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歌的奇葩——花儿
浅析西北民歌“花儿”的传播与生存困境

浅析西北民歌“花儿”的传播与生存困境1. 引言1.1 西北民歌“花儿”概述西北民歌“花儿”是中国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它源自西北地区的民间生活和劳动,是普通民众在生活中创作和演唱的一种民间歌谣。
西北民歌“花儿”通常以简单的旋律和朴素的歌词为特点,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西北民歌“花儿”在传统乐器的伴奏下,常常表现出淳朴和真挚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一种质朴和真实的情感表达。
它们的歌词多以爱情、生活、劳动为主题,歌词内容简单直接,大多为四言或五言句。
在演唱方式上,西北民歌“花儿”常采用合唱或独唱形式,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一种深沉和朴实的文化情感。
2. 正文2.1 西北民歌传播的历史背景西北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经典作品如《花儿》一直以其朴实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深受人们喜爱。
在西北地区,民歌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记录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情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西北民歌的传播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以口传为主要传播方式,通过族谱和神话传说等形式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西北民歌逐渐走向舞台,成为广袤草原上的精神符号。
在清朝时期,西北地区也曾出现一些著名的民歌传承者,他们通过演唱会等方式将民歌传播至更远的地方。
20世纪初,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西北民歌传播途径也得到拓展,录音、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出现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民歌。
但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口传方式逐渐式微,导致西北民歌传统的传承面临挑战。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一些地区的民歌传统受到了冲击,导致一些乐坛传统民歌慢慢被淘汰。
尽管西北民歌“花儿”在传播历史上经历了许多变迁,但其独特的魅力依然吸引着人们。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些文艺团体和个人也开始重视西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各种形式如音乐会、比赛等来推动西北民歌的传播。
在当代社会,西北民歌“花儿”虽然面临着一些困境,但也有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西北民歌的奇葩_花儿

大 众 文 艺大176摘要:花儿是流行于中国西北的一种民歌形式,因其曲调高亢,宏亮,传唱地域广等特点,加之西北人那种豪放的性格,所以在西北地区很受欢迎。
但是,有些人认为近些年人们对花儿的关注程度在下降,特别是年轻人只知道流行音乐,西洋音乐,很少人问津我们的民族音乐,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担忧。
但是,我认为,每个曲种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它独特的地方生存在这个社会中,不然,它早就被社会所淘汰。
最单纯的东西却往往是最具有魅力的。
所以,花儿的发展也应秉着吸收——演变——发展的规律向美好的未来前进。
关键词:少年;河湟花儿;洮岷花儿;起源说中国有很多具有特色的艺术种类,所以我思索很久,最后写下了这篇关于“花儿”的文章。
因为大家都知道,“花儿”这种艺术形式在最近几年很火,但仅仅只是转瞬即逝。
同样其他的传统艺术也有过同样的遭遇。
有人认为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代只能是次主流文化,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不尊重自己文化的民族是不会得到世界的尊敬。
有时最单纯的东西是最有魅力的,我相信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原声态民歌好就好在它单纯、真挚,它几乎不需要伴奏、更不需要花哨的外表,它就是歌手面对天地、面对自己、面对劳动、面对羊群、面对自己的心上人用本嗓唱的。
过多的装饰会使它变味儿。
也许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独具的文化魅力。
但是怎么发展,如何发展同样受到人们的思索,这也是本文的一个思考点。
以下,算是一个导读部分吧,以便于文章的条理性。
第一部分:介绍花儿 第二部分:花儿的产生及形成 第三部分:联系当今社会阐明观点,说说“花儿”未来的发展。
一、介绍花儿花儿,也可称其为“少年”“野曲”“山曲”,意即在田间,山野演唱的歌。
是广泛流传与我国西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四省区的回、汉、东乡、撒拉、保安、土、藏、裕固等八个民族人民中间的一种独特民歌。
它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曲调优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高原风格,深受当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在我国民间歌曲的百花园中,别具一格,占有独特的地位。
回族地域文化民歌花儿(她是大西北的“花儿公主”)

回族地域文化民歌花儿(她是大西北的“花儿公主”)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不同的民族都有其代表性的民族音乐,就像保安族,虽然在我国是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全国总人口只有20074人,大部分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约有14000人,占总人口的88.5%,其余一小部分散居在青海、新疆等地。
在长期的发展中,保安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保安花儿”。
“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
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的广大地区以及新疆的个别地区,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是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被联合国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安族人各个能歌善舞,绝大多数人都能唱民歌“保安花儿”,这种民歌独具一格,分“保安令”、“脚户令”、“六六三”等曲调,即兴编词入唱,优美动听。
是保安族独具一格的民歌形式,绝大多数人都能随口吟唱。
其名曲有《恭喜曲》、《舍我阿哥是万难》、《青溜溜的青》等,深受喜爱。
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可以传承,在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在这块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曾涌现除了许多知名的歌唱家,马红莲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马红莲,保安族,出生于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著名的花儿演唱家,全国少数民族音乐家协会会员。
马红莲从小就是唱着花儿长大的,上学读书时常参加文艺演出,在当地小有名气。
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在美国学习工作了十多年时间,现居北京,是全国少数民族音乐家协会会员,被誉为大西北的“花儿公主”。
2021年9月,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成立40周年的庆祝大会上,远在北京的积石山籍歌手马红莲也亲临家乡,用歌声为家乡县庆加油,演唱了《积石山我为你歌唱》。
马红莲的保安花儿”格调鲜亮,唱腔圆润,情感丰富,透着浓浓的民族韵味,她的演唱高亢、甜美。
悠扬的歌声,会把你带入天地合一、无限延伸的黄土高原和碧绿无垠的草原。
浅析“花儿”代表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

浅析“花儿”代表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本文简要介绍了“花儿”这种独特民歌的特点,分析了其代表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同时对朱仲禄、马尔洒、何清祥等三位歌手所演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进行了对比分析。
标签: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分析一、“花儿”简介“花儿”又叫“少年”,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西北部省区的特有的民歌。
西北地区以高原、山地为主,“花儿”的传唱区域,是一片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
这里千沟万壑、连绵起伏,在交通不便的山沟里,人们习惯站在山坡、沟底远距离地大声呼喊或交流,为了能让对方听清楚,常常要把声音拉得很长,这就形成了“花儿”的雏形。
在户外空旷的条件下和自由的旋律中,“花儿”便有了这种悠扬、高亢、宽广的特点。
二、“花儿”代表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的分析《上去高山望平川》又称“河州大令”,是一首河州花儿的代表曲目。
歌声高亢宏亮、感情真挚、一唱三叹,在演唱时真假声巧妙地结合,唱出了黄土高原特有的粗犷豪放、苍凉辽阔,深受人们的喜爱。
演唱分析如下。
此句为本曲上句,旋律由高到低,再由低回到高,抑扬顿挫、循环往复。
演唱者在小字二组以上的高音部分开始使用尖音的唱法,歌手自然抬起软腭,打开喉头使声音进入头腔形成共鸣,高音圆润飘渺于高山之巅,似轻风顺山而上,环绕天际,经久不衰;而低音在淳厚与低沉之间徘徊,稍带着几许忧伤、几许惆怅……下句“望平了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沿用第一句的主旋律,却根据歌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做了相应的调整。
在乐段的结尾处,唱至时一波三折,旋律由g2急转直下至g1,并将这个g1力度很轻地重复了两次才结束全曲,给人一种一唱三叹化云为锦之感、耐人寻味。
三、不同“花儿”歌手所演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对比分析(一)朱仲禄演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朱仲禄演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是由上下两个乐段构成的,其曲式结构为:A+A’a+ b a’+b’小节数5 6 6 7从谱例中可以看出,此曲音程跨度为12度,从d1到a2,朱老先生演唱时在低音区用满口腔的苍音演唱,在a2以上则使用尖音唱法,而且在高音处使用演唱音。
西北“花儿”中的典故探究

西北“花儿”中的典故探究作者:张萍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07期“花儿”是盛行于西北高原上的优秀民歌,以其质朴深沉、高亢激越而闻名于世。
传唱的地域主要包括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地,传唱的民族有汉族、回族、藏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及中亚的东干族等,“花儿”属于民族文化宝库中具有经典价值和原创意义的研究对象。
一、“花儿”民歌与典故“花儿”中有大量典故,这些典故来自民间流传的史书、话本、杂剧、戏曲、小说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进度在变迁中演化,对“花儿”的研究需要更深层次的挖掘。
“花儿”中所运用的典故,从一定意义上讲,折射出了时代性,将当时的底层大众的生活情景呈现在人们面前。
“花儿”中出现的典故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农耕、生产、民生、战争等主题,也有暗喻情感、道德、人事、疾苦等主题的。
从“花儿”中的典故可以看出,民族民俗文化和各民族、各地区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关于“典故”,有很多提法和概念。
其中,两种提法值得借鉴,一种是1979年5月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修订本,词语分册[上])第275页载云:【典故】1、典制和掌故。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属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宋史·宋敏求传》:“熟于朝廷典故。
”2、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另一种是,从典故的对外翻译上来看,在《古典诗词中双关与典故的英译》一文中称:“用典,又称用事引证,即引用或活用前人说过的话,或文学作品中记载的故事或神话等,用以比喻现实,抒写情怀,从而体现出简洁含蓄、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这一典故的对外翻译概念亦是以《辞海》中典故的定义为圭臬的。
关于“花儿”,柯杨教授(现为兰州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花儿学、民俗学专家)认为:“花儿”作为一种民歌,既是文学,又不仅仅是文学,它还有着更为广阔的作用和学术价值。
“花儿”研究第一人张亚雄先生在其著作《花儿集》中提出:“花儿”有以地理掌故起兴者,有以眼前事物起兴者,有以历史典故起兴者,其中尤以历史典故为多,他们的根据是“杂话本子”、“乱谈本子”和章回小说,大概以口传者为多,这是民间的学问。
浅析西北民歌“花儿”的传播与生存困境

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浅析西北民歌“花儿”的传播与生存困境鲁 禄(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摘要】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种民俗音乐被称为“花儿”,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2009年,“花儿”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歌。
但是,由于年轻一辈深受流行音乐和流行文化的影响,对“花儿”这种民歌的关注度逐渐下降,使其传播和生存遇到一定的困难,传承和学习的人数也大量缩减。
因此,本文将系统性地介绍西北民歌“花儿”的起源和音乐特点,并通过分析“花儿”音乐的传播特点和范围,讨论目前西北“花儿”面临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西北民歌;音乐传播;生存困境【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8-0017-02【本文著录格式】鲁禄.浅析西北民歌“花儿”的传播与生存困境[J].北方音乐,2020,04(08):17-18.引言“花儿”作为一种在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民歌形式具有高亢嘹亮的特点,由于2009年申遗成功,同时随着南北文化的融合与传播,越来越多的其他地区的百姓也被这种豪放粗犷的音乐形式所吸引。
但是近年来,大众对“花儿”这种音乐风格的关注热度有所下降,认为这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民族热”现象。
有研究人员指出,主要原因是其在进一步传播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和接触这种民歌音乐,认为其不够新潮时髦,也成为“花儿”目前面临的生存困境。
一、西北民歌“花儿”的概述(一)“花儿”音乐的起源“花儿”是一种在西北地区广为流传的民歌形式,在当地,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张口哼出几句“花儿”音乐。
在“花儿”音乐中,不仅有以方言为主的作词和韵律,在音乐的曲调中也以高亢激昂、嗓音嘹亮为特点。
关于“花儿”的起源和发展说法不一,但是主流的说法认为“花儿”这种音乐形式主要起源于元朝时期,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1]。
“花儿”的起源与发展都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劳动、爱情、游牧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著名的回族民歌“花儿”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故事

精心整理
着名的回族民歌“花儿”有着什么样的历史故事
花儿其实是学术界的一种叫法,我们当地人叫做“漫花儿”,更准确地说叫“漫花”,由于当地发音多带“儿”音,所以“漫花”外人听起来就是“漫花儿”了。
从叫法上就道出了“花儿”的关键在于“漫”,与我们常说的“漫谈”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花儿会”这天,青年男女就会背上干粮,到附近的山中去“漫花儿”,类似其他地方的赶庙会或踏青。
他们以歌会友,或单打独唱,或一问一答,互相对唱,
各民族文化的影响,因此形成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六盘山花儿就是其中的一种。
流行于固原地区的花儿主要有两类:河州花儿和山花儿(俗称干花儿)。
河州花儿委婉动听,基本调式和旋律有数十种,变体甚多。
形式上有慢调和快调,慢调多为4/4或6/8拍,唱起来高亢、悠长,曲首曲间和句间多用衬句拖腔,旋律起伏大,上行
精心整理
多用四度调进,高音区多用假声;快调多为2/4或3/8拍,相对紧凑短小。
河州花儿多为五声微调,在文学上自成体系。
一般每首词由四句组成,前两句常用比兴,后两句切题。
字数上单双交错,奇偶相间,不像一般民歌那么规整,故更加自由畅快。
但是,固原回族多唱山花儿。
山花儿在旋律上起伏较小,较多地应用五声羽调和角调,衬词衬句使用较少,段尾
---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2/2。
美丽的“花儿”——宁夏民歌

美丽的“花儿”——宁夏民歌花儿”又称“少年”,是流传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回族地区的一种民歌,实际上是一种高腔山歌。
在“花儿”对唱中,男方称女方为“花儿”,女方称男方为“少年”,这种对人的昵称逐渐成为回族山歌的名称,亦统称为“花儿”。
流行地区:西北地区,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地区的花儿很出名种类:分为“整花”和“散花”两种,“整花”以长篇为主,“散花”形式自由,可以即兴发挥。
特点:与银川的花儿相比,海原花儿唱起来更加高亢、激昂,时而声音嘹亮,时而委婉细腻,是回族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
整花的完整长篇为你娓娓道来一段段动人故事,自由的散花变化自由,不时显示出演唱者的多才机智,两人对唱时,你方唱罢我来接,你一句,我一段,精彩对接迭起,常常让听众听得如痴如醉。
演唱花儿的人被称为“漫花儿”或“漫少年”。
“花儿”按传唱地区划分,又分为“青海花儿”、“河州花儿”和“宁夏花儿”,其源泉则源于河州(今甘肃临夏)。
“花儿”内容丰富,多为情歌,也有表现回族人民生活的。
一般多是四句或六句,歌词多即兴创作,十分口语化,且不避俚语俗词。
“花儿”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文字优美,格律谨严。
它的音乐主调多达1 0 0 多种,旋律、节奏、唱腔都有着独特的风格。
由于“花儿”最早产生于山间田野,歌手们在空旷幽美的环境中无拘无束,放声高歌,所以它的曲调多高昂、奔放、粗犷、悠扬,表现了回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纯真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在回族聚居的临夏地区,几百年以来,每年在固定的时间,人们都要聚集于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山间举行传统的“花儿”会。
每年农历6 月初1 至初6 的莲花山“花儿”会和农历4 月2 8 日的松鸣岩“花儿”会久负盛名。
春夏之交,树木葱绿,山花烂漫。
届时,歌手云集,对歌联欢,盛况空前。
唱词方式花儿的唱词在结构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为“齐头齐尾式”,一般是按四句一组,分为两段。
如《金鸡姑娘》中的唱段:“四季里日月来又归,比不上母亲的劳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