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诊断

合集下载

腹膜后肿瘤

腹膜后肿瘤

腹膜后肿瘤概述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肿瘤,腹膜后肿瘤主要来自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肌肉、筋膜、血管、神经、淋巴组织等,并不包括原在腹膜后间隙的各器官(肾、胰、肾上腺及输尿管等)的肿瘤。

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

以恶性居多,约占70%。

良性肿瘤以畸胎瘤、神经鞘瘤、纤维瘤为多见,恶性肿瘤以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胚胎癌、神经纤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为多。

由于肿瘤部位深在,又有一定的扩展余地,发病初期无症状,因此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随着肿瘤的增大、压迫或侵及周围脏器及组织时才出现症状,给彻底治疗增添了难度。

分类腹膜后肿瘤(Retroperitoneal tumor)有良性和恶性两大类。

恶性肿瘤约占60-80%(据国外报道约占80%,国内为56%),常见者有脂肪肉瘤,纤维肉瘤,神经纤维肉瘤及恶性淋巴瘤等;良性肿瘤中以纤维瘤,畸胎瘤等为常见。

一般而言,腹膜后肿瘤,囊性者常为良性,实质性者多为恶性。

病因病因不清。

病理改变腹膜后间隙的范围颇广,它上达横膈,下至盆膈。

肿瘤可来源于其中的脂肪、结缔组织、筋膜、肌肉、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胚胎残留组织,2/3为恶性肿瘤。

因此,肿瘤的病理分类甚多。

1.良性肿瘤脂肪瘤、纤维瘤、神经节细胞瘤、囊性畸胎瘤以及化学感受器瘤。

2.恶性肿瘤淋巴肉瘤、脂肪肉瘤、纤维肉瘤、恶性神经鞘瘤及恶性畸胎瘤等。

原发性腹膜后常见肿瘤的病理分类组织来源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一间叶组织脂肪瘤纤维瘤平滑肌瘤横纹肌瘤血管瘤血管外皮瘤淋巴管瘤间叶瘤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横纹肌内瘤血管内皮肉瘤血管外皮肉瘤淋巴管肉瘤间叶肉瘤二淋巴组织假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三神经组织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神经节细胞瘤嗜铬细胞瘤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恶性神经鞘瘤神经纤维肉瘤成神经细胞瘤、节细胞成神经细胞瘤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四尿生殖原性中肾瘤恶性苗勒氏混合性瘤五生殖细胞源性良性囊性畸胎瘤恶性畸胎瘤内胚窦癌绒毛膜上皮细胞癌六组织来源不明囊肿、腺瘤未分化癌、异位组织癌、未分化内瘤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分类症状除少数腹膜后肿瘤,如嗜铬细胞瘤能分泌化学介质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易被早期发现外,绝大多数腹膜后肿瘤初起时无症状。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价值(附27例分析)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价值(附27例分析)

对 肿 瘤 的 位 置 、 小 、 态 、 度 、 份 、 缘 、 周 围 邻 近 组 织 的 关 系 及 增 强 扫 描后 C 大 形 密 成 边 与 T的 影像 学 资 料 进 行 分 析 ,T显 C
示 原 发性 腹 膜 后 肿 瘤 的敏 感 性 达 10 , 位 正 确率 为 7 . % ( 12 ) 良恶 性 定性 诊 断 率 为 6 .% (8 2 ) 结 论 C 0% 定 7 8 2/ 7 , 67 1/7 。 T对 原 发 性 腹膜 后 肿 瘤 的定 位 及 良恶 性 的判 断 有 较 高 价 值 。 关键 词 : 发 性 腹 膜 后 肿瘤 ; 层 摄 影 术 ;T诊 断 原 体 C 中 图 分 类 号 :7 0 4 ; 7 54 R 3 .4 R 3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4 2 20 )6— 5 0—0 17 5 1 (0 8 0 0 1 3
( eat etfC , a t gT m r o i l N n n 2 3 1 C ia Dp r n T N no u o s t , at g2 66 ,hn ) m o n H pa o
A s a t 0 jcie T v s g t C a rs f r a t p ro e l epa m ( R . e o s C n ig f 7 c ss i ah b t c : b e t o i et a Tf t e i r r r ei n a n o l s P N) M t d T f dn s a e wt p t・ r v n i e e u op m y e o t s h i o2 h
腹膜 后肿 瘤 的种类 繁 多 , T表现 缺 乏特 殊 性 , 别 C 鉴 诊 断常有 一 定 困难 。本 文 分 析 总结 了 经病 理 证 实 的

腹膜后肿瘤的CT与MRI诊断与鉴别

腹膜后肿瘤的CT与MRI诊断与鉴别
腹膜后肿瘤的CT与MRI 诊断与鉴别
●概述 • >腹膜后肿瘤组织学分类 • >与脏器来源肿瘤不同的CT与MRI征象,无 喙征、器官掩盖征、器官包埋征、供血动 脉突出征 • >提示来源的征象:钙化、坏死、脂肪、黏液 基质、胶原纤维、强化特点、几种MRI征象
●原发性腹膜后常见肿瘤分类 一、间叶组织来源肿瘤
1、脂肪来源 • 脂肪瘤与脂肪肉瘤:脂肪瘤为近似皮下脂肪密度及信号,不同 类型脂肪肉瘤体积较大、混杂密度及信号、有强化 2、平滑肌来源(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 • >平滑肌肉瘤:次常见肉瘤,边缘清楚,位于血管内或血管外, 信号及密度不均,强化明显 3、纤维组织来源(纤维瘤、纤维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见于中老年,边缘清楚的团块,包绕 腹膜后血管,轻度至明显强化 4、脉管(血管、淋巴管)组织来源:血管瘤、血管外皮瘤、血 管肉瘤、淋巴管囊肿(淋巴管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图1腹膜后副神经节瘤
• 轴位增强CT,肿块位于腹主动脉与左肾之间 (箭),肾静脉受压、弧形前移
图2 左肾AML
• 冠状位CT增强扫描重组图,左肾下极肿瘤 与 肾实质交界呈鸟嘴状(喙征)(箭)

CT与MRI上有助于推测肿瘤性质及来源的征象如下。①钙 化:神经节神经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血管瘤及神经母细 胞瘤。②坏死:高恶性度肿瘤如平滑肌肉瘤。③脂肪,呈CT低 密度 (-40〜-120HU)、T1WI高信号及T2WI中高信号,脂肪抑制 序列为低信号,见于脂肪瘤、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血管肌脂 肪瘤、髓样脂肪瘤。④均匀低密度:神经纤维瘤。⑤黏液样基 质,呈T2WI高信号及T1WI低信号,注射对比剂后可见渐进性强 化。含黏液基质的病变包括节细胞神经瘤、神经鞘瘤、神经纤 维瘤、黏液样脂肪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神经节神经母 细胞瘤及恶性周围神经肿瘤。⑥胶原纤维,T1WI及T2WI均为低 信号,增强扫描缓慢强化。含有胶原纤维的肿瘤包括神经纤维 瘤、节细胞神经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 周围神经肿瘤、纤维肉瘤及腹膜后纤维化。⑦强化显著的肿瘤: 副神经节瘤、血管瘤、血管外皮瘤、Castleman病。⑧其他强化 特点:无强化,见于良性肿瘤。早期强化、廓清迅速,见于 Castleman病及其他良性病变。早期强化、缓慢廓清或不廓清, 大多数为恶性肿瘤。延迟强化,见于良性肿瘤与含有黏液基质 的恶性肿瘤如黏液样脂肪肉瘤及平滑肌肉瘤。

多层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分析

多层螺旋CT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分析

定性 准确 率 为 7 0 . 0 ( 7 / 1 0 ) ; ② 脂 肪肿 瘤 : 定 位 准确
率为 1 0 0 . 0 ( 7 / 7 ) , 定性 准确率 为 8 5 . 7 ( 6 / 7 ) ; ③淋 巴组 织肿 瘤 : 定 位准确 率 为 8 3 . 3 ( 5 / 6 ) , 定性 准 确率 为5 0 . 0 ( 3 / 6 ) ; ④ 神 经 源 性肿 瘤 : 定 位 准确 率 为 8 4 . 6 %( 1 1 / 1 3 ) , 定 性准 确率 为 6 1 . 5 ( 8 / 1 3 ) ; ⑤纤 维 瘤 、
顾 性分析 我 院 4 6 例 原发 性腹 膜后 肿 瘤 患者 的 临床 资 料 , 8例 行 平 扫 , 3 8例 行 平扫 加 增 强 扫描 , 对
C T 定位 定性 准确度进 行计 算 , 对 本组 患者 的 MS C T表 现进行 分析 。结 果 : ①4 6例 原发性腹 膜后 肿
瘤 患者 , 良性肿瘤 1 8例 , 恶性 肿 瘤 2 8例 。其 中间叶 组 织来 源 3 1 例, 1 2例 良性 , 1 9例 恶性 ; 神 经 组 织 来源 1 3 例, 5例 良性 , 8例 恶性 ; 生殖 细胞 来源 1例 , 良性 ; 不 明来 源 1例 , 恶性 。②MS C T 准确 定
为生殖 细胞来 源 以及来源 不 明。 2 肿瘤 组 织 学 类 型及 其 C T 表 现 见 表 2 。对
1 临 床 资 料 本 组 原 发 性 腹 膜 后 肿 瘤 患 者 4 6 例, 其 中男 2 7例 , 女1 9例 ; 年龄 2 8 ~6 7岁 , 平 均 年龄 5 5 . 3 土1 2 . 3岁 ; 主要 临床症 状 为腹 部包 块 、 腹胀、 腹部 不适、 消瘦 以及血尿 等 。其 中体检 中发现 , 没有 出现任 何 症状 的患 者 为 1 3例 ( 2 8 . 3 ) 。手 术 病 理 证 实 1 6

腹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定位诊断分析

腹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定位诊断分析
伤史 、 脓肿感染病史 , 并可有全身症状。
4 结 论
【] Pl aiM, hor uiD, i r o e 1ra n fpr hrl 3 ivk C i moz a u Kz i u A,ta.ag g o ei ea id I i p nreset mos i ahlg r lin pc r lei J.u ev aht r t p tooi c r ao : io a rv w[ E r h u wh coet ti e ] J
织来 源 , 目前腹膜后 间隙肿瘤影 像学检 查 的首选 方法 , 是 能
副神经节瘤 1 , 例 平滑肌 肉瘤 1例 , 成熟畸胎瘤 1 , 例 表皮样囊
肿 1 , 例 嗜铬细胞瘤 1 。由 2位中级 以上影像诊断 医师共 同 例
阅片并对定位征象达成一致意见 。具体 C T定位征象结果为肿
膜后 肿瘤患者 C T资料。结果 结合相 关文 献 , 分类汇 总相 关 C T定位征 象。 备 3种征 象的 1 , 具 例 具备 5种征 象的 3 , 例 具 备 6 以上征 象的 5 。 种 例 结论 腹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征
为腹 部 原 发 性腹 膜 后肿 瘤 , 中男 6例 , 3例 , 者 年 龄 其 女 患 2 2岁 ~ 6岁 , 5 平均年龄 4 5岁。
tser ss ] t su dQ,0 5 2 ( )2 9 2 0 i u a e[ . r o n s s a JUla 2 0 ,1 4 :5 — 7 . ( 收稿 日期 :0 0 1- 7 2 1— 1 1 )
声像图特征的识别 , 再结合 一些临床资料
【 钱蕴秋. 1 ] 超声诊断学【] M . : 四军 医大学 出版社 ,0452 西安 第 20 :7 .

科室影像讲座系列之如何诊断和鉴别腹膜后肿瘤

科室影像讲座系列之如何诊断和鉴别腹膜后肿瘤
1、一些常见良性肿瘤特殊征象: 1.1、脂肪瘤:呈均一脂肪性低密度。 1.2、畸胎瘤:含有三个胚层组织结构而呈多种成 分的囊实性肿块,其中包括低密度脂肪组织、水样低 密度区、软组织密度区及高密度钙化灶。
1.3、神经源性良性肿瘤:包括神经纤维瘤、神经 鞘瘤和神经节、副神经节瘤(腹主动脉旁异位嗜铬细 胞瘤),通常位于脊柱两旁,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 组织肿块,密度可从水样到肌肉密度,增强实性部分 明显强化。
腹膜后肿瘤较为少见,发病率仅占全身肿瘤的0.32.0%,其中以间叶组织肿瘤多见,多为恶性(占80% 以上),以肉瘤多见。腹膜后肿瘤由于生长部位深, 周围器官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以诊断困难,除 少数内分泌性肿瘤外,大多数病人就诊时肿瘤已相当 大。
二、腹膜后间隙范围
后腹膜腔前界为壁层腹膜,后界为腹横筋膜,上 起隔肌,下止盆隔,两侧以腰方肌外缘为界的潜在间 隙,故亦称腹膜后间隙。
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母细胞瘤、 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神经鞘瘤、 神经纤维肉瘤
生殖细胞源性 良性畸胎瘤
恶性畸胎瘤、卵黄囊瘤(内胚窦 瘤)、绒毛膜上皮细胞癌、精原 细胞瘤
淋巴组织 淋巴瘤(惰性)
恶性淋巴瘤、转移瘤
脂肪瘤、淋巴管瘤、纤 间叶组织 维瘤、血管外皮瘤、平 (占20-60%) 滑肌瘤、横纹肌瘤、间
(一)腹膜后间隙交通: 肾前、后筋膜及侧锥筋膜将腹膜后间隙分为三个解 剖区,即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 ➢ 1、肾旁前间隙:位于腹后壁的壁腹膜、侧锥筋膜 和肾前筋膜之间区域,内有胰腺、十二指肠降部、 水平部及升部,升、降结肠等器官。 ➢ 2、肾周间隙:位于肾前筋膜与肾后筋膜之间的区 域,内有肾上腺、肾、肾脂肪囊和输尿管腹段等。
的腹膜外脂肪层使两侧在前方潜在相通。 ➢ 5、盆腔的病变可直接蔓延至腹膜后三个间隙,直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25例CT诊断价值探讨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25例CT诊断价值探讨

证 实的临床资料完整者 2 5例 ,分 析 其 C 表 现 ,探 讨 C 诊 T T
断价值 。
1 资 料 与 方 法
近结构受压推移 ;1 饲手 术病 理藤痰 的恶 性肿 瘤除 恶性 畸 9 胎瘤 、平滑肌 肉瘤及横纹肌 肉瘤名 l 宙 : 椤显示轮癣光 整 、边 缘
清 晰 外 ,其 余 均 表 现 为 轮 廓 不 光 整 ,与 周 围脏 器 界 限不 清 晰
畸 胎 瘤 、精 原 细 胞 瘤 及 恶 性 神 经 鞘 瘤 各 1 。 例

22 C . T表现 与诊 断 : 例手 术病 理 证实 的 良性肿 瘤 C 6 T表 现除 1例平滑肌瘤显示与膀胱及子宫后壁 间分 界不 清外 ,其 余 均表现为形态较规则 ,与邻近结构 间界 限清楚 的肿块 ,邻
判 断 的 准 确 率 为 8 . ( 12 ) 40 2 / 5 ;病 理 组 织类 型判 断 准 确 率 为 3. % (/ 5 。结 论 C 对 原 发 性 腹 膜 后 肿 瘤 定 20 82) T
位 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 键 词 】 腹 膜 后 肿瘤 ;体 层摄 影 术 ,螺 旋 计 算 机 ;诊 断 ,计 算 机 辅 助 关
tc 8 0C 机 扫 描 ,层 厚 5 0 mm、层 距 5 1 el 0 i T ~1 ~ 0mm, 扫 描
肿瘤术前 C T检 出率 1 0 0 ( 5 2 ) 0 . 2 / 5 ;术 前 定 位 正 确 . 率 8 . 8o ( 2 2 ) C 良 恶 性 判 断 准 确 率 8 . 2/5 ; T 40 ( 1 2/ 2) 5 ;术 前 病 理 组 织 类 型 判 断 准 确 率 3 . 20
1 0 5 2 5 01 0 .

52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价值分析

52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诊断价值分析

【 中图分类号lR6 . 5 5 6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文章编号】l7 — 7 22 0)ob一 I I 0 4 0 4(0 81() 02一 l 6
肿 瘤 有 种 类 繁 多 、发 现 晚 、 体 积大 的 特 点 , 别于 其 它 肿 瘤 。原 区 发性腹膜后肿瘤种类繁多 , 根据肿瘤组织学起源不同常将其分为
得 了 良好 的 诊 断效 果 , 其 资 料 作 一 回顾 性 分 析 。 就 1 资 料 与方 法 1 1 一 般 资料 .
以下 4大类型 : 间叶源性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残留胚胎组织起 源 肿 瘤 和 来 源 不 明 或 不 能 分 类 的 肿 瘤 。 原 发 性 腹 膜 后 肿 瘤 约 5 %~9 %为恶性 , 5 9 本组以 良性肿瘤相对比较少( 2 , 1 例) 考虑与病
而起相应症状 。
临床 症状有 腹部包块 2 倒 、腹胀 痛 6 、腰 背痛 9 、发 热 2 8 例 例
例、腹水 1 例和不规则阴道流血 i 例等, 另有血尿、下肢疼痛等患者。
13 C . T诊 断方 法 本组 病例 采用西 门子公 司 Se n ig a p y snain 1 ime sB o rp h e st 6 o
1 2 临床 表现 .
表 现 可 多种 多样 。 肿 瘤 增 大 后 可触 及 腹 部 包 块 并 有 腹 胀 、腹 痛 及 消 化 道 症状 。压 迫 肾 脏时 出现 泌 尿 系统 症 状 , 犯 神 经 时可 出 侵 现 腰 痛 , 迫 下 腔 静 脉 时 出 现 下 肢 水 肿 , 组 患 者 临 床 首发 症 状 压 本 为 腹部 包块 2 8倒 、腹 胀 痛 6例 、腰 背痛 9例 、发热 2例 、腹水 l 例 和 不规 则 阴道 流 血 l例 , 为肿 瘤 压 迫 、 阻塞 或 侵 及 邻近 脏 器 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临床: – 是功能性肿瘤,产生阵发性高血压头痛 、心动过速、排尿晕厥等。
36
淋巴瘤
• 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腹膜后淋巴瘤 多为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但也可单独发 病。
• 淋巴瘤易发生于中年男性。 • 典型临床表现:无痛性、渐进性浅表淋巴
结肿大。相关表现还有,发热、贫血、食 欲减低、体重下降和局部压迫等症状。
脂肪
畸 胎 瘤
脂肪瘤
和混合型,常呈侵袭性生长 ,其中混合型者表现为不均一密度并含有脂肪性低密度灶。
16
17
生长特点
• 沿器官间隙生长,对周围脏器无挤压
▪ 淋巴管瘤 ▪ 节细胞神经瘤 ▪ 淋巴瘤
• 伸入椎间孔:神经源性肿瘤 • 强化:神经源性肿瘤呈明显强化,其内无强化区。
41
转移瘤
• CT:腹膜后转移瘤最常见的两种表现,即 为实质性肿块或淋巴结增大。
• 实质性肿块表现多样,没有一定的特征性。 部分腹膜后转移瘤系由于椎体转移瘤扩展 而来,CT上除显示软组织肿块外,还能清 晰显示椎体骨破坏的情况。
42
转移瘤
• 腹膜后淋巴转移:多位于腹主动脉旁淋巴 结。增大的淋巴结可呈单一或多发类圆形 结节影,边界清楚,呈软组织密度。多个 增大的淋巴结可融合成块而呈分叶状表现, 推移或包绕大血管,部分淋巴结可发生坏 死而致密度不均。增强检查,可显示轻度 乃至明显均一或不均一强化。此外,相关 部位检查还能发现原发瘤灶。
47
及腹腔肿瘤鉴别的要点
腹膜后间隙肿块的特点: (1)肿块使腹膜后脏器移位,尤其是向前移
位 (2)肿块及腹膜后脏器分界不清,脂肪间隙
消失,但肿块最大径线仍在脏器之外 (3)主动脉或下腔静脉受累或包埋
48
(4)肿块使腹腔内脏器向前方或侧方移位, 但其间的脂肪间隙仍存在;
(5)巨大肿块,其前缘因壁层腹膜(或同时 有肾前筋膜)的被覆作用而多显光整,即 使接近或抵达前腹壁,二者间仍可见窄条 状或新月形低密度影,此可及腹腔内肿瘤 鉴别。
• 特性:脂肪瘤呈均一脂肪性低密度。畸胎瘤含有 三个胚层组织结构而呈多种成分的囊实性肿块, 其中包括低密度脂肪组织、水样低密度区、软组 织密度区及高密度钙化灶。神经源性良性肿瘤包 括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和神经节、副神经节瘤 (腹主动脉旁异位嗜铬细胞瘤),通常位于脊柱 两旁,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其密度 可从水样密度到肌肉密度,增强检查肿瘤实体部 位明显强化。
3
4
后腹膜解剖线图
5
后腹膜解剖彩图
6
腹膜后间隙之间的交通: 尽管腹膜后三个间隙解剖上是完整的,
但它们之间存在潜在的交通,一个间隙的病 变可波及另外的间隙:
1)同侧的三个腹膜后间隙在髂嵴平面下潜 在相通。
2)两侧的肾旁前间隙在中线潜在相通。 3)两侧的肾周间隙在中线是否相通,存在 争议,多数人认为潜在相通。
7
4)两侧的肾旁后间隙中线不相通, 但通过腹前壁的腹膜外脂肪层使两侧在 前方潜在相通。
5)另外,盆腔的病变可直接蔓延至 腹膜后三个间隙,直肠、乙状结肠的病 变也容易波及腹腹膜后间隙。
6)任何一个间隙的病变,可因为浓 液、胰腺消化酶的作用或肿瘤的侵蚀、 破坏筋膜的屏障作用而直接侵犯其他间 隙。
8
概述
37
淋巴瘤
• CT可显示增大的腹膜后淋巴结。初期,淋巴结以 轻至中度增大为主,表现为腹膜后某一区域多个 类圆或椭圆形软组织密度结节影,边界清楚;当 病变进展时,受累淋巴结明显增大,或相互融合 成分叶状团块,其内可有多发不规则小的低密度 区。当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后方的淋巴结肿大明 显时,将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向前推移,致显示 不清,呈所谓“主动脉淹没征”。
• CT检查还能发现盆腔、肠系膜、纵隔或浅表部位 的淋巴结增大及其他脏器如肝、脾受累的表现。
38
淋巴瘤
• MR:T1WI高于肌肉、低于脂肪信号。 T2WI明显高于肌肉、略低于脂肪信
号。 压脂序列淋巴结为明显高信号,利于
检出较小淋巴结。 鉴别: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合病史,大多
数需活检证实。
39
40
• 组织学上常见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白细 胞的浸润,可伴有灶性脂肪坏死、纤维母细胞增 生以及胶原的沉积。静脉壁常常被炎症累及。
• 腹膜后纤维化可伴纵隔纤维增生、硬化性胆管炎、 眼眶内假瘤或全身血管炎。有证据支持本病是一 种免疫超敏反应性疾病。
46
腹膜后肿瘤的CT定位诊断依据
腹膜后肿瘤常推压腹膜后脏器和大血管 使之移位, 定位征象主要有: 1,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外移或前移,肾 静脉前移。 2,胰腺和脾静脉前移。 3,胰头和肠系膜上动静脉前移。 4,肾轴旋转、肾脏移位及腰大肌受压变 形。 5,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前移及升结肠、 降结肠前移等。
32
胶原纤维
• T1WI、T2WI均呈低信号 • 致密胶原纤维增强扫描表现为延迟强化 • 常见:神经纤维瘤、节细胞神经瘤、硬纤
维瘤、平滑肌肉瘤、恶性周围神经鞘肿瘤、 纤维肉瘤及腹膜后纤维化等 • 少见:神经鞘瘤和恶性间质瘤
33
硬纤维瘤
34
35
异位嗜铬细胞瘤
• 嗜 铬 细 胞 瘤 可发生于肾上腺,也可发生于 肾上腺外沿腹主动脉分布、颈部、纵隔和 膀胱。
49
腹主动脉前移
50
胰腺和脾静脉前移
51
目的
• 一、复习腹膜后间隙解剖 • 二、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病变分类及诊断条
目 • 三、常见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影像学表现 • 四、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定位诊断依据
52
谢谢大家!
肿瘤边界较神经母细胞瘤更清楚,强化程 度稍低于神经母细胞瘤,也常不易及神经 节细胞瘤区别。
28
神经节母细胞瘤。女,2岁。
神经鞘瘤
最常见的周围神经肿瘤 常有包膜 镜下包括富细胞的Antoni A
区和少细胞、含较多黏液成 分的Antoni B区,实质及基 质分布不如纤维瘤规则。 可伴有出血、囊变
淋巴瘤呈均匀性轻中度强化。
18
高:副神经节瘤(嗜铬细胞瘤)、血管外皮 细胞瘤
中:黏液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平滑肌肉 瘤等肉瘤
低:低度恶性脂肪肉瘤、淋巴瘤、多数良性 肿瘤
19
淋巴管瘤
▪ 腹膜后肿瘤的1% ▪ 增强扫描无强化
单房或多房含液肿物 不易完整切除,易复发
20
神经母细胞瘤
• 是儿童最常见的颅外实质性肿瘤 • 分布
10
腹膜后肿瘤分类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种类繁多 ,根据肿瘤组织学起源不同常 将其分为以下5大类型:间叶源 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淋巴 组织、残留胚胎组织起源肿瘤 和来源不明或不能分类的肿瘤 。
11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病理分类
12
原发、良性、影像
• 腹膜后良性肿瘤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边界清 楚,和邻近结构多有明确分界。
65%腹膜后、40%肾上腺髓质,其余在椎 旁交感神经链、主动脉旁体、盆腔等。
• 诊断时年龄 90%在5岁以下,平均2岁。
21
神经母细胞瘤
• 影像表现 – CT平扫 • 形态:大而不规则的肾外肿块,常呈分叶状, 肿瘤没有包膜,边界不锐利 • 钙化:90%颗粒、细点、环状、不定形 – 增强扫描 • 强化:不均匀,出血坏死不强化低密度区及 肿瘤强化区域混杂所致
• 腹膜后肿瘤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 – 狭义的腹膜后肿瘤是指除胰腺、肾脏、肾上腺 和十二指肠等腹膜后脏器之外非脏器起源的肿 瘤。 – 广义的腹膜后肿瘤包括脏器和非脏器起源的肿 瘤这两部分。
9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N)是 指除后腹膜固有器官(如胰腺、 肾脏、肾上腺等)以外,起源 于腹膜后组织的原发肿瘤。
30
靶征
• T2WI肿瘤中心呈低-等(肌肉)信号,周围有高 信号区包绕 ,CT呈中心高密度,周围低密度
• 增强扫描靶心强化相对明显 • 中心为肿瘤实质区(瘤细胞成分+纤维+脂肪),
周围为黏液组织。 • 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极少见于恶性病例。
31
神经纤维瘤
90%为单发 常无包膜 可伴有粘液变性
节细胞组成 • 影像学表现:
– CT平扫—肿瘤呈低密度,边界尚清,肿瘤内钙化呈播散细 小斑点状,及神经母细胞瘤钙化呈粗糙颗粒状、不定形者不 同
– 增强扫描—根据粘液物质的多少而定,肿瘤往往无明显强化 或稍有或适度强化,也可向椎管内扩展
26
神经节细胞瘤。男,5岁。
神经节母细胞瘤
• 很难及神经母细胞瘤鉴别。 • 可能的区别是临床发展缓慢,病程更长,
13
原发、良性、影像
• 另有一些肿瘤虽表现不具特征性,但根据 病变位置、临床表现,也可做出提示性诊 断,例如位于脊柱两旁的肿瘤常为神经源 性肿瘤,若病人有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 则可诊断为异位嗜铬细胞瘤。
• 其余缺乏特征的肿瘤,影像学定性困难, 需穿刺活检或手术才能确诊。
14
• 脂肪瘤 • 脂肪肉瘤 • 畸胎瘤 • 髓脂肪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CT诊断
一,腹膜后间隙的解剖、划分 腹膜后间隙是指后腹膜及腹横筋膜之
间的间隙及其解剖结构的总称。
2
1。腹膜后间隙的划分
• 肾筋膜分为前后两层,分别称为肾前筋膜 和肾后筋膜。上述两层筋膜在降结肠后融 合,形成侧锥筋膜。这三层筋膜将腹膜后 间隙分为三个间隙。
• 三个间隙: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肾旁后 间隙。
22
神经母细胞瘤。男,1岁。
神经母细胞瘤。男,1岁。
神经节细胞瘤和神经节母细胞瘤
• 神经节细胞瘤 – 由成熟的神经节细胞发展而来,代表了神经节 肿瘤中最为成熟的类型
• 神经节母细胞瘤 – 含有恶性神经母细胞和良性的神经节细胞瘤的 成分
25
神经节细胞瘤
• 年龄:任何年龄,往往在20岁以下,常见于儿童时期和青少年 • 性别:女性多见 • 组织病理学:肿瘤由丰富数量的粘液物质和数目相对少的神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