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朝代的更替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

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朝代更替表东汉(25—220)│┌————————————————————┐│↓│蜀(221—263)———→魏(220—265)吴(222—280)↓│西晋(265—316)←—————┘│┌————————————————————————————————┐│││││十六国(304—439)│││┌———————————————─———————————————┐││↓│││┌——————【成汉】(氐)【汉(前赵)】(匈奴)代(鲜卑)│││(304—347)(304—329)(338—376)│││↓││││后赵实现了北方地区的部分统一←—【后赵】(羯)→冉魏(汉)→【前燕】(鲜卑)│【前凉】(汉)││与前燕、前凉并存(319—351)(350—352)(337—370)│(320—376)││↓↓↓││———————│↓↓东晋(317—420)————→前秦于382年进驻西域实现了北方地区的统一←—————【前秦】(氐)│↑ 383年淝水之战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351—394)│││││┌—————————————————————————————————┤│││││││└—西蜀(汉)【西凉】(汉)【后凉】(氐)西燕(鲜卑)│(405—413)(400—421)(386—403)(384—394)││││││┌—————————————┐││↓││↓↓│【北凉】(匈奴)【南凉】(鲜卑)【后秦】(羌)→东晋【后燕】(鲜卑)│(401—439)(397—414)(384—417)↑(384—409)│││││││││││┌—————┐││↓│││↓↓│【西秦】(鲜卑)【夏】(匈奴)【南燕】(鲜卑)【北燕】(鲜卑)├————┐│(385—431)(407—431)(389—410)(409—436)││↓↓↓↓││┌———————————————————————————————↓││↓宋(420—479)南(420—589)北(439—581)北魏(386—534)—→北魏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地区│││││││┌————————————┐↓││││齐(479—502)朝朝西魏(534—557)东魏(534—550)↓││↓↓梁(502—557)│└——北周(557—581)←—————北齐(550—557)↓││陈(557—589)→┴——————————┐│↓↓隋(581—618)注:①“↓、↑、←、→”表示该政权被谁所灭,“│”表示该政权由前一政权分裂而来。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高中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1)八王之乱(291年到306年)
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 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 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事实上,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 远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故史称为“八王之乱”。
二、东晋(317年~420年,都城建康,即今江苏南京)
1、东晋的建立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 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
东晋与之前的东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 朝,六朝都城都是南京,因此,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
2、重要事件——淝水之战(383年)
“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远 不止五个游牧民族,而是指西晋末年各乱华胡人的代表。他们在华北地区建立 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 的有五胡十六国。后北方被前秦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
这一时期,由于政局动荡,大量百姓与世族南迁。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 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西晋元气 大伤,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即五胡乱华时期。
(2)五胡乱华(304年到439年)
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304年成汉政权和刘氏政权建立开始算起,一直到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这一时期,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 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政权对峙的时期。
基业。孙权,生于公元 182 年,从小就善于骑射,文武双全,跟随 父亲兄长一起打天下。十五岁时,孙策就让孙权担任阳羡县长(也就 是如今的江苏宜兴),可谓是年少有成。公元 200年,也就是孙权十 八岁那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掌事,做会稽太守,开始了他统 领江东的生涯。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变迁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变迁

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涵盖了公元220年至589年的时间段。

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巨大变迁。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一时代的变革。

一、政治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迁主要集中在中央政权的更迭和地方割据的兴起。

该时期的政权更迭主要包括三个朝代:曹魏、东晋和南北朝。

曹魏是三国时期魏国建立的政权,继承了东汉末年的政治体制;东晋是曹魏灭亡后江东地区的王朝,奠定了南北朝时期的基础;南北朝则是东晋分裂后南方和北方政权的对立。

这样的政治变迁导致了中央政权的削弱和地方势力的增强,进一步导致了国土分裂和多年战乱。

二、经济变迁在经济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变革。

首先是土地制度的变迁。

此时期开始出现了寺院大量兼并农田的现象,导致了土地掌握的集中化。

其次是农业生产的变革。

在南北朝时期,水稻开始广泛种植,并通过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建设来提高农业产量。

此外,手工业的兴盛也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例如,丝绸业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文化变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的文化变迁主要体现在文学、艺术和思想方面。

在文学方面,此时期涌现了大量的文人墨客,他们以作诗、赋和散文闻名于世。

代表人物如曹操、左思、陶渊明等。

在艺术方面,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和佛教石窟艺术达到了巅峰,例如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等。

思想上,此时期出现了一系列的学派,如道教、佛教和儒家等,对于后世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起来,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变迁涵盖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政治方面,中央政权的变迁导致了国家的割据和战乱;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等行业的兴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文化方面,大量文人墨客的出现和艺术的繁荣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这一时期的变迁对于后世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完整word版)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

(完整word版)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

(完满word 版)魏晋南北朝朝代更替表魏晋南北朝( 220 年— 589 年)朝代更替表东汉( 25—220)│ ┐┌ ————————————————————│ ↓ │蜀( 221— 263)———→ 魏( 220— 265)吴( 222— 280) ↓ │西晋( 265— 316) ←—————┘│┐┌ ————————————————————————————————│ │ ││ │ 十六国( 304— 439)│ ││┐│┌ ———————————————─——————————————— ││ ↓│ │┌——————【成汉】 (氐) 【汉(前赵)】(匈奴)代(鲜卑)│││( 304— 347)( 304— 329)( 338— 376)│ ││↓│ │ ││ 后赵实现了北方地区的部分一致 ←—【 后赵 】(羯)→ 冉魏(汉)→【前燕】 (鲜卑)│ 【前凉】(汉)││ 与前燕、前凉并存 ( 319— 351) ( 350—352) ( 337—370) │ ( 320— 376) ││↓ ↓ ↓││———————│↓↓东晋( 317— 420)————→ 前秦于 382 年进驻西域实现了北方地区的一致 ←————— 【前秦 】(氐)│↑383 年淝水之战与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场面( 351— 394)││┌ —————————————————————————————————│││┤││ │ │ │ │ │└— 西蜀(汉) 【西凉】(汉) 【后凉】(氐) 西燕(鲜卑) │( 405— 413) ( 400— 421) ( 386— 403) ( 384— 394) │ │ │ ┐ ││ │ ┌ ————————————— ││ ↓ │ │ ↓ ↓ │【北凉】(匈奴) 【南凉】(鲜卑) 【后秦】(羌)→ 东晋 【后燕】(鲜卑) │ (401— 439) (397— 414) ( 384— 417) ↑ ( 384— 409)│ │ │ │ │ │││││ │ ┌ —————┐││↓ │ │ │↓ ↓ │【西秦】(鲜卑) 【夏】(匈奴) 【南燕】(鲜卑) 【北燕】(鲜卑) ├————┐ │(385— 431) (407— 431) ( 389— 410)(409— 436) │ │↓↓ ↓↓ ││┌———————————————————————————————↓ │ │↓宋( 420— 479) 南( 420— 589) 北( 439— 581)北魏 ( 386—534)—→ 北魏于 439 年重新一致北方地区│ │ ││ ┐│ │ │ ┌ ————————————↓ │ │ │ │齐( 479— 502) 朝 朝 西魏( 534— 557) 东魏( 534— 550)↓ │ │ ↓ ↓梁( 502— 557) │ └——北周( 557— 581)←—————北齐( 550— 557)↓ │ │陈( 557— 589)→┴——————————┐ │↓ ↓隋( 581—618)注:① “↓、↑、←、→”表示该政权被谁所灭, “│”表示该政权由前一政权分裂而来。

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变迁分析

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变迁分析

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变迁分析在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变迁。

这段历史时期从东汉灭亡后一直延续到隋朝的统一,持续了数百年之久。

这个时期的政权更迭不仅影响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也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首先,我们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背景。

经历了东汉末年的混乱和黄巾起义后,东汉政权的统治力量开始衰弱。

这为黄巾叛乱的首领和地方势力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这些势力争夺政权,形成了割据局面,局势一度相当混乱不堪。

辽东的公孙渊、冀州的曹操等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形成了魏国。

魏国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后,南方出现了以刘备为首的蜀国和以孙权为首的吴国。

而在北方,曹操的子曹丕又篡夺了魏国的政权,建立了晋国。

这意味着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晋国继续东汉统治时期的传统文化,对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然而,晋国政权的建立并没有带来长久的稳定。

后来的晋怀帝时期,中央政权的衰弱和地方势力的崛起再次导致了政权更替。

司马炎建立的东晋国取代了西晋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东晋政权。

东晋的统治时间较长,经过了多次政权更迭,但却一直在南方地区存在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与此同时,北方地区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权更替。

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政权主要有北魏、东魏、西魏等。

北方的政权变迁主要受到游牧民族的侵袭和挑战。

由于北方地区的土地条件较为贫瘠,无法满足大规模农耕社会的需求,这导致了北方政权频繁更迭的局面。

与政权更迭密切相关的是社会经济的变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权不断衰弱和分裂,使得地方势力兴起,导致藩镇割据,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这种分裂状况使得社会经济活动受到了影响,大规模的农田荒废,农业生产减少,导致了社会经济的衰退。

在文化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众多,士人们投身于文化的追求,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气。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中 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中 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期。

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族融合加剧,文化交流频繁,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始于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终于隋朝的统一,历时约四百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政治局势错综复杂。

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引发了诸侯割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统一了北方。

然而,赤壁之战的失利使得曹操未能实现全国的统一,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后期,曹魏政权被司马氏篡夺,建立了西晋。

西晋短暂统一了全国,但由于内部的腐败和宗室纷争,很快爆发了“八王之乱”,导致国力空虚,北方少数民族趁机纷纷南下,西晋灭亡。

此后,东晋在南方偏安一隅,北方则陷入了十六国的混乱局面。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北方的十六国相互攻伐,战乱不断,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在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纷纷汉化,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促进了民族融合。

南北朝时期,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更替,政治依然动荡不安。

北朝则先后由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统治。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但北魏后期的政治腐败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了分裂。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导致大量人口迁徙。

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迁,给南方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同时,民族之间的迁徙和交流也使得各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在经济方面,由于战乱的破坏,北方经济遭受重创,而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农业上,南方的水田农业逐渐兴起,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农业技术的改进提高了粮食产量。

手工业方面,纺织、冶铸、陶瓷等行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商业也逐渐活跃,城市的兴起和货币的流通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文化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文化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文化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多变的时期。

政权更迭不断,而在这种政治动荡之中,却孕育了文化的交融与繁荣。

本文将从政权更迭与文化交融两个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演变。

一、政权更迭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可分为魏晋南北朝四大时期。

首先是东晋(317年-420年)。

东晋政权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给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奠定了基础。

东晋的创立标志着中央政权从北方的魏晋转移到了南方。

其次是十六国(304年-439年)。

十六国时期,中国大陆由三国魏、东晋及河西走廊的西晋三个割据政权相互争夺,局势动荡不安。

之后是南朝宋、齐、梁、陈(420年-589年)。

这一时期南朝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北方魏政权的南北分裂,南朝的政权更迭与北方的政权更迭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是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386年-581年)。

北朝政权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局面,北方政权最终实现了统一。

二、文化交融在政权更迭的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广泛的文化交融,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首先是道教的兴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流行起来,并与传统的儒释道文化相互融合。

道教的思想影响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次是文人墨客的活跃。

经历了连年来的动荡战乱,士人们逃离战乱中心,聚集在一些文化重镇,如建康(今南京)。

他们以文学为媒介表达自己的情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使建康成为了当时的文化中心。

此外,佛教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并与当地的宗教观念相融合,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文化交融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权的更替不断改变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身份,也推动着文化的流动与交融。

在这个时期,道教、文人墨客以及佛教的兴起与流传都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段历史时期的政治动荡与文化繁荣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景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涵盖了公元220年至589年,共计369年。

此时期的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变动剧烈,文化交流活跃,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权更迭与分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权发生了多次更迭和分裂。

东晋、南朝宋、齐、梁和陈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南方政权,而北方则先后出现了曹魏、西晋、五胡十六国、北齐和北周等政权。

这些政权之间的斗争与分裂,导致了国家的割据和动荡,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性。

二、社会经济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变革。

农业生产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主要支柱,粮食生产不断增加,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

同时,由于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土地兼并严重,社会贫富差距加剧,造成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激化。

三、文化繁荣与思想观念转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繁荣发展。

文人墨客活跃于社会各个领域,文化交流频繁。

在文学方面,出现了诗人陶渊明、曹操等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和文人。

同时,佛教的传播也使得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较为深厚的融合。

四、佛教的兴起与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并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的兴起带动了汉传佛教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佛教高僧和宗派。

佛教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国思想观念的转变。

五、边患与汉族统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频繁遭受外族入侵和边患威胁。

五胡十六国时期,羯族、氐族、匈奴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政权,并对北方汉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直到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魏建立后,汉族才得以统一北方,结束了长达几百年的分裂。

六、统一的希望:南朝隋唐的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但也为后来的南朝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激烈的社会变革,使得南方政权得以崛起,最终由隋朝和唐朝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

总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动和发展的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秦汉王朝,从公元前2连到江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煤时期。

秦汉王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袭。

秦统一前后,印度的孔雀王朝曾盛极一时。

不同的是,秦亡之后中国出现了两汉长达四百年的大一统繁盛局面,而孔雀王朝之后,印度迟至公元4世纪才形成局部统一。

当秦汉屹立于东亚的时候,地中海和西亚雄踞着古罗马和安息两个大国。

古罗马是当时欧洲的文明中心,秦汉王朝是东方的―大文明中心。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开始影响世界,世界优秀的文明成就也逐渐传入中国
(一)秦
一、秦朝的统一
秦王嬴政即位时,统一条件基本成熟。

那时,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春秋战国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统一;秦国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嬴政掌权后广泛搜罗任用外来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东方大国;此后,秦又统一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形成中国历史上幅员空前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秦始皇为统一岭南,下令兴修灵渠,以沟通湘水和离水②,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

灵渠长三十多公里,位于广西兴安,是世界现存的古老人工运河之一。

它的开通便利了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

灵渠中有陡门控制水量,船只可逐级上进和下降。

秦朝的疆域,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频南海,北抵长城一带。

在这个范围之内,生活着各族人民两千多万人。

灭六国后,秦始皇命蒙恬发兵30万出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

为了抵御匈奴南下进扰,巩固北部边防,秦始皇命蒙恬主持修筑了万里长城。

整个工程“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长城对抵御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起到一定作用,保障了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长城的修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富于智慧和独创性的见证。

秦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伟大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秦末农民战争
秦始皇末年,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统治更加昏庸和残暴,终于引发了农民大起义。

秦的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九百多戍卒,在大泽乡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起义。

起义军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队伍迅速壮大,不久在陈建立张楚政权。

第二年,农民军在秦军进攻下,遭到巨大挫折,吴广、陈胜先后被部下杀害。

由刘邦、项羽等人领导的起义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

不久,赵高杀秦二世,另立子婴为秦王,公元前207年,刘邦军至咸阳附近,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阅读思考: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
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阅读上面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李斯与王绾各持什么主张?李斯的言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②②秦始皇肯定并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对后世有何影响?
(二)两汉的统治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秦亡,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刘邦为汉王。

此后,刘邦和项羽前后进行了四年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刘邦顺应秦以来的统一形势,以富饶的关中为根据地,终于由弱变强,击败项羽。

相反,项羽对大一统缺乏正确认识,又不善于用人,刚愎自用,烧杀掳掠,失去民心,因而由强变弱。

公元前202年初,项羽被围于垓下,人少食尽,四面楚歌,后突围至乌江自刎。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

二、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在位期间,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文帝和景帝重视农业生产。

他们多次减免田租赋役,后定田租为三十税一。

开放山林川泽,鼓励农民进行副业生产,活跃商业市场。

二、改革法律。

文帝废除秦朝的株连,用笞刑取代某些伤残肢体的肉刑,景帝又继续减轻刑法,各级官吏亦断狱从轻。

三、提倡节俭,反对侈靡,减省财政支出。

(汉武帝初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史记》
三、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汉宗室刘秀称帝,沿用汉的国号。

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即汉光武帝。

东汉初年,经济凋敝,社会动荡。

刘秀采取安抚的统治方法,即以“柔道”治天下。

经光武帝多年努力,社会安定下来,经济得到恢复,户口增加,史称“光武中兴”。

四、东汉的名存实亡
东汉后期,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统治越来越腐朽。

皇帝大造宫室,广选宫女,后宫之费每日数百万钱,对百姓搜刮无度。

民不聊生,被迫铤而走险。

汉灵帝公开卖官,高低官品各有定价。

如公1000万,卿500万。

地方官属肥缺,定价更高。

州郡长官卖到2000万。

富者纳钱即可上任,贫者先到官后纳钱,但价钱要提高一倍。

184年,巨鹿人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作号召,利用宗教,组织全国几十万人同时起义起义民众头裹黄巾,称为“黄巾军”。

黄巾军焚烧官府,攻打豪强地主田庄,队伍一度发展到一百多万人。

东汉政府急忙调集军队进行镇压,黄巾军主力英勇战斗,终被东汉统治者镇压下去。

但东汉王朝也名存实亡。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东汉的一些州郡长官和豪强地主扩充武装,积蓄力量形成许多大小割据势力。

他们之间相互攻杀,几年后形成袁绍、曹操等一些较为强大的割据军阀。

200年,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在官渡决战。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