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魏晋南北朝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史课件(本科2009)

魏晋南北朝史课件(本科2009)

• 其二,复杂的民族关系。北方 地区的主角是入主的“五胡” 与留居的汉族,在北方整体 “胡化”的同时,是颇多曲折 艰难的胡人的逐渐“汉化”; 在南方,则特别表现为退守南 方的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以及 越蛮俚僚的自然融合与强制融 合,这也是一种“汉化”。魏 晋南北朝历史实际是由北方边 疆民族(重要者先后有鲜卑、 羌胡、高句丽、柔然、高车、 突厥等)、中原地区(曹魏、 西晋、十六国北朝)、南方六 朝三大地域所构成的。其间区 域对抗、民族兴衰、社会转型、 制度冲突等等,复杂异常。
• •
• •
会长:卞孝萱(1985-1996)-许辉(1996-2001)-邱敏(2001-2008);秘 书长:许辉(1985-1988)、邱敏(1988-1996)、胡阿祥(1996-2008) 第六届( 副会长: 第六届(2008-)会长:胡阿祥,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李天石、扬州大 )会长: 副会长 学王永平、南京大学张学锋、徐州师范大学汤其领、丹阳市文联杨再年; 秘书长: 副秘书长: 秘书长:江苏省商业经济研究所王波;副秘书长:南京晓庄学院胡晓明、 副秘书长 南京师范大学李恒全 代表性成果:许辉、邱敏、胡阿祥主编《六朝文化》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六朝研究”栏目与许昌学院“魏晋史研究”栏目
2、司马篡位→平汉灭吴→贾后干政(牝鸡 鸣晨)→八王之乱(宗王出镇)→五胡 乱华(徙戎实边←曹魏徙戎←东汉徙戎 ←王莽边政←华夷观念)→南北分裂
3、五胡兴衰→拓跋坐大→孝文汉化(胡汉关系)→ 魏分东西→齐周代魏→周灭北齐→隋文代周→杨 隋并陈 4、元帝东渡→立国江南(侨旧关系)→门阀政治→ 皇权政治→五朝递嬗 5、南北交争与三方鼎峙,南征与北伐
• 《资治通鉴》:太和十七年,“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 太和十七年, 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 资治通鉴》 太和十七年 迁都洛阳。 起”,迁都洛阳。 • 《晋书》卷六五《王导传》: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 晋书》卷六五《王导传》 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 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 琅邪王仁德虽厚, 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 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 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 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乘 肩轝,具威仪, 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 肩轝,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 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 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 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乂。 “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乂。况天 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 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 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 帝乃使导躬造循、 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 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 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 崇奉,君臣之礼始定。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崇奉,君臣之礼始定。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 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

本文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全称三国两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严重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

在从魏至隋的三百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陈寅恪先生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最精湛的部分,也是他超越前人的方面在于:一是史料的扩充,如诗文与史实的互证、考古与音韵资料的应用、域外记载的采撷;二是分析方法的改进,即史法的进步。

陈寅恪在考据学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同时他又受到新思潮以及在国外从事研究经历的影响,故不拘囿于传统的朴学方法,运用了各种新颖的方法、理念和观念,从而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极其丰富的成果,对后世学者影响甚大。

就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来说,他不仅在许多方面有开拓创建之功,而且有不少方法、结论至今仍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魏晋南北朝政治各国「魏晋南北朝」,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

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

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很好用)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很好用)

经济: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一)社会经济特点 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 要地位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下图是依据《隋书· 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 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东晋青瓷 羊形烛台
南朝莲花尊
青釉碗
(五)、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1) 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 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寺院经 “罢五铢钱, 济盛行,加之战乱频繁; 使百姓以谷帛为 (2)表现:商业活动十分萧 市。” 条,出现了实物交换的现象。 ——曹丕 乡村出现“草市”
银元宝
金元宝
曹魏五铢钱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突厥 契丹 周 齐


南 北 朝 后 期 的 形 势 图
东魏 北朝: 北魏 南北朝 南朝: 宋 西魏 齐 梁
北齐 北周 陈 隋朝
经济: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一)社会经济特点 (二)江南农业的开发(时期、范围、 表现、特点、影响与原因) (三)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 (四)手工业的发展 (五)、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因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与汉族及 2)民族矛盾激化: 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动荡不安: 因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影响 可能性: 冯太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 有深刻的认识。
时间: 471年,孝文帝继位
北 原因 魏 孝 文 帝 目的 改 革 措施

通史-魏晋至隋唐

通史-魏晋至隋唐

2.经济方面
农业(1)南北经济趋于平衡,江南迅速开发。 原因:政史地(南方社会环境安定统治者重视,北方战乱人口南 迁和先进的工具和经验,自然条件优越。)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士族制度 和佛教的发展导致) (3)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十六国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和辽东地 区得到开发。 (4)曹魏时马均发明翻车。魏晋南北朝时,北方耕耙耱,南方 耕耙技术。 (5)北朝推行均田制。 (6)政府重视,《齐民要术》 手工业(1)灌钢法(2)北方创制白瓷(3)纸张逐渐取代简牍, 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具体史实
魏晋南北朝(220—589) 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民族融合
北 方
东 汉
南 方
魏 蜀 吴
十六国
北 朝 东魏北齐 北魏 西魏北周
宋齐梁陈
西晋
东晋
隋 朝
南 朝
一、魏晋南北朝 具体史实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政治方面 (1)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实行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①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②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③弊端:重门第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 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7分)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 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 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8分)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 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 革阻力。(7分)

中国通史每集内容概括

中国通史每集内容概括

中国通史每集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集《源远流长——史前文明与早期国家》概括:讲述了从起源到夏朝建立前各种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

第二集《创业帝王——启的生平与夏朝的建立》概括:介绍了启这位开创了中国世袭制度的创业帝王。

第三集《青铜时代的辉煌——商周文明的发展》概括:讲述了商周时期物质文化的发展。

第四集《春秋战国——诸侯纷争与百家争鸣》概括:描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各学派百家争鸣的现象。

第五集《大一统帝国——秦汉文明的崛起与融合》概括:讲述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与外族的交流。

第六集《魏晋南北朝——民族交融与文化发展》概括: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和清谈之风对文化的影响。

第七集《隋唐五代——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概括:讲述了隋唐五代时期科技、文化、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发展。

第八集《宋元——疆域辽阔的王朝》概括:介绍了宋元时期疆域辽阔的王朝的建立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九集《明清——封建社会的高峰与转型》概括:讲述了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峰以及向近代的转型。

由于中国通史的集数和每集内容都不尽相同,因此以上概括仅供参考,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中国通史的内容,建议您查阅相关视频平台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河阴之变读后感400字

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河阴之变读后感400字

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河阴之变读后感400字我国通史魏晋南北朝河阴之变读后感一、引子我国通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乱、政治动荡和文化变迁的时代。

而在这个时代的历史长河中,河阴之变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对于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河阴之变的历史背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斗争和军事冲突是司空见惯的。

而河阴之变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发生在西晋时期。

当时,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和贪污成风,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艰难。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河阴之变。

三、河阴之变的影响河阴之变不仅在当时对于政权的转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对我国政治格局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事件为后来的五胡乱华和北朝南朝时期的兴衰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四、河阴之变的启示河阴之变的历史意义远远超出了一次政权更替的范畴。

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多问题,也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历史启示。

面对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我们需要清醒审视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对河阴之变的研究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每一个事件都有其深远的影响和启示,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引以为戒,以便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挑战和困境。

六、总结回顾我国通史魏晋南北朝河阴之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对我国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一事件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我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从中汲取智慧,为当下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在我国通史中,河阴之变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和深刻启示的事件。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历史脉络和深远影响,为当下和未来提供更好的借鉴和启示。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充满风云变幻的时代,政治斗争、军事冲突、社会动荡交织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

而在这个时代中,河阴之变成为了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对于理解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变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舞蹈通史 魏 晋 南北朝卷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中国舞蹈通史 魏 晋 南北朝卷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中国舞蹈通史 魏 晋 南北朝卷 》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历史
艺术
研究
方面
石窟

清商乐
乐舞
中国
歌舞 彭松
活动
舞蹈
பைடு நூலகம்形象

女乐
郊庙
魏晋
歌曲
目录
01 魏 晋 南北朝卷 图版
02 编委会
03 总序
04 概况
05 第一章 清商乐舞
06 第二章 宫廷女乐
目录
第一节 角抵 百戏与俳优
第二节 歌舞 戏
第四章 中外各族乐舞文化的 交流
第一节 特善 诸国的《龟 兹乐》
第二节 称为 “国伎”的 《西凉乐》
第五章 石窟艺术中的舞蹈形 象
第二节 云冈石 窟中的舞蹈形象
第一节 敦煌莫 高窟中的舞蹈形

第三节 龙门、 麦积山等石窟中
的舞蹈形象
第六章 宗教活动中的乐舞
第二节 巫舞
第一节 佛教和 道教活动中的乐

第三节 傩仪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雅乐舞
第一节 文舞 与武舞的沿 用和改变
第二节 郊祀 乐舞与郊庙 乐舞
图版目录
插图目录
致谢
总跋
读书笔记
谢谢观看
07 第三章 歌舞戏、百戏 与俳优
08
第四章 中外各族乐舞 文化的交流
09
第五章 石窟艺术中的 舞蹈形象
010
第六章 宗教活动中的 乐舞
011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 雅乐舞
012 图版目录
013 插图目录
015 总跋
目录
014 致谢

2019届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古代篇 板块2 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教师用书

2019届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古代篇 板块2  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教师用书

板块2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与成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对应学生用书第7页)(对应学生用书第7~8页)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1.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从三省六部制到一省制(1)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机构已经出现,但是职责尚未定型,也不是正式的国家权力机关。

(2)形成: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完善。

①内容: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执行政令。

②运作程序: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下设六部)。

(3)演变: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元代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一省制提高了效率,但是威胁了皇权。

2.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1)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2)宋代: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3)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平衡了中央与地方,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

这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3.选官制度的变革(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按照门第选拔官吏的制度,使世家大族长期垄断官僚职位。

(2)科举制:隋唐时期开始实行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宋代科举制在选官中的主导地位完全确立。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相连,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知识分子地位提高,以史官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对皇权在舆论上和道义上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标志着我国选官制度的成熟。

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繁荣1.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土地制度: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原长349厘米 高25厘米
原长572厘米 高27厘米
顾恺之画长于运用细线条, 元人汤垕《画鉴》评为 “如春蚕吐丝”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
(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 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民歌风格迥然 不同;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在南北的差距,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 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 作等。 (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 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 格。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崇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 学一度盛行,儒道佛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 了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 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无不打上佛教影响的烙印。 (4) 科技成果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 从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 外柏森森。”的诗句中,我们可以获取的 信息是 • A.诸葛亮重视煮盐业 • B.诸葛亮发展织锦业 • C.曹操实行屯田 • D.孙权发展丝麻纺织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 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 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4.绘画:①凸显个性的文人画萌芽;②东晋
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理论, 擅长画人物(《女史箴图》、《洛神 赋图》)。 5. 文学:中国小说(志怪)的兴起——《搜神记》。
汉代画家地位不高,无论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家,姓名 都少有流传。魏晋以下,出身于士大夫集团的专业画家登 上画坛,代表人物为“六朝三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 繇。“三杰”当中,仅顾恺之有作品摹本传世。
2、九品中正制
然后授官的制度。
(1)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2)标准: 家世、品德、才能并重 -→家世成为唯一标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3)评价:
形成之初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这一制度的实施, 中正官职为世家大族所把持,成为保证士族统治特权的制度,不 利于选拔人才和中央集权,同时也促进了世家大族的没落。
视角整合
1.有人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发展的 时代,请用史实论证其是一个“发展的时代”。 提示:政治上,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为国家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出现尚 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等机构,为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基础。经济上, 北魏创立的均田制被隋唐沿用,经济重心南移。文化上,科技、书法、 绘画等都有长足发展。 2.手工业生产从其产品功能分类可以分为“消费性产品”和“生产 性产品”,各举两例说明。 提示:(1)消费性产品:古代大部分手工业产品都属于“消费性产品”,
4、繁盛的洛阳;
(1)地位:
全国政治中心和最大的商业中心;国际性商 业城市。
(2)繁盛的表现:
①城市规模:
规模很大,人口多,“宫厥壮丽,列树成行”。
②城市经济;
主要商业区;商品繁多;南北互市,中外 贸易发达。
5.中原人口第一次南迁高潮:中原战乱,黄河 流域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大量汉族人口 迁移到南方。 6.江南经济的发展: 原因:①北方由于战乱,人口的大量南迁,充实劳动 力,带来先进技术; ②民族融合,加速当地经济发展; ③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 兴修水利)。 表现:工商业发展,出现建康(南京)百万人口大城市。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一、时限: 220——589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 魏晋南北朝(220—589)
北朝 魏 东 蜀 汉 南 吴
方 北 方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西晋
东晋

齐 南朝

陈 朝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 政治上:①政权交替频繁,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战乱不休,南北对峙。②少数民族政权建立,和汉族 政权对峙。③民族文明共生融合,民族融合的步伐加 快。蕴含统一因素。 经济上: ①北方农业区仍是中国经济中心(北 方经济的破坏和恢复交替出现);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②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文化上:科技发展,佛教兴盛、道教兴起,儒 佛道三教并立(三教会同或“胡汉文化交融”)。
比如丝绸、瓷器等。
(2)生产性产品:冶炼业特别是冶铁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魏晋南北朝政治史
1.宰相制度变迁(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汉武帝创立中朝掌握国家决策大权,此后 中朝官员地位和权力不断提升,到东汉时已形 成尚书台。到魏晋时,三公已完全被架空,成 为荣誉头衔,而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成 为真正意义上的宰相,形成三省制。
与秦汉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是三个机构, 比三公以三位首长统辖大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与隋唐相比,三省权力划分尚未制度化。
过程:春秋时,江南初步开发;魏晋时,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 南北朝时,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 移;五代十国时,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重心完全南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1)江南经济发展较快,中原发展相对缓慢。这一时期,战乱多 发生在黄河流域,相对安定的江南开发较快。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地主享有 特权,佛教盛行,在江南开发过程中,士族庄园和寺院经济发展起 来,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与劳动力。 (3)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战乱、分裂和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的重要特征。 随着少数民族内迁,这些游牧民族把畜牧及其生产技术带到了中原 地区,牲畜饲养等方法逐步被中原汉人接受,他们也向中原汉人学 习农耕方法与生产技术,相互学习、影响,共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 发展,为隋唐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知识延伸】 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是魏晋南 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
三、魏晋南北朝经济史
1.农业:①耕作技术: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 采用耕耙技术。 ②曹魏时,马钧设计的翻车用于灌溉。 ③土地制度: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出现,隋唐发展,武则 天时,逐步破坏。) 2.手工业:①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 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②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③民间手工业在此时遭受摧残。 ④四川蜀锦;南方青瓷;建邺、扬州造纸中心。 3、商业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在离城镇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通便利地方形成了民间集市— —“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南齐书》中提到“草市尉”一 职)。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 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 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①鲜卑族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②北魏 早期汉化改革;③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④冯太后临朝听政,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前期(冯太后)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②推行均田制;③设立三长制;④推行新的租调制。 中后期(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3)性质: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的 封建化改革。 (4)影响(意义):①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②促进 了鲜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地主对北魏 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王朝统治模式的转 化;③推动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④为结束长期分 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⑤隋唐制度 渊源 。
四、魏晋南北朝文化史
1.科技: (1)数学:南朝祖冲之,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 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千年); (2)农学: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 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一部历 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 作。
2.宗教:
中原战乱不休,人民需要宗教的慰藉,统 治者也努力宣传宗教。佛教大兴,道教也发展很快, 儒学出现危机。 3.书法: 书法从自发到自觉,楷书定鼎时期。 原因:①对汉末社会危机进行深刻思考同时,特立独 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自我表达的理想形式; ②笔墨纸张的改进; 代表: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等书法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