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种主要保护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

合集下载

中国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

中国地理全部知识点总结一、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地处东经73°33′至135°05′,北纬18°03′至53°33′之间。

东临太平洋,东北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邻朝鲜半岛、韩国和日本诸岛。

西接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

南界缅甸、老挝、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北连蒙古国,西南与尼泊尔、不丹、印度接壤。

二、地形地貌中国地形复杂多样,主要分为高原、山地、盆地和平原。

中国地形以西北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南部丘陵和广大的河流系统组成。

1. 西北高原:包括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

它是中国境内最重要的自然地理单位,占地面积约26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4。

2. 安集海、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横断山、秦岭、大巴山等山脉纵横交错,横亘中国地理版图,构成中国境内的重要山脉。

3. 平原和盆地: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四川盆地等一系列平原和盆地的形成,使中国南北平原和盆地占了很大的土地面积。

4. 沿海地区:中国沿海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多个海域。

中国的海岸线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之一,沿海地区属于典型的沿海平原地区。

三、气候环境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变化多样。

主要气候类型有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等。

1. 寒温带气候: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因地处高纬度,气候干燥寒冷,冬季漫长,夏季短暂。

2. 温带气候:包括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沿海地带等地区。

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3. 亚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云贵高原等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暖少雨。

4. 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和台湾岛等地区,气候炎热潮湿,雨量充沛。

中国的气候受季风影响明显,东亚季风和西北季风是中国主要的季风类型。

中国的地理分区和主要地形

中国的地理分区和主要地形
添加文档副标题
中国的地理分 区和主要地形
汇报人:XX
目 录

中国的地理分 区

主要地形

地形地貌对经 济的影响
第一章
中国的地理分区
东部季风区
范围:中国东部地区,主要包 括平原、低山丘陵和盆地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 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地形地貌:以平原、低山丘陵 和盆地为主,地势平坦,河流 密布
地理分区特点
东中西三大地带: 经济、文化、生 态差异显著
自然地理分区: 按照自然地理特 征划分的区域
人文地理分区: 按照人文特征划 分的区域
行政地理分区: 按照行政区划划 分的区域
第二章
主要地形
山地
定义:高度大于2000米,相对高差 在1000米以上的高地

主要分布地区:青藏高原、黄土高 原、四川盆地等
南方温带湿润区:包括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等地,以丘陵、平原为 主,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沛。
西南亚热带湿润区: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地,以山地、丘陵为 主,气候湿热,降水丰富。
青藏高寒区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青海、西藏两省区 气候特点:高寒缺氧,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 主要地形:高原、山脉、冰川、湖泊等 人口分布:人口稀疏,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
特点:丘陵地区 地势起伏和缓, 坡度平缓,相对 高度较小
分布:丘陵主要 分布在中国的东 部地区,如江南 丘陵、两广丘陵 等
形成原因:丘陵 的形成主要是由 于地壳运动和外 力作用,如风化、 侵蚀等
第三章
地形地貌对经济 的影响
农业发展
地形地貌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地形地貌对农业产量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精简版(图)

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精简版(图)

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精简版优化开发区域——优化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一、环渤海地区(一)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

(二)辽中南地区包括辽宁省中南部的部分地区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型原材料基地,重要的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辐射带动东北地区发展的龙头。

(三)山东半岛地区。

包括山东省胶东半岛和黄河三角洲的部分地区。

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蓝色经济区。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和江苏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区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世界级大城市群,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长江流域发展的龙头,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提升南京、杭州的长江三角洲两翼中心城市功能。

建设国际休闲旅游城市,文化中心、科技创新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优化提升沪宁沪杭发展带的整体水平,建设沪宁高新技术产业带调整太湖周边地区产业布局,建设旅游休闲基地。

——强化宁波、苏州、无锡综合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

宁波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和国际港口城市——增强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湖州、嘉兴、绍兴、台州、舟山等城市的集聚能力,加强城市互补,提高竞争力。

——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都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完善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等服务体系,建设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基地。

——加强沿江、太湖、杭州湾等地区污染治理,严格控制长江口、杭州湾陆源污染物排江排海和太湖地区污染物入湖,加强海洋、河口和山体生态修复,构建以长江、钱塘江、太湖、京杭大运河、宜溧山区、天目山—四明山以及沿海生态廊道为主体的生态格局。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


总体 要 求
( 一) 指 导思 想 。全 面贯彻 党 的十八 大和 十 八届 三 中、 四 中、 五 中、 六 中全 会 精神 , 深入 贯彻 习近 平 总 书记 系 列 重要 讲 话精 神 和 治 国理 政新 理念 新 思想新 战略 , 紧 紧 围绕 统 筹推 进 “ 五 位 一体 ” 总体 布局 和 协 调 推进 “ 四个 全 面” 战略 布局 , 牢 固树 立新 发展 理 念 , 认 真 落 实党 中央 、 国务 院 决策 部 署 , 以改 善 生 态环 境 质 量 为 核 心 , 以保 障 和
施。
( 七) 明确属 地 管理 责任 。地 方各级 党委 和政 府是严 守生 态保 护 红线 的 责任 主体 , 要 将 生 态保护 红 线作 为相 关综合 决策 的重要 依据 和前提 条件 , 履 行好 保护 责任 。各 有 关部 门要 按 照职 责分 工 , 加 强监 督 管 理 , 做 好 指 导协 调、 日常巡护 和执 法监督 , 共 守生态保 护 红线 。 建立 目标 责任 制 , 把 保 护 目标 、 任 务 和要 求层 层 分 解 , 落到 实处 。 创新 激励 约束 机制 , 对 生 态保 护红 线保 护成 效 突 出的单位 和 个人 予 以 奖励 ; 对造 成破 坏 的 , 依 法依 规 予 以严 肃 处
态功 能 , 通过 自然 资源统 一确权 登记 明确 用 地性 质 与 土 地权 属 , 形 成 生 态保 护 红 线全 国“ 一 张 图” 。在 勘 界 基础 上设 立统 一规 范的标 识标 牌 。 确 保 生 态保 护 红线 落地 准确 、 边 界 清晰 。
( 六) 有序推进划定工作。环境保护部、 国家发展 改革委会 同有关部 门提 出各省( 自治 区、 直辖 市) 生态保护 红 线空 间格局 和分 布意 见 , 做 好跨 省域 的衔接 与协 调 , 指 导各 地 划定 生 态保 护红 线 ; 明确 生 态保 护 红 线 可保 护 的 湿地 、 草原、 森林 等 生 态 系统数 量 , 并 与 生 态安全 预 警监 测 体 系做 好 衔 接 。各 省 (自治 区、 直辖市) 要 按 照相 关要 求, 建 立划定 生 态保 护 红线 责任制 和协 调机 制 , 明确 责任部 门, 组织 专 门力量 , 制 定 工作 方案 , 全 面论 证 、 广泛征 求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

保护生物学复习资料1、保护生物学的概念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有机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保护生物学的研究目的研究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防止物种灭绝的有效途径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措施和技术等。

3、《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于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

截止2004年2月,该公约的签字国有188个。

4、生物多样性公约有3个主要目标: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组成成分的可持续利用;以公平合理的方式共享遗传资源的商业利益和其它形式的利用。

5、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是不同层次、不同等级水平的各种生命系统、生物类群、生命与非生命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所形成的群落和所产生的各类生态现象。

6、生物多样性主要的层次: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7、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广义: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主要指种内不同群体之间及同一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变异总和。

8、遗传多样性的产生:(1)突变----遗传物质的改变: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2)重组----使基因型数量增加:基因重组或染色体易位9、遗传多样性的丧失:遗传漂变和基因流10、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层次:•在分子水平,可表现为核酸、蛋白质、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多样性;•在细胞水平,可体现在染色体结构的多样性以及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在个体水平,可表现为生理代谢差异、形态发育差异以及行为习性的差异。

11、研究遗传多样性的意义(1)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生物进化的历史和适应潜力;(2)有助于推动保护生物学研究;(3)有助于生物资源的保存和利用。

12、物种多样性的概念: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的表现形式。

指生命的有机体即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物种的多样化。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

附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 境 保 护 部中 国 科 学 院二〇一五年十一月—3—目录前言 (6)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8)1.指导思想 (8)2.基本原则 (8)3.目标 (9)二、区划方法与依据 (9)1.生态系统空间特征 (9)2.生态敏感性评价 (12)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评价 (13)4.全国生态保护重要性综合特征 (16)三、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17)1.分区方法 (17)2.区划方案 (17)四、生态功能区类型及概述 (18)1.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19)2.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20)3.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 (21)4.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 (22)5.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 (23)6.农产品提供功能区 (23)—4—7.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4)8.大都市群 (25)9.重点城镇群 (25)五、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 (26)六、生态功能区划的实施 (29)附1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31)附2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 (43)—5—前言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的地区。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以全国生态调查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分区管理、构建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积极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低,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

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三章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第三章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思路点拨(1)从图中可以看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应分三个阶段。 (2)主要考查事物变化原因的分析。结合图示和材料,按时间顺序进行分析, 注意提取材料和图示中的有效信息。 (3)主要考查道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答题时要将生态保护作为重点, 工程建设要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
课堂篇 探究学习
探究 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问题探究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青川县境内,是以大熊猫、川金丝猴、 扭角羚(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类 型的自然保护区。羚牛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唐家河,由于羚牛数量 的增加,羚牛啃食的树种急剧增加,在高强度的啃食下,生命力再顽强的树 也难逃死亡的厄运。秦岭有些山头80%甚至90%以上的冷杉都已死掉,低 海拔的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也未能幸免。羚牛还对其同域分布的伴生 物种大熊猫造成威胁。羚牛对森林生态系统和众多物种的威胁已是不争 的事实。据1986年官方数据显示,唐家河有羚牛480~520头;至2015年,其数 量已超过1 300头。
类型
保护对象及特点
保护原则
保护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和自然
自然 公园
景观,具有生态、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可持 续利用的区域。确保森林、海洋、湿地、水 域、冰川、草原、生物等珍贵的自然资源,以 及所承载的景观、地质地貌和文化多样性得
原则上按一般控 制区管理,限制 人为活动
到有效保护
要点笔记从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由高到低看,国家公园级别最高,自然保护
对点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总面 积约450万公顷,是我国建成的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丰 富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被誉为“青藏高原珍稀野生动物基因库”。 2017年7月7日,我国青海可可西里已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可可西里 这片“净土”将得到更好保护。下图为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位置 简图。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作者:刘向南刘天昊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11期【摘要】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构建是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中重要的空间手段,对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具有关键性意义。

基于对中国自然保护地类型构成和空间分布特征的总体分析,系统总结了保护与开发矛盾尖锐、碎片化现象严重、保护经费不足、人为干扰频繁和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等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进而从管理体制、监督机制、法律体系和保护地资源产权四个方面解析了问题的形成机制,最后从完善法律体系、理顺管理机制、建立多元参与模式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中图分类号】S759【文献标识码】B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构建则是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中重要的空间手段,对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具有关键性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十九大以来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客观上也为加快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外部条件。

在这一改革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在实践中得以较快地推进。

自2015年12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到目前中国已有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陆续获批。

2017年9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出台,为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完善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方案。

2018年3月,按照中共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组建成立。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这一保护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

目前,涉及中国12个省份的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按总体规划有序推进,并重点围绕“成立统一管理机构”、“建立自然资源产权体系”、“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方面开展了管理体制的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stract: In addition to nature reserves, forest parks, wetland parks, scenic areas and geolog- ical parks and other categories of protected areas also have functions for protecting natural re— sources and /n situ conservation Of biodiversity. At present. there are numerous protected areas in China, but diferent categories are m anaged by diferent department, lacking unified planning and reasonable layout. In this paper we used ArcGIS9.3 analysis software to establish coordinates da·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Five Major
Categories of Protected Area in China Jiang Chao’ Ma Shegang W ang Qisong。
Kong Shi’ Ma Xiao。.Zong Cheng (1.College of W ildlife Resources,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1 50040,
收 稿 日期 :2015—12—28 修 回 日期 :2016一叭 一05 发 表 日期 :2016—02—10
关 键 词 :保 护 地 ; 空间分布 ; 自然保 护 区 ; 森林公 园; 湿 地 公 园 ; 风 景 名 胜 区 ; 地 质 公 园
Key words: Protected area; Spatial distribution; Nature reserve; Forest park; W etland par k; Scenic areas; Geological park
中 图分 类号 :X36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2310—1490 (2016) 01—61—06
摘 要 :
我 国 对 生 物 多 样 性 进 行 就 地 保 护 的 区域 除 自然 保 护 区之 外 ,同样 具 有 保 护 功 能 的 还 有森林公园 、湿地公园 、风景名胜 区和地质公园等 ,均可归入到保护地 的范畴 。 目前 我 国保 护地数量很多 ,但由于各类保护地分属于不 同部 门管理 ,缺乏统一规 划 ,布局不合 理。本文运用 ArcGIS9.3分析软件建 立实点 坐标数 据库 及分 布图 ,结合 地理 集 中指数 、 不平衡 指数 、基尼系数和综合密度指数 ,探讨 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 区 、森 林公 园、湿 地公 园 和 地 质 公 园 这 5种 主 要 保 护 地 的 空 间 分 布 格 局 。结 果 表 明 , 自然 保 护 区 与 风 景 名 胜区、森林公 园 、湿地公 园和地质公 园在整体空间分布上极为相似 ,呈现集 中分布且 不均衡 ,东部 密集 、西部稀 疏 ;但它们在不同省份及行政区域的分布又具有 差异性 。风 景名胜 区、森林公 园 、湿地公 园和地 质公 园有效补充 了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局 限性 ,丰 富 了我 国保 护地 体系 ,对 自然资源保护有辅助作用 。
tabase and distribution map and analyzed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five major protected area
基金项 目:中国工程 院咨询研究项 目,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专项基金项 目(L1322010) 第一作者简 介:姜超 ,女 ,27岁 ,硕士研究 生;主要从事 自然保护区规划与管理研究。 ¥通 讯作者 :宗诚 ,E-mail:moredonkey@163.com
野 生 动物 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W ildlife 2016,37 (1):61—66
■ j 。t薯。 |tI譬| 。 |毪一 I1 |。g 妤甾 馘i生≯ 懿动澈 l 尊戳沏 鲢嘲l学 秘 |i 奄色&i| #}。t i露l。 |簦 《 tl| | 薯| 罄 l
稿 件 运 行 过 程
China;2.Huanglong Mountai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Shanxi Province, Hancheng,71 5400, China;3.The second M iddle School of Fushun City
Of Liaoning Province,Fushun,1 1 3006,China )
姜 超等 :中国 5种主要保护地类型 的空 间分布格局
categories by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dex, im balance index,Gini coeficient and com prehensive density index.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nature resewes have simiiar spatial distribution with scenic areas,forest parks, wetland parks and geological park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protected areas iS unbalanced. concentrated in east China and rare in west China. However,their spatial distribu— tion iS different in diferent provinces and administrative districts. Scenic areas. forest parks,wet- land parks and geological parks assisted the na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enriched the protected ar。 ea system in China. and provided efective supplement tO the Iimited area Of nature reserv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