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废水中的氮物质。

植物的吸收主要包括根系吸收和叶片吸收两个过程。

根系吸收主要通过与底泥中的微生物共生作用来转化氮物质为植物可吸收的形式。

叶片吸收则通过植物的叶片表面特殊结构吸附废水中的氮物质。

湿地植物种类和密度、湿地水质以及水分状况等因素会影响植物吸收氮的效果。

2.4 微生物代谢微生物代谢是指湿地中的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将废水中的氮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

在湿地中,一些特定的微生物通过硝化反应将废水中的氨氮转化为氮酸根,并通过反硝化反应将氮酸根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

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湿地温度、氧气状况等因素会影响微生物代谢的效果。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机理与工程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机理与工程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机理与工程研究进展引言人工湿地(constructed wetland)是人们仿照自然湿地设计、建造,且可控制和工程化的水生生态系统,一般由人工基质(如土壤、碎石、卵石等)、特定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水葱等)、特定的水生动物(如鱼、蛙、水生软体动物等)等组成,是一种独特的“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水体”生态系统,具备水质净化与环境美化双重功能。

研究表明,人工湿地能够利用复合生态系统,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重协调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笔者综述了有关人工湿地土壤(基质)、湿地植物、微生物和水生动物对于污水净化的机理研究进展,对人工湿地生态工程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应用进行了展望。

1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机理人工湿地对污水的作用机理十分复杂。

一般认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是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净化污水。

物理作用主要是过滤、截留污水中的悬浮物,并沉积在基质中;化学反应包括化学沉淀、吸附、离子交换、拮抗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生物作用则是指微生物和水生动物在好氧、兼氧及厌氧状态下,通过生物酶将复杂大分子分解成简单分子、小分子等,实现对污染物的降解和去除。

1.1基质净化机理人工湿地中的基质由土壤、细砂、粗砂、砾石、碎瓦片、粉煤灰、泥炭、页岩、铝矾土、膨润土、沸石等介质中的一种或几种所构成,是湿地植物的直接支撑者,为植物和微生物提供营养,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易形成生物膜,污水流经颗粒表面时,污染物通过沉淀、过滤、吸附作用被截留,不同的基质有不同的处理能力。

湿地基质的类型、结构和肥力状况直接决定湿地植物的类型、数量和质量,并通过食物链影响湿地动物的类群、生长和发育,最终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

基质也是湿地微生物、水生动物的生活场所,在基质颗粒的周围形成生物膜,通过提供能源和适宜的厌氧条件加强氮的转化。

研究表明,在不考虑植物因素的条件下,经过湿地处理的模拟生活污水的COD、BOD5、TSS、总氮、总磷等污染物浓度下降,水质得到改善。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是一种利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来处理污水的生态学技术。

它是一种低成本、低能耗和环保的污水处理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原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湿地植物和微生物来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

污水首先通过预处理单元,如格栅、沉砂池等,去除其中的大颗粒物和泥沙,然后进入人工湿地处理单元。

人工湿地分为自流式和灌溉式两种,其中自流式是最常见的一种。

自流式人工湿地由水平流和垂直流两种,垂直流的效果更好。

在人工湿地内,水通过湿地植物的根系,使污染物逐渐被降解和吸收。

同时,湿地内的微生物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通过一系列的微生物代谢反应去除有机物、氮和磷污染物。

处理后的水可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1.低成本:与传统污水处理技术相比,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均较低。

2.易维护:人工湿地系统的构造简单,维护成本低,处理后的固体废弃物也易于处理。

3.节能减排:相对于传统的机械化污水处理系统来说,人工湿地在消耗能量和减少碳排放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但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对环境要求高:人工湿地需要一定的空地来建造,它的建设需要更多的土地,这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2.生物群落易发生变化:污染物中的有毒物质或者某些物质过度浓缩会导致湿地生物群落的改变,严重时甚至会完全破坏湿地生态系统。

3.处理效果受到气候的影响:温度、降雨等环境因素对湿地的处理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方面,近年来涌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和改进措施,可以提高其处理效率和实用性。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进展:1. 含生物碳的修建材料:该材料可添加到湿地植物的根系中,提高湿地处理过程中的碳氮比,减少有机物对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的抑制作用。

2. 氢气反应器的应用:湿地植物和微生物需要一定的氢气来代谢污染物。

《2024年人工湿地去污机理及其国内外应用现状》范文

《2024年人工湿地去污机理及其国内外应用现状》范文

《人工湿地去污机理及其国内外应用现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加剧,如何高效、安全地处理废水、改善环境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

在此背景下,人工湿地作为新兴的生态处理技术,因其低能耗、低成本、高效能等优点,逐渐成为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及其在国内外应用现状。

二、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作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其去污机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理作用: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吸附等作用,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等。

湿地的基质(如砂、石、土壤等)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够吸附和截留水中的污染物。

2. 化学作用:通过湿地中的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等,降低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浓度。

3. 生物作用:湿地的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群落通过吸收、同化、分解等生物过程,将水中的有机物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从而实现去污。

三、国内人工湿地应用现状在我国,人工湿地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业废水处理等领域。

其中,城市污水处理是人工湿地的应用重点。

我国许多城市已建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如江苏太湖流域的多个城市采用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果。

此外,人工湿地还广泛应用于农村污水处理、河流湖泊的生态修复等领域。

四、国外人工湿地应用现状在国外,人工湿地同样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和生态修复领域。

例如,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在人工湿地的设计和运行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们通过优化湿地设计、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和微生物群落,提高了人工湿地的去污效果。

此外,国外还注重人工湿地的多功能性开发,如结合景观设计、休闲娱乐等功能,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五、总结与展望综上所述,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处理技术,具有低能耗、低成本、高效能等优点,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

《2024年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范文

《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的迅速发展,生活污水的处理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环境问题。

传统的污水处理方法,如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等,尽管有一定的效果,但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并产生二次污染。

近年来,人工湿地作为一种自然、低能耗、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技术,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本文将就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的探讨。

二、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原理与特点人工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的污水处理系统,利用植物的吸收、微生物的分解和基质的吸附等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

其特点包括:处理效果好、能耗低、运行成本低、生态友好等。

三、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1. 湿地类型与构造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处理效果有所不同。

目前,水平潜流湿地、垂直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是研究最多的三种类型。

其中,水平潜流湿地在处理生活污水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

在构造上,湿地的基质、植物和微生物的合理配置也是影响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

2. 植物种类与配置研究植物在人工湿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吸收、蒸腾等方式去除污水中的营养物质。

研究表明,适合作为人工湿地植物的种类很多,如芦苇、香蒲、茭白等。

此外,不同植物的组合配置也能提高湿地的处理效果。

3. 微生物与酶的作用研究微生物和酶在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转化营养物质等方式,将污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近年来,关于微生物与酶的种类、数量、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为优化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提供了依据。

4. 影响因素与优化措施研究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气候、温度、湿度、水质等。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优化措施,如合理配置基质、植物和微生物,控制湿地水力负荷等。

此外,通过组合多种处理方法,如与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等结合,也能提高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

人工湿地系统污水处理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系统污水处理研究进展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研究摘要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系统,具有众多的优点。

分析了人工湿地的特点及运行机理,总结了人工湿地系统在污水处理中应用的发展历史,结合有关工程实例对该工艺的经济实用性作了分析,对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在我国的应用及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1、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概述1.1定义人工湿地是为了人类的利用和利益,通过模拟自然湿地,人为设计与建造的由基质、植物、微生物和水体组成的复合体,利用生态系统中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

1.2人工湿地系统的组成人工湿地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植物、微生物、填料。

1.2.1植物如芦苇,风车草等。

水生植物可以直接吸收污水中的有机物作为其生长的营养物质,也可以吸附、富集一些有毒的重金属。

植物可以将空气中的氧气输送到根区,造成厌氧环境中根区微环境局部有氧的状态,为床体中好氧和厌氧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环境。

根系在基质中的生长可以起到维持水力传输的作用。

植物的叶茎根系扩大了微生物的附着场所,促进了生物膜的发展。

1.2.2微生物种群微生物在湿地对污水中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废水流入湿地后,固体悬浮物和颗粒有机物被湿地基质及植物根系阻拦截留,有机物被生物膜吸附后通过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去除。

1.2.3基质填料如土壤、砂子、砾石。

湿地床中的基质是微生物生长的空间和场所,是湿地水生植物的载体,根据湿地设计结构类型的不同,污水在床体的基质缝隙潜流型或在床体表面表面流型流动,污水中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沉淀、基质过滤等物理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微生物降解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和基质上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微生物呼吸代谢被除去。

1.3人工湿地系统的分类1.3.1表层流人工湿地(SurfaceFlowConstructedWetland)表层流人工湿地在外貌和功能上都与自然湿地最为相似,一般有一个或几个填料床组成,床底填有基质并有防漏层阻止废水渗入地下而污染地下水;废水在土壤的上层水平流动,废水经常同表层水混合在湿地内流动,持续时间一般为10天;固态悬浮物被填料及根系阻挡截留通过湿地而沉淀,同时微生物也附着在填料或植物的根茎叶上发挥生物降解作用。

《2024年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植物净化污水作用研究进展》范文

《2024年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植物净化污水作用研究进展》范文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植物净化污水作用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污水处理问题逐渐凸显。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以其低能耗、低投资和良好的生态效益受到了广泛关注。

植物作为人工湿地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选择对湿地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污水净化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其在净化污水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1. 常见人工湿地植物种类人工湿地植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芦苇、菖蒲、香蒲、水芹菜等。

这些植物具有较高的生长速度、耐污能力强、对水质改善效果好等特点。

在选择植物时,需根据湿地类型、气候条件、水质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2. 植物选择的原则在选择人工湿地植物时,应遵循适应性、耐污性、生长速度、根系发达程度等原则。

适应性强的植物能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耐污性好的植物能够承受较高的污染物负荷,生长速度快的植物能够快速覆盖湿地表面,根系发达的植物则有利于提高湿地的稳定性。

3. 植物选择的实验研究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实验研究探讨了不同植物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表现。

实验结果表明,某些植物在特定条件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显著,如芦苇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具有较好效果,而水芹菜则对重金属等污染物有较好的吸附作用。

三、植物净化污水作用研究进展1. 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与转化人工湿地中的植物通过吸收、转化和降解等方式,将水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例如,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生长所需的物质;同时,植物还能分泌出一些酶,将部分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小分子物质。

2. 根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根系为微生物提供了生长和繁殖的场所。

这些微生物能够进一步分解有机物,将氮、磷等营养物质转化为气体或沉淀物,从而实现污水的净化。

研究表明,植物与根系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提高人工湿地的净化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3. 不同植物的净化效果比较不同植物在人工湿地系统中的净化效果存在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F・
第 D 卷 总第 8I 期・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844I 年第 H 期M (!) 垂直流湿地 ( "#$%&’() *)+, -#%)(./0, 缩写为 "*- ) 。 水流综合了 1*- 和 11*- 的特点, 虽然投资较高, 但因其表 面水力负荷大, 能节约用地等优点越来越受到青睐。 在国外, 运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可追朔到 234! 年, 建在 英国约克郡 5($67 的被认作世界上第一处用于处理污水的人 工湿地连续运行直到 2338 年, 而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在世界 各地逐渐受到重视并被运用, 还是在 84 世纪 94 年代德国学 者 :&’;<%; 提出根区法 ( =;# >++%?@+.#?A#%;+/) 理论之后开始
[ 8?! ] 的 。虽然人工湿地技术提出于 84 世纪 94 年代, 但在 B4
铵态氮十分稳定, 能被床体基质所吸附, 但基质不是湿地脱 氮的主要途径。而对磷的去除, 有研究表明, 加入系统中的 磷主要存留在土壤中, 土壤颗粒对磷酸盐的吸收是一个重要
[H] 的转换过程, 对磷的去除途径研究发现 , 基质吸附与沉淀
! E $" 微生物处理机理
大多数的污水处理过程不是好氧的就是厌氧的。但在 湿地处理系统中这两种处理过程是并存而且紧密相邻。污 水好氧所需的氧气, 主要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根系 对氧的传递和释放、 进水中挟带的氧及水面的更新作用而获 得, 并在植物根系周围形成一个环状的好氧区域。在这一区 域的化学和生物变化都是好氧反应。离根部较远处, 由于生 化好氧反应使该区域的氧气浓度减少以至为零。于是这一 根部外围区域的化学和生物变化就变为厌氧反应, 这些耗氧 和厌 氧 区 域 彼 此 间 隔。 富 氧 区 的 半 径 由 氧 气 的 需 求 量 ( JKL) 决定。当含 JKL 高的污水流经时, 富氧区半径减小 以满足需氧量, 相反, 当含 JKL 低的污水流经时, 富氧区半径 增大。 好氧和厌氧微生物的比例随着污水质量、 承载率、 植被 床和根部的高度变化而变化。好养和厌氧微生物可以将污 水中的污染物甚至有机物质完全矿化。植物根区微生物是 湿地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主要生力军, 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的活 动是废水中有机物降解的主要机制。水生植物通过通气组 织的运输, 将氧气输送到根区, 从而形成了根表面及附近区 域的氧化状态。在这区域废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质被好氧 微生物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 有机氮化物等则被硝化细菌 硝化。而在湿地的还原状态区域, 则是有机物被厌氧细菌分 解发酵。至于金属元素, 植物根区好氧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
[B] 硝化作用, 可以加强湿地对重金属的吸附和富集作用 。
!" 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净化的机理
人工基质、 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是人工湿地的主要组成部 分。多年的研究表明, 人工湿地能够利用基质—微生物—植 物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 化学和生物三重协调作用, 通 过过滤、 吸附、 共沉、 离子交换、 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 现对废水的高效净化, 同时通过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生物地球 化学循环, 促进绿色植物生长并使其增产, 实现废水的资源 化与无害化。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的处理排放量仅为排放总量的 24C 左右
收稿日期: $%%&-%A-$’" " 修回日期: $%%&-%B-%A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 ( CD$%%#’%%$A%%B ) 资助 作者简介: 耿琦鹏 ( ’BEE-) , 男,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万方数据
环 境 水 利
<; 人工湿地定义及其国内外发展现状
国际公认的湿地定义是 《 湿地公约》 的定义: 不问其为天 然或人工, 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 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静止 或流动, 淡水、 半咸水、 咸水体,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 & O 的水域。人工湿地是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与沼泽类似的 地面, 人工湿地技术是仿真的湿地系统, 对生活污水的处理 综合了自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理、 化学、 生物三种协调作 用。人工湿地系统是在一定的长宽比和地面有坡度的洼地
作用去除的总磷量高达系统投配总磷量的 B4C 以上, 是除磷 的主要途径, 而通过植物吸收去除的磷总量仅占投配总磷量 的 24C 以下。人工基质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作为一个 “磷缓冲器” 来调节水中磷的浓度, 那些吸附磷最少的土壤最 容易释放磷。此外, 土壤 ( 5;) 还会通过影响植物或微生物生
[D]
, 在污水的有机物去除、 脱氮、 除磷以及微污染水源水
的预处理过程中有着较好的质
人工湿地中的基质又称填料、 滤料, 一般由土壤细沙、 粗 沙、 砾石、 碎瓦片或灰渣等构成。基质是湿地植物和微生物 赖以生存的基础。国内外都选择透水性较好的基质, 这些机 制一方面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稳定的依附表面, 同时也为水 生植物提供了载体和营养物质, 是提供湿地化学反应的主要 界面之一。当污水流经人工湿地时, 基质通过一些物理的和 化学的途径 ( 主要由吸收、 吸附、 离子交换、 络合反应等) 来净 化除去污水中不溶性的颗粒物, 还能与其他湿地成分共同去 除污水中的氮、 磷等营养物质, FG 值在其中也起到十分重要 的作用。 土壤是湿地的基质和载体, 它为了人工湿地提供了良好 的微生物生存场所, 同时对氮磷的去除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其去污过程来自离子交换、 专性与非专性吸附、 螯合作用、 沉 降反应等。基质对氮的去除, 在湿地开始运行初期, 有一定 的吸附能力, 基质主要是对还原态的铵态氮而言的, 还原态
如果装置高 JKL 的污水, 根部区域就会变成完全厌氧, 引起植物根部问题。如果植物根部的氧气吸收不够, 整个植 物性能会改变, 引起一系列问题, 如害虫大量繁殖, 茎和叶子 枯黄, 内部组织死亡最终引起植物死亡。根部区域是一个复 杂多变的微生态系统, 那里的无机化学反应, 根系呼吸, 有机 微生物转化都与污水处理的最终出水质量相关。当系统平 衡时, 出水质量就会比较好。 运作的核心是对好氧区域的尺寸和数量的管理。当植物 密、 根系深时, 氧化作用最大。如果污水量少, 好氧处理过程占 主导地位。这种情况的影响是脱氮作用、 某些金属如铅的活 跃程度的减弱, 和有机物质 (如, 石油、 杀虫剂和其他有机环状 分子) 处理作用的减小。如果植物稀疏、 根系浅, 厌氧反应占 主导地位。被还原的金属在这种条件下就活跃起来,JKL 在 出水中的含量也升高。通过回收处理后的出水 ( 如稀释进 水) 、 选择不同的植物或充分利用植被床, 处理过程中的好氧 或厌氧反应会得到合理利用。多个植被床的同时承载和系列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南 水 北 调 与 水 利 科 技 ()*+,-+)-.)/+, 01+2/ 3/14562/5 147 01+2/ (892482 : 328,4);)<=
>);?! .)?# @8+ $%%&
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机理研究进展
耿琦鹏’ , 洪剑明$
( ’?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北京 ’%%%FE ; $?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 ’%%%FE )
!""#$%&’$() &)* +,-,#(".,)’ (/ 0&1’,2&’,3 43,&’.,)’ $) 5()1’36%’,* 0,’#&)*1
IJ.I K9-L24<’ , M@.I N914-O94<$ ( ’ ! "#$%&#’ ()*+#’ ,-%./*0%&1 )2 ")’’/3/ )2 4/0)5*6/0, 7-.%*)-+/-&89)5*%0+, :/%;%-3 ’%%%FE ; $ ! "#$%&#’ ()*+#’ ,-%./*0%&1 )2 ")’’/3/ )2 <%2/ =6%/-6/, :/%;%-3 ’%%%FE , ">%-#) !71’&%’: P)45+/*8+27 Q2+;1475 ,1R2 S224 L/)R27 +) S2 1 L/)O9594< +/21+O24+ 1;+2/41+9R2 8,1/18+2/9T27 S= ;)Q 94R25+O24+,)L2/1+9)4 147 O194+241482 8)5+5? 3,2 8)45+/*8+27 Q2+;1475 ,1R2 S224 Q972;= 1LL;927 147 ,1R2 O14= 17R14+1<25? U4 +,95 L1L2/,+,2 L*/96981+9)4 O28,1495O , L2/6)/O1482,1LL;981+9)4 147 72R2;)LO24+ )6 8)45+/*8+27 Q2+;1475 1/2 7958*5527 147 +,29/ L/)O9594< L/)5L28+ 95 L)94+27 )*+? 8,92(3*1: 8)45+/*8+27 Q2+;1475; Q15+2Q1+2/ +/21+O24+;L*/96981+9)4 O28,1495O; 5+*6694<
摘要: 人工湿地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 它具有处理效率高、 效果好、 投入少、 维持费用低等特点。重点阐述人工 湿地净化污水的机理, 提出了人工湿地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 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污水处理; 净化机理; 基质 中图分类号: G#%’" " 文献标识码: H" " 文章编号: ’&E$-’&AF ( $%%& ) %#-%%!F-%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