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通史魏晋南北朝
适用于新教材通史版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

2.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建立:618 年,李渊建立唐朝。 (2)前期统治 ①贞观之治: 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②武则天统治:改国号为周,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③开元盛世:政治上选贤任能,改革吏治;经济上发展生产;文化上大兴文治; 军事上改革 兵制 。
特点是按门第等级区别士族同庶族在政治、经 济、文化上的不同地位 (2)士族政治: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 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 士族 。
(3)九品中正制【链接·选择性必修1·P30】 ①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②创立:曹魏时期,中正根据 家世 、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 由吏部授官。 ③特点:重视家世、道德和 才能 。 ④评价: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 中央集权 。但后来只看重家世,逐 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4)三省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 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3.十六国与北朝 (1)十六国: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 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4 世纪下半叶, 前秦 统一 北方,后被东晋击败。 (2)北朝政权更替
(3)孝文帝改革
时间 5世纪后期 ①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链接·选择性必修1·P22】 ②迁都: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实际上是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4)五代十国 ①唐朝灭亡: 907 年, 朱温 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②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为“五代”。南方的九个割 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③周世宗改革:为后来 北宋 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通史复习4——魏晋南北朝

①社会动荡,民生疾苦。 ②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说教为百姓找 到精神解脱。 ③适合统治者需要,统治者提倡。
⑵佛教盛行的表现
①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 下至普通百姓,许多人信奉佛教; ②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 ③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
⑶、佛教盛行的危害 ①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 削压迫,安于现状。 ②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社会 财富。
时间:
北 原因 魏 孝 措施 文 1)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 帝 的复苏和繁荣。 改 革 影响
2) 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3)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 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我国的民族融合既包括 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 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 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 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 发生。而少数民族的汉化常伴随着封建化。封建 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民族向封 建社会的过渡。
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的原因 改革的目的 改革的措施 改革的影响
时间: 471年,孝文帝继位 前提基础: 北魏的崛起,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并逐渐走向强大。
北魏制度建设的不够完善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必然性: 北 魏 孝 文 帝 原因 改 目的 革
因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 1)阶级矛盾激化: 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农民负 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女史箴图》绢本 设色 24×248公分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魏晋南北朝学案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通史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小组:_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一、导——教师导入复习课(7分钟)二、思——自主学习。
(15分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这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1.政治:大动荡、大融合。
2.经济:冶铁技术;南北朝时期出现;南北经济。
3.文化:东晋王羲之的书法;(二)隋唐时期:581——907年,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
经济:(A)农业发展特点:1、经济重心2、农具的改进:、曲辕犁、钢刃铁农具3、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开始征税。
(B)手工业发展特点:产地广、规模大、分工细、产量和品种多、技艺高(C)城市的兴旺:1、长安、洛阳 2、扬州、成都 3、汴州、广州(三)宋代: 960——1279年;1.政治:宋代设参知政事;2.经济:①棉纺织业兴起,北宋有的明确记载;②各地名窑各具风格。
③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
“海上丝绸之路”。
3.文化:(1)理学:二程、。
(2)科技:指南针用于航海、传入欧洲;唐末宋初,火药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3)文学艺术: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的词;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赵孟頫的书法。
政治--------三省六部制创制:创立于,完善于唐朝,历代沿袭。
内容: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
中书省。
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意义:①;②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④标志。
政治--------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1)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高三历史复习 通史体例讲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讲义【三国两晋南北朝】【目录】第一章,公元500年以前的中国、希腊和罗马第一节,中国六、三国两晋南北朝⒈政治。
①民族大迁徙和民族融合。
②分裂。
③九品中正制。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评价】。
⒉经济。
①江南开发。
②手工业。
⒊文化。
①农学。
②艺术【书法、绘画、石窟】。
③宗教。
说明:1】编写源自《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一文精神,略有修改。
2】材料主要来自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三套教材,少量来自网络。
3】融合必修和选修,选修内容前面使用“*”标注,BC层次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用。
4】要点式讲述,不作详尽阐述,只有补充内容才稍微详细一点儿。
【内容】六、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曹丕建魏265被西晋取代,随后刘备建蜀汉263被曹魏灭亡,孙权建东吴280亡于西晋。
317西晋亡东晋建于建康至420年被南朝宋取代,随后齐梁陈相代,589年亡于隋。
439年北魏建立,后分裂为东魏西魏被北齐北周取代,北齐亡于北周,北周581年被隋取代,589年统一中国。
此一时期为南北民族、游牧农耕、中外文化大融合时代。
⒈政治。
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农耕化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①民族大迁徙和民族融合。
由于属于寒冷时期,蒙古高原牲畜大批死亡,游牧民族南迁,进攻黄河流域的农耕民族汉族,汉族被迫南迁长江流域。
民族的迁徙,导致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北方人民与南方人民的交流,中华文明出现新的孕育,为隋唐的繁盛提供了条件。
②九品中正制。
1】内容:又称九品官人法。
内容主要有:A设置中正。
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
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人物品评,各郡设小中正官。
B品第人物。
中正官负责品评同籍士人。
品评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
这些材料被称为簿世或簿阀,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品评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
C定品:即确定品级。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通史)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课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制,度除化九管品理,弃魏氏
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
➢探究学习
问题二、探寻三省六部制的设立所体现的当时政治家们政治智慧
材料三:(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
课后思考: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用了短短七十年左右的时间,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新冠病毒肆虐的今天,在与新冠病毒作斗 争的过程中,伟大的中国人民再次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请大家结合今天所学内容,概括指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究竟有哪些体现。
2.唐朝前期,诏敕由中书令主持起草,经由门下省审驳通过后 即可下发尚书省各部执行,尚书省并无审核驳回诏敕的权力;唐 朝后期,出现了尚书省封还诏敕的现象。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 因为 A.门下省地位下降 B.藩镇威胁君主统治 C.君主专制的发展 D.朝廷政务明显增多
答案 C
封驳权原本属于门下省,尚书省负责执行,而唐后期,出现了尚书省封还诏敕的现象,这说明尚书省一 定程度上侵夺了门下省的职权,中枢机构相互制约的现象意味着皇权的发展,C项正确;门下省的地位 并未下降,排除A项;题干内容与地方藩镇无关,排除B项;朝政繁多与题干现象无因果关联,排除D项。 故选C项。
3.唐朝盛行“干谒”之风,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在内的许多 文人为寻求入仕门径向当朝权贵或社会名流呈献诗文,展示才华 与抱负而获得举荐。这一风气 A.打破了门阀对仕途的垄断 B.受汉魏时期选官制的影响 C.成为唐诗繁荣的主要动力 D.反映了科举制的高度完善 答案B
由“干谒”之风的特点“文人为寻求入仕门径,向当朝权贵或社会名流呈献诗文,展示才华与抱负而获得举 荐”,联系汉代实行的察举、征辟制和曹魏政权实行的唯才是举,B项正确;打破门阀对仕途垄断的是科 举制,唐诗繁荣的主要动力在于封建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带来的社会变革,靠关系举荐的“干谒”与 考试入仕的科举制同时实行无法说明科举制高度完善,排除A、C、D三项。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三 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华文明的鼎盛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
总特征: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华文明的鼎盛【考点预测】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 , 所以三省六部制、曲辕犁和筒车 , 唐朝城市的坊市制、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唐朝的科技、文学、书法等考点依然是 2012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 特别是本阶段考点从纵向发展阶段上来说该专题知识几乎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比如, “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时期 , 文化和科技是中国文化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 这些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
【知识整合】考点 1、物质文明1. 农业(1 耕作技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 , 北方旱地的技术形成 , 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②隋唐时期 , 江东地区出现 , 这表明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
(2 灌溉工具:①曹魏时的车。
②唐代的车。
2. 手工业(1 冶铁: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法。
(2 制瓷业 :①唐代形成两大系统。
②自唐朝起 , 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 远达洲、非洲。
(3 丝织业:技术精湛 , 吸收了织法和图案风格。
(4 民间手工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受摧残 , 到时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3. 商业(1 时社会动荡 , 商业不发达、不稳定。
(2 隋唐时 , 都市商业繁荣,市坊制度,出现、,“扬一益二”;农村集市兴起;对外贸易发达 , 唐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等。
考点 2、政治文明1. 三省六部制(1 概况:①时期 , 形成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三省体制。
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很好用)

经济: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一)社会经济特点 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 要地位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下图是依据《隋书· 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 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东晋青瓷 羊形烛台
南朝莲花尊
青釉碗
(五)、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1) 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 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寺院经 “罢五铢钱, 济盛行,加之战乱频繁; 使百姓以谷帛为 (2)表现:商业活动十分萧 市。” 条,出现了实物交换的现象。 ——曹丕 乡村出现“草市”
银元宝
金元宝
曹魏五铢钱
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
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
突厥 契丹 周 齐
隋
陈
南 北 朝 后 期 的 形 势 图
东魏 北朝: 北魏 南北朝 南朝: 宋 西魏 齐 梁
北齐 北周 陈 隋朝
经济: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一)社会经济特点 (二)江南农业的开发(时期、范围、 表现、特点、影响与原因) (三)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 (四)手工业的发展 (五)、商业发展相对缓慢
因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与汉族及 2)民族矛盾激化: 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3)社会动荡不安: 因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
影响 可能性: 冯太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 有深刻的认识。
时间: 471年,孝文帝继位
北 原因 魏 孝 文 帝 目的 改 革 措施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之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考情分析
考题
2022·全国甲卷· 25
西晋到唐地方行政体制演变
2022·全国乙· 25
皇族分封
2022·广东.3
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
广东. 20
孝文帝改革(迁都) ——非选择题
2021·福建卷.3 2021·广东卷.2 2021·海南卷 .3 2021·山东卷.3 2021·湖南卷.3 2021·天津卷.2
2.政治:政权更迭频繁,各种矛盾交织;以九品中正制选东魏官;士族北制齐度是突出的社会政 治34..现思民象想族;南文关国朝化系、家::北由民活朝长族跃期大,大交呈分融现北裂多,朝走元为向特统新征一的北 孝;多魏 文大儒民: 帝一统 改学族统一 革面封。北临建方佛国、、家道的挑繁战荣西魏奠并定取基得础新北。的周发展。 隋
三国正统观念 相权的转移,皇权的加强
唐代对修史的重视 隋唐时期南方开发 唐代地方势力的膨胀 魏晋书法
时空坐标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变迁
北朝
东魏
北齐
十六国
北魏
隋
魏
西
西魏
北周
统
蜀
吴
晋
一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南朝
社会发展趋势: 国家由分裂到统一,民族交融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20-280)
国 建立时 建立
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 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 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以后北方统一 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三、十六国与北朝(北方)
(3)北方政权的更替 ①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 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 周取代。上述5个王朝合称北朝。 ②北周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 代北周,统一全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
一、总体阶段性特征: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二、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的局面;
1、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实封王爵
2、专制主义的加强:逐渐形成三省体制
3、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选官依据:出身门第
影响:选官权利为世家大族把持,不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4、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民族融合加强。
(2)改革措施:
①经济上,均田制的推行
具体内容: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历史作用:鼓励农民垦荒、未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②政治方面:
㈠迁都洛阳
㈡按照汉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完善自身政治制度
㈢移风易俗、推行汉化
(3)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社会有了明显发展,政权封建化加速,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4)形式:少数民族的政权的汉化
(5)实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6)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认识孝文帝改革:
加速了北方地区由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
落后的征服者总被先进的文明反征服。
二、经济文明的发展状况: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农业的发展状况:
(1)北方使用耕耙耱技术,南方使用耕耙技术
(2)翻车用于灌溉
2、手工业发展状况:
官营手工业:灌钢法
民营手工业:遭到摧残
3、商业发展:比较艰难,仍得到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三、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状况:
1、思想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封建文化得到继续发展
具体表现:
(1)三教并行:
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泛传播,儒学吸收道教和佛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逐渐中国化,道教受到入学影响。
(2)北方各游牧民族政权大兴儒学,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2、科技的发展: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书法艺术:
(1)书法艺术由自发走向自觉
(2)楷书的代表人物:钟繇、王羲之
(3)草书的代表人物:王羲之、王献之
(4)行书的代表人物:王羲之
4、绘画艺术:
绘画理论的发展
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论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