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的药理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丁香的药理研究现状

丁香的药理研究现状

丁香的药理研究现状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c caryophyllata Thunb以其干燥花蕾入药,其味辛,性温,中医认为具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丁香具有抗菌、抗病毒、清除自由基、镇痛、麻醉等作用,在疾病防治中具有良好的药理学基础和治疗作用,被我国列为重点研究开发药材之一。

本文主要从丁香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近些年来对丁香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综述。

标签:丁香丁香酚药理作用丁香(Flos Caryophylli)系桃金娘科植物,通常当花蕾由绿转红时采摘,用其干燥花蕾入药,又称公丁香。

味辛、性温,归脾、胃、肺、肾经,系常用药材,具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之功效。

中医上多用于脾胃虚寒,呢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等症。

丁香因萼筒中存在油室结构,富含油质,主要为丁香油15%~20%,丁香油中主要成分为丁香酚(eugenol )64%--85 %,低的含36.7%~62. 7%,含乙酞丁香酚(acetyleugenol)7 %~15%,β-T香烯(Ei-caryophylene)占9. 12%,以及其他少量成分如甲基正戊酮、苯甲醛、水杨酸甲酯等。

因此丁香油的药理作用主要由以上3种主要成份引起。

现就近年来对丁香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丁香主要成分研究丁香挥发油是丁香的主要成分。

邱琴等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广东饶平及印度尼西亚产丁香干燥花蕾中提取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

结果:从广东饶平丁香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6种物质,鉴定22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4%以上;印度尼西亚产丁香鉴定26个成分。

广东饶平丁香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组分是丁香酚,相对含量是80. 33%,其次为2-甲氧基-4-(2-丙烯基)-苯酚乙酸醋,3,7,11-三甲基-2,6,10十二碳三烯-1-醇,δ-杜松油烯,α-石竹烯,对烯基茵香醚等。

此外,丁香中还含有山蔡酚、鼠李素、齐墩果酸等黄酮成分。

丁香现代研究

丁香现代研究

丁香现代研究药材类别:温里药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L.)Merr.Et Perry 的花蕾。

亦名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

味辛,性温。

入胃、脾、肾经。

功能:温中、暖肾、降逆。

主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症。

内服:煎汤,2~5g;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主要成分:花蕾含挥发油即丁香油。

油中主要为丁香油酚(Eugenol)、乙酰丁香油酚(Acetyleugenol)及少量α-与β-丁香烃(Caryo-phyllene);其次为葎草烯(Humulene)、胡椒酚(Chavicol)、α-衣兰烯(α-Ylangene)。

花蕾中尚含有4种黄酮衍生物,皆为黄酮甙元,其中两种为鼠李素(Rhamnetin)及山萘酚(Kaempferol);另有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番樱桃素、番樱桃素亭(Eugenitin)、异番樱桃素亭(Isoeugenitin)等。

药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在试管内,丁香对葡萄球菌和结核杆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丁香水煎剂及粉末对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其抗菌作用且不受加热的影响。

实验证明:丁香的醇浸出物对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用。

丁香油的抗菌能力强于丁香。

体外试验证明,丁香的醇浸出物对白喉杆菌、炭疽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均有抑制作用。

在试管内,丁香油与丁香酚在1:16000~1:64000时,可完全阻止布氏杆菌的发育;在1:8000时则可完全抑制鸟型结核杆菌的发育;在1:2000~1:8000浓度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体外试验证明,丁香对流感病毒PR8株病毒有抑制作用。

丁香的水、醇及乙醚浸出液和其挥发油,对致病性真菌均有明显的抗真菌作用。

一味中药祛顽疾——丁香

一味中药祛顽疾——丁香

一味中药祛顽疾——丁香丁香【成分】花蕾含挥发油即丁香油。

油中主要含有丁香油酚、乙酰丁香油酚、β-石竹烯。

以及甲基正戊基酮、水杨酸甲酸、葎草烯、苯甲醛、苄醇、间甲氧基苯甲醛、乙酸苄酯、胡椒酚、d-衣兰烯等。

也有野生品种中不含丁香油酚(平常丁香油中含64%一85%),而含丁香酮和番樱桃素。

花中还含三萜化合物如齐墩果酸、黄酮和对氧萘酮类鼠李素、山奈粉、番樱桃素、番樱桃素亭、异番樱桃素亭及其去甲基化合物异番樱桃酚。

【药理】( 1)抗菌作用:含有1%浓度的丁香的乙醚浸出液、水浸液或含8%浓度的丁香煎剂的沙伯培养基,对许兰黄癣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种致病性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较高浓度时对新型隐球菌也有抑制作用。

醇浸出液与醚浸出液相似,但水浸出液较差,丁香油及丁香油酚在1 : 8 000一1 : 16 000时,对致病性真菌即有抑制作用。

煎液1:20一1:640浓度时,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及白喉、变形、绿脓、大肠、痢疾、伤寒等杆菌有抑制作用。

丁香对流感病毒PR8株也有抑制作用(体外实验)。

(2)驱虫作用,水或醇提取液在体外对猪蛔虫有麻痹或杀死作用。

感染蛔虫的狗口服丁香油0.5一1.0g/kg,有驱虫作用,但1次服用并不能将蛔虫全部驱除。

丁香油较煎剂为优。

(3)健胃作用:丁香为芳香健胃剂,可缓解腹部气胀,增强消化能力,减轻恶心呕吐。

5%丁香油酚乳剂可使胃粘液分泌显著增加,而酸度则不增强;丁香油的作用稍差,连续应用,可使黏液耗竭,而仅分泌非黏液性的渗出物;36 小时后方可能部分恢复反应(分泌黏液),完全恢复,需数月以后。

(4)止牙痛作用:丁香油(少量滴入)可消毒龋齿腔,破坏其神经,从而减轻牙痛。

【性味与归经】辛,温。

入胃、脾、肾经。

【传统功用】温中,暖肾,降逆。

用于治疗呃逆、呕吐、反胃、痢疾、疝气、癣症。

【禁忌】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主治】(1)癣:取丁香l5g,加入70%乙醇至100ml,浸48小时后去渣。

每天外搽患处3次。

丁香酚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丁香酚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丁香酚的药理学研究进展作者:彭宅彪,张琼光,代虹健,丁英平【关键词】丁香酚;,,药理学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丁香酚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表明丁香酚有抑菌、麻醉、解热、抗氧化、抗肿瘤、促进透皮吸收、祛蚊等多种药理活性。

提示丁香酚具有很好的研究与开发前景。

关键词:丁香酚;药理学丁香酷(eugenol)是丁香 Flos caryophylli 及丁香罗勒油(Oleum ocimi gratissimi)的主要成分。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有抑菌、麻醉、解热、抗氧化、抗肿瘤、促进透皮吸收、祛蚊等多种药理活性。

综述如下。

1药理作用研究1.1抑菌作用0. 1. 1对细菌的抑制作用章明美等[1]对15种具有抗菌抗炎作用的生药醇提物及其有效成分进行体外抑菌活性比较发现:丁香酚对痤疮致病菌高度敏感,油镜下观察发现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及痤疮短棒菌苗后较抑制前单位面积细菌数量明显减少,大部分细菌溶解死亡,失去正常形态,提示细菌的致病性可能相应降低。

丁香酚抑痤疮短棒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7, 106 M g/mlo实验还发现丁香酚与红霉素有协同抑菌作用。

夏明静等[2]的研究表明丁香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P. acne, Propionibacterium acne)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实验表明,丁香酚与桉叶精具有协同抗P. acne的作用;丁香酚与桉叶精抑制P. acne油镜下观察发现,细菌数量/单位面积较抑制前明显减少,且大部分细菌溶解死亡, 失去正常形态。

金黄色葡萄球菌、痤疮短棒菌(P. acne, Propionibacterium acne)、表皮葡萄球菌与痤疮的脓疱及炎性丘疹的发病机理有着密切关系[3],丁香酚可通过对痤疮致病菌的抑制来减少痤疮的发生。

周建新等[4]的研究表明丁香的抑菌成分富集于丁香油中。

丁香油对食品中常见的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了香油的抑菌成分为了香酿。

丁香精油的抑菌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丁香精油的抑菌作用及其研究进展

第49卷第9期辽 宁化工Vol.49,N o.9 2020 年9 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Liaoning Chemical Industr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September,2020丁香精油的抑菌作用及其研究进展曲颖,高原4,高星宇,邹奇缘,王亚旭,肖凤(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76)摘要:丁香为我国传统药用植物,分布广泛。

丁香精油主要从丁香花蕾中提取,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

丁香精油具有抗炎镇痛、抗氧化、抗抑郁等药理活性,同时也具有助消化和抑菌作用。

微生物耐药性引发的细菌和真菌的耐药日益严峻,系统性真菌疾病逐年增多。

丁香精油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抗菌药物,能够显著地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不同种类丁香具有不同的抑菌能力,且丁香与其他药物组合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

以丁香精油的抑菌作用作为重点进行丁香精油研究现状的综述。

关键词:丁香;丁香精油;抑菌中图分类号:R9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0935 (2020) 09-1121-03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 )为桃金娘科(Myrtaceae)蒲桃属(Syzygium)植物,多年生常绿乔 木。

丁香属植物在欧洲和亚洲广泛分布,我国约有 23种"]。

作为我国传统的天然药用植物,丁香具有 悠久的历史。

从丁香的花蕾中可以提取出15 ~ 20 g_100 的丁香精油,呈淡黄色或无色的油状液体,具有特殊的馨香气味。

丁香精油提取工艺简单、绿色低毒、原材料分布广泛,丁香及丁香精油的应 用在食品、药品、化妆品领域均值得深人研究。

1丁香精油的药理作用目前关于丁香精油的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化学 成分和药理活性两个方面,尤其在抑菌作用方面的 研究内容较为丰富。

丁香精油作为丁香的主要化学 成分,具有抗菌、消炎、镇痛以及保护消化系统等 多种作用。

丁香精油抗菌性、抗氧化活性及其对果蔬贮藏效果的研究

丁香精油抗菌性、抗氧化活性及其对果蔬贮藏效果的研究
丁香精油抗菌性、抗氧化活性 及其对果蔬贮藏效果的研究
目录
01 一、引言
03 三、研究方法
02 二、研究现状 04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目录
05 五、结论与展望
07 参考内容06 六、Fra bibliotek一、引言
丁香精油是一种从丁香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具有抗菌、抗氧化等多种生物 活性。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和对天然抗菌、抗氧化物质的需求的增加, 丁香精油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受到了广泛。本次演示旨在探讨丁香精油的抗菌性、 抗氧化活性及其对果蔬贮藏效果的影响,为丁香精油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 依据。
2、丁香精油抗氧化活性
通过测定不同浓度丁香精油对氧化体系中氧化产物含量的影响(如图2), 发现丁香精油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随着丁香精油浓度的增加,氧化产物含量 逐渐降低,表明其抗氧化能力逐渐增强。当丁香精油浓度达到0.5%时,氧化产物 含量降低幅度最大,表明其抗氧化能力最强。
3、丁香精油对果蔬贮藏效果的 影响
五、结论与展望
本次演示通过对丁香精油抗菌性、抗氧化活性及其对果蔬贮藏效果的研究, 证实了丁香精油具有显著的抗菌和抗氧化活性,并且能够有效地延长果蔬的保鲜 期。这些结果表明,丁香精油在食品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一种安 全、有效的天然防腐剂和抗氧化剂。
展望未来,我们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丁香精油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不同环境 条件下的应用效果。同时,需要丁香精油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及其与其他防腐 剂、抗氧化剂的协同作用效果。此外,还应探讨丁香精油的毒理学性质和安全性 问题,以便为丁香精油在食品领域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丁香精油对果蔬贮藏效果的影响:将果蔬分别浸泡在丁香精油不同浓度的溶 液中,然后在常温下贮藏,定期测定果蔬的失重率、腐烂率、维生素C含量等指 标,以评估丁香精油对果蔬贮藏效果的改善作用。

丁香及其丁香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丁香及其丁香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柱 : oa Pk CR . m×10 m ; N v- a l 9 ( r 3a 5 m )流动相 : 甲醇 一水 ( :) 37 ; 流 速 :. /i ; 1 ml n 检测波 长 :2 n 柱温 :5 测 定丁 香苦 0 m 2 1 m; 2 ℃. 苷 的含量为 1 3 gR D为 1 5 n 3 不 同采 收期紫 . 5mg , S 4 . %( = ). 2 丁香叶 中化 学成分不同 , 张淑蓉等于 4 l 月 ( —0月为下 一1 41
物 李全等于黑龙 江省小兴安岭林区采集的紫丁香叶中 , 利 用色 谱法 分离 纯化 出 8 化 合 物 ,分 别 鉴 定为 7 m t l 个 - eh y

钦浩等对采集于 哈尔滨商业大学 的丁香 叶中的丁香酚 进行提取 。 = 采抖 气相色谱对其含量进行测定 , I 结果发现丁香 酚的含量为 1.4 %t王艳宏等采用 R — P C法对采 自哈 214 s 1 . PH L 尔滨市郊 的紫丁香叶 中的丁香 苦苷的含量进行 测定.色谱
节有很大的变化 , 5月份紫丁叶的挥发油 中主要 为萜类化合
落叶灌木或 小乔木植物 , 称北丁香 , 又 植株 高约 4 5 , — 米 树
皮 暗灰 色或灰 褐色 . 春开 花 , 于前年小 枝上 , 初 开 花期 4 5 — 月 ,— 0月蒴果成 熟. 91 丁香属植物全世界约有 4 种 , 布于 0 分
有效化学成分含量 的测定方法要求灵敏 度高 , 现性 、 重
稳 定性好 。 测定迅速 , 结果 准确 , 操作简便 . 近年 , 大量 的研究 人员针对不 同的化学成分建立 了不 同的测定方法 ,现总结
如下 :
吴鸣建等从河南 省嵩县车村镇南山坡采集 的小叶 丁香 花和

丁香酚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丁香酚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丁香酚的药理学研究进展
彭宅彪! ,张琼光! ,代虹健! ,丁英平F
( !2 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基地, 湖北 武汉" MDEEBF ; " F2 湖北中医学院, 湖北 武汉" MDEEL! ) 摘要: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丁香酚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表明丁香酚有抑菌、 麻醉、 解热、 抗氧化、 抗肿瘤、 促进透皮 吸收、 祛蚊等多种药理活性。提示丁香酚具有很好的研究与开发前景。 关键词: 丁香酚; " 药理学 中图分类号: [FCB2 B"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EEC]ECEB ( FEEL ) !E]FETA]ED
" " 丁香酚 ( (.;(&+1) 是丁香 -*./ 0’12.3&2**, 及丁香罗勒油 ( _1(] ./ +5,/, ;7$%,88,/,) 的主要成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其有抑菌、 麻醉、 解热、 抗氧化、 抗肿瘤、 促进透皮吸收、 祛蚊等多种药理活 性。综述如下。 !" 药理作用研究 !# !" 抑菌作用 [!] !# !# !" 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章明美等 对 !B 种具有抗菌抗炎作
aSHIS0I\3 O\RSKS3\ Q3R OQW\[SQ O\RSKQ [\H\Q[KI FEEL P_a2 !T 3_2 !E
时珍国医国药 FEEL 年第 !T 卷第 !E 期
" 刘晓睿, 丁 平 田2 口 腔 速溶 片 的 研究 进 展 [ >] 2 中 南 药 学, FEEM , F 内外相关性问题、 苦味药物的掩味问题、 大剂量药物的载药量问 [ !M ] ( B ) : FAL2 题、 湿热环境下药物的稳定性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 [ !B ] " ?, ) G, H.&$9$ I, )+&(-$4$ ),(% $12 @7(6$7$%,+& $&9 (<$1.$%,+& +J $ 步研究和解决。 5+/67(88(9 %$’1(% 7$6,91: 9,8,&%(;7$%,&; ,& %=( +7$1 5$<,%: [ >] 2 K=(/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丁香的药理研究现状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丁香的药理研究现状
【摘要】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c caryophyllata Thunb以其干燥花蕾入药,其味辛,性温,中医认为具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丁香具有抗菌、抗病毒、清除自由基、镇痛、麻醉等作用,在疾病防治中具有良好的药理学基础和治疗作用,被我国列为重点研究开发药材之一。

本文主要从丁香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近些年来对丁香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丁香丁香酚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5-0259-01
丁香(Flos Caryophylli)系桃金娘科植物,通常当花蕾由绿转红时采摘,用其干燥花蕾入药,又称公丁香。

味辛、性温,归脾、胃、肺、肾经,系常用药材,具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之功效。

中医上多用于脾胃虚寒,呢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等症。

丁香因萼筒中存在油室结构,富含油质,主要为丁香油15%~20%,丁香油中主要成分为丁香酚(eugenol ) 64%--85 %,低的含%~62. 7%,含乙酞丁香酚(acetyleugenol) 7 %~15%,β-T香烯( Ei-caryophylene)占9. 12%,以及其他少量成分如甲基正戊酮、苯甲醛、水杨酸甲酯等。

因此丁香油的药理作用主要由以上3种主要成份引起。

现就近年来对丁香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丁香主要成分研究
丁香挥发油是丁香的主要成分。

邱琴等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广东饶平及印度尼西亚产丁香干燥花蕾中提取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

结果:从广东饶平丁香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6种物质,鉴定22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4%以上;印度尼西亚产丁香鉴定26个成分。

广东饶平丁香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组分是丁香酚,相
对含量是80. 33%,其次为2-甲氧基-4-(2-丙烯基)-苯酚乙酸醋,3,7,11-三甲基-2,6, 10十二碳三烯-1-醇,δ-杜松油烯,α-石竹烯,对烯基茵香醚等。

此外,丁香中还含有山蔡酚、鼠李素、齐墩果酸等黄酮成分。

2 丁香药理作用
丁香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的作用,其主要成分丁香酚具有抑菌、麻醉、解热、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

丁香酚特殊的小分子和渗透性以及一定的疏水性和芳香性,使其可以渗入到血管内壁参与药理作用,同时不会形成抗药性。

抗菌作用
丁香具有抗菌、消炎作用,且抗菌谱广泛。

张西玲、张显忠等分别以丁香水煎液和醇提物对丁香的抗菌作用进行了体外抗菌实验。

结果表明:丁香提取物对常见化脓性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引起继发感染的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各种(型)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食物中毒的鼠伤寒杆菌、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很明显。

麻醉作用
相关资料显示,丁香油和薄荷油的混合油剂具有良好的局麻作用,能起到快速、强力的局麻协同作用,并且无扩张或收缩血管等副作用,亦不会引起活组织的结构变化。

适用于普通外伤处置,局部炎症处理等。

这与丁香油的主要成分丁香酚有关。

丁香酚在目前的局部神经麻醉中应用广泛,有关研究显示其可抑制大鼠迷走神经A、B、c纤维的复合动作电位,这可能是丁香制止牙齿的机制之一。

丁香酚能阻断牛蛙坐骨神经传递,但不影响肌突触后膜反应,显示了选择性麻醉神经纤维的作用。

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
丁香酚抗氧化机制已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

谭廷华等的研究表明,丁香酚对Fenton 反应生成的轻自由基有较明显的清除作用,其活性高于轻自由基特异性清除剂甘露醇,丁香酚对核黄素一甲硫氨酸光照还原生成的活性氧也有清除作用。

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丁香酚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抑制化学产生超氧化物,因此认为其可直接捕获超氧化物,目前仍在探讨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机制以及丁香酚捕获自由基的作用。

傅文庆等对丁香清除氧自由基和影响麻蝇寿命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麻蝇日常饮食中加入%丁香时,可使麻蝇的中间寿命延长10%
镇痛作用
谭廷华等研究含有丁香连香胶囊的扭体镇痛实验,对数剂量一镇痛效应直线回归方程显示,该药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时效关系实验表明镇痛起效时间快,持续时间长。

热板镇痛实验亦表明,该药对热板致痛的小鼠有镇痛作用。

阳卫超等制备的复方丁香酚纳米制剂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扭体试验和热板致痛试验也显示了强大的镇痛消炎作用。

健胃作用:
丁香因其缓解腹部气胀、增强消化能力、减轻恶心呕吐等作用已成为众多健胃开胃类中成药的主要成分。

研究显示,丁香提取物有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可能与胆碱能神经有关,其中丁香酚效果较好,丁香油作用稍差。

除此以外,丁香水提物对小鼠应激性胃溃疡和大鼠盐酸胃溃疡有明显抑制作用。

改善学习记忆功能
杨天鹏等试验表明丁香酚吸入组的小鼠,水迷宫实验、嗅觉辨识记忆实验结果明显优于其他组,免疫组化实验结果示丁香酚吸入小鼠的皮质、海马的ChAT、Glu等神经递质有明显增加,而GABA无明显改变。

由此得出丁香酚能通过嗅觉通路改善小鼠的学习记忆,其机制可能与嗅觉通路中多种神经递质表达的改变有关。

或者丁香酚本身可能会干预嗅觉系统的神经递质,影响嗅觉传导的信号改变,从而可以增强昆明种小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3 结语
丁香作为一种传统药材,既可以做药用,又可以作调味剂、除臭剂、麻醉剂等,广泛应用于医疗行业等,具有较高的开发及应用价值。

综合近些年的文献可以看出,丁香在消化系统及口腔科中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

丁香酚是丁香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丁香发挥各种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

近几年来,对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开发成为了一个热点,而综合近些年来对丁香及丁香酚药理作用的研究多是通过用整体动物进行药理实验,从细胞及分子生物水平上的研究较少,对其药理作用发生的机制研究也较少,因此,应进一步深入、系统的对其进行研究,更好的利用和开发丁香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邱琴,崔兆杰,韦栋梁等.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2,23(6):443.
[2]张西玲,刘永琦,杨韬等.中药作为防腐剂的实验研究(11)一四种中药挥发油的体外抑菌作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20(3):25-26.
[3] 张显忠郭爱军王德才等. 丁香等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和抗菌活性关系的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8,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