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飞虱在水稻上的产卵特性调查
水稻稻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关键点

水稻稻飞虱发生规律及防治关键点一、稻飞虱分布3种稻飞虱在我国各省、自治区均有发生。
褐飞虱:为偏南方种类,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为害严重。
白背飞虱:为广跨偏南方的种类,为害性仅次于褐飞虱。
灰飞虱:为广跨偏北种类。
二、稻飞虱的习性1、群集性:稻飞虱有群集为害特性,田间为害常可见点块状集中为害中心,严重时出现黄塘、冒尖穿顶等明显特征。
2、趋荫蔽嫩绿性:飞虱喜湿润凉爽环境栖息,故而在田间荫蔽、经常有水、生长嫩绿的田块飞虱发生较重。
株形紧凑、香稻品种(美香占、早香一号等)较易招飞虱。
3、迁飞性:飞虱具有随风力随行远距离传播的迁飞特性,尤其是褐飞虱、白背飞虱这种具有候鸟般远距离迁飞的,更是随周年气温的变化南北迁飞4、趋光性:飞虱在夜间有较强的趋光性,尤其在夏季傍晚夜幕临近时,飞虱活动很活跃,开过夜车的人深有体会,每当夜幕临近时,车灯总能吸引虫子过来。
三、稻飞虱为害特点1、稻飞虱主要以成虫、若虫在稻株基部吸吮汁液。
破坏稻株营养,进而阻塞水稻输导组织,出现黄塘、穿顶冒尖、枯槁倒伏、分泌蜜露而形成烟霉、空瘪粒增加,带毒的灰飞虱还会传播病毒病。
2、一般纹枯病发生重的田块更易诱发飞虱为害。
3、抱卵量大。
雌虫每只产卵150---300粒不等,有的可产500-800粒,短翅成虫多的产卵上千粒,所以短翅型成虫的大量出现预示飞虱将大暴发。
4、飞虱是累积暴发为害。
如果前期不做好防控,任其发展,当田间基数足够大,产卵量则呈几何数增长,成、若虫高峰易暴发成灾。
四、稻飞虱防控技术稻飞虱的防控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压前控后,绿色防控”的方针。
1、预防用药:生产实践中根据田间稻飞虱优势种群类别和发生程度来选用高效对应农药防治用药,预防可以用噻虫嗪、呋虫胺、吡蚜酮、烯啶虫胺等烟碱类药剂。
2、暴发用药:当田间虫量较多呈暴发态势时,就应速效与持效药结合使用,才能在短时间内降低虫口基数,减少损失,如用毒死蜱+吡蚜酮、吡蚜酮和烟碱类复配剂,同时添加助剂提高杀虫效果。
2021水稻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影响因素及防治范文3

2021水稻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影响因素及防治范文 1稻飞虱形态特征 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
长翅型成虫体长,-5毫米,灰黄色,头顶较狭,突出在复眼前方,颜面部有3条凸起纵脊,脊色淡,沟色深,黑白分明,胸背小盾板中央长有一五角形的白色或蓝白色斑,雌虫的两侧为暗褐色或灰褐色,而雄虫则为黑色,并在前端相连,翅半透明,两翅会合线中央有一黑斑;短翅型雌虫体长约4毫米,灰黄色至淡黄色、翅短,仅及腹部的一半。
卵尖辣椒形,细瘦,微弯曲,长约U.8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并出现2个红色眼点。
卵产于叶鞘叫中肋等处组织中,卵粒单行排列成块,卵帽不外露。
若虫近梭形长约0. 7毫米,初孵时乳白色,有灰斑,后呈淡黄色,体背有灰褐色或灰青色斑纹 2水稻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 稻飞虱具有刺吸式口器,通过口器吸食水稻的汁液,从而干扰植株光合产物的正常分配,使得输送到根系的营养物质减少,从而打乱根系的正常生理活动,加速叶片的衰老。
稻飞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直接刺吸危害 稻飞虱的成虫及若虫都群集在稻丛的基部,通过口器刺吸茎叶的汁液,消耗植株储备的养分。
使得营养累积不足,谷粒不饱满,札匕谷率增加。
同时,害虫分泌的凝固性唾液还能形成口针鞘,阻碍稻株体内的输导组织活动。
引起稻叶失水发黄,稻株下部变黑腐烂发臭、瘫痪倒伏、落塘枯死,称为“冒穿”“穿顶”. 2.2产卵危害 飞虱一般将卵产在水稻植株体内,产卵的时候成虫将水稻茎叶组织刺伤,在叶面形成伤口,导致植株体内的水分由刺伤点向外流失,同时会破坏植株的输导组织,降低作物的同化作用,加速稻株瘫痪2.3传播或诱发水稻病害==褐飞虱在吸食水稻营养的同时还携带病毒病、草状丛矮病和齿叶矮缩病等病菌。
水稻纹枯病、小球菌核病通过飞虱造成的大量伤口侵染为害作物。
同时,稻飞虱在取食后排泄的“蜜露”富含各种糖类、氨基酸类营养物质,滞留在稻株表面,易滋生煤烟病,并吸引稻纵卷叶螟成虫前来觅食而为害水稻 3影响水稻稻飞虱发生的主要因素 3.1稻飞虱是一种迁飞性害虫 迁入虫量的多少与时间的迟早对稻飞虱的发生程度密切相关,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副高在旱季明显增强,南北气流对流频繁,给稻飞虱的迁移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因此造成了近年稻飞虱大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3.2稻飞虱是一种繁殖快、繁殖率高的害虫 飞虱成虫有长翅型、短翅型之分,长翅型主要起迁飞扩散的作用,短翅型则定居繁殖。
上海市崇明区稻飞虱发生特征分析

上海市崇明区稻飞虱发生特征分析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常见害虫,给稻田带来较大的危害。
而上海市崇明区是全国著名的稻米产区,因此稻飞虱对于该地区的稻田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控制稻飞虱的发生,了解其发生特征对于稻田的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上海市崇明区稻飞虱的发生特征进行分析。
一、稻飞虱的外貌与生活习性稻飞虱是一种极小的昆虫,在稻田中很难被裸眼观察到。
成虫约2mm长,体呈淡黄色或淡绿色,触角细长,翅膀膜状透明。
稻飞虱主要以水稻为食,通过刺吸水稻叶片汁液为生,寿命约为20-25天。
成虫及卵的数量受温度、湿度和寄主植物的影响,一般在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环境下发生更为频繁。
二、稻飞虱的发生规律稻飞虱具有季节性的特点,主要在稻田生长季节内大量增殖。
通常在稻田播种后,随着水稻的生长,稻飞虱也开始大量出现。
种植稻谷的季节通常分为早稻和晚稻,而稻飞虱的发生规律也会随着不同季节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早稻的播种时间相对较早,温度也较高,这时稻飞虱的发生可能较为早繁殖速度较快,而晚稻的播种时间相对较晚,温度逐渐下降,稻飞虱的数量和繁殖速度也会相应减缓。
三、稻飞虱的危害稻飞虱主要通过刺吸水稻叶片上的汁液为生,导致水稻叶片失去营养,生长受到阻碍。
稻飞虱分泌的蜜露也会导致煤污病的发生,影响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大量的稻飞虱会导致水稻叶片发黄、卷曲、枯黄、甚至凋谢,严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降低产量和质量。
四、崇明区稻飞虱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崇明区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是生物防治,利用甲虫、蝗虫以及一些天敌昆虫来控制稻飞虱的数量。
其次是化学防治,采用农药进行喷洒,有效杀灭稻飞虱,缓解其对水稻的危害。
合理的田间管理也是防治稻飞虱的重要手段,包括合理施肥、灌溉和密植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稻飞虱的发生。
崇明区作为上海市的重要稻米产区,稻飞虱的发生对水稻生产带来了一些隐患。
了解稻飞虱的发生特征及规律,对于稻田的科学管理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及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重要害虫之一,具有吸汁口器,对水稻植株的吸食会导致茎秆、叶片变黄、萎缩,严重时会死亡。
此外,稻飞虱还是水稻白叶枯病、白条斑矮缩病的传染媒介,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
1. 稻飞虱的生活习性稻飞虱的寿命大约为25天左右,可每天产卵2~3千个。
卵孵化出来的幼虫,经过4次蜕皮后,成为成虫。
成虫和幼虫都以水稻植株的汁液为食,主要聚集在水稻植株的叶背面和叶鞘内,钻进叶鞘内发育和繁殖。
幼虫和成虫对阴湿环境适应性很强,喜欢生长在水稻田中间或稍阴处。
2. 稻飞虱的危害特点水稻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吸食水稻植株的汁液,会导致叶片、茎秆变黄、萎缩,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
(2)稻飞虱还是水稻白叶枯病、白条斑矮缩病的传染媒介,会给水稻产生更大的危害。
(3)稻飞虱密度过多,会对吸收光照、养分分配、水分平衡,甚至影响水稻的花药发育、授粉和结实等产生影响。
(4)稻飞虱种群的爆发,会对水稻产量产生较大影响。
3. 稻飞虱的综合防治方法(1)建立有机体系加强土地的有机质含量,提高水稻栽培的整体环境。
选择纯露种、优质种子;在种植前应进行消毒处理,减轻有害微生物的影响。
(2)建立生物多样性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引入昆虫、红蜘蛛等天敌,对稻飞虱进行有效压制。
(3)加强田间管理和监测增加稻飞虱的监测,学会辨认稻飞虱的危害特征,及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提高田间施肥技术、科学灌溉,减少腐殖质流失与物质代谢不足的情况。
(4)杀虫剂防治为有效防治稻飞虱,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但是使用杀虫剂也会造成其他敌害生物的死亡,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4. 结论为了控制稻飞虱的危害,采用综合防治的全面治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建立生态农业体系,并加强田间巡视和监测,对于稻飞虱的早期发现和防治起到了关键作用。
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田间氨氮、硬度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减少灌砂、灌水、施肥等过多的农业操作,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技术探讨

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技术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水稻稻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ål)是水稻生长过程中最主要的害虫之一,能够通过吸食水稻的汁液引起水稻叶片黄化、卷曲、枯黄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生长期间,稻飞虱以幼虫和成虫两个阶段吸食水稻表皮细胞的汁液,导致叶片变黄、凋谢,甚至引起秧苗倒伏。
稻飞虱还会传播病毒,进一步加重水稻病情,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由于水稻稻飞虱的危害性极大,针对其防治技术探讨成为当前水稻生产领域的研究热点。
科研人员通过多年的实验研究,总结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方法,包括化学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等。
由于稻飞虱具有较高的繁殖能力和抗药性,单一的防治手段往往效果有限,因此有必要探讨综合防治措施,以提高防治效果,减轻农民的防治压力。
本文将就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技术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为水稻生产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持。
1.2 研究意义水稻稻飞虱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吸食水稻叶片汁液导致植株生长受阻,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
随着农药的长期使用,水稻稻飞虱对化学农药产生了抗性,给稻田防治带来了一定困难。
寻找一种有效的水稻稻飞虱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技术,旨在对水稻生产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
通过对水稻稻飞虱危害机理和生物特性的深入研究,可以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介绍化学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以及综合防治措施,本文旨在为农民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指导,帮助他们对水稻稻飞虱进行有效防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水稻生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水稻稻飞虱防治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强对水稻稻飞虱的研究,不断提高防治技术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才能有效确保水稻产量稳定增长,保障粮食安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水稻稻飞虱的危害水稻稻飞虱对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导致水稻生长不良:水稻稻飞虱取食水稻嫩叶的汁液,使水稻叶片出现黄斑、枯黄、卷曲等症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导致水稻生长发育迟缓,影响产量。
稻飞虱卵的分布特点及剥查方法研究初探

稻飞虱卵的分布特点及剥查方法研究初探摘要:近年来,小虫(稻飞虱)闹大灾的现象已成为水稻生产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有效遏制其暴发危害,我们一直将对稻飞虱的准确监测作为科学防治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在搞好田间拍查稻飞虱成、若虫的同时,对飞虱卵的剥查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比较、研究,得出了一些新的体会和发现。
关键词:稻飞虱卵分布特点剥查近年来,小虫(稻飞虱)闹大灾的现象已成为水稻生产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水稻条纹叶枯病连年呈大发生态势,褐飞虱也因其繁殖率高、吸食力强严重威胁着水稻的丰产丰收。
为有效遏制其暴发危害,我们一直将对稻飞虱的准确监测作为科学防治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在搞好田间拍查稻飞虱成、若虫的同时,对飞虱卵的剥查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比较、研究,得出了一些新的体会和发现。
现将近几年来对飞虱卵在三麦、水稻各生育期的分布特点及剥查方法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1 稻飞虱卵的分布特点1.1 麦田灰飞虱卵的分布1.1.1 产卵期及产卵植株越冬代灰飞虱主要在3月中旬~4月上中旬陆续羽化为成虫,并产卵于三麦及路、沟、渠边禾本科杂草及少部分阔叶杂草上。
1.1.2 灰飞虱卵在三麦及杂草上的分布随机采回三麦、杂草等样本分别查看灰飞虱产卵痕(稻飞虱产卵时,由产卵管划破的短线条伤痕),在三麦、禾本科杂草的叶鞘肥厚部分,叶片中脉两侧的脉间均可发现产卵痕。
极少数阔叶杂草的茎也可查见产卵痕。
1.2 水稻田稻飞虱卵的分布1.2.1 水稻秧田期灰飞虱卵的分布由于水稻秧苗植株小、叶片薄、叶脉细,调查中未发现叶脉上有灰飞虱产卵痕,而在秧苗的叶鞘、不完全叶上,落卵量相对较大。
1.2.2 水稻中后期稻飞虱卵的分布随着水稻植株的日渐长大,水稻叶鞘越发肥厚,叶片日渐变长,叶脉也形成相对较粗的气腔,给稻飞虱产卵提供了较适宜的场所。
此时三种稻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均可能产卵于叶脉气腔。
据调查统计,稻飞虱在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落卵量比重随着水稻植株的长大有着一定的变化。
稻飞虱在水稻上的产卵特性调查

稻飞虱在水稻上的产卵特性调查摘要:调查稻飞虱在几个水稻品种上的产卵量、产卵部位等特征,结果表明,稻飞虱产卵行为具有明显的生态位分布,偏向于距叶鞘基部20 cm以上的叶鞘及距叶片基部10~20 cm的叶片上产卵。在叶鞘的平均产卵量明显高于叶片,说明叶鞘更适合于稻飞虱产卵。关键词:稻飞虱;水稻;产卵特性;调查稻飞虱属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害虫,其种类很多,分布亦广,对水稻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等[1],是湖北省乃至全中国主要稻区的重要水稻害虫。稻飞虱通过产卵器划破水稻叶鞘及叶片组织,产卵于其中,形成明显的产卵痕,气候及营养等条件适宜时繁殖能力极强。2010年结合田间试验,于稻飞虱(以褐飞虱为主,褐飞虱、白背飞虱混合发生)产卵高峰期开展了稻飞虱在水稻上产卵特性的田间调查。1 材料与方法1.1 寄主情况水稻品种为甬优9号、丰优191、珞优8号、国稻6号,每品种333 m2,单季中稻,统一栽培管理。1.2 调查地点湖北省当阳市玉阳办事处三里港村,该地属湖北省单季稻区,历年均有稻飞虱发生。1.3 调查时间与方法于8月29日(第三代稻飞虱产卵高峰期)每品种随机选取5丛,每丛随机选取10株。查找产卵痕,记录产卵痕个数并依次编号,然后在解剖镜下用细针剥取卵条[2],记录卵粒数,检查卵粒被寄生情况。当查得空卵壳时,表明稻飞虱卵已孵化,因而空卵壳数亦计入产卵总数。测量水稻株高、叶长等相关数据,用以确定产卵痕的位置。1.4 相关概念产卵痕距离简称卵距,定义为产卵痕在叶鞘或叶片上的位置距叶片或叶鞘基部的距离,试验中以cm为计量单位;平均产卵量定义为每个产卵痕的卵粒数,平均产卵量=产卵量/产卵痕数,试验中以粒/个产卵痕为计量单位。2 结果与分析2.1 不同水稻品种上稻飞虱的产卵及卵寄生情况2.2 稻飞虱在水稻上的产卵部位特征2.3 稻飞虱在不同卵距的产卵量比较3 小结与讨论1)稻飞虱通过产卵器划破水稻组织,主要在水稻叶鞘和叶片产卵。调查结果表明,稻飞虱产卵痕叶片多于叶鞘,与普遍认识有相悖之处。本次调查时水稻正处于成熟期,且接近收获,此时田间稻飞虱营养缺乏,等待迁出,有翅型增加,而有翅型稻飞虱主要在水稻上部活动,故叶片上产卵痕要多于叶鞘,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2)稻飞虱产卵具有明显的生态位分布,可能与产卵部位的组织结构有关。在叶鞘上稻飞虱偏向在20 cm以上卵距产卵;在叶片上稻飞虱偏向于在10~20 cm卵距产卵。3)稻飞虱的平均产卵量叶鞘明显高于叶片,这与叶鞘组织有利于或更适合于稻飞虱产卵有关。参考文献:[1] 袁锋,农业昆虫学[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 张爱华,钱慧云,蔡宏芹,等. 稻飞虱卵剥查方法的改进[J].江苏农业科学,2009,25(1):132-133.[3] 罗肖南,卓文禧. 稻飞虱卵寄生蜂——缨小蜂的研究(一)[J]. 昆虫知识,1980(3):105-110.。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水稻稻飞虱是水稻的一种重要害虫,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具有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从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危害特点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原因水稻稻飞虱主要靠种群遗传、温度和天敌等因素来影响其发生。
首先是种群遗传,种群遗传对水稻稻飞虱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繁殖迅速、世代重叠、无性繁殖等特性使水稻稻飞虱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导致其种群迅速增长。
其次是温度,水稻稻飞虱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强,适温范围为20℃-32℃。
当温度在此范围内且湿度适宜时,水稻稻飞虱的生长速度和繁殖力明显增强,其种群数量也会迅速增加。
最后是天敌对水稻稻飞虱的控制。
天敌包括大黄蜂、天蝎等,它们分泌的毒素对水稻稻飞虱有很强的杀伤力,对害虫种群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二、水稻稻飞虱的危害特点1. 寿命短:水稻稻飞虱的寿命一般为15-20天,但最长可达30天左右。
由于寿命短,种群数量增长迅速,对水稻的繁殖和生长造成严重威胁。
2. 吸食汁液:水稻稻飞虱主要以吸食水稻的韧皮部汁液为食,使水稻叶片出现黄化、脱水等症状。
严重时,会导致水稻叶片干瘪、破裂,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降低产量。
3. 传播病毒:水稻稻飞虱是一种重要的病毒传播媒介,它可以通过吸食感染病毒的植物的汁液,将病毒传播给健康植物,从而导致水稻发生病毒病害。
三、水稻稻飞虱的防治措施1. 生态调控: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天敌的数量和效果,降低水稻稻飞虱的种群密度。
可以采取增加花卉、灌木、草本植物等多样化的植被,吸引天敌。
在生长季节适时进行灭虫剂的施用,以减少残留化学物质的危害。
2. 追根溯源:及早发现水稻稻飞虱的发生,通过调查了解种群的演替规律,了解其滋生的原因,从而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案。
通过对种群的管理,如定期清除杂草、清洗种子等措施,减少种群的繁殖和扩散。
3. 生物防治:可以采取引入天敌、杀虫剂喷洒等生物防治手段。
引入天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主要以寄生性黄蜂为主,通过大量养殖和释放,来控制水稻稻飞虱种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飞虱在水稻上的产卵特性调查
摘要:调查稻飞虱在几个水稻品种上的产卵量、产卵部位等特征,结果表明,稻飞虱产卵行为具有明显的生态位分布,偏向于距叶鞘基部20 cm以上的叶鞘及距叶片基部10~20 cm的叶片上产卵。在叶鞘的平均产卵量明显高于叶片,说明叶鞘更适合于稻飞虱产卵。
关键词:稻飞虱;水稻;产卵特性;调查
稻飞虱属同翅目(Homoptera)飞虱科(Delphacidae)害虫,其种类很多,分布亦广,对水稻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要有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等[1],是湖北省乃至全中国主要稻区的重要水稻害虫。稻飞虱通过产卵器划破水稻叶鞘及叶片组织,产卵于其中,形成明显的产卵痕,气候及营养等条件适宜时繁殖能力极强。
2010年结合田间试验,于稻飞虱(以褐飞虱为主,褐飞虱、白背飞虱混合发生)产卵高峰期开展了稻飞虱在水稻上产卵特性的田间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 寄主情况
水稻品种为甬优9号、丰优191、珞优8号、国稻6号,每品种333 m2,单季中稻,统一栽培管理。
1.2 调查地点
湖北省当阳市玉阳办事处三里港村,该地属湖北省单季稻区,历年均有稻飞虱发生。
1.3 调查时间与方法
于8月29日(第三代稻飞虱产卵高峰期)每品种随机选取5丛,每丛随机选取10株。查找产卵痕,记录产卵痕个数并依次编号,然后在解剖镜下用细针剥取卵条[2],记录卵粒数,检查卵粒被寄生情况。当查得空卵壳时,表明稻飞虱卵已孵化,因而空卵壳数亦计入产卵总数。测量水稻株高、叶长等相关数据,用以确定产卵痕的位置。
1.4 相关概念
产卵痕距离简称卵距,定义为产卵痕在叶鞘或叶片上的位置距叶片或叶鞘基部的距离,试验中以cm为计量单位;平均产卵量定义为每个产卵痕的卵粒数,平均产卵量=产卵量/产卵痕数,试验中以粒/个产卵痕为计量单位。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水稻品种上稻飞虱的产卵及卵寄生情况
2.2 稻飞虱在水稻上的产卵部位特征
2.3 稻飞虱在不同卵距的产卵量比较
3 小结与讨论
1)稻飞虱通过产卵器划破水稻组织,主要在水稻叶鞘和叶片产卵。调查结果表明,稻飞虱产卵痕叶片多于叶鞘,与普遍认识有相悖之处。本次调查时水稻正处于成熟期,且接近收获,此时田间稻飞虱营养缺乏,等待迁出,有翅型增加,而有翅型稻飞虱主要在水稻上部活动,故叶片上产卵痕要多于叶鞘,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2)稻飞虱产卵具有明显的生态位分布,可能与产卵部位的组织结构有关。在叶鞘上稻飞虱偏向在20 cm以上卵距产卵;在叶片上稻飞虱偏向于在10~20 cm卵距产卵。
3)稻飞虱的平均产卵量叶鞘明显高于叶片,这与叶鞘组织有利于或更适合于稻飞虱产卵有关。
参考文献:
[1] 袁锋,农业昆虫学[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 张爱华,钱慧云,蔡宏芹,等. 稻飞虱卵剥查方法的改进[J].江苏农业科学,2009,25(1):132-133.
[3] 罗肖南,卓文禧. 稻飞虱卵寄生蜂——缨小蜂的研究(一)[J]. 昆虫知识,1980(3):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