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特征
矿区各类岩性描述

矿区各类岩性描述矿区各类岩性特征简述(仅供参考)沉积岩类的碳酸盐岩1、白云质灰岩:白云石是组成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的主要矿物成分,多见灰色、灰白色,有碎屑结构和晶粒结构两种。
碎屑结构多由颗粒、泥晶基质和亮晶胶结物构成。
颗粒又称粒屑,主要有内碎屑、生物碎屑和鲕粒等,泥晶基质是由碳酸钙细屑或晶体组成的灰泥,质点大多小于0.05毫米,亮晶胶结物是充填于岩石颗粒之间孔隙中的化学沉淀物,是直径大于0.01毫米的方解石晶体颗粒;晶粒结构是由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沉淀而成的晶体颗粒。
(方解石含量达到75-50%,白云石含量达到25%-50%)。
2、泥灰岩:通常指由粉砂及泥级碳酸盐与粘土矿物混合组成的一种松、软、易碎的较新的沉积岩。
常呈灰、黄、绿等色,也有深色的,,泥状结构,纹层状构造。
按重量碳酸盐成分占30~70%,粘土矿物达到25%-50%,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文石少见,菱铁矿更少。
粘土矿物有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不常见。
副组分有石英、海绿石、长石、磷灰石族、铁矿物、有机质等。
有时全无陆源碎屑。
显微镜下可见方解石,为碎屑状。
海相的常有有孔虫壳及颗石碎片。
细密,宏观上一般不显层理,成岩后可呈次贝壳状断口。
分布广泛的海相泥灰岩常含原地生成的化石和微体化石的残体,说明其沉积于安静海盆,有些还远离大河入海口。
与三角洲有关的从其中生物来看,水深不大。
湖相的属安静浅水环境产物。
可作水泥辅料及土壤肥料。
3、灰岩:一种沉积岩类的碳酸盐岩,灰色,灰、灰白色、灰黑色、硬度不大与稀盐酸有反应,石灰岩结构较为复杂,有碎屑结构和晶粒结构两种,构造分类一般有鲕状构造、竹叶状、团块状构造等,矿物成分多以方解石为主含量达到95%以上。
按石灰岩的类型可分为:颗粒石灰岩常成浅灰色至灰色,中厚层至厚层或者块状,岩石中颗粒含量大于50%,颗粒可以是生物碎屑、内碎屑、鲕粒、等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
粒径最大可到漂砾级,最小可到粉屑级。
他们的填隙物可以使灰泥杂基或是亮晶胶结物,或两者均有。
岩石岩性特征

粉砂岩主要由粉砂碎屑组成的沉积岩是粉砂岩[1]。
由粒径为0.0625~0.0039毫米(mm)的粉砂的含量占50%以粉砂岩标本的一种碎屑沉积岩。
以石英为主,长石和岩屑少见,有时含较多的白云母。
按粒度划分为粗粉砂岩(0.0625~0.0312mm)和细粉砂岩(0.0312~0.0039mm)。
粉砂岩中常具有薄的水平层理,粉砂岩的颜色多种多样,随混入物的成分不同而变。
粉砂岩是在经过了长距离搬运、水动力条件比较安静、沉积速度缓慢的环境下形成的。
在横向上和纵向上可渐变成砂岩或粘土岩,并构成韵律性层理。
粉砂岩形成于弱的水动力条件下,常堆积于潟湖、湖泊、沼泽、河漫滩、三角洲和海盆地环境。
页岩简介页岩(Shale)是一种沉积岩,成分复杂,但都具有薄页状或薄片层状的节理,主要是由黏土沉积经压力和温度形成的岩石,但其中混杂有石英、长石的碎屑以及其他化学物质,页岩形成于静水的环境中,泥沙经过长时间的沉积,所以经常存在于湖泊、河流三角洲地带,页岩中经常包含有古代动植物的化石。
甚至古代雨滴的痕迹都可能在页岩中保存下来具页状或薄片状层理。
用硬物击打易裂成碎片。
页岩的Si02,含量在45%~80%之间波动,A12O3量在12%-25%之间波动,Fe2O3含量在2%-10%之间波动,CaO含量在0.2%-12%之间波动,MGO含量在0.1%-5%之间波动。
炭质页岩炭质页岩[1](carbonaceous shale)是一种含大量分散的炭化有机质的页岩。
炭质页岩能污手,但含灰分高,故不易燃烧。
常形成于湖泊—沼泽环境,与煤层共生。
编辑词条豹皮灰岩豹皮灰岩[1](leopard limestone)是一种具黄色、褐红色不规则斑纹的石灰岩,貌似豹皮,故名豹皮灰岩。
通常基质部分为隐晶质方解石或微晶方解石,斑纹部分含有较多的白云石。
它是石灰岩在成岩过程中发生白云石化而成的,白云石化作用常选择石灰岩中渗透性较好含颗粒的条带或斑块进行。
此种灰岩在中国寒武纪、奥陶纪地层中常见。
岩性特征

内蒙古工作区主要岩性描述参考资料(仅供参考)地勘一院内蒙分院2011年9月1日岩性野外观察定名参考资料沉积岩的分类表按厚度把层(岩层)分为:块状层C>lOOcm);厚层(100—50cm);中厚层(50—10cm);薄层(10—lcm);页片层(1一0.lcm);显微层(<0.lcm)。
陆源碎屑岩的分类1、砾岩:碎屑直径>2mm2、砂岩:碎屑直径2-0.063mm3、粉砂岩:碎屑直径0.063-0.004mm4、泥质岩:碎屑直径<0.004mm砾岩类1、一般特征直径大于2mm的陆源碎屑,其含量在50%以上的沉积岩称为砾岩,2、砾岩和角砾岩的分类及主要特征按砾石大小可分为:巨砾岩(角砾岩)砾石>256mm;粗砾岩(角砾岩)砾石256-64mm;中砾岩(角砾岩)砾石64-4mm;细砾岩(角砾岩)砾石4-2mm;砂岩类1、一般特征粒度为2-0.063mm的陆源碎屑含量在50%以上的沉积岩称为砂岩。
2、砂岩的分类按粒度分类:巨粒砂岩2-1mm;粗粒砂岩1-0.5mm;中粒砂岩0.5-0.25mm;细粒砂岩0.25-0.063mm。
按成分分类: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杂砂岩3、砂岩的主要类型石英砂岩:碎屑物质几乎全部由石英组成,含量在95%以上,胶结物多为硅质.钙质.铁质和海绿石质,具中-细粒,少数为粗粒,一般园度高,分选好,颜色常为灰白色,多为分布广泛的厚层状。
长石砂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其中长石大于25%,石英小于75%,岩屑含量小于长石,胶结物多为钙质.硅质和铁质,具粗-中粒结构,园度较差,分选不好或中等,颜色取决于长石及胶结物的颜色。
岩屑砂岩:中岩屑含量大于25%,石英含量小于75%,长石含量小于岩屑,填隙物大多数为泥晶基质,具中-粗粒结构,磨圆度和分选性都很差。
颜色以深色调为主。
4、砂岩的地质意义和研究方法粉砂岩类粉砂岩是指碎屑粒度为0.063-0.004mm的一种陆源碎屑类。
常见岩性——精选推荐

岩性描述1、灰黄色角砾岩,角砾呈棱角状,粒度大小悬殊,大者20-30厘米,小者10-15厘米,成分为灰岩占75%,粉砂质泥岩占20%,胶结物为灰岩及泥岩岩屑,岩石具强硅化中等褐铁矿化,岩石局部被铁质侵染后呈砖红色。
2、浅褐红色构造角砾岩,角砾呈棱角状-次棱角状,成分主要为灰岩,胶结物为灰岩岩屑及砖红色粘土,具弱硅化、弱褐铁矿化,岩石显揉皱现象。
3、灰黄色、褐红色碎裂岩化粉砂质泥岩、岩石呈碎块状,局部具有硅化、褐铁矿化现象,偶见碎裂状石英团块,,岩石呈半风化状,多成粘土及砂土状。
4、岩石中见溶蚀小孔洞,孔洞中充填方解石晶体,局部见方解石细脉沿裂隙面分布。
岩石局部见方解石细脉、方解石颗粒、溶蚀小孔洞,孔壁见方解石颗粒,结构致密。
5、浅灰、浅紫红色、灰黄色角砾岩,角砾呈棱角状,粒度大小悬殊,大者20-30厘米,小者2-3厘米,一般10-15厘米,成分为灰岩占75%,粉砂质泥岩占20%,胶结物为灰岩及泥岩岩屑,岩石具有强硅化若褐铁矿化,局部被铁质侵染后呈砖红色。
6、褐黄色粘土层,具有滑感局部中等风化,岩石整体较破碎,局部裂隙面偶见方解石细脉分布,脉宽1-4mm。
7、灰黄色角砾岩,菱角主要成分为灰岩,角砾呈菱角状次菱角状,胶结物为钙质、泥质等,泥质含量较高,蚀变较弱,具弱硅化。
裂隙面见灰白色方解石薄膜,发育方解石细脉,呈网状展布,脉宽1-2mm。
8、浅灰色中层状泥质灰岩,岩石极为破碎,由泥质灰岩碎块及泥质物组成;局部见石英细脉及方解石团块岩层面分布。
9、浅灰色薄层状灰岩,局部见方解石颗粒、铁质薄膜,泥质胶结。
岩石中见溶蚀小孔洞,空洞中充填方解石晶体,岩石裂隙面被铁质被摸充填。
10、浅灰色碎裂状泥晶灰岩,岩石见方解石团斑、方解石细脉,局部被铁锰质侵染,泥质胶结,岩石松散。
11、紫红色、灰褐色角砾岩,角砾呈棱角状,粒度大小悬殊,大者20-30厘米,小者2-3厘米,一般10-15厘米,成分为灰岩占75%,粉砂质泥岩占20%,胶结物为铁质、泥质,胶结较松散,局部可见褐铁矿化现象。
地层与岩性特征

地层与岩性特征(⼀)震旦系楼⼦坝组第⼆段(Zlz2)、第三段(Zlz3)和第四段(Zlz4)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四个岩性段,本区出露第⼆段(Zlz2)、第三段(Zlz3)和第四段(Zlz4)。
第⼆段(Zlz2)主要岩性为浅灰、浅灰绿⾊中-薄层状变质粉砂岩、变质粉砂质泥岩、绢云母千枚岩、板岩夹中-厚层状变质杂砂岩、硅质岩、泥硅岩、硅泥岩;第三段(Zlz3)主要岩性为灰、灰绿⾊厚层变质中细粒⽯英砂岩、变质中细粒杂砂岩夹绢云母千枚岩、千枚状板岩、变质细砂质泥岩,上部偶夹变质凝灰质细砂岩;第四段(Zlz4)主要岩性为浅灰、灰绿⾊变质细砂质泥岩、千枚状板岩夹变质细粒⽯英砂岩、凝灰质细砂岩等。
(⼆)泥盆系上统天⽡岽组(D3t)为⼀套陆相碎屑沉积,不整合覆盖于震旦系楼⼦坝组第四段(Zlz4)地层之上。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分述如下:1、泥盆系上统天⽡岽组下段(D3t1)岩性为灰⽩⾊中—厚层状⽯英砂砾岩、含砾⽯英砂岩、岩屑⽯英砂岩夹灰⾊中—薄层细粒⽯英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等,岩⽯具弱⽚理化现象。
地层倾向北西,倾⾓25~40°。
2、泥盆系上统天⽡岽组上段(D3t2)岩性为灰⾊厚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含砾⽯英砂岩、⽯英杂砂岩等,粉砂岩普遍具⾓岩化。
地层倾向北西,倾⾓25~30°与下段地层整合接触。
3、泥盆系上统桃⼦坑组﹙D3tz﹚为⼀套陆相碎屑沉积,整合覆盖于天⽡岽组地层之上。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
分述如下:(1)泥盆系上统桃⼦坑组下段(D3tz1)⼩规模出现,岩性为灰⽩⾊厚—巨厚层含砾⽯英砂岩、中粗粒⽯英砂岩夹⽯英砂砾岩、粉砂岩等。
地层倾向南东东,倾⾓15°左右。
(2)泥盆系上统桃⼦坑组上段(D3tz2)岩性为灰、灰紫⾊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灰⽩⾊⽯英砂岩、含砾⽯英砂岩,粉砂岩、泥岩具千枚状构造。
地层倾向北西—北北西,倾⾓25~70°。
钻孔岩性描述

钻孔岩性描述一、岩性及特征1.杂填土:杂色,松散,大孔隙,上部为砼地坪,含较多的碎石。
2.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灰黑色,流塑,部分夹有机质;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低,韧性低,有腐味。
3.粘土:灰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分布。
4.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少量的铁,锰质结核,可塑,无摇振反应,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5.粉质粘土:青灰色,软~可塑状,为后期沉积,摇振反应无,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6.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硬塑,含青灰色粘土团块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7.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8.粉质粘土:灰黄色,可塑,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含团块状密实粉土。
9.粉质粘土:灰黄~褐黄色,钙质结核,硬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10.粉质粘土:灰黄~灰色,软~可塑,粉粒含量高,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中等,韧性中等。
11.粉质粘土:上部浅灰色,中下部褐黄色,硬塑,含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光滑,干强度高,韧性高。
12.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青灰色,可塑,含少量云母片,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13.粉砂:黄色,含云母片,中密。
主要由石英等矿物组成,饱和状态。
14.粉砂:上部灰黄色,底部浅灰色,含云母片,饱和状态,密实。
15.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可塑,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局部夹薄层粉土。
16.粉土:灰黄,含云母片,很湿,稍密。
摇振反应中等,无光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17.粉砂:灰黄,含云母片,饱和,密实,主要成分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磨园度好、分、选性好。
18.粉土:浅灰色,含云母片,摇振反应中等,无泽反应,干强度低,韧性低。
19.粘土夹粉砂:灰黄色,褐黄色,可塑,含少量钙质结核核径为3cm。
岩性描述

浅红色中粒似斑状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岩石风化面为灰红色,新鲜面为灰白、浅红色,似斑状结构,基质为中粒等粒结构,块状构造。
斑晶为钾长石浅肉红色,自形板状,大小约10-50mm,解理面宽平,玻璃光泽,分布不均匀,平均含量约10-15%;基质主要由长石、石英和暗色矿物黑云母等组成,斜长石灰白色,板状或粒状,大小3-5mm为主,解理发育,玻璃光泽,含量约15-20%;钾长石浅肉红色,板状,大小约3-4mm,解理发育,玻璃光泽,含量60%左右;石英无色透明、粒状,大小多1mm左右,颗粒较大者形成斑晶,无解理,油脂光泽,有时聚集呈团,含量约20-30%;黑云母褐色,一组极完全解理,片状,大小1-3mm 左右,珍珠光泽,含量约5-8%。
浅红色细粒含黑云母正长花岗岩:风化面浅灰色,新鲜面浅红色,细粒等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和黑云母构成。
钾长石:浅肉红色,半自形宽板状或板柱状,玻璃光泽,具有卡氏双晶,大小0.5-2mm为主,少量(1-3%)在2-4mm之间,含量约50-55%;石英无色,它形粒状,油脂光泽,大小以0.5-2mm为主,少量(2-5%)在2-4mm之间,含量约20-30%;斜长石为灰白色,解理发育,玻璃光泽,粒状,含量15-20%;黑云母黑色或暗褐色,片状,集合体大小1-3mm,绿泥石化,含量约5%左右。
岩石具绿泥石化,节理细密发育。
浅红色中细粒正长花岗岩浅红色中粒正长花岗岩浅红色粗中粒正长花岗岩:风化面浅灰色,新鲜面浅红色,粗中粒不等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构成。
钾长石:浅肉红色,半自形宽板状或板柱状,玻璃光泽,具有卡氏双晶,大小2-5mm为主,少量(3-5%)在5-7mm之间,含量约50-55%;石英无色或烟灰色,它形粒状,油脂光泽,大小以2-4mm为主,含量约25-30%;斜长石为灰白色,解理发育,玻璃光泽,粒状,含量15-20%;黑云母黑色或暗褐色,片状,集合体大小1-3mm,绿泥石化,含量约1-3%左右。
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岩性特征及异同

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岩性特征及异同碎屑岩的基本组成:颗粒填隙物杂基胶结物孔隙碎屑成分(颗粒)矿物碎屑岩石碎屑(岩屑)填隙物成分杂基胶结物孔隙碎屑颗粒:矿物碎屑按密度分为轻矿物:比重小于2.86,石英、长石、云母为主。
重矿物:比重大于2.86来自岩浆岩:榍石、锆英石、铁镁矿物来自变质岩:石榴石、红柱石碎屑岩自生矿物:黄铁矿、重晶石(属化学成因物质成分)石英抗风化能力强,在碎屑岩中分布最广,含量最高,在沉积岩中相对富集,主要出现在砂岩及粉砂岩中。
在中酸性岩中,石英平均含量10-20%,在片岩、片麻岩中含量一般小于40%。
在砂岩和粉砂岩中平均含量66.8%,在砾岩中含量较少,粘土岩中更少。
石英含量高是风化富集的结果。
长石1)分布:主要分布于粗砂岩中,有时见于中粒长石砂岩中,砾岩、粉砂岩中含量较少。
(2)来源:主要来自花岗岩、花岗片麻岩(3)长石大量出现的有利因素:地壳运动比较剧烈,地形高差大,气候干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搬运距离近,快速堆积。
(4)稳定性:钾长石>钠长石>钙长石;正长石>微斜长石。
云母云母为片状矿物,搬运过程中表现为较低的沉降速度。
常作为大碎屑出现。
白云母比黑云母抗风化,常与粉、细砂岩伴生;黑云母易风化为海绿石或绿泥石、磁铁矿,常分布在距母岩较近的砾岩或杂砂岩中;云母呈薄片状,常分布于细、粉砂岩的层面,平行层理排列,可作为层面的判断标志,在成岩中可发生变形→反映压实作用。
重矿物指碎屑岩中比重大于 2.86g/cm3的矿物。
在岩石中含量很少,一般<1%,主要分布在0.25~0.05mm的粒级范围内(细砂—粗粉砂岩)根据风化稳定性,分为:稳定重矿物锆石、金红石、电气石、石榴石、榍石、磁铁矿等不稳定重矿物重晶石、磷灰石、绿帘石、黄铁矿等岩屑:是母岩机械破碎形成的碎块提供母岩区岩石类型的直接标志岩屑含量取决于粒度、母岩成分及成熟度等砾岩中岩屑含量最大岩屑类型杂基1.定义:分布于碎屑颗粒之间的,以悬移载荷方式与颗粒同时沉积的,粒径一般小于0.03mm 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碎屑沉积物2.成因:机械成因3.成分:(1)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绿泥石、伊利石等粘土矿物(2)灰泥、云泥(3)细粉砂级别的石英、长石及岩屑胶结物1.定义:胶结物是碎屑岩在沉积、成岩阶段,以化学沉淀方式从胶体或真溶液中沉淀出来,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各种自生矿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工作区主要岩性描述参考资料(仅供参考)地勘一院内蒙分院2011年9月1日岩性野外观察定名参考资料沉积岩的分类表按厚度把层(岩层)分为:块状层C>lOOcm);厚层(100—50cm);中厚层(50—10cm);薄层(10—lcm);页片层(1一0.lcm);显微层(<0.lcm)。
陆源碎屑岩的分类1、砾岩:碎屑直径>2mm2、砂岩:碎屑直径2-0.063mm3、粉砂岩:碎屑直径0.063-0.004mm4、泥质岩:碎屑直径<0.004mm砾岩类1、一般特征直径大于2mm的陆源碎屑,其含量在50%以上的沉积岩称为砾岩,2、砾岩和角砾岩的分类及主要特征按砾石大小可分为:巨砾岩(角砾岩)砾石>256mm;粗砾岩(角砾岩)砾石256-64mm;中砾岩(角砾岩)砾石64-4mm;细砾岩(角砾岩)砾石4-2mm;砂岩类1、一般特征粒度为2-0.063mm的陆源碎屑含量在50%以上的沉积岩称为砂岩。
2、砂岩的分类按粒度分类:巨粒砂岩 2-1mm;粗粒砂岩 1-0.5mm;中粒砂岩 0.5-0.25mm;细粒砂岩 0.25-0.063mm。
按成分分类: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杂砂岩3、砂岩的主要类型石英砂岩:碎屑物质几乎全部由石英组成,含量在95%以上,胶结物多为硅质.钙质.铁质和海绿石质,具中-细粒,少数为粗粒,一般园度高,分选好,颜色常为灰白色,多为分布广泛的厚层状。
长石砂岩: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组成,其中长石大于25%,石英小于75%,岩屑含量小于长石,胶结物多为钙质.硅质和铁质,具粗-中粒结构,园度较差,分选不好或中等,颜色取决于长石及胶结物的颜色。
岩屑砂岩:中岩屑含量大于25%,石英含量小于75%,长石含量小于岩屑,填隙物大多数为泥晶基质,具中-粗粒结构,磨圆度和分选性都很差。
颜色以深色调为主。
4、砂岩的地质意义和研究方法粉砂岩类粉砂岩是指碎屑粒度为0.063-0.004mm的一种陆源碎屑类。
泥质岩类泥质岩主要是由粘土矿物及小于0.0039mm的细碎屑(>50%)组成,含少量粉砂碎屑,又称粘土质岩。
泥状结构是几乎全由粘土质点组成,含5%的以下的砂或粉砂。
泥质岩亦称粘土岩,是粒度<0.0039mm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的岩石。
多数泥质岩是由母岩风化过程中形成的粘土物质呈悬浮状态被搬运到水盆地中,以机械方式沉积而成。
有少数由水盆地中的胶体si02与Al2O3直接凝聚形成的自生粘土及由火山灰蚀变成因的粘土岩。
泥质岩是分布最广的一类沉积岩,可占沉积岩总量的60%左右。
泥质岩的一般特征一、物质成分: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粘土矿物常见的有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等。
二、结构最常见的是:泥状结构、粉砂泥状结构、鲕状或豆状结构三、构造:泥质岩的层理均为水平层理。
单层厚度<lmm者称页理(页状层理)。
页理发育的泥质岩叫页岩,无页理或页理不发育者叫泥岩。
四、颜色:泥质岩的颜色很杂,它决定于粘土矿物的成分、杂质矿物、有机质及所含色素的颜色。
泥质岩的矿物成分复杂,除主要成分粘土矿物外,还有陆源碎屑矿物和自生矿物。
粘土矿物常见的有高岭石,水云母、蒙脱石等。
陆源碎屑矿物主要是石英、云母及少量长石。
自生矿物则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铁、锰、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赤铁矿、褐铁矿、软锰矿等)、碳酸盐(方解石、白云石、菱铁矿)、硫酸盐(石膏、硬石膏、重晶石等)、硅质矿物(蛋白石、玉髓、自生石英)、硫化物(黄铁矿、白铁矿)以及磷灰石、石盐、海绿石等。
除以上几种组分外,泥质岩中还含有数量不等的有机质,主要是炭质、沥青质及动植物遗体等,这些物质的存在,可帮助推论岩石的沉积环境。
结构泥质岩最常见的是泥状结构、粉砂泥状结构、生物泥状结构、鲕状或豆状结构及残余结构等。
具泥状结构的岩石几乎全由泥质组成,岩石致密细腻,具贝壳状断口;用手捻有滑感;用小刀割切时切面很光滑。
构造泥质岩的层理均为水平层理。
单层厚度<lmm者称页理(页状层理)。
页理发育的泥质岩叫页岩,无页理或页理不发育者叫泥岩。
泥质岩还可见干裂、雨痕、虫迹、晶体印模构造等。
有时还可见到变形、斑点、巢状、带状和瘤状构造等。
泥岩和页岩弱固结的粘土经过中等程度的后生作用(如挤压作用,脱水作用、重结晶作用及胶结作用等),即可形成强固结的泥岩和页岩。
泥岩已固结成岩,但层理不明显,或呈块状,局部失去可塑性,遇水不立即膨胀。
页岩已固结成岩,但具有明显的页状层理,已大部分失去可塑性。
这两种岩石的成分比较复杂,多数粘土矿物已转变成水云母,有时还可有其它粘土矿物。
有较多的碎屑矿物和化学成因物质及有机质。
岩浆岩按照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粒度)和肉眼下可辨别的程度,可将岩浆岩的结构作如下的划分: 1、显晶质结构,矿物颗粒在肉眼下可以分辨者。
按其主要矿物颗粒的平均直径又可分为:粗粒结构,颗粒直径:>5mm中粒结构,颗粒直径5—1mm细粒结构,颗粒直径1一0.1mm微粒结构,颗粒直径<0.1mm2、隐晶质结构,是指颗粒非常细小,肉眼下不可分辨,但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出矿物晶粒者。
1.块状构造,是由矿物均匀无定向分布组成的一种构造,是侵入岩常具有的一种构造。
2.斑杂构造,是一种不均一构造,它们是由岩石的不同组成部分在结构上或成分上的差异造成的。
表现在颜色上或是在粒度上都非常不均一,而呈现出斑驳陆离的外貌。
它们或由岩浆分异或是因岩浆同化混染作用而成。
3.带状构造,也是一种不均一构造,表现为不同成分、颜色或不同结构的条带相间成带分布而成,它们常见于层状辉长岩中,常常是由岩浆脉动侵入或重力分异造成的。
4.球状构造,由矿物围绕某些中心呈同心层状分布而成的一种构造。
北京密云的球状花岗岩的球体系由浅色的条纹长石和深色的黑云母、角闪石和酸性斜长石5.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是火山岩中常见的一种构造。
指岩浆喷溢地表冷凝时,其中的挥发分逸散后留下的空洞,常分布于熔岩流顶部。
这些空洞或圆、椭圆或不规则状。
如果这种气孔被后来的物质所充填形成杏仁构造6.流纹构造,是由不同颜色条纹所反映出来的熔岩流的流动构造,有时顺着流动条纹还有被拉长的气孔分布。
7.枕状构造,水下喷溢的基性熔岩常呈枕状椭球体,互相堆叠,称为枕状构造。
枕体大小不等,上表面多呈弧形,底面较平.8.原生节理构造,岩浆岩由于冷却收缩,而产生的节理.如玄武岩中常见的直立的并且六边形或多边形的柱状节理.对于浅成岩因常具斑状结构,可命名为斑岩或玢岩。
斑岩的斑晶以石英、碱性长石和似长石为主;玢岩的斑晶以斜长石和暗色矿物为主。
对于熔岩,虽可具斑状结构,但不使用斑岩或玢岩名称。
各种结构和成因的灰岩经强烈重结晶作用或白云石化作用,常呈晶粒结构或残余结构。
按晶粒的绝对大小可分为:巨晶>2mm、极粗晶2—1mm、粗晶1一0.5mm、中晶0.5—0.25mm、细晶0.25一0.1mm、极细晶0.1一0.0625mm、粉晶0.0625一0.031mm、微晶0.031一0.004mm、泥晶或隐晶<0.004mm等。
工作区主要岩性描述参考一、花岗岩类(一)侏罗纪细粒正长花岗岩岩石为灰褐色,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由钾长石(58%)、斜长石(17%)、石英(20%)及少量黑云母、白云母等组成。
粒径0.5-1mm。
见有浸染状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等。
(二)侏罗纪细中粒正长花岗岩岩石为灰白—肉红色,细中粒花岗结构,晶洞、晶腺构造、块状构造,主要由钾长石(50%-60%)、斜长石(10%-20%)、石英(25%-30%)及少量黑云母组成。
粒径1-3.5mm,晶洞、晶腺构造特征与前者相似。
(三)侏罗纪中粗粒正长花岗岩中粗粒花岗结构,矿物粒径1-7mm,个别小于1 mm。
其他见1、2。
(四)侏罗纪中粒正长花岗岩中粒花岗结构,矿物粒径1-5mm,个别小于1 mm或大于5 mm。
其他见1、2。
(五)二叠纪二长花岗岩(Pηγ)黄褐色,出露于阿尔山以北,大致呈东西向展布。
这是由于在二叠系二长花岗岩侵位以后被后来燕山期侵入的大面积花岗岩浆覆盖所致。
岩石为斑状结构,基质具细晶结构。
矿物成分:石英21%,正长微纹长石79%,金属矿物<1%,褐帘石<1%。
斑晶由石英、正长微纹长石组成,石英斑晶呈自形柱状双椎体,粒度7.29mm。
正长微纹长石呈自形板状颗粒,卡斯双晶较发育,钠长石微纹嵌晶不十分发育,泥化十分显著,基质中的正长微纹长石呈半自形板状颗粒,卡斯双晶不发育,钠长石微纹嵌晶欠发育,泥化较为显著,石英呈半自形状,有时较长石自形。
石英和正长微纹长石具大致相同的自形程度,成为细晶结构。
金属矿物、褐帘石零星分布。
(六)二叠纪闪长岩(Pδ)灰白色,分布于中蒙边境别里其尔南西附近,出露于由中泥盆统组成的褶皱南东翼,呈岩枝状沿北东向延展,面积约1.5km2。
岩体东北侧及南侧分别被燕山早期钾长花岗岩及海西晚期黑云母花岗岩侵蚀。
岩性为细粒闪长岩,柱粒结构,偶有斜长石斑晶。
矿物成分:斜长石55%,为An28的更长石,普通角闪石40%,磷灰石、磁铁矿和少量绿帘石共含3~5%,普通角闪石退变为黑云母或蚀变成绿泥石。
(七)侏罗纪闪长岩(Jδ)呈岩株状产出。
岩石为中细粒闪长岩,新鲜面为黑灰色,柱粒结构。
矿物成分:石英3~5%,斜长石55~60%,有时环带结构,聚片双晶、强绢云母化,An24;条纹长石少量,暗色矿物以角闪石为主,含少量云母,极少量辉石,共含40%;副矿物为磷灰石、绿帘石、金属矿物和榍石。
(八)碎裂花岗岩黄褐色,呈碎裂结构,碎块间没有明显相对位移,甚至外轮相互拼合。
碎块大小不一,多数为岩石,但也可是矿物,碎块之间被细小碎块和磨细物质,甚至是硅质、钙质、铁质充填,有时还叠加有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帘石化等蚀变或脉体,甚至伸入到碎块内。
碎块中对应力敏感矿物常显示变形、压碎现象,诸如石英的波状消光、长石的双晶弯曲以及碎块边缘细粒化等。
二、地层类(一)第四系1、第四系全新统(Qh pl):洪积:分布于谷地中,地貌上组成洪积扇,由砂砾石、砂土组成,分选和磨圆较差,砾石成分以就地岩石为主。
2、第四系全新统(Qh alp):冲积:主要分布于河谷中,地貌上组成现代河床、河漫滩,Ⅰ级阶地岩性由主流线相的砂砾石层及河漫滩相砾卵亚砂土层组成,分选和磨圆因地而异,总体较差,砾石成分复杂样,各岩石类型均有,在其主河道中砾石定向具叠瓦状排列。
3、第四系全新统(Qh al+f):沼泽堆积:在各沟谷普遍发育。
降雨量多时成湖沼地带;干旱时,水量锐减,沼泽表面泥土多呈泥裂状,堆积物主要为细砂淤泥组成,局部为腐植层,地表生长茂密的草本植物。
(二)凝灰岩类1、凝灰岩灰白色,凝灰结构,块状构造、定向构造。
主要矿物成分凝灰物85~90×10-2;次要矿物成分晶屑含量5~10×10-2,绢云母少量;微量矿物铁质1~2×10-2,绿帘石2~3×10-2,绿泥石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