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地质调查系统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

城市地质数据库系统解决方案

城市地质数据库系统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12-10-26 15:40:01来源:原创【打印本页】 1. 设计目标 以城市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初步建立城市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实现地质资料收集全面化、整理标准化、录入格式化、管理常态化;充分挖掘地质资料的潜在价值,实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多元化,提升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化水平,提高地质资料的利用率。通过三维地质建模,实现重点区域地质模块的三维可视化、分析、提取、信息生成等功能,为政府宏观决策、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等提供科学依据,降低社会投资风险,构建城市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体制和动态运行保障机制,全面提升地质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 2. 总体框架设计 面向城市地质和三维地质建模数据库建设、成果集成、信息共享和可视化的总体需求,基于GIS、地质、三维可视化和Virtual Globes技术,建立了三维环境下的海量、多尺度、三维立体地质信息的建模、集成、共享和可视化的总体技术框架(下图)。

三维地质建模成果集成、信息共享和可视化的总体技术框架 3. 系统结构与功能设计 根据项目建设目标和需求分析,城市地质信息服务和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系统从纵向上可以划分为5个层次:(1)数据采集层,(2)数据库层,(3)数据服务层,(4)专题数据及应用层;(5)业务层。

系统结构及功能模块划分示意图 3.1. 数据采集层 数据采集层满足各类地质资料数据在数据录入、数据编辑、数据更新、数据转入等方面的需求,包含数据辅助整理入库和辅助建库软件编制工具,实现海量数据库建立和后续数据更新,以及数据访问权限控制。 数据采集层实现了基于已有空间数据的建库和三维建模。 3.2. 数据库及其管理层 数据管理模块主要是用来管理所有地质专题数据和三维模型数据,实现地质专题数据的导入导出和加载可视化显示。三维模型目前基于标准obj及vrml交换格式存储,以大字段方式存储于数据库。Ctech、discover3D和MapGIS K9等三维建模工具建好的模型导出为中间格式后进行入库,然后统一由数据管理模块进行管理。 数据库层存储了来自数据采集系统采集的各类空间和属性数据,按数据类型分包括空间数据库(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专题图形数据库、基础地质数据库),专业属性数据库、三维地质模型数据库等数据库。数据库在Oracle支持下实现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一体化存储与管理,具有下述特征: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几点注意事项

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几点注意事项 GPS, 地质罗盘, 林区作业, 校正 野外作业中点位和方向的确定非常重要,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加疙瘩矿区的经验表明,手持式GPS如果不加校正,其点位误差可达100余米,罗盘如果不加校正,其方位误差最大可达10°以上。因此手持式GPS接收机及地质罗盘的校正非常重要!此外,原始林区或狭窄的沟谷中可能因卫星信号被屏蔽而无法使用GPS定位,此时需要用地形图按照微地貌确定站立点的位置。 一、手持式GPS接收机的校正 1、GPS接收机默认的坐标系统 目前GPS所采用的坐标系统是美国国防部制图局于1987年建立的坐标系统,叫WGS—84坐标系。WGS84坐标系是一种国际上统一采用的地心坐标系,其坐标原点位于地球的质心,Z轴指向BIH(国际时间局)l984年定义的协议地球极方向,X轴指向BIHl984的起始子午面和赤道的交点,Y轴与X轴和Z轴构成右手系。WGS—84系所采用椭球参数为:a=6378138m;f=1/298.257223563。 2、中国所采用的坐标系 1)1954年北京坐标系 1954年北京坐标系是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大地测量坐标系。该坐标系源自于原苏联采用过的1942年普尔科夫坐标系。建国前,我国没有统一的大地坐标系统,建国初期,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我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该坐标采用的参考椭球是克拉索夫斯基椭球,该椭球的参数为:a=6378245m;f=1/298.3。该椭球并未依据当时我国的天文观测资料进行重新定位。而是由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的一等锁,经我国的东北地区传算过来的,该坐标的高程异常是以前苏联1955年大地水准面重新平差的结果为起算值,按我国天文水准路线推算出来的,而高程又是以1956年青岛验潮站的黄海平均海水面为基准。在该坐标系中,大地上的一点可用经度L54、纬度M54和大地高H54定位,其坐标详细定义可参见参考文献[朱华统【1990】。 2)1980年西安坐标系 1978年4月在西安召开全国天文大地网平差会议,确定重新定位,建立我国新的坐标系。为此有了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为1975年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推荐的数据。该坐标系的大地原点设在我国中部的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位于西安市西北方向约60公里,故称1980年西安坐标系,又简称西安大地原点。基准面采用青岛大港验潮站1952-1979年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即1985国家高程基准)。 3)、不同坐标系的转换 由以上坐标系的定义可知,不同的坐标系采用了不同的地球椭球体参数,在不同的椭球体间进行坐标转换时不存在一套统一的转换参数。即每个地方的坐标转换参数都不相同。 我们国内所使用的地形图多以北京54坐标系或西安80坐标系为基准,GPS直接测出的经纬度(地理坐标)并不适合在地形图上标记,图上最方便的坐标及方位参考线是坐标纵线和坐标横线(这两种坐标线构成所谓的方里网)。而GPS测出的WGS-84直角坐标与我们所用地形图上的高斯克吕格平面直角坐标并不一致,所以我们实际需要的是用GPS测出与所用地形图基准完全一致的坐标系统。 两个椭球间比较严密的坐标转换,一般是用七参数布尔莎模型,即X 平移,Y 平移,Z 平

17-DD 2019-09 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试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 2019-09 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 000)(试行) A guide for ecology geological survey(1∶50 000)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 2019年1月

目次 前言 (i) 引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4.1目的任务 (2) 4.2基本要求 (2) 4.3工作量定额 (2) 5 设计书编制与审查 (2) 5.1资料收集 (2) 5.2资料整理分析 (4) 5.3野外踏勘 (4) 5.4设计书编写的主要依据 (4) 5.5设计书编制内容与要求 (4) 5.6设计书审查 (4) 6 生态地质调查 (4) 6.1一般调查内容 (4) 6.2不同类型区特殊调查内容 (5) 7 调查技术方法与要求 (5) 7.1遥感调查 (5) 7.2地面调查 (6) 7.3剖面测量 (6) 7.4地球物理勘探 (7) 7.5钻探.. (7) 7.6钻探... (8) 7.7动态监测 (8) 8 生态地质评价 (8) 9 数据库建设 (9) 9.1基本要求 (9) 9.2建设内容 (9) 10 成果编制 (9) 10.1图件编制 (9) 10.2报告编制 (9) 11野外验收与审查 (9) 11.1野外验收 (9) 11.2成果审查 (10) 11.3资料归档 (10)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生态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提纲 (11)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生态地质调查成果报告编写要求 (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附录A~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归口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郝爱兵、林良俊、聂洪峰、尹立河、罗为群、叶思源、胡秋韵、张春虎、肖春蕾、张俊、张连凯、侯国华、朱立峰、郭兆成、成杭新、徐宏根、崔放、李小磊、李仰春等。 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地质信息技术实验室 基于IP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 究成果报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二○一二年七月

基于IP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成果报告 项目名称: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 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负责人:诸云强 项目联系人:诸云强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起止时间:二O 一一年八月~二O 一二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课题基本情况 (1) 第一节课题背景 (1) 第二节目标与任务 (1) 第三节主要工作量及成果 (2) 第二章项目实施及数据源 (2) 第一节项目组织与实施 (2) 第二节数据来源 (3) 第三章工作内容与实现 (4) 第一节系统分析与功能设计 (4) 第二节系统功能实现 (5) 第四章质量监控体系与质量保证 (11) 第一节组织保证 (11) 第二节质量评述 (12) 第五章取得成果与建议 (13) 第一节主要成果 (13) 第二节问题与建议 (14) 附件 (15)

第一章课题基本情况 第一节课题背景 为满足现代化野外地质工作管理服务需求,基于已经建立的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及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进行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核心技术研究,为地质调查信息网格服务平台提供可行的实时多源(点)音视频调度、管理、存储、实时广播及历史点播流媒体发布解决方案,开 发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进行野外试点应用,初步实现远程野外工作验收的多点调度管理及全网实时广播。 通过本项目课题研究,依托已有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和卫星资源网络体系,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管理及远程验收等应用场景,专家组通过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就可以观看现场工作组汇报,实时了解野外地质工作情况,实现各野外节点视音频的调度管理及实时发布,提升野外地质调查信息化服务水平及管理能力。 目前基于双向视频会商的管理调度技术和流媒体发布已较成熟,而本课题现阶段选用的多点单边会商是利用编解码设备实现的,编解码设备在基于卫星传输的多级网络上的管理调度及流媒体发布尚无成熟技术平台支持,本课题在对现有编解码设备通信控制及传输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管理调度平台开发,选用成熟的流媒体发布技术,解决单边会商视音频在多级网络上的调度管理、实时发布及存储点播,搭建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音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 第二节目标与任务 基于已经建立的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及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为地质调查信息网格服务平台提供可行的实时音视频调度、管理、存储及流媒体发布解决方案,开发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音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进行野外试点应用,初步实现远程野外工作验收的多点调度管理及网络实时发布。

数字地质剖面和填图记录格式-样板

(五号字空,空二行,单倍行距) (五号字空,单倍行距) 新疆1∶5万×等×幅区调(左对齐,黑体,小三,单倍行距) (空行,小三号,单倍行距) (空行,小三号,单倍行距) ×省×县×地×系(或×岩体等,居中) 实测地质剖面记录(二号楷体,1.5倍行距)(空一行,小二字号,段前后为“0”,1.25行距)剖面编号(宋体三号,加粗,1.25行距):PM101 (空行,小三号,单倍行距) 工作地区 图幅编号 单位 院长总工 工程负责 技术负责 记录 日期 用表格化表示。 表内左对齐,单倍行距,仿宋小三。 表格居中,在表格属性栏中选“居中”、“无文字环绕”,在行编辑指定高度中输入“0.84cm”,边框选“无”。在首页中做如下页面编辑: 纸张为“A4”, 页边距上2.54cm,下2.54 cm,

页码范围选“多页”,并在其编辑下栏条中选“对称页边距” 之后在页边距栏中选左2.5 cm,右2.5 cm,装订线1 cm。(注意:等同于左3.5cm,但无法实现“对称页边距”)。 插入页码:位置选“页面底端”,对齐方式选“外侧”,不选首页显示页码(封面无页码标记),在页码格式中选起始页码为“1”,确保装订线在本页的左侧。 2 / 9

×省×县×地×实测地质剖面PM101记录(仿床三小,居中,段前后 均选1行,1.25倍行距) 剖面编号:PM101(左列全为宋体五号加粗,左对齐,全部数字用Times New Roman) 剖面名称:×省×县×地×实测地质剖面(右列为宋体五号) 目的任务:(在格式→段落中设定:左缩进设为“0”,右缩进设为“0”,段前和段后均设为“0”,行距设为1.25倍,悬挂缩进5字符)。 剖面方位:××°() 起点坐标:X=×××××××(7位);Y=××××××××(8位)(公里网坐标,要写全) 终点坐标:X=×××××××(7位);Y=××××××××(8位)(公里网坐标,要写全) 测制日期:20××年×月×日到×月×号 图编编号:L45E012005 剖面长度:14.509km 分层:张一(姓名2字时,间空一字) 记录:××× 掌图:××× 前测:××× 后测:××× 照相:××× 表格:××× 制图:××× 采样:×××、×××(两个人名间用“、”) 比例尺:1︰5000 其他说明:本剖面中主要样品代号说明如下:B—标本;b—薄片;HT—基岩化探;HX—化学分析;DT—电子探针;G—光片;BT—包体测温;ZP-照片;SM-素描图,(可 据本剖面加和减少说明内容) (以下勿用过多的回车符,而用插入命令中的“分隔符”→,选点分页符) 在正式剖面记录第一页再次插入页码:位置选“页面底端”,对齐方式选“外侧”,选“√”首页显示页码,在页码格式中再次选起始页码为“1”,这样剖面记录仍从第一页开始。 因本页再次从第一页开始,所以前页可能有空页是正常情况。 导线号:0-1导;方位=151°;坡角=-3°;斜距=155m(段前“1”行,行距1.25倍) 层号:1(左列宋体五号加粗,左对齐,数字全用Time New Roman,段前“1”行) 分层位置:0-1导0m(右列为宋体五号) 层岩性:×××××(只有每一导线和每一层号的段前“1”行,余段前和段后均为“0”) 层描述:××××××。 层号:2 分层位置:0-1导××m 1 / 9

水工环地质调查野外记录要点

基本记录格式 水工环地质调查除固定水文观测点采用表格记录形式外,其余建议采用单独野外记录簿记录。基本格式建议如下: 年月日星期天气气温﹡地址:(记录到村,详细可以到小地名,如:沟等) ﹡目的:1:1万水文(工程、环境)地质调查 ﹡路线:自至(途径) ﹡人员:记录: ﹡点号:S1(至Sn,水磨湾地段编号);Q1(至Qn,青庙子地段编号);L1(至Ln,梨树坪地段编号) ﹡位置:(以标志性地标为基准,如:××沟口100°方位北20m、或××民居后等)与点位和坐标不是重复的,利于后期寻找或补测。 ﹡点位(坐标):(建议大地坐标和地理坐标全部填制) ﹡点性:建议除标明水文观测点、工程观测点、环境观测点外,进一步细化,如水文观测点中包括井、泉、民用采水点等,依据实际可进一步划分的应在“描述”栏中详细记录;工程及环境观测点同理,应注意水、工、环是一个整体。 ﹡描述:首先详细记录该点地貌、地质情况,其次依据点性做侧重描述。(考虑到后期开发,应加强矿体周围的观测记录。) 1、水文方面:对象水体的类型(上升泉、裂隙(潜)水、岩溶水、等);对象水体的基本特征:色、味、温度、气味、透明度、流速、流量、水位标高、周围植被发育情况、甚至水生动植物情况等。依据基本地质对含水层或隔水层进行划分,含水层的富水性、进一步的推测其补给源、排泄渠道及成因。走访了解对象水体的时间性(长期、季节性、暂时性等)及相应流量等参数做大概了解。水质方面集中某一时段统一取样,各分部要对水样取样点做到心中有数。 水文观测孔依据规范测定其稳定水位标高并记录,以和后期水文孔抽、注水试验做对比。 2、工程方面:侧重于岩石物理力学方面,重点描述岩石构造,节理,裂隙,稳定性、整体性、(抗)风化程度等,加强层、节理产状的测量和积累,后期要

数字化地质填图操作(野外部分)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主要工作流程为: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野外总图库创建→野外手图创建→野外数据采集→桌面PRB数据整理(包括野外手图数据整理、野外采集数据导入野外总图库)→实际材料图制作→编稿原图(地质图)制作→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资料汇交。 1 资料收集、背景数据准备 1.1 资料收集 收集前人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进一步野外工作的主攻方向。 收集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区已有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图及说明书,以便了解工作区区域地质总体特征;调查区所有的综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便迅速了解前人的工作全貌;调查区内已有的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心、各类岩石薄片等,以便迅速建立调查区有关地质实体的感性认识;不同时代形成的地质资料,以便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前人的填图单位进行合理的归并和重新厘定;调查区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有关地形、道路、物质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 1.2 背景数据准备 数字填图工作需要数字化的地形图资料,因此要根据工作的需要收集合适比例尺的数字地形图数据或纸介质地形图作为数字填图中背景图层所需要的数字化地理底图。如果收集到的是纸介质的地形图,需要将地形图数据扫描成数字图像,然后在MapGIS软件中进行矢量化,形成可以使用的数字化地形数据。如果收集到数字化的地形图数据,将数据转换为数字填图所需要的MapGIS数据格式。 数字填图系统对于作为背景图层的地理底图数据有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是:①数据的单位为米;②坐标系类型为北京54/西安80平面直角坐标系;③投影类型为高斯-克吕格投影,对于比例尺没有特殊的要求。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必须对数字化的地形数据进行处理。处理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误差校正。这一步的目的是使数字化的地形数据具备正确的坐标数值。数字化的地形数据是根据扫描的地形图矢量化得到的,所以具备的坐标系是一种用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数据质量检查表

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数据质量检查表

数字地质填图野外PRB过程地质记录检查登记表

茂,②乙级点:指PRB过程所必须观察记录的要素内容齐全、正确,文图基本吻合。14项中2/3达到要求,其中注有“*”项目基本全而较详细、完整。③丙级点:指PRB过程所必须观察记录的要素内容缺项较多,描述简单,文图有多处不符。表中1-14项一半未达到详尽要求,注有“*”者过于简单。④丁级点:指PRB过程所必须观察的记录要素内容缺项很多,“*”项的内容基本达不到要求的。 2、构造描述包括沉积构造如层面、层理等,变质、变形构造、断裂构造等详细观察与记录。3、受查各小项目按“5、4、3、2分”(优、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填入相应栏内,无此项内容小栏打“×”, 此项不参加平均计算;某小栏观察漏项记入“0分”此项并参加平均计算。 4、样品鉴定结果、批注等项,可根据项目的不同阶段酌情予以评分。 数字实测剖面(主要指地层剖面) 记录与质量评价表 受检单位:技术负责:

评价:甲级:剖面线选择合理,露头>50%;掩盖地段有揭露或辅助剖面控制,地层接触关系清楚,测制方法正确,分层合理,基本层序清楚,描述详尽,各要素齐全,作图正 确,各项资料完备。 乙级:剖面线选择较合理,露头尚好,测制较正确,分层尚合理,且进行了基本层序划分编录。描述内容较详细,各要素基本齐全,顶底尚完整,作图较正确,各项资料较 完备。 丙级:剖面线选择基本合理,但露头达不到30%;分层基本合理,描述较详细;剖面缺少顶底资料。作图基本正确,各项资料基本完备。 丁级:①剖面线选择不妥,欠合理;②测制精度亦达不到该比例尺要求;观察内容不正确、有严重错误;露头不好又没有进行合理揭露。③各项资料不尽完备。 数字实测剖面(主要指岩体剖面) 记录内容及质量检查记录表 受检单位:技术负责: 剖面测制者:测制时间:年月日

全国地质勘查系统分类

全国地质勘查系统分类 一、地质部地勘系统 中国地质调查局:2001年成立,隶属于国土资源部,副部级事业单位。 天津地质研究所(天津地调中心) 沈阳地质研究所(沈阳地调中心) 南京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调中心) 宜昌地质研究所(宜昌地调中心) 成都地质研究所(成都地调中心) 西安地质研究所(西安地调中心)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全国地质资料馆) 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中国地质图书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方法技术研究所 勘探技术研究所 探矿工艺研究所 探矿工程研究所 郑州综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综合利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机关):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各省市区地质勘查局(组建地质调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质系统于1997年成立中国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划归中国石化集团。 二、冶金地勘系统(原冶金部地质勘查总局)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国冶勘总局),成立于2001年。 中国冶勘总局一局(华北局):燕郊:第一地质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岛天元五一五钻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从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分出):原编制为:一队:迁安;二队:衢州;515队:秦皇岛;516队:宣化;518队:邯郸;520队:邢台;522队:唐山;物探队:滦县;水文队:定州;超硬材料

2011版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操作指南上中下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操作指南》作者:李超岭主编 书号:7-116-07125-4 出版日期:2011-1-1 开本:16开上中下册3册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原价:188元优惠价:180元(货到付款包邮)

内容简介: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涵盖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矿体模拟、品位估计、资源储量估算、矿山开采系统优化等内容,实现了地质填图、固体矿产勘查的全数字化过程。具有GPS导航与定位、电子罗盘测量、素描图编绘、野外地质路线调查、地质剖面、槽井坑钻工程编录、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重砂地球化学测量等数据采集、地质图编制、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显示等功能。 本书由上、中、下三册组成。上册包括"数字地质填图系统(RGMap)操作指南"和"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PEData)操作指南"两部分,中册为"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操作指南",下册为"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信息系统(REInfo)操作指南"。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四大子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功能、操作步骤和方法。 本书适合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地质科学研究的地学工作者和相关科技管理人员 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地学类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图书目录: 前言 数字地质填图系统(RGMap)操作指南 1、概述 2、程序和数据传输到掌上机 3、打开程序 4、打开地图 5、工具栏按钮介绍 6、GPS操作 7、打开影像文件 8、图层代号说明 9、添加(新增)地质点 10、添加(新增)“分段路线” 11、添加(新增)“点和点间界线” 12、添加(新增)“产状” 13、添加(新增)“照片” 14、添加(新增)“素描” 15、添加(新增)“化石” 16、添加(新增)“采样” 17、编辑浏览路线过程 18、自由图层(FREE)使用方法

野外地质调查计划

野外地质调查计划 篇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要求 一、为搞好野外验收工作,提高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的质量,特制订本要求。 二、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专业的地质调查项目执行本要求。 三、有野外实物工作量的地质调查项目野外验收工作应在野外工作现场进行,其依据是项目设计书及有关技术标准和要求。 四、野外验收工作原则上由实施单位组织,部分工作项目可委托承担单位组织;大地区地调中心派人参加,重要项目的野外验收地调局派人参加。 五、承担单位在项目野外工作结束前一个月,向实施单位提出项目野外验收申请(格式见附件7-1)。 六、申请野外验收,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已完成设计规定的野外工作; (二)原始资料齐全、准确;

(三)原始资料(含实物资料)已经进行整理,并进行了质量检查和编目造册; (四)进行了必要的综合整理,编写了项目工作总结。 七、实施单位在收到野外验收申请10日内,确定野外验收组织单位和专家组成员,并与承担单位协商确定验收时间、地点。野外验收组一般由3—7人组成,组成人员应覆盖野外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 八、野外验收组成员实行回避制度。该项目的参加人员和顾问,以及其他有可能影响验收工作公正的人员应当回避。 九、项目提供野外验收的资料包括: (一)全部野外实际资料 1.野外原始图件; 2.野外记录本、原始野外记录卡片、原始数据记录、相册、表格等; 3.野外各类原始编录资料,及相应的图件; 4.样品鉴定、分析、测试送样单和分析测试结果; 5.各类典型实物标本;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DOC 60页)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DOC 60页)

附件六 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 一、为保证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真实、可靠,提高成果报告的质量,特制定本要求。 二、本要求规定检查的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的范围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探矿工程、测绘印制、实验测试、信息技术等专业。 三、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的检查工作依据国家的有关技术标准、技术要求、项目设计和地调局的有关要求进行。 四、地调局负责组织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工作的管理、组织与协调。组织监审专家对局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国土资源部有关直属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和工作项目进行检查。质量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5%。 五、大区地调中心负责组织监审专家对本单位和辖区内地方地调单位承担的计划项目及其工作项目、行业地勘单位和院校承担的工作项目进行质量抽查。组织抽查的工作项目比例一般不低于当年辖区内地质调查工作项目总数的20%。 六、承担单位对所承担的工作项目野外原始资料组织进行项目组自检(100%)、互检(100%)和承担单位的抽检(30%)。野外原始资料须结合野外实地检查,并做好质量检查记录。提倡承担单位按照GB/T 19000标准的要求,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把原始资料的经常性检查工作纳入质量体系运行过程中,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和检查验收制。 七、地调局、大区地调中心每年定期组织监审专家对原始资料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组一般由3-5名专家组成,实行组长负责制。 八、原始资料检查的重点放在野外。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工作精度,野外实地检查比例不低于被检查资料的5~10%。相关的专题研究及信息工程项目也应进行原始资料的检查。 九、原始资料检查的内容包括工作部署和工作量的使用是否合理得当;搜集、记录到的原始资料是否真实、齐全、清晰、符合野外地质实际情况;原始资料的管理是否规范,日常整理、登记是否规范及时;阶段性的综合整理是否及时、完整等。 十、地调项目原始资料的检查实行打分制。检查结果分四个等级:优秀≥90分; 90>良好≥75分;75>合格≥60分;<60分为不合格。 优秀:原始资料经检查完全符合技术标准及要求;

数字地质填图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数字地质填图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数字地质填图是一种以数字填图系统(RGMAP)为基础对地质展开调查的新方法,并向信息化与数字化的趋势不断发展。针对现如今数字地质填图在对其研究的现状方面也已在地质数据调查中逐步实现了组织、描述、管理与综合以及资源的一体化、统一化进行描述、集成和再现,建立起呈现个性化以及社会化的多目标、多用户的服务系统,是从今以后地质数据调查主要过程实现信息化的重要目标与任务.。同时通过在掌上Windows CE系统上,使数字化地质填图需要的GIS其基础性的功效得以实现,从而使数字填图体系与遥感系统整合成一体得以实现。 标签:数字地质填图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0引言 因为当今空间技术与信息化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和普遍使用,同时社会要求也在不断改变,使近些年以来区域性的地质调查由理论基础所需技术上的支持,至填图图件与内容的展现方式,均产生了重大改变。在地学领域中建起新知识系统的过程之中,整个世界的地质研究均加快了基础地质分析调查的脚步,且将基础性地质的调查作为立足点,以使社会始终在增长与改变的要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使国家昌盛与发展的持续性得到可靠的支撑。 1数字地质填图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近些年以来,由于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使得使用数字地质填图不但在国土资源相关任务的任何领域内数据收集、数据处理与数据管理以及输出结果等整个过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深化至处理跨领域与跨学科信息的集成和共享等相应问题之中。纵观整个世界主要的野外收集相应数据的软件,以及野外所收集数据的数据库其建立得重要途径是回至室内对野外数据进行处理,接着输进数据库内,也或者把格式预先定义的绘制于纸上的表格其大量相关的数据直接输进数据库内。该输入形式,首先效率是很低的,其次未能较好的对获得野外地质的调查数据相应技术根本性问题进行解决。野外数据记录本其所输数字太过结构化,这就需要地学相关工作人员更改他们记录与观测野外地质信息数据的方法,记下空间的定点方位并分离属性数据信息实施管理。 2数字地质填图系统与硬件设备的发展趋势 2.1数字填图技术的硬软件支撑基础 随身可带入野外掌上机可以对复杂信息进行较好的管理和描述,有许多优点,包括存储容量充足,有较小的体积,且重量较轻、功耗较低,且连续工作的时间较长等优点。符合这些需求的设备是数据野外采集最终实现信息化重要的硬件设施基础。不然,数据—次性录入这一问题无法得以解决,致使实现数字填图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 格式及内容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1.地质调查野外原始记录格式及内容 1. 野薄记录格式 日期:年月日天气:(晴、阴、雨)地点:(野外基站) 路线:( 如:自经至 ) 手图号:航片号: 任务:( 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 断层(或层) 人员:(记录);(手图与航片) 点号:(如:0066) 座标: X: Y: GPS: (经度纬度高程 ) 位置:(如: 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 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 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 描述:(点E为………;点W为………;接触关系为………) 标本: (于900m处采同位素年龄样一件, 样号为0066-1, 岩性为………) 照相:( 记录照相序号、位置、照片内容简述等) 遥感影像特点:(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 遥感地质解译记录的具体内容是:(1) 解译点号和解译区位置; (2)所解译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及其两侧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 点间:(如: (1) NO0066SE+650m 650m: 沿途为……… (2) 650m s+850m1500m: 沿途为……… (3) 1500m ssw+900m 2400m NO0067: 沿途为……… ) 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 线工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 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 (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 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

地质调查大数据处理的技术问题与开发方法

地质调查大数据处理的技术问题与开发方法 地质调查的过程同时是地质调查信息的处理过程,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地质调查大数据处理技术问题探究的,欢迎前来阅读参考。 1、数据的产生 地质调查是人们对地球表层有目的的探测与探索。从数据角度看,地质调查以多来源、多模态数据展现地球表层现状与发展过程。从系统角度看,地质调查是参与人、数据处理机、地球构成的“人-机-地”系统。地质调查数据的产生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网络信息与 管理信息来自人机交互系统,地球信息来自机地交互系统和人地交互系统。 地质调查数据产生的位置与时间表现出整体的规律性和局部的随机性。地质调查不但产生地质观测与探测数据,还产生服务、管理及其参与人数据,表现出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交织的复杂状态。 2、基本认识 地质调查大数据是地质调查工作和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融合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源动力来自于2个方面:①地质调查业务不断调整拓展,大量新型技术方法的应用,数据共 识基本形成;②地质调查信息化服务需求日渐增强,亟需从独占走向共享、从粗放走向精细。 地质调查大数据试图解决以下3类问题: (1)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地质信息资料分割保存,形成信息孤岛,数据信息顺畅流 动困难,信息与数据共享问题一直是制约地质调查发展的瓶颈。 (2)在以往地质调查工作中,存在一些与数据和计算相关的地质问题,由于当时信息 技术条件的限制,没有得到解决,或者解决效率、精度不能令人满意。这一类问题普遍存在于地质调查具体工作中。 (3)地质调查信息化服务产品类型不足,生产周期偏长,需求响应欠准确、欠及时。 这一类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地质调查工作的焦点问题。 地质调查大数据是一个三元组<Ω,fΩ,Rf>,Ω是一个巨数据集,fΩ是定义在Ω上的处 理技术方法集,Rf是fΩ上的关联关系。通常,巨数据集Ω的计数测度只增不减,包含 地质调查产生的数据。处理技术方法集fΩ的操作对象是地质调查产生的数据,操作基础 是信息技术,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地质调查大数据处理技术的核心元素。关联关系Rf定义解决地质调查问题的思路逻辑,体现地质调查大数据的功用与质量。

数字地质填图中数据在各设备间转化过程及注意事项

数字地质填图中数据在各设备间转化过程及注意事项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地质填图的方法逐渐数字化,各种先进的设备都应用到了数字地质填图过程中,如计算机、掌上电脑、数码相机、GPS等。这些使地质工作者更全、更准的采集野外数据及记录典型地质现象。但是数据在各设备间转化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笔者根据理论知识及大量实践工作,总结了数字地质填图中数据在各设备间转化的过程及遇到的问题,并给予详细解答。 【关键词】数字填图;数据转化;问题解答 传统的地质填图,把野外获得的第一手基础资料都记录在纸质的记录薄上,并且把地质点和界线都标绘在地形图上。这样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效率低;需要较大的储存空间;由于对标绘好的地形图折叠、磨损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填图成果;填图会产生大量的资料,传统的地质填图对于资料的查阅很不方便。而数字填图技术的产生则对以上不利条件有了大大的改善。本文将探讨在数字填图中,数据在各个仪器间转化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1.计算机-掌上电脑 在计算机上通过数字填图系统软件进行路线设计,然后将掌上电脑连接到计算机上,将设计好的路线导入到掌上电脑中。 在计算机中进行路线设计时,一定要注意路线号不能输错。 2.掌上电脑-GPS 将在计算机中的设计路线导入到掌上电脑后,选择设计路线中的关键点,例如起始点、路线转折点、终点等,按顺序记录下这些关键点的XY坐标。然后,将记录下的坐标输入到GPS中。这样我们可以按GPS的显示,准确快速找到路线的起点与终点,并且在实际路线勘查过程中不会偏离设计路线。GPS也能准确的给出我们所定的地质点、照片及标本采集位置等。也就是说在野外区域地质填图中GPS可以起到标定点位与导航的作用。另外,GPS还可以计算多边形面积与补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GPS使用之前要计算出坐标转换参数。因为GPS卫星星历是以WGS84坐标系而建立的,而我国所使用的地形图采用的是北京54坐标系或西安80大地坐标系。所以,要想使GPS采集的坐标能准确的在地形图上标定出来,必须进行坐标转换。再者,掌上电脑中的XY坐标与GPS中的XY坐标是相反的,在输入时一定不能搞错。 3.GPS -计算机

野外地质点规范要求

野外地质点记录规范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 2008年6月

1.野薄记录格式 目录格式 点位岩性地层页码 D0001 岩性分界点P3β-Ⅰ/P3β-Ⅱ 1 D0003 地质观察点P3x 2 …………………… 记录格式 日期:年月日 地点:(野外基站)气候:(晴、阴、雨、雪) 路线:L04(自……经……至……) 任务:(沿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 追索断层(或层) 人员:…… 记录: …… …………………………………………………………………………………………………………………………………………空两行 点号:D0401(居中) 座标:X: Y: A= m±m 或(E: N: A= m±m ) 位置: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 露头: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 点性:地层界线点、构造点、矿化点、岩性点、产状点等 描述:岩石组合特征、岩石名称、岩石特征(颜色、风化特征、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等;古生物及遗迹化石;蚀变及矿化现象;矿脉(层)、岩脉的岩矿石名称、岩矿石特征、产状、厚度、穿插关系;地质体及地质构造(褶皱、断裂、破碎带等)的产状、性质、接触关系、垂直及水平方向上的变化、地貌及水文地质等。(界线点描述为:点E为………;点W为………;接触关系为………)

取样:D0401H01、D0401H02 标本: (于900m处采标本一件, 样号为D0401B01, 岩性为………) 照片:( 记录照相序号、位臵、照片内容简述等,编号D0401ZP01) 点间:如: (1) D0401 SE+650m 650m: 沿途为……… (2) 650m S+850m 1500m: 沿途为……… (3) 1500m SSW+900m 2400m DO401: 沿途为……… 注意:当天记录的第一个点没有点间描述,点间描述应从第一个点以后开始。 路线小结: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线工作量统计(包括: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 (注意: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必须进行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 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 野薄记录格式说明: ①每天开始一页应记录日期、工作区、天气状况,工作区记录工作站或填图地区。 ②点位应以观察点附近的高程点、村庄或其它固定地物作标志。 ③记录本的右面作文字记录,左面作素描图、路线剖面或附贴照片,必要时也可作简要文字批注或补充记录。摄影资料记在相应地质观察记录之后,注意数码照相编号、摄像对象和内容及方位,凡图上有路线通过的地点必须有文字记录。 ④工作小结应另起一页。记录本内不得记与野外地质调查无关的内容。 ⑤产状标记方法(记录或信手剖面):层理140°∠30°;次生面理50°∠40°,可在产状前注明S0、S1、S2或糜棱片理等;断层120°∠45°;节理320°∠70°;轴面A40°∠50°;枢纽Fh30°∠60°;线理L3000∠10°等。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

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 (2010年试用) .资料分享.

中国地质调查局二〇〇九年十月 .资料分享.

说明 一、为加强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和部门有关制度、办法及规定,结合国土资源调查项目预算管理要求,以财政部会同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为基础,研究制定了《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2010年试用)》(以下简称2010年试用版预算标准)。 二、本预算标准适用于国土资源地质调查项目2010年预算编制、审查及管理。 三、本预算标准是根据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和项目预算管理的要求,依据《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4]192号)的有关规定,运用地质调查预算定额资料研究制定。工程手段预算标准中不含生产设备折旧费、职工福利费、利税等管理费为5%。 四、本预算标准由工作手段预算标准、综合研究与科学 .资料分享.

研究预算标准和地区调整系数三部分组成。 五、工作手段预算标准包括:地形测绘、地质测量、遥感地质、物化探、钻探、山地工程(坑探、浅井、槽探)、岩矿试验、其他地质工作、工地建筑等。 六、综合研究与科学研究预算标准包括:人员费、专用仪器设备费、劳动保护费、委托业务费、管理费等。 七、本预算标准是以全国基础水平为主要依据制定,对不同地区野外工作费用支出的差异,通过地区调整系数进行调整。地区调整系数主要考虑野外施工期、工资水平、运输条件等主要因素。 地区调整系数适用于地形测绘、地质测量、物探、化探、钻探、坑探、浅井、槽探等工作手段和综合研究与科学研究项目中的野外作业部分。地区调整系数不适用于地形制图、航空物探、航空遥感、摇感地质解译、海洋地质调查、岩矿试验和共他地质工作中的设计论证编写、综合研究及编写报告、 .资料分享.

简议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在区域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中的应用发展

简议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在区域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中的应用发展 发表时间:2017-12-07T15:44:42.547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19期作者:蒋童静江杨银谭铭 [导读] 随着科技的进步,使得计算机通信技术以及数字化信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将技术带来的积极效应广泛影响了各行各业。 湖北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使得计算机通信技术以及数字化信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将技术带来的积极效应广泛影响了各行各业,很大程度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在区域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中,数字地质填图的创新和优化使地质矿产勘查的水平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有效提高了填图的效率。因此在区域地质矿产勘查现场内,数字地质填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字化也是地质矿产未来发展的趋势。对于数字地质填图的作用进行分析,着重优化并且完善相关技术,完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是地质矿产勘查部门需要努力的方向。本文阐述了数字地质填图技术以及我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特征,对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在区域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分析。 关键词: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矿产资源;特征;应用;发展 随着信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在区域地质矿产的勘查过程中,数字地质填图相关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在区域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非常重要,在地质勘查具体实践中表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因此掌握数字填图技术,充分发挥其在地质矿产勘查工作中的作用,对促进区域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的分析 数字地质填图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GIS技术、GPS技术以及RS技术等,其能够实现数字化的处理,大致流程包含野外地质数据的采集和整理、计算机的成图和图像输出、数据处理和分析等。数字地质填图具有很多优势,例如数字地质填图和传统的填图手段在理论上没有区别,通过手法方面的创新,数字化处理工作变得更加容易,使野外地质的勘查人员更容易上手,减少了操作的障碍。形成数据库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丰富地质资料,与此同时,把这些资料储存放于在携带的设备中,有利于勘查人员对照实地的情况,随时搜索数据库查看和参考,避免以往的地质填图各个环节只能够单一进行的问题。以往的地质填图需要的工具和设备科技的含量低,功能比较单一,而使用数字化设备后,大大简化了手工工具繁琐的操作过程,与此同时,图像生成变得更加准确,满足了后期的使用要求,有效实现勘查工作的便捷性、及时性以及高效性。 二、我国矿产资源的主要特征 我国矿产资源主要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贫矿较多,富矿较少。当前,我国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达159种,例如铁矿、铜矿等重要矿产探明储量的矿床大部分属于贫矿。与此同时,从查明资源储量来分析,铁矿的平均品位达32%,在我国铁矿资源储量中储量大于48%的富铁矿仅占1.9%,而且有47.6%都属于贫矿;铜矿的平均品位为0.87%,不及世界上主要生产贸易大国铜矿石品位的1/3。(2)资源分布不均衡。尽管我国矿产资源的种类多,但是资源的分布较不均衡,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这样就给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难题。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但是矿产资源有限,西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是受经济发展状况、交通等条件的限制,造成该地区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严重影响了矿产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3)共生、伴生的矿床较多,单一的矿床较少。比如我国铜铅锌矿共伴生组分复杂,在选矿时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从有色金属矿山来看,共伴生有用组份大部分都可以得到一定的综合回收利用。在这些45种共伴生组份中,能够利用的达33种,在我国全部金属总产量中,综合回收的金属占15%。 三、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在区域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分析 1、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在区域地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分析。区域地质矿产勘查中的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图像生程和图像输出等环节都使用信息化技术,借助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实现了数字化的操作。一般情况下,野外观测获得的数据信息,对于成图的地质点、空间位置、地质界线、样品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一切关键地质点、路线以及主要的地质数据都可以进行空间与属性之间的自由转换与过渡,最后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地质勘查人员能够随时检索需要的信息,并且及时地进行信息的综合处理,完成地质图像的输出。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大大简化了地质勘查工作的程序,能够有效实现信息和图像实时的转化,与此同时,也能够有效进行存储与传播,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和精确性,进一步实现地质勘查中数据信息的数字化管理。例如某一个县1:25万的图幅,根据这个区域内的地质关键问题,使用实测与勘查研究相互结合的原则,除了区域内部主要的地质基础之外,对高原地区的隆起与相关的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对地质发展史上的地质概况、高原的高精度剖面图以及相关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成图效果进行展示,给这个区域数字地质填图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按照地质体差别的不同,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不同的数字地质填图方法,不断丰富数字填图实践的经验,为未来类型地区的数字地质填图工作提供有效的依据。又例如某县的1:5图幅,这个地区具有变质岩、沉积岩以及火山岩的明显特点,对于这个区域进行填图的研究,收集实测数据,探索相应的规律,进行图像输出,对于同个类型的地质条件区域也能够起到很好的实例参考效果。 2、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在区域地质矿产勘查中应用的注意事项。(1)填图的前期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对于数字填图数据进行有效校正,对于相关的物理遥感、地球化学等多源信息进行综合地运用,同样也是确保野外工作能够有效开展的前提。(2)建立和完善数据库需要通过在野外进行实际的勘测,进行遥感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才能够完成,还需要根据勘查地区的具体情况,编写满足要求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内容。(3)野外信息采集要需要注意工作的顺序,对多样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对比以及分析,准确的获得有用的信息,确保每一个环节质量以及工作连续性,全面有效的提高地质矿产勘查的效率。(4)野外获取资料需要在室内使用计算机对与获得的资料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处理,除必要的质量检验、填图路线以及工作报告之外,还需要做好数据资料管理的工作,避免出现丢失损毁的情况,避免阻碍填图进程,造成人力、物力浪费。 四、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在区域地质矿产勘查中应用的发展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的工作报告内明确提出国土资源勘查使用的发展概念,进行陆海统筹,远近结合,需要把资源和环境并重,这样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能够很好顺应了地质矿产勘查发展的趋势。在数字地质填图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自动处理与高效的传输,可以帮助地质勘查工作人员在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下,通过野外的实际勘查,对与区域内地球化学、地形地貌、地质等综合性的地学进行有效的分析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