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白《静夜思》的几则译文谈古诗英译

合集下载

古诗词英译对比 静夜思

古诗词英译对比 静夜思

三译前两句与杨宪益所பைடு நூலகம்几乎一样。
a pool of light诗意较浓。三译与四译后两行 的"举头"、"低头"分别译成Eyes raised和 Head bent虽达意,但不够口语化,独立主格结 构的语气给人以生硬呆板之感,二译中分词 的应用语气要缓和的多。
10 Quiet Night Thoughts Moonlight be fore my bed, Could it be frost instead? Head up,I watch the moon; Head down,I think of home. (赵甄陶译)
古诗词英译对比: 静夜思
李白《静夜思》是一首清新隽永,意味深长
床前明月光, 举头望明月,
此诗一出,千百年来人们争相传诵,妇孺皆知。 它"朴素自然,语言如话,含蓄有致"(左钧 如,1998)。清人沈德潜评此诗说:"旅中情思,虽 说明却不说尽"。确是一语道破此诗真谛。愈 樾评此诗谓"月色之感人者深也。盖欲言其感 人之深而但言如何相感,则虽深以浅矣;以无情 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意则意真。知此者可以 言诗乎!"(《湖楼笔谈》,瞿蜕园等,1980)。何庆 善点校此诗时称赞道:"思乡诗最多,终不见如 此四语之真率而有味。此信口语,后人复不能 摹拟,摹拟便丑"(黄生,1995)。
(许渊冲译)
四种译文均出自许渊冲教授之手。从结构
看,与原诗相同都是四句,韵式是英语格律体 常用的abab韵式。原诗第二行是此诗的诗眼, 也是翻译的难点,因而译文变化较大。第四 译第二行比其它三译更切原诗"疑"的意境。 整体而言,一译不够简练,把"疑"字译成I think, 与原诗有距离,太直。find与"望"严格说来,并 不相等。

《静夜思》古诗英文

《静夜思》古诗英文

《静夜思》古诗英文
哎呀,你知道李白那首不?就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
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么经典的诗要是翻译成英文,那可有意思啦!
比如说,“床前明月光”,有人翻译成“Before my bed lies a pool of moonlight” ,你想想,这和咱们中文原句的韵味是不是有点不同?就
好像咱们吃中餐和西餐,虽然都是美食,可味道就是不一样!
“疑是地上霜” 被译成“It seems like frost on the ground” ,这是不是让你有种恍惚的感觉?就好像在大雾天里,看不清前方的路。

再看“举头望明月” ,“I raise my head and look at the bright moon” ,
哎呀,这多直接,可就是少了咱们中文那种含蓄的美,对吧?
“低头思故乡” ,“Lowering my head, thinking of home” ,这翻译得倒是挺直白,可哪有咱们古诗里那种深深的思乡情愁呀!
我觉得吧,古诗翻译成英文,虽然能让外国人了解个大概意思,但
真要体会其中的精妙和情感,还得是咱们中文!你说是不是?。

【doc】浅析李白《静夜思》的四种英译文

【doc】浅析李白《静夜思》的四种英译文

【doc】浅析李白《静夜思》的四种英译文浅析李白《静夜思》的四种英译文文化广场浅析李白《静夜思》的四种英译文原诗简介及分析在中国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歌作品中,《静夜思》是一首清新隽永,意味深长的五言绝句,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情愫.因其高超的写作手法和真挚感人的艺术魅力,在深受国人推崇的同时也颇受译家青睐,仅英语的译文就达20余种. 众所周知,读诗不仅仅要读它的语言本身,而且要透过语言的表象读出它背后所蕴涵的深意,所以说"诗在言外".在翻译诗歌作品的时候,要设法理解作品,即细读原作,抓住隐藏在浅白语言中的美和情感,体会其中的韵味.译者要做到传情传神,尽量迁移或再现原诗的形式美,音韵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风格美.在比较各个翻译版本之前,先来分析和欣赏李白的原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美华丽的辞藻, 只用叙述的语气描写诗人独自望月而思乡的情景,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显然当时是深夜,诗人或许刚从睡中醒来,或许根本未睡,他发现床前的月光像霜一样清冷而明亮. 于是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不禁怀念起自己的故乡,于是低下头陷入了回忆之中.他的乡情一定有这样那样的具体内容,但却没有具体反映在诗中.全诗的中心意象为"明月",是明月撒下的光辉引出"明月"的具象,而后又是"明月" 引出"故乡",同时诗人的乡思只是点出而已,内容和程度都很模糊,与"明月"可谓虚实相生.从文体方面看,此诗以寻常口语表现平凡的生活场景和 1o0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l05一邓沙琪(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普通的感情活动,人人都能理解.此外,它不是一首格律诗,不讲平仄,不讲粘对,但句子短小整齐,声韵悠扬,读起来琅琅上,风格清新,简洁明快.全诗四句二十个词,融时口.言简意赅与空,远与近,高与低,情与景,现实与幻想于一炉,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一,二,四行押"ang"韵,格律工整对仗, "明月光"与"地上霜""举头"与"低头""望"与"思"前后相互照应,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含蓄,洗练,自然的特点.就诗的句法而言,该诗从头到尾没有一个主语:谁的床前?谁看到了月光? 谁在望月?谁在思故乡?而英语的句子中主语是很难省略的, 这就构成了翻译的困难.此外,由于英汉文化之别,汉语推崇"朦胧中透出神奇"之美,英语则崇尚"明澈中显露逻辑"之美,英汉语言表达方式与时代背景的差异更让诗歌的翻译难上加难.因此译者不仅要必须具备驾驭翻译理论和运用翻译技巧的能力,而且要有深厚的汉诗和英诗功底,扎实的东西方文化知识以及诗人的才情.这里我们选取了四种不同版本的译文进行比较赏析. 二分析欣赏四种译文NightThoughtsInfrontofmybedthemoonlightisverybright.1wonderifthatcanbefrostonthefloor?Iliftupmyheadandlookatthefullmoon,thedazzlingmoon.Idropmyhead,andthinkofthehomeofoldday.(Tr.AmyLowell译)很多译者都认为,诗意忠实于原诗是第一位的,这种忠实可以通过再现原诗的意象获得,因此把唐诗翻译成自由体诗也无不可.这篇译文作品就采用了自由诗体,没有用韵,与原诗的形式相差较大.原诗的第二句用一个"疑"字,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理感觉.这首译诗用疑问句"1wonderffthatcanbefroston thefloor?"来表现这个"疑"字,显得有些生硬.第三句添加了the fullmoon(满月)和thedazzlingmoon(耀眼的月亮),作为增饰.第四句在"故乡"上加上olddays(往昔),把原文的意思延伸了.而dazzling(耀眼的,眩目的)一词在程度方面过于强烈.总体来说, 此译文虽然存在一定不足,但也基本表现出了原诗的意境.且句式用词都很口语化,便于国k读者的理解.NightThoughts1wake,andmoonbeamsplayaroundmybed, Glitteringlikehoarfrosttomywanderingeyes;UptowardsthegloriousmoonIraisemyhead, Thenlaymedownandthoughtsofhomearise. (Tr.HerbertA.Glies译) 这首译诗是以英文四行体翻译的,各行音节基本一致,其中第一行,第四行是标准的抑扬格五音步,韵式为abab.第,句中的"wake"添加了原诗没有的意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能是诗人"醒来"后的所见,这属于从原诗引出的合理联想.另外,译者为了工整音步,将"疑是"译作like,"地上"也去掉了.但"低头"改译为laymedown的变动较大,由汉语的具体动作变成了英诗中较常见的隐喻表达.ATranquilNightAbed,Iseeasilverlight,1wonderifit'sfrostaground.Lookingup,Ifoundthemoonbright; Bowing,inhomesicknessI'mdrowned.(许渊冲译)许渊冲教授是我国翻译界的前辈,他译的《静夜思》基本保持了唐诗的对仗与韵律风格,并体现了原作思想和语言上的艺术风貌.从篇章结构看,许译在句型排列上整齐,错落有致.也用了abab的韵脚.该诗第一行的light和第三行的 bright,第二行的aground和第四行的drowned都是尾韵,同时又为consonance(和音).这样译诗就拥有了韵律美.强调原作中动作的顺序转承,即由见到疑,由疑到望,由望而思.只用了七至八个单词,使每行的音节数目基本相同.每首每句的节奏和长短都整整齐齐,力求传达中国古诗特有的形式美. NostalgiaAsplashofwhiteonmybedroomfloor.Hoarfrost?Iraisemyeyestothemoon.thesanlemoon.Assceneslongpastcometomind,myeyesfallagainontheSplashofwhite.andmyheartachesforhome.(翁显良译)翁显良的译诗用简单明了的言词描述了诗人月夜思乡的情怀,基本符合原诗的风格,但在形式上用散文的解释性语言来描写,完全没有按照韵诗的韵律格式来表达."疑是地上霜" 被转换成"Hoarfrost"(结霜了)的反问句式来表达疑问心理,乃为汉式英语.这首译文照原文直接翻译,带有汉语语篇结构模式的痕迹,句与句直接组合,中间缺少衔接手段,语义显露,诗意不多.此外,在对题目的翻译中,前三个译本都不约而同地文化广场强调"静夜"的意象,着重渲染环境氛围.只有翁显良用了 "Nostalgia"(乡愁),强调这首诗的中心情感.三综合分析四个译本从不同角度忠实于原着,或多或少地秉承了原作的风格.但无论中西译者,由于英汉语言差别较大,都必须对译文进行调整和改造.1在主语以及动词的时态,语态等方面.原诗通篇无主语,英译时必须补出主语.如前一句"床前明月光",四首译诗大致有两种补法,一是以"我"做主语,二是用"Asplash ofwhite"直译观感.从时态上看,汉语本身无时态,直接表达感受或描述.英语动词则须有时态,本论文选取的四位译者都用现在时,其他译者中也有用过去时的例子.2在英汉诗歌形式方面.汉语古诗排列整齐,简练, 虚词很少,信息载量较大,连续几个词造成的意象可构成一幅幅画面;英诗则介词,连词,冠词一般不可缺少,这就使得在行数体例方面完全对应十分困难.外国译者的翻译会根据英诗的体例做一些散文化意译ProseParaphrase)的调整;而中国译者如许译比较注意维护原诗的形式,倾向于采用诗化翻译法 (VersifiedTranslation),尽量译得简练.但有时过分追求这一点,又会影响意境的传递.3英汉诗歌的韵律.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汉语基本上是单音节,并无明显的重音,由四声构成发音的抑扬顿挫,主要以平仄音调组成诗句的韵律.英语是多音节语言,依靠单词中的元辅音,长短音和重音来形成韵律.双方各自不同的韵律美很难在英汉互译中表现出来.四篇译文中,第二和第三译文对此做了尝试,但仍然难以完美地体现.可见诗歌的形式,技巧,语言应用,格律及所反映的意境等元素要想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难度是极大的. 传达"意思"不易,传达"意境"尤难.本文对《静夜思》的四个英文译本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探讨如何才能在翻译中更好地重现原诗的美.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必须要把诗歌所涉及的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在翻译文本中实现最大限度的信息对等传递,在译文中力求再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达到形神兼顾.翻译者必须坚持这种长期不懈的追求.参考文献【1]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3]贺新辉.唐诗精品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105101。

从译意、译味、译境角度比较唐诗《静夜思》的四个英译本

从译意、译味、译境角度比较唐诗《静夜思》的四个英译本

从译意、译味、译境角度比较唐诗《静夜思》的四个英译本唐诗《静夜思》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诗歌,被许多译者翻译成英文。

本文将从译意、译味、译境三个角度比较四个英译本,包括: 1. Pound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Waley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Yip版:Moonlight before my bed,Maybe frost on the ground.Lift my head and see the moon,Lower it and think of home.4. Watson版:Tonight at my bedside, the bright moonlight,Like frost on the ground.I raise my head to watch the bright moon,And lower it, thinking of my homeland.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在译意方面,四个版本都保留了原文的意思,没有偏离原意。

在译味方面,Pound版和Waley版使用了相同的译法,用“明月光”来表达月光的亮度,而Yip版和Watson版则用“Moonlight”和“bright moonlight”来表达。

另外,Pound版和Waley版用“疑是地上霜”来表达月光下的景象,而Yip版和Watson版则用“Maybe frost on the ground”和“Like fros t on the ground”来表达。

在译境方面,Pound版和Waley版都使用了“故乡”这一汉语独有的词汇,而Yip版和Watson版则使用了“homeland”。

另外,Watson版将“Tonight”加入到了译文中,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这是一个夜晚的情景。

综上所述,四个英译本都有其优缺点,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

十句古诗名言用英语翻译

十句古诗名言用英语翻译

十句古诗名言用英语翻译1. "静夜思" by 李白- Chinese: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English: Before my bed, the moonlight glows so bright, I suspect frost on the ground. I raise my head to gaze at the bright moon, and bow it to think of my hometown.2. "登鹳雀楼" by 王之涣- Chinese: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English: The sun sets behind the mountains, the Yellow River flows into the sea. To extend one's view a thousand miles, one must ascend one more floor.3. "春晓" by 孟浩然- Chinese: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English: In spring, one sleeps without noticing dawn, hearing birds everywhere. The sound of wind and rain last night, who knows how many flowers have fallen.4. "望岳" by 杜甫- Chinese: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English: I shall ascend to the utmost peak, to look down upon the lesser mountains.5. "江雪" by 柳宗元- Chinese: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古诗词英译对比 静夜思

古诗词英译对比 静夜思

3 Thoughts in a Tranquil Night Athwart the bed I watch the moonbeams cast a trail So bright,so cold,so frail, That for a space it gleams Like hoar-frost on the margin of my dreams. I raise my head,—— The splendid moon I see: Then droop my head, And sink to dreams of thee—— my fatherland,of thee!
(2) Abed,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I find the moom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3)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Is it hoarfrost upon the ground? Eyes raised, I see the moon so bright; Head bent,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以信、达、雅Biblioteka 论,此译"达、雅"有余,"信" 字不足。"疑"字译成thought太直,传达不出 原诗意境;"望明月"译成"凝视着她的明亮脸 庞",有些矫揉造作,her clear face会干扰读者 的思绪,与原诗思乡主题太远。据金堤教授 的一项调查,许多读者欣赏译诗时感觉第三 句"幻想、浪漫色彩过重,不能产生什么具体 的感情"(1997),不过有人觉得第三行的三个 头韵frost (had) fallen from颇具诗意(马红军 2000)。诗译的标题也太离题了。

从《静夜思》的英译看古代诗歌意境的体现

从《静夜思》的英译看古代诗歌意境的体现
万方数据
!"#$ %"#$& %"$& %" ’( )*$ +(#
边疆经济与文化! "##$ 年第 % 期
&’( )*+,(+ -.*/*01 2/, 34564+( 7*8 % ,"##$
诗的 题 目, “ 思” 的 意 境 很 难 体 现。而“ 7;<’6 &’*4<’6=” 的译法就缺少了其中“ 静” 的意境。 就其整个译文而言,译诗( 一) 把前两句处 理成问句,第一句避免了直接译出“ 明月光” ,又 在第 三 句 加 上 “ > ?*4/, ” ,从 而 很 好 地 表 达 了 “疑” 在原诗中的意境;但其最后一句译为“ @;/AB ,用 ;/< CD.A D<D;/,> 6’*4<’6 =4,,(/51 *? ’*0(E ” “ 躺下” 来代替“ 低头” ,无法表达诗中低头怅然 若失的意境,有一定的缺失。译诗( 二) 的整体 感觉很不错,都用断句来承担意义,读起来琅琅上 口,望去结构工整,并用“ FD6.’ ”“ ,+(D0 ” 来表 示“ 望” 、 “ 思” ,表达了原诗中在望月的过程中有 联翩浮想,思念梦中的家乡的意境。然而, “ C+;<’6 0**/5;<’6” 、 “ >G0 ’*0( ” 则无法表达月光的冷冷清 辉所传递的寂静、萧瑟和诗人想念故乡的一人一物 的强烈感情,其意境较差。译诗( 三) 言简意赅, 其中“ H(D, 4I,…H(D, ,*F/…” 的译法应该说是 译者煞费苦心才达到的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和原文一 致。可 在 英 语 读 者 看 来, 却 “ 使 大 多 数 人 感 到 ‘ 突兀’ 、 ‘ 不自然’ 、 ‘ 使我头晕’ ,或是立刻联想 到‘ 体操口 令’ ” ,这 就 完 全 丧 失 了 原 诗 的 意 境, 可谓形神无法兼顾。 译诗( 四) 则用“ D I**5 *? 5;<’6” 、 “ ’*D+?+*=6 ” 向读者传达了清冷的光辉洒向

《静夜思》英译文赏析

《静夜思》英译文赏析
自然 , 省 了重 复 明 月 的 麻 烦 。 第二 句 的译 法 颇 具 匠心 , 但 又 不
( 甄 陶译 ) 赵 此 译 与原 诗 字 数 最 接 近 , 原诗 2 字 , 诗 译 成 2 个 词 0个 译 1
以保存 原诗简练 的风 格 ( 赵甄陶,]8) 96。第 二句 似受 Wie tr t
朱炳荪先生称赞此译说 “ 英译颇有独到之处 , 深刻地表达 了原作 中 E夜思乡的惆怅之感 ,而在层次安排文字运用上更 l 是加 深 了异 乡孤 儿 对月 哀愁 之 情 ”18) ( 0。他具 体分 析 到 : 9 gem一词没有言明月光为第二句“ ” l a 疑 字作 了铺垫 , 疑 ” 使“ 更
法, 后来人们 多有借鉴 , 赵甄 陶教授的译文 中 , 二句 的译 法 第
并 非 十 全 十 美 。 大 雨 先 生 就认 为 B m r “ 前 ” 为 o 孙 y me 把 床 译 n
19 ) 9 8。操英语 的人这种感觉或 印象真令诗译者始料不及。看
每 个 诗 译 者必 须 面 对 和 深 思 的 问题 。
译 文 三 :h o S i s E ey h r. e g te on T e Mon hn vr e S i h M o e w e en
beo e f r my o h O i h , ho g t a r s h d al n fo c uc S brg tI t u h ho r fo t a fle r m t e ihtOn e ce r f c I a e h n g . h r la a e g z wi l e e e ; t i d y sThe hie h f t n d
se d He d p, wac te ta ? a u 1 th h mo n; a d wn, t nk f ho . o He d o I hi o m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收稿日期 :2007 - 03 - 15 修回日期 :2007 - 05 - 16 作者简介 :雍文明 (1978 - ) 男 ,河南修武人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
·50 ·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不符了 。第四句中“Sinking back”并不是“低头”,而“思故 乡”并不是“suddenly”产生的 ,而是触景生情自然的结果 。
L . Cranmer2Byng 译得太繁琐了 ,形同散文 。而且给原 诗添加了不少的信息 ,几乎完全失去原诗的意境和形式 。比 如“cast a t rail”“, f rail”“, margin of my dreams”等等都不符 合原意 。“故乡”译成“fat her land”,更是错误的 。这都是译 者对该诗当时的创作背景没有弄清楚 。
译诗的关键在于译出诗的神韵 。诗言志 。志者 ,情也 。 这就要求译者首先吃透原诗的精神 ,挖掘其深层蕴含 ,深入 诗中情景 ,体会诗人情感将原诗的神韵传译出来[9] 。要译出 诗的味道 ,再现诗的神韵 ,就要在“深化”上下功夫 ,即要打破 原文表层结构的束缚 ,挖掘其深层含义 ,译者要设身处地 ,与 作者“神思契合”“, 要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 ,体会和培养诗人 的感情”[9 ] 。
tion) ,尽量译得简练 。 奈达曾提出翻译有两种形式 :形式对应和内容对等 。形
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 ,意即译者把源语直接转换 成目的语 ,即译者把重点放在原文或源语的表达形式上 ,译 者尽一切可能使目的语的表达形式与源语的表达形式一致 。 奈达曾反对过形式对应的 ,他认为翻译过程中的内容是第一 位 ,形式对应会抹杀原文的文化意义 ,在他后来的一部著作 《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 :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中 , 他改变了对形式对应的看法 ,他认为在翻译过程中 ,不仅要 求信息内容的对等 ,而且要尽可能地做到形式对应 。因为形 式也表达意义 ,改变形式也就改变了意义 。所以 ,翻译中形 式的改变只有在以下五种情况下进行 : (1) 直译原文会使意 义发生错误 ; (2) 借用语会构成语义空白 ( semantic zero) ,因 而可能使读者填入错误信息 ; (3) 形式对应会引起严重的意 义不明 ; (4) 形式对应会产生不为原作者有意安排的歧义表 达法 ; (5) 形式对应会引起译文语法错误 、语法不和[6] 。
第 24 卷 第 4 期 Vol. 24 No . 4
平 原 大 学 学 报
J OU RNAL O F PIN GYUAN UN IV ERSIT Y
2007 年 08 月 Aug. 2007
从李白《静夜思》的几则译文谈古诗英译 3
雍文明
(新乡医学院 外国语言学系 ,河南 新乡 453003)
翁显良先生的译文 ,第一 、二句诗译得地道简洁而不失 诗味 ,与原文简练朴实的文风十分吻合 。第三句译文增加了 “t he same moon”,别具匠心 ,不仅使读者联想到诗人虽举头 望月 ,却无心赏月 ,感叹的是“古时月 ,今时月”“, 此地月 ,彼 地月”,浮想的是故乡的亲人 ,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而至诗人 “低头 之 际 ”思 念 正 浓 。最 后 一 句 的 my heart aches for home ,寥寥数词 ,诗人思乡之苦跃然纸上 ,点到即止 。深入 诗中情景 ,体会诗人情感 ,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诗人思乡之情 由淡到浓的过程 。并且 ,从“t he same moo n”开始 ,诗的节奏 渐趋舒缓 ,衬托了诗人“思悠悠”的情怀 。译者思虑之缜密可 见一斑 。整首译文诗味之浓 ,感染力之强更令人百读不厌 , 回味无穷 。[3] 但这是一首诗 , 在翁显良的笔下已变成了散 文 。[4] 无论译文多么优美 ,似乎也无法为人们接受 。
公司 ,1999. [ 7 ] 翁显良. 文学翻译丛谈[ M ].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科学版) ,2001 , (6) . [ 4 ] 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 :英汉互译 [ M ] . 上海 : 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 ,2001. [ 5 ] 吴萍. 浅析李白的《静夜思》5 种英译本 [J ] . 克山师专学
报 ,2004 , (2) . [ 6 ] 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 [ M ] .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参考文献 :
[ 1 ] 王炳霖. 古 代 诗 英 译 商 榷 (上) [J ]. 张 家 口 师 专 学 报 ,
1999 , (9) . [ 2 ] 任伟. 格律诗词翻译的等效探讨 [J ]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3 , (3) . [ 3 ] 胡瑾. 古诗英译之“四化”[J ]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
Sinking back again , I t ho ught suddenly of ho me. (Bynner 译)
Tho ught s in a Tranquil Night At hwart t he bed I watch t he moo nbeams cast a t rail So bright , so cold , so f rail , That fo r a space it gleams Like hoar2f ro st o n t he margin of my dreams. I raise my head ——— The splendid moo n I see : Then drop my head , And sink to dreams of t hee ——— My fat herland , of t hee !
汉诗整齐 、简练 ,虚词很少 ,一句汉诗的信息量比一行英 诗大 ,连续几个词造成的意象可能构成一幅图画 ;英诗则不 易像汉诗一样整齐 、简练 ,因其介词 、连词 、冠词常常是不可 缺少的 ,这就使得在行数方面保持相似十分困难 。外国人翻 译的中国诗就更像散文化意译 ( Pro se Parap hrase) ,句子远 比原诗长 ,诗译过长就会在形式上失去诗味 ;中国人译的比 较注意 原 诗 的 形 式 , 采 用 诗 化 翻 译 法 ( Versified Transla2
(翁显良 译) Bynner 的译文把前两句处理成问句 ,不仅避免了直接 译出“明月光”,又在第三句里加上“I fo und”,从而起到了画 龙点睛的作用 ,这样就把原诗中的“疑”明确表达出来了 ;然 后在后两句里也确切使用了“一般过去时”的“谓语动词”,使 全诗清清楚楚地呈现追记的层次 。但是 Bynner 译的第三句 “Lifting myself to loo k , I fo und t hat it was moo n light”,说 明不是“望明月”,而是“举起头来才发现明月”,这就与原意
Wat son 的译文 ,从结构上看 ,十分忠实于原文 ,几乎每 个词句都能对号入座 。例如 “, 床前”“: in f ront of my bed”, “疑是”“: took …fo r”“, 地上”“: on t he gro und”“, 霜”“: f ro st” 等等 。此译文过分拘泥于原文逐字逐句对译 ,结果译了字 , 却没有译出诗的神韵 ,没有译出诗人的情怀 ,读起来令人感 到索然无味 。
(Burto n Wat son 译) No stalgia A splash of white o n my bedroom floo r. Hoarf ro st ? I raise my eyes to t he moo n , t he same moo n. As scenes long past come to mind , my eyes fall again o n t he splash of white , and my heart aches for home
(L . Cranmer2Byng 译) Moonlight in f ront of my bed ——— I too k it fo r f ro st on t he ground ! I lift my eyes to watch t he mountain moon , Lower t hem and dream of ho me.
In t he Quiet Night So bright a gleam o n t he foot of my bed ———
Could t here have been a f ro st already ?
Lifting my head to look , I found t hat it was moonlight ,
摘 要 :按照等效论的观点 ,翻译的原则是再现原作效果 。诗是高度集中审美形式和形象思维 艺术 ,即“神美”。而古诗的形式包括节奏以及一切修辞手段都传递着美 ,即“形美”。译诗就是用不 的语言移植诗中的意境 ,并同时达到形合和意合这两个目的 。
关键词 :古诗英译 ;形合 ;意合 中图分类号 : H31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8 - 3944 (2007) 04 - 0050 - 02
中国古代诗词语言简约凝练 ,意味深长 ,翻译时若不力求
臻于此种境界 ,则不仅可读性甚小 ,而且会因神韵的丧失无法充 分表达诗人之志。化境非易事 ,隐含于其中的内容及方法博大 精深 。为了达到意境的移植必须做到传神 、传形和传美这几点 。 传神就是将意境的核心形象传达出来 ,使读者了解诗的本意 ;传 形就是要将语言上的音响美 ,即抑扬顿挫、韵律等和谐铿锵的美 感传达出来 ;另外 ,还要将语言上的措辞、构句和意念上的调和 配合等的美感传达出来 ,这就是形态美的移植。[1]
从四则译文来看 ,三位译者是外国人 ,一位是中国人 。 稍加比较即可看出 ,外国人对原诗的理解逊于中国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