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

合集下载

J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

J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隋唐部分
③佛教寺院多,在政治、经济上有很 大势力。
32
(3)影响: ①加重广大人民思想的愚昧,消磨了 人民的斗志,使人民安于现状。 ②没有解脱人民的痛苦,反而增加了 人民的负担。 ③修建佛教寺院,耗费大量财物。 ④佛寺广占田地、侵夺百姓,寺院经 济膨胀,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
33Biblioteka ⑤出现了反佛教思想(如范缜的《神 灭论》)和反佛教斗争(如北魏太武帝和 北周武帝曾先后灭佛)。 ⑥同佛教相关的绘画、建筑和石窟艺 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其带有明显的宗教 色彩和中外文化交融的特征。
一、魏晋南北朝:
(一)总体知识概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2、改革内容: (1)前期:实行俸禄制、三长制;整顿吏治、严惩贪污;实行 均田制和租调制。 (2)后期:迁都洛阳,推行习俗汉化(易服装、讲汉话、改汉 姓、通婚姻、改籍贯);尊儒崇经、兴办学校;采用汉制(官 制、礼制、律制);兴修水利、重铸铜币。
2.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道教的发展 ①东晋葛洪改造道教:结合儒家思想,宣 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使之成了为封建 统治服务的宗教。 ②萧梁陶弘景建立道教的神仙体系:吸收 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 义。
二、关于佛教传播和反佛教斗争 1. 佛教盛行: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主 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原因: ①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 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 社会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信仰。
二、北方的恢复与发展:
1、发展原因: 从社会环境、统治政策、
民族关系、技术进步等角度入手
2、恢复发展的主要表现(技术、水利、边疆) 3、北方经济特点: (1)农耕缩小,畜牧业扩展,环境破坏缓解。 (2)反复破坏和恢复,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2019年高考高中历史一轮通史复习 学案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隋唐时期

2019年高考高中历史一轮通史复习 学案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隋唐时期
考点2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
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a.北魏到唐朝前期曾推行①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相应
的义务。
b.隋唐时期出现②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c.隋唐五代时期,北方已经使用③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
易混辨析牛耕不是中国传统耕犁定型的标志
(2)手工业
a.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b.唐朝时长安、洛阳最为繁盛,扬州“雄富冠天下”;作为地区经济中心
的杭州、湖州商业十分发达。
考点3魏晋、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魏晋、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
(1)思想
a.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
价值观念的地位。
b.唐代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唐朝中后期,李翱和①韩愈成为北
制度的成熟
经济
(1)魏晋: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激烈,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
坏,经过三百多年的融合,游牧文化大都融入中原文化
(2)隋唐:随着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隋唐农业达到新的高峰
思想
文化
(1)魏晋:社会主流思想方面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
士族阶层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
(2)隋唐: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书法
a.实施:③隋唐以后成为主要选官制度,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
b.进步性: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
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公平与公正。
c.局限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④儒家经典,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取
精神和创造意识。
成就突出,唐诗繁荣。科技取得进步,出现雕版印刷术和火药

通史复习:隋唐时期

通史复习:隋唐时期

• 2、按照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 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次 简点使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 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 敇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敇三、 四出”,魏征拒不署敇,严词反驳唐太宗说: “竭泽而渔,非不得渔,明年无渔。”最终此 提案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A • A.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 B.中书省草拟的诏敇超越其部门的权限 • C.当时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制的特征 • D.体现了三权分立、制衡的原则
•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 实行三省六部制,既分工明确又互相制约, 提高了行政效率 • 实行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僚队 伍素质。 • 唐初统治者政治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 和“开元盛世”。 • 唐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思想文化:全面辉煌、领先世界、兼收并 蓄、影响深远。
● 重点阐释
1.三省六部制
沿革:魏晋时期形成三省体制,
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创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期完善。 三省: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最高行 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一一主管户口、赋 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 ──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 2、(2009高考江苏单科)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 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 3、(10年福建卷)《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 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 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 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 4、(10年广东卷)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 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 拔,主要 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通史复习二 南北朝、隋唐、宋元

通史复习二  南北朝、隋唐、宋元

第一部分通史整合专题突破古代篇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自主学习•通史整合热点考向•活化思维历史知识经常时空混乱,怎么办?建·时空坐标回顾历史,想一想历史知识经常支离破碎,怎么办?构·思维导图结合教材,试一试示例如下: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初步发展到全面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

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2.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得到全面开发。

隋唐和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海路和陆路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3.文化上:思想上,在社会的剧变中,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体系;科技上,火药、活字印刷术等发明的应用使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文艺上,科举制度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自主学习•通史整合对接一轮固本培元温馨提示:先根据本讲涉及的时空范围自主回忆相应的必记知识点,然后依据下面的“知识梳理”检验一下,效果更好。

一、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1.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制; 维护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权。

2.隋唐(1)确立并完善了 ,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科举考试选官取代了按 选官的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3)唐末“藩镇割据”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三省六部制 九品中正制 门第3.宋元(1)宋代: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增设参知政事、 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地方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转运使收财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元代: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轮通史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隋唐

二轮通史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隋唐

朝代
市的发展情况
商品买卖须明码标价 秦朝 汉朝 集中贸易.专门管理机构.管理严格 南北朝 出现草市.并实行行政管理 唐朝 草市成为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盛
宋朝 明清
“市”突破了...形成了… …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受... 草市已具有…
商业区繁华
唐诗的辉煌
1.代表: 初唐诗人:骆宾王、王勃 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
经济:隋唐时期,南方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 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思想文化: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 进步。
时间 隋 581-618
都城 长安
建立者 杨坚
政治
经济
文化

618-907
长安
李渊
省六部制、 均田制、 赵州桥、 科举制度 缂丝、商 僧一行、 业贸易蓬 《金刚 勃发展起 经》、书 来 法理论日 趋成熟、 “画圣” 吴道子、 诗歌
(5)影响
①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②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 成熟。
③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
集权。 3.藩镇割据 唐玄宗后期,设军事边镇,长官称为节度使,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 出现。藩镇拥兵自重,独霸一方。 4.行政区划: 唐代地方行政区划为道、州、县三级 5.监察: 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4讲 隋唐
——隋唐(581~907年)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强调 制度革新和全面繁荣
时段特征概览 总述:隋唐(581~907年)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期,强调制度革新和全面繁荣 政治: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 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三 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华文明的鼎盛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专题三 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华文明的鼎盛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

总特征: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华文明的鼎盛【考点预测】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 , 所以三省六部制、曲辕犁和筒车 , 唐朝城市的坊市制、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唐朝的科技、文学、书法等考点依然是 2012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 特别是本阶段考点从纵向发展阶段上来说该专题知识几乎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比如, “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时期 , 文化和科技是中国文化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 这些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

【知识整合】考点 1、物质文明1. 农业(1 耕作技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 , 北方旱地的技术形成 , 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②隋唐时期 , 江东地区出现 , 这表明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

(2 灌溉工具:①曹魏时的车。

②唐代的车。

2. 手工业(1 冶铁: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法。

(2 制瓷业 :①唐代形成两大系统。

②自唐朝起 , 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 远达洲、非洲。

(3 丝织业:技术精湛 , 吸收了织法和图案风格。

(4 民间手工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受摧残 , 到时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3. 商业(1 时社会动荡 , 商业不发达、不稳定。

(2 隋唐时 , 都市商业繁荣,市坊制度,出现、,“扬一益二”;农村集市兴起;对外贸易发达 , 唐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等。

考点 2、政治文明1. 三省六部制(1 概况:①时期 , 形成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三省体制。

(通史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

(通史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古代中国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时空线索引领]
专题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
第 1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
【关联考纲】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唐太宗
魏晋至隋唐的政治制度 1.君主专制政体 (1)魏晋:中央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1.根据史料一,概括汉、魏晋、隋唐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 [尝试解答]
提示 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 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 立宣读的‘敕书’ ” 。 [尝试解答]
提示 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 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1.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439 年, 北魏统一了北方, 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 局面。 ②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中央与地 方的矛盾尖锐。 ③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
(2)措施
均田制 ,增加收入,缓和矛盾,促使游牧民族农耕化, ①实行________
(2)科举制 ①实施:隋朝创立,唐代完善。 ②实质: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 的制度。 ③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 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
公平公正 。 风气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__________

选修部分
主题一
从“相权独揽”到“共议国事”——汉至唐中枢权力
机构的演变 史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 于是重用内朝尚书,
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 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 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 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 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 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

通史复习:魏晋至隋唐政治经济文化[课件]

通史复习:魏晋至隋唐政治经济文化[课件]

移 过 程
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开始大规模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五代十国时,重心继续南移; 南宋时,重心完全南移。时谚称“苏湖熟,天下足”。
(三)魏晋南北朝文化科技
1、思想:佛教、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
战。
2、科技:《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3、艺术:(1)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
【3】影响: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大片荒地被开垦,北方经 济恢复发展,保证政府收入,又限制了土地兼并。
③赋税制度:租调制。
(二)魏晋南北朝经济
2.手工业: ①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冶炼技术和产量,
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②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交通便利地方形成了民间集市——
武则天(武周之治)
贞观之治(627——649)
安史之乱(755-763) 780年两税法
藩镇割据 农民起义
589隋统 一
581隋建立
618年唐建立
907年唐灭亡
第一课时 中国古代文明曲折发展阶段
魏晋政治经济和文化
通史时序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220-589)是中国古代文明曲折发展阶段,是我 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才学标准,忽视了品
有利于经济发展;
德的考查,造成一些
有利于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
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官本位思想:直接促
有利于维护统治
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
发展,“学而优则仕”
推动儒学在民间的传播;
的思想至今还存在
有利于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禁锢思想:强化儒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魏晋南北朝: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公元220——589年)
(一)总体知识概况:
经济
农业:曹魏马钧的翻车,北魏推行均田制;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钢量、质大为提高。 商业:草市形成;江南经济的开发。
政治
文化
翻车复原图(曹魏时马钧发明)
经济
农业:曹魏马钧的翻车,北魏推行均田制; 手工业:发明灌钢法,钢量、质大为提高。 商业:草市形成;江南经济的开发 中央政治制度:由东汉的尚书台演变为尚 书省,继而又设立中书省、门下省,逐步 形成三省体制。官制:九品中正制。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出现“三教合一”现 象;文艺:书法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 善、草书成熟,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 一行书”;士大夫画家活跃,顾恺之(《女 史箴图》)等有力推动绘画发展。东晋《抱 扑子》中有关于火药的最早记载。
2013届高三历史
二轮通史复习 中国古代史部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总的特点:分裂走向统一;制度走向完善 (公元220——589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220年-----589年(公元3世纪初至6世纪未)
政治
经济
民族
文化
• 1、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 • 2、士族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 • 3、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 • 4、北方战乱频繁,经济反复的破坏 和恢复 • 5、民族融合加强。 • 6、科技发展,宗教盛行。
5、江南经济开展的启示:
(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 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表现为农业 重心的南移。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政治
文化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的 社 会 经 济
江南农业 的发展
原因、表现、特点、影响
北方农业 的恢复与 发展 手工业 的发展
商业的 发展 社会生活 的变化
原因、表现
纺织、冶炼、制瓷、造纸 原因、表现
原因、表现
1.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 (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 位; (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 (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
22
典例精析
23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读图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A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A项与题干 时间不符。 B项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 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 B 项缺乏足够信息支持。 C 项南北朝时期北 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 C项不符合史 实。 D项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 利于经济发展,故D项为正确选项。
(2)农学 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 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 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学 ①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 地图的原则。 ②郦道元著《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 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蜀: 蜀锦行销吴、魏
2、冶铁:相州军刀,百炼钢工艺相
当成熟,发明了灌钢法 南方:青瓷
3、制瓷
北方:白瓷
4、造纸术
技术进步,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重要造纸中心
四、商业的发展:
特点:1、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2、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活跃。
五、社会生活的变化: 1、原因
2、表现:饮食、服饰
典例精析
(2011· 全国新课程卷)下图是依据《隋 书· 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 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 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 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经济上:占有很多的土地和劳动力。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 代担任重要官职。 文化上:崇尚清谈, 往往占据高级 文官职位。
3、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民族和民族融合的概念
民族:
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 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 同语言、共同地域、 共同经济生活、共同 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共 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 共同体。
【例1】 (2009·开封模拟)关于魏晋南 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原 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灌溉工具的改进 C.水利设施的大量兴修 D.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原因 的分析能力。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政治局势、 生产技术、水利工程建设、统治者的政策、 劳动力资源、自然条件等。三国时期,黄 河流域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处在魏国的统 治之下,但南北对峙长期存在。由此即可 判断D项不是这一时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 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答案】 D
2.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1)道教的发展 ①东晋葛洪改造道教:结合儒家思想,宣 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使之成了为封建 统治服务的宗教。 ②萧梁陶弘景建立道教的神仙体系:吸收 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 义。
二、关于佛教传播和反佛教斗争 1. 佛教盛行: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主 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原因: ①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 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 社会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信仰。
(2)规律 由黄河流域逐步转移到长江流域一带,由 内地逐步转移到沿海一带;经济重心南移 的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表现 最为突出。 (3)启示 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 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在北方战乱而南 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生产力的进 步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及时引进、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的重要保证。
①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 稳定;②北方农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 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 南;③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农业 生产;④政治中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 开发;⑤南方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海外 贸易也优于北方。
2.江南农业的开发 (1)原因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劳动力,带 来了先进生产技术; ②南方的民族融合,加速了江南经济的发 展; ③统治者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如 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 利等; ④南方相对稳定,为南方经济的开发提供 了有利条件; ⑤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二、北方的恢复与发展:
1、发展原因: 从社会环境、统治政策、
民族关系、技术进步等角度入手
2、恢复发展的主要表现(技术、水利、边疆) 3、北方经济特点: (1)农耕缩小,畜牧业扩展,环境破坏缓解。 (2)反复破坏和恢复,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三、手工业的发展
魏: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
1、丝织业
吴: 培育出八辈之蚕
一、魏晋南北朝:
(一)总体知识概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2、改革内容: (1)前期:实行俸禄制、三长制;整顿吏治、严惩贪污;实行 均田制和租调制。 (2)后期:迁都洛阳,推行习俗汉化(易服装、讲汉话、改汉 姓、通婚姻、改籍贯);尊儒崇经、兴办学校;采用汉制(官 制、礼制、律制);兴修水利、重铸铜币。
民族融合:
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 是民族间经济、文化 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 系的结果。 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 种进步和经常的现象, 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 走向统一的必然趋势。
3、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
北方战乱:
曹操的统一北方的战争(如:官渡之战)
曹操与孙刘的赤壁之战
西晋建立前后灭蜀、吴的统一战争
③佛教寺院多,在政治、经济上有很 大势力。
32
(3)影响: ①加重广大人民思想的愚昧,消磨了 人民的斗志,使人民安于现状。 ②没有解脱人民的痛苦,反而增加了 人民的负担。 ③修建佛教寺院,耗费大量财物。 ④佛寺广占田地、侵夺百姓,寺院经 济膨胀,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
33
⑤出现了反佛教思想(如范缜的《神 灭论》)和反佛教斗争(如北魏太武帝和 北周武帝曾先后灭佛)。 ⑥同佛教相关的绘画、建筑和石窟艺 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其带有明显的宗教 色彩和中外文化交融的特征。
(2)概况 ①范围: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 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 ②表现:开垦大量土地、耕作技术进步、 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 位面积产量提高。 ③特点: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 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 要产粮区。 ④影响: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 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为隋朝的统一 及隋唐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田园诗 风格:诗歌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桃花源诗》等。 ③民歌——新乐府诗大为盛行 特点: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 代表作有《采桑度》等;北方民歌慷慨激 昂,既有恋歌,又有牧歌、战歌,代表作 有《敕勒歌》《木兰辞》等。
②绘画 特点:带有宗教色彩。 著名画家:三国时的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 的始祖;东晋顾恺之以擅长人物画著称, 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 ③石窟艺术 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石窟艺术发展。代 表作: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 石窟。
一、魏晋南北朝:
(一)总体知识概况: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改革背景: (1)宗主督护制使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严重影响政府赋税收入 和徭役征发,同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社会矛盾激化; (2)鲜卑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各族 人民起义不断爆发; (3)冯太后临朝听政,掌握实权,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 (4)拓跋珪执政措施开始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进程,为孝文帝改 革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