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要点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一、字音渔父( f ǔ)??枯槁( gǎo)?呆滞( zhì)?莞尔( wǎn)?餔( bū)其糟而歠( chuò)其醨( l í??)汶汶 ?(mén)淈( gǔ)泥??鼓枻( yì)?濯( zhuó)缨???二、通假字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医生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三、古今异义词1、颜色憔倅,形容枯槁....古义:神色,面色 ??今义:颜料或染料古义:形体面貌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绘。
??2、子非三闾医生与?何故至于斯?..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情。
3、何故沉思高举..古义:行为超出生俗?今义:把东西举高四、要点实词、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此后1.、颜色憔倅,形容枯槁枯瘦2..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举:全是以:所以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搅浑.、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吃。
糟:酒糟。
歠:饮。
5....6、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高举:指行为超出于世俗。
...见:表被动,被醨:薄酒。
为:句末语气词,不译。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头。
浴:洗身。
7..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洁白的样子。
....、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莞尔:浅笑的样子。
枻:桨。
9..10、沧浪之水清兮,能够濯.吾缨洗。
汶汶:玷污。
五、词类活用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
歌:唱歌..六、一词多义1.举(1)举世皆浊我独清(2)何故沉思高举全行为2.之(1)渔父见而问之代词,代屈原。
(2) 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记。
(3) 沧浪之水浊兮,能够濯吾足助词,的。
3.于(1) 贤人不呆滞于物介词,被。
(2)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
(3)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而(1) 渔父见而问之连词,表承接。
(2) 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3)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渔父赏析

阅提示
【名词】 名词】 渔父: 渔翁,捕鱼的老人。 渔父:父,通“甫”。渔翁,捕鱼的老人。 作为一种文化范形, 作为一种文化范形 , 或者是这里面衍生 出来的这种渔父的形象, 出来的这种渔父的形象 , 已经成了一种 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 符号 。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 、 追求自 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隐逸 。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内 容 述 评
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 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个自然段, 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 父结尾,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答。 第一部分,屈原出场。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 景环境以 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 第二部分(主体)渔父与屈原问答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渔父 第三部分,渔父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 “莞尔而 笑”,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 去”。
学习难点
1. 阅读和理解课文。 阅读和理解课文。 2. 两难选择的文化范型
屈原简介: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 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 治家,“楚辞” 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 文化名人” 文化名人”之一 。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 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 25篇 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 《离骚》1篇,《天问》1篇, 离骚》 篇,《天问》 《九歌》11篇,《九章》9篇,《远 九歌》11篇,《九章》 游》、《卜居》、《渔父》各1篇。 卜居》 渔父》 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渔父》 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渔父》非屈原 所作。
《渔父》文言文整理

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lǘ)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ɡ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bǔ)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⑾而笑,鼓枻(yì)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文学常识:选自《楚辞》。
实词解释:1.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2.颜色: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3.三闾(lǘ)大夫:掌管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务的官。
屈原曾任此职。
4.是以见放,是:因此。
以:能够。
5.淈(gǔ):搅浑。
6.哺(bū):吃,一作“哺”(bū)。
糟:酒糟。
歠(chuò):饮。
醨(lí):薄酒。
成语:哺糟歠醨7.高举:高出世俗的行为。
在文中与"深思"都是渔父对屈原的批评,有贬意,故译为(在行为上)自命清高。
举,举动。
8.沐:洗头。
9.浴:洗身,洗澡。
10.察察:皎洁的样子。
11.汶(wén)汶:污浊。
12.皓皓:洁白的或高洁的样子。
13.莞尔:微笑的样子。
14.鼓枻:摇摆着船桨。
.鼓:拍打。
枻(yì):船桨。
15.沧浪:水名,汉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内。
或谓沧浪为水清澈的样子。
"沧浪之水清兮"四句:这首《沧浪歌》也见于《孟子·离娄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16.濯:洗。
17.缨:系帽的带子,在颔下打结。
18.遂去,遂:于是。
渔父》赏析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渔夫并没有说服屈原。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渔夫并没有说服屈原。他最 终还是选择了“葬于江鱼之腹中” 终还是选择了“葬于江鱼之腹中”。因为屈原是一个彻 底的理想主义者,换言之,他是一个诗人。 底的理想主义者,换言之,他是一个诗人。他不愿用自 己的清白之躯去蒙受世俗的尘埃。( 安能以皓皓之白, 。(“ 己的清白之躯去蒙受世俗的尘埃。(“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的雅致(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屈原的雅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 屈原的豪迈( 亦余心之所善兮, 落英”),屈原的豪迈 落英”),屈原的豪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 犹未悔”),屈原的担忧 屈原的担忧( 惟草木之零落兮, 犹未悔”),屈原的担忧(“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 之迟暮”),屈原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望 屈原的绝望( 长叹息以掩泪兮, 之迟暮”),屈原的绝望(“长叹息以掩泪兮,哀民生 之多艰” 之多艰”)这些都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所无法理解的盘旋 郁结的情怀, 郁结的情怀,自然他们也无法理解屈原选择投江这一疯 狂的举动。 狂的举动。 与其苟延残垣,不如从容燃烧” 在我看来, “与其苟延残垣,不如从容燃烧”,在我看来,我 们需要这样的理想主义者。 们需要这样的理想主义者。
——《三国演义》 主题曲 《三国演义》
重点知识
颜色 形容 斯 举 见 淈 高举 沐 浴 振 察察 汶汶 濯 特殊句式: 。(被动 被动) 特殊句式:是以见放。(被动)
内 容 述 评
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 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 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 尾三个部分。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 原开头,以渔父结尾, 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 答。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屈原出场。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 景环境以及主人 屈原出场。 公的特定情况。 公的特定情况。 第二部分(主体) 第二部分(主体) 渔父与屈原问答. 举世皆浊我独清, 渔父与屈原问答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 独醒——屈原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独醒 屈原 圣人不凝滞于物, 渔父 第三部分,渔父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 第三部分,渔父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 “莞尔而 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 笑”,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 去”。
《渔父》屈原的品质

《渔父》屈原的品质
《渔父》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屈原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创作《离骚》之前的代表之作。
这篇作品以寓言的形式,通过描述一个渔父的故事,展现了屈原对社会风气和人情冷暖的深刻触动。
渔父的品质也成为了这篇作品的核心。
在《渔父》中,屈原通过描写渔父的坚贞不屈和高尚品质,呼喊着对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的呼吁。
渔父的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渔父坚守正义。
在故事中,渔父看到有人欺负弱小的鱼,立即挺身而出,为鱼们伸张正义。
他用自己的勇气和力量保护了弱者,展现出他对正义的坚定信念。
这种不畏强暴的品质在屈原笔下得到了高度赞扬。
其次,渔父有同情心。
当渔父看到捕鱼者以残忍手段对待鱼儿时,他心生怜悯之情,感受到了鱼儿的痛苦和不幸。
他深切理解弱者的苦难,表现出他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众生的关怀之心。
这种同情心让他能够真正体会到社会的不公和伦理的扭曲,从而更加坚定地呼吁正义和善良。
此外,渔父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当渔父发现世人对他的善行不以为然时,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默默地继续着自己的善举。
他并不追求声
名利禄,而只是出于内心的真诚和对善良的追求,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示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强大的道德力量。
屈原通过渔父的形象,呼吁人们应该具备坚守正义、同情他人和无私奉献的品质。
他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社会的不公和伦理的扭曲,勇敢地追求真理和善良。
渔父的品质成为了屈原作品中的道德典范,也传递着作者对于社会风气的关切和呼唤。
这种品质的追求,不仅体现了屈原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完整版)《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2游 ①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游荡,徘徊
②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交往
③ 二十而南游江淮
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
3于
① 圣人不凝滞于物
介词,被。
②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介词,在。
③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介词,到
④ 何故至于斯?
介词,到
4见
①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被
② 慈父见背
放在动词前面,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我”
颜色,古义:脸色
2 形容枯槁
形容,古义:形体容貌
3 何故至于斯?
至于,古义:到。
4 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世俗
5 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古义:拘泥,执著。
五 一词多义
1举
1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① 举世皆浊我独清
全
② 何故深思高举
行为
③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尽,完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 汶汶 (mén) 淈(gǔ)泥
二 通假字
渔父
“父” 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与”通“欤” 句末语气词
三 词类活用
安能以皓皓之白
形容词用作名词 洁白的身体。
鼓枻而去,乃歌曰 名词活用作动词 鼓:敲打;歌,唱歌。
四 古今异义
1 颜色憔悴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沐:洗头。浴:洗身。 振:抖动。
2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
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渔父》是一篇著名的古文课文,讲述了一个普通渔夫追求精神自由和追求内在满足的故事。
通过渔夫的经历,作者表达了对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的批判,强调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内心满足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有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梳理。
一、课文背景《渔父》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创作的一篇小品散文。
文章发表于《警世通言》中,通过渔夫这个角色,展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智慧和追求,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二、主要人物1. 渔父:渔父是一位普通的渔民,他放弃了追求财富和地位的机会,选择守住自己的小渔村,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了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2. 渔父的儿子:渔父的儿子破釜沉舟,勇敢地扬帆出海,希望通过打渔来改变家庭的命运。
三、主题思想1. 探讨生活追求:《渔父》通过渔父的故事,让人们反思生活的本质,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的满足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
2. 批判虚荣名利:通过渔父的拒绝,作者批判了社会上追求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的现象,强调了追求内心宁静的重要性。
四、描写手法1. 夸张手法:文章采用夸张手法来突出渔父拒绝权臣官位和追求内心满足的决心和机智。
例如,渔父扔掉的曾国藩的官帽被风吹到百丈之高,形象生动地展示了渔父对官位的态度。
2. 对比手法:文章通过渔父和权臣的对比,凸显了渔父追求精神自由和内心满足的崇高品质。
渔父宁愿过着简朴的生活,也不愿追求虚荣的荣华富贵。
五、情感色彩1. 崇高情感:文章通过渔父的选择,表达了对精神自由和内心满足的向往和追求,唤起读者对崇高情感的共鸣和思考。
2. 幽默情趣:文章中穿插了一些幽默的细节,如渔父将曾国藩的官帽用草绳吊在房梁上,形象夸张地展示了渔父机智幽默的一面。
六、启示与反思1. 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人生不仅仅是追求物质财富和虚荣名利,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内心的满足。
只有获得内心的平安和满足,才能真正享受人生的意义。
渔父的知识点

渔父的知识点《话说渔父的那些知识点》提起渔父,不知道大家脑海里首先浮现出来的是什么画面。
对我来说呀,那就是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悠然地坐在船头垂钓的形象。
嘿,这不就是咱生活中常常能瞧见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嘛。
渔父,那可是有着不少知识点呢。
首先就得说说他们的装备,那斗笠和蓑衣,简直就是他们的标志性行头,就像战士的盔甲一样重要。
下雨天能挡雨,大太阳底下还能遮阳,实用得很呐。
想象一下,要是没有这玩意儿,那下雨天钓鱼不就成了落汤鸡啦。
再说那渔竿,可别小看了这细细的一根棍子,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
不同的渔竿有不同的材质、长度和韧性,就跟咱选衣服似的,得挑适合自己的。
有的适合钓小鱼,轻巧灵活;有的适合钓大鱼,那可得结实牢固些。
这挑选渔竿啊,也是渔父们的一门技术活。
然后呢,就得讲讲钓鱼的技巧了。
渔父们可都是有耐心的主儿,静静坐在那儿等鱼上钩,一坐就是半天,这耐心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而且他们懂得看天气、看水流、看鱼情,知道啥时候鱼容易上钩,该在哪个地方下竿。
有时候啊,他们为了等一条大鱼,那真是“咬定青山不放松”,那股执着劲真让人佩服。
还有啊,渔父们一般可都很会找地方。
他们知道哪儿的水干净,哪儿的鱼多,就像有一双神奇的眼睛似的。
有时候为了找到一个好的钓鱼点,不惜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真是不容易。
不过一旦找到了,那脸上的笑容啊,就跟中了彩票似的。
渔父们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心态好。
钓不到鱼的时候也不气馁,就当是出来享受大自然了。
钓到了呢,就更是开心了,晚上回去可以加餐啦。
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还真是值得咱学习学习。
想想生活中那些渔父,他们或许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人,但他们却能在钓鱼中找到自己的乐趣和满足。
他们顺应自然,懂得享受生活中的简单美好。
我觉得呀,咱们有时候也应该学学渔父,放慢脚步,去寻找生活中的那些微小而又真实的快乐。
所以,下次再看到渔父的时候,别光是觉得好玩,也多去体会体会他们的生活智慧,说不定还能给咱自己的生活带来点启示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实词(1)既:……以后。
(2)枯槁:枯瘦。
(3)举:全。
是以:因此。
(4)淈:搅浑。
(5)餔:吃。
糟:酒糟。
歠:饮。
醨:薄酒。
(6)沐:洗头。
浴:洗身。
(7)察察:皎洁的样子。
汶汶:玷辱。
(8)莞尔:微笑的样子。
枻:桨。
(9)濯:洗。
虚词
1.之
(1) 代词。
渔父见而问之.(代屈原)
(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能以身之.察察
(3) 助词,的。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2.于
(1) 介词,被。
圣人不凝滞于.物
(2) 介词,在。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葬于.江鱼之腹中
(3)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何故至于.斯
3.而
(1) 连词,表承接。
渔父见而.问之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2) 连词,表转折。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 连词,表修饰。
渔父莞尔而.笑
4. 以
(1)介词,因为。
是以.见放
(2)介词,拿、用。
安能以.身之察察
(3)介词,表目的,用来。
可以.濯吾缨
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
歌:唱歌
通假字、(1)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颜色:古义指脸色。
今义多指色彩。
)
(2)形容枯槁(形容:古义指形体容貌。
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等加以描述。
)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古义指拘泥、执着。
今义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古义指行为高出世俗。
今义指高高举起。
)
(5)何故至于斯(至于:古义为“到”,同义词连用。
今义指①表示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
句式
1.判断句
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
2.省略句
(1)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
(2)(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父”,后省去介词宾语“之”)
3.被动句
(1)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
(2)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
(3)圣人不凝滞于物(“于”表被动,不被外物拘泥)
(4)自令放为(使自己被放逐呢)
4.定语后置句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5.状语后置
(1)行吟泽畔(在水边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2)游于江潭(在江潭一带游走)
翻译、1、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瘦。
2、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3、为什么要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使自己被放逐呢?
4、怎么能让洁白的身体去蒙受污浊的外物的玷辱呢?
背诵、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4、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