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汇报参考材料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汇报参考材料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汇报参考材料

《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

主体的意见》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全文如下。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培育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关系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与农业产业政策结合、与脱贫攻坚政策结合,形成比较完备的政策扶持体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

体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更好发挥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增加收入、建设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基本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既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又不忽视普通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普通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运用市场的办法推进生产要素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配置,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优化存量、倾斜增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既扶优扶强、又不“垒大户”,既积极支持、又不搞“大呼隆”,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经营组织形式,不断创设扶持政策措施,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率先实施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一二三产业融合,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

——坚持落地见效。明确政策实施主体,健全政策执行评估机制,发挥政府督查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形成齐抓共促合力,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衔接、与国家财力增长相适应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政策落实与绩效评估机制,构建框架完整、措施精准、机制有效的政

策支持体系,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应市场能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发挥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引导作用

(四)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支持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依法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户发展规模经营。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主体,探索建立农技指导、信用评价、保险推广、产品营销于一体的公益性、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农机作业、统防统治、集中育秧、加工储存等生产性服务组织。发挥供销、农垦等系统的优势,强化为农民服务。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建立产业协会和产业联盟。

(五)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路径提升规模经营水平。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提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普通农户连片种植、规模饲养,并提供专业服务和生产托管等全程化服务,提升农业服务规模水平。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群集聚发展,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建设,促进农业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形成一批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和乡

村旅游基地,提高产业整体规模效益。

(六)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模式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扩大就业容量,吸纳农户脱贫致富。总结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经验,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进一步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防止被挤出、受损害。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设立风险保障金。探索建立政府扶持资金既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竞争力,又增强其带动农户发展能力,让更多农户分享政策红利的有效机制。鼓励地方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数量和成效作为相关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审批、验收的重要参考依据。允许将财政资金特别是扶贫资金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后,以自愿入股方式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户共享发展收益。(七)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形式提高发展质量。鼓励农户家庭农场使用规范的生产记录和财务收支记录,提升标准化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引导农民合作社依照章程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成员积极性,共同办好合作社。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科技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生产作业标准或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深入推进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示范服务组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创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建立健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政策体系

(八)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力度,针对不同主体,综合采用直接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定向委托、以奖代补等方式,增强补贴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工流通、直供直销、休闲农业等,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公益性服务,建立健全规范程序和监督管理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林牧渔和水利等生产性服务。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服务平台,为周边农户提供公共服务。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创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地方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完善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目录。落实农民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

(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支持的各类小型项目,优先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作为建设管护主体,强化农民参与和全程监督。鼓励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工商资本投资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建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建仓储烘干、晾晒场、保鲜库、农机库棚等农业设施。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与加工能力相配套的原料基地。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设施,重点支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电商平台基础设施,逐步带动形成以县、乡、村、社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用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按农用地管理。

各县(市、区、旗)根据实际情况,在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优先安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并按规定减免相关税费。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较快、用地集约且需求大的地区,适度增加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的用地指标,优先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生产经营。允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法依规盘活现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新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在完善水价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奖补。

(十)改善金融信贷服务。综合运用税收、奖补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建立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确保对从事粮食生产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信贷担保余额不得低于总担保规模的70%。支持龙头企业为其带动的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市场化林权收储机构,为林业生产贷款提供林权收储担保的机构给予风险补偿。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和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积极推动厂房、生产大棚、渔船、大型农机具、农田水利设施产权抵押贷款和生产订单、农业保单融资。鼓励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稳步扩大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直报系统,点对点对接信贷、保险和补贴等服务,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对符合条件的灵活

确定贷款期限,简化审批流程,对正常生产经营、信用等级高的可以实行贷款优先等措施。积极引导互联网金融、产业资本依法依规开展农村金融服务。

(十一)扩大保险支持范围。鼓励地方建立政府相关部门与农业保险机构数据共享机制。在粮食主产省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大灾保险试点,调整部分财政救灾资金予以支持,提高保险覆盖面和理赔标准。落实农业保险保额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创新“基本险+附加险”产品,实现主要粮食作物保障水平涵盖地租成本和劳动力成本。推广农房、农机具、设施农业、渔业、制种保险等业务。积极开展天气指数保险、农产品价格和收入保险、“保险+期货”、农田水利设施保险、贷款保证保险等试点。研究出台对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的中央财政以奖代补政策。逐步建立专业化农业保险机构队伍,提高保险机构为农服务水平,简化业务流程,搞好理赔服务。支持保险机构对龙头企业到海外投资农业提供投融资保险服务。扩大保险资金支农融资试点。稳步开展农民互助合作保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互助合作保险模式。完善农业再保险体系和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为农业保险提供持续稳定的再保险保障。

(十二)鼓励拓展营销市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销对接活动和在城市社区设立直销店(点)。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和支持批发市场建设等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并获得专利、“三品一标”认证、品牌创建等给予适当奖励。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应用农业物

联网和电子商务。采取降低入场费用和促销费用等措施,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电子商务平台。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入社工程,建立农业信息监测分析预警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组织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发展生产的能力。

(十三)支持人才培养引进。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计划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力争到“十三五”时期末轮训一遍,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办好农业职业教育,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通过“半农半读”、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教育,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奖补等方式,引进各类职业经理人,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列入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服务岗位的拓展范围。鼓励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建立产业专家帮扶和农技人员对口联系制度,发挥好县乡农民合作社辅导员的指导作用。

四、健全政策落实机制

(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紧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意见,加强对扶持政策落实的督促指导。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结合各自职责抓好贯彻落实。

要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鼓励各地采取安排专兼职人员、招收大学生村官等多种途径,充实基层经营管理工作力量,保障必要工作条件,确保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各项工作抓细抓实。

(十五)搞好服务指导。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宣传政策,搞好服务,促进其健康发展。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落实农民合作社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开展重点龙头企业运行监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录并向社会公布,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会计代理和财务审计制度,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运行。

(十六)狠抓考核督查。将落实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情况纳入工作绩效考核,并建立科学的政策绩效评估监督机制。畅通社会监督渠道,适时开展督查,对政策落实到位的地方和部门予以表扬,对工作不力的予以督促整改。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定期发布制度。(十七)强化法制保障。加快推进农村金融立法工作,确保农村改革与立法衔接。切实维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引导其诚信守法生产经营,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新型农业主体发展面临五个难题近几年来,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有效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民致富。笔者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发现,这些经营主体的经营模式越来越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生产更趋于专业化和集约化、产品质量不断优化。截至2017年9月底,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达到839个,经营土地面积66186亩,其中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92个,合作社719个,农业企业28个。但是,对比先进地区的成果,该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面临问题

一是经营规模盲目扩大。有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的确可观,少则几百亩,多则上千亩,但却存在自身综合实力不强、经营管理不善、收益低下的问题,有的甚至连年亏损,无法维持。比如: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农户6000多亩土地种植核桃,由于经营管理跟不上,不到三年时间就陷入了拖欠租金的困境。

二是引领示范能力不强。有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的项目投资大、标准高,农户根本学不起,更干不起。有的与农户经营的相同项目,其效益还不如农户。以蔬菜设施大棚为例,农户每个棚盈利一万元左右,而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几乎仍在亏损之中。比如:某村种植蔬菜大棚户陈某经营的30亩大棚,每年一茬西红柿,一茬甜瓜,年收益平均达到30多万元。而与之相邻的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的设施蔬菜却连年不景气。

三是经营成本较高。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的土地是在前几年土地租金较高的情况下承租的,比如农户之间土地流转每年每亩租金为200元左右,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农业企业等流转的租金都在500元左右,有的甚至高达1200元,并且约定租金每隔三五年上涨一次。在同等条件下雇佣的员工不仅需要支付一定数额的工资,而且其工作效率也低于一般农户,相对成本增加。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固定资产投资在百万元以上,每年需承担数十万元的折旧费用;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借款还要承担一定的利息,比如某专业合作社流转120多亩土地种植葡萄,因生产经营贷款50万元,每年需要承担利息6万元,每亩平均承担利息500元左右。这些都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成本明显高于农户。据初步测算每亩成本一般比农户相对提高2000元左右。

四是经营资金缺乏。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普遍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特别是经营规模较大的农业企业表现得更为突出,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有的连当年正常购买生产资料的资金都拿不出来;有的企业已经出现支付不起农户土地租金的问题;另外还有的甚至出现退地现象。如,某农业企业2015年流转农户700余亩土地种植槐米,因资金紧缺,投资难为,已将一半土地退回农户。

五是经营效益不佳。目前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就经营效益而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比较好,合作社经济效益一般,多数农业企业经济效益较差,有些连年亏损,经营困难,有的甚至已到了支付不起农户土地租金的地步。在经营项目上种粮效益虽然不高,但不至于亏本。经营经济类作物的

除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效益还好外,其他几乎处于赔本状态。如,某农业企业2007年流转农户土地2000多亩,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种植苹果和核桃,到目前仍没有获得利润。

形成原因

一是经营项目投机。有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开始参与农业经营的目的就不纯,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借发展现代农业之名,争取或套取国家农业项目或财政扶持资金依附性发展,一旦项目或扶持资金落空或后期断链,便出现资金危机问题,影响生产持续发展。有些农户也心存侥幸,非理性地强行要价,迫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得不以高于市场价格流转土地,从而增加了经营成本,妨碍了后期发展。

二是经营项目定位不准。有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项目选择上缺乏市场导向意识,选择的项目又与自身资金实力、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不匹配,导致经营困难;有的经营土地规模过大,自身综合实力难以支撑,还没有生产出产品就坚持不下去,如前述某农业企业流转6000多亩种植核桃就是一例;有的生产的产品求新求洋没有相应的市场持续消费群体,只是昙花一现,之后便“门可罗雀”;有的生产的产品由于产量较低或者品质欠佳,导致成本高、效益低,不能维持正常运营,如某农业企业经营的现代都市农业休闲观光项目,既没亮点,也没看点,更没有利润点,开业不到一年,便陷入了经营不下去的困境。

三是经营项目融资困难。目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是近几年形成的,经营的项目多数仍在投资期,也没有形成符合金融机构抵押贷款条件的资产,再加之农业生产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贷款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不如二三产

业,因而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也不高,导致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难,投资紧张。有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项目发展和前景均被看好,但因融不到资,举步艰难;有的计划转型,也因资金问题进退两难。

应对策略

转变观念,稳妥发展。在观念上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变政府主导为市场导向、变投机经营为实业经营、变小农思想为大农业理念。

适度规模,良性发展。一是在土地规模定位上一定要谨慎。根据调研的情况看,在现阶段适合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经济作物的面积为: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一般在50亩以内,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一般不超过300亩。粮食类面积分别为500亩、2000亩。二是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核心的多元化经营模式。三是在经营项目和产品生产上一定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四是积极通过增加先进生产装备,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金融支持,助力发展。一是金融机构在放贷对象、抵押物条件、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还贷方式等方面给予倾斜性“松绑”。二是政府或民间资本积极设立融资担保公司。三是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四是政府财政也建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和采取一定的贷款贴息办法,切实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

政府扶持,鼓励发展。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对于一些发展

好的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给予引导、鼓励和扶持。二是要积极鼓励农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下乡和农村年轻人返乡。三是要在农业项目、资金、物资装备、技术等方面,实行部门融合,资源共享。四是要对工商资本进入农村租赁农户承包土地实行准入审核备案制度,同时,对经营不善的农业企业等主体责令期限整改,否则退出经营农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指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有效化解这些问题和新挑战,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就是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着力在“统”和“分”两个层次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实现“两个转变”。 专业大户 农机专业服务大户的主要特点:具有强烈的科技兴机理念。具有坚定的依机致富信念。具有优秀的服务农民的品质。 农机大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组织化程度不高,信息来源少 二是文化水平偏低,应用能力差 三是发展极不均衡,行业差距大 加快农机专业服务大户发展对策和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牢固确立农机专业服务大户的主体地位 2、建立扶持机制 3、突出培育重点。 4、完善信息服务 5、启动培训工程 6、维护合法权益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1、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增长2、第三产业发展迅速3、劳动者报酬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4、各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 乡镇企业发展的困境及原因分析1、资金紧张,融资困难2、技术相对落后3、员工素质不高,优秀人才缺乏4、管理水平不高,效率低下5、信息化建设滞后 推进新时期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1、拓宽乡镇企业融资渠道2、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3、改善人才管理机制4、提高乡镇企业管理水平5、促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6、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要加快7、加强领导,健全监督机制 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分析:土地流转困难; 生产资金不足; 家庭农场界定缺乏统一标准; 家庭农场经营结构单一; 家庭农场主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进一步加强协作互进建设; 尽快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 促进家庭农场经营结构的多样化; 提升农场主的综合素质;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家庭农场的优势特点 1、家庭农场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 2、家庭农场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

阿克苏地区设施农业生产发展情况汇报3

阿克苏地区设施农业生产发展情况汇报 尊敬的农业厅李春副厅长一行: 2010年,阿克苏地区设施农业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设施农业现场经验交流会精神,针对地区设施农业发展已由规模扩展向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方向稳步推进的实际,研究制定了新阶段“稳步发展,注重质量,开拓市场,主攻效益”的设施农业发展方针,设施农业的规模稳步扩大,产量不断增加,质量明显提高,效益逐年提升,区域布局得到优化,运销能力获得长足发展,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基地化、商品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为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将2010年设施农业生产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阿克苏地区设施农业取得的成效 (一)设施蔬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大幅度增长 2010年阿克苏地区设施农业的栽培面积12.74万亩,比上年增长6.52%,产量 42.99万吨,与2009年相比增加了16.2%。设施农业总收入达到5.7亿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38%。2010年温室拱棚平均效益达到4480元/亩,与2009年相比提高了近1000元,新建高标准日光温室609亩,各类拱棚8.49万亩,超额完成年初地区下达的设施农业总面积12.5万亩的计划任务。 (二) 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设施规模已初步形成 截止到2010年全地区已建成百亩以上温室基地206个,其中500亩连片基地4个,1000亩连片基地15个。其中阿克苏市西郊形成了近万亩规模的温室生产基地;市良种场温室基地连片规模达到了3000亩以上;库车县乌恰镇沙哈古温室基地的规模也达到了1200亩;新和县卡尔塔西村一个村温

室生产基地的规模就达到了1600亩,占该村耕地面积的61.77%。 (三)设施农业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大力推广建造了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五代及改良五代日光温室,同时科学选用温室骨架、覆盖材料,提高了温室的采光保温性能,增加了抗御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二是积极推广了卷帘机、卷膜机、增温热风炉,微滴灌,电热苗床等先进的机械化装备。提升了温室机械化操作水平,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目前全地区已有卷帘机4100台,节水滴灌设备880套;三是着重抓了新建温室的建设质量和设施配套。新建温室基地基本做到每座温室都配齐棉被和卷帘机。目前阿克苏地区80%的温室生产基地,水电路与温室建设同步配套、除乌什县外,温室生产基地全部实现了输水管路进棚入户。新建温室基本做到了当年建设、当年配套、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四是狠抓了集中育苗工作。近年来,各县市高度重视集中育苗工作,从技术、资金、物质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早布署、是安排,利用专门的育苗设施,集中培育,统一供应优质适龄壮苗,较好的解决了本地农民千家万户育苗难、自育苗风险大的难题。目前,沙雅县、新和县、阿克苏市已建成了现代化的育苗中心,大力发展了工厂化穴盘育苗,优质苗率高,农户反映好,成效显著。 (四)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 一是加快了蔬菜品种的更新换代,积极引进、推广、应用了抗病、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近年来,阿克苏地区共引进5大类、130多个设施蔬菜专用品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地区蔬菜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8%;二是普遍采用了穴盘育苗、泥炭营养块等集约化育苗方式,节水灌溉、生物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三是举办各种形式蔬菜技术培训,建立蔬菜生产高效示范区,

发展生态农业的一点思考

发展生态农业的一点思考 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指导、组织和经营管理农业生产和建设,把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态农业绝不是回到传统农业或者回归自然,它使农业发展向生态合理的方向转化,是一种农业发展新模式。狭义的生态农业经济是指遵循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自然资源开发及其增值和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的原则,以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为前提,充分发挥当地生态优势,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开发优质、营养、安全、无公害农产品,实现高经济环境效益的现代化农业产业。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1)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生态经济优化的农业经济体系,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以经济发展与环境、自然资源的持续承受能力相适应,在不危及后代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发展途径,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优化与统一,这一指导思想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适应。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彼此之间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统筹发展这五项要求才能建设好新农村。通过生态农业建设,有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变农业增产的单一方式,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为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因此,发展生态农业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是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能

力的根本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走生态农业的道路。 (2)发展生态农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需要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机制,重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今后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导。生态农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稳步实施,建设有利于高效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造成的污染,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产品的清洁生产和无害化,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建设生态农业对于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加强环境保护、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发展生态农业是确保食品卫生安全的需要 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二恶英事件,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对于人类来说,食物卫生安全保障非常重要,只有大力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才能满足消费者对生态食品不断增长的需要。 2、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1)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土壤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文明赖以存在的基础。但由于我国没有及时采用先进的保护土壤的新耕作方法,如少耕法、免耕法、松土法等,导致土壤大量流失和沙化。传统的耕作方法要每年不断翻耕土地,土壤经常裸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经过风吹雨淋,肥沃的土壤迅速流失。在很多地方,形成地下水“漏斗”。其次,水源严重受污染,造成水质性缺水。其原因是为了高产,

国内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述评

国内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述评 【摘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阶段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国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集中关注和研究了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的培育,形成一定的可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借鉴和参考的经验总结。国内学者主要探讨了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类型特征、功能定位及培育政策主张等,以此为基础,可以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研究内容和体系。 【关键词】现代农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和壮大有着深刻的社会发展背景。一方面,受土地极度细化的小农经营规模的制约,我国农业劳动力难以开展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对专业化、组织化和产业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在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的宏观背景下,务农人口大规模转移就业,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受到严重挑战。为了保证充分的农业劳动力,提高务农人口的文化素质,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强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研究和探讨已刻不容缓。现实条件下如何通过有力的政策及相关措施支持、培育及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是亟待研究解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国外研究现状

“农业经营主体”是国内的提法,国外类似的研究则直接体现在对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培育上。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不仅改变农业生产的方式,也影响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行为选择,是其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驱动因素。 (一)国外对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的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采取的培育模式形成不同的政策主张。政府主导型观点强调政策制定、财政扶持在其培育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基础型观点坚持市场在培育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只提供必要的扶持和引导。技术支持型、主体自由发展型等也被认为是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模式。 在对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国外学者也提出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和培育方案。Jamison & Lau(1982)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对农场主进行培训可以明显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促进农产量的增加。Chambers & Thrupp(1994)强调家庭农场主的创新及可持续性有赖于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支持。Bammann(2007)对农场主收入、就业机会和粮食安全进行价值链分析,认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家庭农场的影响不可低估。Wilson,Harper & Darling(2013)则认为,完善的

农业产业化工作情况汇报

上半年,我镇农业产业化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重点抓好板栗、肉鸡两大主导产业,把抓项目、抓特色、抓服务贯穿农业产业化始终,多措并举有力的推动了全镇农业产业的发展,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项目情况 1、新建项目3个:1)10万吨果汁饮品项目:该项目座落在海红庄村,占地150亩,建设生产加工厂房、冷库、冷藏保鲜库、办公楼等土建工程及相关配套设施,安装榨汁生产线2条、浓缩生产线1条、灌装生产线4条,项目估算总投资35355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1553万元,铺底流动资金3802万元。目前项目已完成征地拆迁工作,补偿协议已签订90%,预计2014年6月初开工建设。项目实施后,预计年可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4038万元,利润8638万元,税金7263万元。实现劳动就业100多人。 2)万亩安梨基地项目:该项目座落在岭南光明、姚丈子等8个村,实施主体为项目所在村,计划总投资2000万元,主要是安梨栽植,预计在2016年12月底建成,项目实施后,可带动农户2000户,种植基地面积达10000亩。3)重点板栗节水滴灌项目:主要对高丽铺、海红庄、下抱榆槐、上抱榆槐4个村实施,实施主体为县水务局,总投资1000万元,主要打深井、建泵房、蓄水池、铺设管路等。 2、续建项目2个:1)自治县天海生态园:该建设地点王子店村,项目总投资亿元,2014年计划投资1215万元,完成环山路建设、生态养猪场、山林生态柴鸡养殖场、山羊生态养殖场。2)8000吨板栗仓储保鲜及深加工项目:该项目在五指山村,拟建年储藏保鲜板栗8000吨,加工速冻板栗2000吨。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5000万元,流动资金3000万元,其中征地500万元,设备及安装900万元,基建3000万元,板栗基地500万元,科技投资及管理费100万元。该项目建成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9000万元,净利润预计达到1420万元。解决劳动力500人,增加农户收入450多万元,直接带动农户1万多户,直接实现农民收入6930多万元,目前一期基本完工,现在正在进行二期建设,预计年底完成主体建设。 3、在谈项目1个:蓝猫50万吨野生酸枣汁项目:该项目预建设地点在温杖子村,项目建设主体为唐山蓝猫饮品集团有限公司,主要建设车间、野生酸枣汁生产线及配套设施等,项目计划总投资为100000万元。目前正在洽谈阶段,预计2014年8月签约。 二、工作举措 狠抓板栗等产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集中力量,积极向上争取涉农资金和帮扶资金用于进一步改善各村的板栗等水利配套设施建设。1)年内重点抓好村2013年低灌配套工程,架设线路2200米。沙沟村修护田大坝2000米。完善引水工程相关配套,建变压器1座,架电线10000米。荒山沟村修护田大坝800米。引水上山工程8处,打机井8眼。五指山村2处板栗基地的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及维修加固,打井3眼,架设管路2000米。硬化与娄子店村老刘家道路4500米。2)积极与水务部门沟通协调,抓好2014年县水务局投资1000万元板栗配套滴灌工程建设,重点在高丽铺、海红庄、下抱榆槐、上抱榆槐4个村实施。 狠抓主导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1、坚持把抓主导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根本途径,按照肖营子镇“《关于实力建设实施方案》中“一区三园”框架布局”要求,全镇确定“板栗、肉鸡”两大主导产业,积极鼓励扶持有条件的户大力发展优质果品、特色养殖、建乡村游农家饭庄等产业。重点在五指山村、荒山沟村2个村建2个板栗基地在1000亩以上,其它各村每户板栗栽植株数达100

农业发展报告

一、珠海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作为改善民生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程,珠海率先推进幸福村居建设三年来,全市上下同心协力,推动幸福村居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成熟发展;各级财政投入幸福村居建设累计超过10亿元,实现了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三年大变化目标,尤其六大创建工程之核心,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提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在大力推进珠海幸福村居建设进程中,珠海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农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现代农业成长迅速。在传统农业支撑下,涉农二、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金湾三板农业、斗门逸丰生态园、十亿人社区电商、高栏绿手指份额农园,一批现代农业项目崛起。斗门区实施一村一品、一品多村战略,创新建立园区、镇村、合作社和投资企业“四位一体”发展模式,进一步壮大发展实力,初步形成了灯一等村海鲈生产基地、耕管等村南美白对虾生产基地、莲江等村休闲旅游产业基地、东安等村花卉苗木产业基地及东滘村罗非鱼养殖基地、红星村铁皮石斛基地等特色产业集群。休闲农业方兴未艾,竹洲水乡水利风景区、斗门区莲洲镇分别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莲洲镇十里莲江农业观光园被认定为“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作为全国首批台湾农民创业园之一,珠海台创园建设日新月异,园区面貌焕然一新。园区内景观及服务设施逐渐完善,热带兰花(国家)研发中心首期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全面完工投入使用。台创园二、三期建设进展加快,科技创新基地、28000平方米兰花温室大棚建设按计划顺利推进,预计2016年下半年完成建设并投产。台湾特色农产品加工及生态观光旅游中心、珠海芊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珠海绿海二期水产品加工等一批有实力、有市场、有技术的企业和项目落户园区。此外,广东(珠海)现代种业发展中心成功落户珠海台创园,这将全面提高珠海现代种业发展水平,有力推动珠海建设世界先进、国内一流的高端种业基地发展。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建设幸福村居进程中,珠海借助外脑,高端谋划完成概念性总体规划,完成园区内土地平整回收、基础设施建设等前期工作。目前,园区已成为国家食品安全(横琴)创新工程的重要供应基地。同时,珠海市还新注册、引进一批园区企业和项目,总投资近100亿元。 伴随幸福村居创建的深入,珠海市休闲农业成为农业发展新业态,特色农业休闲企业发展成规模、上档次,海岛旅游持续火爆,增长迅猛。其中涌现出一批业界佼佼者。作为珠海12家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农庄,十亿人果蔬农庄接待国内外农业部门专家、游客超过4万人次。绿手指农园推行都市农业模式,为50多个社区、5000多名会员提供绿色安全农产品。生态养生农业示范企业,逸丰生态园以农业专业合作社模式,带动解决村民就业岗位100多个。发挥水乡资源优势,利用纵横交错的河道开展皮划艇及自行车运动,乐诗农业迅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学习资料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方面 随着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的到来,“明天谁来种地”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入2013 年,必须进一步突破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目前全镇农业企业家,年加工产值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入社社员人,联系带动农户户、生产基地亩;新型高素质农民名,种养殖面积亩,年产值元。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切实改变了过去普通农民作为经营主体“一统天下”的状况,有效缓解了农业“小规模与大发展”、“小生产与大市场”难以对接的矛盾,进一步带动和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着重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着力培育“三大主体”,不断优化农业经营主体结构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要加快培育一批与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新型经营主体。我们以培育新型农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重点,全面提升发展农业经营主体,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骨干、高素质农民为基础、社会有生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型生产经营队伍。一是以培养培训为抓手,扶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立足提升传统农民、转化失地农民、引入新型农民,建立健全农民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业带头人。加强技能培训,重点利用区农民科技培训中心、乡镇成校等培训基地,广泛开展“绿色证书”、实用技术、远程学历教育等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农业实用技术,近年来,每年培训都超过万人次。二是以打造品牌为核心,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一方面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我镇的区域地理优势,鼓励社会资本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实力雄厚的农业龙头企业,全镇拥有市级农业企业家。另一方面鼓励企业做精做专,积极培育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大力推进农业精深化加工,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进一步提高我镇农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全镇拥有农产品知名品牌个,获得绿色无

08年设施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08年设施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金凤区设施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金凤区农林牧业局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下面,我就金凤区设施农业发展情况向与会人员作一简要的汇报。 一、金凤区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 金凤区是银川市的行政中心,行政区划东起唐徕渠,西至包兰铁路,南接永宁县,北临贺兰县,总面积289.8平方公里,辖丰登、良田2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工业园,银川高新产业开发区在属地发展.辖区在册人口14万,农业人口5.6万人。金凤区位于银川市市辖三区中部,南北长、东西窄,南部多沙、北部多水,呈南高北低之势.区内水系发达,唐徕渠、西干渠穿境而过.现有耕地面积7万亩,其中蔬菜耕地面积2万亩。金凤区设施农业的发展起步较早,二代节能日光温室建设始于2000年,虽然每年建设数量都在增加,但是由于地处银川市的核心区,随着全面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施,金凤区设施农业的发展在地域上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总量始终增长缓慢。近年来设施农业只能在土壤条件较差的吊庄地区沙地及沙荒上来发展,在沙地上发展设施农业面临的问题比较多,困难比较大,发展速度受到影响。截止到2007年年底,全区设施农业的总面积为1.5万亩,主要以日光温室

为主,分布在良田镇和丰登镇。其中:设施蔬菜面积为12260亩、设施园艺面积为2200亩、设施花卉面积为540亩。设施蔬菜的品种主要以番茄、茄子、黄瓜、辣椒、茭瓜、梅豆、芹菜等果类蔬菜为主,设施园艺以西瓜、甜瓜、葡萄、油桃等为主,设施花卉以盆栽花卉为主。形成了以良田镇和丰登镇离城较近的村队为中心的城郊型设施蔬菜生产优势区域,蔬菜品种繁多,种植茬口多样,蔬菜产量高、品质好,充分满足市场需求;和以吊庄移民地区二代温棚为中心的远郊型沙地瓜菜生产优势特色区域,小气候条件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光合产物和糖分的积累,适宜种植西瓜、甜瓜、西红柿、辣椒等瓜果蔬菜,生产的瓜果蔬菜含糖量高、品质优,已在区内远近闻名,种植规模正在逐年加大。目前现有的设施农业已经全部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有34个蔬菜品种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 二、2008年设施农业建设情况 2008年我们将按照金凤区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中央和区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为重点,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抓手,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三强多优”特色产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年在设施农业的发展

2018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析报告(一)

2018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析报告(一)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稳步发展,企业数量和规模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和发展带动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2012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以下简称“文件”),厘清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明确了加快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黄金期”。农业产业化龙头文件明确提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融资信贷方面提供便利。文件规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仅包括上市公司,而且包括拟上市公司,还进一步包括了一些地区龙头和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广大龙头企业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强化质量管理,创建知名品牌,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展现出快速发展的新特征。 一、发展概况 据农业部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数量达41.7万个,比2015年底增长8.01%。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3.03万个,同期增长了1.27%。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约为9.73万亿元,增长了5.91%,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1%;大中型企业增速加快,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同比增长了4.5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约为4.23万亿元,增长了3.94%。 图1农业部第七次监测合格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分布图 2016年,农业部公布了第七次监测合格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总共为1131个。其中,山东省共计有85个,位居首位,第二名是四川省(58个),河南省和江苏省并列第三(55个)。有13个省份的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高于40个,还有7个省份的数量介于30-40个之间。从地区的分布来看,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传统农业大省。例如,经济发达省份的浙江和广东等省份,传统农业大省的四川和河南等省。这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对周边地区经济辐射力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一端与广大农户链接,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汇报 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抓,农业产业化得到稳步发展。今年三季度,我市实现农业总产值94.57亿元,占计划目标8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048元,占全年目标81%。现将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培育形成了主导产业。在粮食生产上,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推广“山川紫”(紫心甘薯)、“高系”14号(黄心甘薯)等优质品种约6000亩;示范种植天优826、特优138等优质水稻面积538亩,辐射带动面积1.2万亩。去冬今春冬季瓜菜种植面积26.5万亩,推广新品种15个以上,新技术10项,年育苗量2.5亿株。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饲养模式,规模养猪场534家,禽类专业孵化场82家,规模养禽场1972家,蛋禽规模养殖场16家。目前鸡出栏量3549万只、猪出栏量29.18万头。以椰子、橡胶、胡椒、槟榔、油茶为主的热带经济作物和以荔枝、龙眼、香蕉、莲雾、柠檬为主的水果种植业,种植面积达到58.5万亩。南

美对虾苗产业,年生产销售对虾苗760多亿尾。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工作,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有531家,家庭农场有70家,经营土地面积6890亩。深入开展以“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化”创建活动,创建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13家,市级示范社19家。 (三)农业品牌规模进一步扩大。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围绕我市名优特品种,大力推行品牌认证,积极申报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国家、省名牌,鸡、椰子糖和罗非鱼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先后打入市场,并迅速成为倍受省内外客商青睐的知名品牌。目前,全市共有农产品商标872个,其中:国家驰名商标3个,省级著名商标19个,省名牌农产品3个。“三品一标”认证20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绿色食品认证6个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 (四)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我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技领先、生态高效、循环利用、效益优先”原则,围绕“现代、高效、示范”目标,立足本地资源和产业特色,整体谋篇布局,突出主导产业、规模生产、功能配套,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去年,3个基地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称号,今年,3家基地又获得了省级现代农业示

XX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

嘉峪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 西部大开发以来,我们以发展精品、珍品、旅游观光“两品一游”城郊型特色农业为重点,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来抓,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基本情况(一)优势产业初步形成,产业基地不断扩大。围绕培育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通过信息引导、技术服务、联系订单、宣传促销等措施,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现已形成优质洋葱、精细蔬菜、特色制种、优质西甜瓜、优质土豆、优质大葱、优质林果、优良畜禽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XX年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9974亩,经济作物面积37722亩。一是洋葱产业逐年强大。XX年,完成洋葱播种面积10800亩,产量万吨,农民人均从洋葱产业中获纯收入1500元。XX年完成播种面积万亩,农民人均从洋葱产业中获纯收入2030元,今年完成洋葱播种面积万亩。二是精细蔬菜产业稳步发展。全市现有日光温室2163座,每年生产反季节蔬菜730万公斤,同时大田蔬菜面积和质量也在逐年提高。三是制种产业稳步推进。建成了文殊、新城两大制种基地,并由制种玉米向花卉、蔬菜等特色制种转变,效益逐年提高。四是畜牧产业快速发展。全市畜禽饲养总量达到万头(只),其中猪万头、羊万只、禽类万只、牛万头。

(二)龙头企业日益壮大,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在充分发挥市种子公司带动制种业发展的同时,不断优化投资环境,落实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建成了集农业科技推广开发、各类蔬菜保鲜、脱水蔬菜加工等运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金汇果蔬基地,该基地总投资2560万元,建成3000吨蔬菜保鲜库1座,年保鲜蔬菜能力15万吨以上,建成脱水蔬菜生产线一条,年生产脱水蔬菜XX吨。建成了鸿翔蓝孔雀养殖场和友谊特禽养殖场,鸿翔蓝孔雀养殖场建成高标准暖棚养殖禽舍6座,引进大型全自动电脑孵化机1台,具备年繁育XX只蓝孔雀、年生产工艺孔雀标本500个的能力。友谊特禽养殖场,建成封闭式禽舍1600m2,孵化室、育雏室3000m2,购置年孵化30万枚种蛋的孵化设备一套,每年可提供特禽种蛋150万枚、孵化种雏能力达到1000万只。文殊胚胎移植繁育基地,建成标准化羊舍2500平方米,办公楼1栋,共引进陶赛特、萨福克种羊46只,现存栏羊218只,已完成胚胎移植手术168例。同时万头肉牛养殖加工厂和万吨棉籽油加工厂正在建设之中。龙头企业的日益壮大,有力地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三)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较快一是积极建设和培育农村各类专业市场,现已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1个,集贸市场3个。二是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加强与农产品经销商和龙头

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调研报 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具有相对较大的经营规模、较好的物质装备条件和经营管理能力,劳动生产、资源利用和土地产出率较高,以商品化生产为主要目标的农业经营组织。为深入了解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同时,为探索构建合理农业经营体系有效途径提出个人见解, 近日,笔者对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结合实际,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类型笔者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相比,规模经营较大,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在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类型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四大类型。其中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主要承担着农产品的生产职能,发挥着对小规模农户的集约示范效应,体现的是专业性。农民合作社是产前、产中或产后的组织联合,实现农民合作共赢的目标,体现的是组织性。农业龙头企业则是用先进技术、资金、现代.经营理念融入农业领域,体现的是

示范性。 二、我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基本特点忻城是个以农业为主业的县,农民人口最多、农用地面积最大。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加大了对产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的培育力度,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 速,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新型农业主体、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近年来, 农民专业合作社量质并举,蓬勃发展。全县农民专业合 作社如雨后春笋,过去两年每年以25%以上的数量增 加。就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XX 年全县达到56个,比XX年增加16个,XX年全县达到76个, 比XX年增加20个。同时着力抓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工作,截止目 前,获得国家级示范社有 1 家,自治区级先进社 2 家,自治区级示范社14家,来宾市级示范社17 家。这些荣誉的获得,助推了该县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建设。就家庭农场而言从无到有,XX年全县只发展了5个,XX年全县达到28个,比XX年增加23个,经营内容 覆盖粮食、蔬果、花卉苗木、水产等多个领域;经营土 地8833 亩,从业人员近 3 万人,每年经营农产品100 万吨以上。来宾市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年销万户。9 亿元,带动农户 6 售收入.

关于我市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设施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项目农业建设的有效载体,是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市设施农业经过近几年的强力推进,目前在数量、产量、效益上都取得了明显突破。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总体目标,按照“继续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定位和建立“绿色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功能定位,重点开展以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为重点的现代农牧业建设,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呼包鄂经济圈”食品加工业的优质原料基地、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和休闲度假的绿色生态旅游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规模大、产品层次高、知名品牌多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推进“塞外粮仓”到“西部厨房”的现代农牧业转型。 截至____年底,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8.1万亩,其中日光温室4.7万亩,塑料大棚3.4万亩。全市100亩左右的设施农业园区已发展到63个,200~400亩的有33个,500亩左右的有9个,1000亩左右的有15个。全市参与设施农业建设的企业共32家,企业建设设施农业面积共1.56万亩,其中温室1.46万亩。 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面积627.8万亩,占到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5%,其中农业部认定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

积216万亩。绿色食品生产企业45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的产品116个;有机食品生产企业8家,获得有机食品标志认证的产品47个。“河套番茄”、“河套向日葵”等特色产品获得了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河套牌雪花粉、河套白酒、维信羊绒制品、金川牌保健啤酒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二、存在问题 (一)资金短缺制约设施农业发展。一是设施农业的投入非常大,目前我市建一亩砖钢结构温室投入14万元左右,建一亩土钢结构温室投入9万元左右,对收入相对较少的农民来讲,还没有能力完全承担建设资金;二是设施农业贷款门槛较高,贷款期限短,额度小,加上不能抵押,农民联户担保能力弱,信贷风险大,因而银信部门放贷积极性不高;三是设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工作经费短缺,许多成熟生产技术不能推广应用,影响了设施农业效益的提高。 (二)农民对设施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生产需要一年四季劳作,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有嫌麻烦的思想。部分农民对设施农业缺乏正确认识,参与意识不强,顾虑较多,政府推动与农民自愿差距较大,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技术力量薄弱。我市设施发展迅速,生产基地点多面广,技术指导服务任务繁重,缺乏设施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科技带头人,现有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满足设施农牧业发展需求。 市场体系不健全。各旗县尚未形成大型农产品物流园,无市场带动能力,组织化程度较低,蔬菜销售相对困难,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规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分析(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对策分析 本文是枪手代写的,并且客户没有付费,所有上传网上,客户不要用,用了就是侵犯版权,会告到单位 摘要: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新型农业的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地发展进步,呈现出一幅蓬勃发展的良好趋势。但是,改革是一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就意味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还需要受很多条件的制约,面临诸多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一步一步解决克服。本文将对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对策,促进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引言:随着农业改革力度的加深,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不断扩大,这就意味着不仅我国农业转型升级加快,而且我国农业劳动力也有序进行转移,并且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民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为了加快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着力推进“三农”工作的落实,提高农民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深刻认识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对策分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现状分析 1.加快农业转型和结构调整 近几年,我国加大力度在农业转型方面,加快调整结构,培育了一大批专业农业经营主体,例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积极地推动了新型农业的发展,扩宽了农民的收入渠道。 2.家庭农场逐步兴起 从当前的调查数据来看,近几年,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已经扩宽到蔬菜、水果、畜禽、种植业等领域。农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农业劳动人员,30%左右的农场都拥有自己的长期雇工人员。当然,为了适应农业的发展,也存在短期雇工和季节性雇工,而季节性雇工大多从事种植业的农业生产。 3.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 最近几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大大增加,基本覆盖了种植业、畜牧渔养殖业、水果蔬菜、桑蚕、茶叶、药材等多个特色主导农业性产业。 4.农业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近几年,我国农业企业不断扩展,农业龙头企业更是数不胜数,实力大大增强。不断地提高农业的经济实力。 5.经营规模较大 农业的改革,加快了农业土地的流转,同时也改变了农业经营者的土地经营规模结构。农业专业大户的标志是其土地经营规模的大小,而农民专业合作社走的是新型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他们具体的实现了小规模生产基础上的合作。这就意味着它们将是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的方向,经营规模较大,呈现带动效应,将带动农业企业的发展,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 经过调查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盈利能力要比传统的农业主体经营能力更强。另外,由于新型农业的改革创新,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十分的强。研究表明,较强的盈利能力不仅有利于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收入,还增强了在农业产业方面的投资能力。

农业产业化情况汇报

农业产业化情况汇报 农业产业化情况汇报 目前,农业产业化已作为新阶段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已成为农村经济一大新的增长点,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效益,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十五”期间,重点实施农业“三项工程”,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战略工程来抓,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摆上了重要的战略位置,总结经验,创新机制,制定政策,积极引导,有力地推进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下一步的打算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和实践,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主导产业全面形成,主导产品已经确定,生产基地不断扩大,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中介组织不断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不断增加,产业类型多头并举。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底,全市共有一定规模的农副产品基地300多个,其中5万亩以上的50多个,生产基地面积400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7,全市成规模畜、禽养殖场200多处,牲畜饲养量万头,占全市牲畜总饲养量,禽类饲养量万只,占全市禽类总饲养的。全市成规模水产养殖近100万亩,占全市可养水面60以上。林果基地100多个,占林业总面积的10以上。具有龙头作用的集贸市场360多个,年交易额20亿元以上,其中专业市场150多个,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全市共有各类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300多个,从事产业化组织4万多人,带动农户近70万户。其中全市龙头企业90多个,固定资产6亿多元,年销售收入20多亿元,

净利润亿元以上,创汇2000多万美元,中介组织40多个,年销售收入5亿多元,专业农协140多个,会员数万人,固定资产2000多万元,兴办150多个实体。财税金融部门几年来对龙头企业有了很大的扶持,银行贷款5亿多元,财政扶持资金2600多万元,税收减免400多万元。创立各类名牌农产品20多个,绿色产品18个。 二、主要做法 (一)面向市场,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我市在认真理清调整思路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在优质化上做文章。在种植业上,以种子工程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产品优质化工程在过去占大头的水稻杂交组合上汕优63已由1998年的80以上,降低到现今的20以上;小麦老品种扬麦158面积由1998年的240万亩下降到不足100万亩。油菜品种实现了秦油系列向油研系列的转变。全市大宗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调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调查随着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农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显示出发展生机与潜力,已成为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主体。 调查数据显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经营规模、辐射带动、盈利能力、资金来源、市场导向、产品认证、品牌建设、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通过我对廊坊市新型农业园区的调查我发现。其经营者大多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积极参与技术培训,拥有一定的非农工作经历。与此同时,他们在融资、土地获得、服务体系、政策效率、后继人才等方面仍面临困难和挑战。加快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取向改革,转变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方式 营造农业创业与就业的良好环境 建立农业经营者的退出与进入机制 在其发展要求、发展效率、发展力量、发展机制上寻求突破 是现阶段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发展的关键。 一般而言,农业经营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的任何个人和组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经营主体已由改革初期相对同质性的家庭经营农户占主导的格局向现阶段的多类型经营主体并存的格局转变。这种多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农户、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社区性或行业性的服务组织等。 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同的是,农户(家庭农场)仍然是中

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单位。但是,随着中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革、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加快,中国农户群体开始逐渐分化,农业经营者分化为传统农户、专业种植与养殖户、经营与服务性农户、半工半农型农户和非农农户五种主要类型。其中,专业种植与养殖户,被称为专业大户,是指以农业某一产业的专业化生产为主,初步实现规模经营的农户。有学者认为,与大规模的机械化农场相比 劳动和资本双重密集型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家庭农场)更加符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 是在现有城市化及土地流转水平下解决农业隐性失业、收入低下、产业升级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的出路所在。 通过我对廊坊市新型农业园区的调查,我发现。尽管农业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在组织架构、经营模式和分配机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但从本质上看,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特征,具有适度的经营规模和带动效应,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和较充足的资金来源 市场导向性强 注重品牌建设。结合调查所得的资料和数据,本文给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分析: (一)经营规模较大,呈现辐射带动效应 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改变了农业经营者的土地经营规模结构。如果说农业专业大户是以其土地经营规模大为主要标志 则农民专业合作社走的是新型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它们通过组织模式与利益机制的创新,实现了社员小规模生产基础上的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