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学案
高考语文复习之文言文断句教案

高考复习之文言文断句教案高2019级语文组王凡1.教学目标⑴运用文言字词知识,对句子或文段进行断句;⑵通过习题训练,总结断句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按照标志去做题断句;⑶通过正确的断句,使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内容,从而感受文言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感受中国汉字文化的魅力。
2.教学重点:通过文言断句的指导训练,总结出一般常用的断句方法。
3.教学难点:会用断句方法对文言语段进行正确断句。
二、教学安排1.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合作探究。
2.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富翁与教书先生的故事——“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根据图片中富翁与教书先生的表情,学生揣测,激趣。
——断句的位置不同,产生的语义也不同。
(二)明考点:文言断句考察同学们掌握古代汉语字、词、句以及古代文化、历史方面的常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三)范本导航寻规律(投影,学生思考,教师引导)1、完成下面的联系,请学生说出答案并翻译所断句子,总结断句方法。
明确:文言文断句四步骤:1、通读语段,了解文段大意。
2、看选项,对比选项,直到找出一组有明显错误的不同,一般可排除两个选项。
3、再将剩下的两个选项进行对比,排除错误选项,确定正确答案。
4、检查答案,断好的句子要符合三原则。
2、这三原则是什么呢?明确:1、字句意思要讲通例:确每临阵对敌,意甚详,赡带甲据鞍。
解析:“意甚详”还可以勉强翻译为“神态很平静”,那么“赡带甲据鞍”又要怎么翻译呢?这里明显翻译不同,而我们知道“带甲据鞍”的意思是“穿着盔甲,骑着战马”,因此“详赡”是不能断开的,都是平静的意思。
故此句标点应为:意甚详赡,带甲据鞍2、内容要符合情理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解析: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所说的“兵分三路”相矛盾,且史载无此二人,应该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人。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断句》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文言文断句》教案(新人教版)教材分析:文言文阅读在题型、题量、考查点等方面都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是高考中较为成熟的、难度较高的题型。
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选文体裁多样,主题积极,内容相对陌生;设题形式固定;翻译题仍是重点。
命题趋势: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方面,人物传记,各类优秀散文兼顾,以叙述为主,与人物评论相结合;命题方面,突出能力;内容方面,主要考查古今汉语易混淆的字词,考查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翻译注重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学情分析:《考试说明》关于此类考点的要求是“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它包括理解(B级)和分析综合(C级)两部分。
学生在整份语文高考试卷里,文言文是最怕的,得分率也是最低的。
主要是因为我们平时文言字词积累太少,文言句式训练不够多,不够精。
对于文言文中出线的一些名词:人名、官职名、地点名、年代名等都难以理解到位。
平时白话文中的标点符号都稀里糊涂,更可况是文言里的短句。
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课内文言文,熟悉断句的基础上感受断句、停顿。
2、通过语言风格分析,结合语境、句式,基本能断句。
3、通过翻译句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灵感。
教学重点:通过例句分析,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1、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锻炼学生文言文的综合能力2、按照“信、达、雅”的标准翻译文言文教学课时:共10课时本课为第五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文言文断句在前几年的考高里,是没有这题的,文言文原来的高考题型是4道选择题,2道翻译题,现在改成3道选题,1道短句题,2道翻译题。
文言文的断句,考查的是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考查。
传统上的文言断句,我们称之为“句读”。
二、例题讲解例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断句教案

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教案【考点解析】断句考查的是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断句考查需要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积累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是综合性较强的考查方式。
【基本方法】宏观把握,细节入手,先易后难,瞻前顾后【考查形式】形式1:择取文言文语段中的一小段,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例: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参考答案:选A。
形式2:择取课外文言文小语段,用“/”断句。
例: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5分)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参考答案:世之治也 / 行善者获福 / 为恶者得祸 / 及其乱也 / 行善者不获福 / 为恶者不得祸 / 变数也 / 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 / 故循福之所自来 / 防祸之所由至也 / 遇不遇非我也 / 守其所志而已矣。
【方法指津】从复习备考的实际情况来看,要想提高断句的准确性,除了大量文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题目的训练,掌握一些常见的技巧也会大有裨益。
下面举近几年高考题来解析,以便于学生熟练掌握,灵活运用——1.看内容大意高考断句的语句虽相对简短,也不要求给出准确的标点,但其意蕴常常较为丰富,非扫一眼就能搞定,切忌开始做题时就一边看一边点断。
正确的做法是先认真阅读整个语段,明白所述事件、所议话题,再用心揣摩需要断句的语句,尽可能把握其大意,然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断开。
例: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我们可以从上文中读出这是一句“予”对举荐人才的认识,首句自谦,“愚且贱”“闻与见”连续两个并列的词组,其语义完全不同,其间宜断开,而末句“卒亦未见焉”,在上文中连续出现过两次,可以迅速与前句断开。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6课时-文言断句教学设计

【参考译文】
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请您写篇记叙的文字吧。”我打开信看着地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其外面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做偃虹堤。问来人谋划建造此堤的人和为此堤起名字的人,客人说:“这都是我们滕太守做的。”又问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岳阳又是荆州、湘潭、贵州和四川四个地方的要冲。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津停泊,遇到需要到州中办事的又远又累,而且常常恐惧风波,担心船翻人被淹死。现在船到了全部停泊在堤下,有事到州里的,又近又不担心。”我问这个堤有多大,需要用多少人,回答说:“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到最上边能得到底部厚度的三分之二,需要用一万五千五百个工,如果不耽误时间可以完成。”我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个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是否可行,反复了多次,最后上报朝廷,由三司来决定,三司决定说可行,他们都不能改变我们太守的主意。”然后催促我说:“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为此写篇文字。”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1.独立完成高考典型例题
2.小组交流答案
3.展示答案
4.总结纠错
以近年北京市高考本考点题目为典型例题,有助于考生迅速了解高考题型及命题规律,培养学生的积极应考意识。
规律解密
展示命题规律:
文言断句是北京卷的高频考点,试题有选择题的形式,也有主观题的形式。选择题是选取文中语句进行断句,选出正确的答案,一般为1题,3分,主观题形式是选取文第I卷文言文阅读中语句或另外选取古籍中的经典文段让学生断句,一般为5分左右。2015年高考,北京卷将断句与标点、文意理解结合起来考查,呈现了一种综合命题的趋势。2016年高考北京卷没有单独命题,而是渗透在文意理解和翻译等考点之中。所以,在复习中,要注意加强一些综合训练。
2019年秋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同学间的合作讨论,总结归纳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服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二、考点、考情、学情分析:文言文断句是近几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常考的一个考点,题型为选择题,分值为3分。
文言文断句这个考点对应的考纲要求是: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考生面对这类题型,往往凭主观感觉作答。
由于没有认真阅读文段,把握文段整体意思,掌握并运用恰当的方法,本应稳操胜券的题目却往往难以得分。
因此本节课设想让学生在温故知新的基础上了解断句方法,通过高考真题的演练,了解这类题型解答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熟悉相关的解题步骤,掌握解题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归纳文言文断句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运用。
难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来解答相关题目。
四、教学方法:合作讨论归纳总结讲练结合五、教具准备:断句技巧思维导图梳理示例六、教学过程:(一)导入:秀才巧断句故事导入(二)温故知新,合作讨论,归纳文言文断句的方法1、出示课文中的删去标点符号的句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归纳断句的方法。
要求:用“/”给句子断句,逐步展示思维的过程,总结规律。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2、小组成果展示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般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做句子的主语时,前面要断开,做句子的宾语时,后面要断开,如果当介词的宾语则不需要断开)第二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注意特殊句式:……者,……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注意语气词,如“也”放句末,后面要断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注意修辞手法——顶针)……3.师生共同完成以下表格,教师及时归纳断句的方法。
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断句教案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文言文断句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2017年新课标Ⅲ卷高考试题)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
”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
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
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
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答案】D【解析】原句的大意“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察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
许将上奏罢免南曹。
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礼阻止,故意刁难”“初”表示时间,单独断开,“选者"作后句的主语,在前面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之二断句 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之二断句学案微案二断句近年高考中文言文断句是高频考点,其题型大都是客观选择题,但有时也会用主观题来考查。
本考点一般3分,难度不大。
若是选择题,其错误之处一般为两到三处,错误点一般有:对于关键词(实词、虚词)的理解失误,该断句而未断的;相对应的句式需断句而没有断的;因对句子结构成分理解有误,该断而未断的;对于某些语言标志作用理解失误,使得该断句而未断的;等等。
微点突破一对话断句法例题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傅尧俞字钦之。
十岁能为文,及登第,犹未冠。
石介每过之尧俞未尝不在介曰君少年决科不以游戏为娱何也尧俞曰性不喜嚣杂非有他尔介叹息奇之。
神宗即位,徙知庐州。
熙宁三年,至京师。
(选自《宋史·卷三四一》) 剖析给这段文字断句,首先要抓住文中的两个“曰”字,分清谁说的哪些话,然后再逐步点断。
答案石介每过之/尧俞未尝不在/介曰/君少年决科/不以游戏为娱/何也/尧俞曰/性不喜嚣杂/非有他尔/【参考译文】傅尧俞字钦之。
十岁就能够写文章,不到二十岁就通过了科举考试。
石介每次拜访,他都未尝不在家读书,石介说:“你这么年轻就专注于科举考试,不把游戏作为娱乐,是为什么呢?”傅尧俞回答:“我生性不喜欢喧闹嘈杂,没有别的原因啊。
”石介大为赞叹,认为他非同寻常。
宋神宗登基后,傅尧俞调任庐州知州。
熙宁三年,傅尧俞奉调进京。
技法透视借助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 作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引号。
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口诀: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针对练习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羡。
【语文】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断句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断句学案一、考点针对练1.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战国策》) 解析:解答这道题,要先通读画线语段,了解其大意,然后划分层次。
赵国攻打燕国是第一个层次,然后“苏代”作为主语,直到“曰”构成第二个层次的划分,“来”和“过”是两个动词,应该分开来,构成第三个层次的划分,第一个“而”分开前后两个部分,这样就能基本将层次划分出来了。
答案: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参考译文]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合上蚌壳,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死蚌了。
’河蚌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变成死鹬了。
’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2.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3分)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韩愈《原毁》)解析:断句要把握住文段的内在韵律。
“其责己也……其待人也……故……故……”值得关注。
本段难点是“也”字后要不要断开,考生容易在“也”字后断开。
此文中的“也”不是句末语气词,而是句中语气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可以把韩愈的“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等句子迁移过来。
答案: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参考译文]古代的君子,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对待他人宽容而简约。
要求自己严格全面,就不会懈怠。
对别人宽容简约,因此别人都乐意做善事。
3.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突破一准确断句——详训诂,明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而古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的,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地传达意思,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
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被称为“断句”。
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
《三字经》有言:“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意思是,凡是教导刚入学的儿童的老师,必须把每个字都讲清楚,每句话都要解释明白,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标点断句。
可见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古代有些文献呈现出不同的解释,造成不少混乱,就是因为后人在句读上产生了分歧。
文言文断句,旨在考查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能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课内外朗读、培养文言文语感、积累古代汉语知识、熟知文言文用词用句的基本特点及规律、熟悉古代历史文化知识。
不过,首先要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
一、据语境,顾前后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五年,仁赡廉得近臣戚里遣人市竹木秦、陇间,联巨筏至京师,所过关渡,矫称制免算;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旻、载具伏罔上为市竹木入官,贬旻房州司户,载均州司户。
(选自《宋史·范旻传》,有删改) A.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B.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C.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D.既至/厚结有司/悉官市之/倍收其直/仁赡密奏之帝/怒/以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属吏/答案B解析要选准答案,首先要看画波浪线部分的前后文字。
前文叙述了事件发生的背景,后文是事件的结果,画线文字是事件的经过。
其次,看标志:一是“仁赡”“帝”“范旻”“杜载”等人名或专用名词;二是“悉”“倍”“以”等虚词,如“倍”修饰动词“收”,其后不能断开;三是句子结构,如“厚结有司”就是一个省略主语的主谓宾句。
参考译文太平兴国五年,仁赡查知皇帝身边的近臣及皇亲国戚派人在秦、陇间买竹木,扎成巨筏运至京师,所经关卡渡口,都假称诏令免税;竹木运到京师后,重贿有关官吏,全部出售给官府,加倍收其价格。
王仁赡密奏太祖,太祖大怒,把三司副使范旻、户部判官杜载、开封府判官送到狱吏审问。
范旻、杜载供认欺骗皇上卖竹木给官府的罪过,贬范旻为房州司户,杜载为均州司户。
断句的正确与否,直接反映了考生对文意理解的正确与否,而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因此要正确断句,一定是建立在对文章全面理解、透彻分析的基础上的。
我们在做文言文断句题时,首先要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理解,通读全文,熟读精思;然后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弄清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最后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二、析词性,明语法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未逾月,会太后兄子刘从德死,录其姻戚至于厮役几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暧皆缘遗奏超授官秩,修古(指传主曹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交章论列。
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会赦复官,卒。
既没,人多惜之。
(选自《宋史》)A.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B.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C.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D.太后怒/下其章中书/大臣请黜修古知衢州/余以次贬/太后以为责轻/命皆削/一官以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答案B解析可抓住“太后”“大臣”“余”等作主语的名词断句。
参考译文不到一个月,恰逢太后的侄子刘从德死了,录用他的亲族连同仆役差不多有八十人,龙图阁直学士马季良、集贤校理钱暧都按遗书上奏的名单予以破格授任官阶,曹修古与杨偕、郭劝、段少连纷纷上奏章批评。
太后大怒,把奏章交付中书论罪。
大臣请求贬曹修古为衢州知州,其余依次处罚。
太后认为责罚轻了,命令全都削官阶一级,任曹修古为工部员外郎、同判杭州。
恰逢大赦,官复原职,死去。
他死后,许多人为他惋惜。
文言断句,断开的每个句子基本上都是完整的一个句子。
除了倒装句,古代汉语的语序大致与现代汉语的语序相同,一般是主语前,谓语后;谓语前,宾语后;定语前,中心词后;状语前,谓语后;谓语前,补语后。
在给文言文断句时,首先要弄清每个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词义和词性,然后弄清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
先抓住句子的核心部分——谓语,因为一个句子要独立成句一般都要有谓语,一般来说,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作谓语。
再通过它找主语,查宾语,根据语序逐层理清关系,正确对文言文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为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或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名等。
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子、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等。
三、识虚词,辨句式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袁淑)迁太子左卫率。
太子劭将为弑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望相与戮力。
淑及斌并曰:“自古无此,愿加善思。
”劭怒变色,左右皆动。
斌惧,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
”淑叱之曰:“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
”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罢。
”淑出环省,绕床行,至四更乃寝。
(选自《宋书·袁淑传》)A.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B.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C.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D.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答案B解析“曰”后应断开,排除C、D两项。
“为……所……”是固定句式,应在“为”前断开,排除A项。
故选B。
参考译文(袁淑)调任太子左卫率。
太子刘劭将要杀君叛逆时,那日晚上袁淑值班,二更左右,刘劭召集袁淑和萧斌等人,希望他们鼎力相助。
袁淑、萧斌二人说:“从古到今没有这样做的道理,希望你三思。
”刘劭发怒变了脸色,手下都要动手。
萧斌害怕了,就说:“我过去在你手下供职,常常想为你效力,何况现在情况如此紧迫,就应竭力听从你的号令。
”袁淑斥责萧斌说:“你就觉得殿下真会这样做吗?殿下小时候曾中风,可能这是他的病又发了。
”刘劭更加愤怒,于是问袁淑:“这事能不能成功?”袁淑说:“你处在不被怀疑的位置上,还担心不能成功吗?但是,成功之后会为天地所不容,大祸也就临头了。
希望你迅速打消这个念头。
”刘劭手下的人抓住袁淑的衣领说:“这是什么样的事,怎么能说停止!”袁淑出来回到省台,绕着床转到了四更才睡下。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陈傅良以言事去国,彭龟年、黄度等继皆去。
大性抗疏言:“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
”(选自《宋史·李大性传》) A.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B.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C.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D.朝廷清明乃使言者/无故而去臣/所甚惜也/数人之心/皆本爱君知/其爱君任其去/而不顾/恐端人正士之去者将不止此答案B解析依据上文,“乃使言者无故而去”一句省略了宾语(朝廷),所以“臣”应是下句的主语,再根据虚词“乃”“也”“皆”以及动词“去”“爱”等去判断,结合语意即可断句。
参考译文陈傅良因进言国事离开京城,彭龟年、黄度等人相继离去。
李大性上疏直言:“朝廷清明,却让进言的人无缘无故离开朝廷,我为之很惋惜。
这几个人的内心,本来都是爱护君主的,明知他们是爱护君主的,却听任他们离去而不管,恐怕离去的正人君子将会不止这些。
”古代汉语中有些虚词在文句中出现的位置相对比较固定,或在句末,或在句首,或与特定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固定结构。
给文言文断句时,要用慧眼找出句子中的虚词,再根据其位置的特定性,从而准确断句。
“盖”“唯”“夫”“若夫”“且夫”“是故”“然而”“然则”“至于”“至若”“要之”等词则经常出现在句首,前面一般要断开。
“也”“矣”“耳”“焉”“而已”“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乎”“邪”“耶”“与(欤)”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兮”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以”“于”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则”“而”视句子的语气强烈程度,前面可断也可不断。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文言文有很多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如“……者……也”,是典型判断句;“为……所……”“受……于……”“见……于……”等,是典型被动句;还有“奈……何”“如……何”“若……何”“无乃……乎”“得无……乎”“何……之有”“何以……为”“不亦……为”“不亦……乎”;“唯(惟)……为……”“与其……不若(孰若)……”“与其……无(毋)宁……”“孰与……乎”等,这些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都是我们断句的依据,因而在断句时一定要看清楚,千万不要硬生生破坏这些固定句式。
除了虚词和固定句式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词语有其相对固定的意思和位置。
如“言”“曰”“云”用于句中表示“说”的意思,且其后有引语时,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然则”“或”“况”“而况”“且”“且夫”“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这些字词类似于现代汉语中复句中的关联词,起到衔接作用,在它们的前面一般都要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