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虚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第1讲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三)虚词和词性

现代汉语(三)虚词和词性

(1)基本的语气词:了、的、呢、啊、吧、吗
(2)扩展的语气词:啦、哪、哇、呀、嘛、哟、呗、喽、
嘞、来着、着呢、的话、也罢、罢了、不成、得了……
语气词的语法特征:
1.附着性强,只能附着在句子或别的词语后面,起 一定的语法作用。
2.语气词常常跟语调一起共同表达语气,所以一部 分语气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
3、几个基本语气词的表意特点
助词
• 助词是附着在词语或句子上面,表示某
种语法意义的词。 • 语法特征:具有高度附着性,帮助词语
或句子表示某种附加的语法意义。
• 同学们读过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吗?
分类:
• 结构助词:的、地、得、之、者
贪玩的培培慢慢地变得用心了。 • 动态助词: 着、了、过 • 尝试助词: 看 • 时间助词: 的、来着 • 约数助词: 来、把、多、左右、上下 • 比况助词: 似的 、一样、一般
“的”插在动宾短语中间,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 着
“来着”用在句末表示不久前发生的事情。
我昨天洗的衣服。 你昨天上午干什么来着?
下面句子中的“一样”有什么不一样?
1.这两支金笔一样。 2.一样的金笔。 3.心潮象大海的波涛一样。
形容词做谓语 形容词做定语 助词构成的比况短语
其他助词:所、被、给、连 、们
能换成介词“被”的是介词,不能换成介词“被”的是动词。
练习
[1]你为谁?——要为群众着想。 [2]应该对事不对人。——要对人民负责。 [3]今天非跟他比个高低不可。——你比他 差远了。 [4]我们到上海,你们到哪儿?——我们到 上海参观。 [5]小王在家吗?——小王在家看书呢。 [6]窗户朝南。——窗户朝南开。
• 具有双向性或多向性。 老师和学生都参加。 老师(以洪亮的声音)和学生讲课。

现代汉语词类之虚词

现代汉语词类之虚词

(二)动词
动词的意义和种类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和存在、变化、消失等
(1) 行为动词:走、听、批评、宣传、保卫、学 (2习)心理动词:爱、恨、怕、羡慕、希望、 讨厌 (3)表示存在、变化、消失: 存在、 有、 发生、
演变、发展、生长、死亡、消失 (4)判断动词:是 系 (5)能愿动词:能、会、愿意、敢、应该、要 (6)趋向动词:来、去、上、下、进、出、 上来、下去、
(六)代词
⑴、人称代词
⑵、疑问代词 谁 什么 为什么 ⑶、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主要以“这、那”为基础构成,
可分为句两子组的语:气类 这:这儿、这里、这会儿、这些、这么、
这样、这么样 那:那儿、那里、那会儿、那些、那么、
那样、那么样
虚词(新课):
(一)副词
副词限制、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 时间等意义。 表示程度的:很 最 极 挺 格外 稍微 过于 表示范围的:都 总 仅仅 一齐 表示时间、频率的:已经 常常 就要 立刻 顿时 始终 永远 赶紧 仍然
数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与量词组合, 构成量词短语。
(五)量词
用来计量人或事物 : 个、本、只、条、 位、把 、批、群、帮、套、双、付 、种、 类、等、级、克、千克、吨、米、厘米 、 年、天句、子分的、语气分类钟、秒 、 趟、次、阵、 回、遍、顿
量词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通常 和数词一起组合成量词短语,表示事物 或动作行为的数量特征。
判断下面句子所有词语的词性
1.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 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 予以重视。
2.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 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 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 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第八章 虚词

第八章    虚词
(1)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 语·周语上》
(2)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 水》
(3)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 公二年》
二、副词
副词是表示行为、性状的某些特微的词,如 “愈”、“益”等。
副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名 词性谓语,在句子中作状语。
古代汉语副词数量较多,各种语法著作对副词 内部的再分类意见颇不一致。我们依据意义把全部 副词分为六类,即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 情态副词、否定副词和谦敬副词。
代词我、予、余,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 “吾”在先秦时期多做主语和定语,在否定句中可以 作宾语,在一般句子中作宾语比较少见。“朕”在秦 以前是一般的人称代词,并非皇帝专用,如“朕皇考 曰伯庸。”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 如:(1)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左传.成公十
三年》 (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3)必欲烹乃翁。(《汉书 . 陈胜项籍传》) 其中汝、尔、若作主语、宾语,乃作定语。
“然”和“尔”作为指示代词,常用作谓 语,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可译为“这样” 或“如此”。例如:
①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②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汉书•陈 胜项籍传》
“焉”常用作补语,可以理解为“于+是 (之)”,“于”是介词,“是(之)”是代词, 多指代人物或处所。因此,“焉”也称兼词。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意思是 “必有我师在其(三人)中”。
▪ 古代汉语常用连词有:与、及、而、则、以 、虽、然、抑、故、苟、若等
五、助词
▪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虚词,主要 有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等。
▪ 结构助词附着在词、词组的面前或后面,用以 表示句子的结构关系。古汉语中常见的结构助 词有“之”、“者”、“所”等。

现代汉语虚词(分类、用法、区别方法)

现代汉语虚词(分类、用法、区别方法)

四、助词: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 助作用的词。
助词可以分为三类:
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 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 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
么、哇”。 注:语气助词一般在句末。
五、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
如:“喂、哟、嗨、哼、哦、哎呀”。 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一般在句首)
六、拟声词:模拟声音的词。
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 啦啦”。
判断方法(模拟人、物发出来的声音)
注:介词连名 我比你高一点儿。 我们比比。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 他给了我一本书。
别拿我开玩笑。 他手里拿着一本书。
三、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 段落的词。
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 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 但……而且、虽然……但是”。
现代汉语——虚词
概述
现代汉语的词按其性质可以分为12类:即名 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 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其 中前6种是实词,后6种是虚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 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 词。
一、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 语的词。
表示依据、方式 按照、依据、以、本、通过、经 过
表示原因、目的 由于、因为、为了、为着
表示比较 比、同、和、与
表示排除 除了、除开
有些介词与动词兼类,怎样区别:
如:在、给、叫、用、拿、比、到、让、由、朝、 往、把、经过、通过。
A.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可以。所以一句话 中如果有别的词作谓语(动、形),它就是介词; 如果没有别的词作谓语,那它就是动词。 B.介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动 词可以。 C.介词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现代汉语词典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现代汉语词典

虚词的用法和举例现代汉语词典一、了解虚词在现代汉语中,虚词是不具有独立意义、无法单独使用,仅能与实词结合使用来构成句子或短语的一类词语。

虚词通常起到连接、修饰、情态或补充等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虚词的用法以及提供一些常用虚词的举例说明。

二、介绍虚词分类和示例2.1 虚助词:是指可以辅助动作或表示状态等含义的虚词。

例如:“着”、“了”、“过”等。

2.1.1 “着”“着”是最常见的一个虚助词之一,它可以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者存在某种状态。

“着”在口语中频繁使用,在书面语中主要出现在两个方面:(1)表示持续性动作:例如,“他坐在书桌前写字着。

”(2)表明结果状态:例如,“雪花飘落下来,覆盖住了整个大地。

”这里“覆盖住了整个大地”就是一个结果状态。

2.1.2 “了”“了”通常表示动作已经完成了或者有某种变化,“了”在句子中可以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表示过去的动作已经完成:“他昨天来了。

”这里“来了”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已经完成。

(2)表示变化的结果:“天气好了。

”这里“好了”表示天气发生了变化,之前是坏天气,现在变好了。

2.1.3 “过”“过”通常表示经历某个动作或状态并且已经结束。

“过”在句子中使用时常见的场景包括:(1)表示曾经实施过:例如,“我去过北京。

”这里“去过”表示曾经有一次去北京的经历。

(2)用于疑问句中,询问是否曾有某种体验:“你吃过火锅吗?”这里“吃过”表示询问对方是否曾经尝试吃火锅。

2.2 虚词介词虚词介词是一类表达位置、方向、时间、方式等关系的虚词。

以下是几个常见虚词介词及其用法:2.2.1 “在”“在”主要用来表达处于一定空间位置或者正进行某种活动的状态。

例如,“书籍放在桌子上。

”这里“在桌子上”表达书籍存在并放置于桌子上的位置。

2.2.2 “向”“向”表示朝着某个方向或目标进行动作。

例如,“他向前跑去。

”这里“向前”表示他往前跑的方向。

2.3 虚词连词虚词连词是一类用于连接句子、短语或词与非句子成为完整句子的虚词。

汉语词性分类已讲 ppt课件

汉语词性分类已讲 ppt课件
10
• (六)代词——有代替、指示等作用的词
• 人称代词:我、咱、你、您、他、她、它、我们 、咱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自己、自个
儿、别人、人家、大伙儿、大家、彼此 (代替人 或事物名称的)
•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哪儿、哪里、哪会儿 、多会儿、几、多少、怎样、怎么、怎么样、多
(表示疑问的)
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 、
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 差不多、几乎、过于 • 表范围的:全、都、总、共、总共、统统、 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
12
• 表时间的:已、已经、曾、曾经、刚、才、 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 马上、立刻、顿时、终于
• (补充)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22
• (五)叹词——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 • 如“哈哈、唉呀、啊、哼、呸、哎哟、咳、哦、喂、嗯”
等。 • ①哈哈!我猜着了。 • ②唉呀!这么大的西瓜! • ③哦,我想起来了。 • ④喂!现在开会了。 • ⑤嗯!我马上就去。
• 例①表喜悦,例②表惊讶,例③表醒悟,例④表呼唤,例 ⑤表应答。
•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 在早晨”。
• 时间副词不能同介词组合,如:不能说“从曾经、到刚
刚”。
13
• 表频率的: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 渐渐、一直、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 终、永、永远、偶尔
• 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须、必定、必然、 当然、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 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 (甭)、不妨
• 注意:叹词的独立性最强,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 系,常作独立成分。
23
• (六)拟声词——用来摹拟事物发出的声音 的词。

现代汉语之词的分类_1

现代汉语之词的分类_1

现代汉语之词的分类1.词类划分的标准词类指的是词在语言结构中表现出来的类别。

语法上给词分类,目的是说明句法结构的逻辑,指明词的用法。

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给词分类只能以词的语法功能为依据。

(词类划分的标准历来有三种说法:意义;意义和功能;功能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指词的组合能力,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不能充当什么句法成分;二是能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组合以后产生什么样的关系。

2.词类和词性词类和词性是两个概念:词类指称的对象是集体,指词性相同的一类词;词性指称的对象是个体,指类别相同的一个一个的词。

3.现代汉语的词类现代汉语的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

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衔接和附着,包括连词、介词、助词。

此外还有叹词和象声词,它们是比较特别的词类,也归入虚词。

4.区别动词与形容词词的归类,难度最大的是区别动词与形容词。

这里把动词与形容词作个比较:第一,“能带宾语的是动词”,“不能带宾语的是形容词”。

这区别动词与形容词的充分条件。

但按照这充分条件,只能确定“能带宾语的都是动词”,却不能说“不能带宾语的都是形容词”。

由于不及物动词也不能带宾语。

其次,能加“很”(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是形容词(其中一个语素有显示程度的作用,这个形容词不受程度副词修饰)。

但这个条件也不很充分,由于有的动词也能受程度副词修饰(能带“很”),如动词“了解”就可以带“很”。

不过,动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的主要是表现心理活动的动词,其他动词普通不受程度副词修饰。

所以,能否受程度副词修饰(加“很”)还是可以作为动词与形容词的一个辅助区分条件。

另外,还有一类形容词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不能充当谓语,只能用来修饰名词,如“初级”、“西式”、“国营”、“主要”等,我们称它们为“非谓形容词”。

第三,动词与形容词都可以重叠,但动词重叠后表示“尝试”的意味,如“歇息歇息”;而形容词重叠表示某种程度,如“冷清――冷冷清清”表示程度的加强,“(个子)高――(个子)高高的”表示程度恰到益处。

现代汉语虚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第1讲

现代汉语虚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第1讲

第一讲、2011-03-01汉语虚词的性质、范围、类别及其研究现状第一节、汉语词类的虚实分界一、早期的虚实概念。

在语言使用中把词区分为虚词和实词两大类的,据现有文献的记载,在我国,最早见于宋人的著作,不过,当时都把“词”称作“字”,(“词”这个概念是本世纪初从西方引入的)。

宋朝有个叫周辉的文人在他的《清波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

词人张炎在他的《词源》中也写道:词之句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砌实字,读且不通,况付之雪儿(案:“雪儿”本为唐朝李密的爱姬,能歌善舞,后泛指歌女)乎?合用虚字呼唤,单字如“正、但、甚、任”之类,两字如“莫是、还又、那堪”之类。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所谓的“实字”主要就是指那些具体的事物和概念,大致接近于现代所说的名词,而“虚字”则不但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叹词、助词、语气词,而且有时也可以指代词、数词,甚至是一些动词、形容词以及一些固化短语。

当时,人们把“虚字”叫作“词、语助、助字、助语辞”等等。

元朝卢以纬的《语助》,作为我国最的一本虚词词典,对其所收的一些“语助”均有简明而又独到的解释。

[1]到了清代,人们对虚字的认识已有了相当的发展。

清人王鸣昌在他的《辩字诀》中,已经能够根据虚字的功用将其细分为六类:起语虚字、按语虚字、转语虚字、衬语虚字、束语虚字和歇语虚字。

当然,古人的虚词研究还不能算真正的语法研究,主要是出于训释古籍和指导作文的需要。

就研究虚字的专书而言,除了《语助》,清朝袁仁林的《虚字说》、刘淇的《助字辩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都是很有代表性的。

这些词典既包括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严格意义上的虚词,也收了一些副词、代词、谓词等等,不过基本上还是以训释经传中的虚词为主的。

总的说来,早期的虚实区分是一种语文学意义上的分类,并不是一种语法学的分类,而且虚词和实词的范围、类别也是比较模糊的,尽管到了后期已经逐渐地明晰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2011-03-01汉语虚词的性质、范围、类别及其研究现状第一节、汉语词类的虚实分界一、早期的虚实概念。

在语言使用中把词区分为虚词和实词两大类的,据现有文献的记载,在我国,最早见于宋人的著作,不过,当时都把“词”称作“字”,(“词”这个概念是本世纪初从西方引入的)。

宋朝有个叫周辉的文人在他的《清波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

词人张炎在他的《词源》中也写道:词之句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砌实字,读且不通,况付之雪儿(案:“雪儿”本为唐朝李密的爱姬,能歌善舞,后泛指歌女)乎?合用虚字呼唤,单字如“正、但、甚、任”之类,两字如“莫是、还又、那堪”之类。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所谓的“实字”主要就是指那些具体的事物和概念,大致接近于现代所说的名词,而“虚字”则不但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叹词、助词、语气词,而且有时也可以指代词、数词,甚至是一些动词、形容词以及一些固化短语。

当时,人们把“虚字”叫作“词、语助、助字、助语辞”等等。

元朝卢以纬的《语助》,作为我国最的一本虚词词典,对其所收的一些“语助”均有简明而又独到的解释。

[1]到了清代,人们对虚字的认识已有了相当的发展。

清人王鸣昌在他的《辩字诀》中,已经能够根据虚字的功用将其细分为六类:起语虚字、按语虚字、转语虚字、衬语虚字、束语虚字和歇语虚字。

当然,古人的虚词研究还不能算真正的语法研究,主要是出于训释古籍和指导作文的需要。

就研究虚字的专书而言,除了《语助》,清朝袁仁林的《虚字说》、刘淇的《助字辩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都是很有代表性的。

这些词典既包括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严格意义上的虚词,也收了一些副词、代词、谓词等等,不过基本上还是以训释经传中的虚词为主的。

总的说来,早期的虚实区分是一种语文学意义上的分类,并不是一种语法学的分类,而且虚词和实词的范围、类别也是比较模糊的,尽管到了后期已经逐渐地明晰起来。

真正接近于现代意义上的虚字概念虚词观,直到上个世纪末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问世才出现,马建忠明确指出:“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

”按照马建忠的看法,虚字就是表语法作用而不表具体词意的词。

这一观点,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一直被人们所遵循。

二、虚实划分的标准自从马建忠撰写《马氏文通》,创立现代意义上的汉语语法学以来,有关汉语的词类问题,一直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

综观这一百多年来有关汉语词类问题的矛盾、分歧和争论,其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汉语中的词到底是不是可以分类,究竟应当以什么标准作为划分汉语词类的主要依据,什么样的语法理论更值得我们参考、借鉴;二、究竟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汉语词类体系,虚实两分的分类系统是否适应汉语的语言实际,哪些词类应该分别归入实词和虚词;三、在具体操作时,对于一系列多功能的词究竟应该怎么处理,尤其是有关兼类、同形、话用之间的区别,到底应当以什么为标准。

而在这些问题当中,有关虚词与实词的功能和性质、确定和划分、范围和分类等问题,始终是汉语语法学界讨论的热点和焦点。

从《马氏文通》创立之后的近半个世纪中,词的意义一直是划分汉语词类的主要标准。

从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到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一直到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几乎都是以意义作为划分词类的主要标准的,尽管各书的语法体系和词类系统并不相同。

然而,从本世纪三十年代起,结构主义语法开始逐步兴起,并渐渐占居了主导地位,有关必须根据语言形式、词的分布和句法功能划分词类的理论和观点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五十年代以后,一些以结构主义理论为背景的语法著作,譬如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Mandarin Primer An Intensive Course in Spoken Chinese》又译《国语入门》)、丁声树等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等相继面世,与此同时,胡附、文炼在《现代汉语语法探索》中也提出了根据广义形态划分词类的观点。

此后,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A Grammar of SpokenChinese)、朱德熙的《语法讲义》,以及几部有代表性的几部高校《现代汉语》,也都采用了句法功能的分类标准。

朱德熙的在《语法讲义》中还进一步提出过划分汉语实词和虚词的五项标准:一、从功能上看,实词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和谓语,虚词不能充当这些成分;二、从意义上看,实词表示事物、动作、表化、性质、状态、处所、时间等等,虚词有的只起语法作用,本身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三、实词绝大部分是自由的(即能单独成句),虚词绝大部分是粘着的(不能单独成句):四、绝大部分实词在句中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五、实词是开放的,虚词是封闭的。

所谓开放,就是难于在语法书中一一列举其成员的大类,所谓封闭,就是可以穷尽地列举其成员的不大的类。

与此同时,人们逐渐意识到,汉语作为一种缺乏严格意义形态变化的语言,在划分词类时仅仅根据句法功能,完全不考虑意义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又提出了以意义为基础,以功能为依据的两方结合、互相参照的标准。

比如一九五六年制定的《暂拟汉语语法教学系统》就已经提出了将意义和功能两项标准并举的方案。

它认为:“实词能够作句子成分,并且能够作句词,就是说,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有关的词就能够成为句子,回答一定的问题。

实词都有实在的意义,表示实体事物以及实体事物的动作、变化、性状、数量等概念。

”,“虚词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句子成分,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这是当时由于一些客观原因,在具体操作时没能将这些标准很好地结合起来,贯彻到底。

应该讲意义和功能相结合的标准还是比较完备的,但是,由于汉语本身的特点,我们在具体分类和归类时,有时还是会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虽然意义标准和功能标准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是相通的——语言中的词,凡是意义比较虚化空灵的,往往也就是那些表示各种语法功能和关系的词,这些词大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所以可以归入虚词;反之,那些意义比较具体实在的词,主要用于表示各种事物、行为、性状等,都可以充当句法成分,所以可以归入实词。

然而,意义和功能又并非总是一一对应的。

譬如现代汉语的副词的情况就比较复杂,它们的意义大都比较虚化,主要表示各种功能义和语法义,但却都可以充当句法成分,所以有人把它归入实词,有人把它归入虚词。

又比如方位词就其功能而言,同介词很接近,都是体词性词语的附着词,但是所表示的意义同方位名词并无多少差异。

趋向词在语义上同趋向动词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但现在主要是表示时态的,在功能上接近于时态助词,同趋向动词并没有多少共性。

此外,叹词和拟声词的情况更为特殊,它们经常充当句子成分,但很少充当句法成分,一般都没有明确的意义,只能表示具体的内容或情感,无论归入虚还是实,似乎都不很合适。

即使撇开标准的问题不论,仅仅就虚词和实词这对名称来看,也确实存在着不够科学合理的地方。

前面已经指出,所谓“虚”和“实”,实际上是一种传统语文学上的语义类别,而从其当前的使用看,又是一种现代语法学上的功能类别,这就形成了一种旧瓶装新酒的悖论,很难做到名实相符。

换句话说,将汉语的词首先分为虚、实两大类的做法,在称名上很容易引起误解。

“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许多问题、纠葛由此而生。

三、可能的解决方案由此看来,要想避开上述矛盾,彻底解决虚实归属的分岐,“光在‘虚’‘实’二字上琢磨,不会有明确的结论”。

因为汉语中有相当一些词正处在由实向虚的转化过程中,其本身的虚实两面性是客观存在的,要想顾此就必然会失彼。

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唯一的办法是走出虚实两分的老传统,另辟切实可行的新途径。

也就是说,必须给汉语词类寻找一个新的分类体系,而不宜继续纠缠于虚实之争。

考虑到汉语词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结合汉语词类的教学和研究的实际情况,我们觉得,大致有两种方案可以采用。

一种分类方法是首先根据语法功能和表达功用将汉语的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充当句法成分、表示意义为主的表义词,一类是以充当句子成分、模拟声音为主的表声词(又可以根据模拟声音的不同,分为拟声词和叹词)。

仍后根据词类的句法功能和搭配功能,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再将表义词一分为二。

一类是表示词汇意义为主的内容词(notion word),一类是表示语法意义为主的功能(function word)。

前者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它们一般都可以充当句法成分,并且大都以表示词汇意义为主;后者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叹词、语气词、方位词、趋向词,它们一般都不能充当句法成分,并且大都以表示语法意义为主。

与此同时,将汉语的副词再一分为二,将那些以表示词汇意义为主的半开放的描摹性副词(接近于情态副词)归入内容词,称之为状词(或方式词),那些以表示功能意义为主的半封闭的限制性副词和评注性副词归入功能词,仍然叫副词。

另一种分类方法是基本上不顾词类的句法功能,主要根据数量的开放和封闭,将汉语的词分成两类:一类是不可以列举的、仍在不断增加的开放类词(open-class word),一类是可以列举的、一般不再增加的封闭类词(close-classword)。

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曾提出开放类词和封闭类词五个方面的区别:a开放类词xx信息量大,基本上都是内容词(notion word),封闭类词大都信息量小,基本上都是功能词(function word);b开放类词都是不定位的、自由的,封闭类词有相当一部分是定位的,粘着的;c开放类词的语法功能主要体现在词与词的组合能力上,封闭类词的语法功能主要体现在词与词的相互关系上;d开放类词大都发音清晰,声调固定,封闭类词则有相当一部分发音较轻,声调易变;e开放类词大都出现频率低或中等,封闭词大都出现频率高或较高。

根据上述标准,开放类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它们都可以充当句法成分;封闭类词包括副词、数词、量词、连词、介词、助词、叹词、语气词、拟声词,这些词虽然大都符合上述五条标准,但是在语法功能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它们有的可以充当句法成分,有的主要充当句子成分,有些则既不能充当句法成分,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上面前一种方案的缺点是,首先是必须彻底改变近一个世纪的汉语词类基本格局,尤其是将传统的虚实两分降格为第二层次的分类关系;而且必须将副词两分,再增加三个新的词类,方位词、趋向词、方式词;操作起来可能不太顺畅,其可接受性可能要差一些。

其次是少数词类还是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比如量词虽然也是以表示词汇意义为主的,但其功能上却是不自由的;语气词归入功能词也有点名不副实,因为它们主要是表示情态和情感、语气和口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