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渔父·八月九月芦花飞翻译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诗词:屈原(战国)原文: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有所思》是汉代时流传的一首乐府诗,属于《铙歌十八曲》之一。
这首诗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曲折前后的简洁的情感表现。
翻译: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沅江岸边漫游,在大泽边上一边行走一边吟唱。
脸色憔悴,身体枯瘦。
渔父观看他,问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到了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的人都混浊,唯独我清白。
众人都喝醉了,唯独我糊涂,所以我被放逐了。
”渔父说:“圣人不凝固停滞受外物的束缚,能够随从世俗不断转变自己。
世上的人都混浊,你为什么不搅乱泥沙扬起水波同流合污呢?众人都喝醉了,你为什么不也去吃酒糟喝薄酒一同烂醉呢?为什么要思虑深远,行为高尚,让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发的人,确定要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刚刚洗过澡的人,确定要抖落掉衣服上的灰尘。
怎能让自己洁白的身子,受到脏东西的玷污?我宁肯跳入湘水,葬身江鱼的腹中。
怎能让高洁的品质,沾染上世俗的污垢呢?”渔父微微一笑,用桨敲击着船舷而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可以洗我的帽缨。
沧浪之水混又浊,可以洗我的泥脚。
”于是径自离去,不再和屈原说话。
赏析:《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
全文承受比照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渔歌子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歌子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歌子,词牌名,又名“渔父”“渔父乐”“渔父词”“秋日田父辞”等。
以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为正体,单调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
另有单调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韵;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等变体。
代表作品有李煜《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孙光宪《渔歌子·泛流萤》等。
渔歌子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翻译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
渔歌子赏析
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
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这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这是一首色彩明优意万千,脱离尘俗钓湖烟。
思深韵远情融景,生活任行乐自然的抒情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首句,点明地点;此西塞山何处?鄂州、湖州?虽有异议,对词境来说倒无所谓。
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众禽无此格,玉立一间身。
清似参禅客,癯如辟谷人”、“漠漠江湖自在飞,一身到处沾渔矶”,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桃花流水鳜鱼肥”第二句,点出江南水乡最美好的季节——正是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
“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渔 父 词

《渔父》张志和八月九月芦花飞,南谿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渔父》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渔父》李煜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渔父》苏轼渔父笑,轻鸥举。
漠漠一江风雨。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渔父歌》和凝白芷汀寒立鹭鸶,蘋风轻剪浪花时。
烟幂幂,日迟迟,香引芙蓉惹钓丝。
《渔父歌》李颀白首何老人,蓑笠蔽其身。
避世长不仕,钓鱼清江滨。
浦沙明濯足,山月静垂纶。
寓宿湍与濑,行歌秋复春。
持竿湘岸竹,爇火芦洲薪。
绿水饭香稻,青荷包紫鳞。
于中还自乐,所欲全吾真。
而笑独醒者,临流多苦辛。
《渔父歌三首》李珣水接衡门十里馀,信船归去卧看书。
轻爵禄,慕玄虚,莫道渔人只为鱼。
避世垂纶不记年,官高争得似君闲。
倾白酒,对青山,笑指柴门待月还。
棹警鸥飞水溅袍,影侵潭面柳垂绦。
终日醉,绝尘劳,曾见钱塘八月涛。
《渔父歌》高适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
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
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
料得孤舟无定止,日暮持竿何处归。
《渔父词》周紫芝好个神仙张志和。
平生只是一渔蓑。
和月醉,棹船歌。
乐在江湖可奈何。
渔父歌的翻译及赏析

渔父歌的翻译及赏析渔父歌的翻译及赏析他住宿的地方无非是浅水沙滩,一年四季只是唱歌消遣。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渔父歌的翻译及赏析,欢迎查阅。
渔父歌[唐]李颀白头何老人,蓑笠蔽其身。
避世常(不)仕,钓鱼清(江)滨。
浦沙明濯足,山月静垂纶。
寓宿湍(与)濑,行歌秋复春。
持竿湘岸竹,爇火芦洲薪。
绿水(饭)香稻,青荷(包)紫鳞。
于中还自乐,所欲(全)吾真。
而笑(独)醒者,临流多苦辛。
注:传说中有太公姜尚,八十岁还在磻溪钓鱼,被周文王请去做军师,打倒了商朝纣王的政权,成为周朝的开国功臣。
1、请你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划线诗句所体现的景色,并分析“明”“静”的妙处。
(5分)答案:描述:一个白发老人,也不知他是谁.身上披蓑戴笠,远避人间,在清澈的江水边钓鱼。
妙处:“明”“静”相对,衬托环境的幽静,有利于钓鱼。
2、结合诗文末尾4句诗句分析全文所流露的情感。
(6分)答案:手里的钓竿是湘江岸上的竹枝,在船中生火做饭,用的是芦塘里取来的芦柴。
用江中清水煮饭,用青荷叶包裹钓得的鱼。
借此表达诗人悠然自乐,保全自己天真的品性,不为世俗之事所忧的乐观与豁达人生观。
全诗大意前四句叙述一个白发老人,也不知他是谁.身上披蓑戴笠,远避人间,在清澈的江水边钓鱼。
下四句开始描写这个渔父的情况:他常常在明亮的沙滩边洗脚,在寂静的`月光下垂钓。
他住宿的地方无非是浅水沙滩,一年四季只是唱歌消遣。
再下面四句继续是描写句。
他手里的钓竿是湘江岸上的竹枝,他在船中生火做饭,用的是芦塘里取来的芦柴。
他用江中清水煮饭,用青荷叶包裹钓得的鱼。
最后四句是结束:这个渔人在这样的生活中悠然自乐,因为他所要的是保全自己天真的品性,因而对那些自以为“众醉独醒”的人,如屈原那样,徘徊于水边,有许多悲哀、苦闷之感,倒觉得很可笑。
全诗的主题思想,都在这最后四句。
而这最后四句,也正是屈原《渔父》的缩影。
赏析:《渔父歌》为唐代诗人李颀用渔父为题材作的一首唐诗。
全诗简单讲述了渔父的日常生活。
诗的声调和句法都在五言古诗和律诗之间,既不同于六朝的五古,也不同于唐代的律诗。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汛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汛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浣溪沙:山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山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汛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汛中,早已塌没。
一在浠水县汛滨,今成一村。
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汛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汛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庇:遮盖。
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赏析: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
苏轼离开黄州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在途中看到渔父生活的景象,即景联想,作该词描写渔父的生活。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2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
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
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
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
注释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散花州: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李煜的两首《渔父》赏析

李煜的两首《渔父》赏析李煜的两首《渔父》文/清水蛙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快活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李煜的两首《渔父》又是阳春三月时,桃花流水暖风丝。
归来唱个渔歌子,月里嫦娥听得痴。
那清溪的浪花仿佛也很高兴,卷起了千万重的雪浪花,像是在欢迎我。
那灼灼桃花和如冰雪晶莹的李花,默默无言排成一行行,我像是受到夹道欢迎的贵客,让我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
携一壶美酒,悬一根钓杆去作一个烟波钓徒,真是开心哎,世上像我这样快活的人有几个呢!这便是李煜的《渔父》之一的意境。
《渔父》就是《渔歌子》,又叫《渔父乐》、《渔夫辞》,原本是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就成为词牌名。
最有名的便是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据《唐书.张志和》里说,“志和居江湖,自称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本是去钓鱼,却“志不在鱼”,那便是享受大自然的美丽风景,享受自己的那一份闲适的心境,有隐逸之风。
渔父长年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看起来自由自在,所以在人们眼中,是潇洒、浪漫的行为艺术家,是隐者的象征。
李煜的这首《渔父》浅白如话,其情调悠扬轻松,无疑是他早期的作品。
起始一拍“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描写了溪流的情况,还有岸边的景色。
苏轼《赤壁怀古》中的名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应该便是从这儿化来。
“桃李无言”四字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意思是桃李等树,不会说话,从不自我宣传,但是经常到桃李树下来的人却不断,树下的野地自然就踏出一条路来,这是因为桃李是实实在在地开出了美丽的花,结出了香甜的果实,所以用不着吹嘘,人们自会欢迎它们。
比喻做事力求实际,不尚虚声,就叫“桃李不言”。
那李煜在默默地做些什么呢?他愿意“一壶酒,一竿纶”,去做一个“渔父”。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1《渔父·一棹春风一叶舟》作者:李煜原文: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注释:1、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2、纶:线。
3、渚:水中小块陆地。
翻译:在春风中我荡着一叶小舟,相伴我的呢只有一根蚕丝和一个鱼钩,眼望着长满鲜花的小洲,手举着斟满美酒的瓦瓯,在无边的波浪中我拥有了自由。
赏析:这首《渔父》词写来与《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不同。
前一首着重写渔父的快活,这一首写渔父的自由。
词中连用四个“一”字而不避重复,是词人有意为之,为的是强调渔父一人的独立自由。
我们可以想象渔父驾着一叶扁舟,划着一支长桨,迎着春风,出没在万顷波涛之中,何等潇洒自在。
他时而举起一根丝线,放下一只轻钩;时而举起酒壶,看着沙洲上的春花,心满意足地品着美酒。
宋代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他家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置酒一壶,加上他一个老翁,所以自号六一。
李煜词中这们渔父,也可以称六一渔父:一叶舟,一支桨,一纶丝,一只钩,一壶酒,一个渔翁。
李煜这两首词,写来情调悠扬轻松,应该是亡国前所作。
据宋刘首醇《五代名画补遗》记载,李煜这两首词是题画词,原画名《春江钓叟图》。
这两首词,也有画境。
可惜原画已失传。
要是原画也流传下来,我们就可以体会词画相得益彰的妙处了。
渔父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译文江上千里浪花翻滚如雪,岸上一排排的桃花竞相怒放,春意正浓。
身边一壶美酒,手中一支钓竿,世上这样自由快乐的人有几个?注释渔父:词调名,又名“渔父词”、“渔歌子”,单调,正体为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
浪花:一作“阆(láng)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有意:一作“有情”。
千里:一作“千重”。
描写渔夫的词语有

描写渔夫的词语有【诗词】《渔父》(唐)李中偶向芦花深处行,溪光山色晚来晴。
渔家开户相迎接,稚子争窥犬吠声。
渔父四首苏轼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
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渔父醉酒,蓑衣歌舞,醉酒里却找寻归路。
轻舟长棹出任横斜,醒后无人知晓何处。
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
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渔父苦笑,轻鸥握,漠漠一江风雨。
江边骑马就是官人,筹钱我孤舟南渡。
渔父(二首)李煜一、浪花急于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身,世上例如侬存有几人。
二、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民主自由。
好事近渔父词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和请问弟志和渔父歌张松龄趣就是风波钓鱼就是逍遥,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渔父纳兰性德交却纶竿落照白,秋风宁为翦芙蓉。
人淡淡,水蒙蒙,灌入芦花短笛中。
鹊桥仙陆游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月夜。
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氏渔父。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落不见踪影人,唉实乃一声山水蓝。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游戏开心哦亲。
希望您的问题能尽快解决。
如果对你存有协助,令人满意就页面下面的“接纳为答案”喔!如有不懂、请追问,谢谢!【在起至神话、海印绿了天诚信为您服务】1、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译者】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吸取纯净的湘水,以楚竹为柴洗衣服。
【出处】《渔翁》唐代:柳宗元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翻译】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原文】《江雪》唐代:柳宗元3、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者】挤看看泛舟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是就可以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出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代:孟浩然4、湖上老人挤矶头,湖里桃花水却上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渔父·八月九月芦花飞翻译赏析
《渔父·八月九月芦花飞》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张志和。
其古诗全文如下: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重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前言】
《渔父》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所作的七言律诗。
是诗人《渔父歌》五首的姊妹篇,作者以“南溪老人”来比喻自己,通过写渔父的悠闲垂钓的生活,来暗喻作者自己此时的闲隐生活。
此诗表达出作者淡泊、澄洁的高远情志。
【注释】
①溪:同“溪”。
重钓:深水中钓鱼。
②槛:轩廊临水的栏干。
依依,隐约貌。
③鹤发:鹤的羽毛白色,喻老人白发。
斜晖:同“斜辉”,指傍晚西斜的阳光。
④翻:反而。
四皓:秦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隐于商山,年皆八十余,时称“商山四皓”。
传说汉高祖敦聘不至,吕氏用张良策,令太子卑词安车,捐此四人与游,因而使高祖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清除了改立太子的意图。
⑤储皇:即储君皇太子。
《晋书·成都王颖传》:“皇太子,国之储君。
”
【翻译】
八九月芦花满天飞,南溪老人垂钓回来。
秋天的山从隐约映入眼帘,野艇靠着栏杆隐约可见。
拿着鱼竿寻找着小路,对着斜阳梳着白发。
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闲事,为皇太子定夺是非正误。
【赏析】
张志和是中唐诗人,安史之乱后隐居山林,经常泛舟垂钓,不再理会政事。
这首《渔父》就是写他隐逸生活的代表作。
诗篇在两岸漫天飞舞的芦花中缓缓拉开帷幕,渲染出一派宁静优美安详的环境氛围。
“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重钓归”,秋高气爽,扁舟垂纶的的老渔父伴着夕阳的余晖划舟而归,晚风悠悠,芦花飘飘,溪水清清,波光粼粼。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槛云依依”,临岸系舟,举目远望,翠色怡人,满山的青草绿树像洗染过一样,散发着浓浓的绿意。
白云翩翩然点染在秋日的蓝天上,映照着横在水面上的野艇,更增加了几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自然情趣,那是一种委运任化,悠然自得的生命意识。
诗人取景不惑,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秋溪摆钓图,字里行间飘荡着一种轻灵的气息。
作者采用由远至近的审美视角,秋山、野艇的仰视之间流淌着“脆滴滴”“云依依”的生命色彩,充彻着一种虚静的宇宙意识。
“却把渔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景物的转换深处是归家
路途的缓缓延伸,弯弯曲曲的小径,踏着秋日的余晖,手把钓竿的老渔父正在悠闲地拢梳着那满头稀疏的白发,路在脚下徐徐延伸。
老人脸上微微的笑意,那是洗尽尘滓,超然世外的满足感,诗人运用绘画的艺术手法OrG/b/875htm,描绘出包孕性的瞬间。
“闲梳鹤发对斜晖”,完美地传递出老渔父自在悠闲的心理状态。
“小径”颇有象征意味,不妨看作是一条自然出世的桃源路。
前六句诗,闲静清美,全然洗净人间铅华。
此景此情,诗人禁不住深深感慨:“翻嫌四皓曾多事,出为储皇定是非。
”诗人认为四皓未绝尘俗,舍却隐居生活的安逸,卷入宫廷废立的纷争,不免多管闲事。
此处议论,运用典故,顺景延情,文理自然,意到笔随,并将作者的人生观鲜明的表达出来。
李德裕称张志和“隐而名彰,显而无事,不穷不达,其严光之比”(《玄真子渔歌记》)。
《渔父》的尾联正是他人生观最恰当的注解。
“古来闲着,多隐于渔”(刘克庄《木兰花慢·渔夫词》),张志和从个体生命的体验出发,塑造了林泉高致的“渔父”形象,并运用富有感受力的艺术心灵捕捉贴切的审美意识:芦花、秋山、白云、野艇、斜晖……无不流淌着诗人对高蹈超逸的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理想化,审美化的隐逸生活暗含着一种对自我人生价值的潜在肯定,以及对时代隐隐的不满、失望之情。
孔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落寞的中唐时代赋予了性好道学的张志和更多出世的生命情怀,促使他吟唱出了一曲曲美丽的“渔夫”之歌。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